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
长孙无忌其实不是败在武则天手下,而是败在了皇权、以武则天为代表寒门士族集团、以李勣为代表的山东豪门集团的联合打击之下。
表面上,长孙无忌反对武则天立后,导致他与武则天的个人私怨,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倘若没有山东集团的推波助澜,没有皇权的釜底抽薪,凭武则天个人的能量,不可能撼动长孙无忌这棵大树。
废立皇后背后的角逐——关陇集团对寒门士族的决斗武则天家族的显贵起源于其父武士彟,晋阳起兵前,武士彟积极投靠李渊,并以巨额家资襄助李渊。李唐建立后,武士彟被封应国公,武氏家族似乎脱离了寒门步入豪族,其实不然。
门阀时代,要想成为豪门大族,非几代人努力不可,而且越到后期越难。隋唐时期的门阀集团,起源于北朝八柱国,是在战乱年代,家族几代人历经腥风血雨,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木材商出身的武士彟,靠军功摆脱了社会底层阶级的身份,不过距离门阀还有十万八千里。
贞观年间修订的《氏族志》就体现了这一结果,武氏根本未被列入高第,这就是后来武则天坚持重修《姓氏录》,毁掉《氏族志》的原因。
王皇后则不一样,人家是太原王氏之女,标标准准的关陇门阀集团之后,与李唐皇族世代联姻。后位之争中,不光是两个女人的争风吃醋,而是以两大家族为代表的关陇门阀集团,与新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之间,关于谁执政治牛耳的决斗。
长孙无忌为何要力挺王皇后,因为长孙氏也是关陇集团成员,位高权重的他理所当然地成为关陇集团的首领。门阀集团之间相互联姻,形成无法破解的利益链,像武氏家族这样的庶族寒门,想要渗透进豪门集团,没有几代人努力,没有大的政治机缘帮助,根本不现实。
所以,两大阵营本质上就是死对头!
好在武则天不是孤军奋战,自隋唐始,门阀集团呈现衰弱的趋势,庶族集团在科举制的保驾护航下,势力越来越强大。李义府和许敬宗等人,就是武则天强有力的帮手和同道中人。
这就是武则天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的原因,利益集团之争远比私人利益之争难以调和!
李勣力挺李治的原因——山东贵族与关陇集团的矛盾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当褚遂良、于志宁和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改立武则天为后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轻飘飘的一句话改变了结果。这个人就是李勣,他说:立谁当皇后,是陛下的家事,为什么要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呢?
正是李勣的态度,坚定了李治乾纲独断,坚决废王立武的决定。
问题是,李勣这话有没有道理?他为何要力挺武则天?
首先,立谁做皇后,真的是皇帝的家事吗?真的跟大臣们无关吗?帝制结构下,连皇帝都失去了私人身份,皇后所代表的怎么可能是私人?自古以来,皇帝的婚姻都是政治的延伸,凭什么李治废立皇后就是家事?李勣言不由衷,明显在拉偏架。
李勣为何力挺武则天呢?不能将他的行为简单归结为给皇帝捧臭脚,这些政治老油条们,从来一句话都要在肠子里转八圈,对李勣来说,捧臭脚在其次,重要的是他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利益代言!这就是,武则天上位,对李勣为代表的集团有利!
李勣代表的利益集团又是什么人呢?山东门阀集团!
其实山东门阀集团也属于没落阶级,包括江南门阀集团,只不过,这两个集团的势力远远不如关陇集团。原因就是李唐江山的建立,靠的就是关陇集团的支持,李家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
谁势力大谁就处于风口浪尖,弱者联盟,这就是山东集团与庶族寒门士族,联合打压关陇集团的原因。山东集团包括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琅琊王氏与琅琊颜氏、兰陵萧氏、河东裴氏等等,跟武则天联合起来,够长孙无忌喝一壶!
李治废王立武的玄机——皇权独裁与关陇集团的掣肘通常认为,李治对长孙无忌是足够信任的。其实不能这么说,权力面前,信任与掣肘从来都是并行的。
不否认李治即位之初,视舅舅长孙无忌为股肱之臣,对他言听计从。不过,作为已经成年的皇帝,他必然有自己的想法,必然要行使皇权,长孙无忌后期独霸朝政的作风,不可避免与皇权产生矛盾。
比如在房遗爱谋反案中,长孙无忌不顾李治反对,将房氏一族杀的杀流放的流放,连高阳公主都牵连不赦。后来他又继续扩大牵连面,将吴王李恪冤杀。又制造冤案,将李道宗等人悉数罢免流放。
在这些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李治虽有与长孙无忌的利益共同之处,但是也有冲突,长孙无忌代替皇权的举动,也造成了李治的极大不满。
李唐虽然靠关陇集团建立,但政权建立后,关陇集团必然成为防范和打压的对象!李治与长孙无忌私人关系再亲密,也抵不过集团利益的冲突,政治上的对立,注定了甥舅俩早晚要反目。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李治立武则天,爱情不是主要的,而是政治联盟,将他们捆绑在了一起!
