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政君家族势力为何如此庞大?
王莽之所以能够站在汉帝国政治的最顶端,得益于王氏家族的外戚身份。实事求是讲,王氏家族的人,在历史上并没多少恶行,之所以落下骂名,主要是因为王莽代汉被打入黑名单所致。王氏家族势力庞大,既有其家族本身的原因,也有西汉外戚政治的客观环境原因,更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
王氏家族到底有多强大,我们说几个简单的例子。当年太中大夫刘向曾经说:
“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管执枢机,朋党比周......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也。”朱轮华毂、青紫貂蝉,并不是说王家有钱,坐得起豪车,穿得起名牌,而是指王家人位高权重。有资格坐“朱轮华毂”的要么是三公九卿,要么内朝官,都是决策层的要员。
王家最轰动一时的事件就是“一日五侯”,汉成帝在一天之内,册封王政君的五个弟弟为侯。王氏一门,一共出了五位大司马,九位侯爷,把持了汉成帝和汉平帝两朝三十多年的朝政。
刘向用一句“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概括王氏家族的势力,很到位。那么,王氏家族是如何发展到如此强大的程度呢?
一、王氏家族具备了发展壮大的客观条件一个家族要想发展壮大,形成势力,客观上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得有人,二是得有人才!王家都具备。
王政君的的父亲王禁有个爱好:好酒色,妻妾众多,植树造林工作出色。王禁一共生了八子四女,每个儿子都有若干子嗣,到新朝时期,王莽的族兄弟、子侄在中央和全国各地当官的不计其数。以王莽为例,他就有六个儿子三个女儿,长子王宇又有六个儿子两个女儿。
这么一大家子,出现一门五侯一点不奇怪!
王家还具备第二个客观条件:有人才!这一点不要听信历史,说王家人不学无术,就知道吃喝玩乐,我们举几个实例就知道。
王家第一任大司马王凤:王凤是个典型的法家思想人物,与当时儒家蓬勃发展的潮流不符,但是这个能力毋庸置疑。他当大司马期间,正值匡衡等腐儒当道的年代,若不是王凤拼命抵挡,这股儒生当道的势力,早就把大汉搞亡了!
第二任大司马王音:王音是王凤的堂弟,此人品行学识在当时就有公论,《汉书》对他也是褒奖有加。
第五任大司马王莽:不要被“王莽篡汉”,这个道德色彩过于浓重的话掩盖真相。王莽之所以走向正值巅峰,他个人的能力和品行,在当时可以用独树一帜来形容。事实上,在他的领导下,汉帝国表现出一股积极向上的风气,也创造了多项封建王朝难得奇观,比如倡导个人献爱心,捐助穷人。如果不是汉平帝早夭,历史不大可能出现王莽代汉的结局。
除了这三人,王家至少还有以下几位才能出众的人才:王闳、王邑、王况、王舜。
外戚家族,几乎没有哪一家能逃过骄奢淫逸、违法乱纪的诟病,翻开王氏家族的历史,就会发现,王家人虽然奢华,真正品行败坏,危害社会的,其实只有王政君的六弟王立一个。
家族人丁兴旺,又不缺人才,这是王氏家族实力强大的客观条件。
二、西汉外戚政治,是王氏家族壮大的历史土壤让王氏外戚走向政治前台的,则是西汉开国以来的外戚政治。自刘邦驾崩后,吕氏外戚开始,每一朝外戚,都在西汉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或轻或重的角色。汉文帝时期的薄昭、汉景帝时期的窦婴、窦彭祖、汉武帝时期的田蚡、卫青、汉昭帝时期的上官桀、汉宣帝时期的霍光、汉元帝时期的许氏和史氏,无一不是某个阶段举足轻重的人物。
所以,汉成帝即位后,王凤执政是朝中公认的必然格局。为了平衡新老外戚之间的权力分配,当时的名儒杜邺,还提出了“后父大于舅父”的理论。
西汉为何盛行外戚政治,这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宗法制崩溃,宗室势力衰弱,皇权支撑势力缺失有关。为了弥补这个缺失,西汉帝国尝试了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宗室势力和儒生势力,直到儒生势力发展成强大的士族集团之前,这几股势力交替登场。
