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鲔杀害刘秀的哥哥,又差点断送刘秀的帝王梦,为何最后能善终?
朱鲔对刘秀来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苦大仇深!与朱鲔一起害死刘縯的凶手李轶,就被刘秀耍阴谋给搞死了,仇恨更深的朱鲔不光被赦免,还被封扶沟侯,拜平狄将军,天下统一后,朱鲔还出任过太守。
刘秀与朱鲔的仇怨,始于更始政权成立之初。刘秀的大哥刘縯,作为绿林军“一号首长”,受到绿林三部抵制,意外地在皇帝推选中落马,而刘玄反成了共主。
刘玄登基后,朱鲔和李轶作为刘玄的心腹,认为刘縯的威胁太大,多次设计谋害刘縯。刘縯死后,朱鲔和李轶又多次建议刘玄斩草除根,加害刘秀。刘秀都不敢给刘縯戴孝,他一边向刘玄表忠心,一边在刘縯丧期迎娶阴丽华,表示与哥哥一刀两断,这才骗过了刘玄。
刘秀谋求出巡河北时,朱鲔坚决反对,他始终认为对刘秀不能放松警惕。怎奈刘秀做足了功课,替他说话的都是重量级人物,朱鲔反对无效。
可以说,刘秀一生中,对他伤害最大的就是朱鲔,刘秀经历的人性炼狱痛苦历程,都拜朱鲔所赐。李轶后来积极配合刘秀的军事行动,都没有得到刘秀的原谅,为何朱鲔却能善终呢?
一、朱鲔献上洛阳,对刘秀的太重要,国家利益高于私仇刘秀称帝后,第一步战略目标就是跨过黄河,占领洛阳。洛阳的战略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负责镇守洛阳的,就是朱鲔。
冯异等将领,将洛阳周边扫荡了一个遍,就是无法攻破洛阳。洛阳城池坚固,朱鲔采取务实的方案,紧闭城门不出,刘秀只能望城兴叹。好在更始政权腐败堕落,已经没有能力增援洛阳,刘秀可以毫无顾忌地围攻洛阳。
对刘秀来说,洛阳是他计划的第一步,必须尽快解决,全国遍地群狼,时间就是战机。与此同时西征的邓禹进展不顺,河北根据地,先有刘杨谋反,接着出现了彭宠反叛,如果不尽快拿下洛阳,极有可能出现腹背受敌的窘境。
在这个大环境下,能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和平拿下洛阳,那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所以,当朱鲔表示出归降之意时,刘秀毫不犹豫地允诺,饶恕朱鲔的罪过,甚至要保持朱鲔在更始政权的爵禄。于是,洛阳顺利归到刘秀手中。
所以,朱鲔能得以善终,客观上是他说驻守的洛阳,可以作为一份刘秀垂涎的厚礼,抹平了他之前犯下的罪行。
二、客观来讲,朱鲔的品性为人,值得大家称道抛开朱鲔与刘秀的个人恩怨,客观来讲,朱鲔的品性为人,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更始政权进入长安后,刘玄册封了二十位王爷,其中就有朱鲔,他被封为胶东王。但是朱鲔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当年高祖刘邦曾经有过白马之盟,非刘不王,既然我们是恢复汉室,就应该遵守高祖之约。
功臣们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到手的王位不要,有几个人能做到?刘玄册封的二十位王爷,也只有朱鲔一人拒绝了册封,可见朱鲔此人有大智慧。
站在刘玄的立场,朱鲔当初反对刘秀,甚至主张对刘秀斩草除根,足见他的眼光狠毒辣,能力非常了得。
刘縯遇害后,朱鲔没有加害他的部将,反而对某些人重用,比如岑彭。这个细节说明,朱鲔是个有大格局的人,对刘縯刘秀兄弟俩穷追猛打,都是为了维护更始政权的利益,他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
所以,我觉得刘秀对朱鲔应该是爱恨交加,既恨他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但是又对他有几分敬意,这也是朱鲔能得以善终的很重要原因。
三、岑彭居中调停,为朱鲔投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最终促使朱鲔投降的是老部下岑彭。岑彭本是刘縯的部下,刘縯被杀害后,很多部众被朱鲔兼并,从那时候起,朱鲔与岑彭惺惺相惜。后来朱鲔举荐岑彭出任颍川太守,才离开了朱鲔。阴差阳错,岑彭早朱鲔一步,投在了刘秀帐下。
因为这层旧交,岑彭受刘秀之命,到洛阳城下劝降朱鲔。岑彭与朱鲔,一个在城头一个在城下,回忆二人一起战斗的经历,岑彭不失时机地为朱鲔分析形式,劝朱鲔投降。
其实朱鲔不是不知道更始政权灭亡在即,只是因为他与刘秀的过节,不敢投降。岑彭心领神会,立刻请示刘秀,得到刘秀的承诺后,岑彭再次到城下与朱鲔会谈。
朱鲔简直不敢相信,他怕上当受骗,试探了一下岑彭:我把吊篮放下来,你要是敢坐吊篮上城,我就相信你!岑彭二话不说,就坐上吊篮。朱鲔相信了,他只身出城,跟随岑彭去拜见刘秀,促成了洛阳和平解放。
可以说,岑彭这个中间人的居中调停,起到了推进作用。
四、“政敌”与“叛徒”,在刘秀的心目中有差异在朱鲔投降之前,李轶早就表达了对刘秀的“回归”之心,为何被刘秀做掉了呢?
