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晋国会公室渐衰,诸卿坐大?
所谓公室就是晋国国君的姬姓近亲,所谓卿室是指晋国的卿大夫世家,他们大多是国君的远亲宗室。按孔子的说法,晋国就属于典型的礼坏乐崩,晋穆侯的小儿子成师,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以庶支身份取代了嫡长系。
晋献公即位后,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发生,他发动了对宗室子弟的屠杀,这就是晋国公室衰败的原因。公室势力退出晋国政治舞台后,卿大夫势力迅速填补了政治真空地带。尤其是晋文公即位后,当年追随他流亡十九年的功臣,后来都成了晋国最强大的卿室。
曲沃代翼,是引发晋国公室危机的导火索晋昭侯即位时,将他的叔叔成师封到了曲沃,史称曲沃桓叔。曲沃这地方比较特殊,城池比晋国都城翼城还要大。按古代礼法,臣子的封地大于国君,不光是僭越行为,也不吉利,当时就有大臣反对。
成师此人既有德行,又有才华,所以晋国人多归附于他,曲沃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强大。后来晋昭侯被弑杀,成师准备入翼城取代晋侯,结果被忠于嫡系的大臣发兵打败,只好退回了曲沃。
因为这件事,导致翼城和曲沃两派势力走向势不两立,晋国事实上已经分裂为两个政权。
此后即位的曲沃庄伯和曲沃武公,连续对翼城发动进攻,先后弑杀了晋孝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最终消灭了晋国嫡系一族,完成了庶系对嫡系的大翻盘。
晋献公屠戮公室,导致公室势力衰微晋献公即位后,新的公室势力,即桓叔、庄伯之后,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再次形成庶系对嫡系的威胁。为了解除后患,晋献公听取了士蒍的建议,对公族势力举起了屠刀:
“士蔿说公曰:‘故晋之群公子多,不诛,乱且起。’乃使尽杀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按理来说,晋国的新老公室,经过成师、庄伯、武公、献公四代人的杀戮,已经屠戮殆尽,可以停手了,但晋献公竟然陷入了疑神疑鬼,欲罢不能的境地。在梁五和关东五的挑唆下,晋献公又把矛头对准了自己的儿子们。
“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嬖,欲立其子......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为了让小儿子能顺利即位,晋献公将太子申生发配到曲沃,让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地,所有的儿子们都受到贬黜压制,去了边地,唯有奚齐和卓子留在京城。
晋献公过度的屠戮和压制,给晋国内乱埋下伏笔。结果公室势力的丧失,让朝政大权落入少数卿大夫之手,没有势力拥护的奚齐和卓子,先后被大臣里克弑杀,晋国进入了最黑暗的君权争夺时期。
晋文公即位,功臣派迅速成长为卿室势力重耳自晋献公晚年避祸逃亡,十九年后终于又回到晋国,以六十二岁高龄,坐上了国君的位子。晋文公即位后,由于公族势力的衰亡,卿室势力必然成为填补政治空白的新势力,其中既包括公室远亲宗族,他们与国君同姓异氏,也包括一些异姓卿室。
这些卿室势力,以跟随晋文公流亡的功臣家族为主,包括狐氏、赵氏、颠氏、魏氏、胥氏等,加上先氏、栾氏,构成了晋国最早的卿室势力。
后来晋文公创建三军,上、中、下三军各设将、佐,合计六人,为国君以下的六卿,其中中军主帅为正卿,六卿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到后期,形成了世袭制的十一家贵族势力,牢牢把控了晋国的朝政大权: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三家分晋,晋国吞下了寡头政治的苦果十一家卿室贵族势力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又经过多年的利益纷争,最后形成了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家寡头政治势力,他们走向了擂台中央,展开最后的搏杀。
第一回合,由智氏联合魏、赵、韩三家,打败中行氏和范氏,随着中行氏和范氏逃往齐国避难,这两家势力集团,在晋国画上了句号。
第二回合,赵、韩、魏三家联合,打败了最强大的智氏,随着智伯被杀,昔日十一大卿室家族,仅剩下韩赵魏三家。
第三回合,韩、赵、魏三家寡头势力,进一步掏空晋国,五十年后,周天子被迫册封三家为诸侯,又过了二十七年,三家强行给晋国末代君主晋静公搬家,宣布废黜晋静公,完成了三家分晋的最后一步。
综述晋国的灭亡,起于公室势力威胁君位,导致以庶代嫡;为了避免类似情况,晋国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大肆屠戮公室。公室的消亡,导致政治势力真空,随着晋文公的上位,新的卿室势力迅速填补了这个空位。
政治这东西,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什么时候都要有一批势力集团存在,他们相互掣肘,相互支撑,形成动态平衡,谁也不能基因突变长成怪兽,这才是良性的。
晋国几代国君,过度干预政治势力的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结果诞生了六卿权势大于国君,三家势力欺压晋侯的局面,其灭亡的命运,从那时候就注定了。
为什么晋国会公室渐衰,诸卿坐大?
