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复没有独当一面的战功,为什么光武帝和明帝都那么看重他?

而且从贾复寇询争执事件中也能看出贾复气量狭小,可他在功臣中封地最多,明帝在云台二十八将排名中也把他放前排,难道就因为他长得帅两代帝王都喜欢他?

贾复在民间艺术中的形象,与正史差异较大,按前者描述,贾复位居云台榜第三都委屈了,可是按正史,给他排倒数第三也不意外。可是我们发现,云台榜排名方式,绝不是按战功这个单一因素排列的,所以,贾复能获得光武帝刘秀和汉明帝刘庄的青睐,排名第三是有原因的。

战功:战功虽不突出,这是刘秀的刻意安排

贾复投刘秀时间不算早,当刘秀在家乡闹革命的时候,贾复也拉起了一支队伍。不过贾复的自主创业不算成功,不久他就投靠了更始政权的汉中王刘嘉。也就是说,刘秀打昆阳时,贾复是小老板,根本不在汉军,不存在贾复的昆阳拖肠大战。

贾复是经刘嘉介绍,一路北上追寻刘秀的,是云台二十八将中第十九位加盟者,当时刘秀正忙于跟赵汉政权王郎决战。贾复在战场的闪耀,是在平王郎后,与铜马、青犊、尤来军的系列作战中,以勇猛折服了同僚。

刘秀登基前夕,贾复力战五校军,勇猛过度,负了重伤。刘秀以为他没救了,伤心地在他病床前与他指腹为婚。拖肠大战故事的原型,就是从这里来的,地点虽然被挪到了昆阳,但是内容与贾复的经历大致相似。

别看贾复打仗不要命,其实他是个儒生,跟刘秀一样,是《尚书》学专家,不过刘秀是伪专家,学问不精。一位读书人,上了战场就变身李逵,实在很难把这两个类型的人合体,但贾复就是。

刘秀惜才,再也不敢让贾复独当一面,从此以后,贾复基本留在刘秀身边,失去了独立作战的机会。即便如此,当遇到硬骨头时,贾复还是罕见地得到了机会。

在南阳郾城之战中,将领们都出现畏战情绪,刘秀气得拿手杖杵地,谁也不敢应战,贾复一拍胸脯挺身而出。刘秀笑了:有执金吾(贾复的官职)出马,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果然贾复手到病除,不光拿下郾城,又乘势东进攻克淮阳、召陵、新息等地。

贾复一生身被十二创,未尝败绩!

可见,贾复战功虽然不多,并非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而是刘秀出于保护他,不给他独立建工的机会。刘秀阵营中最具慧眼的邓禹,就非常看好贾复,当初正是邓禹力荐贾复,才使得他崭露头角。刘秀对贾复的评价是:有折冲千里之才!

为人:有功不伐,性如烈酒,清新如风

如果用一个物体比喻贾复,我觉得他就像一杯烈酒,清纯透彻,刚烈甘醇!

贾复是一个非常注重信义的读书人,年轻时候做小吏,替别人运盐,为了保证货物安全,他拿命与盗贼周旋,当同事们两手空空回家时,只有他顺利完成任务。

贾复为人不做作,性情直率,爱憎分明,不藏不掖。有一次因为寇恂杀了他的门客,他立马气势汹汹地找寇恂复仇,结果被机智的寇恂耍花招躲过。刘秀知道内情后,找来二人杯酒言欢,当贾复意识到自己的莽撞时,马上放下成见,与寇恂上演了东汉版将相和。

贾复的这个性格,在他刚加入刘秀阵营时,受到大家的排挤,可是后来,当大家认识到贾复的本性后,这种分歧就再也不存在了。

在《后汉书》中,贾复与冯异、岑彭并为一传,范晔的解释是,这三人的共同点是“有功不伐”。所谓有功不伐,意思是建立了大功,却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从来不自我夸耀。

这就是贾复“甘醇”的地方,工作是表现得那么“辣口”,那么“劲爆”,而取得成绩后,又悄悄隐退。这是一种大气度,大格局!

我们知道,刘秀帐下的将军们,大多是逐利的豪门士族,贾复的为人,就像一股清新的风,让人熨帖舒畅。

地位:贾复的隐性贡献,显示出人生大格局

除了并不逊色的战功,和优良的品行外,贾复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刘秀的亲信,经常参与军事筹划,以及护卫刘秀中军的工作;二是战后重建,贾复角色转化的示范作用。

贾复的第一个贡献类似于邓禹,很多人认为邓禹不配排名第一,其实邓禹作为刘秀最重要的战略策划大师,他的很多贡献别人是看不到的。贾复也一样,刘秀曾经说:贾复的功劳只有我知道!

