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范增关系好吗?项羽要是听从范增计策,楚汉相争还会发生吗?
人们注意到,范增有先见之明地指出:未来跟项羽争天下的就是刘邦,但是没看到项羽跟范增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范增的短板。实际上,项羽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范增,二人关系也远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融洽。
即便项羽在鸿门宴上听从范增的建议,刘邦也不会遇害,因为范增和项羽都做不到,对已经提前做好充足准备的刘邦下手!所以,楚汉争霸跑不掉。
范增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史记》记载了范增三件事,第一件事献策项梁拥立楚怀王,第二件事建议项羽鸿门宴杀刘邦,第三件事荥阳与项羽分道扬镳。通过这三件事,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范增的能力。
1.范增有很强的洞察力
范增对事件的穿透能力,在当时绝对是一流的,他能通过表象,一眼看穿本质。比如,对陈胜失败的原因,他认为义军缺少一面旗帜,导致队伍后劲不足,缺乏统一人心的标杆。所以他建议项梁,拥立楚王之后,让天下人统一到一面旗帜之下。
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建议确实起到了作用,项梁借着楚怀王的名义,和先祖项燕的名望,队伍迅速发展。虽然他的这个计策,也给项羽后期如何处理楚怀王这个累赘,带来大麻烦,但不能否定范增的眼光独到,顶多说范增看到了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完美。
在看待刘邦的问题上,范增也表现出了他的敏锐。他能通过刘邦抢先入关,并在关中秋毫无犯的举动,嗅觉到了刘邦不安分的气息。所以,他直言项羽,未来对你威胁最大的就是这个刘邦,赶紧除掉。
这两件事都说明,范增的洞察力非常强,七十年的生活历练,没有辜负他“好奇计”的大名。
2.范增长于决断杀伐果决
范增如果是单位一把手,绝对是个好的决策者,他所表现出来的决断能力,和果决的杀伐,一点老人家的暮气都看不到,而是充满冷峻、刚毅和霸气。
一般情况下,谋士之所以只能做谋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谋士往往看到问题所在,却没有贯彻执行方案的领导素质,我们在范增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气质。
比如对待刘邦,他坚决主张从肉体上消灭,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项羽动手,项羽犹豫不决时,他干脆越俎代庖,布置项庄上场,行刺失败后,气得大骂项羽。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范增又不是一位好的谋士,喜欢越位行事。
3.范增缺少仁爱和价值取向
项羽一生中,没少留下违背道德的杀伐行为,比如坑杀二十万秦军、祸害关中、谋害楚怀王等,这些事件中,丝毫没有看到范增站出来说半个不字。尤其是楚怀王之死,按理来说,楚怀王是范增力主拥立,他应该对这件事有所表态。没有反对意见,就表明范增是项羽这些行为的支持者!
所以,后世不少史学家认为,范增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其实也不奇怪,范增的表现足见他就是一名纵横家,一切为目标服务,善谋断,不受道德约束,跟儒家就不是一类人。
4.范增短于识人和自省
范增最大的能力短板,就体现在识人和自省,这一点基本是史学家们的共识。
范增一边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一边还是充满期待地辅佐他,一边受着气,一边又忍气吞声为他出谋划策,从根子上讲,他还是不能看透项羽的本质。
同时,范增对自己也缺乏必要的自省,明明是一个谋士,偏要替项羽决断,明明年事已高,偏偏执着于靠不住的功名。所以,包括蔡东潘、苏轼在内的史学家,都指责范增在这方面的“鄙陋”。
范增与项羽的关系到底如何?表面上看,项羽对范增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信赖,对他以“亚父”相称,其实这都是表象,和后人的误解。
1.“亚父”的称谓是尊敬,但是不代表信赖
后人一看到“父”,就误以为项羽以“父”称之,就一定表示项羽拿范增当爹,其实是误解。“亚父”直接翻译过来应该是“老爹”,是指对年长者的尊称,一种泛概念称呼,而不是特指,就相当于今天,你称呼身边熟识的老人家为“某老爹”一样,没有特别含义。
大概是范增曾经辅佐项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是范增的少主,所以,项羽的这个称呼,被附会了一些特别的亲近,但是无论如何,跟“父”的概念差得太远,更与信赖没有关系。
2.项羽没有把范增的建议当回事,也没拿范增当重臣
都说鸿门宴上项羽糊涂,不理解范增的一片苦心,其实站在项羽的立场,恐怕未必如此。项羽真的一点看不出来刘邦的威胁吗?如果是这样,他为何在分封刘邦的时候,煞费苦心地将他封在偏僻的汉中?
