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太后为什么反对何进杀十常侍?
十常侍之乱是引爆东汉帝国的炸弹,是东汉帝国政治斗争的集中爆发点。不过说实话,“十常侍之乱”这个名称并不恰当,准确来说应该叫“何进之乱”,或者叫“袁绍之乱”。
何太后反对何进诛杀十常侍,就是内部矛盾复杂性的体现,不能简单看做是何太后个人的私利。实际上,包括陈琳、曹操在内,都反对何进的这种极端做法。
十常侍之乱的背景及过程十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之乱源于帝位及外戚权力之争。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何皇后生嫡子刘辨,王美人生刘协,刘辨虽贵为太子,但不为汉灵帝喜欢,他想改立刘协。西园上军校尉,宦官蹇硕建议汉灵帝,如果想要立刘协,就要杀掉大将军何进(何皇后的哥哥)。这就是第一次权利斗争的起因。
结果得到报信的何进没有上当,躲过了暗杀,汉灵帝驾崩后,刘辨在何进的支持下被拥立为帝。蹇硕失败后,依然企图谋害何进,在太监郭胜、赵忠的帮助下,何进提前下手,杀掉了蹇硕,并吞并了西园军。
随着蹇硕的死,本来斗争该结束了,但是风波再起,以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为首的董氏外戚,与以何太后为首的何氏外戚之间,又爆发了激烈的权利斗争。
董太后为了争权,提拔自己的族弟董重为骠骑将军,来对抗何进,自己则在张让的支持下,与何太后公开夺权,双方甚至到了公开对骂的程度。
这个董太后原本也不是什么好饼,汉灵帝公开卖官鬻爵,董太后难辞其咎。但是她忘了,自己的儿子已经死了,就该自觉退出历史舞台。利欲熏心的她不甘心,公然叫嚣,要让董重砍了何进的脑袋。
杀猪出身的何进显然不是吃素的,他以董太后是藩王王后,不该留居京城为由,强迫给董太后搬家。原来汉桓帝驾崩后,因为无子嗣,汉灵帝是以藩国宗室子弟身份,承继大统的。按照宗法制,汉灵帝被过继给汉桓帝为子,从法统上讲,汉灵帝与董太后不再是母子关系,所以何进这么做不违法。
何进一面在发配途中,毒杀了董太后,一面发兵围困了董重的府邸,董重惊恐之下自杀。自此,随着董氏外戚的落幕,第二次权力之争结束。
两次政治斗争后,何氏外戚成了最大的胜利者,完全掌握了朝政,本该安心治国,可惜争端再起。
以中军校尉袁绍为首,对何进说,国家之乱都是因为宦官惹的祸,因为他们的存在,大将军您差点遇害,当年窦氏因为犹犹豫豫,结果反被宦官所害,现在形势这么好,应该一鼓作气,把宦官们都杀了,改用郎官代替他们,从此永绝后患!
