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亲王尹京”的官职,是不是意味着把赵光义当做皇储的人选?

亲王尹京,就是以亲王身份任首都市长。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亲王尹京”是五代以来的一种皇储默认制度,即以担任首都市长的亲王,继承皇位。也就是说“尹京”的亲王,名义上虽然不是皇储,但已经演变为事实上的皇储。

赵匡胤建立大宋后,任命了他的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即大宋首都开封市市长。那么按照默认的惯例,开封市长赵光义,就应该是赵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事实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看看真相到底如何。

五代担任过首都市长的都有谁

五代梁唐晋汉周,以亲王身份担任首都市长的并不多,只有四位,即后梁太祖任命的魏王张全义、后唐明宗李嗣源任命的秦王李从荣、后晋太祖石敬瑭任命的郑王石重贵、后周太祖郭威任命的晋王柴荣。

四人中,最后当上皇帝只有石重贵和柴荣。不过细细分析一下,四人的情况又不相同。

  • 张全义是朱温的心腹大臣,都不是朱家人,所以,他不可能是朱温相中的未来接班人;

  • 李从荣是李嗣源的次子,因长子去世,李从荣就是事实上的嫡长子。李嗣源曾经有计划立李从荣为太子,不过因为父子猜忌,始终未立,反而演变成父子相残,李从荣反叛被杀;

  • 石重贵是石敬瑭的侄子,石敬瑭临终前向冯道托孤,让他辅佐幼子石重睿。可是冯道没有遵从石敬瑭的遗旨,却立了石重贵为新皇帝;

  • 柴荣是四人中最符合“亲王尹京”标准的一个。太祖郭威驾崩前一年,册封柴荣为晋王,出任开封府尹,第二年又判内外兵马事。郭威驾崩前,令李重进等大臣,在他的床前,提前向柴荣行君臣大礼,确立了柴荣的储君身份。

“亲王尹京”即皇储的说法难成立

从上面的史料情况来看,所谓“亲王尹京”,就是皇储身份确立的说法很难成立,真正以“亲王尹京”身份登临皇位的数量太少,跟“惯例”二字挂不上钩!

石重贵虽然是“亲王尹京”,但肯定不是石敬瑭心目中的皇储。石敬瑭之所以让石重贵“亲王尹京”是因为他的儿子太小,首都市长地位又非常重要,只能让血缘关系最亲近的石重贵担此重任。

李从荣虽然最接近皇储,但李嗣源一直没确立他的身份,说明李嗣源其实也在犹豫。究竟立谁当太子,李从荣只是备选方案之一,而不是唯一。即便柴荣这个“亲王尹京”,郭威临终前,还特地正式做了一次确认,而不是单靠“亲王尹京”做依据。

柴荣的个案,显然不能作为赵光义“亲王尹京”,就是获得了皇储身份的直接证据。

“亲王尹京”的赵光义,不是赵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

赵匡胤为何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其实他所面临的环境,跟当初石敬瑭一样,儿子太小。赵匡胤建立大宋的时候,他的长子赵德秀早夭,次子赵德昭才九岁,显然不能承担起新生帝国的首都市长重任。

这种情况下,赵光义恐怕是赵匡胤唯一的选择,并不代表赵光义就是赵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

事实上,赵匡胤曾经准备迁都洛阳,在赵光义等人的反对下,失败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分析很多,一般认为,迁都计划其实就是赵匡胤剪除赵光义势力的一次尝试。

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期间,悄悄地做大了势力,赵匡胤已经明显感觉到了他的威胁。迁都其实就是想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削弱赵光义的势力。很显然赵匡胤心目中的储君人选,不是赵光义。

谁制造了“亲王尹京”即皇储的谎言

赵光义到底是即位还是篡位,因为史料缺失,史学界争议颇大。不过主流观点认为,赵光义篡位的可能性更大,至少他不是赵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

由此可见,“亲王尹京”很可能就是赵光义,为了说明自己的皇位合法性,而编造的谎言!这种情况不止一处,比如金匮之盟,比如夸大他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等等,都给人留下一种欲盖弥彰的印象。

