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和太子李亨的关系如何?李亨继位之路为何异常艰辛?

一部《长安十二时辰》,让李亨走火起来。剧中的倒霉太子李屿就是现实中的李亨,李屿就是李亨的曾用名。

电视剧将所有的矛盾集中于一天,显得更加扣人心弦,情节似乎更夸张。其实,现实中的李亨,所面临的的窘境一点不亚于电视剧。

李亨整整做了十八年的太子,从一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熬成一个四十六岁的小老头。期间,他不断遭受,来自于李林甫和杨国忠的连番攻击,唐玄宗对此则采取纵容的态度,让李亨多次陷于严重的政治危机。

皇帝与太子,首先是政敌

不同于寻常人家,皇帝与太子首先是政治关系,然后才是父子关系。皇帝对太子的感情很复杂,看到太子,心眼小的皇帝第一个想到的是:“这家伙每天都在盼着我死!”所以,太子的一言一行,难免受到皇帝的误读和曲解。

唐玄宗是个心狠手辣的皇帝,曾经一日废杀三子,包括太子李瑛在内,政治利益面前,毫无感情可言。李亨对他那个“毒父”心有余悸,活得战战兢兢,生怕父亲哪一天翻脸。

按常人理解,只要李亨心底无私,始终对父亲保持一份孝心,避祸是很容易的事,难道唐玄宗是个昏君?其实政治的复杂性,往往连带太多利益方,政敌制造的陷阱常常让人烦不胜防。比如废太子李瑛,好心好意替武惠妃“捉贼”,竟被诬陷成某犯,哪儿说理去?

只要皇帝心里产生那么一丁点裂缝,父子关系很快就会被苍蝇上,李林甫和杨国忠,就是那只苍蝇!

李林甫频频出手,李亨疲于招架

李林甫恐怕是唐朝最有权势的宰相,此人能力出众,揽权的手段也无人能及。宰相权势熏天,势必与太子势力冲突,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李林甫一心想扶立寿王李瑁,对李亨不感冒。十来年间,他对李亨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唐玄宗就像个睁眼瞎,面对儿子疲于招架的势态,从来不过问,任由李林甫肆虐。说白了,根子上还是唐玄宗对李亨心有忌惮,借李林甫的手,打压太子而已。

正是在这种纵容之下,李林甫不是一般的放肆。天宝五载,是李林甫对李亨的打击,最疯狂的一年。

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皇甫明回京述职,元宵夜,李亨与皇甫明及大舅哥韦坚,在景龙道观搞了个小聚会。这就点事,被李林甫弹劾为皇亲与边将勾结,欲立太子!同时李林甫的党羽闻风而动,纷纷搜罗证据,妄图将太子李亨置于死地!

这件事的结果,导致皇甫明被免职,韦坚被贬,李亨被迫休掉妻子韦氏,才躲过一劫。

另一件事由李亨的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勾连引起。杜良娣有一个姐姐,嫁给了左骁卫兵曹柳勣,这个柳勣与岳父杜有邻不睦,竟然诬告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李亨就这样,被莫名其妙地卷进了又一场谋反案。李林甫在明知柳勣诬告的情况下,不断牵连扩大案情,连地方官员都被卷入,一心就想扳倒李亨。

好在唐玄宗对李亨,总体上还是比较放心的,因而他可以纵容李林甫对他的打压,不相信太子会谋反。李亨再次使出“金蝉脱壳”之计,休掉杜良娣,与杜有邻断绝关系,才得以保全。

堂堂太子爷,不但保护不了自己的妻妾,反而要靠断尾求生,李亨的心境可想而知!若非父亲的有意为之,李林甫哪来那么大能量?

终于没有重蹈李瑛覆辙

幸运的是,李亨没有成为第二个李瑛,他安然度过了危险期,并最终登临九五,个中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李亨的谨慎

李亨很明智,他知道自己不是父亲的对手,始终以一颗谨慎恭孝的心,对待父亲,无论遭受多大冤屈,他都不申辩,默默承受。

这种看似愚笨的被动防守,其实很睿智。一来让自己的防守做到了极致,让李林甫等,找不到实打实的薄弱攻击点。二来让自己赢得父亲同情,和朝臣们的舆论支持。

二、唐玄宗的基调

基于李亨的实力和表现,唐玄宗有个基本论断,“这个窝囊娃,掀不起大浪”。所以,他不会允许李林甫搞垮李亨,但本能的忌惮心理,又需要李林甫不停敲打太子。

这就是李亨遭受折磨的原因。另外,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狠毒,无疑给后世留下了骂名,他不想悲剧重演,在对待李亨的事件上,他必须谨慎!