李轶是最早追随刘縯刘秀兄弟起义的元勋人物,刘玄登基后,李轶立刻对刘縯翻脸,成为谋害刘縯的罪魁祸首。
洛阳被围困后,李轶感觉到更始政权时日无多,心生恐惧。冯异不失时机地给李轶写信,劝他认清形势,早日悬崖勒马。李轶见风使舵,迅速拿出实际行动,妄图献媚刘秀。他积极配合冯异的军事行动,任由冯异攻打他的战友们而不去救助,结果导致洛阳周边被扫荡干净,洛阳城了孤城。
李轶满以为凭着这份诚心,能洗清罪行,没想到刘秀够狠,他悄悄地把李轶的信,泄露给朱鲔(此时朱鲔尚未投降)。朱鲔大怒,直接杀了李轶!
李轶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竟然死于刘秀的阴招!同样是仇人,同样是“改邪归正”,为何刘秀要做掉李轶,偏偏放过朱鲔?
因为这俩人的身份有差别,李轶本就是刘縯的部下,是自己人,他的行为属于背叛。朱鲔是绿林三部之人,不是刘縯部下,他与刘縯刘秀兄弟的关系,只能算作政敌。
自己人背叛是道德问题,政敌之间的厮杀光明正大的,不存在道德问题。所以,政敌之间的矛盾虽然惨烈,但是存在媾和的可能,而对待叛徒,往往只有一条路——水火不容!这就是李轶必死,朱鲔可活的原因。
朱鲔杀害刘秀的哥哥,又差点断送刘秀的帝王梦,为何最后能善终?
光武帝刘秀堪称史上最宽厚的开国之君,不仅从未诛杀过功臣,就算是对待降将,也是能不杀便不杀。在这些人中,更始政权大将朱鲔堪称典型的“幸运儿”,因为他不仅谋杀过刘秀的大哥刘縯,而且还屡屡与刘秀为敌,堪称光武帝刻骨痛恨的仇敌。那么,朱鲔为何要跟光武帝作对?他又因何被赦免?
朱鲔是汉阳当地的豪强,后来加入到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军中,并迅速成为高级将领。地皇三年(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大瘟疫,军中死伤众多,为保存有生力量,王匡等人决定离开根据地,兵分两路到周边谋发展。其中,朱鲔追随王匡、王凤北入南阳,号为新市兵;王常、成丹等人向西挺进南郡,号称下江兵。
当年七月,新市兵进入随州,平林豪强陈牧、廖谌等率领数千人响应,号称平林兵。此时,西汉远支皇族刘玄因为躲避朝廷追捕,便加入到平林兵中,并与新市兵会合。当年十月,刘玄的族弟刘縯、刘秀兄弟在舂陵起兵反莽,随即也加入到绿林军系统中。
刘縯、刘秀加入到绿林军中后,凭借着高超的军事才能,屡屡击败王莽派来的围剿大军,使得队伍的规模扩张至数十万。随着绿林军规模的日益壮大,为增强号召力和凝聚力,拥立一位汉朝宗室为帝,已成为各路领袖的共识,但在选择由谁来继位的问题上,内部却产生重大分歧。
其实,就能力、威望而论,刘縯最应该担此重任,然而朱鲔等人因为畏惧、嫉妒他,非常不希望让他担任皇帝,反而看中庸劣懦弱的刘玄。所以,他们趁着刘縯在宛城作战期间,做好刘玄登基的所有工作,然后将刘縯从前线召回,强行要求他承认现状。
刘縯虽然咽不下这口恶气,但考虑到若跟朱鲔等人决裂,自己的孤军将很难成事,所以为了完成推翻王莽的大业,只能强行忍耐不满的情绪。就这样,在地皇四年(23年)二月,绿林军在南阳拥戴刘玄为帝,宣布恢复汉朝,并改年号为更始。刘玄即位后大封群臣,其中朱鲔被封为大司马,刘縯获封大司徒。
然而,追随刘縯投军的南阳世家大族很鄙视刘玄,并对刘縯无缘帝位愤愤不平,尤以名将刘稷为甚。此时,朱鲔等人因畏惧刘縯的威名更盛,便唆使刘玄以“抗命”罪将刘稷、刘縯一并杀害。(“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伯升,即日害之。”见《后汉书·卷十四》)。
不久,绿林军攻陷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后,刘玄任命刘秀为行大司马,去招抚河北各州郡。对于这个举动,朱鲔极力阻止,但在刘秀的族兄刘赐的极力劝说下,刘玄还是把刘秀派往河北(“更始欲令亲近大将徇河北,未知所使,赐言诸家子独有文叔可用,大司马朱鲔等以为不可,更始狐疑,赐深劝之乃拜光武行大司马,持节过河。”引文同上)。
刘秀达到河北后延揽英雄、广收民心,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经营,发展成为一个“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强大势力。建武元年(25年),刘秀在部众的拥戴下,同更始政权决裂,并在鄗城千秋亭称帝,史称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亲率2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洛阳,而此时据守洛阳的,正是让他恨入骨髓的朱鲔。
然而洛阳之战打得异常艰辛、惨烈,汉军围攻多时,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却依然无法入城。而朱鲔虽然暂时守住城池,但城内形势却也不乐观,很多部将跟汉军暗通款曲,准备献城投降。在这种情况下,刘秀派朱鲔昔日的部将岑彭去劝降,并指着黄河发誓,只要后者放弃抵抗,他愿意既往不咎,并会优待朱鲔。
朱鲔思虑再三,便跟着岑彭到刘秀的军帐中请降,后者果然遵守承诺,不仅赦免他,还进拜其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之后若干年,朱鲔一直在朝廷做官,官至九卿之一的少府,而在他死后,子孙数代都承袭侯爵。朱鲔谋害刘秀的亲哥,还屡次与他为敌,最终却能得以善终,由此可见光武帝的宅心仁厚。
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乃面缚,与彭俱诣河阳。帝即解其缚,召见之,复令彭夜送鲔归城。明旦,悉其众出降,拜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后为少府,传封累代。见《后汉书·卷十七》。
史料来源:《后汉书》、《资治通鉴》
朱鲔杀害刘秀的哥哥,又差点断送刘秀的帝王梦,为何最后能善终?
