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宽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倪宽是汉武帝的御史大夫,他有哪些历史贡献?

提问者什么人呐!居然问到这个问题,太神奇了!倪宽名气不大,却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儒家《尚书》学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是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于一身的大学者,倪宽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师兄弟——司马迁。

倪宽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书》学术成就及治国运用

倪宽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他靠给学校伙房做饭,换取求学的机会。有一个成语叫“带经而锄”,讲的就是倪宽的故事,说他给别人打工,下地干活时,锄头上都要绑一卷经书,休息的时候拿出来看。下图是本人编制的“西汉儒学五经谱系表—尚书学派”谱系。

因为学问好,他获得了名师指点的机会,拜在《尚书》欧阳学派的创始人,博士欧阳生的门下。西汉的博士比现在的院士含金量都要高百倍,都是五经最顶尖的学术大师,皇帝的政策顾问。

欧阳生,姓欧阳,名不详,欧阳生的老师就是秦博士伏生,同样伏生姓伏,名不详。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秦朝学术禁锢,很多书籍被焚毁,读书人只能冒着生命威胁,偷偷摸摸学习,不显名。

西汉学术开襟后,儒生们连书都没有,只能靠老儒生的记忆,默写经典,《今文尚书》主要就是靠伏生记忆默写出来的。

倪宽的第二位老师孔安国,是孔子的第十世孙,他是《古文尚书》学派的启蒙人。孔安国在修缮孔府旧宅时,偶然从夹壁中得到《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发现《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存在很大差异,《古文尚书》学研究由此开始。

倪宽是汉初《尚书》学,少数精通古今两个派系的学者。

《尚书》学治国理念,与汉武帝一朝的酷吏政治格格不入,偏偏倪宽补官“廷尉文学卒史”。起初,不善于言辞表达的倪宽,受到排挤。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倪宽代替张汤写了一份疑案裁决报告,深得汉武帝赏识,从此逐步走进帝国政治忠心。

一份报告何以引起汉武帝的重视?原来倪宽的报告,是按照《尚书尧典》和《舜典》为依据撰写。也就是说,倪宽判断刑狱的标准,是参考“圣人之道”,走的是王道。这种模式,等于是拿圣贤之道的标准,作为理论依据,远比张汤的法家思想更具深度,也更有说服力和亲和力。

从此,张汤一改不学儒术的习惯,虚心向倪宽请教:“汤由是乡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

二、治理地方的吏治成就

元鼎四年,倪宽升任左内史,相当于长安市市长。他依照上古宽仁的理念之国,获得了不错的成就:

“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

后来,倪宽又主持开凿了“六辅渠”,改变了郑国渠上游南岸高地水源不足的问题,根除了“百亩收成不过百石”的窘境。为了解决农民用水纠纷,他还制定了“水令”,使百姓按法令用水,各自相安。

倪宽还根据农户的收入,采取差别收租税的方法,收税的速度虽然慢了一些,但避免了一刀切给贫民带来的困境。史书还记载了一件事:

“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繦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

当国家出现特殊情况,需要紧急征税征粮时,左内史的老百姓闻风而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给官府运粮,速度比任何一个地方都快。这件事,让汉武帝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仁政的结果,平时官府想着老百姓,当国家需要老百姓处理的时候,老百姓的能量就体现出来了。

三、制定《太初历》

我们现在用的农历,就是在《太初历》的基础上修订的,也就是说《太初历》已经用了两千多年了!

《太初历》就是倪宽当御史大夫期间,主持修订的,司马迁也是其中的参与人。《太初历》比早期的《颛顼历》更精确,它推定一回归年为365.3851539日,一月为29.4381日,十九年七个闰月。同时将二十四节气,也融入历法之中。

另外,倪宽还为汉武帝封禅泰山,参与了相关礼仪的厘定工作,并随同汉武帝参加了封禅大典。倪宽当御史大夫九年后病逝,他的坟墓至今还保存着,是山东省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倪宽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西汉时期的倪宽,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臣。他的历史贡献主要有这几方面:修建六辅渠、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合理用水制度的《水令》;推算制定出了《太初历》;推动了欧阳尚书学派的发展。

倪宽(?-前103),西汉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乐安街道倪家村)人。他精通经学、历法,善文辞,历任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水利专家。倪宽在任期内劝农业、缓刑罚,深得人心。

