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政变的参与者后来怎么样了?

感觉神龙政变和明朝的夺门之变差不多,都是没有必要的,神龙政变的主要参与者后来如何?

先赞同一下提问者的观点:神龙政变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这场政变说穿了就是一场声东击西的政治把戏,表明上是为了防止二张乱政,李显不能顺利接班,其实根本站不住脚。寻根拜祖认为,这场政变的目的,是以李旦为首的政治集团,提前布局李显登基后的政治格局,借口二张乱政而发动的一场政治事件。

在这场政变中,真正的核心人物有李旦、太平公主、张柬之、姚崇等人,而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只能算是执行人。我们先看一下政变参与者的结局:

神龙政变主要参与人的结局

张柬之:

神龙政变发生在神龙元年正月,政变爆发前,张柬之已经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且年至八旬。

政变后,张柬之以宰相身份兼任天官尚书(吏部尚书),受封汉阳郡王,不到半年又被加“特进”(保留宰相待遇的虚衔),罢相权:

“中宗即位,以功擢拜天官尚书、凤阁鸾台三品,封汉阳郡公,食实封五百户,未几,迁中书令,监修国史。月余,进封汉阳郡王,加授特进,令罢知政事。”

不久,李显又下旨,将神龙政变中的五王全部罢免宰相。张柬之被任命为襄州刺史,第二年又被流放新州,忧愤而死!

崔玄暐:

崔玄暐跟张柬之一样,政变前就位居宰相,政变后他被授予中书令,博陵郡王。

“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为博陵王,罢知政事,赐金帛鞍马,令朝朔望。寻又以玄暐检校益州长史、知都督事。”

宰相没当几个月,他就被明升暗降,第二年,直接发配均州当刺史,几个月后,再次被降职为白州司马,夺王爵。当年七月,崔玄暐再遭打击,“(流放)玄暐于古州,子弟年十六以上,皆流岭外。”

没等走到流放地,崔玄暐就病逝于途中!

敬晖:

政变前,敬晖是左羽林将军,政变后“加金紫光禄大夫,擢拜侍中,赐爵平阳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侍中,即宰相。

当年五月,敬晖被封平阳郡王,罢宰相。第二年,“武三思与韦后日夜谮敬晖等不已,复左迁晖为朗州刺史”,不久又被贬为崖州司马,并被夺爵。七月,敬晖又被流放琼州。

走在流放途中的敬晖,又被周利贞假传圣旨,凌迟处死!

桓彦范:

政变前桓彦范是右羽林将军,政变后“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拜纳言,赐勋上柱国,封谯郡公,赐实封五百户。又改为侍中,从新令也。”不久,因得罪武三思,被明升暗降:

“未几,罢彦范等政事。五月,加特进,封扶阳郡王,赐姓韦,同后属籍,锡金银、锦绣,皆以铁券恕十死,令朝朔望。”

第二年,桓彦范被贬出朝廷,出任州刺史,又因王同皎谋反事件牵连,变贬为泷州司马,夺封爵。

七月,桓彦范被流放瀼州,途中被周利贞虐杀:“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年五十四。”

袁恕己:

政变前,袁恕己是司刑寺少卿,兼相王府司马,政变后他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银青光禄大夫、南阳郡公,不久又升任中书令,加特进。

此后,袁恕己被罢相,封南阳郡王。第二年被贬出朝廷,出任豫州刺史,不久因王同皎谋反事件,被贬为窦州司马,并被夺爵。

不久,袁恕己被流放环州,途中被周利贞虐杀:“为周利贞所逼,恕己素饵黄金。至是饮野葛数升,不死,愤懑,抔土以食,爪甲尽,不能绝,乃击杀之。”

其他人物:

除了以上五王的悲惨结局,神龙政变中其他几位重要人物,包括李多祚、王同皎都死于与武三思与韦后的阴谋。

五王的下场背后有什么玄机

按理来说,这些人帮李显顺利登基,不应该受到这种待遇,为何出现这种结局呢?除了他们几位,其实还有两位一直处于极度危机中的人物:李旦和太平公主!

也就是说,神龙政变的功臣们,都成了李显一朝重点打击的对象!背后的玄机就是,以李旦为首的神龙政变参与人,他们形成的政治集团,严重影响了以韦后、武三思为首的政治集团利益!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以上五王及李多祚、王同皎,都是死于韦氏和武三思集团之手。李旦和太平公主虽然躲过了杀戮,但是距离被清算,也仅仅一步之遥。

如果按史书说,神龙政变是李显支持和默许,政变参与人应该以李显为核心,为何他们要团结在李旦身边,跟韦氏集团为敌呢?如果李旦真的就是史书所描述的那样,就是个淡薄名利的人,又为何不断介入政治是非呢?