项羽更关心的事其实是当下,而不是未来,当下是什么?灭秦以后,让所有的反王们,感恩戴德地回到封地。因此他不想起争端。虽然他手握大权,毕竟楚怀王才是名义上的共主,他首先要考虑,不能因为自己的极端手段,导致诸侯王彻底倒向楚怀王。
所以,只要刘邦表现出顺从,哪怕是表面的顺从,眼下不生事,项羽都可以容忍。范增考虑的是未来,完全不顾眼下,所以立场不一样,处置方法就有差异。不过,作为决策者的项羽,他没必要事事都对范增讲那么透,况且楚怀王是范增建议所立,项羽能说吗?
3.陈平的离间计得逞,表明项羽没有真正信任过范增
陈平的离间计其实不算高明,为何就起了作用?离间计离的是心,假如彼此之间没有裂痕,再高明的离间计都不起作用。相反,只要彼此之间有裂痕,哪怕一点点风吹草动,也会被扯裂!
至于项羽为何不信任范增,历史上多有猜测,大才子苏东坡认为,他们之间的裂痕就在楚怀王身上。苏东坡认为,项羽杀楚怀王一定遭到过范增的激烈反对,这件事给他们二人之间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不过史书没有记载,只能是猜测。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范增在项羽心目中,从来就不重要。后世人认为范增重要,是因为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是后人觉得范增重要,所以想当然认为项羽也一定认为范增重要。
正因为项羽不认为范增重要,所以,背离间就很容易。
项羽听从范增,真的就能干掉刘邦吗?讲清楚了范增的能力,以及他与项羽的关系,就能回答一个问题了:假如项羽跟范增没有嫌隙,对他言听计从,还会不会有楚汉相争?
换一个问法就是:假如项羽接受范增的建议,能杀得了刘邦吗?我认为很难!
在出席鸿门宴之前,刘邦阵营是做了充足准备的,不是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莽撞行为,第一个准备就是项伯的内应。要知道,项伯的份量远不是范增可比,他既是项羽的叔叔,又是项羽阵营最重要的实力派人物。
项梁起兵不是光靠他自己,而是整个项氏家族,包括项伯在内。所以,严格意义上讲,项伯是项羽集团的大股东之一,项羽做不到完全独断专行。
这就不难理解,项伯为何敢公然做出资敌行为,项羽明知道项伯已经提前泄露了他的计划,不但没追究,还接受了他的建议,原因就是项伯的份量太重,项羽不得不慎重考虑。
有项伯在,刘邦等于戴了一顶钢盔,除非项羽为了接受范增的建议,跟项伯闹内讧!
刘邦还有第二手准备:随行有死士护卫,坝上有军队接应。
项伯这个护身符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在刘邦出行之前,一定是有解的,否则刘邦不可能去。鸿门宴对刘邦阵营来说已经是明牌,既然是明牌,就一定是在有对策的基础上才能出牌。尽管后面的准备没有发挥价值,但是零星的资料显示,张良等人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
或许还有没有暴露的第三手准备:比如策动其他诸侯王集体反抗,或者启动项羽阵营中预埋的钉子,等等。
这两种情况会出现吗?虽然没有证据,但是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把刘邦的危机包装成项羽与所有诸侯王的矛盾,捏住项羽的软肋,这一定是常规操作。项羽在刘邦那里有钉子,刘邦就不能在项羽那里有钉子?不可能的嘛。
总之,只要刘邦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还出席鸿门宴,就表明一定是安全的,一定考虑到了项伯失败的可能。
所以,即便范增说服项羽,鸿门宴也一定不可能得逞!
综上所述,范增有很强的洞察力,也有很强的决断能力,可是他也有很明显的短板,从细节分析看,范增在项羽心目中地位并非想象中那么重要,两人的关系也并不那么亲密,这就是范增后来被项羽抛弃的原因。
即便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也达不成鸿门宴上杀害刘邦的目的,何况项羽原本就不是很信任范增呢!
项羽与范增关系好吗?项羽要是听从范增计策,楚汉相争还会发生吗?
项羽武人也,不足与刘邦相抵触,鸿门宴中,刘邦足下一小将,项羽就说将出来,第二天,刘邦就杀了此人。范增是项羽的谋巨,说好刘邦丢杯为号,项羽在鸿门宴中只是喝酒,事前的事丢在一边,后来范增生背德而死,项羽说道范增老了。
项羽与范增关系好吗?项羽要是听从范增计策,楚汉相争还会发生吗?
