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继位后逼迫其兄燕王刘旦自杀,是昭帝狠毒吗?
刘旦被逼自杀,纯属咎由自取!自从他大哥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开始,刘旦一直蠢蠢欲动,觉得自己就是皇储的不二人选。结果,上位的却是年仅七岁的幼弟刘弗陵。这让刘旦很不甘心,几次策划谋反,甚至强行给老爸戴有颜色的帽子。汉昭帝一再忍让,忍无可忍之下,才逼他自杀。
不过,按照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推断,刘弗陵上位是霍光等人的一次政变事件,他认为,汉武帝选中的继承人不是刘弗陵!
我们先按照正史记载,燕王刘旦为何几次谋反,又是怎么被逼自杀的。
自请入宫侍奉皇帝,被汉武帝责罚巫蛊之祸发生后,太子刘据惨死,储君虚位,刘旦的心活泛起来。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则,唯一的嫡子去世,应该以序齿顺序选择储君。汉武帝有六个儿子,在刘据之前,老二刘闳已经去世,此时三子刘旦就是最年长的儿子。
所以,刘旦认为自己就是理所当然的继任太子。可是,一晃拖了三年,汉武帝始终不立新太子,刘旦心急如焚。后元元年,汉武帝病重,刘旦有点等不及了,主动上疏汉武帝:
“燕王旦自以次第当为太子,上书求入宿卫。上怒,斩其使于北阙;又坐藏匿亡命,削良乡、安次、文安三县。上由是恶旦。”热豆腐没吃上,反而烫伤了嘴。削了三个县不算什么,关键被汉武帝所厌恶,失去了继承资格,还被责骂:
“生子应置于齐鲁之地,以感化其礼义;放在燕赵之地,果生争权之心。”可见刘旦此人政治道行不够,利益面前乱了方寸。
质疑汉昭帝皇子身份,阴谋叛乱汉武帝驾崩后,汉昭帝即位,派使者到燕国宣召,刘旦借口玺书的封口印小,怀疑是伪昭,坚决不肯哭拜,然后又派人去长安打探消息。刘旦的人到长安晃了一圈,什么有利的消息也没得到。可是刘旦很不甘心:
“遂与宗室中山哀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泽等结谋,诈言以武帝时受诏,得职吏事,修武备,备非常。”他诈称得到了汉武帝的遗诏,让他修武备,以防“非常事”,公开招兵买马。在左右亲信的鼓动下,刘旦四处散发舆论,说汉昭帝刘弗陵不是汉武帝的儿子,为造反做准备:
“即与刘泽谋为奸书,言少帝非武帝子,大臣所共立,天下宜共伐之。使人传行郡国,以摇动百姓。”刘旦一边造舆论,一边联络刘长刘泽,一边训练亡命之徒,一边打造兵器,他在府中,按朝廷官制,公开任命官员,俨然已经坐上了龙椅。
结果忙活了一年多,还没来得及扯大旗,刘泽那边就出事了,他被人告发,被捕入狱,把刘旦供出去了:
“会缾侯刘成知泽等谋,告之青州刺史隽不疑,不疑收捕泽以闻。天子遣大鸿胪丞治,连引燕王。有诏勿治,而刘泽等伏诛。益封缾侯。”刘泽被处死,汉昭帝手下留情,对刘旦没做任何处理!
勾结上官桀、盖长公主,达成政变联盟刘泽的血,没有吓退刘旦,在安稳了三年后,他再次觅得一次机会:利用上官桀、盖长公主与霍光的矛盾,他与上官桀等人结成联盟,妄图再次对皇位发动攻势:
“久之,旦姊鄂邑盖长公主、左将军上官桀父子与霍光争权有隙,皆知旦怨光,即私与燕交通。旦遣孙纵之等前后十余辈,多赍金宝走马,赂遗盖主。”当然,他们的第一计划是利用汉昭帝之手,除掉霍光。结果,汉昭帝虽然年少,但是很聪慧,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反而更加坚定地站在霍光一边。这个结果让上官桀等人很失望,第二套计划随之出炉:刺杀霍光、废黜汉昭帝、迎立刘旦!