儒家思想的亲亲孝道,也是助长外戚势力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汉元帝、汉成帝都是儒家好学生,自然难逃外戚政治的“魔掌”。
汉成帝这个人还有一个弊病,他比较懒惰,不作为,对舅舅王凤依赖性很强。偏偏汉成帝在位时间很长,整整二十六年。王凤去世后,外戚政治的土壤还在,他只能再选择别的舅舅当他的政治监护人。
今天我们看起来汉成帝的举动很弱智,其实是外戚政治的大背景所致,一点不意外。
三、汉哀帝子嗣断绝,是王氏家族势力强大的助推剂外戚政治虽强,但是有个天然的弱点——对皇权的依附性太强。一旦新皇登基,老外戚必然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是外戚势力难以成为皇权拱卫力量的原因,太短寿,缺乏持续性。
王氏外戚遇到了“好时机”,自私无能的汉哀帝短寿且无子。
汉成帝驾崩后,因为无子,他的侄子刘欣即位,这就是汉哀帝。汉哀帝上位后,王氏外戚实际上已经全部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外戚势力登台。
在这一次新老外戚的更替过程中,王氏家族以王政君和王莽为首,表现出让人敬佩的主动退让。相比之下,汉哀帝的绝情,不光给自己和自家外戚留下诟病,也为王家赢得了同情分。
如果汉哀帝一脉延续,王氏家族就会从此隐没在历史中了。但汉哀帝仅仅在位七年就驾崩了,而且无子。更要命的是,这位自私的皇帝,到死都没有安排子嗣问题,留下一个烂摊子就走了。
好人长寿的王政君,以74岁高龄,被大臣们推到前台,主持危局。王家之前积累的人望,帮助他们又一次走到了帝国的最顶点。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抓得越紧失去越多,王政君家族以豁达的心态,主动放弃,反而命运对他们格外垂青,又再次将他们推向前台。
四、士族势力与外戚势力的融合,是王氏壮大的历史机缘如果我们放眼整个古代史,我们对王氏外戚的强大,又会有另一个意外发现:王氏外戚的发展史,其实是一段士族势力与外戚势力融合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王氏外戚只不过是恰好出现在那个历史时期,因而得到了一次绝佳的历史机缘!
皇(王)权势力的发展有个过程,它从诞生,到清王朝结束,经过了一个皇权共享、皇权共治、皇权独立、皇权独裁的过程。在皇权不成熟时期,它需要政治力量的支撑,西汉就处于皇权与政治势力共治天下的阶段。
前面我们讲过,西汉又是一个缺乏稳定政治势力的阶段,外戚政治的天然缺陷,决定了它只能做历史的过客。后来我们知道,长期稳定的政治势力就是儒家士族阶层。不过,在西汉中期,儒家刚刚成为治国理念,儒家士族阶层还没有完全形成。
士族阶层其实是一个“开放”的阶层,他不同于春秋战国,贵族身份意义上的士族,而是基于思想学说继承概念上的阶层。这种开放性,和士族走向政治生活中心的趋势,对社会各阶层都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外戚势力,最具备走向士族化之路的条件。
以王氏外戚为例,王氏家族的第二代很注重与儒家士族阶层的交流。王家兄弟养了很多儒家门客,家族子弟纷纷进入儒家学堂,到了第三代,出了很多名儒。比如王莽、王闳、王舜等。
所以,王氏外戚势力,它所代表的利益不光是王氏家族,在很大程度上,它也代表了士族阶级的利益,这就是它能得到政治势力认可,进而长期占据政治高位的原因。尤其是王莽代汉,个人的私欲怎么可能改变国家机器,其实王莽是得到了,包括士族阶层在内的政治势力的拥护。
如果我们还不能看得很清楚,就把历史的时针拨到东汉,看看东汉时期的外戚就会一目了然,他们最终的归属,无一不是变身了士族阶层!
因而,王氏外戚的强大,其背后还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只大手起作用,个人恰好处于这只手掌之下罢了!
西汉王政君家族势力为何如此庞大?
王政君,汉元帝的皇后,王莽的姑母。她的家族掌控西汉晚期政坛长达几十年,他的兄弟们一日五侯显赫无比,王莽更是直接篡夺了汉室江山。作为一个小官吏家庭出身的女子,她的家族势力为何如此庞大?