何进觉得有道理,准备对以张让为首的常侍动刀。但是以何太后为首,坚决反对,十常侍也听到了风声,挖门盗洞积极展开自救。何进铁了心,坚决要杀,何太后也铁了心,坚决要保。得不到何太后的支持,何进左右为难,这时候袁绍出了个馊主意:引进外援,不用自己动手,借助外力干掉宦官集团,比如董卓。
这就是董卓被引狼入室的背景。
十常侍得到消息,知道与何进之间已经不存在媾和的可能性,他们也终于面露凶相。张让等人以何太后名义,骗何进入宫,在宫中诛杀了何进。
何进一死,等在宫门外的袁绍大怒,打着为何进报仇的旗号,带领大军冲进宫中,对所有宦官展开无差别屠杀。史书记载,很多不长胡子的郎官被误杀,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宦官,不长胡子的年轻人,见到大兵就吓得脱裤子验身。
这一场屠杀,血流成河,董卓就在此时,趁乱进入洛阳城,十常侍或被杀或自杀,朝政全部落入董卓之手。这就是十常侍之乱的背景及经过。
三大政治势力演变成敌对的两派在这动乱中,明显存在三大政治势力:宦官集团、外戚集团和隐藏在身后的豪门士族集团,其中外戚集团又分为何氏与董氏两大阵营。表面上看,士族集团不见身影,其实他们才是始作俑者,袁绍就是其首领。
这四大势力,又分成明显的两派,一派以何氏为核心,包括何氏集团和豪门士族集团,一派叫反何氏集团,包括汉灵帝、部分宦官和董氏集团。这两派的争斗,其本质是什么?权力!权力的核心体现在谁身上?皇帝。所以产生了围绕刘辨的何氏集团,和以围绕刘协的董氏集团。
豪门士族集团为何选择支持何氏集团,而不是董氏?两个原因,一是何氏集团向士族集团主动靠拢的趋势,二是董氏集团的“非法性”。
外戚向士族集团的靠拢是一个历史大趋势,在两汉皇权的支撑势力中,先后出现过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和士族势力。其中士族势力是诞生于西汉末年的新兴集团,东汉开国就是靠这个集团支撑。
外戚势力存在其先天不足,皇帝换了,老外戚就得倒台,所以外戚士族化是保持家族势力的必由之路。这就是何进与袁绍等人打得火热的原因。
董氏外戚为何不行?因为按照法律,董氏外戚不合法。前面讲过,董氏本是藩国外戚,不是皇室外戚。士族集团的根基是儒生集团,他们当然不能接受这么一个非法存在的外戚,何况董氏集团名声太臭,太过利欲熏心,又更何况士族集团依附外戚本就迫不得已,选择何氏总比要选择董氏“更白一些”。
宦官集团呢?其实,宦官就不存在集团!如果非要说集团,莫不如说他们是“寄生集团”,皇权的寄生集团。也就是说,宦官从来不具备政治势力独立生存发展的土壤,他们只是依仗皇权狐假虎威的一群个体。
比如所谓的“十常侍”,这些人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政治目标,更没有统一的政治图谋,他们之间也存在激烈的斗争,请问这怎么能叫“政治集团”?又怎么能把他们归于一类?
比如蹇硕,他只效忠于汉灵帝,比如张让他更偏向于董太后,而赵忠、郭胜则是何进的铁杆粉丝。所以,准确地说,十常侍不是政治势力集团,而是有一定政治实力的个体,由于权利斗争,他们各有各的打算。
何皇后与何进的矛盾焦点到底在哪里了解了以上背景,我们就可以解答何氏兄妹的矛盾在哪里了。
何进坚决诛杀十常侍,其实是被袁绍“忽悠”了。作为豪门士族集团的代表人物,袁绍当然希望自己这个集团能掌控朝政。但是东汉外戚政治的特殊环境,导致士族集团必须依附外戚势力,这是豪门士族集团的突破不了的牢笼。
同时,对豪门士族集团来说,宦官集团却是永远不能媾和的势力。原因有两个,一是宦官的身份让士族集团鄙视,二是宦官势力只效忠于皇权,士族集团要跟皇帝分权,二者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
因为这两大因素的存在,不管宦官效忠于汉灵帝还是刘辨、刘协,也不管他们支持何氏还是董氏,他们都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对手!
何进恰恰认识不到这一点,误以为自己和宦官集团也是这种关系,其实不是,何氏集团不等于豪门士族集团,何进本可以与部分宦官和平共处的。
所以,十常侍之乱,其实是豪门士族集团,把何进忽悠上自己的贼船,借何进的刀替自己杀人的阴谋!
何太后跟何进的视角不一样,作为皇宫大内的女人,她的身边除了宫女,真正能为她效力的“男人”只有太监,而且事实上,十常侍中的大多数人,在当年汉灵帝废黜何皇后事件中,为力保何氏,做出了大贡献。
何太后对何进提出过一个实际问题:太监都杀光了,你不能让我一个寡妇,整天跟郎官们混在一起吧?太监们全天候服侍,郎官们大半夜跑到太后房间里算什么?