“桀等因谋共杀光,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旦置驿书,往来相报,许立桀为王,外连郡国豪杰以千数。”他们计划以赐宴为名,诓骗霍光入宫,而后在席间刺杀霍光。计划一得手,立刻宣布废黜汉昭帝,迎立燕王刘旦。刘旦许诺,事成后封上官桀为王,他向自己的梦想,发起了最后的冲击。
政变阴谋暴露,受诏书斥责自杀可惜,政变又提前泄露,失败了:
“假稻田使者燕仓知其谋,以告大司农杨敞。敝惶惧,移病,以语延年。延年以闻,桀等伏辜。”盖长公主门下有个叫燕仓的稻田使者,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得知了消息,向大司农杨敞告发。结果上官桀、盖长公主、桑弘羊等,参与阴谋的人犯,全部被诛杀。
忐忑不安的刘旦终于等到了钦差,钦差宣布圣旨:燕国所有参与谋反的官员一律赦免,除了刘旦!
刘旦一听傻了,自杀吧,被他的妻妾们一顿哭劝,说:假如侥幸只废除封国呢?皇帝不一定要你死。这时候才知道生命珍贵的刘旦,对自己心软了,下不去手了。
汉昭帝一看这么不自觉?第二道诏书又来了,专门发给刘旦,内容变成了切责,结尾用了这么一段话:
“今王骨肉至亲,敌吾一体,乃与他姓异族谋害社稷,亲其所疏,疏其所亲,有逆悖之心,无忠爱之义。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复奉齐酎见高祖之庙乎!”你这个背叛祖宗的败类,有什么脸见列祖列宗呢!
话都骂这么难听了,再腆着个脸活着就没意思了,估计朝廷会直接来扒他脸了。刘旦叹口气,一根白绫把自己挂上房梁。
送上面过程分析来看,刘旦为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孜孜不倦地奋斗了十一年!先跟老爸斗,后跟幼弟斗,为了扳倒汉昭帝,不惜给死去的老爸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不死不休。
汉昭帝可谓仁至义尽,两次饶过了三哥,甚至一点处罚都没有,倘若汉武帝在世,刘旦的脑袋,早就被割下当球踢了,怎么能说汉昭帝狠毒呢?
唯一能站在刘旦一边的论调,就是以吕思勉先生为代表的史学家,他们认为,汉武帝并未选中刘弗陵为接班人,刘弗陵上位,就是以霍光为首的“顾命大臣”,发动的一次政变,甚至汉武帝是否死于非命都不得而知。
吕先生的这个观点有没有证据呢?
有一些,但不充分。最直接的理由有以下几个:
其一、侍中王忽的爆料。
王忽是右将军王莽(不是新朝皇帝王莽)的儿子,他说:“帝崩,忽常在左右,安得遗诏封三子事?”意思说,我整天呆在皇帝身边,从来没有听说过皇帝封霍光、上官桀、金日磾三人为侯的事,分明有假。
这三人都是汉昭帝的顾命大臣,假如封侯的圣旨有假,当然有理由怀疑,立汉昭帝这件事的真实性!
其二、汉昭帝没有出席汉武帝的葬礼。
执金吾郭广意说:“待诏五莋宫,宫中讙言帝崩,诸将军共立太子为帝,年八九岁,葬时不出临。”意思说,皇帝死的时候乱糟糟的,诸将军共同拥立了刘弗陵。奇怪的是,刘弗陵竟然没有出席汉武帝的葬礼。
其三、刘弗陵被立为太子真假难辨
按史书记载,刘弗陵直到汉武帝临终前,才被立为太子,此时距离刘据冤死,已经整整四年。既然汉武帝意属刘弗陵,为何迟迟不立他为太子?所以,有理由怀疑,立太子的诏书是假的。
这恐怕就是刘旦怀疑刘弗陵地位合法性的理由。不过说实话,这些理由都不够充分,只能说有疑点。
至少有一点无法推翻,刘旦肯定不是汉武帝的候选人,否则汉武帝绝不可能将心目中的储君,始终放在封地,更不可能责骂并处罚刘旦。
既然刘旦并不是汉昭帝的受害人,那他的行为就要受到谴责,受到制裁。即便他是受害人,坐在皇位上的已经是刘弗陵,作为胜利者,能对失败者大度地宽赦,就已经够意思了,你三番五次地折腾,落得被逼自杀,一点不冤枉!
汉昭帝继位后逼迫其兄燕王刘旦自杀,是昭帝狠毒吗?