长孙无忌之死的意义——关陇集团覆灭的句号显庆四年,在许敬宗、李勣和袁公谕等人的联合打压下,长孙无忌被逼自缢于流放地黔州,亲属全部被流放于岭南为奴!
“帝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发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并除名,流于岭外......逼无忌令自缢。诏柳奭、韩瑗所至斩决。籍没三家,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面对明显的诬告,那位表面上哭哭啼啼说“我怎么忍心处置我的舅舅”的李治,竟然不闻不问,任由长孙无忌被冤杀。这一刻,其内心的真实暴露无遗,利益面前的冷酷无情,让人心寒!
长孙无忌的死,让关陇集团的最后一根台柱子倒了!随着武则天的上位,这位强势的女人,以铁血手段,持续二十余年,不断打击门阀集团,最终实现了皇权一统,也让李家差点亡了江山社稷。
李治要是知道这个结果,打死也不敢与武则天联手!当初,如果不是李治有意识扶持庶族阶级打压关陇集团,武则天怎么可能有机会借着皇权的母体,鸠占鹊巢呢?政治真是说不清道不明!
这就很清晰了,长孙无忌的对手,哪里是武则天,他分明是代表了关陇集团,在与三大集团做生死搏斗,武则天不过是三大集团的前台而已。庶族集团崛起的历史步伐,注定了关陇集团的灭亡,也注定了长孙无忌的悲惨结局!
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
长孙无忌和武则天之争,是影响到中国历史的一件事件。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里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历史条件,才能产生了中国历史唯一一个女皇?也许长孙无忌和武则天之争能给出答案!
长孙无忌是高宗李治的亲舅舅,又是高宗李治登上皇位的忠实支持者。但非常奇怪的是,李治登基仅六年,就开始对长孙无忌下手了,后来竟然赐死长孙无忌。难道是李治天性凉薄,还是这事是由武则天一手策划?
要知道李世民雄才大略,怎么看都觉得李治比较懦弱。而吴王李恪跟李世民非常像,因此有心想把皇位传给吴王李恪的想法。对此长孙无忌拼命反对。可以说长孙无忌为了李治的皇位,可以命都不要。李治是有名的仁德皇帝,为什么对舅舅长孙无忌如此狠心,非要杀之而后快。难道这些都不是出自李治本意,而是武则天在背后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今天回看这段历史,可以帮我们了解非常多的未接之谜。武则天是怎么上位的,高宗李治是怎么样毫无防备的把武则天推上权力的巅峰,一代女皇是怎么靠自己的势力推翻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强大的关陇集团!
权力在女人手中,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裂变!
1)武则天的对手,长孙无忌非常强大!如果武则天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就不应该和长孙无忌为敌。因为长孙无忌无忌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股百余年非常强大的势力,关陇集团。这个集团包括创立北周的宇文氏,创立隋朝的杨氏,创立唐朝的李氏,还有出过六个皇后的独孤氏和强大无比的长孙氏。
关陇集团是一个利益结合体,集团内部长久相互通婚,盘根错节。长久的把握政权。因此武则天面对的不是一个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而是一股强大的集团势力。
我们先看长孙无忌的社会地位。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是天可汗李世民的老婆,人长的漂亮不说,还非常善于管理后宫,让李世民根本不用对后宫操心。所以深得李世民喜欢。在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曾在宫中筑高台,可以眺望到长孙皇后的陵墓,可见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长孙无忌是凌烟阁的第一功臣。一代名相魏征才排到凌烟阁的第四位功臣。长孙无忌力压房玄龄,尉迟敬德成为头号功臣,绝不是因为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李世民这个人,对亲人任职十分忌讳。但长孙无忌是一个绝对例外。我们可以看长孙无忌干过哪些大事:
第一,李世民晋阳起兵的时候,长孙家族全力支持。长孙顺德、长孙无忌等都跟在李世民的帐下效力。也就是说,李世民在起兵的时候,就和长孙无忌一起冲锋陷阵。
第二,李世民在征服天下的过程中,长孙无忌一直是李世民的中坚力量。也就是说,长孙无忌虽然没有盖世的武功,但在决定战争走向的后勤等工作岗位上,让李世民非常放心。
第三,玄武门之变前,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在劝说李世民,坚定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决心。
第四,长孙无忌杰出的政治才华。长孙无忌从头到尾都和李世民一起开创了名传后世“贞观之治”。其中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因此他们后来才力压尉迟敬德和秦叔宝,成为凌烟阁功臣的前列!
第五,托孤大臣。是李世民遗命辅佐李治的托孤重臣。托孤大臣的权力远远超过一般人,因为他们掌握着先皇遗命!
所以长孙无忌的才华和能力是一流的,长孙无忌的朝中威望是最大的,长孙无忌的背后的势力是最强的。
因此长孙无忌就是一个巨无霸,想动他的人非常难!