修建六辅渠、制定《水令》

倪宽在担任左内史期间,负责关中地区的民政。他深入民间了解到,秦时修建的郑国渠使两岸的土地肥沃,农民深得灌溉之利,因而那一带成了汉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但郑国渠上游南岸的高卯之田仍然十年九旱,人们的生活仍然深陷窘困中。

倪宽经过严密考证,向汉武帝建议在郑国渠上游北岸开凿沟渠,从郑国渠以北的冶峪、清峪、浊峪等六条河流引水灌溉。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这个建议,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倪宽主持修建了“六辅渠”。

据《陕西通志·水利》的“关中古渠图”记载:六辅渠位于郑国渠和白渠之间,三项工程互通互济,两岸高卯之地得到了充足灌溉。原来的郑国渠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不久关中地区的农业就连年丰收,逐渐发展得繁荣昌盛了。

紧接着,倪宽还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合理用水制度的《水令》,要求百姓按令用水,从而上下相安。这部《水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田水利法规,也是农田水利管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与进步。

制定《太初历》

西汉建立初始,朝廷就一直沿用秦代的历法《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元封年间时,误差已经累积地十分明显了。汉武帝非常重视这件事,在元封七年(公元前 104年)下令由倪宽负责召集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人共同“议造汉历”。

倪宽召集了二十来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终于推算制定出了新的历法。汉武帝觉得这件事意义非凡,于是把元封七年改为了太初元年。而这部新的历法也因此被命名为《太初历》。

《太初历》收录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合理安排闰月,应用天干纪年法等,把天文历法、四季安排、农业气象、生活生产都紧密结合起来,是传统历法中意义深远的改进,为后世历法树立了范例,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延续至今。《太初历》创造了我国多项“第一”:

  • 它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精密的历法,推定一回归年为365.3851539日,一月为29.4381日;

  • 它的出现,使我国第一次有了“春节”的概念;
  •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135个朔望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也因此,日食不再被人们认为是天灾、天变了,而是可预测的一种科学现象。
推动《尚书》发展

倪宽从小到大都勤奋刻苦,在年少时期得到了欧阳生博士的青睐,把他招到自己门下学习。欧阳生毕生致力于研读《尚书》,是西汉早期经学博士之一,是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说开创者。在欧阳生博士的言传亲授下,倪宽在《尚书》研究方面的造诣更加精深。

博士是秦汉时期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专掌经学传授。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城设立太学,太学的学生被称为“博士弟子”。倪宽有幸也成了一名“博士弟子”。

后来倪宽入仕后按照《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的思想来治理狱讼,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

倪宽后来将尚书传授给欧阳生的儿子欧阳世。自欧阳生研读传播《尚书》创建欧阳尚书学派至欧阳歙,共八世,都成为《尚书》博士,史书称“欧阳八博士”,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尚书》欧阳学。在欧阳尚书学派的传承和发扬中,倪宽是功不可没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关知识点

倪宽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成就,和他年少时期的勤奋是分不开的。倪宽年少时,每当下地劳作时,都要把《五经》挂在锄钩上带到地里。在劳动之余,别人都在树下歇息,他却不知疲倦地捧着经书,躲在一旁认真诵读起来。后来,他的事迹就被人们传颂为“带经而锄”这个成语,激励着无数的寒门学子刻苦学习、知难而上。

步入仕途的倪宽廉洁秉公、政声卓著、克己奉公体国恤民,深得民众拥戴。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倪宽积劳成疾,病卒于任上,后归葬千乘老家。到了唐代,号称“初唐四大家”之一的书法家褚遂良还根据班固《汉书》第五十八卷内容,写下了《倪宽赞》,讲述的是汉武帝求贤用贤,广得天下奇士之情形。如今,这部作品还被历代的书法爱好者不断临摹和学习着。《倪宽赞》原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班固《汉书》卷五十八: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弘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参其名臣,亦其次也。

不知朋友们对于倪宽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

倪宽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官员,字仲文,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太初九年,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

汉朝初年所用的历法还是秦朝所流传下来的,这个历法有许多错误,已不能适应当时的发展,元封六年,公孙卿和司马迁建议修改历法,于是汉武帝命倪宽负责此事。

倪宽召集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二十余人,又加上方士邓平、落下闳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的历法,即汉朝的《太初历》。该历法较秦朝颁行的颛顼历有了很大进步,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推定一回归年为365.3851539日,一月为29.4381日。颛顼历以十月(即建亥之月)为岁首。《太初历》以一月(正月,即建寅之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了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十九年设置7个闰月。