这怨不得别人,实际上是刘旦自作孽不可活!
刘旦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三个儿子,被册封为燕王。征和二年,因巫蛊之祸,太子刘琚受江充诬陷,起兵失败后自杀。刘旦得知消息后喜出望外,开始觊觎太子之位。武帝病重,刘旦便上书要求“进京宿卫”。武帝看出他居心叵测,削去了他三个县的封地。 武帝驾崩时,他的接班人刘弗陵只有八岁,由于武帝为避免外戚干政早先赐死了钩弋夫人,所以,留下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来辅佐汉昭帝。
刘旦在汉武帝驾崩的时候,以为自己年长,皇位应该是自己的。所以,他怀疑异母弟刘弗陵上位是这些大臣做了手脚。当首辅霍光遵汉昭帝诣意赐他“钱三千万,益封万三千户”时,刘旦无感激之情,反而勃然大怒:“我当为帝,何赐也?”。太狂妄了,以这样的态度处世,怎么有好结果呢?幸亏刘弗陵年幼,如果换了其它皇帝,仅凭这句话,就可治他个忤逆之罪,灭了他全家。刘旦走火入魔了。他和宗室刘泽相互勾结,散布谣言,说刘弗陵不是武帝的儿子。又在燕国招揽人手,制造兵器,准备以武力夺取皇位。由于刘泽做事不密,谋反之意泄露,刘泽在被审讯时,供出了刘旦。而昭帝只是灭了刘泽,并没有追究刘旦的责任———为此,还专门下了诏书!可见,刘弗陵对三哥是包容的!
霍光威信日高,刘旦的姐姐鄂邑盖长公主和左将军上官桀为了权益与霍光发生了明争暗斗。盖长公主和上官桀知道刘旦对霍光恨之入骨,就与刘旦结成同盟,要搞掉霍光,废掉昭帝。刘旦故伎重演,又给皇帝上书了,说要“入宿卫,察奸臣之变”。这意图再明显不过了,他想到昭帝身边,借机废黜皇帝搞自立。
是时,昭帝年十四,觉其有诈,遂亲信霍光,而疏上官桀等。桀等因谋杀光,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连十四岁的昭帝都知道他居心不良,所以亲近霍光,疏远了上官桀!
后来,有人把他们的阴谋报告给了昭帝。在霍光的力主下,昭帝下诣杀了上官桀。刘旦知道后,还想发兵夺权,但少了上官桀等作内应,左右建议刘旦不要再举兵造反了。刘旦这才安宁下来!
这次昭帝没再庇护刘旦,他下诏书给刘旦。一针见血地指出:高祖封建诸子弟是为维护刘汉江山社稷的!这话很重,足以振聋发聩,穿云裂石!刘旦自然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
今王骨肉至亲,敌吾一体,乃与他姓异族谋害社稷,亲其所疏,疏其所亲,有悖逆之心,无忠爱之意。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复奉齐酎见高祖庙乎!于是,刘旦“即以绶自绞。”。作为昭帝的哥哥,刘旦迷恋上了皇位,所以,他成了谋反专业户,根本没想到安居乐业做藩王。还宣称昭帝不是汉武帝的儿子,这样的言行,简直罪大恶极!放在任何朝代,刘旦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他的死是咎由自取,并不能说明昭帝狠毒!
汉昭帝继位后逼迫其兄燕王刘旦自杀,是昭帝狠毒吗?