我是李时针的时针,我来为您解答。
背景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时期晋国建立,当时的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姬虞。典故“
桐叶封弟”就是说的周成王与姬虞的事,当时封给姬虞的地方叫唐,后因封地靠近晋水国号改为“晋”。父子传代到晋穆候时期,这穆候能力倒是挺强的,攻伐条地、千亩等扩充晋国版图。但由于晋穆候一件随意的举动为晋国的祸乱埋下祸根。
祸起萧墙公元前805年攻打条地失利,晋穆候心情不佳,给刚降生的大儿子起名为“仇”。公元前802年,晋讨伐千亩大胜,晋穆候大喜过望,此时生下的小儿子起名“成师”。晋国大夫师服曾劝谏晋穆候,说名字与身份不相称,小心出乱子。果然不幸言中。公元前785年,晋穆候死后,晋穆候的弟弟殇叔自立为王,“太子仇”被迫出逃,“太子仇”在党羽的支持下,几经周折终于登上王位,即“晋文侯”。这不是结束,属于晋国的祸乱才刚刚开始。
晋文侯在位35年,死后他的儿子“子伯”即位,即“晋昭候” 。晋昭侯怕他叔叔搞事情,想让他远离权利中心,于是把“成师”封到了曲沃。曲沃是一个比都城翼城都大的城市。这“成师”又比较有才,在曲沃发展一路顺风顺水,在当地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曲沃桓叔”。随着发展实力逐步壮大,形成另外一个权利中心。
(晋国早期地图)
随着实力的壮大,曲沃这一派穷尽67年之力,先后六次争夺王位,由于“曲沃”一脉属于小宗,晋昭候这一脉属于大宗,前几次的争夺都因为不合周礼,前五次均被宗族和周天子抵制没有成功。但是曲沃这一派实力太强了,随着周王室统治力日渐衰弱。在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姬称派兵攻占翼城,又贿赂周厘王,被封为晋国国君,由曲沃武公改为晋武公。史称“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关系图)
晋武公去世之后,其子诡诸即位即“晋献公”。晋献公这王位毕竟来路不正,为了加强统治,晋献公八年,大批屠杀晋文侯这一系的后代晋国子孙。提拔异姓大夫,拜托宗族控制,集中王权。屠杀的结果就是晋国公族被杀的差不多了,提拔的异姓大夫权利就越做越大。
骊姬之乱晋献公励精图治,“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灭亡骊戎、翟国、虢国、虞国、赤狄等国家,在他攻打骊戎时,骊戎战败,献给晋献公一对姐妹花,骊姬与他妹妹。晋献公对这姐们俩那是宠爱有加,俩人一人生了一个儿子。时间已久就对王位有了想法,在骊姬的一番运作之下,太子申生自杀,重耳与夷吾逃亡国外。
晋献公死后,骊姬姐妹的俩儿子相继被大臣所杀,后赢回公子夷吾。但是这夷吾品质不好,见利忘义。夷吾的儿子几经周折最终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晋国赢回了公子重耳——晋文公。
骊姬之乱导致晋献公所有子嗣除重耳之外全部死亡。宗族力量弱到极致。
(骊姬剧照)
宗族弱而六卿起晋文公即位后,面对宗族衰落,提出三军六卿制度军队势力虽增强了,无形之中军权落到了六卿的手中。晋文公凭借自己的能力完全驾驭六卿,称霸一时。但随着晋文公的去世,后世君主一代不如一代,驾驭不了这种制度,六卿权利越来越大。
笔者小结由于晋献公的屠杀,又经历骊姬之乱晋国宗族被屠杀殆尽。因此异姓势力崛起,君主强势还能权衡六卿的势力,一旦君主实力欠佳,制衡不了国内异姓诸侯的发展,导致异姓六卿越做越大,宗族势力越来越小。
为什么晋国会公室渐衰,诸卿坐大?