首先、刘秀在洛阳建都,为了保证洛阳的繁荣稳定,有必要招降朱鲔,这是政治需要。为了统一天下,刘秀只能将个人恩怨放到一边。
二、刘秀作为政治家,心中自然有怨恨,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朱鲔当时主张杀刘縯,是可以理解的。朱鲔作为绿林军将领,他站在更始帝的立场上考虑,杀刘縯是忠臣。
三、刘秀的宿敌很多,仇人当然要杀他的亲人。
光武帝刘秀能够把自己的私人恩怨放下,完全是为了国家大局考虑,他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政治目的的,所以刘秀执政期间才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刘秀平定河北以后,很可能要进攻长安。为了阻止刘秀的进攻,更始帝刘玄派大将朱鲔、李轶等人率三十万大军进驻洛阳。朱鲔和李轶配合的非常默契,刘秀手下的将领冯异派兵久攻不下长安。随后,冯异给李轶写了一封信劝降信。
李轶收到信之后,犹豫不决,他知道更始帝刘玄的政权已经走向了灭亡,但是因为自己杀害了刘縯,他害怕刘秀会杀了自己,所以不敢投降。考虑再三,李轶给冯异回信表示愿意投降。从此,冯异的军队节节胜利。
但是刘秀并没有接受李轶投降,而是把李轶的投降信泄露了出去。朱鲔知道此事之后,立即派人将李轶斩杀。李轶的死是情有可原,毕竟他杀害了刘秀的大哥,刘秀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朱鲔杀死李轶之后,刘秀的大部队随即将洛阳围了个水泄不通。面对刘秀如此大的阵势,朱鲔选择死守洛阳。结果刘秀好几个月都没有拿下洛阳。刘秀决定招降朱鲔。刘秀派岑彭成功游说了朱鲔,还拜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 这也是为什么刘秀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成大事者必定具有王者风范。刘秀不杀朱鲔的原因:(1)洛阳久攻不下;(2)朱鲔和刘秀两人的立场不同。这和背信弃义的李轶不同。在国家大局面前,刘秀确实展现了王者风范。刘秀在统一天下之后,分封了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虽然刘秀后来收了他们的兵权,但他们的地位仍然可以保留,这也是刘秀的伟大之处。
朱鲔杀害刘秀的哥哥,又差点断送刘秀的帝王梦,为何最后能善终?
有公恨但无私仇,各为大业何必杀。
朱鲔杀害刘秀的哥哥,又差点断送刘秀的帝王梦,为何最后能善终?
当初张绣背叛,杀了曹操大儿子,再加心腹大将典韦!!
后来投降,曹操说过一句永垂史册的名言,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君也!
朱鲔杀害刘秀的哥哥,又差点断送刘秀的帝王梦,为何最后能善终?
刘秀与朱鲔有杀兄之仇,又屡屡与刘秀为敌,但刘秀夺取天下后,对朱鲔封官许愿,朱鲔得以荣华富贵,安享晚年,主要原因:首先,刘秀在洛阳建都,保证洛阳繁荣,和平解放洛阳非常有必要。所以,招降朱鲔,是政治需要。刘秀要统一天下,个人恩怨只要放下。第二,朱鲔当时主张杀刘縯,刘秀是政治家,心中怨恨,但也可理解。更始帝刘玄是绿林军拥立的,刘縯威望高,有能耐,也有实力,朱鲔作为绿林军将领,站在更始帝的立场上,杀刘縯是对的,是忠臣。第三,刘秀的敌人很多,仇人也不少,招降纳叛将来肯定不了,一旦杀降杀叛,敌人谁肯投降,只能个个拼命,后患无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