2)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政治同盟!我们前面说过,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甚至李治都是长孙无忌死保上来的,并且长孙无忌还是托孤大臣。所以在李治继位的开始,基本上都是让长孙无忌做主。李治基本上就是“天子垂拱而坐”,是一个名义上的领导。李治这个人本来权力欲望也不是很强,基本上不管什么事。并且李治相信他的舅舅会把一切都弄好的。
长孙无忌的确做的非常不错,他对这个外甥非常用心,用心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李治的父亲李世民。长孙无忌竟然要替李治扫平一切潜在的敌人。
公元653年,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被查出来以后,唐高宗李治还是很信任的把这件案子交给了舅舅长孙无忌审理。
由于李世民夸奖吴王李恪,再加上李恪水平本来很高,因此李恪职位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李恪既然名望这么高,就引起长孙无忌的注意,因此在审理这件谋反案的时候,趁机把李恪牵连进去,叫“以绝众望”。
长孙无忌的这个决定把李治“雷”的目瞪口呆。因此房遗爱等人被处斩的时候,李恪也被赐死!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还把跟李世民有战功的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也流放岭南。
长孙无忌本来名声很好,这样一波操作就明显的官报私仇,有点党同伐异了。这就给长孙无忌埋下了祸根,引起了其他人的强烈不满。
李治本来没有多大的权力诉求,因此还是长孙无忌说了算。但李治终于尝到权力外放的苦头了。
公元654年,李治和小尼姑武则天勾搭成奸,然后在武则天的一步步运作下,李治开始动心思立武氏为后。至于原因就非常简单了。据《资治通鉴》介绍,似乎武则天是后宫中唯一一个对李治非常顺从的人。我都知道,李世民都知道李治懦弱。因此李治虽然当了皇帝,说了话也不怎么管用,但已经习惯了也没事。现在突然来了一个非常顺从自己的漂亮女人武媚娘,李治一下子找到了男人的感觉,因此非常喜欢武则天,想立武则天为皇后。
李治也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话大臣不怎么听。因此为了能把这件事顺利办成,李治还是来找舅舅帮忙。
这一次李治带着武则天,亲临长孙无忌京中的豪宅喝酒。李治和武则天很够意思,话还没说,先上赏赐,我们看李治的大手笔:
首先是金钱赏赐,李治和武则天赏长孙无忌金宝缯锦十车!
其次就是封官,长孙无忌的官位非常高了,没事,可以封长孙无忌的儿子,任命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
第三,李治这时候也不是故意废王皇后,因为武则天已经生下第二个儿子李贤了,而王皇后没有一个孩子。李治暗示舅舅,我不是故意的,要有儿子继承皇位啊。母以子贵!
这时候长孙无忌就表现有点过分了。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高宗的意思,不接话!高宗李治说的嘴巴都干了,没屁用!武则天不死心,因此她叫母亲杨氏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长孙无忌全部拒绝。没办法的武则天就拉拢礼部尚书许敬宗,以为许敬宗的老脸长孙无忌总要给点面子吧,想当年也是秦府十八学士。但一样没有用,都被无忌正色拒绝。
要按李治平常的个性,舅舅不同意就算了。这也是长孙无忌硬气的原因,长孙无忌太知道这个侄子了,所以根本没当回事。
但这次长孙无忌却算错了,精明无比的长孙无忌漏算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武则天。李治想认怂,武则天说:“陛下,我们不能认怂啊,他长孙无忌是在欺负我们啊!”
李治在武则天的鼓励下,终于挺直了腰板,他要在武则天面前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去保护武则天。
强悍的武则天需要懦弱李治的保护吗?还真需要,当武则天装出柔软的时候,李治自然就挺身而出。
3)长孙无忌的失误,给武则天可以钻的空子!长孙无忌却是没有谋反的心思,长孙无忌也确实为李治着想,把心思全部用在如何稳固李治的江山上。因此,长孙无忌这才借房遗爱的谋反案杀了吴王李恪,流放了李道宗和执失思力。
但长孙无忌这样做,释放出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也就是说李氏宗族的人,长孙无忌可以任意屠戮。这下李氏宗族对长孙无忌特别忌讳。这样长孙无忌失掉了很大一部分人望。而吴王李恪临死前更是大声喊出:“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
因此长孙无忌的做法无疑已经惹了众怒。不但李氏宗族要倒长孙无忌,并且朝中老臣也对长孙无忌心中忌讳,认为长孙无忌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李恪的儿子立刻投入武则天的怀抱。
所以做人不能太绝,凡事要留一线。不能让所有的人感觉到你是一种威胁。这时候的长孙无忌对所有的人都是一种威胁。连吴王李恪都可以杀,连李道宗都可以贬,天下还有他不敢做的事情吗?一个是李世民的爱子,一个是李世民的爱将。长孙无忌自掘坟墓。
武则天以超强的政治敏感力,马上感觉到长孙无忌周围的异样,不再是铁板一块。
公元655年,中书令李义府因为得罪了长孙无忌,被贬为壁州司马。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李义府的被贬文书才刚刚签发,李义府就知道。为什么,消息灵通人士告诉他的。这个消息灵通人士就是武则天。
李义府是当初李治的太子舍人,是现在的宰相。也是一个有势力的人。以前也许摄于长孙无忌的淫威,不敢出声。但现在马上被贬了,如果不做点什么事情自救,下半辈子只能和猛虎为邻了。
李义府非常聪明,这个时候紧急见高宗,上奏书,支持高宗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李治当然非常高兴,收回贬官书,让李义府原职留任。
李义府留下了,许敬宗是一个急先锋,这时候高宗李治调回了一个老资格的大臣,杜正伦。杜正伦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因为太子李承乾的事情被牵连,侯君集曾经代太子李承乾送他一根金腰带。现在李治也把杜正伦弄回来当宰相。这一下高宗李治的腰杆一下子硬了起来,这都是武则天的功劳啊,因此李治对武则天佩服的五体投地。
随着高宗这边一步步对长孙无忌进行合围。宦海的老油条李勣立刻发现,李治身边有高人。因此李勣也不装病了,精神抖擞的来见李治。李治见李勣一面很不容易啊,自从朝中有“废王立武”的消息,李勣一直就处于病重状态,起不了床,现在终于可以上朝了。
李治心里非常明白,但这时候还是要问啊,李治说:“你觉得我换个老婆怎么样?”
