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汉武帝时“田窦交恶”这件事?谁对谁错?

窦婴和田蚡是汉武帝执政初期的两位重臣,可是两人之间彼此却非常不对付,从而引发了“田窦交恶”这件事的发生,他们俩之间,到底谁对谁错呢?

田蚡和窦婴的交恶,是汉武帝朝一件比较重大的事件,这件事不光导致窦婴冤死,三个月后,田蚡也在惊惧中死去。“田窦交恶”事件,舆论比较倾向于弱者窦婴,其实双方都有责任。本质上讲,田窦二人的矛盾,是新老外戚势力的更替,窦婴失败是必然的!

田蚡在“田窦交恶”中的责任

田蚡是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姐姐是皇太后,外甥是皇帝,他又官居丞相,权柄在手,人生得意须尽欢嘛!

田蚡与窦婴在窦太后掌权时,还是一对难兄难弟,因为二人共同的儒家立场,受到窦太后的打击。随着窦太后的去世,田蚡翻身做主人,窦婴却因为窦氏外戚身份,从一个低谷又跌入另一个低谷。

当上丞相的田蚡,完全不拿正眼看待窦婴,他吸纳了窦婴众多的门客,甚至很骄横地伸手直接跟窦婴索要良田。田蚡的逻辑很简单,你窦婴就是一个过气的外戚,想要有所作为,离不开我田蚡的提携。既然如此,要你一点良田难道不应该吗?我这是看得起你!

东朝廷辩时,面对窦婴的揭短,田蚡竟然以窦婴窥测天象,暗示窦婴有谋反之心。这个说法很恶毒,让事件脱离了其本源,牵扯上了政治,是不折不扣的乱带帽子。

从这个过程可见,田蚡对窦婴其实是报了往死里整的意图,难怪史书将他归为小人行列!

窦婴在“田窦交恶”中的责任

相对于田蚡的阴险,弱者窦婴的责任似乎也不小。

首先,窦婴有攀附之心,这是他惹祸上身的根子。

窦太后去世后,窦婴基本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假如他能接受现实,安于清闲,与田蚡井水不犯河水,田蚡也不大可能主动找他麻烦。窦婴先是在家里设宴招待田蚡,又主动赴宴田蚡的婚礼,每一次都因为“火药桶”灌夫惹事,将二人的关系推向恶化。

其次,窦婴在攀附与尊严之间摇摆,也是祸端之一。

田蚡为何敢跟窦婴伸手要田,一是田蚡有恩与窦婴(窦婴的儿子犯罪,田蚡替他开脱),人家要得理直气壮;二是看出了窦婴有攀附之意,那就不客气了呗。窦婴想攀附田蚡,骨子里的那份傲气又不允许他过于低三下四,你田蚡跟我要田,就是对我明目张胆的欺辱,没门!

窦婴的这个举动,就像手里拿着一只鸡,站在老虎笼子里耍虎玩,老虎吃不着鸡,你猜它会干什么?

其三,不顾事实,一味替灌夫开脱,结果引火烧身。

窦婴替灌夫伸冤本无可厚非,但是,完全不顾灌氏家族犯罪事实,一味强辩,最后被查出,窦婴的很多话都不实,被逮捕入狱。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窦婴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企图“以毒攻毒”制服田蚡,这种方式既不明智,也不正当,反而让势态恶化。

其四,揭短田蚡,让东朝廷辩变了味。

田蚡为何攻击窦婴有政治阴谋,起因是窦婴揭短田蚡。本来窦婴只需要就事论事,替灌夫说清两件事就行:一耍酒疯的罪责到底该不该死?二灌氏作恶与灌夫有多大关系?