阴差阳错的皇后之路王政君出身一个小官僚家庭,她的父亲王禁是个廷尉史,因为不愿像其他酷吏那样株连逼供,被认为能力不行,不称职,因而被上级罢免。
和西汉其他有名的太后一样,王政君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传奇,同样也有相士认为她有贵不可言之相。在她十四五岁的时候,王政君被许嫁给人,结果男方突然病死。后来汉宣帝的儿子东平王要纳她为妾,结果又是还没入门东平王就死了。连着两次许亲都没能嫁出去,王禁感觉很奇怪,想起相士说她女儿有贵人之相,于是在王政君十八岁的时候将她送入宫中。
王政君是汉宣帝在位时期入宫,当时太子刘奭宠爱的司马良娣病故,这个司马良娣死前哭诉是被太子的其他姬妾诅咒而死。刘奭的母亲许广平也是因为后宫政治斗争而被毒死,如今心爱的女人又哭诉被诅咒,于是他开始疏远身边的姬妾。
但此时刘奭还没有子嗣,汉宣帝不可能不管不问,毕竟这关系汉室江山的传续。因此汉宣帝让皇后替太子挑选一些宫女,而王政君就在这五人之中。刘奭当时对这些宫女都没兴趣,但是碍于汉宣帝和皇后的面子,他只好敷衍的说:“其中一个人可以”。这模棱两可的答复,让汉宣帝的皇后认为当时坐的最靠近刘奭的王政君就是太子心中的人选,于是王政君就这样阴差阳错成了太子刘奭的女人。
而王政君的神奇还不止于此,刘奭此前早有姬妾,甚至司马良娣还因为专宠而被人诅咒。但这些女人就是没有未刘奭生下儿子,而王政君嫁给刘奭一年多,就为他生下长子刘骜。苦等皇孙的汉宣帝非常高兴,亲自赐名,而且还为他取字太孙。
虽然王政君为刘奭生下长子,而且为人也比较温顺谨慎。但是刘奭对她根本没有感情,即使他逐步走出司马良娣的影响,开始重新宠爱其他女人,但是这个父亲送的宫女依旧不受他的待见。
公元前48年,汉宣帝驾崩,刘奭登基是为汉元帝。王政君受封婕妤,三天后进位皇后。当然这不是因为王政君有多受宠,而是因为他生下了皇长子刘骜。一年后,王政君的儿子刘骜被册封为太子。
成为皇后家族的王家,虽然也按惯例地位有了较大提高,王政君的父亲王禁受封阳平侯。但因汉元帝刘奭对王政君的冷落,王氏家族还相对比较低调。后来汉元帝又开始宠爱其他女人,相继生下了几个儿子。王政君的儿子刘骜因为贪玩开始不被汉元帝所喜,一度打算改立他宠爱的傅婕妤之子刘康为太子。幸好当时比王家显贵的外戚史丹竭力保护,刘骜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住。
在王政君的十几年皇后生涯中备受冷落,王氏家族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竭力交好同为外戚家族史丹,如履薄冰般的保住刘骜的太子之位。
一朝得势的外戚家族命运的转折在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王政君的儿子汉成帝刘骜继位。在刘骜继位之后,立即对王氏家族大肆封赏。王家也由此一飞冲天,显赫无比。
汉成帝一上台就尊自己的母亲王政君为太后,随后封自己的舅舅王凤为大将军大司马,一跃成为群臣之首。而另一位舅舅王崇则被封为安成侯。
刘骜自小就受舅舅王凤照顾,两人关系密切,特别是他作为不受宠的太子,备受冷落,只有舅舅王氏一家和史丹家族对他极力维护。因此汉成帝登基后对这两家都极为宠信。在王凤、王崇两个舅舅被封侯之后,汉成帝还不满足,于是在同一天之内封自己的另外五个舅舅王谭等人为侯,由此王家一日五侯。
汉成帝对王家的封赏还没有停止,因为王政君感觉自己的幼弟王曼早逝没有被封侯很可怜,于是汉成帝干脆又封已经去世的王曼为新都哀侯。因为王曼已死,于是就让王曼的儿子继承侯位,而这个继承侯位的人就是西汉王朝的掘墓人——王莽。