李勣说:“皇上你换老婆问我干嘛,这是你的家事啊!”
李治很高兴。李勣这是旗帜鲜明的站在自己这一边。
长孙无忌已经无能为力了!
李治是一个忘性比较大的皇帝,想着自己已经达成目标,就没有什么事了。但李勣、许敬宗、李义府、杜正伦不干了。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如果这时候不干掉长孙无忌,那么以后没有翻身的机会啊。要知道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人家才是至亲啊!
因此他们不想放过长孙无忌,最主要的是,武则天对长孙无忌收钱不办事的品行非常气愤,要知道,女人的心眼本来就不大,长孙无忌收武则天的钱还不办事,就这样被武则天惦记上了。
公元659年,许敬宗等人密奏李治,说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极有可能造反。李治命令许敬宗审查的时候,许敬宗说:“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但他多年身居高位,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
李治这时候还是有些不忍,哭着说:“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
许敬宗这个时候就要杀长孙无忌,因此就举出汉文帝杀舅父薄昭的例子。高宗这时候早就被武则天洗脑,也就是给自己找个台阶而已。
台阶找完,李治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就这样被拿下,但这不是最后结局。武则天一般不会留下“春风吹又生”的遗憾!
不到半年,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
一心扑在外甥身上的长孙无忌,就这样死了,近支亲属全部被流放岭南成为奴婢。
不过,长孙无忌家族不算最差的,武则天经过干掉长孙无忌这一仗,充分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政治手腕。剪除长孙氏之后,武则天的目标变成了李氏宗族,李世民的子孙几乎被杀光。
综上所述:长孙无忌的确是占尽优势,但可惜的是,这一次长孙无忌显然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打了一场根本没有把握的仗。 而武则天这一仗展现了杰出的布局能力。用李义府撕开长孙无忌的权力缺口,用李勣击败了长孙无忌的政治势力,用许敬宗消灭了长孙无忌的肉体。 长孙无忌虽然表面上看是输给武则天,其实更深层次的是输给自己滥杀无辜,特别是杀李恪,贬李道宗,让老臣和李氏家族感觉到了惊慌。给自己留下祸患。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是一个权谋高手,很会利用彼此之间的矛盾来解决问题。因此长孙无忌败给武则天,一点都不冤。因为,武则天打败了所有的人,最后登上皇位,成为唯一的女皇!
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
前言
长孙无忌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之死其实跟武则天本人关系不大,他是被李治赐死的。
今天我们来回顾唐朝的这段历史,一探究竟。
唐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在655年9月的一天,李治于宫中与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人商讨改立皇后之事。
王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选定的儿媳,而且也没什么过错,所以长孙无忌与褚遂良非常反对:李治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李治想,我跟武则天是那么的恩爱,你们大家都知道的,王皇后又不会生养;再说了,这也是我大唐老李皇家自个儿婚姻的事情,你们只是我爹李世民留下来的托孤大臣来辅助我打理朝政的,就这事你俩管得有点宽了吧,是想让我这一脉绝后还是咋的,安的啥心你俩?!
李治纳闷:本来,我跟武则天要结婚、改立她为皇后也就形式上问一下你们而已,你俩可倒好,竟然跟我对着干,不顺着我的意思来,特别是老舅长孙无忌你。
所以,李治和武则天对于他俩人当时是极其的恼火,甚至恨意浓浓!
但手握军权的李勣就不同,当第2天李治单独去找他时,李勣说道:“皇上,这是你自己的家事,何须问他人!”
