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为何最终汉昭帝却将其处死呢?
这是一段很不幸的骨肉相残的故事!本来,姐弟俩可以成全一段姐弟情深的佳话,无奈姐姐因为爱情,跟弟弟走向了对立,不惜与上官桀等人勾结,准备发动政变废黜弟弟。结果事件败露,作为政变的主谋之一,姐姐鄂邑公主被下旨处死!
汉昭帝刘弗陵即位的时候虚岁才8岁,母亲又早被汉武帝赐死。为了方便照顾刘弗陵的生活,霍光下令,让刘弗陵唯一尚在世的姐姐进宫,负责照顾刘弗陵的生活起居。刘弗陵在姐姐进宫的当天,就册封她为鄂邑公主。
鄂邑公主姓名不详,也称鄂邑长公主,盖长公主。有人说她是汉武帝的长女,所以称长公主,因其母不详,无法验证这种说法。也有人说她的母亲可能姓盖,所以称盖长公主。
鄂邑公主的夫家也无法考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她的丈夫是盖侯王受,另一说法是乐成侯丁义。
大致推算,鄂邑公主要比刘弗陵大四十多岁,几乎是他祖母的年龄。刘弗陵虽然贵为皇帝,但自幼失去双亲,有个年长的姐姐照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然而麻烦的是,鄂邑公主的丈夫去世早,寡居的她与门人丁外人产生了婚外情,俩人成了公开的情人。霍光得知这个信息后,没有为难鄂邑公主,他下令丁外人继续侍奉鄂邑公主,对这段“事实婚姻”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
倘若他们能有满足的心理,也就没有后来的纷争,政治圈中的人物,注定逃不开政治漩涡。在他们平静生活中,扔进一块大石头的是霍光的亲家,同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的上官桀。
本来一对亲家,还算和睦相处,问题就出在,上官桀想让自己的孙女做汉昭帝的皇后,那一年他的小孙女才六岁!霍光一口回绝了上官桀的请求,尽管这个小女孩是他的外孙女。霍光的理由是孩子太小,我估计霍光也有不想让上官家族,凌驾到他头上的私心。
上官桀不甘心,正好碰巧,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丁外人熟识。上官桀就游说丁外人:你帮我在长公主面前推荐,让我孙女做皇后,到时候我们上官家族尊贵了,你封侯还不是小事一桩?
丁外人一听非常高兴,在他和鄂邑公主的帮助下,上官桀的孙女真的被册封为皇后!
轮到上官桀兑现诺言了,他说了不算,只好向霍光求助,霍光一口拒绝了!上官桀不死心,又替丁外人求封光禄大夫之职,霍光还是顽固地摇摇头!
霍光接二连三地驳回上官桀的请求,让这对亲家走向陌路,也让丁外人、鄂邑公主心生怨恨!恰在此时,由于霍光对另一位辅政大臣桑弘羊的压制,导致桑弘羊也对霍光心生不满。
一个由上官桀父子、鄂邑公主、丁外人、桑弘羊构成的反对派势力形成!他们对霍光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
起初的目的,他们的目标很单纯,就是搞掉霍光。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原以为在鄂邑公主控制下的刘弗陵,其实有超出年龄的聪慧,他并没有被上官桀等人的阴谋所左右,选择了坚定不移地支持霍光。
不光如此,他们的阴谋,差点被汉昭帝穷追不舍的追责所揭穿!恐惧之下,他们决定与心怀叵测的燕王刘旦勾结,发动政变,杀掉霍光,废黜刘弗陵,拥立刘旦为帝!
自此,一对姐弟因为个人的私欲,走向了水火不容!
当然,政变还没发生就被人告密,失败了!上官家族被灭门,桑弘羊、丁外人和鄂邑公主全部被处死!
通过上述过程可以发现,这起悲剧的起因,就是上官桀的自私目的,勾起了鄂邑长公主不该有的欲望。霍光的专权和刘弗陵对他的支持,让他们形成势不两立的两派。刘旦的加入,让事情的性质演变成赤裸裸的政变。自此,一切走向无可挽回!