只要把焦点放在这两件事上,客观公正的谈,火既烧不到自己身上,也很容易让人看清田蚡打击报复的真面目。可是窦婴无事生非地揭短,让性质变成了他们二人之间矛盾。

从以上分析可知,窦婴在处理同事关系是显得很拙劣,一点不会谋身之道。

汉武帝在“田窦交恶”中的责任

“田窦交恶”如果不是灌夫搅局,根本不会闹那么大,也谈不上交恶。即便事情闹到御前,本来汉武帝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愣演变成了一场杀戮。原因何在?除了田窦二人的责任外,汉武帝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谓东朝廷辩,其实就是汉武帝企图借大臣们的手,堵王太后的嘴,让田蚡挨了嘴巴,还怪不得汉武帝,是一次讨巧的做法。没想到大臣们也都是属猴的,不上套,把皮球又踢回给了汉武帝(唯皇帝圣裁)。

汉武帝能不能“圣裁”,当然能,其实大臣们已经表明态度,只是没有明确说出“窦婴对的,田蚡无理”,汉武帝恰恰希望大臣们跳出来做恶人,自己两面光堂。

当窦婴拿出先帝遗诏后,事件的性质再次发生改变,窦婴被莫名其妙戴上了伪造圣旨的大帽子。这件事就是个历史悬案,谁也无法得知窦婴手上的汉景帝遗诏,到底是怎么回事。

笔者个人认为,是汉武帝故意毁掉底档,让窦婴手上的圣旨成了伪诏,理由就是借窦婴的血,削除田蚡的势力,是一次一箭双雕的政治把戏!

“田窦交恶”,是新老两个外戚势力的更替战,在这个事件中,无论是田蚡还是窦婴,表现得都非常拙劣。汉武帝同样表现不佳,一箭双雕只是圣旨出现后的灵光乍现,并非起初的意图。个人认为,田蚡人品虽低劣,但窦婴在二人交恶中的责任,其实比田蚡还要大。

如何看待汉武帝时“田窦交恶”这件事?谁对谁错?

杀人不过碗口粗,汉武大帝深知魏其侯窦婴并无什么大错,而且窦婴是三朝元老国家栋梁之材,在七国之乱时以大将军身份出师平叛建立了丰功伟绩,窦婴这个人道至尊品德高尚为人正直不善权谋邪术,忠心体国,忌恶如仇黑白分明对势力小人不屑一顾。然田盼乃天子之舅皇亲贵戚,此人不学无术善于阿鱼奉陈权谋邪术,身为丞相拉帮结派,买官予爵,兼并土地巧取明夺,依仗王太后和皇帝为所欲为,成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欲除之而后快的拌脚石,但事出有因将军灌夫七国之乱时立有大功与大将军窦婴是过命至交,灌夫乃大老粗一个在丞相婚宴上恶语相加,闹事搅局为丞相而不忍,投入大牢待杀候旨,王太后亦盛怒,为体孝心和皇家颜面,乃下旨杀了灌夫以打击京城豪强势力,一石三鸟正中下怀,然窦婴出于仁心忠义乃直言不讳莫如深,也出言不逊,以丹书铁券为证势压帝威,帝大怒呈势剪除了这一皇族宗亲势力,凭心论窦婴之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乃帝之过。田昐除了窦婴自以为得计。早为汉武大帝而不容,因其于淮南王刘长有私枉言废立之事,被武帝查,也因坏事干净臭名昭著而座卧不安,意恐窦婴灵魂摆渡逼杀,及武帝逼迫,在万分惊吓中而丧命家中。自此一切政事皇权统归帝王,真是伴君如伴虎,最是无情帝王家。

如何看待汉武帝时“田窦交恶”这件事?谁对谁错?

田蚡和窦婴被窦太皇太后罢免回家后,俩个人原本也就不相干了,可为什么他俩又扯上了“田窦交恶”了呢?

不甘寂寞的窦婴

窦婴,窦太皇太后最喜欢的侄子,汉景帝时期参加平叛“吴楚七国”之乱立过功,汉武帝时期任丞相,因与汉武帝推行“建元新政”,被窦太皇太后罢免回家。

一个曾经无上光荣的皇亲国戚,平叛大功臣,丞相,这光辉是何等的春风得意。可窦太皇太后死后,窦婴失势,曾经的朋友、门客舍人全跑到田蚡那去了,这着实让窦婴憋了口气。

如果窦婴能够守住寂寞,那田蛤当丞相也好,门庭若市也罢,原本这些也都与窦婴无关。可这个窦婴偏偏是个不甘于寂寞的人,有时候还想着巴结田蚡。

这天灌夫穿着丧服去见田蚡,田蚡见灌夫穿着丧服,也许是想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便对灌夫说:“我本想与你一起去魏其侯家喝酒的,你看,你穿着一身丧服也不能喝酒呀。”

