西汉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公主出塞与异域民族和亲?和亲的效果如何?

和亲是西汉政府为了笼络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以联姻的方式,力图达成双方的友好合作状态,和亲责任的承担人就是所谓的“公主”。

西汉一朝210年,一共有十二位公主出塞和亲,这十二位公主没有一位是真的,分布于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和汉元帝期间。和亲对象除了两位针对乌孙国,一次针对鄯善国,其余都是匈奴。

和亲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目的性,这十二次和亲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西汉一朝的十二次和亲
  • No.1:高祖七年(前200年),高祖刘邦以宗女和亲匈奴冒顿单于

这一年发生了对汉帝国来说,最为惊心动魄的一件大事——白登山之围!在陈平的谋划之下,双方达成和平协议,结为兄弟。“高祖取宗室女子名为长公主,嫁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 No.2:惠帝三年(前192年),惠帝刘盈以宗女和亲匈奴冒顿单于

汉惠帝三年,发生了西汉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幕:冒顿单于写信调戏大汉太后吕雉!面对匈奴的挑衅,吕雉被迫低头,客客气气地回了一封言辞恭卑的信,并以宗室女和亲匈奴。

  • No.3:文帝四年(前176年),文帝刘恒以宗女和亲匈奴冒顿单于

汉文帝四年,匈奴撕毁和平协议,以右贤王领兵,入侵汉地,兵峰一度突破黄河,进入上郡,严重威胁到长安的安全。汉文帝被迫以宗室女和亲冒顿单于。

  • No.4:文帝六年(前174年),文帝以宗女和亲匈奴老上单于

汉文帝四年,冒顿单于死,老上单于即位,汉文帝以宗室女和亲老上,重申汉匈和亲之策。

  • No.5: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文帝以宗女和亲匈奴军臣单于

汉文帝后元四年,老上单于去世,君臣单于即位,汉文帝再次以宗室女和亲匈奴。

  • No.6: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景帝以宗女和亲匈奴军臣单于

汉景帝前元元年,刚刚登基不到一年的汉景帝,再次遭受匈奴入侵的打击,君臣单于率军突入代郡,劫略边民。汉景帝被迫以御史大夫陶青为和亲使,以宗室女和亲匈奴。

  • No.7: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以宗女和匈奴军臣单于

建元元年,16岁的少年天子汉武帝,收到了君臣单于的勒索信,要求大汉派公主和亲。汉武帝以惯例,遣宗室女和亲匈奴。

  • No.8: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以宗女细君公主和亲乌孙昆弥

细君公主是西汉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和亲公主,她其实是汉武帝的侄孙女,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建因为谋反事件自杀,刘细君自幼生活在罪臣之女的阴影下。

适逢乌孙国在大汉和匈奴的挤压之下无所适从,昆弥(国王)猎骄靡请求娶汉公主,以压制国内的匈奴支持派。刘细君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被汉廷选中,以公主身份嫁给乌孙国昆弥猎骄靡。

  • No.9:太初二年(前103年),武帝以宗女解忧公主和亲乌孙军须靡

解忧公主的身世与细君公主相似,她是七国之乱骨干,楚王刘戊的孙女。细君公主在乌孙国芳年早逝,为了延续汉乌和亲,刘解忧被赐公主,嫁于猎骄靡之孙军须靡,军须靡死后,又改嫁其弟翁归靡。

  • No.10:地节四年(前66年),宣帝以宫女和亲鄯善国

汉宣帝地节四年,鄯善国国王娶解忧公主之女,请求汉廷“得尚汉外孙,愿与公主女俱入朝”。汉宣帝以宫女赐公主名分,和亲鄯善。

  • No.11:神爵二年(前60年),汉宣帝以宫女家匈奴日逐王

汉宣帝神爵二年,“匈奴单于遣名王奉献,并贺明年正月,汉与匈奴和亲”。

  • No.12:竟宁元年(前33年),元帝以王昭君和亲匈奴呼韩邪单于

西汉最后一次和亲,也是历史上名气最大的一次和亲——昭君出塞!汉元帝赐宫女王嫱以公主名号,和亲匈奴呼韩邪单于,留下千古佳话。

十二次和亲冰火两重天

西汉立国以来,和亲之路几乎没断过,尤其对匈奴,先后九次和亲。以婚姻关系达成汉帝国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平,这个愿望虽好,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未必如此。这十二次和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1.被逼送钱送女人,屈辱的和亲模式

这种类型占绝大多数,自高祖至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和亲都是这种模式,和亲的本质是匈奴人对汉帝国不动刀兵的敲诈勒索。每当匈奴需要下一次供奉时,和亲的成果立刻归零。

可以说,这段时间的和亲,就像是西汉帝国给一头喂不饱的狼扔羊羔,需要不断重复,永无止境!