燕王刘旦的死是汉昭帝逼迫自杀,还是其他原因导致刘旦自杀,这件事我认为不能只看后果,必须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有一个理性的答案,才能客观的评价这件事。
汉武帝一生有6个儿子,长子刘据,次子刘闳,三子刘旦,最小是六子刘弗陵。
(汉武帝影视图片)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自此开辟了“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难免有一些文化的糟粕夹杂在优秀文化之中传入内地,其中巫术糟粕就是由西域传入内地中原的。
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巫蛊之风盛行,而且朝廷上下都知道汉武帝非常迷信巫术,上有所好,下有所爱。由此引发了在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巫蛊之祸”,且愈演愈烈,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第一次“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130年。汉武帝陈皇后因婚后十余年未能生育,就爱上了歌女卫子夫,这使陈皇后十分嫉恨。陈皇后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后地位,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东窗事发,陈皇后被汉武帝废除了皇后之位,最终皇后位未保。
(汉武帝和陈阿娇影视图片)
第二次“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2年。当时朝廷抓捕了一名罪犯朱安山。朱安山得知丞相公孙贺捉拿自己主要目的是为了替儿子公孙敬声赎罪,朱安山心里很憋气,就向汉武帝告发了公孙敬声和汉武帝女儿阳石公主私通的事情,并且说他们用巫术诅咒汉武帝。经汉武帝派人查证确有此事后,就下令杀死了公孙父子,株连九族。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和卫青(卫子夫之姐)的长子卫伉等人也被牵连诛杀。
(汉武帝和卫皇后影视图片)
第三次“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1年。相传,汉武帝晚上梦见无数小木人追赶自己,并在噩梦中惊醒。江充知道皇帝的梦以后,趁机给皇帝进言说,有人联合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太监苏文在太子宫地下埋了木偶,诅咒汉武帝。江充企图栽赃太子。当时汉武帝住在甘泉宫,太子刘据又害怕自己说不清道不明,就和卫皇后商量,准备杀死江充。结果不但走露了风声,而且谣传太子要谋反,造成太子刘据被致死、卫皇后自杀的恶果。
(太子刘剧影视图片)
“巫蛊之祸”发生前,次子刘闳去世。“巫蛊之祸”发生后,刘旦感觉两位兄长已经去世,自己在兄弟中最为年长,太子位非他莫属,便产生了觊觎太子位的想法。但汉武帝并没有再立太子的想法。
后元元年(前88年)汉武帝病重,燕王刘旦便上书要求进京宿卫,以备不虞。谁知汉武帝看信大怒,反被斥责并削去三个县的封地,以示惩戒。刘旦的上书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使汉武帝心生厌恶。
后元二年(前87年3月)二月,汉武帝册立最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不几日,汉武帝病逝,刘弗陵即汉昭帝继位,年仅八岁,由霍光、金日䃅(di)、桑弘羊等尊遗诏辅政。
刘弗陵继位后,刘旦心中不服,一方面散布刘弗陵不是汉武帝亲生的谣言,制造舆论惑众;另一方面暗中联系宗室刘长、刘泽等人策划谋反。始元元年(前86年)八月,起事败露刘旦被抓。刘旦按律当诛,昭帝顾念亲情,诏令不治刘旦之罪,而将刘长、刘泽等人正法,并没有将事态扩大。
始元四年(前83年),刘旦的姐姐鄂邑长公主、左将军上官桀父子与霍光因争权而产生仇隙,他们知道刘旦怨恨霍光,就暗地里联系刘旦。始元六年,上官桀等人列举霍光罪证,密谋让刘旦上书昭帝告发霍光,谎称“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意欲谋反。”并提议入朝宿卫,以防止奸臣变乱。奏章由上官桀递交后,不料却被昭帝识破。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后,准备发动武装政变,其目的是除掉霍光,废除汉昭帝,迎立刘旦为帝。
元凤元年(前80年)九月,丞相车千秋颁下玺书,将上官桀等人处死伏法。昭帝赐刘旦玺书,斥责刘旦“乃与他姓异族谋害社稷,有逆悖之心,无忠爱之意。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复奉齐酎见高祖之庙乎!”刘旦得书会意,即以绶带自缢而死。
(刘旦影视图片)
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表象上刘旦的死是汉昭帝赐死。但从深层次来分析,刘旦的死是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一是如果汉武帝不迷信巫术,宫廷就不会发生一系列“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就不会招祸而身亡,刘旦就不会有帝王之心,也就没有被汉昭帝赐死这回事。
二是太子刘据身亡后,汉武帝迟迟不予新立太子。再加上立刘弗陵太子时间太短,仅仅几十天时间汉武帝就去世,使外地燕王刘旦对朝廷下传的圣书难辨真伪,对汉昭帝继位的合法性和真伪产生了怀疑,导致刘旦起了发兵之心。
三是当时实行的是“嫡长制”皇位传承方式,既然汉武帝不想传位给实事上的长子刘旦,属于非正常传位,汉武帝就应该提前做好各皇子的安抚工作,避免身后生事。
四是刘旦应该吸取教训,第一次起事失败已经躲过了杀身之祸,就不能再有谋反之心了,应该一心一意做好燕王,治理好封地,为当地百姓造福,为朝廷效力。
从以上分析来看,刘旦的死已经从其父汉武帝时已经埋下了祸端,反倒与其弟汉昭帝并没有多大关系。主要原因一方面父皇生前没有处理好各皇子的有关事项;另一方面刘旦不该有称帝的野心和一而再的谋反行动,使其刘旦自取死路。@Show自媒体 @汉上生活圈
(汉昭帝影视图片)
汉昭帝继位后逼迫其兄燕王刘旦自杀,是昭帝狠毒吗?