只有一个解释:神龙政变原本就不是史书描述的那样,为了防止二张乱政,而是另有所图!

神龙政变的本质揭示

个人认为,李显复位太子后,在他身边形成了以韦后、武三思和李团儿为首的新的政治势力,这股政治势力有明显的架空李显的迹象,大唐帝国很可能重蹈武则天称制的覆辙!从李显一辈子的作为来看,这个结果几乎不可避免!

所以,必须在李显登基前,布局好未来的政治格局,让一群足以对抗韦氏集团的官员,占据中枢,以防乱政的情形发生。

假如李显四平八稳即位,李显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在韦氏的幕后操纵下,将韦氏一党悉数安插进朝廷中枢,那时候天下立马就是韦氏和武三思说了算。所以,必须抢班夺权,李旦就承担了这个使命。

神龙政变就是好机会。首先神龙政变没有难度,武则天不会想到政变会发生,二张兄弟其实是被冤枉的,他们也没有能力阻止政变,况且武则天身边还有李旦的内应: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

通过一场没有必要的政变,可以轻而易举地让李旦集团控制未来朝局。事实上,李旦他们也达到了的目标,只是后期的政治斗争原比他们想象的要惨烈,在付出了五王等多人的性命之后,李旦集团再次发起二次政变——唐隆政变,一举消灭了韦氏集团!

所以,唐隆政变和神龙政变,其实是一系列连贯的政治事件,唐隆政变是神龙政变的延续。

神龙政变的两个猜测

因为史料的缺失,神龙政变还存在一些疑点,以下是个人两个大胆猜想:

一、神龙政变发端于谁?

一个以政变为目的的集团,其形成过程必然很艰难,充满凶险。李旦作为政治焦点人物,其实是不大容易做这样的事,他更多是以精神核心的价值出现,谁才是促成神龙政变的发端人物呢?

我认为是狄仁杰!

狄仁杰在神龙政变前五年就去世了,他怎么会涉及其中?不是说狄仁杰直接参与政变,而是他在生前可能就预料到李显即位后的政治格局,并将这个担忧传达给了几个重要人物:李旦、太平公主、张柬之和姚崇。

这几位人物跟狄仁杰交集颇多,张柬之和姚崇都是狄仁杰一手提拔重用的。姚崇还曾经出任相王李旦的长史,以狄仁杰的威望,将他们聚拢在一起不是难事。政变前,姚崇回京,张柬之高兴地说“事济也”,暴露了姚崇在政变中的作用。

所以,狄仁杰虽然没有参与政变,但是对未来的政治规划,很可能出自于他,正是在他的指导下,以防备韦氏集团篡权的政治团队才得以形成。

二、李旦有可能是神龙政变的核心吗?

很多人认为,李旦并不热衷于权术,如果想上位,当年为何主动放弃太子之位?政变之后为何不直接登基?

其实李旦比李显更适合接任皇位,但是李旦被老妈折腾几年,变得老练了,在摸不清母亲真实意图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安全的退保策略,自愿让出太子之位。这个不能说明李旦不关注权力场,只能说明他更老练了。

李旦后来禅位给李隆基,也不能证明这个时候他也是无心于政治。

即便李旦有谦让之意,但是面对李唐可能再次被女主篡夺的危机,李旦不会坐视不管,何况他身边还有一个女强人太平公主支持他,推着他!

至于政变后李旦为何不代替李显登基,就很好解释了,李显身边也有势力集团,神龙政变对付武则天不难,如果同时对付武则天和李显,那就不好说了!

本人正在构思一个以神龙政变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会将本人的猜想写进情节,预计半年后陆续面世,欢迎关注!

神龙政变的参与者后来怎么样了?