为了加深“亲王尹京”的合法性,赵光义登基后,宣布按金匮之盟的约定,未来的皇储是三弟赵廷美,所以他封赵廷美为齐王,领开封府尹。这是第一次以公开的方式承认,“亲王尹京”即皇储。

如此就看得很清楚了,赵光义就是玩了混淆概念的把戏,以后面的结果,强行改变前面的事件真相,其实就是一个骗局而已!即便他明确了“亲王尹京”,不能说明在他之前就有这个惯例。

不过他的这个把戏很有迷惑性,不光可以迷惑后人,即便当时的人也会产生似是而非的印象,毕竟前任皇帝柴荣就是按“亲王尹京”登基的呀!

赵光义为了强化“亲王尹京”,拿赵廷美说事,差点因此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赵廷美只是说明他皇位合法性的道具,用完了必须扔掉,不可能真的让他“亲王尹京”。怎么扔?直接扔了就是否认了“亲王尹京”,怎么办?

赵光义用了最简单的方法:调任赵廷美为西京留守,将空下来的开封府尹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赵元佑。这个办法虽然粗暴,但很“攻心”,等于再次强化了“亲王尹京”的说法。赵光义这个家伙,政治才能真的不简单!

综上所述,“亲王尹京”即获得皇储身份的说法,其实是赵光义的个人作品,就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得位不正,而编造的政治谎言。他用偷梁换柱的方式,将一个本是很普通的官职任命,硬是贴上了皇位继承惯例的标签!

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亲王尹京”的官职,是不是意味着把赵光义当做皇储的人选?

謝邀

开宝六年八月,“兄终弟即”的最大阻力赵普被罢,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九月

[己已,皇弟开封尹光义封晋王(案:宋史作“封晋王兼侍中”);壬申,诏晋王位居宰相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开宝六年九月

赵匡胤驾崩前三年零一个月,赵光义就正式以“亲王+京尹+侍中”的身份正式成为以五代惯例默认的大宋王朝的接班人。相比之下,赵匡胤的上上任皇帝周世宗柴荣直到周太祖死的当月才以“开封尹、晋王”的身份“兼待中,判内外兵马事”成为正式皇储。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柴荣比赵光义多了一个差遣——“判内外兵马事”。但是这并不是问题,在赵匡胤出征时,赵光义比柴荣也要多一个临时差遣——“大内都部署”。也就是说,赵匡胤不在京师时,就由赵光义代行皇帝职责,并且明确了赵光义的班序在宰相之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赵光义的合法性比合法的柴荣更合法

《宋史》对赵光义的合法性有大段说明:

[太祖即位,以帝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亲征泽、潞,帝以大内点检留镇,寻领泰宁军节度使。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征太原,改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宋史》本纪四:太宗一

北汉第二任皇帝刘继恩继位前也做过“大内都点检”。而赵匡胤即位的当年,赵光义就已经拥有了这个身份

赵匡胤对赵光义的封爵、官职、差遣,无一不是在说明[赵光义就是皇储],但是从开宝中起,朝中就不乏反对的声音。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赵普

赵普是赵匡胤霸府掌书记,作为幕僚之首,他全程参与、策划过“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先南后北”等重大行功和决策,他留下来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典故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的成功不是靠读书多,而是脑子好使。在赵匡胤的建议下,赵普才开始真正作起了学问,他后半生刻苦研究的经典就是《论语》。而儒家最讲究“有序”

赵普用事实证明,读书可以让一个“正常人”读“傻”、读“轴”。我在问题[赵普为何受到赵光义重用?]下写过,开宝六年赵普被罢相有两大原因,明因是他与枢密使李崇矩结成了儿女亲家,暗因就是因为反对“兄终弟即”,他认为“兄终弟即”只是五代时期的权宜之计,大宋作为一个正通往“大一统”王朝的政权,应该回到“父死子继”的正常状态

赵普被罢后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上书赵匡胤

[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长编》卷14

大意是:有人说我非议赵光义,实际上不是我对赵光义本人有什么意见,赵光义这个人本性不坏,这一点陛下应该比我更清楚,怎么可能会因为我的“非议”就影响到你们的兄弟之情呢?况且杜太后去世之时我也亲耳听到过她的遗言,知道陛下把赵光义当作皇储是在履行当时的承诺。我这个人陛下也是了解的,但愿陛下能理解我“非议”赵光义的苦心