范增虽说出身不高,但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总想找个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过他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所以到了70岁时,还是没有名气。范增和项羽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在反秦的浪潮声中,他们走到了一起,开始合作。秦二世时期,项羽跟随叔父项梁策划反秦大计,范增得知消息后,前来投靠项梁。后项梁在定陶同秦军作战中被杀,项羽接管了楚军,范增也就跟随了项羽,还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范增也成为了项羽的第一谋士。
项羽身份尊贵,家世显赫,自己又武功盖世,王者之气彰显。范增作为第一谋士,项羽对他也是非常尊敬。虽不能说是言听计从,却也是情同父子,范增善奇谋,对当时的时局也是分析得比较到位,有一定的远见,在项羽的军事布局上作用很大,他的计策和谋略也被项羽及部下认可,军中地位仅次于项羽。
当刘邦先入关中后,秦王子婴率众投降,宣告了秦朝的灭亡。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安抚秦国民众,深得民心。范增看到刘邦的变化,于是提醒项羽,刘邦才是他成功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建议项羽想办法除掉刘邦,以绝后患。
范增亲自布置,为刘邦设计了一道鸿门宴,本想让项庄在宴会上,借舞剑助兴之机刺杀刘邦。没想到范增的计谋,被项伯泄密给了张良,刘邦最后才得以逃脱,鸿门宴之计以失败告终,范增被项羽的妇人之仁气得半死,直接爆粗口大骂项羽,并说竖子不可教也。项羽呵呵一笑,也没有跟亚父范增计较,在项羽心里,也许刘邦根本不值得一提,亚父范增简直是大题小做。
历经鸿门宴劫难的刘邦,虽说侥幸逃命,可范增的阴险和毒辣却给他留下了阴影,不除范增大事难成,于是刘邦把高层召集开会,陈平给他献上一计,离间项羽同范增的关系,没想到这么个计谋,却很奏效,范增被迫辞职,称病回家养老,病死途中,刘邦集团清除了心头大患。
我们不能否认范增的才华,他也是一心辅佐项羽,想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刚开始范增同项羽的关系非常和谐,感情融洽,可范增这老头脾气有点爆,说话也不注意场合,经常把项羽当小孩子训,次数多了,项羽也就烦了,范增还是那样,不管你烦不烦,该说还是说,该骂还是骂。陈平对项羽和范增的德行非常了解,用个破计就把他们的关系给瓦解了。
刘邦在打败项羽后,洋洋自得的说,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谋士不能好好用,失败就是必然的事。其实说历史没有如果,假如项羽能够听从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把刘邦杀了,不要说楚汉之争不会发生,就连大汉王朝在历史上也不会出现。
项羽与范增关系好吗?项羽要是听从范增计策,楚汉相争还会发生吗?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结果却是出生低贱的刘邦胜利了,楚霸王自杀结局。可是项羽有谋士曾建议杀死刘邦,今天我们假设如果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他还能夺取天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假设。项羽与范增项羽跟随叔父反抗暴秦,没有一个著名的谋士。于是乎,项羽放下身份去请范增出山辅助自己成就大业。而范增一看到项羽,就觉得项羽勇武不凡,于是不顾自己七十多的年龄与年老的身体出山辅助项羽。即使到死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项羽。从这里我们看出,范增其实是很喜欢项羽的,甚至于对待他如同自己的儿子。
项羽自从有了范增相助,也是势如破竹,实力渐渐强大起来。项羽之下便是范增,即使龙驹英布也不敢不听。范增帮助项羽,几万军队大破秦军二十万,能力可见一斑。项羽打心眼儿里也很尊敬范增,自从叔父死后便人范增为亚父,二人的关系更胜从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可以说是情同父子。一句话形容: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那么各位看官又要说了,范增如此厉害为什么项羽输了。究极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听从范增说的话。
作茧自缚当项羽与秦军激战的时候,刘邦帅军从另一条路绕过秦军主力。一路顺利的进入到了秦国都城,更是听从张良的建议,封库,善待宗师,不准扰民的建议。在秦国民众心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这里看得出,刘邦知人识人,也知道自己要谋求霸业。
而这边项羽击败秦军之后来到霸上,范增听说了刘邦的作为,觉得此人必须要死。于是乎,就发生了我们所属知的鸿门宴,然而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居然在刘邦的糖衣炮弹之下放走了刘邦。范增知道后,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可见这个老人心中有多么的失望。随后项羽进入咸阳,范增也劝说项羽要善待关中百姓,可是项羽依旧没有听他的。不仅杀了前秦宗室,还防火烧毁阿房宫。最后带着金银财宝走了。这个两个失误也导致项羽,作茧自缚人心尽失,最后落得兵败自杀的凄凉下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项羽真的完全听从亚父范增的建议,杀死刘邦善待百姓。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楚汉相争,他可以顺利的登上皇位。也许我们今天就不叫汉人而是楚人。可惜,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害死了自己,也让自己成为了失败者。项羽与范增关系好吗?项羽要是听从范增计策,楚汉相争还会发生吗?