不作死不会死,刘旦谋逆在前,而且还不是第一回,汉昭帝之前已容忍过,最终忍无可忍,命其自己了断已经相当仁慈,若刘旦谋逆成功,难不成会放过刘弗陵吗?
原本武帝膝下只有六个皇子,燕王刘旦是第三子,与广陵王刘胥出自同母,都是李姬所生,虽然这对兄弟的母亲不得宠,但是两人毕竟年长,尤其在巫蛊之祸以后,太子刘据自尽,而汉武帝的二子齐王刘闳死的更早,如果按照常理,怎么着皇位都要落在刘旦与刘胥这对兄弟的头上,只可惜,两人都不争气,屡屡动不该动的心思。
初次觊觎皇位,一手好牌打稀烂按照汉朝的礼制,皇太子确立之后,其余诸子长成后都要前往各自的封国就藩,刘旦受封为燕王,前往蓟城。由于燕国处于当时匈奴与汉朝北疆的交界处,土地贫瘠民风剽悍,武帝对于刘旦也比较重视,屡屡诏谕,勉励刘旦镇守边陲。
当时,刘旦生母不得宠,自己又并非长子,上头还有两个哥哥,所以刘旦也没想着哪天能登上大位,安安分分在燕国做自己的藩王,结果后来,齐王刘闳早亡,巫蛊之祸后卫皇后的独子太子刘据已自尽而亡,刘旦开始不安分了。
刘旦心中认为,按嫡长子继承制,若没有嫡子,就要立长,现在武帝诸子就他年龄最长,皇位将来当然该归他。
若是刘旦就那么静静等待,积蓄自身的实力,或许武帝后来还真的可能传位给他,然而刘旦并没有那个耐心,由于刘据死后武帝一直没有立储,才等了三年就等不下去了的刘旦,趁着武帝病重的机会派人前往长安,并要求宿卫宫中。武帝晚年本就多疑,刘旦这般举动不仅逾越诸侯王无诏不得入京的规矩,而且还包藏祸心,引起武帝怒火。
于是,武帝直接斩杀来使,并以燕王“藏匿亡命之徒、违反汉律”的名义,削掉了燕国三个县。
再次觊觎皇位,昭帝放他一马武帝崩逝之后,年幼的太子刘弗陵登基,即汉昭帝,由于刘弗陵年纪太小,当时的朝政掌握在霍光、上官桀、桑弘羊与金日磾手中,只不过最终只剩下了霍光。
昭帝登基之初,燕王就派了使者进入长安打探情况,但也没探查出什么,于是派中大夫到长安上疏,请求在各郡国为武帝设立宗庙,执掌朝堂的霍光并未同意,但以昭帝的名义赏赐燕王三千万钱,加封邑一万三千户。然而面对恩赏,刘旦却勃然大怒,公然称:“本该我称帝,还需要什么别人的赏赐?”随后刘旦就勾结中山王刘长等人谋反。
虽然刘旦酝酿许久,好像也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成功,没多久就兵败。按照汉朝律法,刘旦之罪应当诛灭,但昭帝念在骨肉恩情,并没有治刘旦的罪。
一而再再而三,三次谋逆不可放过然而,昭帝的宽容并没有让刘旦收了心思,其谋逆之心反而更盛。
由于武帝临终留下四位辅政大臣,而这四人之中最终霍光独大,而作为外戚的上官桀因与霍光争权,两人反目,朝堂之上有不少反对霍光之人,其中也包括武帝的女儿鄂邑长公主。而这些人直到刘旦与霍光有怨,便暗通款曲互相串联,刘旦也想借助这些人帮助自己登位。
始元六年,上官桀等人密谋让刘旦上疏诬告霍光谋逆,并且提议刘旦派兵入宫宿卫,结果被汉昭帝识破,而计划失败后,上官桀等人干脆直接来硬的,准备直接诛杀霍光,废黜昭帝,迎立昭帝为新君,而刘旦也表示功成后,让上官桀裂土封王。
只不过,这一次刘旦等再次失败,上官桀等人坐罪伏诛。
刘旦几次三番有不臣之心,最终都得以保全性命富贵,但其丝毫不知收敛,反而愈演愈烈,这让昭帝实在忍无可忍,再者当时执掌朝堂的是霍光,他自然也容不得刘旦。兵变之后,昭帝赦免了燕国其他所有人,唯独没有再次宽纵刘旦,最终,刘旦自缢而亡。
昭帝并非是个嗜戮之人,若是昭帝存心想要灭了刘旦,别说会主动挑事,就是在刘旦初次有谋逆之心的时候,就可以名正言顺将其诛除,但是昭帝并没有,非但没有,还保全了刘旦的荣华富贵。
然而刘旦不知好歹,依旧心存妄念,只想着如何能够登上大位,最终再次谋逆,别说汉昭帝,换了其他人,脾气再好也容不得刘旦这般忘恩负义之人,一而再,岂可再而三,刘旦最终自尽,也是自取灭亡与人无尤。
汉昭帝继位后逼迫其兄燕王刘旦自杀,是昭帝狠毒吗?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旦、盖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四人谋划造反事情败露后,汉昭帝刘弗陵下令赦免燕国所有臣民,唯独没有赦免刘旦,并且刘弗陵派人谴责刘旦,刘旦最终选择自缢。提问者应该是看了史书上的这段记载才有此一问。