王氏家族在汉成帝一朝显赫无比,不仅整个王家一门九人封侯,甚至王政君母亲改嫁之后所生同母异父的兄弟也出任要职。在汉成帝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中,王氏兄弟轮流执政,朝政完全掌控在王氏家族手中,从中央到地方有许多官职被王氏家族和其党羽把持,王氏家族能在西汉后期执掌大权几十年皆源于此。
哀帝短命:王氏家族的幸运在位二十多年的汉成帝却一直没有子嗣,他的皇位继承问题开始困扰王氏家族。当时朝廷中两种声音,一是让汉成帝的弟弟刘兴作为继承人,一是让汉成帝的侄子刘欣作为继承人。执政的王氏家族最终选择了较为年轻的刘欣过继给汉成帝为子,并册封为太子。
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刘欣继位成为汉哀帝。汉哀帝本就是曾经一度威胁汉成帝刘骜太子之位的刘康之子。再加上刘欣本人也有自己的母系家族势力,因此汉哀帝开始重用自己的母系家族,这必然就要削弱王政君的王氏家族。
而此时王家的话事人是刚刚执政不久的王莽,他执掌权力时间不长,因此还无法与汉哀帝对抗,虽然王莽当时良好的名声让汉哀帝有些投鼠忌器。但最终强势的汉哀帝还是将王家打落低谷,王莽被罢职休养,王政君在后宫也失去权势。显赫的王家一时间有土崩瓦解的危险。
当然因为王莽的良好名声,汉哀帝没有赶尽杀绝,只是将王家赶出了西汉王朝的核心圈。但汉哀帝在位七年就病逝,而汉哀帝的母系家族缺乏突出人物,加上刚刚上位不久,此时王政君从后宫夺取了皇帝印绶,王莽重新复出再次执掌权力。王氏家族从此再未让西汉朝政大权离开手中,直至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西汉王政君家族势力为何如此庞大?
1、王政君与其他西汉外戚的最大不同,是她不仅专权,还成功干倒了下二任外戚。成帝系(赵飞燕、赵合德)、哀帝系(帝太太后傅昭仪、帝太后丁姬),所以权倾朝野。2、即是说,一般皇太后专权2代——3代;而王政权却专权4代(“元成哀平”四个皇帝”),因此家族实力异常庞大。培养出终极权臣——王莽,最后改朝换代。一、西汉特殊的“外戚专权”
中国历史的中枢权力是“特殊四边形”:即皇帝不掌权,就会有宰相、外戚、武将或者宦官分享权力。而西汉就是外戚专权的典型。
(权力的特殊四边形)
在王太后、吕后、薄太后、窦太后、卫太后、霍太后、史氏后、丁太后……等众多太后中,王政君虽不最出名,也不是怎狠毒,却掌权时间最长(61年),权势最盛,还培养了出王莽这个逆臣贼子。
为什么会这样?
关键在王政君机缘巧合,干倒了新任外戚:作为元帝系外戚,她不仅掌权称成帝系、哀帝系,还还一并干倒后两任任外戚(哀帝系、平帝系),因此专权4代,触及平帝系。
所谓“元成哀平,尽有王氏”。
【涛说乱世史原创,您喜欢要点赞关注哦】
二、王政君的“外戚争霸路”
1、元帝朝,王政君21岁被封为皇后,可只被偶尔临幸,并不受宠,没有什么专权资本;她上位完全是幸运,被临幸一次竟率先生下儿子——刘骜,并被立为太子。元帝在位时曾想废掉刘骜,立傅婕妤的儿子刘康,后来放弃。好在汉元帝只活了31岁,28岁的王政君便开始守寡,成为皇太后。
(袁立饰演的王政君)
2、成帝朝,刘骜荒于酒色,王政君自然权倾朝野:王家开始接太后名义掌权,最典型的,就是被连封五个侯爷——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为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时),让世人侧目。
最过分的是,连王政君死去的小弟弟王曼,竟被追封为“新都哀侯”,而他的儿子顺理成章的嗣侯位,还任大司马。他,就是日后篡汉建新的王莽!