  • 2.共同的政治目标,大体对等的和亲模式

汉武帝后期至汉宣帝时期,随着汉匈军事实力的逆转,匈奴人对西汉帝国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和亲一度中断。汉宣帝对匈和亲的对象,是用来安抚投降日逐王,而不是匈奴单于。

汉武帝的两次和亲针对的是乌孙国,是汉帝国安抚拉拢乌孙,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付匈奴的政治联姻。

这个阶段的和亲,已经没有了屈辱的标签。这段时期的和亲,才真正达成了部分政治目的,尤其是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她们为维护汉乌同盟关系,共同瓦解匈奴对乌孙,乃至整个西域的影响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 3.宗主关系,以赐婚模式的和亲关系

王昭君和亲匈奴,性质再次发生改变,这一次是呼韩邪单于以附属国的身份,请求大汉赐婚,以壮自己在匈奴的声威,同时确保汉匈的和平局面。

这就是王昭君能够在历史上名垂不朽的原因,她是第一个以昂首挺胸的姿态,走入草原,第一次真正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

为何从来没有少数民族公主嫁给汉皇

大汉和亲的十二位公主,没有一位是真正的公主,刘细君和刘解忧是宗室之女,王昭君是宫女,其她的公主资料不是很详细,大多都是以宫女赐公主身份和亲。

不过,所有的和亲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汉室公主远嫁异族,从来没有哪一位异族女子,嫁给汉皇,这又是为什么呢?

  • 1.汉家文化不可能接纳异族女子

匈奴人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是在汉文化主导地位的历史环境下,匈奴人被视为蛮夷。皇家的婚姻从来都是政治联姻,在少数民族被视为蛮夷的环境下,即便普通官宦阶层,都不会娶少数民族女子为妻,何况皇帝!

假如皇帝娶匈奴女子,也就意味着西汉政权,承认了匈奴与汉帝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在自视汉家文化为唯一正统的思想之下,这个禁忌无论如何是不能突破的。

  • 2.少数民族政权骨子里对汉民族的崇尚

汉民族自视正统,有意思的是,少数民族政权也是这么认为,包括强大的匈奴!别看匈奴人在军事上不断蹂躏汉民族,但是军事上的强大,掩盖不了他们对汉民族的崇尚。

在这种心态下,匈奴人自己都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公主嫁给汉皇。

  • 3.匈奴人前期的自大和后期的自卑

匈奴人在对西汉政府的民族关系上,表现表现出前后强烈的反差。前期仗着军事实力的强大,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欺凌汉人。那个时候,他们没必要,更不会有嫁女人和亲的想法。

后期在西汉政权的打击下,匈奴帝国瓦解,分裂为南北二部,匈奴人的生存都面临无法维系的状态,西汉帝国成了他们的救世主。这种以奴仆臣服姿态的存在,自然会产生娶汉族公主为荣的心理,断然不敢有半点平等的“换亲”想法。

所以,汉匈和亲二百年历史,双方在这方面,其实早就心照不宣地达成了一致。

靠女人的肩膀难以承担起帝国的兴衰

汉匈和亲的历史,其价值一句话就能概括:女人的胸脯永远承担不起汉帝国的兴衰!这么说绝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和政治的复杂性。

为何在和亲过程中,没有一位真正的公主出现,这种假模假样的戏份,双方一直乐此不疲地持续着?原因就是,和亲本就是场戏,“公主”只是双方达成政治目的道具,真假无所谓。

匈奴人需要的是“公主”带过来的丰厚嫁妆,而不是“公主”作为女人和其高贵的身份。汉廷也深知匈奴人欲望的本质,所以也明目张胆地造假,双方都睁一眼闭一眼,只要真正的目标达到了就行,谁会在乎那位后半辈子躲在帐篷里哭泣的女人?