如果此时,灌婴夫没有功利心的话,可能会明白这是田蚡说句笑话。可偏偏灌夫也想巴结当红名人田蚡,立刻回答田蚡道:“姐姐过世,这身丧服不碍事的,约好了,明天一起去魏其侯家喝酒。”

灌夫高高兴兴地跑到窦婴家,告诉窦婴说他和田蚡约好了,明天来窦婴家喝酒。窦婴一听当朝丞相要到他家喝酒,高兴得不到三更就开始准备酒宴,不到五更天,窦婴家的酒宴就摆好了。

灌夫当然是早早地来到窦婴家,等候贵客驾到。结果俩人等到中午了,还不见田蚡的身影。灌夫坐不住了,驾车就去田蚡家去请田蚡。

灌夫到了田蚡家,才知道田蚡把他开的玩笑话忘了,昨夜酒醉,现在还没起床呢。本来,窦婴、灌夫也是想巴结田蚡,才准备的酒宴。田蚡现在又位高权重的,忘了就忘了。灌夫把田蚡叫醒,再一起去窦婴家喝酒,这事也就过去了。

可这个灌夫是个武将,鲁莽是他的本性。还没等田蚡起床呢,灌夫便开口大骂,在一路去窦婴家的路上,灌夫又骂了一路。搞得田蚡心里很不舒服,酒宴自然也就不欢而散。

田蚡仗势欺人,讲霸道

田蚡从窦婴家出来后,心里憋着一股火。是呀,这个时候人人都在巴结田蚡,在田蚡面前大气都不敢出,谁敢骂田蚡呀。

田蚡得知窦婴在城南有块宝地,田蚡想呀,窦婴,你不是想巴结我吗?那你就把城南那块宝地送给我赎错吧。

谁知这窦婴,这会却转不过这个弯,死抱着这块宝地不放,这就把田蚡惹恼了。田蚡想不明白,明明是你窦婴想来巴结我,我给你一个机会行贿,你怎么又反悔了呢?

灌夫听说田蚡想霸占窦婴的城南宝地,也憋了口恶气。

灌婴发飙

这日田蚡婚娶,王太后有旨,凡城中达官贵人都得前来赴宴祝贺,窦婴当然也在达官贵人之列。

窦婴赴宴庆贺也就算了,可窦婴非要让灌夫也跟着去,灌夫说:“我这人一喝酒就闹事,今天的洒宴你自己去吧,我怕我去了会坏你的事。”

不知道窦婴那天脑袋是怎么进水的,非要拖着灌夫和他一起参加田蚡的婚宴。

果然,灌夫在田蚡的婚宴上发飙了,热热闹闹的酒宴就这样一哄而散。田蚡本来就在找机会要报复窦婴、灌夫。现在看这场景,立刻命人把灌夫捆绑起来,以抗旨罪将灌夫投入大牢。

救灌夫,窦婴入狱

灌夫以抗旨罪,和灌夫家族在颖阴地方豪强罪被判斩。

窦婴听说灌夫被判斩,当然不顾一切地想救灌夫。这个时候,窦婴的妻儿们都反对窦婴去救灌夫。可是窦婴怎么也听不进劝,也难怪呀,窦婴失势后就只有灌夫这么一个朋友,而且灌夫也是为田蚡过份欺负窦婴,见路不平才获罪入狱,窦婴怎能做到见死不救呢?

窦婴要救灌夫,田蚡要斩灌夫。汉武帝见一箭双雕的机会来了,计上心头,把朝臣们都召到王太后宫中,来了场大辩论。

汉武帝本以为窦婴会为救灌夫,把田蚡所有的罪状在王太后面前历数个痛快,这样就可以不用汉武帝张嘴,朝臣们自然会群起而攻之,打倒田蚡。

然,让汉武帝失望的是,窦婴在大辩论中没有揭发田蚡,窦婴失败获罪入狱。最后因伪造遗诏罪被斩,几个月后田蚡疯癫而死。

权力终于握到汉武帝手上。

政治斗争只有输赢,没有对错。如果一定要说谁对谁错的话,看结果。

窦婴没有斗过田蚡,田蚡败给了汉武帝刘彻。

如何看待汉武帝时“田窦交恶”这件事?谁对谁错?