(王莽)
在“李广难封”的西汉,家有五候,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美梦,是“封狼居胥”的卫青、霍去病都不曾享有的权势!一方面是王政君厉害;但另一方面,更是汉成帝太昏庸,远不比汉武帝,不懂控制外戚,这位王氏专权创造了zz条件。
3、哀帝朝,王政君失而复起:刘欣即位,新任外戚也该替代旧外戚。事实确实如此,帝太太后(傅昭仪)、帝太后(丁姬)崛起,王氏迎来了短暂衰落,最突出的表现是王莽曾被贬逐新野。
但刘欣也是著名昏君,第二次为王政君创造条件。“断袖之癖”的同志典故就出自这位奇葩皇帝。24岁去世的他一个儿子没有,竟让他的男宠董贤(特别注意,是男宠,而不是后妃或者外戚)掌权。董贤讨好同性的皇帝在行,可治国,居然连皇帝的丧事都处理不好。王政君借机责难,并建议让王莽入朝相助,董贤同意。
王莽是“假协助,真夺权”,他入朝马上立刘衎为帝,是为平帝。凭借拥立功劳,王莽亲手抓回了丢失的中枢权力,不再松开。作为报复,老外戚当然要消灭外戚对手——成帝系的(赵飞燕、赵合德)、哀帝系的(帝太太后傅昭仪、帝太后丁姬)。
所以有了,赵飞燕和哀帝傅皇后被逼死 ,已故傅昭仪和丁姬的陵墓也被扒开。
汉书:哀帝崩……(飞燕)自杀。汉书: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白太皇太后发掘傅太后、丁太后冢,夺其玺绶,更以民葬之。”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王政君在汉代外戚中远不如吕后残暴,但面对zz敌人,还是做出了秋后算账、杀人毁墓的举动。
4、平帝朝,年老的王政君把权力交给王莽,没想到后者狼子野心,篡汉建立新朝;可汉朝外戚大多还是心向刘氏,王政君对侄子篡位痛恨不已,留下了“掷玺责莽”的典故,她曾大怒地将传国玉玺砸在地上,让完美无瑕的和氏璧从此崩坏一角,有了缺陷。
(80多岁的王政君“掷玺责莽”)
公元13年2月3日,西汉专权时间最长、历经四朝的王政君在忧愤失望中死去,享年84岁,与老公皇帝刘奭合葬渭陵。
【涛说乱世史原创,您喜欢要点赞关注哦】
西汉王政君家族势力为何如此庞大?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王政君入宫成妃促使了王氏家族的兴盛,到了汉成帝时,出现了王氏外戚专权的局面,也导致西汉王政君家族势力愈发强大。
同时,在王政君及王氏外戚专权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与西汉后期各家外戚的权力之争。由于王政君不断扶植家族势力,最终导致王莽擅政,西汉灭亡。王政君与西汉后期外戚专权局面的出现息息相关,但她以微薄之力维持着西汉后期政权的稳定与延续,对西汉后期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应受到肯定。
王氏成员凭借着王政君的裙带关系逐步掌控了朝务,直至控制西汉后期整个政治局势王政君满18岁时入宫。王政君是幸运的,她入宫不到两年,太子刘爽宠爱的司马良娣死去,刘爽认为是其他众姬妾将其咒死,于是不再召见其他姬妾。宣帝刘询为了改观太子的现状,命皇后选才艺双全的女子供他挑选,王政君便在被挑选的五名女子之中。
刘夷虽对此毫无兴趣,却不便拂皇后美意,就勉强说:“此中一人可。”恰王政君离太子最近,又独着红边的宽大上衣,长御以为太子中意的是她,便将其送进太子宫殿。此前,太子后宫的姬妾众多却无一人生育,而王政君得到一次御幸便有孕,其运气是他人所不能及的。如此,王政君便顺利地当上了太子妃,并生下了嫡长皇孙刘骜,深得宣帝喜爱。汉宣帝崩逝之后,太子刘爽即位,是为孝元帝,刘骜被立为太子。母凭子贵,王政君也就步入了人生巅峰。
随后,王氏家族在王政君的提携之下逐渐步入皇宫,从此,王氏家族势力越来越大。
西汉王政君家族势力为何如此庞大?