有了李勣的支持,李治腰杆更硬了,终于下定决心……10月份立定武则天为皇后。
长孙无忌势大一手抓天,威胁皇权!长孙无忌是凌烟阁的第一功臣,厉害着呢,连一代名相魏征与房玄龄都要排在他后面。
想当年,李世民晋阳起兵时,长孙无忌家族对他的帮助可真是尽心尽力;李世民打遍天下那段岁月直至玄武门之变、甚至历史上闻名的“贞观之治”,长孙无忌都是立了非常之大功的;加上长孙无忌向来与李世民交好,还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李世民,做了皇后(李治的生母)。
更重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临死之前,特别遗命嘱咐长孙无忌为首的几人来辅佐李治,是托孤重臣。
长孙无忌就这样,一起跟李世民打天下,又是显赫战功、又是国舅;甚至亲外甥李治能继承大统做上皇帝,也是经他一番认真与艰辛操作才成功的。
其实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李治当上皇帝,还有个故事。
当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被废掉后,唐太宗李世民,就在长孙无忌等人的鼓捣挟制、一番无奈之下才立的李治为太子。因为李治就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
本来李世民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的。因为李世民觉得李治的性格过于仁懦、柔弱,怕他挑不起大唐的这付重担。
说起这吴王李恪,可不简单,他既有李世民的雄伟胆略,又“善骑射,才能文武双全”。
但长孙无忌等人偏要在李世民面前说得天花乱坠,说晋王李治以后必是个守成之君,稳重仁慈……是最合适的王储之人选。
经长孙无忌等人如此这般一说,李世民内心就扛不住了。因为长孙无忌身后可是势力极其庞大的关陇集团,李唐大皇朝之所以能建立就是靠强大的关陇集团实力作支撑的;以后李唐大国的发展还得依靠这棵关陇集团的“大树”遮荫乘凉;认真权衡之下的李世民,他也只能妥协,便册立了李治为太子来继承皇位。
652年,发生“房遗爱事件”!在这起由高阳公主挑起的谋反惨案中,长孙无忌借亲自主办查案之便利,大肆报复政敌,蓄意陷构,将案件随意扩大化,更是诬告李唐宗室至亲意图谋反。
使得在公元653年,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高阳公主等人因造反被处斩;吴王李恪也被诬冤处死!一帮李唐宗室之人被流放。
其实这件事跟吴王李恪本无牵连的,但是长孙无忌非常嫉妒李恪的才能,怕他以后生出事端,对自己的官位前途不利,便故意诬陷李恪也参与了谋反 。
当吴王李恪被诬告为谋反、临刑赴死之前,他悲愤地破口大骂长孙无忌:“你这个逆臣老贼,窃弄威权,陷害忠良,若社稷有灵,当不久灭你族。”
因吴王李恪的被杀,导致了朝野震动、天下人惊,史称:“海内冤之”。
吴王李恪的被杀,连唐高宗李治跟朝中很多大臣们都人心惶惶、惧怕长孙无忌……于是,李治找来了几个大臣作帮手。首先他找来了许敬宗,把他扶上了中书令的宰相位置,这样就使得许敬宗他的权力威势可以和长孙无忌形成制衡……
公元659年,许敬宗等人启奏李治说,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造反,与他们从太子洗马韦季方结党案又扯出那些长孙无忌谋反事……品读史料,我们很容易知道: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在李治的授意下搞的“欲加死罪,何患无辞。
当大臣启奏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之事,李治他本人开始不信,后来又作悲痛之苦泣泪言状……但他却不把亲舅舅长孙无忌找来当面对质、以辨罪名真假。如此可见,唐高宗李治在政治权力斗争中也是多么的残忍、无情!
唐朝显庆4年(公元659年),李治削去了长孙无忌太尉之职,没收其全部家产,并将他发配至黔州,后来被赐死;长孙无忌的至亲们则被流放岭南,充作奴婢。
一个当时在唐朝显赫无比的家族,就这样没落了。
总结其实,长孙无忌他在官场失败、身死的根本原因:就是长孙无忌用宰相的权力(打工者--职业经理人)挑战以李治、武则天为代表的皇权(老板)的失败,也是在李唐皇朝宗族势力、其它门阀集团大臣们的联合绞杀下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牺牲品。
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
649年,李治登基的第一年,发生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决定了长孙无忌将来的命运。
这一年,晋州地震,古代人很迷信的,像地震这种自然灾害,他们一般会认为是上天在示警,这事儿发生后,刚刚登基的李治立刻派人救灾。
但这不是重点!
最关键的是,在李治登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地震了5次,事发地还是一个敏感地区——晋州!