作为冷兵器时代最强的人物之一,项羽的武勇在史书上也是一绝。其在战场上的个人能力,更是被千古流传,就连宋朝的李清照,都对其功绩颇多赞赏。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更是对项羽颇为尊重,甚至专门给他写了一个只有历代皇帝才能入列的“本纪”。
而在《史记》中,更是对项羽本身的武勇颇多赞美,甚至还记录了项羽在会稽之变中,连杀百人的威风。这在冷兵器时代,也是只有寥寥数人才能做到的。
可惜武勇终究只是武勇,即使项羽武艺再强,也很难依靠自己打败千军万马。要统帅兵马,除了一个能够带动士兵们的武将之外,还要有能够为武将分析天下形势的谋臣们。对于刘邦来说,他的谋臣是韩信,与此对应,项羽阵营的谋臣,则是范增。
范增这个人在史书当中的记载稀松平常,司马迁也并没有和项羽一样,对他有什么过多的记载。虽然不知道这是出自于什么原因,但可以确定的是,范增在项羽的手下绝对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一、帮助项羽名正言顺起义据《史记》记载,等到项羽跟着项梁起义的时候,范增已经是个七十岁的老头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有大器晚成之人,这个时候又有多少人有能力再去投身乱世之中呢?但是范增不同,在来到项羽身边之后,一转眼就帮助项梁解决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他们起义的理由。
古来既往,要做事总是要备好一个理由,更何况是争夺天下这种大事了。陈胜起义,是为了摆脱秦朝的残暴,但是此时的陈胜已经失败,继承秦朝继业的人也不再是胡亥,而是秦王子婴,现在再打出这个名号的话,难免会落人口舌。
但是范增就不同了,他眼中所看到的,不是秦朝的缺点,而是项羽等人的来历。据《史记》记载,在范增到来之后,他就提出了一个建议,楚南王曾经因为楚怀王被杀一事,认为只有楚人,才能真正消灭秦朝。而陈胜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没有拥立楚王,使得他们的旗号打得名不正言不顺。
而在项梁等人过江东之后,原先出身在楚国的武将们则纷纷选择投靠项家,就是为了拥立一个楚王,所以为什么项梁不选择拥立一个楚国的傀儡,扩大自己的实力呢?
而范增的这个建议,使得项梁项羽等人在道义上,取得了一个正统性,让项羽等人得到了江东地区原楚地人民的支持。让项羽的天下霸业,取得了最牢固的基础。甚至在垓下之战之中,依然都有人愿意冒死将项羽送回江东,希望他能够卷土重来。由此可见,项羽在楚人心目中的正统性是非常重的。
二、在鸿门宴中多次建议项羽杀刘邦在项羽在巨鹿之战名震天下的时候,刘邦却选择了从另外一边绕路打入了关中,亲自接受了秦王的投降。而此时的范增,面对此时还没有被项羽所重视的刘邦,却做出了一个最聪明的判断,那就是此人有天子之气,要赶紧杀了,不要错失良机。而此时的范增在项羽的眼中,是尊敬的“亚父”。顾名思义,其对范增的信赖,仅次于自己的父亲。所以很有可能,这个时候的项羽在鸿门宴一事中,的确是有着杀死刘邦的打算。
但是为什么项羽没有对刘邦下手,而是选择了放过他呢?按照《史记》中的看法,是樊哙舍生取义,悍不畏死向项羽挑衅,而项羽欣赏这样一位有武人气魄的人物,就选择了放刘邦一马。当然这个心理分析在现在看来,未免太过于离奇,或许有很多东西,在史书中也没有记载吧!
然后项羽一时的心慈手软,却使得他与天下彻底失之交臂,在此后的岁月之中,他再也没有了这么好的机会,可以将刘邦轻而易举的处斩。以至于范增痛骂:项羽就是混蛋,跟着项羽混,迟早要输给刘邦,大家等死吧!