太初历即今天所说的夏历或农历。自西汉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实行,太初历收录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合理安排闰月,应用天干纪年法等,把天文历法、四季安排、农业气象、生活生产都紧密结合起来,是传统历法中意义深远的改进,为后世历法树立了范例,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延续至今。

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精密的历法,经过不断改进,被一直沿用下来。

倪宽做御史大夫在位八年,于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归葬原籍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他的著作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封禅颂》等,均已遗失。

倪宽墓现位于山东广饶县广饶镇田王村南约500米,南与“欧阳八博士墓”相望。过去墓地古木参天,景色幽静,被列为广饶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喻。

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广饶县对倪宽墓进行了修复,修建了汉相亭,并在亭内重立了《汉相倪宽墓碑》和唐代褚遂良的《倪宽赞碑》。

倪宽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第一次听说倪宽是在褚遂良的书法作品《倪宽赞》中,倪宽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精通经学历法。为官有贤名,但是在历史上官员中名气不大;善文辞,但留下的名篇不多,名气也不大。

不过大家都知道,名气和功劳往往是不对等。虽然倪宽在官场和文坛没有很大名声,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倪宽同司马迁等人一起推演《太初历》,大大优化了秦朝时沿袭下来的历法,而且将二十四节气写入历法中,对农业发展影响巨大。《太初历》经过历朝历代优化形成现在使用的农历,一直沿用两千多年,可见此历法的重要意义。
  • 倪宽精通经学,最大的成就是对《尚书》的注释,传播。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对儒家经典《尚书》的讲解精辟透彻,而且将之成功运用到治国施政,深得武帝喜欢,进一步奠定儒家在封建时代的地位,算得上是儒家承上启下的一位思想大家。

其他方面诸如兴修水利,体察民生疾苦都是为官基本责任,就不列入历史贡献了。

附上《倪宽赞》供欣赏:

倪宽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倪宽,西汉千乘郡千乘县(今广饶县)人,汉武帝时期的重臣,精通经学和历法,尤善文辞,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水利专家。

倪宽画像

经学家

倪宽还是西汉早期经学博士之一,毕生致力于《尚书》章句的研究和传授,是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说开创者。倪宽师从欧阳生学习《尚书》,后将尚书传授给欧阳生的儿子欧阳世。自欧阳生研读传播《尚书》创建欧阳尚书学派至欧阳歙,共八世,都成为《尚书》博士,史书称“欧阳八博士”,形成独树一帜的《尚书》欧阳学,倪宽在欧阳尚书学派的传承和发扬中功不可没。

水利专家

倪宽担任左内史期间,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秦时在关中地区修建了郑国渠,两岸农民深得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田赋是第一等的,是汉朝赋税的重要来源。倪宽深入民间了解到,郑国渠上游南岸高卯之田仍然十年九旱,“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仍有大批民众衣食不足。倪宽经过再三考证,上书汉武帝,首倡在郑国渠上游北岸开凿沟渠,从郑国渠以北的冶峪、清峪、浊峪等六条河流引水灌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倪宽主持修建了“六辅渠”。据《陕西通志·水利》的“关中古渠图”,六辅渠位于郑国渠和白渠之间,三项工程互通互济,两岸高卯之地得到充足灌溉,原来的郑国渠发挥了更大的效益,不久关中地区出现农业丰收、经济繁荣的局面。

倪宽不仅重视水利工程的兴建,更注重工程的管理和运用。他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合理用水制度的《水令》,要求百姓按令用水,上下相安。倪宽所定《水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农田水利法规,这是农田水利管理史的一个重大进步。

倪宽雕像

倪宽在任期间,还治理了危害当地百姓二十余年的黄河水患(公元前133年决口),安定了灾区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

《太初历》的创制者

倪宽的成就,对后人来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其中最值得令后世称赞的,就是他为汉朝制定了新的立法《太初历》。在汉朝初年,朝廷的方纲大纪都是刚刚建立,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统治王朝所用的历法还是沿用秦朝所流传下来的。这个历法有着很多的错误,比如说朔晦月建、弦望满亏。已经不太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元封六年,公孙卿和司马迁等人建议修改历法。汉武帝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就叫倪宽了主持修改历法这件事。