引言:

西汉武帝早期,今天的汉武帝没有在正殿议事,而是选在了母亲王太后的东宫内,两边,站满了大臣,左边为首的大臣一脸的忧心忡忡,时而低头思忖,时而暗自苦恼;右边为首的大臣则一脸的春风得意,时不时的还瞅瞅旁边那位大臣,一脸的轻蔑。“吭,吭,灌夫之事已传的朝野皆知,今日朕在此处设立辩论场所,便是想将此时盖棺定论,两位大人已经就此时发表了自己看法,诸位爱卿有何高见?”武帝清了清嗓子,首先发问。可殿下数十名大臣无一人敢主动发言,一时间,场面十分尴尬,武帝无可奈何,“韩安国,你先说说看法吧!”武帝试图打破这种尴尬。“此前两位大人已有辩论,臣觉得各有千秋,陛下圣明,自然能明辨是非!”老谋深算的韩安国选择了各打五十大板,把汉武帝踢出去的皮球又给踢了回来。武帝恨恨的看了韩安国一眼:“你平日里进言最积极,怎么今天反而畏首畏尾的?”武帝越想越气,说罢,拂袖离去,只留下吗满殿的大臣们在那里大眼瞪小眼。



“窦婴与田蚡”剧照

这件事,就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东宫辩论”,为首的两位,一个是前任丞相魏其侯窦婴,另一个是自己的亲舅舅现任丞相武安侯田蚡。他们辩论的,就是武帝时大将灌夫的罪过,不过,这场“东宫辩论”最终没能达到武帝的预期,反而使窦婴田蚡二人之间的怨恨越来越大。那么,田窦交恶,他俩到底谁对谁错呢?

一.田窦交恶——事件起因

窦婴和田蚡都是汉朝外戚的代表性人物。只是,在事件发生时,窦婴所属外戚的核心人物窦太后已经去世,窦婴因此失势,取而代之的是以汉武帝母亲王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登上政治舞台,这其中,田蚡首当其冲。

在窦婴当权时,田蚡还是个小官,如今风水轮流转,小人得志的田蚡便想玩弄玩弄窦婴,先后搞了窦婴两次,两人因此结怨。

1.田蚡爽约

头一回,田蚡答应去窦婴家做客吃饭。当朝宰相亲临,窦婴此时已经没了官职,因此窦婴非常高兴,在宴会当天精心布置,结果约定的时间过了很久田蚡还不来。最后,窦婴发现田蚡此刻在家喝的烂醉如泥,面对自己爽约还非常不以为意,窦婴和田蚡因此结了仇!

2.田蚡索地:

田蚡看中了窦婴在城南的一片田地,派人像窦婴索取。窦婴听闻非常生气:“我今日虽然赋闲在家,而你田蚡贵为当朝丞相,可你也不能仗势欺人!”窦婴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而田蚡认为窦婴不给就不给还那么怨恨也非常不爽,两人的怨恨更深了。

后蚡使藉福请婴城南田,婴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相夺乎!”不许。夫闻,怒骂福。福恶两人有隙;乃谩好谢蚡曰:“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已而蚡闻婴、夫实怒不予,亦怒曰:“魏其子尝杀人,蚡活之。蚡事魏其无所不可,爱数顷田!且灌夫何与(预)也?吾不敢复求田。”由此大怒。

——《汉书.窦田灌韩传》



大将军灌夫剧照

而这两件事中,有一个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灌夫。他是窦婴的好友,在窦婴下台后树倒猢狲散,只有灌夫对他依然如故,两人因此结为生死之交。结果,田蚡两次戏耍窦婴灌夫看不过眼,在随后田蚡的生日宴上,灌夫指桑骂槐,惹怒了田蚡,搅了宴会。因此灌夫被田蚡下了大狱,窦婴作为好友极力营救,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二.窦婴错了?——使气任性误终生

在这件事情上,窦婴错了吗?虽然他是受害一方,但是很显然,他犯了很多致命的错误。

第一.