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为何到了战国时期就被韩、赵、魏三家公卿就给分了呐?总结起来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晋国国君的公族几乎被屠戮的一干二净,存活下来的非常少,而且也没有什么政治、军事实力;第二,没有公族支持的晋国国君不得不任命公卿,封赏土地,让他们拱卫晋国,俨然是周王国的缩小版。
至于晋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式微,而公卿逐渐做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了。
曲沃代翼——小宗取代大宗。春秋初期,晋国就发生了分裂,晋昭侯(公元前746-公元前739年在位)分封自己的叔叔桓叔在曲沃(现在山西闻喜县),而晋国国都在翼城(现在山西翼城县)。
曲沃的城池规模要大于晋国的都城翼城,晋国这种分封属于本末倒置,直接造成晋国分裂为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晋国的翼城集团和曲沃集团。强大的曲沃桓叔集团不肯低于晋昭侯,于是双方展开了长达70多年的内战,手足互相攻击,为的就是晋国的大位。
1、第一次曲沃代翼战。(公元前739年)
公元前739年,晋昭侯被大臣潘父所杀,曲沃桓叔趁机进入翼城,企图取代晋侯的位置,晋国上下不同意,击败桓叔。
2、第二次曲沃代翼战。(公元前724年)
公元前724年,曲沃桓叔的儿子曲沃庄伯派人刺杀了晋昭侯的儿子晋孝侯,曲沃庄伯像他的父亲一样也企图取代晋侯。晋国在荀国等诸侯国的帮助下击败曲沃庄伯,曲沃庄伯退回封地。
3、第三次曲沃代翼战。(公元前718年)
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再次聚集联盟,围攻晋国都城翼城,晋昭侯的另外一个儿子晋鄂侯战败逃亡。曲沃庄伯又想取代晋侯之位,周王朝不同意,联合诸侯击败曲沃庄伯,迎立晋鄂侯的儿子即位晋侯,是谓晋哀侯。
4、第四次曲沃代翼战。(公元前709年)
公元前709年,曲沃庄伯的儿子曲沃武公(后来的晋武公)进攻翼城,晋哀侯战败被抓、被杀。晋国上下都不同意曲沃武公继承晋侯,曲沃武公被迫退回封地。
5、第五次曲沃代翼战。(公元前705年,或公元前706年)
晋哀侯被杀之后,他的儿子姬小子继承晋侯,称小子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召见小子侯并把他杀了。他再次企图取代晋侯,这一次周王朝的天子周桓王看不过眼,派军进攻曲沃武公,曲沃武公只得退回曲沃。
6、第六次曲沃代翼战。(公元前678年)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再次讨伐晋侯缗,并很快消灭了晋侯缗。这次曲沃武公将晋侯的的财宝大部分送给了周釐王。周釐王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取得了巨额财富,对曲沃武公的做法也就听之任之了,并且下诏书任命了曲沃武公继承晋侯爵位。
晋国的小宗曲沃一族经过60多年的征战,先后杀了五位晋侯,驱逐了一位晋侯,最后终于取代了晋侯的位置。
晋国公族的大宗成了小宗的猎物,完全取代了,这也标志着礼崩乐坏,制度败给了军事实力和财富,在晋国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后人多效仿。
晋献公屠戮公族。曲沃武公晋升成为晋武公,原来的晋朝大宗的公族被驱逐,远离权力中心,取而代之的则是曲沃这一支的公族。包含曲沃桓叔这一辈的公族(除曲沃庄伯)、曲沃庄伯这一支的公族(除曲沃武公),曲沃武公这一支的公族。
曲沃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即位之后,深深感受到这些公族的威胁,必须要除去这些公族,不能让小宗吞并大宗的这一幕重演。(晋献公和骊姬剧照)
晋献公的大臣士蔿认为曲沃桓叔、曲沃庄伯的子孙非常多,如果不消灭他们,将来的祸患非常大。由士蔿自己亲自出面挑唆曲沃桓叔、曲沃庄伯这两支公族互相内斗。
士蔿先后和这两个公族的富子(富有的子孙,或者富氏)、一帮不太富有的诸公子先后交谈,挑唆他们互相攻击,逼迫富子被迫逃亡他国;这一招继续使用,再次挑唆游氏和公族诸公子的矛盾,将游氏也灭了。剪除了最大的威胁之后,晋献公就开始着手处理自家公族的这些人了。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建造好一座新的城池,让公族的这些公子们居住,此时他们刚刚灭掉了游氏。住进新的城池之后,晋献公发兵包围占领这座城池,一统血腥屠杀,晋国的公族几乎屠戮一空,生下为数不多的公族公子也都逃亡国外。