是啊,不谈政治,就说最实际的问题,也不能一刀切杀了所有太监。更何况还有何家其他人的反对,何进的母亲和弟弟,也激烈反对何进的做法。同时十常侍们又展开自救,一边托情请求何进,一边跟何太后哭哭啼啼。
有人说,何太后目光短浅,看不到政治层面的深度。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何进不也没看清本质吗?何太后虽然不是从政治层面看清了问题,但是她起码知道一个道理:宦官不都是我的敌人!
这就是兄妹俩的矛盾,哥哥被士族集团忽悠,误以为自己跟宦官势不两立,妹妹出于最现实的需求,和对宦官们的情谊,不赞同无差别屠杀。
诛杀十常侍到底是谁之过十常侍之乱这段历史,我一直认为袁绍是罪魁祸首!他要么是愚蠢透顶,要么是心怀叵测!甚至十常侍之乱应该叫“袁绍之乱”,或者叫“何进之乱”!
当初,包括陈琳、曹操等士族精英就提出了反对意见,陈琳说:
“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而反委释利器,更微处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祗为乱阶耳!”陈琳认为,以何进的实力,诛杀宦官就像用大火炉燎几根毛,引外兵入京,无异于把刀柄交到别人手中,不光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引发动乱。袁绍不听,曹操又反对说:
“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曹操认为,宦官就是皇权的依附品,不给他们权力,他们就没法作乱,如今只需要杀一两个首恶就够了,何必诏外兵,这么做必败无疑!
袁绍和何进依然不停,尚书郑泰气氛地说:“何进不是个能辅佐的人!”挂印辞官跑了!
由此可见,除了袁绍和何进两个人一意孤行,所有人都认为,引进董卓等外部兵力入京诛杀十常侍,就是个愚蠢透顶的行为!尤其曹操,说的非常透彻,宦官根本谈不上势力,分分钟就能废掉,这么做明明就是存在私心!
什么私心呢?袁绍急于夺权嘛!干掉宦官,以郎官代替,郎官什么人,读书人,儒家子弟,大多出自豪门士族子弟和勋贵子弟。这个如意算盘打得好,宦官没了,伴随在皇帝身边的全部是士族子弟,今后外戚都不是士族的对手!
综述纵观十常侍之乱,就是一件不该发生的事件,是由袁绍一手挑起的战端,一手推翻了摇摇欲坠的东汉政权。何太后的反对,其结论正确,但是其理由没有看到政治本质,只是从现实需求和情感角度出发,所以她说服不了何进。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史书是站在儒家立场来写的,认为十常侍是罪魁祸首,其实不是这样。不是说十常侍有多正义,东汉败亡他们也有责任,但这场动乱,显然袁绍和何进才是罪魁祸首!
何太后为什么反对何进杀十常侍?