于是,倪宽就召集人手,开始了新历法的制定,这部历法,就是汉朝的《太初历》。。在这部历法中,倪宽推定一个回归年的时间为365.38515天,一个月的时间为29.4381天,这已经是一个十分精准的数字了。同时在太初历中,倪宽以一月作为岁首,改变了颛顼历以十月作为岁首的纪年方法。目前我们现在依然沿用《太初历》中以一月作为岁首的计时方法。这说明《太初历》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极大。不仅如此,倪宽还把二十四节气编入了《太初历》中,将没有中气的月份编为闰月,十九年设置了7个闰月。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太初历也慢慢地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农历。

倪宽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倪宽的故事

《尚书》

倪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汉书▪倪宽传》

倪宽是西汉时的千乘郡(即今天的广饶)人,做过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三公之一。他比较有名的事情,一是传承《尚书》,二是主持修订农历的最初版本《太初历》。

我们就先从《尚书》开始讲起。史籍记载:孔子删上古史书为百篇,曰《尚书》,秦朝焚书坑儒时焚毁。西汉初年秦朝时的博士伏生(西汉济南人,今邹平一带)献《尚书》二十八篇,据说他是凭记忆用西汉时通行的隶书记下来的,故称为《今文尚书》,这个版本仅为孔子所传版本的四分之一;汉武帝时,孔子的十一世孙孔安国献孔府藏壁《尚书》四十四篇,这个版本是用古文写的,故称《古文尚书》。《汉书》里记载:这个版本的发现,源于西汉的宗亲鲁共王要扩建宅院,嫌宅基地不够大,就把隔壁孔子的故宅给强拆了,从拆坏的墙壁中发现了《尚书》。一个干坏事的人无意中干了一件好事!

到西晋永嘉之乱时,《今古文尚书》皆失。东晋初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冒称是孔安国的本子,但经过后世考证,里面多有伪作。清代的孔星衍重新厘定为二十九篇,去伪存真,基本恢复汉《尚书》之面貌。

2008年,清华大学得战国竹简2388枚,内有《尚书》。《古文尚书》之部分真正面貌得以逐步重现。

以上是《尚书》的前尘往事。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今文尚书》取得了正统地位。当时传《今文尚书》的有三家,一是欧阳家,伏生传给张生和欧阳生(名和伯)。欧阳生是倪宽的老乡,也是广饶人。再传倪宽,倪宽又传给欧阳生的儿子欧阳世,一直传到欧阳家的第八世、东汉初年的欧阳歙。欧阳歙因传《尚书》显名,官至大司徒、三公之首。其他的两家分别是大夏侯家和小夏侯家,我们就不再赘述了。西汉时官方认定的正统学派,就是欧阳家。欧阳家一共八代传承《尚书》,世代博士,史称“欧阳八博士”。今广饶县城西南有欧阳八博士墓。

带经而锄

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汉书▪倪宽传》

倪宽在史籍上的记载很少,关于他幼年的事情已不可考,民间有一些传说,但多带些神幻色彩,我们本着可以不说、但不能乱说的原则,就不说了。

根据史料的记载:倪宽年少时勤奋好学,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

关于西汉的博士,我们简单说一说。西汉初年的时候,延续秦朝的制度,以吏为师。政府官员的来源,一是宗亲功臣、一是郎官与吏,没有多少学者。汉武帝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后来又设博士弟子员,一开始额定五十人,由各个郡国选送。之后汉朝官员的来源逐渐转移到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者群体。按照当时倪宽的年纪,他最初应该是博士弟子员,而不是博士。当然后来学问大了,也成了博士了。

倪宽进入太学后,因家中贫穷,他就在学校伙房帮助做饭,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后来倪宽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倪宽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文化断层,在汉武帝时迎来了文化的复兴。倪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奏疏以闻

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汤由是乡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举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迁左内史。---《汉书▪倪宽传》

汉武帝时擢用官员,一般从博士及博士弟子员中选拔,因为汉武帝力图改革用人制度,从原来用武人、墨吏转向为用学者。这些被从全国范围内选上来的学者自然已经进了候选人行列。但是真正要委派官职的时候,还是要经过射策,即答辩考试,出一个关于治国理政策略的题目,看看候选人有什么好思路。