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看问题必须要全面乐观。燕王刘旦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不作就不会死,他的一生都在为谋取皇位而努力,但是三次谋划都以失败告终,最终选择以自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他自己的选择。相反刘弗陵对这位三哥是再三忍让,所以说评价刘弗陵狠毒显然是不对的。
刘旦其人刘旦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三个儿子,被册封为燕王。根据史书的记载,刘旦这个人不旦外表英俊潇洒,而且博闻强识,善于交际,是一个比较有才华的诸侯王。
原本刘旦可以安心的在他的封地上享受生活,但是随着太子刘拒兵败自杀,二哥刘闳早逝,太子之位空缺,自身才华横溢,兼具汉武帝在世的诸子之长,让刘旦看到了夺取至高权力的希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屡败屡战- 后元元年(前88年),汉武帝病重,太子之位名分未定,于是刘旦主动派使者进长安,向汉武帝提出宿卫长安,以备不时之需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在向汉武帝自我推荐继承大位。汉武帝为此大为恼火,不但诛杀了使者,而且削去刘旦封国的三个县以示惩戒。
- 后元二年(前87年),八岁的刘弗陵正式继承皇位,刘旦得知消息后极为不满,并质疑刘弗陵继位的正统性。于是勾结宗室刘长、刘泽等意图谋反,最终事情败露,汉昭帝刘弗陵将其他参与者悉数诛杀,唯独原谅了刘旦。
- 元凤元年(前80年),刘旦再次勾结姐姐盖长公主、托孤大臣上官桀和桑弘羊企图刺杀霍光,将刘弗陵赶下台,事情被人提前举报而失败,最后在刘弗陵得谴责声中选择自杀。
可以看到,刘旦为了谋求皇位可谓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野心一旦滋长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汉昭帝刘弗陵念及亲情,之前已经对其网开一面,但是刘旦不知悔改。
试想如果此次再行赦免,相信以刘旦的执着精神,依然不会安分守己,因此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刘旦必须死。
结语汉昭帝刘弗陵对刘旦死后得安排也体现了其仁慈之处,赐刘旦谥号为“刺”,将其子贬为庶人,这对于谋反罪的处罚,可以说是相当的轻了。
套用热剧《庆余年》中二皇子最后写给范闲的信中所说:“这世上,做儿子最难就是在皇家,别家儿孙也争,但输了最多就是丢前程、丢家产、丢脸面,我输了丢的是命。”刘旦屡次挑战刘弗陵得底线,不懂得收敛,那么对于自己的结局应当早就有所预见,最是无情帝王家,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够以常理去揣度。
汉昭帝继位后逼迫其兄燕王刘旦自杀,是昭帝狠毒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不是说昭帝狠毒,而是燕王刘旦太作,要知道刘旦在这之前就已经谋反事泄,被昭帝赦免。谁知道他不知悔改任然一心想谋反称帝。至于是不是汉昭帝逼迫燕王自杀还是燕王自己感觉大势已去自杀,史书未见记载,但是我感觉应该是后者。
昭帝即位之初,不仅在执政的大臣中有不同政见的斗争,而且在皇室内部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终于以燕王旦和盖长公主勾结谋反以及被镇压的流血形式爆发出来。