这地儿可是李治登基之前的封地,这里连续5次地震,按照古人的迷信说法,这是上天有什么警示。
李治当场就慌了,赶紧找来他做太子时的老师长行成,求教于他。
面对李治的提问,张先生当即就给出了答案:地震是因为后宫有个女人,朝堂上有个大臣,这俩人儿会威胁陛下的地位,上天提醒你要小心。
初登大宝的李治当时还半信半疑,但这话他是一直记在了心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发生了两件事,让他确信这个说法是真的。
由此,长孙无忌就注定了会有个悲剧的结果。
第一件:后宫争夺战
王皇后、萧淑妃、武则天三人之间在后宫互相争斗,李治本来不喜欢王皇后,萧淑妃在武则天打击下,陷入守势,于是两人一起向武则天发难。
很明显,这是后宫争宠,很正常,但在喜欢武则天的李治看来,这是王皇后和萧淑妃迫害武则天。
这事儿应验了当初地震时的第一句话。
第二件:长孙无忌迫害李家宗亲
652年,爆发房遗爱案件,本来是一起普通案件,但在长孙无忌的操控下,很快演变成一场历史大案,很多人被诬陷牵连,处死了很多李家宗室之人。
这个案子长话短说,就是房玄龄的两个儿子房遗直、房遗爱,房玄龄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产生家庭纠纷。
二儿子房遗爱的老婆高阳公主为了搞垮房遗直,导演了一出戏。
652年,李治接到举报,说房遗直贪图高阳公主美貌,意图不轨。对公主图谋不轨,这可是大事。
李治当即下令让长孙无忌彻查,但长孙无忌在查案中借机报复,蓄意构陷打击政敌,将案件扩大化,诬陷李唐宗亲意图谋反。
这件案子最终的结果是,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被赐死,房遗爱、薛万彻、柴绍的儿子柴令武等被处斩。
所有跟长孙无忌不和的人全部被清洗!
李治当时不忍心杀兄长李恪和叔叔李元景,但长孙无忌说:不行,必须杀!李治只能被迫下令处决以上人物。
这件事让李治认识到了长孙无忌在朝廷的势力和威望,就算是皇帝,也很难动摇。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应验了当初地震时,张老师给他说的第二句话:大臣阴谋!
由此,长孙无忌顺利地变成了皇帝的眼中钉,是计划中要被干掉的人物。
但是李治很清醒,他知道自己登基不久,根基尚浅,不足以与长孙无忌正面对抗。
因此,他选择了暂时隐忍,寻找机会。
真正开始对长孙无忌出手,是在永徽5年(654年),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长孙无忌等人反对。
这次他看到了这样一幕,在长孙无忌的号召下,文武百官几乎异口同声地支持长孙无忌。
作为皇帝,似乎是一个人在战斗!于是李治开始寻找战友。
通过观察,他找到了礼部尚书许敬宗作为战友,许敬宗又找到李义府加入,皇帝自此开始组建帝党成员。
准备了很久之后,李治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决定立武则天为后,与长孙无忌再较量一番。
但他还担心一件事,军方的态度!
毕竟长孙无忌是元老级人物,真要是振臂一呼,再来个政变就不好了。
于是他找来军方大佬李勣问话,李将军当场表态,这是陛下家事,陛下自己决定就好。
这话的言外之意是,这是皇帝的家事,军方是不会干涉的,放心去干就行。
有了这番表态,李治心里就有底了。
在立后事件中,李治借此事剪除长孙无忌的羽翼,立武则天为后,树立皇帝权威,再把褚遂良贬官到偏远地区。
此后,长孙无忌也不傻,看懂了这背后的逻辑,因此更加谨言慎行,他又不贪,看起来无懈可击。
但还是让李治找到了机会
659年,有人举报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结党营私,李治派许敬宗彻查此案。
许敬宗的整人手段学习的是长孙无忌的手法,他像当年长孙无忌诬陷吴王李恪谋反一样,借助这个案子,诬陷长孙无忌谋反。
这事儿上报给李治后,本来李治的态度有些动摇,不忍心下手。
但是听了许敬宗一番话后,当场就把长孙无忌贬到黔州去了。
许敬宗说,长孙无忌跟着李世民打过天下,又做了30年宰相,威望极高,要是振臂一呼,可就事儿大了。
还说宇文化及与隋炀帝也有亲戚关系,最后还不是夺了隋炀帝的位置,这事儿长孙无忌也能干出来。
李治最终决定将长孙无忌贬走,到了地方后,许敬宗又派人将长孙无忌逼自尽。
接着对朝廷中长孙无忌一党进行全面清洗,至此,长孙无忌彻底玩儿完。
总结1.其实,许敬宗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李治的默许下干的,如果李治不同意,是干不成的。
因此,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其实是李治为了削弱或者剪除长孙无忌的势力而默许的行为。
2.武则天还够不上长孙无忌的对手,武氏崛起是在唐高宗中后期,而长孙无忌这个时间段,武则天实力弱爆了,背后是李治操控一切。
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
更正一下,长孙无忌并非斗不过武则天,自始至终都是李治在斗他,甚至连武则天都是李治手中用来斗败长孙无忌的工具。
试想,长孙无忌身为三朝重臣,大唐的开国元勋之一,凌烟阁二十四勋将之首,在大唐朝堂之上经营了几十年,势力盘根错节,绝不是一个武则天所能撼动的。
想彻底拔除长孙无忌的势力,当时天下只有一个人能做到,那就是皇帝李治。
李治想不想动长孙无忌呢?答案是想!他太想了,想得要命!因此当逮到机会时,他毫不犹豫地要了长孙无忌的命。
历史上,包括李世民本人对李治的评价都是“仁懦”两字,说他性格宽厚,仁慈,重孝道,但偏懦弱。
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这句话是长孙无忌力举李治为太子时,李世民为表达心中忧虑,说给长孙无忌听的,“雉奴”是李治的小名。
李治本来跟太子之位没什么关系,但他赶上了李承乾和李泰内斗,李承乾狗急跳墙,想提前逼宫让李世民退位,李泰又昏招迭出,让李世民心生忌惮,于是机会便落在了李治头上。
当然,李治能够上位,还和长孙无忌的大力举荐有莫大的关系,否则其实李世民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李世民和隋炀帝之女杨氏生的儿子,吴王李恪。
李恪英武果敢,深得李世民喜爱,但由于非嫡出的身份,加之又有长孙无忌的不断诋毁,因而败给了李治。
李治最初对长孙无忌是充满感激与亲近的,在继位初期对长孙无忌的倚仗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李治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尉,同时主持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工作,相当于将整个国家都交给了他的亲舅舅。
那长孙无忌又是怎么做的呢?