汉昭帝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为何最终汉昭帝却将其处死呢?
欲知此事,还得追溯到汉武帝执政时期,汉武帝少年登基,对外攘夷拓土,对内励精图治,各领域都有建树,是难得的旷世明君,可到了晚年就穷兵黩武、性情反复,总爱疑神疑鬼,听信小人谗言,终酿成了巫蛊之祸,逼得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先后自杀。
汉武帝晚年宠幸钩弋夫人,生下了幼子刘弗陵,汉武帝决定立其为继承人,担心子幼母壮,会再次出现太后乱政,便狠心处死了钩弋夫人,临终前册立刘弗陵为太子。
汉武帝在处死钩弋夫人的同年,送给了霍光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希望霍光能够如周公一般尽心辅佐年幼的刘弗陵,主要是得学周公不贪权,能还政于少帝。
光是嘱托鞭策也不放心,汉武帝又给儿子多留了几个辅政大臣,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等人,用他们制衡霍光,保证儿子的江山坐的稳。
汉武帝去世后,八岁的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昭帝年幼,母亲已逝,需要个亲近年长的女人来照顾起居,众人商量后觉得汉武帝长女鄂邑公主最为合适,她与昭帝是骨肉至亲必能照顾的尽心尽力,且鄂邑公主已经孀居多年,子女已经长大成人,没有牵挂,遂封鄂邑公主为长公主,入宫照顾皇帝。
起初一切都如汉武帝期待的那样顺利进行着,由几位辅政大臣教导幼帝,沿袭汉武帝的治国方略,重视民生,招纳贤才、励精图治。
可惜不久后,辅政大臣团队就搞起了内讧,霍光与金日磾、上官桀都是儿女亲家,本来都是自己人,有事好商量,问题出现在昭帝十二岁那年,鄂邑公主要为其选皇后,当时金日磾已经病逝多年,而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也是霍光的女婿,想让自己六岁的女儿做皇后,却遭到了岳父大人的反对。
不甘心的上官安便走起了鄂邑公主的门路,原来鄂邑公主孀居多年,早就与人暗通款曲,她的情夫叫做丁外人,而上官安与丁外人素来交好,便让丁外人劝说鄂邑公主纳自己的女儿为皇后,鄂邑公主甚是宠爱丁外人,对他言听计从,立上官安之女为皇后。
上官安也因为与皇家联姻,进封为车骑将军、桑乐侯,鄂邑公主对上官家的恩德浩荡,上官安自然也要投桃报李,汉朝有祖制非封侯者不得娶公主,眼见鄂邑公主对丁外人青睐有加,却碍于礼制不能终成眷属,便想将丁外人封侯,成其好事,没想到又被霍光以“无功者不得封侯”为由驳回了。
在此之前,霍光就曾多次驳回了上官家亲戚当官的奏请,这新仇旧怨累积在一起,也顾不上姻亲关系了,就此翻脸成为政敌。
仇恨霍光的还有另一位辅政大臣桑弘羊、汉昭帝的兄长阎王刘旦,前者是因为政见不合以及霍光也拒绝了他家子弟做官的奏请,后者是因为自己没当上皇帝,当然还有鄂邑公主,本着仇人的仇人就是朋友的理念,几股人马联手企图杀了霍光,废了汉昭帝。
于是,燕王刘旦捏造了一份”霍光在调集军队,勾结匈奴意图造反”的奏章,因为当时奏折都是有霍光先看一遍再呈给昭帝的,这种对诬陷自己的奏折可以压下不报,所以上官桀趁着霍光外出,将奏折直接呈给了汉昭帝,想让汉昭帝处置,然后自己与桑弘羊煽动舆论,逼迫霍光让位。
然而百密一疏,他们万没想到,汉昭帝看完奏折后并没有责罚霍光的意思,反而在朝堂上公开说“将军无罪,这奏折是对大将军的诬陷,大将军若是想害我、谋权篡位根本不需要等到今天,他是先帝留给自己的辅臣,是大汉的中流砥柱,谁再敢诋毁他,按律当诛”,汉昭帝十四岁就有如此见识、明辨是非的能力,群臣都感叹不愧是汉武帝相中的儿子!