骊姬之乱——晋献公之子几乎全灭。曲沃武公屠戮了原来晋侯的公族,他的儿子晋献公将曲沃公族也几乎屠戮干净。剩下的晋国掌权的公族大都是晋献公的儿子了。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太子申生(母亲齐姜)、重耳(母亲狐季姬,后来的晋文公)、夷吾(后来的晋惠公、母亲为小戎子,狐季姬的妹妹)、奚齐(母亲骊姬)、卓子(母亲少姬,骊姬之妹)。
骊姬和妹妹少姬受到晋献公的宠爱,于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晋侯爵位,取代太子申生。公元前665年,太子申生去祭祀自己的母亲齐姜,祭祀的胙肉送到了晋献公哪里。骊姬趁机下毒,并且让狗吃了,毒死了狗,然后诬告太子企图毒死晋献公。太子申生是一个孝顺儿子,没有辩解就自杀了。不过骊姬的儿子之上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哥哥,都掌握了实际权力,于是骊姬再次诬陷这两位公子,两个公子被迫逃亡他国。(骊姬剧照)
晋献公去世之后,大臣荀息立骊姬之子为晋侯,大臣里克杀了他;荀息再次立少姬之子卓子为晋侯,里克再次杀了卓子。
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军队帮助下回国,将里克杀死,成为晋惠公。晋惠公只有一个儿子公子圉,在晋惠公去世后继承晋侯,是谓晋怀公。晋怀公担心自己的自己的长辈公子重耳回国夺取爵位,于是希望借助自己权力削弱公子重耳身边的势力,他将大臣狐突杀了。狐突是晋献公的老丈人,他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晋献公,并且分别生下了晋文公重耳、晋惠公夷吾,他也是晋怀公的老姥爷。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进军晋国,晋怀公不敌逃跑,不久被杀。
晋国从此之后不再立公子,晋国无公族。(晋文公重耳剧照,设三军六卿,公卿逐渐做大)
晋文公重耳无可奈何。经过以上三次大规模的政治内斗,晋国的公族们绝大多数被自己人干掉了,剩下的几个公族也没有什么势力,基本都不敢在晋国待着,一不小心就成为晋国君主的刀下之鬼。
晋文公重耳在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他继承晋侯的爵位之时,那还有什么晋国的公族,就是有也不敢用了。既然没有了公族拱卫王室,那就只能封赏公卿,让他们为晋国卖命了。
于是乎,晋国的公卿们开始活跃于晋国的政治舞台之上,开始之时,这些公卿非常之多,有几十家。(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公卿封地和晋公族封地对照图)
三家分晋。晋文侯时期在三军中设立了六卿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公卿内斗。晋平公时期,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个公卿之间互相倾轧、联合,很快就把晋侯架空了,实际权力操控在这六家之中。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被灭,晋国公卿只剩下了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其中以智氏为权力最大,封地最多。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胁迫韩氏、魏氏共同进攻赵氏的封地晋阳,围攻了三年时间也没有攻打下来,于是决定放水淹没晋阳城,晋阳城内的粮食准备比较充足,但三年下来也快要到了断粮了。赵氏赵襄子派遣张孟谈去说服魏氏和韩氏,陈明利害关系,一旦赵氏被灭,下一个就是韩氏、魏氏两家了,于是三家决定共同进攻智伯瑶,平分他的封地。弱小的韩赵魏三家联合,共同进攻智氏,智伯瑶被抓,智氏灭亡。
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国剩余土地,只给晋侯留下了两座城,一个是曲沃城,,另外一个是绛城,都是晋国曾经的都城,这时的晋国国君就是缩小版的周王室,已经没有多少实力了,灭亡只是早晚之间的事情了!
为什么晋国会公室渐衰,诸卿坐大?