赵普一边解释自己反对立赵光义为皇储并非私人恩怨,也不是要离间赵匡胤、赵光义的兄弟感情,一边坚持认为杜太后的遗言(金匮之盟)并不适合继续执行

赵光义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与赵普的确不存在私人恩怨,他即位四个月后就召回赵普任命为“奉朝请”

赵匡胤有两个儿子

太平兴国四年,曾被军队拥立过、又在高梁河惨败后替将士讨太原赏而遭到赵光义痛斥后,长子赵德昭回府后用水果刀自刎而死

太平兴国六年,次子赵德芳病死

赵光义开始认真思考起皇位传承问题,于是他向赵普咨询意见。赵普仍然坚持了当初导致他罢相的意见——“兄终弟即”不可取,他耿直地说:

[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长编》卷22

此时“金匮之盟”的第三顺位继承人皇弟赵廷美正受弹劾,赵光义向赵普询问处理意见时,赵普主动承担起了整治赵廷美的任务,[上召问普,普对曰:“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后来赵廷美谪居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

从此北宋皇位便顺理成章地在赵光义一脉中传承

赵光义没有刻意要弄死两个侄子,严格来说[忧悸而卒]的赵廷美也不是他杀死的。他只是与赵普配合让赵廷美翻不了身,给“金匮之盟”来了个釜底抽薪

实际上“金匮之盟”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如果按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德昭传完一轮,赵德昭死后怎么办?即使把赵德芳推上台,赵德芳死后又怎么办?而这个时候,俺爸做过皇帝的人一大堆,大家组织一场不死不休的决斗还是砸金蛋比运气?所以,恶人必须有人做,赵光义就是那个恶人

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亲王尹京”的官职,是不是意味着把赵光义当做皇储的人选?

“亲王尹京”基本上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皇储的代名词,赵匡胤封赵光义为晋王,加开封府尹,位在宰相之上,但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以及另外一个弟弟赵廷美却根本就没有被封王。这不是已经很明显了吗?赵匡胤生前就是准备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只不过当他摆脱了赵普的束缚之后,还没来得及官宣,就突然驾崩了,再说了,这么明显的事,还需要官宣吗?文武大臣以及天下百姓心里还没点数吗?

但是后世不信啊,非得找出各种理由,证明赵光义是弑兄篡位的,但是理由都比较牵强,没有铁证。所以就以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三人的“不得其死”以及开宝皇后(赵匡胤的宋皇后)的凄惨下场作为佐证,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因为赵光义“杀”了赵匡胤的儿子,所以赵光义杀了赵匡胤?

但是赵光义就不一样了,混乱的局面总要结束,所以他临终册立了皇太子,当时天下人欢呼,我们终于见到“太平天子”了,为什么啊——因为此前的天下已经有接近一百年没有出现过“太子”了。

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亲王尹京”的官职,是不是意味着把赵光义当做皇储的人选?

谢邀。

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是对赵光义的信任和重用,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判定赵匡胤就是想要指定赵光义为继承人。

第一个理由很简单,李渊曾经也任命李世民为尚书令,尚书令是什么官职?相当于首席宰相,这级别不比开封府尹高?难道这就说明李渊想让李世民做继承人了?所以单凭赵光义担任开封尹无法推出赵匡胤想让他做继承人。

第二个理由是,开国之初,赵匡胤需要一个有能力,他信得过的人掌握京师的全局。《宋史》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壬申,宋太祖以赵光义为开封府尹,赵光美行兴元尹。这一年,赵光义23岁,赵光美14岁。

