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象贤临死大骂武则天,都骂了些啥内容?

郝象贤的官职是太子通事舍人,一个打杂的芝麻官,本来不应该出现史书上。一起诬告案,让郝象贤“名垂青史”,法场上,郝象贤破口大骂,让武则天大怒,不光肢解了郝象贤的尸体,而且祖坟都被挖了。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以后对死囚犯一律用木丸塞口。

看起来,郝象贤骂人的内容比较激烈,那他到底骂了什么,以至于武则天大怒?还形成了对死囚木丸塞口的规矩?

郝象贤到底骂了什么?两本史料记载不一样

关于郝象贤“骂街”的记录,《资治通鉴》的记载是:“象贤临刑,极口骂太后,发扬宫中隐慝,夺市人柴以击刑者;金吾兵共格杀之。”而《旧唐书》的记载就很简单了:“临刑言多不顺。”

按《资治通鉴》的说法,郝象贤骂街的对象直指武则天,用了一个“极口”来形容,极口就是竭尽口舌之能,把能想到的字眼都用上了。骂的内容也很具体:宫中隐慝。

隐就是隐私,慝就是奸邪,隐慝就是见不得人的奸邪之事。以我们今天所能掌握的,武则天的隐慝事,无非就是侍奉父子两代君王、谋害王皇后和萧淑妃、报复本家兄弟和姐妹甥男甥女、谋害亲骨肉、养面首等等。

要是把这些内容都爆料出来,药性够猛,威力够强,足以让武则天挖个洞盖脸去了。

《旧唐书》则太乏味,就是一个“言多不顺”,大致是发发牢骚,诉诉苦,说几句抱怨忤逆的话。

这两个记载差别太大,《资治通鉴》里的郝象贤,完全是一个不共戴天的发泄架势,矛头指向武则天;而《旧唐书》里的郝象贤,是留有余地的抱怨姿态,矛头更多地指向案件相关人员,比如诬告者、办案人员,顶多骂几句上层领导有眼无珠,用了一帮混蛋。

对事件的结果记载两本史料差不多:一、郝象贤被肢解尸体;二、父母的坟被挖掘;三、祖父郝处俊遭到戮尸焚棺;四、以后所有死囚犯木丸塞口上刑场。

那么,哪一种记载更可靠呢?那就要先了解一下郝象贤谋反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郝象贤谋反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郝象贤一介芝麻官,不过他的爷爷是个大人物,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郝处俊。郝处俊跟武则天有一个交集,李治在身体状况很差的情况下,曾经准备将国政全部交给武则天,结果郝处俊竭力反对,他说:

“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

郝处俊的观点得到了副宰相李义琰的力挺,所以李治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件事发生在上元元年(676年),郝象贤谋反案件在哪一年呢?垂拱四年,即688年,离武则天登基称帝还差两年。

郝象贤谋反案其实也是糊涂账,《资治通鉴》说是:“初,太后有憾于处俊,会奴诬告象贤反,太后命周兴鞫之,致象贤族罪。”《旧唐书》说是:“处俊孙象贤,垂拱中为太子通事舍人,坐事伏诛。”

按《资治通鉴》说法,郝象贤被家里的仆人诬告,武则天正好想起郝处俊当年反对她的事,借题发挥,让周兴乘机报复,加罪郝象贤全族。

《旧唐书》里根本没有武则天什么事,单纯就是郝象贤牵连进了一起谋反案,因此被杀。

两个史料都没有记载案件的具体内容。不过,两份记载性质不一样,《资治通鉴》说武则天借机报复,做成冤案;《旧唐书》就事说事,跟武则天没有丝毫瓜葛。

那么,哪一个更可信呢?郝象贤究竟骂了说武则天什么?

郝象贤骂街事件的真伪辨

《旧唐书》编撰于五代后晋时期,《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从正常逻辑理解,离唐朝更近的后晋,其史料掌握应该比北宋更准确、更全面,可信度也更高。

《资治通鉴》的编撰,以《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民间笔记等为参考,编撰而成,史料选取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甚至把野史资料堂而皇之地列入进来,所以,《资治通鉴》相对于《旧唐书》,可信度更低。

我们看郝象贤临刑前的描述,分明是文学作品的笔法,一个死囚,怎么会有机会夺路人的柴火,殴打行刑人员?玩笑开得太大了吧?金吾兵格杀之也有问题,金吾卫的职责是皇帝的护卫,兼管京城治安,行刑的职责归司法部门,除非郝象贤逃出刑场,与金吾卫发生格斗,这种情况可能吗?