据《东观汉记》记载,当年吴汉接替岑彭伐蜀,几乎功败垂成,只好认怂,请求让贾复出马,刘秀不允许。这说明什么,说明贾复的重要性,远超攻城略地!

建武十三年,随着全国统一战争的结束,贾复与邓禹一起,主动辞去军职,上交兵权,关门研习儒学(剽甲兵,敦儒学)。

这就是贾复的智慧之处,他懂得不同阶段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而不是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事实上,以贾复的能力足以担当宰辅,朱祐曾经竭力进言,以贾复为大司徒,但是战后的贾复,除了被赐以特进身份,听诏参与议政外,只做一件事:阖门养威重!

这种人生大格局,皇帝怎么能不喜欢?

由此,贾复军功虽不突出,但地位非常高,天下统一后,他与邓禹等人一起,受封万户侯,成为开国功臣中,封地最多的人之一。贾复还得到了与皇家结亲的尊荣,汉章帝的生母贾贵人,就是贾复的孙女。

结束语

贾复将儒生的智慧,与武将的刚勇,完美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历史上很难找出第二个。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各具特色,贾复无疑是最具浓烈色彩的一位,这大概就是他在正史中军功不突出,在民间却家喻户晓的原因吧。

贾复没有独当一面的战功,为什么光武帝和明帝都那么看重他?

东汉名将贾复,儒生出身,先加入绿林军又归顺刘秀,随刘秀南征北战、战功赫赫。

贾复虽为儒生,但作战勇猛、身先士卒,“诸将咸服其勇。”先后负伤十二处。刘秀怜惜他,把他留在身边,很少令其独统大军远征,贾复由此缺少独当一面之功劳。每当诸将回朝论功时,贾复“未尝有言”。对此,刘秀很是内疚:“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刘秀称帝后,先后封其为冠军侯、胶东侯,重用贾复和邓禹、李通“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贾复46岁病逝,谥号刚侯。

汉明帝即位后,令人绘制二十八功臣像于南宫云台,“左将军胶东侯贾复”排第三位。

故,贾复虽“少方面之勋”,仍深受刘秀父子重用。

贾复没有独当一面的战功,为什么光武帝和明帝都那么看重他?

在评书《东汉演义》中,刘秀阵营中的第一猛将就是贾复,在著名的昆阳大战中,贾复被王莽的将领把肠子都挑了出来,他将自己的肠子塞回去,然后继续作战,大败王莽手下猛将,因此赢得了“盘肠大战”、“破肚总兵”、“菩萨将军”的称号。(贾复盘肠大战戏剧照)

虽然演义中有夸大的一面,但真实作战中的贾复作战勇猛,重伤不下火线是不争的事实。昆阳之战是刘秀的成名战,如果没有像贾复这样的勇猛将领冲锋在前,也就成就不了刘秀的赫赫威名。

在唐朝的武成王庙中,贾复位居64名将之中,在宋朝武成王庙中他也位列72名将之中。

一封推荐信助力贾复。

贾复是一个读书人,在新朝担任县里的小官吏,绿林起义时他也聚拢了几百人,归顺到汉中王刘嘉的序列之中,担任校尉一职。

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自立为帝,刘嘉获封汉中王。公元24年,贾复对更始政权的腐败看不下去了,认为更始政权长久不了,于是劝刘嘉一起加入刘秀的军队,刘嘉没有同意,却给贾复写了一封推荐信,把他推荐给刘秀。(刘嘉连环画形象图,刘嘉是贾复的推荐人,和刘秀关系非常密切)

刘秀的大哥刘縯因为战功卓著,手下兵将很多,被更始帝等猜忌,设计杀死了他,刘秀也成了光杆司令。刘秀要发展需要聚拢各个地方的势力,壮大自己。贾复拿着刘嘉的推荐信到了刘秀处,刘秀礼遇有加,任命贾复为破虏将军,专门负责平息盗贼,并将自己车驾上左边的马匹赠送给贾复。刘秀的任命遭到了原来跟随他的众将领的反对,刘秀说:

贾督有折冲千里之威,方任以职,勿得擅除。(《后汉书.贾复列传》)

贾复作战勇猛刘秀早就在推荐信中了解,加上自己了解的贾复作战历史,毫不犹豫的任命贾复高级职位,并以刚刚任命,不能随便改变命令为理由,拒绝降低贾复的职务。

贾复能够让刘秀另眼相看,得益于推荐人的得力。汉中王刘嘉和刘秀是堂兄弟,刘嘉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刘秀的父亲刘钦收养了刘嘉,刘秀父亲刘钦去世之后,刘秀的叔父刘良收养刘秀、刘嘉。