后来,倪宽通过射策,做了掌握礼乐制度的“掌故”,大概相当于教育部的科长。不久后,又调到了廷尉府,做了“廷尉文学卒史”,就是廷尉的文字秘书。廷尉是九卿之一,掌管刑法,类似于今天的公检法,是正部级。

这时,张汤为廷尉,主管刑狱。张汤刑法残酷,是个历史上有名的酷吏。汉武帝重用张汤这样的酷吏,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谈起。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好处是随便干,只要能对发展经济有好处就行;坏处是没有了道德的底线,只要能挣到钱,哪怕坑蒙拐骗、敲诈勒索都行。百姓的价值观也出了很大的问题:有钱便是能人,不管咋弄来的,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两股大势力:一是巨贾,就是非法的商人;一是任侠,就是黑社会。这两股势力相当强大,已经能够左右地方和中央的政治了,所以汉武帝下决心铲除这两股势力。对付他们,不用酷吏是不行的。

张汤是个大老粗,他所用的人,都是些善于施用严法酷刑的人,拿刀行,拿笔不行。倪宽为人温良清廉,擅长文学,不善于动武,所以,在廷尉府以不熟悉刑律为名,不被重用,被派到北地管理畜牧数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但是他在北地郡搞畜牧搞得很好。汉武帝时,要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匈奴是骑兵,对付匈奴,西汉也得有骑兵,所以马匹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类似于今天的坦克。当时的北地郡在长安北边,处于黄河几字形大拐弯的河南,是块水草丰茂之地。原来这块河南之地被匈奴占着,元朔二年,大将卫青打下了河南之地,筑建城池,立朔方郡,修缮蒙恬时候建的边塞,因河为固。从内地迁徙十万余百姓于朔方郡。从此以后,长安北边安定了下来,没有了烽火之警。倪宽在北地郡发挥了他的才能,奖惩结合,发动群众,牛马大为蕃息。

倪宽在回廷尉府送汇报材料(畜薄)时,正好廷尉府有疑案未决,几次奏报,都被汉武帝驳回。主办奏报的人很是恐慌,不知如何是好。倪宽知道了,便为他重新写了奏章。写完后,读给大家听,都很佩服。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张汤,张汤大为惊疑,便亲自召见倪宽谈话,非常惊奇他的才能。

倪宽写的奏章送上去后,立刻得到汉武帝的批复。第二天,张汤见到汉武帝,汉武帝问:“这次的奏章不是一般俗吏所能写出来的,是谁的手笔?”张汤说:“是倪宽所写。”汉武帝说:“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人。”于是张汤提拔倪宽为奏谳掾(专门起草奏章的秘书官),相当于办公厅主任。倪宽在廷尉府,说服张汤和廷尉府官吏,学习经学,按照《尚书》中《尧典》、《舜典》的教义来治理狱讼,成绩卓著,非常被张汤重用。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张汤做了御史大夫,推荐倪宽为侍御史,掌握纠察举荐官吏之权。汉武帝召见倪宽,让他讲论“经学”。倪宽引经据典,把《尚书》中的《尧典》《舜典》讲得非常精辟、透彻。汉武帝大悦,提升他为中大夫,专管朝廷议论之事。

理政治民

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繦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 ---《汉书▪倪宽传》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倪宽迁升为“左内史”之职。当时京城有两个行政长官:左右内史,左内史是半个京城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副市长,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倪宽在任期间,以儒家道德教化民众,采取措施奖励农业、缓刑罚,重新清理狱讼,选用仁厚之士,体察民情,做事讲究事实求是,不务虚名。因此,深得关中地区民众拥戴。关中地区,秦时修建了郑国渠,两岸农民深得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田赋是第一等的,是汉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之一。倪宽了解到,郑国渠上游南岸之田仍然十年九旱。汉朝初年,这里“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仍有一部分人民衣食不足。倪宽首倡开凿六辅渠。得到汉武帝的同意后,倪宽征发民工,在郑国渠上修筑了六条渠道,史称“六辅渠”,使两岸高卯之地得到灌溉,原来的郑国渠发挥了更大的效益。