此后汉昭帝更加倚重霍光,上官一派眼见计划失败,准备武力逼宫,先由鄂邑公主摆下鸿门宴,伏杀霍光,再废掉汉昭帝,拥立燕王刘旦,然而计划外泄,霍光抢先下手,把涉案大臣全都抓了起来,诛九族。
燕王刘旦与鄂邑公主是皇亲,没有被霍光清算,但也只难逃罪过,双双自杀了,上官皇后因为年幼,又是霍光的亲外孙女才逃过一劫,当年霍光不想外孙女当皇后,恐怕就是怕她会沦为政治牺牲品吧!
汉昭帝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为何最终汉昭帝却将其处死呢?
汉武帝刘彻在执政初期由于有外戚干政的切肤之痛,又有前朝吕后乱政的先例,因此刘彻非常担心年幼的刘弗陵继位后会重蹈覆辙,于是就把他的生母赵婕妤(钩弋夫人)及宫中所有生过孩子的庶母全部处死,来为儿子长久执政辅路,并让霍光、上官桀及桑弘羊等人为辅政大臣。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可刘弗陵只有8岁,又没有母亲的呵护,因此霍光等人考虑到汉昭帝年幼必须要有个知己的人来照顾,想来想去只有刘弗陵唯一在世的姐姐最合适,这个人就是刘彻的大女儿鄂邑公主。
鄂邑公主早年嫁给同辈分的远房表哥盖侯王受,两人有一个儿子王文信,一个孙女王谭,其实刘弗陵比鄂邑公主的孙女还小。
由于刘彻晚年滥杀无辜瞎折腾,他的女儿们大都死去了,只有鄂邑公主侥幸存活下来,她便来到宫中,悉心照顾汉昭帝的起居生活,汉昭帝也十分感激他的姐姐,多次封赏她,公元前87年封她为鄂邑长公主。鄂邑公主在盖侯死后就和她儿子的门客丁外人相好了,起先还是遮遮掩掩的,汉昭帝和霍光知道后不但没有处罚他们,还下诏命令丁外人伺奉鄂邑长公主,他们的关系也就公开化了。
汉昭帝在鄂邑长公主的照料下慢慢长大了,鄂邑长公主就想替他挑选后宫妃嫔,上官桀就想把自己的孙女上官氏送入宫中待来日成为皇后,可他的亲家霍光认为外孙女太小就没有同意,于是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就找到丁外人,许诺只要帮助上官氏进入宫中,他保证让丁外人封侯,丁外人当然高兴,举手之劳的事,就把这事告诉了鄂邑长公主,鄂邑长公主也觉得有道理,就下旨让上官氏进宫做了汉昭帝的婕妤,还封上官安为骑都尉。鄂邑长公主和丁外人已做了该做的事,现在轮到上官桀等人投桃报李的时候了,上官桀及上官安父子多次请求为丁外人封侯以配鄂邑长公主(因为公主只能嫁给门当户对的列侯,不能嫁平民),但霍光就是不同意。
还有同为辅政大臣的桑弘羊,因为儿子的官职没有得到霍光的批准而对霍光怀恨在心,因此鄂邑长公主、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等人合谋想除掉霍光,他们多次在汉昭帝的面前打小报告,但汉昭帝对霍光不仅信任而且还非常依赖,不可能同意他们所说的。
鄂邑长公主等人见在汉昭帝那里得不到他们所想要的,又不能不除掉霍光这个眼中钉,于是他们就走一着险棋,废掉汉昭帝,改立燕王刘旦为帝,霍光是权臣,也是难得的手握重权却又始终效忠于朝廷的大臣,他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诛杀了上官桀及桑弘羊的家族,鄂邑长公主和刘旦也自杀而死。汉昭帝也更加的宠信霍光,霍光也积极的帮助汉昭帝振兴大汉,刘弗陵死后无子嗣,霍光又拥立刘病已为帝,在他的努力下,汉宣帝刘询将汉朝的强盛推到了顶峰。只可惜一代公主本来有个很美好的未来,只怪她贪心不足,自毁长城。汉昭帝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为何最终汉昭帝却将其处死呢?