我们注意到,赵光义和赵光美都是宋太祖的弟弟,而此时宋太祖的儿子多大呢?他最大的次子赵德昭,在公元961年只有10岁,这样大的孩子是不可能托以重任的,特别是赵匡胤自己就是篡了后周小皇帝柴宗训的位,他更加会注意让年长的宗室掌握权力。所以,赵光义就当仁不让成了皇位替补,说实话,这时候如果赵匡胤出了意外,是很有可能留下遗命让赵光义直接继承皇位的。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宋太祖自始至终没有给赵光义一个明确的皇储名分,这个名分就是皇太弟。从960年登基到975年灭南唐,宋太祖一直忙于统一事业南征北战,连皇太子都没有立,更别说皇太弟了。

随着宋太祖自己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年龄渐长,宋太祖对皇位继承人的态度开始暧昧起来。到公元976年他去世时,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已经18岁,完全到了可以明辨是非、裁决朝政的年龄,而兄弟之间的矛盾也开始表面化。

这时,赵匡胤逐步开始了一系列打压赵光义的行动,最著名的一个就是计划迁都洛阳。直到他去世前最后一年的开宝九年三月,他还去了洛阳,祭扫了父亲的陵寝,并乘机提出要呆在洛阳不走了。

为什么赵匡胤执着于迁都?根据后人分析,赵光义担任开封尹十多年,京师内外遍布他的势力,可谓是树大根深,赵匡胤正是感觉到了这种威胁,才急于迁都。明清之际的史学大家王夫之分析说:“迨及暮年,太宗威望隆,而羽翼成,太祖且患其逼,而知德昭之不保。”

于是,赵匡胤借着巡行洛阳的机会,提出要迁都,群臣劝谏他都不听,最后是赵光义自己跳出来反对:

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帝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帝曰:“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帝不答。王出,帝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续资治通鉴》

是什么因素导致赵光义这么急迫地反对迁都计划?很有可能是他已经感受到了赵匡胤不再完全信任自己,尽管这一次宋太祖勉强同意回开封,但下一次可就不一定了!一旦宋太祖迁都洛阳,那么自己在开封十多年的惨淡经营都要付诸流水,更可怕的是脱离掌控的宋太祖可能会为了保障赵德昭或者赵德芳顺利继位而对自己下手,那就不是他做不做开封尹的问题了。

也许就是这种忧虑和对皇位的渴望,推动赵光义迫不及待地向哥哥下手,开宝九年十月,宋太祖暴卒,赵光义仓促继位,是为宋太宗,当年即改元太平兴国,只给后世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谜团。

至于可能威胁宋太宗将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几个人,赵德昭死于979年,赵德芳死于981年,赵光美死于984年,他们都因为各种非正常原因死在宋太宗之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赵光义不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更不是指定继承人的事实真相。

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亲王尹京”的官职,是不是意味着把赵光义当做皇储的人选?

开门见山,这是毫无疑问的。五代不立皇储乃史实,以亲王尹京为皇储乃惯例,赵匡胤沿袭五代惯例,以赵光义亲王尹京,作为皇储人选或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五代不立皇储之史实

皇储,即“已确定的皇位继承人”。

皇储是一个法定身份,而非天然身份。皇储一般是皇帝册立的皇太子,但即便是皇帝的嫡长子,在被册立为皇太子前,也不能称为皇太子(最多称皇长子)或皇储。只有经过正式、规定的册封程序,以诏书形式进行确认后,才能被称为皇储,才是正式的皇位继承人。

承平时代,立皇储是件大事。皇储不立,则人心不稳,所以只要具备条件,每个皇帝都会在生前册立皇储,没有亲生儿子,也要选择其他对象立为皇储。

乱世则不然。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令人目不暇接,很多皇帝都是非正常死亡,很多新皇帝通过兵变、政变,阴谋篡位或被拥戴即位。

看看下面这张表,就知道五代十国的帝王们有多么悲催,他们的非正常死亡率非常之高。

单看中原前后相继的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很多帝王也是非正常奉遗诏即位。下面的五代帝王关系图中,“X”号表示被弑杀或篡夺。

根据史料整理可以发现,晚唐五代百年以来,“皇太子”这种东西居然变成了稀罕物什,中原政权的第一个皇太子竟然是宋太宗的儿子赵恒,以至于赵恒被册立为皇太子后,京师满城欢喜雀跃,争睹皇太子的风采。《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八》记载:

“自唐天佑以来,中国多故,不遑立储贰,斯礼之废,将及百年,上始举而行之,中外胥悦。”五代亲王尹京之惯例

既然中原政权没有任何一个以诏书形式确认的正式皇储,那么皇位是如何传承的?