要说王政君家族势力宠大,就是王政君成为皇太后,儿子汉成帝很依偎他,王政君才有机会掌握朝权,任用自家兄弟在朝掌握大权开始。
1,王政君偶然选为太子妃,母凭子贵立为皇后
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她得到这个皇后可以说是沾了儿子的光。这事要从汉元帝做太子说起,汉元帝当时宠爱的妃子司马良娣去世,元帝在悲痛中,终日闷闷不乐,有点堕落。可把元帝的父亲宣帝急坏了,就命令皇后再选几个宫女送于元帝取乐,皇后选了几个宫女让元帝挑,王政君在其内,哪天政君穿了一件红衣服,又坐着离元帝近,皇后让元帝快点选,哪知元帝还悲伤于爱妾司马氏之中,由于皇后催的急,便随手一指坐在旁边政君方向,皇后便把政君送入太子宫待寝,谁知政君经过太子一夜临幸便怀孕了,太子身边妃妾十多人都未孕,政君一夜受孕,这不得说是天意。
后来,王政君生下一子,这可把久盼孙子的宣帝乐坏了,特为孙子起名刘骜,并指为长皇孙,非常宠爱他,经常把孙子带在身边玩耍。母凭子贵这就给王政君奠定了位置。宣帝去世后,元帝继位,王政君先是封为婕妤,后又立为皇后,封刘骜为太子。
2,汉元帝去世后,王政君尊为皇太后开始操纵朝政
王政君虽然立为皇后,她心里明白,是因为宣帝孙儿稀少而疼爱,元帝并不喜欢她,随着刘骜长大,由于溺爱,养成了玩乐胸无大志,元帝讨厌他,想废掉他太子之位,这时元帝非常宠爱傅婕妤,因为傅婕妤为元帝也生下一子,名叫刘康,封为定陶王,元帝有意立刘康为太子。王政君和刘骜非常害怕,后来,外戚史丹极力拥护,元帝经过考察王政君,觉得她做事谨慎,遵法循礼,便没有废掉太子。
王政君算是虚惊一次,以后更加小心翼翼的低调行事,严格要求自己,生怕做错点事。元帝去世后,太子刘骜继位,即汉成帝,尊王政君为皇太后,这下王政君算扬眉吐气了,汉成帝也知道母亲很受元帝的气,成帝很依偎母亲,他继位后便报达母族,把他舅舅王凤封为大司马、大将军,掌管尚书事,另一个舅也封了侯,后来把五个舅舅同一天封为侯,史称“一日五侯”。成帝在强势的舅舅和母后的参政下,权力低下,真正实权掌握在王氏家族。
3,王政君寿命长也给王氏家族权力得到延续
王氏家族权倾朝野,从成帝开始一直到王莽篡汉前,这与王政君寿命长有关,王政君去世84岁。王氏家族一直矗立于朝廷百官之首,不光王氏家族沾了王政君的光,连王政君的外甥以及她的同母异父兄弟姐妹都沾上光,都在朝廷任重要官位,是西汉最尊贵的外戚。
后来,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在叔伯和姑姑王政君的栽培下,一直把大司马一职牢牢地握在手中,王政君从皇后到皇太后最后到太皇太后,由她支撑着王氏家族的势力。最后,还是王莽青出一蓝胜似一一篮,架空了姑姑的权力,把大汉王朝的命给割了,代汉自立了。
总结一下,1,王政君家族势力为什么这么宠大,就是因为王政君从她儿子成帝开始,操纵朝政,一直重用自家兄弟掌握朝政大权。2,王政君寿命也很争气,一直有着尊贵的头衔,握着最高权力,成功地熬死了三位皇帝,最后给侄儿王莽篡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西汉王政君家族势力为何如此庞大?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引子:西汉王朝,外戚势力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吕氏,霍氏,再到后来的王氏家族,族员权势熏天,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盘根错节的家族网,使得崇尚儒家学说的朝廷便布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不避廉耻,违法乱纪,视朝政法度于不顾,大肆中饱私囊,欺上蛮下。让渐渐清明的西汉王朝,处处充斥着歪风邪气。如果说吕氏霍氏的叛乱,是为了自身安全不得不反,至少还有种说辞;那么王氏后来的王莽公然夺权,就是狼子野心,早以暗藏祸心。
为何王家势力如此庞大呢?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吧!