何太后本是汉灵帝的皇后,南阳宛县人,其父何真是屠羊出身。何氏进宫后,通过巴结宦官才接近汉灵帝,之后生下儿子刘辨。被封为贵人。灵帝的皇后宋氏不受宠,何氏在中常侍王甫等宦官的推崇下,公元180年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何氏一当上皇后,父亲被封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封宣德君。何后对宦官更是恭敬有加。
汉灵帝有一没人生下儿子刘协(后来被董卓立的汉献帝)。何后心生嫉妒,明目张胆的毒死了王美人。汉灵帝大怒,欲废何后。何后急忙找张让等人帮忙,平时何后对张让等人十分尊敬,张让等人将平时敲诈勒索的钱财都送给汉灵帝,汉灵帝就此作罢。
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与何后积怨很深。加上汉灵帝常想起王美人,董太后想立刘协为太子,何后想立儿子刘辨。加上此时何后的哥哥何进因镇压黄巾军被封大将军。
汉灵帝没有轻易立太子的情况下,公元189年病世了。临死将刘协托付给了宦官蹇硕,蹇硕当时是上军校尉,掌管京师禁军,尽管何进有很大势力,但也是他的手下。
蹇硕欲立刘协,试图除掉何进,结果暴露。只好任有何后立自己的儿子刘辨,史称汉少帝。何氏成了皇太后。刘协被封渤海王。
蹇硕担心何进报复,于是密谋先下手,就联系了中常侍赵忠,希望联手杀何进。可是信被何太后的亲信宦官郭胜得知,他与赵忠一起报给了何进,很快蹇硕被杀。
何进在与蹇硕闹翻后就一直心里不安,总觉得有宦官暗算他。听听从了佐军校尉袁绍(八校尉之一)意见,不随意进宫里,夜不给汉灵帝送葬。
当何进把杀宦官的想法告诉何太后时,何太后却否决了。何太后说:“宦官统领禁省,乃祖宗家法,不可费改。再说灵帝尸骨未寒,我一个寡妇人家,怎好直接与那些士大夫相对公堂处理政事,还得依靠宦官替我出纳诏令”。
其实,何太后反对何进杀这些宦官,一是考虑宦官长期以来势力极大,无法从根本上动摇与清除。其次,她自己多年来依靠张让,赵忠等宦官,才有了如今太后的地位和势力。依赖宦官的生活,早已成了习惯。
乃至何太后的母亲,弟弟何苗都常收取宦官的贿赂。母子还提醒何太后要注意何进的动态,说:“大将军专权作威,善擅杀左右,有害于社稷”。何太后由此,更是反对何进杀十常侍。
杀羊出身的何进,刚愎自用,最终还是被袁绍忽悠了,“引狼入室”,招董卓,桥瑁,丁原进京,最终使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何太后为什么反对何进杀十常侍?
汉灵帝驾崩后,何皇后的儿子刘辩即位,成为汉献帝(非三国时期的汉献帝),何皇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何太后。何进是何太后的哥哥,成为了国舅爷,被拜为大将军。
汉灵帝还有一位王美人,尽管名不见经传,但是肚子争气,她也为汉灵帝生下一个儿子,叫刘协;这个刘协就是后来董卓拥立的三国时期的汉献帝。而何太后还是何皇后的时候,因为嫉妒王美人母凭子贵持续受宠,就想方设法地利用宫斗术害死了她。这在《三国演义》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中通过董太后的话被提了出来:
董后大怒曰:“汝鸩死王美人,设心嫉妒。今倚汝子为君,与汝兄何进之势,辄 敢乱言!吾敕骠骑断汝兄首,如反掌耳!”。
汉灵帝知道这件事后,觉得何太后是位心狠手辣的女人,盛怒之下,要废黜她的皇后职位。幸亏中涓宦官们如张让、蹇硕等后来的十常侍等人从中斡旋,才使何皇后逃过了一劫。
由是,何皇后对宦官们充满了感激之情,所以,后来自己的哥哥屡次三番地要对十常侍痛下杀手,何太后都极力予以阻止。
何皇后在风口浪尖上能为众太监所庇护,是因为何皇后平日注重与宦官们的交往,当初何氏由嫔妃晋升为皇后之位时,这些中常侍也帮过她说过话。何太后没过河拆桥,她是知恩图报的!可惜,用错了对象。
王美人撒手人寰后,刘协没有了母爱,汉灵帝为防不测,就托董太后来养育刘协。而何皇后在想立刘辩为太子时,董太后因想让刘协成为储君与何皇后发生了矛盾。而汉灵帝还没来得及册立太子就挂了。灵帝临死前,把刘协被托付给了宦官蹇硕,当时,蹇硕掌管宫中禁军,权力很大。但是后来,何进在成为大将军后,派部下袁绍等人干掉了蹇硕。
袁绍后期昏庸,早期还算英明,屡劝何进趁势铲除宦官势力,而想做专权外戚的何进后来终于心动了,他准备对宦官下手。
事到临头,这些常侍们就跑去找何太后。何太后自然想起了自己过去峥嵘岁月中的点点滴滴。于是,总用太后的身份来阻止哥哥!最后,何进听了袁绍的话,引西凉军阀董卓进京,目的就是想借董卓之手杀了十常侍!可惜,事与愿违!却给奄奄一息的东汉政权来了个最后一击,引起了天下大乱,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何太后为什么反对何进杀十常侍?