公元705年,发生的“神龙政变”也被称作“五王政变”。这场政变是有张谏之,敬晖等五人合谋,趁武则天病重期间,带御林军杀了武则天的面首张氏兄弟,逼着武则天让太子李显监国。而后,又传位给了太子李显。

政变使李显离开皇位二十年后,又重新登上皇位。于是,张谏之被封汉阳王,敬晖被封平阳王,桓彦范被封扶阳王,袁恕己封南阳王,崔玄暉封博陵王。

可是李显登基后,并没有继续清除“武氏”势力。敬晖等也建议张谏之,希望能继续铲除“武氏”如武三思等势力,张谏之却也无可奈何。李显明确表示:“武氏之族,是我中表之亲,不可滥杀”。他不但不感谢五位力保李唐的重臣,而且其言行,让几位老臣哭笑不得。

而武三思因为其儿子娶了李显的女儿“裹儿”,更是经常出入后宫,与上官婉儿和韦皇后关系密切。李显软弱,韦皇后掌权,而武三思实际上是“内行相事”。

随之而来的是,张谏之等五人,被韦皇后和武三思全部贬官。先是敬晖被贬崖州任职,赴任途中即被武三思派人给杀害;接着,张谏之在悲愤而死;崔玄晖在被贬岭南后病死;桓彦范与袁恕己被李显派人杀死。

神龙政变的参与者后来怎么样了?

神龙政变是公元705年张柬之等朝臣联合李唐宗室,利用武则天生病之际,发生的一次宫廷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两位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让位,拥立太子李显即位。因为这年武则天改元神龙,所以被称作神龙政变;又因为是从武周王朝再次回归李唐王朝,也被称作神龙革命。同时,又因为参加政变的五大功臣,最终都被封郡王,所以又称五王政变。

这五位功臣分别是: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此外还有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右散骑常侍李湛、驸马都尉王同皎等人。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列举这些参与者的最终结局。

首先强调,这是武周、李唐宗室之间争夺皇位继承权的一次政变,其最终是在外臣的干预下李唐宗室取得了胜利;同时这是一次不彻底的政变,在李唐宗室取得胜利后,并没有乘机对昔日的竞争者武周宗室进行彻底清理,如同武三思等武氏宗室依然与胜利者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依然在新的政权之中掌握着实权。

  • 五大功臣的结局

在皇室内部实现换血成功之后,朝中的主要矛盾也就随之转变,从之前李唐、武周两大宗室争夺继承权的矛盾,转变为皇室集权与这些曾经参与政变的权臣之间的矛盾。

就在皇后韦氏及武三思的操纵下,五大功臣被明升暗降,都被封为郡王,实际上宰相之权被架空;再到被贬流亡,凄惨收场。

张柬之,政变之前晋升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凤阁侍郎,成为宰相。政变成功后,论功提拔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封给实纳租税的食户五百户;不到半年,以汉阳郡王加“特进”衔,免除治理政事;不久,张柬之遭到武三思排挤,被中宗李显下诏免的宰相职务。失权之后的张柬之便回到老家襄州养病,同时被任命为襄州刺史。但是紧跟着,被贬回乡的张柬之再次流放到泷州,最终忧愁愤懑而死,享年八十二岁。

直到景云元年,唐睿宗李旦即位,追赠张柬之为中书令,谥号文贞;开元六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让其配享中宗庙庭;建中三年,唐德宗李适又追赠为司徒。

崔玄暐,政变之前升任鸾台侍郎、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政变成功后,因功擢升中书令,封博陵郡公。之后,遭到武三思排挤,被中宗采用明升暗降之计,封为博陵郡王,罢去宰相之职,只让每月初一、十五上朝面君。不久,被贬出京,出任益州长史,并代理都督之职,跟着再次被贬为均州刺史。后来,武三思又诬陷其与驸马王同皎同谋作乱,再次被贬为白州司马,削去封爵。一年不到又被流放古州,最终在流放途中病逝,时年六十九岁。

直到景云元年,唐睿宗李旦即位,崔玄暐被追复官爵,赐谥文献;开元六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让其配享中宗庙庭;建中三年,唐德宗李适又追赠为太子太师。

敬晖,政变之前被张柬之安排为左羽林军将军,执掌禁军。政变成功后,因功被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升任侍中,赐爵平阳郡公,不久又进封齐国公。之后,遭到武三思排挤,被中宗采用明升暗降之计,封为平阳郡王,罢去宰相之职,只让每月初一、十五上朝面君。不久,被贬出朝廷,外放为滑州刺史,后又贬为朗州刺史。后来,武三思又诬陷其与驸马王同皎同谋作乱,再次被贬为崖州司马,剥夺封爵。一年不到又被流放琼州,禁锢终身;武三思乘机命周利贞假传圣旨,被追上凌迟处死。

直到景云元年,唐睿宗李旦即位,敬晖被追复官爵,又赠秦州都督,赐谥肃愍;开元六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让其配享中宗庙庭;建中三年,唐德宗李适又追赠为太尉。