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不彻底,或者说走入了歧途。为什么这么说,我一一道来。
晋国公室的衰败过程表象晋国曲沃代翼开始的百年公室内部对最高权力地争夺,导致乱局的使得晋国后任君主不再信任自己的家族。
使用没有继承权的外姓卿大夫来帮助治国。
但结果却使得卿大夫做大,从而导致了公权力旁落。
更深层是原有的统治制度的失灵,而适应新时代的改革失败春秋以来礼乐崩坏,原本建立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随着时间逐渐丧失作用。
公族内部争权不仅限于晋国,各诸侯国的都有,要么内斗不止(代表晋国曲沃代翼、骊姬之乱),要么大权旁落于公族(鲁国三桓)。
原有政治制度失灵导致的问题各诸侯国皆有之,只是深浅情况不同。
政治改革不止是外部大争之世要求,也是各国维护统治的内部需要
以同样用外姓治国的秦国作对比,却使得君权得到大幅度提高,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将秦国变成可气吞天下的第一强国。
两者对比可以看出任用外公室外的人不一定会导致,公室衰落,大夫做大。
对比秦晋两国的在加强君权的改革,可知晋国公室衰弱在于其改革不彻底。晋国虽然通过杀戮公族,驱逐公子消灭了公室内部的威胁。
但却没有消除威胁的根源——即分封制。
晋国在不给公室公子分封后,却将这些权力分封给了异性大夫。
晋文公建立三军六卿制度,引入晋国十一家忠诚于他的大世族来重建晋国的政治体系和军队体系,并配合建立了土地分封的军功奖励制度。
通过改革调动了世家大族为晋国效力的积极性,充实了晋国统治人才。通过6卿但由11个世家大族轮流执政的方式,既保持了权力和人才的流动性,又起到了相互制约的作用,让他们不至于威胁晋国公室的统治。
因此在开始晋文公的制度改革是成功的,不仅加强了公室权力,还使得晋国霸业延续了几代。
六卿制度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大家族权力的制约平衡和公室保持绝对的权威。
十一卿相互牵制晋国室犹有可为,然而晋国土地是有限的,而世家大族欲望是无限的。当晋国霸权不在外扩无望,公家实力不足以压制,内斗获利易于外部扩张之时,内斗即出,公室权力即丧。
为什么晋国会公室渐衰,诸卿坐大?
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被犬戎杀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随后,周平王即位,并选择东迁,建立了东周。至此,周王室权势日衰,诸侯坐大,礼乐崩坏。
不过这种下层贵族坐大威胁到上层贵族的事情并非只发生在周天子和诸侯之间,同样也发生在诸侯和卿大夫之间。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三家分晋事件。
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晋国是如何导致公室渐衰,诸卿坐大的。
曲沃代翼,晋国王族和公族之间的对抗大家都知道,西周施行的是以宗法制为纽带的分封制度。这样的制度在早期有利于维护王族的统治。因为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以姬姓为主,也就是所谓的公族。在这样的制度下,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西周的主人姓姬。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公族和王族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愈淡薄,就会发生一种混乱的情况,那就是王族和公族之间开始争锋相对。周王室权威渐衰也是基于此。
这种情形不只是发生在周天子和诸侯之间,也发生在诸侯和卿大夫之间。比如晋国发生的曲沃代翼事件。
晋昭侯时期,晋昭侯将曲沃这个地方分封给了他的叔叔成师。成师就是所谓的公族,而晋昭侯就是所谓的王族。一般来说,只要王族的封地比公族的大,就能确保王族的权威。然而到了晋昭侯这一代,情形却改变了。因为成师的封地曲沃比晋昭侯的都城翼还大。
随着时间的流逝,成师这一脉的野心渐渐膨胀,逐渐产生了取代王族的想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成师一脉终于在晋武公这一代完成了逆袭,顺利地取代了王族,成为了晋国的主人。
晋献公诛杀公族,使得晋国公室势力骤降晋武公死后,其子即位,是为晋献公。本来公室的存在,一是为了保证一个国家的血脉不会被灭尽,哪怕是类似晋献公这种取王族而代之的做法,也并不会使得晋国不姓姬;二是为了保证晋国王族和公族有足够的实力保证姬姓的绝对统治。
然而晋献公却忽略了这一点,他知晓自己一脉是如何成为王族的。于是,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他便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了。这样一来,晋国确实是没有人能威胁到他的地位了,但是却也给了那些非姬姓卿大夫们夺权的机会。
不仅如此,晋献公还过度宠爱一个名叫骊姬的女子,为了他不惜疏远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
晋献公的行为不仅打击了晋国的公室力量,还严重削弱了晋国的王族力量。
晋文公即位,设三军六卿制自从晋献公大肆诛杀公族势力,并逼走自己的亲身骨肉以后,晋国的朝政就被其他卿大夫们把持着,一直到晋文公回国即位。
晋文公即位以后,已经无法改变晋国内部的政治生态,因为此时的晋国已经没有宗室血脉可供晋文公使用了(倒不是说完全没有,只是一个势力的行程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晋文公册封的功臣,本身就是一些贵族势力,而不是无中生有)。于是,晋文公就只得从身边的忠臣下手,设立了三军六卿制度,并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自此以后,晋国的朝政就一直被这些卿大夫们把持着,直到发生三家分晋事件。
结束语晋献公一脉以庶代嫡,本身就是打破平衡的事情。在此之前,嫡是嫡,庶是庶,泾渭分明。嫡系不会想着打压庶系,庶系也不会想着取代嫡系。
而在晋献公时期,晋献公大肆屠戮晋国宗室的事情,更是雪上加霜,给了那些异姓卿大夫把持晋国朝政的机会。
可以说,晋国的公室渐衰,诸卿坐大的现象,完全是由晋献公一脉引起的。
为什么晋国会公室渐衰,诸卿坐大?