当时确认皇储的方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亲王尹京,即“亲王封号+京城府尹”衔。

换言之,五代储君即位时都不是经册立的正式皇储:

1、后梁,养子朱友文以博王、开封尹为后梁太祖朱温之储(未立,为其弟朱友珪所杀);

2、后唐,次子李从荣以秦王、河南尹为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储(未立,起兵叛变被杀);

3、后汉,长子刘承训以开封尹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储(未立,病逝后追封魏王);

4、后周,养子柴荣以晋王、开封尹为后周太祖郭威之储(得立,即为周世宗)。

这些皇储均为亲王尹京的身份被确立为皇位继承人,而那些不以“亲王尹京”身份又正常即位的帝王,如后唐李从厚、后汉刘承祐、后周柴宗训,即位前也没有皇太子的身份。

赵匡胤对惯例的传承

五代不立皇储,以亲王尹京作为皇储人选,宋初的情景又如何呢?

史学界公认,宋承唐制,承的是晚唐五代之制。有人说“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朱熹对此表示反对,他在《朱子语类》中说:

“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此方是英雄手段。

也就是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并没有大举更张革新,建立一套全新制度(他也不具备这个能力),而是以晚唐五代的制度惯例为基础,革除其弊端之处,大多数还是老一套没变。

在至关重要的皇储一事上,赵匡胤始终没有公开正式册立,有实际行动为证:

弟弟赵光义、赵廷美,儿子赵德昭、赵德芳,是赵匡胤最亲近的四个人,理论上都有作为皇储的资格。如果赵匡胤想册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储,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册为皇太子,立嫡立长,谁也提不出来反对意见。但从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截至开宝九年三月(赵匡胤驾崩之前),赵光义在皇室中的超然地位,远超出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

1、同样是王,郡王<国王。赵光义是唯一有亲王爵的,其他人连两个字的郡王爵都没有,只是节度使。

2、同样是武臣阶秩,防御使<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永兴军节度使<泰宁军节度使。赵光义早在建隆元年(建宋当年)就任节度使,比其他人早的多、快的多。

3、同样是府尹,兴元府<京兆府<开封府。赵光义是唯一有实职(开封尹)的,其他人的尹、节度使都是遥领,不去实地任职,而且他早在建隆二年(建宋次年)就担任开封尹,完全没有经历稍低层次的兴元府、京兆府。

4、同样是兼宰相衔,同平章事<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赵光义兼的宰相衔最高。

5、赵光义是唯一一个朝班位在宰相之上的,其他人都得乖乖站在宰相后面。

6、凡赵匡胤出京师,赵光义就是临时代理皇帝(类似太子监国),全权处理京师事务。征李筠,他是大内都点检;征李重进,他是大内都部署;征北汉:他是东京留守。

赵匡胤的政治成熟

事实上,终其赵匡胤一生,他始终未给亲生儿子封王。

赵德昭十七岁出阁时,依故事当封王,“前代皇子出阁即封王”,但赵匡胤竟以德昭年幼为理由,只授了贵州防御使,史料称“特杀其礼,非旧典也”。如此杀自己儿子的礼节,突出弟弟的地位,即便在五代也是绝无仅有的,简直让人质疑,他儿子是不是充话费送的。

继续往下看:

1、宋太祖驾崩前, 赵光义为晋王、开封尹,正是柴荣即位前的职衔;

2、宋太宗时,欲以三子襄王赵恒为储,遂以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

上述证据表明,亲王尹京即是皇储的惯例已沿袭数十年,世所公认,就连赵光义也要先以亲儿子赵恒为开封府尹,而后才名正言顺册立为皇太子。

有人说,若太祖再多活几年,事情可能会很复杂,他可能会改变想法,传位给儿子。

这完全是毫无意义的假设和臆测。

在宋初的历史背景下,包括赵匡胤、赵光义本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清楚知道“亲王尹京”的政治含义,即便不足以完全证明赵匡胤欲传位于弟,至少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传弟信号。

以赵匡胤之英明睿智,政治成熟,绝不可能“怀抱传子之心,而亲手造就传弟之事实,还一坚持就是十几年“。换做你,你也不会这么干,这不是给自己、给大宋找麻烦吗?!