桓彦范,政变之前被张柬之安排为右羽林军将军,执掌禁军。政变成功后,因功被任命为纳言,封上柱国、银青光禄大夫、谯郡公;不久改任侍中。之后,遭到武三思排挤,被中宗采用明升暗降之计,封为扶阳郡王,赐姓韦氏,罢去宰相之职,只让每月初一、十五上朝面君。不久,被贬出朝廷,外放为洺州刺史,后又为濠州刺史。后来,武三思又诬陷其与驸马王同皎同谋作乱,再次被贬为泷州司马,并剥夺封爵。一年不到又被流放瀼州,禁锢终身;武三思乘机命周利贞假传圣旨,被追上用乱棍打死,时年五十四岁。

直到景云元年,唐睿宗李旦即位,追复桓彦范的官爵,赐谥忠烈,又赐实封二百户;开元六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让其配享中宗庙庭;建中三年,唐德宗李适又追赠为司徒。

袁恕己,政变之前任司刑寺少卿,兼相王府司马。政变之时,袁恕己随相王李旦统率南衙禁军,以防止不测。政变成功后,因功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银青光禄大夫、南阳郡公,不久又升任中书令,加特进。之后,遭到武三思排挤,被中宗采用明升暗降之计,封为南阳郡王,罢去宰相之职,只让每月初一、十五上朝面君。不久,被贬出朝廷,外放为豫州刺史,不久又贬为郢州刺史。后来,武三思又诬陷其与驸马王同皎同谋作乱,再次被贬为窦州司马,并剥夺封爵。一年不到又被流放环州;武三思乘机命周利贞假传圣旨,被追上被虐死。

直到景云元年,唐睿宗李旦即位,袁恕己被追复官爵,赐谥贞烈;开元六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让其配享中宗庙庭;建中三年,唐德宗李适又追赠为太子太傅。

  • 其他参与功臣的结局

李多祚,祖先世代为靺鞨酋长,后来归顺唐朝;因骁勇善射,屡立军功,累迁为右鹰扬大将军、右羽林军大将军,掌握禁兵、宿卫北门二十余年。政变之后,因功受封为辽阳郡王,食实封八百户。唐中宗李显即位后,册封第三子李重俊为太子,面对武三思与皇后韦氏、安乐公主等人的迫害,景龙元年,太子李重俊与兵部尚书魏元忠通谋发动了兵变,史称景龙政变。这次政变诛杀武三思父子,之后攻打宫城,最终兵变。李多祚因参与兵变被斩首,终年五十四。

直到景云元年,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下诏平反昭雪,恢复官爵。

李湛,中书令李义府少子,政变之前迁右散骑常侍,袭封河间郡公。政变成功后,因功拜右羽林大将军,进封赵国公,加实封五百户;不久,复授左散骑常侍,转左领军大将军。

直到开元初年,卒于任,赠幽州都督。

王同皎,中宗李显三女定安郡主的驸马,官拜朝散大夫、典膳郎。政变之时,王同皎跟随李多祚、李湛率兵拥立李显复位。政变成功后,因功升为云麾将军、右千牛将军、琅邪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之后其妻定安郡主升为定安公主,实封至一千三百户;王同皎亦随之成为驸马都尉,升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面对武三思勾结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专权任势,王同皎与张仲之、祖延庆、周憬、李悛、冉祖雍等人密谋除掉武三思。结果事情泄露,被武三思反以密谋废杀韦皇后进行弹劾;中宗以谋反罪将王同皎在都亭驿前处斩。

直到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后,为之平反,陪葬中宗定陵,追谥忠壮,封琅耶文烈公,赠太子少保。

神龙政变的参与者后来怎么样了?

发生在公元705年的神龙政变是唐朝历史中的大事,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与众多王公文武一起发动军事政变,以武力迫使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唐,使中断了十六年的大唐社稷得以恢复。

  由于政变的意义重大,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敬晖五人被封中宗李显进封为王。所以,神龙政变也称为“五王政变”。

  虽然五王立下大功,但却结局悲惨。仅仅在一年之后的神龙二年,五王便惨遭横祸。张柬之与崔玄暐还好,病逝于流放途中,而袁恕己等三人则被人用凌迟、毒药等极其残忍的方式折磨致死。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呢?