三、高力士的暗助

不可忽视高力士的作用,高力士其实才是唐玄宗最信任的人。历史上对高力士多有丑化,其实此人除了忠心,关键是有正确的是非心,不利益熏心,也不糊涂。

高力士虽然与李亨没有太多交集,不过他显然对李亨报以欣赏的态度。在李亨遭遇李林甫和杨国忠轮番打击之下,高力士对李亨的力挺很关键。

四、突发的机遇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亨悲催的太子之路,还要走多久,不好说。这场变乱是大唐和人民的灾难,却是李亨的机遇。

安禄山给李亨送上了完美的助攻,这个情况,真的让所有人啼笑皆非!

马嵬坡隐秘与灵武即位

可以肯定,马嵬坡事变,太子李亨就是幕后黑手!“帮凶”有李辅国及两个儿子李豫和李倓。

史书没有记载李亨在发动兵变时的心情,估计他的内心也充满矛盾吧。不过,基于政治关系大于父子之情的定理,李亨做出这个举动也不足为奇。

唐玄宗防儿子,防了一辈子,没想到儿子在形势巨变之下,逮着机会就翻脸了!马嵬坡杨国忠杨贵妃兄妹殒命,唐玄宗不得已同意李亨放单飞。这时候,唐玄宗心里透亮,他知道已经失去了对儿子的控制。

果然,没多久,远在蜀地的唐玄宗得知,自己被“太上皇”了。知道大势已去的唐玄宗,面对满目疮痍,做了一件最明智的事:他下旨禅位给李亨!算是给李亨补了张车票。

唐玄宗和太子李亨的关系如何?李亨继位之路为何异常艰辛?

唐肃宗的一生确实是相当波折的,在娘胎中就差点丢了命,后来阴差阳错成了大唐的太子。但是作为唐玄宗的儿子,他这个太子又是很憋屈的,谨小慎微的,不仅被父亲打压,还要和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周旋。安史之乱的发生倒是给了李亨一个重生的机会,让他勇敢的与唐玄宗分道扬镳,扛起了平叛的大旗。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压下安史之乱,倒是助长了宦官专政的气焰,临死之前眼睁睁看着一场政变发生,这一生没有一刻是消停的。

李亨还在娘胎的时候就是一个多事之秋,当时唐隆政变刚刚过去,李旦继位,李隆基成为帝国的太子,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才刚刚开始。当时的李隆基论实力是比不过太平公主的,他只能隐忍,东宫中多的是天平公主的眼线。杨氏一怀孕,李隆基就慌了,就害怕太平公主会拿这个孩子做文章,于是让张说秘密找了堕胎药,准备让李亨胎死腹中。正当李隆基煎药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旧唐书》记载:

太子于曲室躬自煮药,醺然似寐,梦神人覆鼎。既寤如梦,如是者三。

李隆基疑惑不解,就把这个梦和张说说了,张说认为这是天命不可违,于是李隆基就把药倒掉了,然后李亨就出生了,不过因为李亨的母亲杨氏只是太子的良媛,身份并不尊贵,所以李亨一出生就是跟着太子妃王氏生活的,王氏数年无所出,对李亨就和亲生儿子一样。

在李亨被立为太子之前的二十多年时光里,李亨还算是幸福的,两岁上就封了王,五岁就遥领安西大都护以及各种副使,成年后和兄弟们住在十王宅,后来改封为忠王,曾为帝国出征讨伐奚、契丹等部落,因功官居司徒。然后,接下来他的命运突然改变。

当时的太子李瑛因为被武惠妃设计陷害而被唐玄宗废黜,紧接着武惠妃因为做贼心虚而吓死,原本为寿王谋求的太子之位成了李亨的,李亨是唐玄宗第三子,按照立长的原则,李亨确实是最合适的,但是宰相李林甫之前一直支持的却是寿王李瑁,所以李亨刚一成为太子,就有了敌人,而且唐玄宗本人也是不遗余力的打击太子。

可以说,在近二十的太子生涯中,李亨过的相当的憋屈外加谨小慎微,甚至他先后和太子妃韦氏和良娣杜氏离婚,这个不过才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在做太子的时候头上已经是有很多的白头发,每次和唐玄宗见面完全不是父子相见的温馨,而只有政敌般的杀气,李亨一直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与位高权重的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斗智斗勇,艰难的求生存。

后来李林甫死了,安史之乱也开始了,唐玄宗要带着大家逃亡四川。东宫看到了机会,他们谋划在路上发动兵变,最开始的目标本来是除掉杨国忠然后逼唐玄宗退位的,就像神龙政变一样。但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却在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之后第一时间宣誓对唐玄宗尽忠,所以李亨的目的并没有在马嵬兵变中实现,不过也只是拉长了时间而已。

唐玄宗执意入蜀,而李亨则选择留下来平叛,然后北上灵武寻找朔方军的支持。这一举动影响了后来的大唐,因为正是灵武根据地的建立,使得安史之乱后君臣将三者之间空前的团结,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收复两京。当然两京收复之后,唐肃宗李亨就着急忙慌的回到了长安,然后命人去四川迎回太上皇。