简单来说,汉昭帝没有处死姐姐。
汉昭帝是汉武帝的幼子,前87年继位,时年仅八岁,根本无法执政,所以在驾崩前,汉武帝给儿子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任命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少主,其中霍光权力最大。
很快,这些托孤重臣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年幼的皇帝还无法自理生活,其生母又被汉武帝处死,以防止出现母后专政,把皇帝交给武帝的其他妃子抚养也不行,这跟另造一个母后没区别。
大臣们一合计,决定让汉昭帝唯一在世的姐姐鄂邑公主入宫,照顾皇帝,进宫当天,鄂邑公主进位长公主。
史书上关于鄂邑公主的记载很少,对于她的名字、生年、排行以及生母和丈夫的身份,我们一概不知,只知道她被称为盖主,则她的生母可能姓盖或者她的丈夫是盖侯。
可以肯定的是,鄂邑公主的年纪远大于汉昭帝,燕王刘旦曾给汉昭帝上书称:“今臣与陛下独有长公主为姊”,刘旦是汉武帝第三子,元狩六年(前117年)就被封为燕王,到汉昭帝在位,他的年纪再少也在三十岁以上,那鄂邑公主就在四十岁左右了。
古人结婚早,按照史书的记载,这个时候,鄂邑公主的丈夫已经去世,甚至她的孙子孙女都已出世,照顾汉昭帝这个小弟,自然是不在话下,在她的照料下,汉昭帝一天天长大了。
皇帝在长大,朝堂也没闲着,政治斗争此起彼伏,在皇帝虚位的情况下,几个顾命大臣都在觊觎着最高权力。
顾命大臣中,权力最大的是霍光,他是冠军侯霍去病的异母弟,不得不说这对哥俩都是天才,一个长于军事,一个长于政治。
霍光权力大,自然引起其他辅政大臣的不满,大家都是辅政大臣,凭啥你说一不二?这种矛盾在辅政大臣之一的金日磾病逝后更显尖锐,因为霍光接管了金日磾的权力,权势更上层楼。
开始的时候,剩下三个辅政大臣还是和和睦睦的,尤其是霍光和上官桀,他们两个是亲家,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娶了霍光长女为妻,所以每当霍光休假时,代替处理政务的都是上官桀。
替着替着上官桀就有点上瘾了,开始为自己谋求更多大的权力。
上官桀瞄准了时年十二岁的皇帝,正好赶上鄂邑公主为汉昭帝选皇后,上官安跟父亲和岳父商量,打算让自己年仅六岁的女儿上官氏入主后宫,上官桀表示同意,但霍光认为外孙女还小,表示反对。
朝臣这边走不通,上官安另辟蹊径,跑去巴结鄂邑公主,成功让自己女儿成为皇后,上官安因亲升为车骑将军,封桑乐侯。
事成之后,上官桀父子开始回报鄂邑公主的恩情,他们巴结鄂邑公主是通过公主的情夫丁外人,这个丁外人是一介平民,是鄂邑公主儿子的门客,鄂邑公主反正守寡,也想跟情夫转正,但汉朝有规矩公主尚列侯,平民是娶不了公主的。
上官安巴结公主就有一个承诺,公主让上官氏成为皇后,上官父子为丁外人谋求侯爵之位,皆大欢喜。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计划出了变动,霍光否决了一切关于授予丁外人爵位官职的建议,丁外人一直是个平民,因此,上官桀父子和鄂邑公主都恨上了霍光,太不给面子了!