唯有自身实力强大后的汉帝国,一位公开的宫女王昭君,却实实在在地给汉匈带来了和平的愿望。原因何在?

因为强大的汉民族,是一个真正渴求和平的民族!

西汉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公主出塞与异域民族和亲?和亲的效果如何?

西汉在现代人的眼中总是觉得是很强大的王朝,其实在西汉的早期,还是需要依靠和亲来解决外部的很多矛盾的,我这里总结三位出塞的公主。

第一位:自愿出塞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的故事相信大家以前在历史课本中都学到过,但其实远嫁的王昭君在匈奴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她出塞成婚仅两年,单于就去世了。依照习俗她必须改嫁新单于,不能接受这种习俗的王昭君,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但得到的答复是“遵从胡俗”,最终33岁的王昭君郁郁而终。

第二位:远嫁乌孙的刘细君

汉武帝时期,为了与乌孙交好,全力对付匈奴,时常派遣汉朝公主和乌孙和亲,刘细君就是其中的一位,刘细君其实是江都王的女儿,而并不是皇帝的女儿。细君经历了和王昭君一样的命运,乌孙国国王早死,最终改嫁子孙,也是忧伤而终。

第三位:四朝三嫁的刘解忧

刘细君死后,新任的乌孙国国王再次向西汉求婚,汉武帝挑选了楚王刘戊的女儿解忧,可命运还是如此相识,解忧嫁的第一位国王暴毙而亡,改嫁第二位国王,算是情投意合,可好景不长,第二位国王也暴毙,继续改嫁第三位国王,最后在西域生活了50多年的解忧上书宣帝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宣帝答应了她的请求,最终回到了长安。

其实和亲的主要作用是短期的外交关系缓和,真正的想国泰民安还是需要国家自身的发展的,全靠和亲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不管是远嫁匈奴的王昭君,还是远嫁乌孙的两位公主,最终汉朝还是通过武力的手段解决了他们。

西汉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公主出塞与异域民族和亲?和亲的效果如何?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像,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西汉时期,和亲的女性除了公主,还有翁主。公主6位,翁主6位,还有一位做出伟大贡献的和亲女性,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写上去,那就是王昭君。总共和亲的女性有13位。

翁主

翁主一号最早始于中国西汉,又称王主,为诸侯王之女的位号。翁即父,王即诸侯王,是指诸侯王嫁女时均亲自主婚,和天子不为女主婚不同,因此称之为翁主。翁主一号在中国仅西汉有使用,其地位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主。较著名的翁主有淮南王之女刘陵、江都王之女刘细君、楚王之孙女刘解忧等。因为是王的女儿,我觉得有必要加上去。

具体和亲的列表

匈奴

  • 前198年,翁主嫁匈奴冒顿单于(汉高祖宗女刘氏)
  • 前192年,翁主嫁匈奴冒顿单于(汉惠帝宗女刘氏)
  • 前176年,翁主嫁匈奴冒顿单于(汉文帝宗女刘氏)
  • 前174年,公主嫁匈奴老上单于(汉文帝宗女刘氏)
  • 前162年,翁主嫁匈奴老上单于(汉文帝宗女刘氏)
  • 前160年,翁主嫁匈奴军臣单于(汉文帝宗女刘氏)
  • 前156年,翁主嫁匈奴军臣单于(汉景帝宗女刘氏)
  • 前155年,汉景帝宗女翁主嫁匈奴军臣单于(汉景帝宗女刘氏)
  • 前152年,汉景帝公主嫁匈奴军臣单于(汉景帝公主)
  • 前140年,汉武帝宗女翁主嫁匈奴军臣单于(汉景帝宗女刘氏)
  • 前33年,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乌孙

  • 前108年,公主嫁乌孙昆莫(国王)猎骄靡(汉武帝宗女刘细君)
  • 前103年,公主嫁乌孙王岑陬、翁归靡(汉武帝宗女刘解忧)

宜昌市博物馆王昭君蜡像

王昭君

简介

王昭君(前51年-前15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和亲女性,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因称王昭君为明妃。