你面对的是田蚡,田蚡是什么人?一个贪财好色,睚眦必报的的小人。而你窦婴呢?窦婴喜欢战国四公子的为人,行侠仗义,做事说话无论对错全凭自己的性子来,这种冲动的性格很容易被小人利用。最终,窦婴也因为这件事丢了性命。

第二.

窦婴在处理田蚡对他的两件事上态度差异很大,犯了大错。头一回田蚡放了窦婴鸽子,窦婴一开始是哈着田蚡的。第二回田蚡问窦婴要地,虽然有些强买强卖的意思,但你已经失势,而人家是当红辣子鸡,为了几亩地得罪当朝丞相显然是不明智的。

“魏其侯窦婴”剧照

正是窦婴的这种性格,让文武双全的他在武帝一朝失势,还被小人田蚡利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窦婴犯了很大的错误。

三.田蚡错了?——小人得志终有报

窦婴错了,那田蚡就是对的吗?并不是,田蚡也犯了错误。田蚡身为皇舅,一朝崛起,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可他小人得志的心理也显现出来。

第一.

你田蚡没事去招惹窦婴干嘛?他和你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结果一下子结了怨,等于自己多了个敌人。

第二.

既然窦婴和你田蚡没啥冤仇,你田蚡何必咄咄逼人?答应人家赴约却又爽约,窦婴好歹曾经当权过,又是你的前辈,田蚡把这件事做的太绝了!

“武安侯田蚡”剧照

同时,我们还需要看一个问题,为什么田蚡非得整倒灌夫?原来灌夫知道了田蚡不为人知的一面。当初淮南王来长安时,曾经向田蚡行贿,而田蚡对淮南王说了很多大逆不道的话,如未来您就是皇帝等。结果这个事被灌夫知道了。

元光四年春,蚡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案之。上曰:“此丞相事,何请?”夫亦持蚡阴事,为奸利,受淮南王金与语言。宾客居间,遂已,俱解。

——《汉书.窦田灌韩传》

现在,灌夫作为窦婴好友抱打不平,正好撞在田蚡设下的陷阱里,田蚡也就趁这个机会整死灌夫,让自己这个秘密永远埋藏起来。

四.操盘手?——汉武帝是最后赢家

虽然这件事的主角是窦婴和田蚡,但是,他们的“老板”——汉武帝。在这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或许,汉武帝才是这件事真正的操盘手。

其一.

在整件事情上,汉武帝明面上是向着窦婴的,因为窦婴显然是这件事的受害者之一。但实际上,却在暗中帮着田蚡。在两人争执不休,无法得出结论的时候,汉武帝选择了朝堂辩论,看似公平的背后,实际上已经偏向田蚡了。因为他选择论理的地方在东宫,母亲王太后的寝宫,实际上已经助长了舅舅田蚡的气焰。

“汉武帝刘彻”剧照

其二.

东宫论理,论个稀烂。汉武帝此时又听从了母亲王太后的话,在没有盖棺定论的情况下选择了田蚡,把窦婴关进了大牢,并最后处死了窦婴,“田窦交恶”事件看似画上了终点。

其三.

在窦婴去世后不久,田蚡突然染上疯病,对着空气下跪,嘴里还大喊“饶命”!不久去世。两位朝廷重臣的死太蹊跷了,一个因为没有副本的遗诏丢了命,另一个则是染上怪病,去世时间仅仅相隔几个月。不禁让人感觉这件事的背后,汉武帝才是真正的操盘手?他一手导演了这场闹剧,其目的就是为了——权力!

结语:

无论是窦婴还是田蚡,这场斗争他俩之间没有胜利者,唯一的胜者就是他们的老板——汉武帝。利用这件事,汉武帝处理掉了汉朝当时权力最强的两个外戚,为自己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窦婴和田蚡,都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

如何看待汉武帝时“田窦交恶”这件事?谁对谁错?