所以,《资治通鉴》的记载很不可靠!

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要在《资治通鉴》里这么编造?原因很简单,武则天以女流之辈篡唐,不符合儒家思想,是司马光之流必须鞭挞的丑角!过于倾向化的历史观,导致司马光在史料选择,立场角度,具有太鲜明的个人是非立场,缺少客观性。

比如,郝象贤的案件,跟武则天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因为事件的结果导致郝处俊被戮尸焚棺,司马光故意将当年的恩怨搬出来,混淆视听,硬把郝象贤案件,说成是武则天对郝处俊的报复。

如果武则天报复郝处俊,为何要等到十二年后?以武则天的权势,他要是报复早就下手了!

事实上,跟郝处俊一起反对武则天秉政的李义琰,武则天对他非常好,李义琰因病致仕,武则天后来又请李义琰再度出山,打理朝政,请问武则天对活着的李义琰都放过了,为什么揪住死了的郝处俊?

政治家如果这么狭隘的话,她还有资格君临天下吗?武则天是很凶残,但那是针对政敌,不可利用的政敌,像郝处俊这种不存在威胁的人,她值得费神打击吗?要是那样的话,武则天的敌人太多了,累死她也打击不完。

再说郝象贤,他就是一个小人物,连政治的边都摸不上,武则天会关注他吗?郝家也没有任何势力了,值得武则天看一眼吗?

笔者认为的事实真相

以笔者个人判断,郝象贤谋反案就是一起普通的案件,诬告的可能性比较大。由于当时酷吏流行,周兴为了邀功,往往把屁大点事,硬做成滔天大案,其实跟案件本身没多大关系,跟政治也没多大关系。

可是武则天需要这样的酷吏,来帮她打压政治对手,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武则天不会管里面有多少人受到冤枉,而是关心还有多少政治对手没有落网,如此一来,肯定是冤狱重生。

为什么说郝象贤案就是冤案呢?一般情况下,如果能站得住脚,周兴一定不会放过深挖根,把案件扩大。之所以最后不了了之,连具体事实都没记载,说明这个案件一点不靠谱,也没啥可挖的东西,就拿郝象贤的人头,给周兴增加一点点小功劳而已。

所以,这个所谓的谋反案,武则天恐怕从来没关注过,甚至未必知道。案件处置结果,应该就是《旧唐书》所说,郝象贤被杀,而不是《资治通鉴》所说郝家被灭族。

那么,怎么会有郝象贤被挖祖坟的事呢?

笔者认为,这就是个意外。谁的命不是命,对郝象贤来说他只有一次生命,他对诬告的奴仆,草菅人命的官员,甚至对酷吏横行的官场,产生怨恨不也正常吗?喊几声冤屈,骂几句大街,斥几句官场的黑暗,甚至咒几句李唐江山,有什么意外吗?

但是郝象贤的举动过于激烈,以前没有出现过,所以传到武则天耳朵里了。武则天一问谁啊,郝处俊的孙子啊,想起来了,那老家伙当初反对过我,行吧,一起收拾收拾,以儆效尤!

如此而已!

郝象贤临死大骂武则天,都骂了些啥内容?

郝象贤祖父郝处俊,作为中书令,在唐高宗多病,极力反对武则天摄政,参政,处理国家大事。这一举措,行为差点断送武则天的皇上梦和大好前程。由于武则天美丽出众,才华出众,天资聪明过人,唐高宗皇上多病,把朝政大权全权交给武则天来治理,管理国家大事。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后,要清除异己丶障碍,绊脚石,指使酷史加害郝象贤。武则天要把郝处俊的过错,过失,罪过全算在其孙子郝象贤头上,要郝象贤全权负责买单,照单全收。这也说明江湖险恶,人心难侧,祸从口出,一言不慎也会遭来杀身之祸。郝处俊知道说错了一句话,武则天十分怨恨,气愤,愤怒,要置郝处俊于死地。由于郝处俊不再多事,不爱出风头,不再和武则天作对,唱对台戏了,让武则天找不到一点借口和把柄,无法治郝处俊的死罪。郝处俊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郝处俊可以不死,但其孙子郝象贤必须死。这就是君要臣死,不得不死。郝象贤被栽赃陷害,代祖父受罪,死得冤枉,死时不知悔改,骂武则天,死得更凄惨。如果郝象贤死时,低头向武则天认错,大骂其祖父,武则天也解了心头之恨,也不会残杀郝象贤,还能免去其死罪,罪过。只怪郝象贤死得太忠义,忠烈。他要是聪明一点,低头认罪伏法,甘愿代祖父受罪,也不至于武则天要杀郝象贤。要明白,武则天要杀的是郝处俊,不是郝象贤。况且,郝象贤无罪之有,干吗要杀他。全怪他祖父郝处俊多事,一言不慎遭来杀身之祸。这也是赫处俊得罪权贵,皇上的可悲,悲惨下场。武则天无法杀赫处俊,但有的是法子处死其子孙郝象贤。可见,武则天对赫处俊恨得要死,想杀他不说,还要斩草除根,除去其后人,才能解心头之恨。看来,武则天并非君子圣贤,和平民百姓一样,也有恩爱情仇,当仇人伤害了她,她也要报一箭之仇,杀不了其祖父,就杀他孙子。人们要明白,武则天,女皇帝,杀人不违法,也不犯罪。可平民百姓去杀人,去滥杀无幸辜,也会犯死罪,还死得很惨。