影响

西汉到元帝,国势已日趋转弱,因而汉匈得以维持了友善信赖关系,于昭君出塞后的数十年间,是由于和亲提供的生养契机。呼韩邪单于结束了匈奴多年的战乱,并寻求附和汉廷,也学习汉人的典章制度,对于双方交流建立良好的基础。所以后代诗人赵介认为昭君出塞的功绩,不输于名将卫青霍去病。昭君和亲,于民族间团结和谐的促进,作出伟大的贡献。

江都公主刘细君雕像

江都公主刘细君及影响

刘细君(前130年-前101年),汉朝时江都王刘建的女儿,被称为江都公主。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以刘细君和亲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以和乌孙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因此世称为乌孙公主。她是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女诗人及和亲公主。

解忧公主刘解忧雕像

解忧公主刘解忧

刘解忧(前121年-前49年),汉朝楚元王刘交的五代孙女,刘戊的孙女,继刘细君之后, 成为西汉和亲公主,封号不明,世称为解忧公主。

影响

公主为了追求中国与西域的友善关系,接受国家的使命,远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踏上和亲之路,如此不计个人的利益得失,为稳固国家西界的边防,促进汉廷西域的发展,做出一位弱女子的最大贡献。她与乌孙公主刘细君,同样在通往西域之路留下不朽的足迹。

我是历史的影像,不足之处还请热心人补充和指正。谢谢。

西汉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公主出塞与异域民族和亲?和亲的效果如何?

西汉自高皇帝刘邦起,为缓解北方匈奴军事压力,开始实施和亲政策,算上赫赫有名的王昭君,有记载的先后就有10位公主或王室宗亲之女远嫁塞外,为避免战争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其中有著名的解忧公主四朝三嫁和王昭君自愿和亲,以一人之力免国家涂炭!自汉武帝刘彻起,西汉逐渐改变国策主动对匈奴发起进攻,和亲政策随之减少。

以下为历史记载:

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前192年,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前176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前174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前156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152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140年,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108年,汉武帝宗女细君公主嫁乌孙昆莫(国王)猎骄靡

前103年,汉武帝宗女解忧公主嫁乌孙王岑陬、翁归靡

前33年,汉元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和亲政策是西汉王朝对北方匈奴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初修养生息,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加强了两个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最大的贡献是广大的无辜百姓得以免遭战火。

和亲政策的第一阶段是在汉初高皇帝、惠帝、文帝、景帝时期,表现为,主动和亲,避免战争,当时匈奴强大骄横,单单冒顿单于和军臣单于就娶了六位西汉公主,何其霸道,而在经历天下多年纷争终于实现统一的汉朝实际上非常虚弱,土地荒芜,人口凋零,避免开战,与民修养是正确的选择。

第二阶段,伟大的汉武帝时期在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大涨,经济发展,人民富足,刘彻加强了中央集权专制,军事实力膨胀,任卫青、霍去病,主动出塞进攻匈奴,再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一时期的和亲政策也随着军事行动的优势,逐渐减少,改变为匈奴为免受打击,主动求和,请求联姻,是臣服的表现。

和亲政策除了西汉,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有褒有贬,但却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外交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无辜百姓,避免了战争。解忧公主、王昭君以一介女流为国奉献,堂堂七尺男儿确是汗颜!而流芳百世,至今仍成追忆。

西汉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公主出塞与异域民族和亲?和亲的效果如何?

和亲是不同政权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汉初,天下刚刚平定,国力衰弱,士卒疲于征战,无法再同凶蛮的异族人开战。于是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双方约为兄弟,两族人民互通贸易。

而后来的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历数西汉和亲的公主,总共有十二位,如果将王昭君算入的话,那就是十三位。接下来我们就简单选几位有名的和亲公主介绍一下。

汉武帝初年,张骞认为联合乌孙国,在战略上能切断匈奴右臂,向汉武帝建议拉拢乌孙国。匈奴听说乌孙与汉朝往来,很是生气,要进攻乌孙。乌孙很惶恐,就派使者献马给汉朝,并愿娶汉朝公主,两国结为联盟。在与终臣商议后,汉武帝把细君公主下嫁给乌孙国王昆莫,以和亲方式结为兄弟之盟,约定共同对付匈奴。细君气质高雅,容貌美丽,被国王封为右夫人。在匈奴的压力下,乌孙国王又娶了一位匈奴公主,封为左夫人。细君难以适应塞外生活,只能将满腔愁绪化为悲歌。这期间细君公主还发明了琵琶这种乐器。后来因体弱多病,不幸郁郁而终。