我是小学究,我来回答。

先说“田窦交恶”中田与窦是哪两位。

窦是指窦婴,窦婴是汉文帝皇后窦皇后的侄儿,也就是汉景帝的舅舅。景帝三年,七国之乱爆发,窦婴作为外戚被封为大将军,坐镇荥阳。暴乱被平定后,被封为魏其侯,一时风光无限。许多宾客都投奔到窦婴门下,就是在朝堂上议事时,众人也不敢同他争辩。

田是指田蚡,景帝王皇后同母异父的弟弟,也就是景帝的小叔子。当舅舅窦婴已经位列大将军的时候,这位小叔子却还在基层摸爬滚打。但是田蚡很会做人,对待声望正隆的窦婴就像对待长辈一样。但是,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后,田蚡一下成了正牌国舅,也因此被封为武安侯,田蚡和皇帝的关系显然要比窦婴近的多了。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同为外戚,争斗自然避免不了。但是,这时窦家还有一个王牌便是太皇太后窦漪房,汉朝一向宣称以孝治天下,各位皇帝庙号中更都有个孝字。所以,田蚡也不能拿窦婴怎么样,甚至接受了籍福的建议,推荐窦婴为丞相,自己当太尉。 后来二人因为御史大夫上奏不让窦太后干预朝政而受到牵连,都被罢官免职,赋闲在家。但是,和皇帝关系密切的田蚡仍然可以进出皇宫,而田蚡也因窦太后去世,失去靠山,权势一落千丈。

婴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

窦氏衰败的同时,田蚡却越来越强势,被任命为丞相后,天下诸侯士人争先依附,甚至被他推荐的人,任职一起步就是二千石级别,连皇帝也对他忍让三分。

一个是过气了的前大将军、丞相,一个是青出于蓝的现任丞相,于是田窦之争便开始了。

田蚡先是派人向窦婴索取土地,窦婴虽然今时不同往日,却还有几分傲气,便拒绝了。田蚡生气自己当初对待窦婴百依百顺,现在窦婴却舍不得几块土地给他,二人由此结怨。

田蚡娶亲的时候,与窦婴交好的灌夫得罪田蚡,被囚禁起来。窦婴、田蚡二人因此在朝堂上互相争执,而大臣们也众口不一,皇帝没办法决定怎么处理。太后也就是田蚡的姐姐听说后,生气得说:“我还活着,就有人这么欺负我的兄弟,等我死了,就该杀他了。”

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乎!

皇帝只得听从太后的意思,将灌夫一家全杀了,窦婴也被斩首示众。

田窦交恶,本就是外戚势力此消彼长中必然发生的现象,并没有对错的分别。如若窦太皇太后依然在世,就算窦婴犯错,想必也不会被斩首示众。

如何看待汉武帝时“田窦交恶”这件事?谁对谁错?

朋友们别抢,我来回答:

在我看来,田蚡,窦婴二人都错,两人都是大傻帽。

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狗咬狗,一嘴毛。连起码的道理都不明白,这两人可谓傻到极点。

田窦交恶最经典的桥段无非是,皇上亲自主持廷议,朝中大臣来评判两家对错。这下精彩了,你咬我,我咬你,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这两人哪有丞相的气度与容量。本来窦婴也只是弹劾田蚡不该小事做大,也只是希望田蚡能放灌夫一马。

岂料这二人都一根筋,当着汉武帝的面,各揭其短,把本来武帝不知道的一些内幕全都一股脑的倒出来。所以我说,这二人是真傻,活该。连起码的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道理都不懂。不管这两人谁赢,在武帝面前全盘裸露自身,永远都是输家。不得不说,武帝是真聪明,面对两家皇亲外戚,他不站在任何一方,而是用廷议的方法,让两家自行分辩,争论。继而用朝臣来评判是非。也通过这一事件,继而审查朝臣动向和人心。真是高明!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在这起事件中,汉武帝就是渔人。而在廷议中,蠢货,聪明人就立马分出来了。也把人性全暴露出来!

当武帝问韩安国时,谁对谁错?韩安国的回答是含糊不清,左右顾及,通俗点说,就是,说了等于没说,和稀泥。因为他明白这两家在朝廷的地位,也了解武帝的用心。不回答吧,武帝肯定不高兴,回答不到位吧,又难免引祸上身,所以干脆装傻装痴,含含糊糊,模棱应答,蒙混过关。实则是大智若愚。

问到都尉汲黯,他直接表明态度,赞同窦婴是对的。可这样的回答,很容易让武帝事后会怀疑有党派之争,这是其一,其二,直接回答的同时,也直接得罪了田蚡及太后,所以,这人也蠢!