1.家族人口众多
至从王政君当上皇后,家族人员就相继加官进爵,封候拜将。到了成帝即位后,更是有一个算一个,相继升官当职。王政君总共十二个姐妹兄弟,四女八男。一直至王莽篡权时,家族里共出五将十候。而且个个都是朝中要职,只要有个风吹草动,无不知晓。从成帝即位以来,朝中官员的升迁,罢免全都要看王家人的眼色。正直忠良,不懂得阿谀奉承,讨好卖乖的臣子,是没有出头的日子,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朝廷外姓官员碰上王家,都会退避三舍,畏而远之。成帝的大舅王凤任大将军时,全国各地及皇帝身边,便布他的耳目眼线。而到了王莽时,朝廷几乎就形同虚设,而他也想着法的向权力的顶端天子靠近。步步算计,诓骗他姑姑王政君,直到最终改朝换代。
受王政君的福荫,朝廷的恩典的众多家族成员中,也出现太多的寄生虫。不思报效朝廷,只知享乐游玩,奢侈铺张。不论是庄园的豪华,个人的排场,与皇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个个兄弟间只顾攀比炫耀,纳妾招士,整日价的纸醉金迷,歌舞升平。臣下如此,皇帝也是如此,成帝整天的风花雪月,饮酒作乐。所以有这样的君臣,汉朝岂能不衰不亡。
2.皇帝的昏庸懦弱
汉成帝是个极没有责任感的皇帝,也是个昏庸无为的皇帝。当年把他所有的舅舅全都封候时,就有大臣劝谏道:高祖当年立下规矩,非有功之人不得封候。他不所,依然我行我素,或许是讨母后的欢心,也或许是想传扬自己的美德,又或者是想把朝廷之事交给这些人打理,自己有更多的时间享乐。到底出自什么目地想法不得而知。唯一肯定的是,国家大事几乎不过问,随下面人怎么处理。朝政一切事物全交由大将军处理。不管是王凤,王商,还是王根,他都全部放权。这份对臣子的信任到也是千古罕见。
正因有成帝的护持纵容,王家的权势是如日中天,威望也是越来越高。
虽说昏庸,但毕竟不傻。王家人的目无纲常,以身试法的事,也是屡见不鲜。曾好几次,成帝似灵魂开窍般,想予以大力整顿法纪,肃清歪风邪气。可却被这些人的哀求诉苦,假模假式的表演所打败。而那些立志报国,忠心伺君的贤良臣子却屡屡受伤害。弄的朝廷臣工们也是沉默不言,不敢启奏。为啥?每次上奏,王家人依然稳如泰山,反给自个带来麻烦。
哀帝上位后,与王家势力展开了一场场的较量,立志重振朝纲,削弱打击王家。可偏巧又英年早逝。所谓一击不中,再击难之。后来的平帝登基也就成了傀儡了,平帝后的孺子婴也是一样。朝廷在无力量与王家势力抗衡了!
3.王政君的宽容与不察
做为王家一把手,兄弟们违法乱法,逾越礼制等情况,她不是不知道。可是再刘氏江山与娘家势力中,却左支右绌,不知道如何是好!既想王家人荣耀显贵,又想他们尽心朝廷出力。面对他们的肆意妄为,做为刘家的媳妇王政君多少有些偏袒包容。没有一个明晰的态度。而在王莽篡权时,她又大骂这帮人不懂得感恩图报,行这忤逆叛乱之举。从这事上又表明她的心中是有大汉的。那对家族人员的犯法等事,不予重处和追究,就只能理解成,她想当个老好人了!
世间事哪有面面俱到,王家的每次危机的化解都滋长了他们的气焰,也养熟了他们的野心。面对侄子王莽的糖衣炮弹,甜言蜜语,王政君也一步步成了利用的棋子。年岁己高的王政君偏听偏信。本以为这个侄儿甚会体察人心,哪知却埋藏一颗叛逆篡汉之心。
不明察,不思量,这也是王家势力做大的原因之一。宽容是美德,也可是毒药。明察可以辨清忠奸善恶,失察也能祸国殃民。
结语:任何事,从小做到大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权力也是一样。那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集中合成。古代说到外戚,总是自带贬意,其实大可不必。朝廷的势力本身也是娘家势力与父族方的较量。任何一方做大做强都是反叛。七国叛乱也好,刘安谋反也罢,在或吕氏作乱,再到王莽篡汉。赢了就是赢,输了就是输,何必厚此薄彼。何必说什么正统。成者王败者寇呗!看那改朝换代的都是正统。王家在西汉末期能步步巩固根基,扩大势力。那也正是朝廷软弱衰败的迹象!换作刘邦,武帝,反了他们,还做大做强,不灭十族就不错!
本篇结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