而解忧公主,她历经四朝,三次嫁人,等到七十才得以归国。岑陬在细君死后,再次向大汉求婚,解忧被汉武帝选为和亲公主。岑陬去世后,儿子泥靡还小,由其弟翁归靡继承王位。翁归靡是个大胖子,被称为“肥王”。按照习俗,解忧公主嫁给了肥王。

解忧跟肥王性情相投,互相恩爱,并生下了三位王子(元贵靡,万年,大乐)。肥王对解忧言听计从,不仅两人如胶如漆,大汉和乌孙国关系也更加密切。值得一提的是,陪解忧远嫁的婢女冯嫽,才貌双全,还会西域语言,解忧将她嫁给了乌孙右将军。这两个女人互相团结,对乌孙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汉昭帝末年,乌孙受到匈奴攻击,解忧公主上书求西汉朝廷出兵救乌孙,却适逢昭帝驾崩,所以汉廷没有派遣援兵。汉宣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发兵十五万骑,兵分五路进军匈奴,匈奴向西溃逃后,被乌孙军队拦截击溃,取得大胜,从此边疆得到了长时间的安宁。肥王病逝后,泥靡继承了王位。依照习俗,解忧嫁给了泥靡。解忧在长子和幼子相继病逝后,处境艰难,已经在西域生活50多年的解忧要求回国。在汉宣帝准许下,年逾70的解忧终于回到了祖国。

在这些和亲公主中,最美丽,名声最大的当属“四大美女”之一,“落雁”王昭君。她的命运也很凄惨,呼韩邪单于与她结婚两年就病逝了。王昭君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又是按照习俗,王昭君的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雕陶莫皋单于。跟细君一样,王昭君也不愿意再嫁,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复株累单于病逝后,按照习俗王昭君还得再嫁孙子辈的单于。昭君不从,独自寡居,不到33岁,就郁郁而终。

关于我国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历来褒贬不一。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认为:“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显而易见,司马光是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对西汉的和亲政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但实际上,西汉对于匈奴的和亲的态度上,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汉初是西汉王朝向匈奴求和亲,以汉宗室女奉献匈奴单于,意在以暂时的屈辱,换取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是一种被动的、迫不得已的措施。但是汉武帝以后的和亲已与汉初的根本不同了。此时是匈奴十分弱小,慑于汉王朝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情况下,主动向汉王朝臣服和求婚的。

汉王朝也不是以庄重的对等婚姻形式嫁公主于匈奴单于,而是以高傲的姿态赐宫女于匈奴单于。其目的则是要在其恩威的情况下,使匈奴永远臣服于汉朝。所以说,汉朝对匈奴的和亲基本上可以说是处理敌对国家间的一种政策。不过不管是以何种姿态对待,两国边陲和平,人民安居乐业都是可见的良好结果。

不得不说,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民族间的和解和交流。在文化方面,和亲的影响是双向的,和亲公主带去的不仅是丰厚的财物,还有中原的文化影响,也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族效仿中原的制度,传播中原的文化,最终融入到中华民族中来。对北方少数民族来说,凡主动要求和亲者,通常都是对中原王朝的一种向往和钦慕,是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趋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体现,而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就在公主和亲中悄然开始了。

参考资料:

《汉书》

《资治通鉴》

西汉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公主出塞与异域民族和亲?和亲的效果如何?

汉朝和亲公主列表: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前192年,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前174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前152年,汉景帝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前140年,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前108年,汉武帝宗女细君公主嫁乌孙昆莫(国王)猎骄靡;前103年,汉武帝宗女解忧公主嫁乌孙王岑陬、翁归靡;前33年,宫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汉代的和亲关系除了匈奴以外,还有乌孙国和鄯善国。西汉远嫁异邦的公主、准公主有16位公主、准公主远嫁他邦。不过大多为无名氏,只有三位有姓名记载。汉朝和亲外交著名的有"昭君出塞"的王嫱,刘细君和刘解忧公主。

和亲是不同政权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汉初,天下初定,国力衰弱,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初的“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转为“征伐政策”。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