综上所述,赵光义的所有经历跟五代那些合法即位的皇储并无二致,其地位之超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就是人尽皆知的皇储身份。最最起码的底线,你应该承认赵光义是当朝公认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补充一下:赵光义的皇储身份,与斧声烛影、金匮之盟这些历史事件并不存在必然关系,赵光义被确定为皇储或皇位顺位继承人的事实,并不意味他继位的过程完全正常。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亲王尹京”的官职,是不是意味着把赵光义当做皇储的人选?

  “亲王尹京”是五代以来的一个不成文传统,即以亲王来担任首都的长官,担任京城的府尹(府尹是个特殊官名,唐代以来多设于京城府及陪都府。宋代设府尹于京城开封府、临安府及陪都河南、应天、大名府等。一般以亲王担任,不常置),所以叫亲王尹京。而且“尹京”亲王一般被视为是默认的皇位继承人。其实事实上这是五代不稳定政治局势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北宋建国初期,很多制度还是继承了五代以来的旧俗,包括初“亲王尹京”。

  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是在赵匡胤征讨李重进之后。赵匡胤夺取了柴氏江山后,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起兵抗议,不久兵败。此时赵匡胤的儿子尚幼,以弟弟赵光义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赵氏江山的需要。在进占太原之后,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宋代的亲王只有赵光义做晋王时位在宰相之上)。其实这就是为赵宋王朝搞了个临时备份。

  之所以说是一种权宜之计,并非名正言顺的传统,我们来看。后梁废帝朱友珪曾经任命弟弟均王朱友贞为东京留守,行开封府尹、检校司徒,但他并不想把朱友贞立为皇位继承人。后唐明宗李嗣源曾经封长子李从荣为秦王、任河南尹,但李嗣源内定的皇位继承人是小儿子李从厚。后晋高祖石敬瑭曾经封侄子石重贵为郑王,并担任开封尹,但他内定的皇位继承人也是小儿子石重睿。

  事实上以“亲王尹京”身份成为储君的只有后周世宗柴荣,柴荣即是以晋王、开封府尹的身份继位,这其实是五代唯一的一个例子,之所以说是惯例,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需要一个年长有经验者担任这么一个重要职务。

  赵匡胤之所以让赵光义担任这一重要职务,主要也是基于政治考虑。但等局势稳定,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亲王尹京”者完全可以更换为自己儿子。

  比如赵光义就是这么干的。

  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先是封自己的四弟赵廷美为齐王(后改为魏王),并任命为开封尹。但在雍熙三年,他就撤换赵廷美,之后任命次子陈王赵元僖为开封尹(后赵元僖死于任上)。淳化五年,他又封第三个儿子赵元侃为寿王,加开封府尹。至道元年,立赵元侃为太子(此时改名赵恒,即以后的宋真宗),仍让其兼任开封府尹。

  赵匡胤在后来也是试图通过加封儿子赵德昭的官职,迁都洛阳等让赵德昭逐渐取代赵光义的地位。如以洛阳取代开封成为京城,赵光义“亲王尹京”的政治意义和实际权利就大大减弱。

  所以只有名正言顺的“皇太子”或者“皇太弟”才具备法理上的储君地位。

  所以到宋真宗时,有大臣上书:国朝故事,以亲王判开封府,地尊势重,疑隙易生,非保亲全爱之道。于是 “亲王尹京”宣告结束。

  但开封府不能没负责的。因为历史渊源,“开封府尹”一职在北宋极其有政治象征意义。所以实际上得负责人常以权知府事或知府事为长官。权即暂时主持负责某项工作的意思。

  如包拯做开封知府时候的官衔就是“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吏部郎中就是本官品级为正六品,龙图阁学士则是荣誉职表示很有地位,最后权知开封府事才是差遣他的正式工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