上官桀父子和鄂邑公主跟霍光关系不佳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燕王刘旦的耳朵里,这位密切关注朝局的王爷自然不是为了国事安稳,而是为了自己的上位。
本来按照年纪排,现在坐在皇位上的应该是他,而不是弟弟汉昭帝,刘旦非常不满,策划着夺位,就经常派人跟上官桀等人联络。
政变最终被霍光挫败,上官桀父子、丁外人等人全被族诛,燕王刘旦和鄂邑公主自杀。
整个过程中,汉昭帝的存在只是识破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一直站在霍光这边,帮助他镇压政变,鄂邑公主是自杀的,当然,就算她没有自杀,估计霍光也不会放过她,留下来祸患太大了,而在霍光坚持下,汉昭帝的诏书也可称为废纸。
汉昭帝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为何最终汉昭帝却将其处死呢?
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小儿子,原本轮不到自己做太子储君,更谈上后来掌管汉家天下。但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征和二年(前91)西汉王朝上发生震动朝野的巫蛊之乱。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被人诬陷,母子二人双双自杀而亡。
其他皇子都积极运作,甚至像老三刘旦自告奋勇要当皇太子,被汉武帝深恶痛绝,老四刘胥更是游手好闲,不成器的东西,老五本来将要被立为太子,可是先于汉武帝死去,天大的便宜就落到小儿子刘弗陵手上。
生母被汉武帝毒死,姐姐抚养成人
汉武帝驾崩前的征和年间,汉武帝开始思考身后大事,内心开始琢磨打算将帝位传给刘弗陵,汉武帝是多英明神武地的帝王,由于看不惯自汉朝建立以来,特别是吕后时期,外戚权势过于膨胀,威胁刘氏汉家天下,如今若立小儿子为皇帝,“主弱母强”极其导致外戚专政的悲剧再次上演,于是下令将刘弗陵的母亲赵婕妤赐死。汉武帝这一举动,给后世的王朝解决外戚问题带来借鉴。
汉武帝驾崩以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只有同父异母的姐姐鄂邑公主是自己世上亲近的人,所以汉昭帝刘弗陵登基以后,鄂邑公主被封为长公主,长期留在宫中陪伴照顾年幼的汉昭帝。
托孤大臣争权,鄂邑长公主深陷其中,惨遭身死
后元二年(前87)一代雄主汉武帝驾崩,生前遗诏大将军霍光为首辅大臣,金日磾、上官桀为副手,金日磾不幸因病去世,朝中大权就被霍光和上官桀一分为二。汉武帝的尸骨未寒,不安定分子上官桀不满屈居霍光之下,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取代霍光,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天子近臣。
始元四年(前83),汉昭帝刘弗陵已经十二岁,到了选妃立后的年纪。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打算让自己年仅六岁的女儿能够入宫伴随汉昭帝左右,想以此成为汉昭帝的老丈人,加上托孤重臣的家庭背景,该是何等的荣耀。结果,意见刚提出来就遭到霍光的反对。
鄂邑长公主有个情人叫丁外人,与上官安的关系非常密切,上官安就托丁外人向鄂邑长公主帮忙运作这事,并且最后取得成功。上官家族为了回报鄂邑长公主,公然于朝堂之上建议封丁外人为侯,霍光搬出汉朝“无功不得封侯”的惯例,把此事给否了,从这里能够看出上官家族和鄂邑长公主简直是拿国家大事当儿戏。
此前,御史大夫桑弘羊也想给自己家的孩子们弄个一官半职,霍光同样寄予否定。于是,朝廷上两大政治势力开始狼狈为奸打压霍光,甚至拉拢燕王刘旦,企图除掉霍光,废掉汉昭帝,另立刘旦为帝。
鄂邑长公主手下有个小吏叫燕仓,跟随鄂邑长公主多年,对公主府上的大大小小事务都非常熟悉,无意间获知鄂邑长公主和上官家族的阴谋,就赶紧跑去告诉大臣杜延年,霍光和汉昭帝得到密报以后,先下手为强,一举将鄂邑长公主和上官家族的叛乱阴谋破获。
所有参与密谋叛乱的人,包括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被诛灭全族,朝廷还未对鄂邑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进行发落,二人对所犯的罪过一清二楚,干脆自杀谢罪。
鄂邑长公主曾经因照看汉昭帝刘弗陵居功至伟,深得汉昭帝信赖,却因迷恋自己的情人丁外人,居然铤而走险,犯下谋反的滔天大罪,最后身败名裂,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实在令人叹息。
汉昭帝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为何最终汉昭帝却将其处死呢?