刘嘉自小被刘秀父亲收养,同时参加舂陵起义,关系非同一般。刘嘉作为刘秀的族兄,给自己的弟弟推荐贾复,对推荐信中的贾复了解的非常清楚,也自然而然的信任贾复了。(刘秀指腹为婚,打算和贾复成为亲家,但最终没有兑现,因为贾复又恢复了)

“指腹为婚”和冠军侯贾复。

公元24年,贾复被刘秀升任偏将军。王朗军被打败之后,贾复攻下了邯郸,又升任都护将军。同年,贾复跟随刘秀攻击青犊起义军。青犊起义军是和赤眉军并列的一支,青犊的意思就是青牛,刘秀主力和起义军大战,相持不下,双方在射犬(河南沁阳附近)大战,据记载:

从击青犊于射犬,大战至日中,贼陈坚不却。光武传召复曰:“吏士皆饥,可且朝饭。”复曰:“先破之,然后食耳!”于是被羽先登,所向皆靡,贼乃败走。(《后汉书.贾复列传》)

双方大战相持不下,刘秀召见贾复让将士们先吃饭再作战。贾复称先打下来,然后吃饭,于是他身披铠甲,率先登上了敌军的营垒,所向披靡,青犊起义军败退。

此一战,贾复诠释了什么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击败青犊起义军,贾复功劳最大,这也让原来排挤他的将领们心服口服。

公元25年,刘秀主力在河北真定于五校起义军作战,贾复又是勇猛杀敌,与敌军作战,身负重伤,性命垂危。刘秀得知情况后,刘秀说:

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后汉书.贾复列传》)

刘秀听说贾复的妻子怀有身孕,称如果生了女儿让我的儿子娶了他,如果生了男孩子,我就把女儿嫁给他的儿子,一定不能让贾复担心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这也是“指腹为婚”较早的记载了。

此战过后,刘秀拜贾复为执金吾,也就是刘秀的卫队长了,封侯为冠军侯,寓意勇冠三军。冠军侯一职来自于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可以想见贾复的勇猛了。

不能独挡一面和将相和。

贾复在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三,可以了解贾复的战功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刘秀父子对他战绩的肯定。

刘秀知道贾复作战勇猛,非常担心他独自带兵会身先士卒,这样对于独当一面的将领来说是最大的弊病,一旦主帅身死,手下的士兵肯定会溃散,于是在刘秀起兵的前期没有让贾复担任独当一面的职位。

寇恂在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五,主要是管理后勤和地方管理,类似于西汉时期萧何的位置。他在担任颍川太守时,严格执行政令,将飞扬跋扈的贾复部将斩杀了。贾复的战功很多,认为寇恂刻意为难他,心中不满,处处于他作对。

寇恂知道贾复是刘秀的心腹爱将,贴身侍卫长,于是忍让他。刘秀知道这一情况后,亲自设宴邀请二人饮酒,在刘秀的劝说之下,两个人握手言和,再一次重现了“将相和”的历史图景。

贾复为何得到刘秀的赏识。

刘秀了解贾复真的敢深入敌阵,因此很少派遣他独挡一面,因此缺少独当一面的战功。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在第二位的吴汉,率军攻击巴蜀之地,屡次攻击不能成功,于是他上奏请贾复辅助作战。

“吴汉击蜀未破,上书请复自助,上不遣。”诸将每论功自伐,复未尝有言。帝辄曰:“贾君之功,我自知之。”(《东观记》)

吴汉想让猛将贾复协助攻打巴蜀,刘秀不允许。少了独当一面的战功,众将领讨论战功之时,贾复也只能默默站在旁边不说话。刘秀对此自然了解,称贾复的战功,他自己最了解了。

刘秀对贾复的赏识,从其任命开始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在短暂的磨合中更加深入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贾复作战勇猛,性格耿直。

贾复的推荐人是刘秀的族兄,发小刘嘉,在一个家庭中长大,推荐人非常给力。刘秀在初期兵源少将领少的时候,贾复勇猛作战为刘秀打开局面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假如刘秀初期手下没有贾复这样的猛将屡次在作战中击溃刘秀初期的敌人,估计刘秀称帝也会延后,不会这么快。加之贾复性格耿直,没有多少心思用在其他方面,刘秀对其及其信任。一个开国帝王能把自己贴身侍卫长的职务交给贾复,可见刘秀对他及其信任。