长孙无忌在推举李治为太子时,其实就存了私心。他身为李世民发小,亲妹子是大唐皇后,与李家的渊源很深,因此在主观上,他缺少推翻李唐的动因。
但他又是个有野心的人,也想品尝一下权力巅峰的滋味。因此扶持一个弱势的子侄,自己以替他看护江山的名义把持权力,顺便把长孙家族打造成除李家之外的第一家族,成了他最好的选择。
他相中性格“仁懦”的李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李承乾本就占据太子之位,魏王李泰在经过多年经营后,也有了一定的势力,夺位呼声很高。这两人他无论投靠谁,都不过算是顺应形势,却无法凸显长孙无忌的功绩。
只有李治,一旦他把李治扶上位,那他就是对小皇帝有了“再造之恩”,用老百姓的话讲,“这样赚的人情才比较大!”
但李治终究会长大,早晚会有自己的执政思想,不可能永远受他的操控,也不可能永远任由他在朝堂上只手遮天,毕竟李治才是皇帝,是大唐名正言顺的主宰。
这就是李治和长孙无忌之间矛盾的根源。
废王立武是李治发起的权力洗牌,武则天斗长孙无忌是李治祭出的杀招李治对权力被架空早已忍无可忍,但却没有实力与长孙无忌对抗,以他的性格,还不想与自己的亲舅舅发生正面冲突。
于是,武则天隆重出场了。
李治独木难支,他急于寻找同盟,而这个同盟必须躲开长孙无忌的势力范围。
如果让长孙无忌提前知晓自己的计划,以长孙无忌对朝堂的掌控力,李治不敢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如果大臣们都不可信,就只剩后宫了,但李治也不能拉王皇后当同盟。
第一、王皇后的身后有宗族势力集团,其舅舅柳奭又与长孙无忌关系不错,让李治很忌惮。
第二、王皇后个性耿直,能力不足,这一点从她拉武则天入宫给自己树敌和为了争宠使用“厌胜之术“等一连串蠢事就能看出来。李治如果拉她当同盟对抗长孙无忌,无异于自寻死路。
而心机深沉,手段毒辣的武则天恰恰是最好选择。
李治无疑是个很有手段的人,《旧唐书-高宗本纪》中,说李治“幼而歧嶷”,绝顶聪明。李治正是利用他的聪明成功扳倒魏王李泰,成功当上了太子。
这一次,李治利用“废王立武”风波,挑起了武则天与长孙无忌之间的仇恨,随后又在李勣的开导下,强势立武则天为后,其实就已经开启了长孙无忌必死的结局之门。
武则天果然不负所望,带着对长孙无忌的不可调和的仇恨,她一步一步为长孙无忌编制了一张大网,收网之时,就是他毙命之日。
如果武则天是李治瞄向长孙无忌的一杆枪,那许敬宗就是枪里那颗跃跃欲试的子弹按说,许敬宗对长孙无忌应该是心怀感激的,没有长孙无忌,就没有许敬宗的飞黄腾达。
永徽六年,正当“废王立武”风波处于胶着阶段,许敬宗瞅准机会,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武则天一边,因而受到李治重用。
显庆四年,武则天已经在皇后位子上坐了四年,羽翼逐渐丰满,同时她也把许敬宗一路扶上中书令的位置,权势足以和长孙无忌形成对抗。
于是到了清算的日子。
这四年里许敬宗一直努力寻找长孙无忌的破绽,有了李治和武则天的背后支持,其实这个工作很容易。如果没有,就弄一个破绽出来!