而在问到内史时,也极力认同窦婴是对的,但又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怕事后丞相田蚡报复,闪烁其词!这种人更蠢。如果说汲黯是得罪了田蚡,起码敢说真话。武帝也不会放在心上。而这样既有观点,又不敢说,畏畏缩缩的人,实乃小人一个。是把田蚡也得罪,是武帝也得罪。后来武帝离座时,也果真对内史大发雷霆!平时背后,说起二人的功过是非,头头是道。到了该说的时侯,连个屁都放不出来。

而廷议结束后,田蚡怪责韩安国不帮其说话。看韩安国如何巧妙应答,说道:窦婴诋毁你时,你就该摘下官帽,当着武帝的面,勇敢承认错误,贬低自己的丞相位子,实乃受皇上恩宠,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能干。这样窦婴就会羞愧,同时皇上也会认为你田蚡度量大,而免于处罚。

那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无非是以退为进。可偏偏这二人都不懂,一味的咄咄逼人!这是廷议上,就看出二人不聪明。

那么这二人又是什么性格呢?

先说窦婴吧!其实这人是,优点也多,例如正直,敢说真话,不畏权势等。而当年位极人臣时,景帝也是鉴于他这些优点,敢于承担责任,敢于任事,才得从坐上大将军。

缺点什么呢?不妨从一段对话中来提炼。当年窦太后想让窦婴当丞相,景帝回复母后道:我并不是舍不得这个位置不给窦婴,实在是这人骄傲自大,不适合丞相这个位置。

骄傲,自大,同时性格也小气,度量小。也不懂得包容。

在说田蚡,优点是口才好,能说会道,把他姐姐哄的一愣一愣的。也会来事,当年窦婴官拜大将军时,田蚡常常进入窦府中喝酒谈天,无事献殷勒!懂得见风使舵!

缺点是贪财好色,小肚鸡肠,为人较阴险。爱记仇。

说白了,这两人性格基本相反。注定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以当二人一旦有利益冲突出时,必定是要反目成仇。而这利益也简单——面子问题。

当年窦婴势大时,田蚡是讨好巴结,阿谀奉承。而当田蚡势大时,窦婴失势时!田蚡就想找些好处,面子回来!事情往往就这么简单,俗语说,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

可偏偏窦婴又不上路,不吃这套。田蚡心想:当年我是如何巴结你,现在我官拜丞相,你确还趾高气昂,一来二去,两人心里就结下怨恨。

虽说此时二人谁也不对付。但起码还不至于对簿公堂。而灌夫则是导火索。灌夫在这二人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纯粹的小人。为何这么说呢?

灌夫平时和窦婴走的比较近,但在朝廷中也是失势的一方。他呢,是又想讨好田蚡,但又想保留武将的尊严,骨子里又瞧不上靠裙带关系上位的田蚡!

而在窦婴这边呢,又尽说田蚡的坏话。窦婴呢,也蠢,还以为交了个知己,实则交了一个损友。

就这样,两边跳来跳去,而且又酒后无德,借酒撒泼,稍不顺自己心意,就使性子骂人,羞辱人,大放厥词。

而窦婴和田蚡闹到武帝那去,也是因为灌夫在田蚡家中酒后乱言,惹怒田蚡!田蚡也难得逮得机会,正好借机惩办!

千不该万不该,就是窦婴出头。其实他家人也劝他闲事莫管。他不听,反而大气凛然的直接面见皇上,就事论事陈述事实,替灌夫求情也就罢了,不该谈及其他事情。

所以说,窦婴在这件事上,做的确实不漂亮。典型的好心办坏事,结果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结语:读历史,明事理。前车之鉴,后世当引以为戒。试想廷议时,双方不据理力争,反其道示弱待之,更易获得武帝好感!所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真理也!吃亏是福也是有道理的,宽容待人也是没错的。何必像这二人样,得理不饶人,结果呢,把别人搞垮了,自己也绕进去了,真是悲哀啊!

本篇结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