何太后为什么反对何进杀十常侍?
何太后之所以反对哥哥何进杀十常侍,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主要在于制衡各方力量,加之十常侍对自己有恩,所以身为幼母太后,他自认为十常侍也忠于自己,所以反对何进杀十常侍。从三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十常侍的角色在我国历史上,“十常侍”特指东汉(公元25年—220年)灵帝时期,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
在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十常侍指的是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称为“十常侍”。在东汉时期,十常侍宦官当权,祸害百姓,横行乡里,无官敢管,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不堪压迫者,纷纷起义者甚众。
二、一代女流执政朝纲,不可尽灭身边势力既然十常侍如此祸害百姓,如此恶贯满盈,可以说人人得而诛之,那么当初为什么何太后会阻止何进杀这群宦官呢。我们试从《三国演义》里的情节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汉灵帝死后,何太后所生儿子刘辨继位,是为汉献帝。国舅何进随即也被封为大将军,手握重权。期间,由于十常侍之一蹇硕想立刘协为帝,何进知道以后,便先下手为强,将蹇硕杀死。十常侍感觉威胁随即而来,可幸好何太后为自己撑腰,才免于被团灭。
首先,何太后认为,自己包括哥哥何进能进入皇宫大院,直至能有今天执掌天下的首席,十常侍在其中帮了很大的忙,何太后告诫何进,不应忘了知遇之恩、过河拆桥、恩将仇报。
其次,何太后也自我反思,因为皇帝年幼,外戚与宦官之间力量此消彼长,二者完全制衡,若是削弱哪一方,都势必会失衡,而导致朝廷专权难控,我一介女流,如何能应付自如呢。
第三,十常侍目前重权在手,而且没有足够理由置他们于死地,何况他们还经常在何太后身边各种卖乖、示好。
第四,何太后虽然贵为太后,可毕竟是一个女人,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女人难以完全掌控时局,何况当时有董太后与自己有隙,而十常侍正好能为己所用,使得权力自由发挥。
三、外戚和宦官总是一对特殊矛盾翻开我国古代历史不难发现,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更迭都离不开内、外因共同作用,而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原因有很多,诸如皇室腐败、自然灾害、异族入侵等,但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外戚和宦官擅权、斗狠。
外戚干政也好、宦官专权也罢,都是造成皇室内部失衡、争权夺利的重要原因,也是葬送一国基业的幕后推手。不难看出,何进干政、包括引董卓诛杀十常侍,还有十常侍无恶不作、谗言误国都加速了东汉的解体。
(对于东汉何进与十常侍之间的矛盾,您有何高见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何太后为什么反对何进杀十常侍?
采选制度
首先翊之大略向大家介绍一下东汉的采选制度,再细说何太后与宦官的关系。
根据《后汉书·皇后纪上》记载的采女标准为:“汉法常因八月筭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所以明慎聘纳,详求淑哲。明帝聿遵先旨,宫教颇修,登建嫔后,必先令德,内无出阃之言,权无私溺之授,可谓矫其敝矣。”
大家可以看出主要有四点:(1)年龄在13岁以上,20岁以下;(2)姿色端丽;(3)要合于相法,这是相工的工作,大体不过是指形体和相貌符合一定的标准,即是要有“大富大贵之命”,这一条就非世家大族之女莫属;(4)要求“详求淑哲”、“必先令德”,也就是需要“德才兼备”,而这也只有功臣及贵族之家才有能力保证对子女的儒学教育,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所以这些就基本上保证了世家大族对皇后之位的垄断权,那主要是哪些家族呢?