许敬宗果然“弄”了一个破绽,他从太子洗马韦季方结党案扯出了长孙无忌,形成奏章后上报给了李治。
长孙无忌谋反?李治先是不信,后又悲痛欲绝,唯独却没有把舅舅找到面前来听他亲自为自己辩驳一下。
显庆四年四月,长孙无忌被削去太尉之职,发配黔州(重庆彭水),此时距李世民临终托孤正好过去了十年。
结论了解了上述过程,我们自然就能得出一个结论。
长孙无忌其实并非败给了武则天,而是败给了李治,败给了权力之争。
而以长孙无忌的十年专权经历,此时权力对于他就如同一剂虎狼之药。如果权力被清零,仅是失落感,对一个常年高居人上的老人来说就足以致命。
因此即使没有后期的持续拷打和迫害,其实长孙无忌也活不成了
随后,长孙无忌的家产全部充公,近亲全部流放岭南,男子为奴,女子为婢,曾经受尽荣宠的第一家族,如今在屈辱中彻底没落。
此时距他以“谋反”罪名冤杀吴王李恪,仅仅过去了六年,吴王死前对他的诅咒还言犹在耳。
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我是@醉眼观唐,欢迎关注和评论。
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
长孙无忌不是斗不过武则天,是不敢了。唐高宗改立皇后时,他便斗过。斗的结果是他发现,李治已经不再是那个对他唯命是从的侄子了。他想安稳的度过余生,可是终究难逃一死,为什么?因为李治对他的忌惮始终存在,武则天算计长孙无忌,是得到了唐高宗认可的。
长孙无忌如何得罪了李治与武则天长孙无忌跟随李世民打过江山,夺过皇位,做了皇亲国戚,还是三朝元老。李治能当上皇帝,还要靠他这个舅舅扶持。这时的长孙无忌完全具备了一个权臣的所有条件,为何落得流放自杀的结果?因为李治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他极力反对,结果得罪了二人,一向懦弱的李治也生出了除掉自己舅舅的心思。
高宗想要改立皇后,让武则天上位,这件事引起了朝中激烈的争执。两派争锋相对,分别是支持武则天的李义府、许敬宗等人,还有反对改立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
然而李治册封武则天为后的主意已经打定,这场争论的结果便已没了悬念。反对自己的恰恰是扶持自己上位的舅舅,李治也很纠结。他的懦弱让他习惯了对长孙无忌的妥协,然而对武则天的喜爱却超越了对舅舅的恐惧。
李治先选择了温和的方式,试图使长孙无忌能支持自己。他派遣密使偷偷送给长孙无忌金银器物各一车,绫罗绸缎十车。武则天也派遣母亲和大臣,前去乞求长孙无忌。可长孙无忌太过苛刻,也高估了自己在高宗心中的地位。拒绝了二人,也埋下了二人心中怨恨的种子。
武则天及其党羽所行,其实是得到了李治的认可武则天上位后,对长孙无忌所做的便是报复,而且是慢慢的报复。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打压的太急切,势必招致其强烈反弹。因此,武则天一边发展自己的党羽,一边剪除长孙无忌的势力。而这一切,高宗不可能看不到。
首先是李义府违法乱纪,李义府可以说是武则天忠实的支持者,改立皇后时,便义无反顾的站在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他曾经收了一个坐牢的女子纳为妾室,这女子是大理寺的囚犯,事发后,李义府直接将大理寺丞迫害死了,企图杀人灭迹。此时的长孙无忌,竟然没有理会,李义府没多久还升了官。
长孙无忌集团的核心成员来济和褚遂良,接连遭到了贬黜,而且还被冠上了图谋不轨的罪名。长孙无忌并没有对这件事,做出挽救的措施,也致使他在朝中的势力急剧缩小。
事态有条不紊的朝着武则天预计的方向发展,终于轮到长孙无忌了。李奉节状告韦季方与李巢结交朋党,本来是个不大的案子,结果被许敬宗办成了谋反案件。许敬宗是谁?是高宗立武则天为后的鼎力支持者,也是武则天的党羽。由此可见,长孙无忌谋反案完全是一场阴谋。
此时高宗的反应是怎么样的?李治听说舅舅谋反,先是“惊”,紧接着是“泣”。完全没有叫长孙无忌过来辩解一下,直接将他发配到了黔州。最终,被派去复核案件的袁公瑜等人逼死。
结语如果长孙无忌在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全力一搏,也许可以反败为胜。然而他却没有这么做,是厌倦了争斗,也是对亲情的天真。他以为退出政治舞台,埋头修史,李治便能善待他。可惜他低估了李治对他的忌惮,也忽视了李治身边的武则天。武则天对权力的贪恋,致使她网罗党羽,干涉朝政,不断清除反对自己的朝中势力。可以说,长孙无忌的死,是李治和武则天共同的意愿,一个授意,一个出力,一个功勋朝臣,就这样陨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