为了做到避免纠纷、合理用水、上下游兼顾,又制定和颁布了《水令》,使人民按令用水,上下相安。很快使关中地区出现农业丰收,经济繁荣的局面。倪宽关心民间疾苦,收租税时,对一些丰歉不同的地区和农户进行适当调整,对一些贫弱户和因故不能及时缴纳的可以延缓和减免,因而赋税征收速度较慢。后来,因军务用粮紧急,朝廷令左内史征收赋税。于是,大家户赶牛套车,小户担挑背负,交粮路上人车连绵不绝。结果,赋税任务不但没有落后,反而成为完成最快最好的。汉武帝愈加惊奇倪宽的才能。

主司封禅

及议欲放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足以封泰山。上奇其书,以问宽...既成,将用事,拜宽为御史大夫,从东封泰山,还登明堂。---《汉书▪倪宽传》

汉武大帝要封禅,召集国家社科院的专家们开会讨论封禅大典的仪式,专家们开了好几年的会,除了申请科研经费和评定职称级别时比较积极,啥玩意也没搞出来,理由是没有经验和文献可参考。大帝不开心,找来副部级干部、长安副市长广饶人倪宽。倪宽说:皇帝要封禅,自己说了算!大帝很开心,自己制定了大典礼仪,高高兴兴封禅去了。封禅回来,立马提拔倪宽做了正国级常委、三公之一御史大夫。

所以说:专家不一定可靠,开会不一定奏效;干部要破老俗套,领导才能决策妙;关键事务看时效,破旧立新很重要!

修《太初历》

后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汉兴未改正朔,宜可正。”上乃诏宽与迁等共定汉《太初历》。---《汉书▪倪宽传》

汉朝初年,方纲大纪都是初创。历法还是沿用秦朝颁定的《颛顼历》,其朔晦月建、弦望满亏多有差错。

《颛顼历》是我国古六历之一,是一种古四分历。“颛顼历”在周末已经制定, 秦统一后颁行全国,以十月为岁首。自秦始皇二十六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行117年。

汉初使用从十月朔日开始的历日制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显然渐觉这种政治年度和人们习惯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同时汉初以后,人们对于天象观测和天文知识,确有些进步,这为修改历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元封六年,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宜改正朔”。汉武帝接受建议,诏令倪宽主持修改历法事宜。倪宽召集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二十余人,又加上方士邓平、落下闳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的历法,即汉朝的《太初历》。

汉武帝元封七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颁布年号称呼此历为《太初历》。西汉末,刘歆把《太初历》改称《三统历》,后人也常用《三统历》这个名称;实际《太初历》以改元而得名,而《三统历》是以法数而得名。

《太初历》相比《颛顼历》之进步,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太初历》经过精密测定的历元为太初元年冬至朔旦甲子日夜半,它纠正了《颛顼历》的累积误差。

其二,《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更加科学地反映农业季节,因此后世改历,一直沿用至今。

其三,《太初历》十九年置七闰,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并以没有中气之月为闰月,使历书与农时季节更为适应。

其四,《太初历》推出了一百三十五个月有二十二次交食周期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它表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分成24等份(最开始的时候是分成12等份),每份15度(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较完整文献资料纪载的古代历法。它同时考虑到太阳视运动和月亮圆缺变化规律,采用回归年和朔望月平均值为基本周期,属阴阳合历,继承了中国古代阴阳合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且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夏忙、秋收、冬闲的农耕节奏合拍,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太初历还以无中气(二十四节气中位于偶数者,即冬至、大寒、惊蛰、春分、清明、小满、夏至、大署、处署、秋分、霜降和小雪)之月为闰月,比此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

《太初历》正式启用于公元前104年,比古罗马《儒略历》早了58年。元初实施的《授时历》也比《格里高利历》(1582年)早了300多年。无论是天文精度,还是辅助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都领先于西方。《太初历》共使用了188年。

归葬千乘

宽为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故久无有所匡谏于上,官属易之。居位九岁,以官卒。---《汉书▪倪宽传》

倪宽做御史大夫在位九年,于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归葬原籍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他的著作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封禅颂》等,均已遗失。

倪宽墓位于广饶县乐安街道田王村南约500米,南与“冢头欧阳墓群”相望。该墓为砖石结构,现有封土高约3米,直径约40米,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过去墓地古木参天、景色幽静,旧志列为广饶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喻。倪宽墓葬于1976年10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