我们读春秋史给人的感觉就是晋国不像其他的诸侯大国那样,拥有强大的公族势力。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的源头我想还得从曲沃代翼说起:
所谓的“曲沃代翼”其中,曲沃是当时晋国小宗文侯(这里的文侯就是《尚书》中文侯之命里的晋文侯,晋文侯又在周平王东迁之时保护过周王室,使得晋国在各诸侯国中有了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的弟弟城师的封地,而翼城则是当时晋国的都城,可是作为一个地方城市的曲沃却比作为都城的翼城富庶和和强大,这就为以后曲沃的做大埋下了隐患。
昭侯(文侯的太子)元年,封文侯的弟弟也就是昭侯的叔叔成师于曲沃。成师号曲沃桓叔。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
从这时起一场长达近70年的内战开始了。作为小宗的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晋武公祖孙三代弑杀大宗五位国君,完全灭掉盘踞都城翼的晋国大宗,从而取代了晋国的君主,入继正统,这场小宗篡夺大宗的同宗相残的悲剧,成为春秋礼乐崩坏的初始指标事件。 在春秋早期,晋国发生过一起同宗相残的血案。
另一方面,作为小宗的曲沃祖孙三代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部励志奋斗史。祖孙三代励精图治终于在不到七十年的时间里上位成功,成为晋国新的统治者。
但是,始作俑者,后面必然有人络绎不绝的效法。作为晋武公公族的桓庄之族在扩张战争中屡立功勋,多有分封。这一伙人很快就开始做起美梦,想再演一出曲沃代翼的历史剧。
而武公的儿子晋献公深为忧虑,他敏感的意识到桓庄之族势大,严重威胁着大宗的统治,唯恐自己成为又一个晋文侯。晋献公于是与大司空士蒍谋划。
公元前669年,士蒍唆使群公子尽杀游氏全族,又受命建都城聚(即今绛县南城车厢城),集桓、庄群公子居之。同年冬,献公发兵围群公子,兵刃车厢城,桓、庄之族多被杀,残存者逃往虢国。除开极少数如郤氏、栾氏、韩氏等亲己派,其余公族尽灭。
自那以后,晋国的公族便不再是直接左右晋国朝堂的政治集团。晋献公晚年的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逼自杀,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被迫出逃。晚年的晋献公认为儿子们也是国家动乱的根源,于是立下祖训不得任命公族在国内做官,这竟成为晋国一直所延续的特有的政治制度。自此,“不续群公子”已成为晋国立国的国策!
而到晋文公时期,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六卿主要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 ,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十一个家族中,智氏和中行氏源自荀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六个家族属于晋国公族,智氏、中行氏、魏氏都属于周朝公族,这九个家族都是周室姬姓。范氏之先为祁姓。赵氏出自嬴姓。
这种类似于内阁制的制度不得不说为晋国迅速强大而且保持两百多年的中原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从西周起,周天子会将有能力的诸侯分封到边疆,一则为了镇守边疆防止四夷入侵,二则有利于迅速扩大疆土,从而强大国家。而各诸侯国也如法炮制,其中位于北疆的晋国通过这种类似于承包制的异族分封制度,让疆土面积迅速扩大数倍。
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国家迅速扩大的同时,避免不了卿大夫逐渐做大做强,终于这十一家经过近两百年的明争暗斗,兼并攻伐,到公元前455年智氏被灭后,仅剩韩赵魏三家。也就是三家分晋中的三家卿大夫。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策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王室。自此煊赫一时的晋国退出历史舞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