一、谋反集团的出现在武帝的诸子中,燕王刘旦“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又“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汉书·武五子传》,是颇有才干的。同时,野心最大的也是他。早在武帝未死之时,当太子据因“巫蛊之祸”而死,齐怀王又早亡,旦自忖太子之位非己莫属,竟上书主动求宿卫,俨然以武帝继承人自居。不料,武帝却因此而对他十分讨厌,不仅未立其为太子,而且将其使者下狱,并借别的理由削去燕王三县,使燕王旦大失所望。
当昭帝即位后,燕王旦得到武帝崩的消息及昭帝益封诸王的玺书后,大怒。声称“我当为帝”(《汉书·武五子传》。于是与宗室中山哀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泽等密谋,伪称曾受武帝诏:修武备。开始作谋反准备。不久,刘旦就与刘泽散布:少帝(即昭帝弗陵)并非武帝子,而是霍光等所立,于是起兵讨伐。
但是,事未举而消息已走漏。昭帝始元元年八月,青州刺史隽不疑收捕刘泽,并向皇帝报告。朝廷审讯刘泽牵连出燕王刘旦。结果,处刘泽等死刑,而刘旦因至亲之故,昭帝特许勿治。这次谋反,未开始就被粉碎。但刘旦的野心并未因此而稍敛,很快他又同盖长公主与上官桀勾结起来。
盖长公主为武帝长女,食鄂邑.故称鄂邑盖长公主,当然也是昭帝和燕王旦之姊。盖长公主有男宠丁外人,而丁外人与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往来甚为密切。上官安娶霍光之女为妻生一女。始元三年(前 84 年),此女刚五岁,上官安就欲送入宫为昭帝后,被霍光拒绝。但上官安不死心,就通过丁外人.使盖长公主入宫活动,果然如愿以偿,安女被召入宫为婕妤,次年立为皇后,上官安为车骑将军。
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为报答丁外人的恩情,欲为其求封侯,均为霍光所阻,由此而使盖长公主与霍光有怨。又加之上官桀早在武帝时即为九卿,位在霍光之 上,对光心怀嫉恨。而御史大夫桑弘羊也因政见不同,对霍光不满。于是,这些反对霍光的势力在燕王旦的旗帜下很快地联合了起来。
二、谋反的经过及失败元凤元年(前 80 年),盖长公主、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各种反对霍光的势力已纠集在一起。燕王旦不断派人持金宝与上述诸人联络。上官桀又暗中指使人为燕王上书,向皇帝控告霍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请求入京宿卫。
上书者趁霍光休沐日,上官桀当值时将书奏上,上官桀与桑弘羊原拟借昭帝名义将霍光执退。没想到十四岁的昭帝竟不听其摆布,看出奏书有诈。次日,霍光上朝,昭帝亲自宣布霍光无罪,并下令逮捕伪造奏书者。结果,上官桀等暗害霍光的第一个阴谋彻底破产。
但更大的计划还在后面。上官桀见诬陷霍光不成,更与盖长公主密谋设宴请霍光,并在酒宴中伏兵刺之。然后再废昭帝、迎燕王旦为天子。燕王旦也早已同上官桀等密信往来,暗许桀为王。但上官安的野心更大,据说他计划诱杀燕王旦而立上官桀为帝。为此,甚至连他自己已成为昭帝皇后的女儿都不顾。
这一群各怀异心的谋反分子,其失败的下场是显而易见的。果然,事未举而有盖主舍人父稻田使者燕仓向大司农杨敞揭发。杨敞是一贯谨慎怕事的官僚,得此消息后吓得装病不出,而将此消息告知谏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向昭帝上奏。
当年九月昭帝下诏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等逮捕并族诛之。燕王旦自缢而死后,夫人随旦自杀者二十余人。这一谋反集团终于以失败而告终。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