  历史上流传有两种说法:

  其一,武则天晚年已经立李显为太子,做出了还政李唐的安排。五王发动政变纯属贪拥立之功,想以此为政治筹码,在新朝廷达到专权的目的。所以,他们被李显视为最大的政敌,从而被清除。

  其二,五王是蛰伏于武则天朝多年的李唐忠臣。武则天宠信二张兄弟,使政局不稳,很可能出现对李唐不利的局面。所以,他们果断采取措施,诛杀二张,匡复李唐,稳定了大局。

image.png

  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也都有很多史料为依据。帝王与功臣的关系,历朝历代都很难相处。特别是五王竟能在铁腕女皇眼皮子底下将政变搞成功,这份魄力与能力,本身就让李显很忌惮,很容易对他们产生敌意。

  这两种说法我倾向于后者,分析一个历史事情除了现象与结果外,还要分析事情的内在,才能拨开迷雾,看到事件的真实面貌。下面我通过起因、经过与人员背景来说明:

  第一,贪功说法的由来

  神龙政变后的第三天,武则天便传位于李显,随后女皇迁居上阳宫,实际是被软禁了起来。武则天非常善于打扮,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但面容却看不出来,等她迁居上阳宫后,无心打扮,立显老态。

  李显前去探望母亲时,发现她面容憔悴,才短短几日就像变了一个人,心里十分难过。武则天趁机对李显说:“我将你从房陵接回,已经做好了传位于你的打算,没想到五贼贪功,竟将我惊动成这样!”

  李显十分愧疚,哭泣不已。武则天这么说明显是报复五王,想借刀杀人。

  加之,李显在房陵流放了长达十四年之久,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在朝中形不成有效的统治手段,所以,他准许韦后垂帘听政,重用亲家武三思,想打压异己,形成自己的势力。

  后宫干政、外戚掌权是封建帝王时代的两个弊病,张柬之、桓彦范看到这样的苗头立马向李显进谏。这样的举动让水平本就十分有限的李显更加嫉恨,更将他们视为异己,视为自己掌权道路上的绊脚石。

  所以,李显心里认定了五王发动政变的动机是贪功,认为他们是一个想把持大权的政治团伙。

  第二,发动政变的组成

  张柬之等五人虽是政变的领头羊与组织者,但并不是全部,政变的参与者非常多,力量十分强大。

image.png

  首先,政变的起因是二张兄弟恃宠弄权,在武皇病重时除了二张,谁都见不到她。所以,大家担心二张假传圣旨,做出什么对李唐不利的事情。于是,提出“诛杀二张,匡复李唐”的口号,发动了政变。

  其次,在政变过程中,五王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动员与联络,所参与的人员还有:

  太平公主,她是唯一能见到女皇的人,负责刺探女皇的动态,并联系宫女作为内线;

  相王李旦,把持着南衙禁军,负责包围皇宫,清除二张党羽,维护长安治安的责任;太子李显很尴尬,要与母亲正面冲突;

  李显的女婿王同皎与杨慎交,在政变中也发挥了作用;

  另外还有一些禁军将领。

  可以说,整个政变中李唐宗室的作用很大,他们是怕戴上不孝这个大帽子,才不敢冲到最前面,这也是要与女皇正面冲突的李显唯唯诺诺,不肯前去的重要原因。

  所以,虽然五王在政变中冲在最前面,但他们对军队与朝局没有控制力,凭着这点功劳,远达不到可以把持朝政的地步,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这些宗室,哪一个也不是省油的灯。

  第三,五王的为人

  张柬之出道很早但得不到重用,他很早就以匡复李唐为志向,得到狄仁杰与姚崇的推荐,才被武则天提拔到中央,发动政变时张柬之刚刚成为宰相半年,并没有很深的根基,而且他也八十一岁高龄了。一个耄耋老人,大半截都进了黄土,还贪什么拥立之功呢!只是为了自己的志向,临终之前再为之奋斗一把。

  崔玄暐出身高门大户博陵崔氏,门第的优越感使他曲高和寡,人缘很差。他担任吏部侍郎时管理十分严格,手下没有一点油水可捞。调走后,吏部诸官竟然高兴的设宴庆祝,武则天知道后对他赞赏有加,又将他调回了吏部。二张弄权,崔玄暐与弟弟不避权贵,建议武则天处死张昌宗,并建议由太子与相王入内侍疾。

  桓彦范经常在女皇面前上表直言,批评女皇的过失,痛陈二张的罪行,并建议赦免女皇临朝以来无辜获罪的官员,这种劲头与当年的魏征颇为相似。

  敬晖与袁恕己为官也十分清明,经常得到女皇的赏赐与慰劳。

  五人均是心向李唐的大臣,都与二张有过坚决的斗争,在政变中是十足地激进派,而李唐宗室则属于保守派。

  但是,仅仅处死二张,不逼迫女皇退位,在那种形势下是无法达成的。在大内禁宫不经过皇帝杀人,本身就是大逆不道。如果不将武则天赶下台,将来她秋后算账,谁能受到了呢!