第二,贾复可以独挡一面。

贾复性格耿直,缺少权谋,这也就限定他很少有独当一面的战功。随着在军队中的成长,贾复在后期也有独当一面的时候,譬如:

更始郾王尹尊及诸大将在南方未降者尚多,帝召诸将议兵事,未有言,沉吟久之,乃以檄叩地曰:“郾最强,宛为次,谁当击之?”复率然对曰:“臣请击郾。”帝笑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后汉书.贾复传》)

公元26年,刘秀发檄文到各地,仍然有更始政权的人不肯投降,刘秀和将领们商议征讨,贾复申请攻击最强的郾。刘秀听后,笑着说,执金吾攻击郾,我没有什么忧虑了。

贾复敢啃硬骨头,这也是勇猛的表现,他也逐渐成熟了,不再一味的身先士卒,勇猛杀敌了。

公元27年,贾复军和刘秀主力共同迫使赤眉军投降,他也升迁为左将军。

第三,贾复识大体。

刘秀确立了政权之后,不想让功臣们再率领军队了,这样对东汉的统治非常不利。贾复这个耿直的将领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和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一的邓禹一起辞去军队职务。当时邓禹为右将军,贾复为左将军,两个人辞职后,刘秀就将这两个职位废除了,不再设立。

邓禹和贾复带头将军权辞去,为刘秀剪除功臣军权打开了大门,其他将领们也纷纷辞去军职,刘秀给这些功臣们爵位和封地,实际权力却没有了。

刘秀重用文人治理国家,曾经有人推荐贾复担任丞相一职,刘秀因不想功臣担任的缘故没有同意。不过刘秀给了邓禹、贾复、李通(刘秀的妹夫)参与朝政的特权,虽然没有正式的官职,参政就是对他们的信任。(马援雕塑,因为和东汉皇室姻亲关系没有进入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时期的云台二十八将其实没有涵盖刘秀建立东汉的所有重要功臣,有些人没有被汉明帝刘庄列入云台二十八将。如:

1、固始侯李通。李通娶了刘秀的妹妹刘伯姬,历任卫尉、大司农、前将军、大司空;

2、征羌侯来歙。他是刘秀的表兄,在公元35年被刺杀。

3、伏波将军马援。马援的女儿嫁给了汉明帝刘庄为皇后。

以上三个人的功绩足可以进入云台二十八将,但是他们都是东汉皇室的姻亲,汉明帝避嫌,把汉室姻亲排除在云台二十八将之外了。

贾复没有独当一面的战功,为什么光武帝和明帝都那么看重他?

贾复,号称银戟太岁雪天王,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三,仅次于邓禹,吴汉;爵位胶东侯,食邑六县,为诸将最多。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位两汉相交之际身经百战,未尝一败的无敌战神,为何能够得到光武帝,明帝的亲睐。

云台二十八将

容貌伟岸

舞阴李生曾经称赞贾复“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可见贾复一定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而且贾复从小醉心诗书,钻研学问,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好皮囊加上儒雅的气质,能给人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许贾复第一次见刘秀,就已经赢得了他的好感。

信义素著

贾复年轻气候曾经当过县里的小吏,奉命运盐。在路上遇到强盗,其他人都跑了,贾复却没有跑,而是把盐运了回去,坚持完成任务。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贾复以信义闻名,相比那种贪生怕死,阴险狡诈之辈,君王肯定喜欢这样的臣子。

昆阳大战,贾复四闯连营

勇猛善战

陷阵之志,有死无生。每战先登,所向披靡,也正是因为此,贾复身为大将,却身披十数创,遍体鳞伤。也正是因为此,光武帝怕他每次冲的太猛有什么闪失,就总是把他带在身边,而很少让他独当一面,这也造成了贾复战功不如其他人。

贾复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三国时期吴国的猛将周泰,孙权待周泰很亲近,委以大任。诸将很多都不服气。有一次孙权宴请群臣,他让周泰吞下衣服,只见身上到处都是伤疤,孙权每指一处,让周泰讲伤疤来历,群臣都震惊默然,再没有谁不服气了。

周泰

为何?这都是人家拿命换的。至于说功劳,那浑身上下的伤疤,就是最直接,最好的见证,所以刘秀才会说“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贾复被封“冠军侯”,与霍去病一样,两位猛将交相辉映,光耀千古。

贾复盘肠大战巨毋霸

战功卓著,为君分忧

贾复从汉中王刘嘉处投奔光武后,拔邯郸,破青犊,真定败五校,蓟城破邺贼,连破朱鲔,陈侨,何其壮哉!