并不是汉昭帝处死的,而是自己自杀的。
汉武帝晚年宠幸钩弋夫人,生下了幼子汉昭帝刘弗陵,刘弗陵从小体格健壮、聪明伶俐,汉武帝觉得很像他少年之时,特别宠爱刘弗陵,对他抱有很大期望。且有意传位于刘弗陵,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武帝将刘弗陵的生母赐死。
汉武帝赐死刘弗陵生母以后,给他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任命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少主,其中以霍光权利最大。
汉昭帝前87年继位,时年仅八岁,除了无法执政,还无法自理生活,很需要亲人在身边照顾,但其生母已被汉武帝处死,把他交给武帝的其他妃子抚养也不合适,同样也有母后干政的风险。 最后,汉昭帝唯一在世的姐姐鄂邑公主成了最佳人选。鄂邑公主比汉昭帝大很多,且已经孀居多年,子女都长大成人,没有牵挂,于是封鄂邑公主为长公主,入宫照顾皇帝。
刚开始还是挺顺利的,鄂邑公主用心照顾着汉昭弟,四位顾命大臣也在用心的各司其职。但是慢慢的情况就变了,皇帝在长大,朝堂也没闲着,政治斗争此起彼伏,几个顾命大臣都在觊觎着最高权力。
同样都是辅政大臣,霍光权力最大,自然引起其他辅政大臣的不满,这种矛盾在金日磾病逝后更显尖锐,因为霍光接管了金日磾的权力,权势更上层楼。按道理来说霍光与上官桀是儿女亲家,都是自己人,不应该有那么深厚的矛盾的,但是人心难测啊。
在汉昭帝十二岁那年,鄂邑公主计划为其选皇后,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也是霍光的女婿),想让自己六岁的女儿做皇后,这个想法得到了父亲的赞同,却遭到岳父的反对,因为霍光认为外孙女还太小。没办法,上官安就只能另辟蹊径,跑去巴结鄂邑公主,和鄂邑达成协议。协议的内容就是公主让上官氏成为皇后,上官父子为公主的情人丁外人谋求侯爵之位(汉朝有祖制非封侯者不得娶公主)。
鄂邑公主成功让上官安女儿成为皇后,上官安因亲升为车骑将军,封桑乐侯。上官安自然也要投桃报李,没想到又被霍光以“无功者不得封侯”为由驳回了。
霍光为人正直,曾多次驳回上官家亲戚当官的奏请,这新仇旧怨累积在一起,上官家也顾不上什么亲家了,就此翻脸成为政敌。视霍光为眼中钉的并不只是上官家,同为顾命大臣的桑弘羊自恃功高为子弟求官被霍光拒绝,且二人的政治主张有严重分歧,因而桑弘羊怨恨霍光。鄂邑公主因为情人未能封侯也十分怨恨霍光,汉昭帝的哥哥燕王刘旦,因为没有被立为皇帝,心存怨恨和野心。于是这几股政治势力就联合起来发动政变,试图杀死霍光,废掉刘弗陵。
政变最终因为霍光提前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于是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鄂邑公主、燕王刘旦自知罪大恶极,不得赦免,先后自杀身亡。当时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牵连废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