垄断后位
众所周知,光武帝在夺取天下时所依靠的两支军事力量分别是南阳阴氏和河北郭氏;再加上光武帝先后与有功之臣如邓禹、马援、窦融和梁统等家族互结姻亲,使之成为统治的中间力量。所以东汉自光武帝到桓帝朝的11个皇后,有10个都出自这五大家族。只有安帝的阎皇后例外,而这完全是邓太后为了专权,所以她不希望皇后有一个显赫的家世背景。
何氏上台随着窦氏外戚在灵帝建宁元年(168年)的垮台,五大家族便失去了继续垄断皇后之位的能力。翊之认为这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因为宦官势力成长起来了,经历了两次党锢之祸,外戚和官僚的势力备受打击,但是官僚总能凭借制度赋予的权利和宦官斗争,所以宦官为了争取外戚的支持,即便不支持,最起码也不能让外戚和官僚联合;加上灵帝亦惧怕外戚势力增大威胁自身安全,所以也不希望立各大家族之女为皇后。这样双方一拍即合,想将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子立为皇后,但是大家都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不能太着急,所以就先立宋氏为皇后,做一个过渡。因为宋氏不仅满足灵帝和宦官的部分要求,也满足官僚的要求,因为宋皇后毕竟出身扶风,是章帝宋贵人从曾孙,她的家族虽说不显赫,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立宋皇后使得三方都能满意。但是因为宋皇后毕竟还不是宦官的中意人选,所以其皇后之位是不稳定的。
接下来才是何皇后登场。何皇后身为屠户之女,本应该连入选资格都没有,可是她为什么就能入宫?又为什么能够当皇后呢?想必经过翊之刚才的分析与引导,大家也就能明白这其中的故事。这自然是由于宦官的帮助才能实现。
何皇后剧照
为什么何皇后倾向于宦官?何皇后入宫之后就受到灵帝的宠爱,更是在熹平五年(176年)生下皇子辩,更因“母以子贵”升为贵人;接下来高潮来了,宦官于光和元年(178年)陷害宋皇后,采用的罪名大家都熟悉:用“巫蛊之术”诅咒灵帝。灵帝于是废宋皇后,立何氏为皇后。大家说,何皇后是不是会更感激宦官呢?
汉灵帝
还有一件事,灵帝宠爱的王美人于光和四年(181)年生下皇子“协”。但是何皇后鸩杀了王美人,灵帝查出之后决心“废后”。可是宦官又岂会让灵帝如意。以张让为首的所有权宦拿着贪赃枉法得来的数千万钱财在灵帝面前痛哭流涕乞求灵帝饶过何皇后。不知是看在钱财的面子上,还是宦官的坚定意志影响了灵帝(灵帝毕竟还需要宦官平衡官僚;也需要宦官来给他敛财)。灵帝妥协了。
这两件事的发生,加上何皇后初入宫廷,也没有心腹,更没有外戚可以依靠,大家说她能不感激宦官吗?又怎么会让何进杀宦官呢!
央视版何进剧照
这是翊之的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何太后为什么反对何进杀十常侍?
因为何家和太监关系一向很好。何家能够从屠户走上权力之巅,有太监们很大的功劳。
比如何皇后,她曾经毒杀过皇子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汉灵帝一怒之下要废掉她。赖太监们求情,并把身家财产捐给了皇帝,汉灵帝才网开一面,放了何皇后一马。何太后因此很感激太监们,不支持对他们赶尽杀绝。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同样手握兵权,他也反对诛杀宦官。另外‘十常仕’等太监势力庞大,并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想弄死他们不容易的。
宦官势力在东汉中后期得到了大发展,出现了众多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比如曹操的祖父,就是大太监曹腾。如张让、赵忠等人,已经掌权三十多年,势力很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