光武即位后,南方还有很多更始政权的将领没有归顺,讨伐郾王尹尊时,刘秀沉吟良久,问诸位大将“尹尊兵强马壮,实力强悍,你们谁愿意去征讨他呢?”

光武帝

贾复抢先站了出来,愿意领兵 破敌,刘秀欣喜地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贾复,贾复一个多余降服尹尊,又领兵平定淮阳,召陵,新息。

第二年又数次击败赤眉军,在宜阳和刘秀会师,降服赤眉军。

贾复能够有这个地位,也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而且不畏艰辛,愿意为皇帝分忧解难,这种臣子,皇帝怎么会不喜欢?

银戟战神贾复

有功不伐,虚怀若谷

自古以来,多有大将依仗赫赫战功,骄矜自恃,目中无人。前有蓝玉,后有年羹尧,都没逃过败亡的命运。

而贾复虽然立下不世之功,却谨小慎微,从不夸耀,低调低调再低调,《道德经》有言“弗矜,故能长”,贾复不居功自傲,君王看在眼里,自然也不会亏待他。

而且,低调的人往往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同,贾复受光武,明帝器重,光风霁月的品格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贾复

功成身退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勾践灭吴后,范蠡选择携西施退隐,泛舟五湖之上,陶朱之富,天下闻名。文种却贪恋权位,最终为勾践猜忌,赐死。

二人鲜明的对比,诠释了一个鲜明道理:自古天子,可以共患难,却难得共富贵!

光武平定天下后,大赏群臣,贾复被封胶东侯,食邑六县,而第一功臣邓禹也不过才四县。

范蠡与西施

贾复却没有恃宠而骄,他不想给皇帝添麻烦,主动带头交出兵权,转而静下心来研究儒学,真是一个知进退,识大体的智者!

而皇帝肯定不会为难你,他看到了贾复的示好,只会记在心里,加倍的对贾复好。

结论:所以,终光武一朝,贾复的战功虽然不是最卓著的,但也是彪炳千古的,此外他凭借自己的忠心,为人的低调,以及平定天下后及时的功成身退,为天子排忧解难,为群臣做出榜样,这样的功臣,怎么会不受到君王的喜爱?

有诗赞曰:

骁勇称奇赐左骖,溃围解急敌心寒。

卒能剽甲敦儒学,可作寻常武将看!

贾复没有独当一面的战功,为什么光武帝和明帝都那么看重他?

一、贾复没有独当一面之功,是因为光武帝一直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这一点,《后汉书》中说道十分清楚:

“复从征伐,未尝丧败,数与诸将溃围解急,身被十二创。帝以复敢深入,希令远征,而壮其勇节,常自从之,故复少方面之勋。”

贾复是一员猛将,多次为光武帝解除危难,以致于身体有很多创伤,有一次差点战死。光武帝担心失去这样的猛将,一直让他跟在自己身边,所以他缺少独当一面的功勋。

然而光武帝知道他的功劳,

诸将每论功自伐,复未尝有言。帝辄曰:“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从贾复来投奔光武帝时开始,就受到光武帝的器重,说“贾督有折冲千里之威”,多次大战,贾复都是所向无敌,“被羽先登,所向皆靡,贼乃败走。诸将咸服其勇。”

在真定之战中,他受重伤几死,光武帝与他指腹为婚。

“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

可见光武帝对他的信任。

光武帝称帝后,“拜为执金吾,封冠军侯”,以后攻朱鲔、降陈侨,击尹尊等,真是立下汗马功劳,也受到光武帝的不假加封。

“十三年,定封胶东侯,食郁秩、壮武、下密、即墨、梃、观阳,凡六县。”

二、除了军功外,贾复也很识时务

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开始重视文教,自然要压制一下武将集团。

贾复知晓光武帝的心思,主动放弃军权。

“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

贾复不但放弃军权,还带头去学习儒学,为大臣表率,自然让光武帝十分高兴。

“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复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

后来还让他以列侯身份参与国家大事,成为仅有的可参议国事的三位列侯之一。

“是时,列侯惟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贾复很会做人,这一点比很多居功自傲的功臣聪明多了。

贾复备受器重,恩宠有佳,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军功和识大体,并不是靠脸蛋。

贾复没有独当一面的战功,为什么光武帝和明帝都那么看重他?

贾复东汉开国名将之一,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中第三位。临阵果敢、身先士卒、忠诚勇猛,虽无独挡一面之功,但也一生战功卓著,多次乙身负重伤,因此深受光武帝和汉明帝两代父子的器重,也是历经东汉两朝的开国功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