  所以,五王发动神龙政变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诛杀二张、匡复李唐的口号是深得人心的。这一切促成了政变的成功,而不存在贪功的说法。

神龙政变的参与者后来怎么样了?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兵变,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复辟的事件。



神龙政变的事件过程

晚年的武则天沉湎享乐,宠幸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跟外界的联系减少,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而二张兄弟却逐渐突破男宠的限制,抽朝政插手,男宠的介入引起了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的紧张,武周政权也因此陷入动荡,人心不稳。

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兄妹俩暗地里讨论二张专政,不想被张易之的耳目侦知,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武则天听信谗言,不仅责骂太子李显,还严令李显鞫问子女,万般无奈的李显只得逼令儿子、女儿自缢。接下来,张氏兄弟又将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这件事情让李显失去了一个儿子,失去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女婿,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向李显表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对其包括其家庭构成了巨大威胁。在这种背景下,除掉张氏兄弟对于李显来说势在必行并且刻不容缓。于是,李显、李旦、太平公主这些李姓子孙在共同的大局下,便联合起来发起了一场政变。

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颁下制书,决定由太子李显代行处理国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别携带天子的玺书前往各州进行安抚工作。正月二十四日,武则天将帝位传给太子李显。

政变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所以,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神龙政变的参与者下场并不好

张柬之等五人的下场并不好。当初,敬晖和桓彦范等人诛杀张易之兄弟后,洛州长史薛季昶曾经对敬晖说:“二凶虽除,但吕产、吕禄那样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晖多次向张柬之提起,但张柬之都不同意,后来他解释说:“这应该是皇上的事情。皇上还是英王的时候,以勇烈闻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够亲自锄奸立威。”后来,敬晖也没有坚持,薛季昶曾感叹道:“我不知道日后会死在什么地方了。”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薛季昶所料,武三思勾结韦皇后“内行相事,反易国政”,武氏家族中人及其羽党仍当权用事,“为天下所患”。后来,张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韦后谮毁,全部被贬官。敬晖失掉权柄,受制于武三思后,每每捶床嗟叹惋惜,直至弹指出血,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杀害。接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神龙政变它标志着武则天政治生涯的结束。武周政权的更替 让李唐王朝提前复辟,政权重新回归李唐王室,也回到了男人统治的时代。一切立法制度重新回唐到高宗时期。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自己又向李显要求回归大唐皇后身份,也因此武则天没有成为众矢之的,避免了一般亡国之君的悲剧。

神龙政变的参与者后来怎么样了?

策划与实施政变,帮助太子李显上位的五位功臣,最后全被李显流放,都死于非命,无一善终,其中细节听我细细说来。

晚年的武则天内心空虚,逐渐变得昏庸荒淫,她宠幸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俩人倚仗女皇的宠信,专权跋扈,祸害朝纲。

武则天影视形象

704年,武则天病重,张柬之和桓彦范、敬晖等大臣决定乘机诛杀张易之兄弟,逼迫病重的武则天提前让位,复辟唐朝。张柬之利用职权迅速安排桓、敬二人担任羽林将军,掌握禁兵,为政变提供保障。

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太子李显等人一起率兵斩关而入,来到了武则天的寝宫,杀死了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让位,拥立李显。武则天无奈,于次日传位于李显。

中宗李显上位后,封张柬之为汉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敬晖为平阳王,称为五王,所以神龙政变也称五王政变。

张柬之像

但李显上位后并没有清算武氏外威,反而继续重用武氏一族,将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而韦后荒淫无度,同武三思关系暧昧,并以此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韦后想效仿武则天,想做第二个女皇。李显只顾享乐,对此也无能为力。

唐中宗李显像

五王后来遭到武三思排挤,武三思以五大功臣诬陷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敕,将五位功臣流放边疆。崔玄暐被流放到白州,死于白州官舍,年六十八;张柬之被流放到襄州,气愤致死;桓彦范被流放到贵州,遭杖杀而死;敬晖被流放到崖州,被谋害身亡;袁恕已被流放到环州,被逼至发疯,后遭击杀而死。

发动政变帮助李显继位的五大功臣,最终却无一善终,可见唐中宗李显有多昏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