然而可惜的是项羽直到最后,都没有选择相信自己这个曾经的“亚父”,更是在陈平的离间计之下,拿走了范增的权力,开始轻视他。范增最后病死归乡的途中,实在是可悲可叹。要是听从范增的计策的话,项羽恐怕早在鸿门宴之时,就能够把自己最大的威胁扼杀,让自己稳妥地夺取天下。
甚至就连刘邦自己在听闻了范增病死后,都曾经在垓下之战感叹过:项羽就是不听从范增的计策,才会使得自己落得现在这般下场啊!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项羽与范增关系好吗?项羽要是听从范增计策,楚汉相争还会发生吗?
前言:项羽的谋士范增在气得出走之后,落得身死他乡的结局。在唏嘘之余,不免会说项羽无情,之前还亲切称呼的“亚父”,转眼之间编入陌路之人,项羽与范增的关系究竟怎么样?笔者以为是纯粹的上下级关系,谈不上好坏。至于项羽如果听从范增计策,楚汉相争还不会发生,笔者以为:会。
项羽称呼范增为“亚父”就能说明关系好?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范增出山之时襄助的人不是项羽,而是项羽的叔叔项梁,这时的项羽与范增应该属于同僚,还没有明显的上下级,是范增建议项梁要想复楚,必须明确楚人的正统性,即要找到楚国皇室后人为核心,有这样的标杆在那,号召起来自然要容易的多。项羽是什么时候尊敬范增的?是在项梁身死之后的事情,这时候的楚军需要的像项梁这样的老者把舵。
什么叫亚父?是次于父亲之人,其尊敬的程度可见一斑,那么是不是说项羽称呼范增为亚父就代表着无限的尊敬?这倒不见得!为什么这么说?范增襄助楚军阵营的扩大,说到底还是只是一介谋士而已,为什么项羽会这么称呼他?一则,范增确实是年迈之人,其教导跟自己的叔父一般,尊敬也是应该的。二则,工作上的需要,因为此时的复楚大业并没有完全实现。都叫范增为亚父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应该来说比较亲密吧?嬴政还尊称吕不韦为“仲父”呢,难道他们关系也很好?所以单纯从“仲父”的称呼而言,并不能直接推断出项羽与范增关系亲密的论断。
项羽对于范增这位“亚父”是持什么态度?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这是在鸿门宴上项羽与范增对待刘邦时的反应,一个是焦急上火,一个则是置若罔闻,有这样的表现反差,原因是范增把刘邦视为项羽日后的劲敌,必须要把对方扼杀在萌芽状态,而项羽的反应则是刘邦最多是贪生怕死之人,还没有与自己抗衡的能力与勇气,当然了,项羽对于范增频频暗示显然也是不屑的,他认为大丈夫要对对手下手就应该光明正大,况且他项羽才是楚营中的统帅,范增作为谋士反而要求自己配合,这样的等级观念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那么是不是说项羽就只会在嘴巴上喊喊“亚父”?应该说不完全是!在刘邦前往巴蜀之地就藩,能想到三分关中绝对不是项羽自己的主意,那么能有这样的安排,项羽一定程度上还是听取了谋士之言。这么看来,项羽对于范增绝对不是言听计从,但是也不是充耳不闻,他是选择性的听取意见。
项羽听范增的话,楚汉相争还会不会出现?这就得从鸿门宴上说开去,说在推杯换盏之时,刘邦接着尿遁而逃看似是逃出生天,可是项羽如果真要置刘邦死地,以项羽的能力会这么轻易地放过?那么反过来推测一下,如果项羽当时听从范增之言,在酒席间将刘邦就地处置,是不是就没有后面的事情了?依然有!
且不说鸿门宴开始之时,是项羽告诉他鸿门宴之所以有,是因为他的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汉营少了刘邦就彻底被取代?只能说有可能!不要忘了项羽是什么人,他是对权力欲望极其狂热之人,从他的称呼西楚霸王就可以看出,他要的是那么万人敬仰的感觉,不是皇帝胜似皇帝。但是,和刘邦一起出来的老弟兄会就这么甘于臣服?少了刘邦的汉营还会出现张邦,陈邦等等,甚至汉营以项羽心胸狭窄,借刘邦被杀号召天下对抗项羽,他能抵抗得住?也许到时之时换了一个阵营的称呼,也许还是楚汉相争,也许会出现齐楚相争。所以说即使项羽听从的范增之言,将刘邦除掉,类似楚汉相争的情况依然会出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