郝象贤临死大骂武则天,都骂了些啥内容?

郝象贤只是一个陪着太子读书的人,叫东宫当通事舍人,当然,在古代陪太子读书的人,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毕竟太子将来登基之后,自然少不了对身边的人加以重用,

郝象贤能的到这样的差事,绝大部分的原因是他爷爷。

他爷爷就是大唐贤相郝处俊,唐高宗李治非常信任郝宰相,不仅因为他功勋卓著,能力强,并且对大唐那是忠心耿耿。唐高宗在时,武则天还真不能拿他怎么样。

在公元681年时,宰相郝处俊去世了,如此之后,武则天的权利越发权重,到唐高宗李治去世,武则天已经彻底的掌握了大唐的权力。武则天对于郝处俊是恨之入骨的,但是郝处俊已死,没办法,只能拿他的孙子郝象贤下手。

于是,就找了个借口说他谋反给关押了起来,判处死罪。郝象贤这个人也是有骨气,在牢里就想好了一切台词。执行死刑的时候,破口大骂武则天,具体骂了什么,没有详细记载,也没人敢记载。估计是把武则天的一些龌龊,残暴,忤逆,卑鄙,丑恶之类的话。导致武则天内心也是害怕极了,下令,犯人行刑法的时候,用木丸塞住嘴,使其不能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郝象贤临死大骂武则天,都骂了些啥内容?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郝象贤其人,以及武则天为何要处死郝象贤。

郝象贤,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是高宗朝名相郝处俊之孙。郝象贤的官职不高,不过区区一个太子通事舍人,帮太子李成器做些上传下达、内外启奏的差事。他又怎么得罪了武则天,导致武则天要杀了他呢?

武则天杀郝象贤的根本原因在于郝象贤的祖父郝处俊。郝处俊是贞观年间进士,唐高宗时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在高宗病重时,因反对武则天摄理政务而引起武则天怨恨。武则天想对郝处俊下手,但郝处俊谨言慎行,中规中矩,武则天丝毫抓不到把柄,只能忍气吞声。

高宗病逝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为了打击异己势力,武则天开始起用酷吏,周兴等人应时而出。垂拱四年(688年)四月,武则天指使他人诬告郝象贤谋反,将其逮捕入狱,并指派周兴严肃审理。周兴无中生有,硬是判了郝象贤死罪。行刑当日,郝象贤“极口骂太后”,至于骂了什么,史载不详,但是郝象贤“发扬宫中隐慝”,估计是把武则天入宫以来的所有龌龊、丑恶、卑鄙、残暴之事骂了个遍。不仅如此,郝象贤还“夺市人柴以击刑者”,表现得非常激烈。

为了防止死刑犯效仿郝象贤,临死前还要歇斯底里地骂她颠覆李唐、心如蛇蝎,武则天从此定下一个规矩,“法官每刑人,先以木丸塞其口”。木丸,即木制的球形物,将其塞入犯人之口,目的只有一个,不能让死刑犯出声,自然也就不能开骂了。

《新唐书.郝处俊传》语:“孙象贤,垂拱中,为太子通事舍人,后素衔处俊,故因事诛之。临刑,极骂乃死,后怒,令离磔其尸,斫夷祖、父棺冢。自是讫后世,将刑人,必先以木丸窒口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