这一举动同样影响深远,回到长安的唐肃宗开始不再信任武将,反而信任宦官,唐肃宗身边的三大宦官包括李辅国、鱼朝恩和程元振,都是排挤能臣武将之人,郭子仪被鱼朝恩陷害失去了兵权,包括之后李光弼也遭到了忌惮等等,后来的仆固怀恩造反同样与这些宦官脱不了干系。

唐肃宗谨小慎微甚至于懦弱的性格在做了皇帝后暴露无遗,他宠信李辅国,大部分政事都交给李辅国处理。而李辅国又与张皇后勾结,打击忠良,排除异己。后来两人矛盾加剧,竟在唐肃宗病重之际引发了一场兵变。李辅国将张皇后等人囚禁,直接把病床上的唐肃宗被气死了,然后李辅国又扶立太子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

终肃宗一朝,安史之乱并没有结束,这也是唐肃宗不能瞑目的地方,他致力于平叛,并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是终究还是不能完全信任武将,任由宦官做大,最终留给了唐代宗一个同样风雨飘摇的大唐。

唐玄宗和太子李亨的关系如何?李亨继位之路为何异常艰辛?

唐玄宗的皇位是靠政变得来的,唐朝这种政变也有很多,所以唐玄宗不允许皇子权力过大。他曾经听信宠妃武惠妃的谗言,杀了三个儿子。李亨因为在剩下的皇子里年纪最长,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李亨肯定是活的战战兢兢的。

李亨虽然是太子,但是在朝廷中却没有什么话语权,唐玄宗先后宠幸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并且任由他们打击太子李亨的势力,玄宗是不愿意看见李亨的势力扩张的。

李亨的妻子韦妃和杜良娣的亲眷被卷入朝廷案件中,李亨为了自保不得不“离婚”,经历了两次婚变,李亨的精神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自从当上了太子,李亨就一直被打压,他不得不小心谨慎,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了,李亨才有机会发动兵变,除掉杨国忠。玄宗出逃,李亨平定了安史之乱,玄宗在四川还维持着一个小朝廷,想要与儿子抗衡,玄宗以太上皇的身份回京之后,几乎是被软禁起来了,这对父子的关系应该已经很差了。

李亨即使是登上了皇位之后,也没能摆脱父亲的阴影,担心父亲发动兵变,夺回皇位。所以李亨的太子之路是很艰难得,都是因为玄宗不愿放权于他。

唐玄宗和太子李亨的关系如何?李亨继位之路为何异常艰辛?

谢邀,这是很正常的好吗?

李世民的太子想提前接班,李世民提前下手,太子就被清理出局了。

武则天卧病在床,她的太子李显发动政变,提前接班了。

李显的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想提前接班,结果被杀,

李旦的太子李隆基提前接班了,李旦就被软禁到死了。

李隆基的前太子李瑛想提前接班,结果被杀,

李隆基面对新太子李亨,还能信任他吗?

皇帝要提防那些希望他早死的人,也就是那些只有皇帝死了,才能获利的人。

太子是最希望皇帝早死的人,没有之一,你说皇帝跟太子什么关系?

皇帝不死,太子就是高危职业,随时被废被杀,唐朝太子顺利继位的有几个?皇帝不死,太子位子就不稳,只有皇帝死了,太子顺利接班了,太子才安心。

所以,皇帝必须提防太子,防止他造反,必须设置各种制约机制,让他不得不安守本分。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西逃,一个不小心,太子就提前接班了,然后下诏书,尊称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就被架空了。

第二年,肃宗就接回玄宗,让他养老,实际上呢?肃宗如果不接回玄宗,那就是两个皇帝,相当于另 立 中 央了,所以必须接回来软禁起来。

玄宗也不傻,当然不回去了,回去就被软禁,但是,由不得你了,玄宗被接回,软禁在他做王爷时的府邸,兴庆宫。

所以,你还觉得,玄宗提防太子有错吗?

唐玄宗和太子李亨的关系如何?李亨继位之路为何异常艰辛?

唐玄宗李隆基是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大唐王朝发展到巅峰。

同时唐玄宗李隆基又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他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公元710年发动唐隆政变杀害伯母韦香儿上官婉儿与堂姐安乐公主等,登上皇帝宝座以后李隆基又在公元713年发动先天政变杀害姑母太平公主,囚禁父亲太上皇李旦。

公元737年,唐玄宗李隆基又听信宠妃武惠妃的谗言,将皇太子李瑛等三个儿子杀害。

本来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是皇太子的热门人选,可武惠妃心理素质不如武则天,她在冤杀皇太子李瑛等之后不久就因为疑心生暗鬼而病重。

公元737年12月7日,40岁的武惠妃病死。唐玄宗李隆基非常伤心,追封武惠妃为贞顺皇后。

武惠妃去世对她的儿子李瑁是巨大打击,只要武惠妃再多活几个月,李瑁当上皇太子板上钉钉,可武惠妃一死,让李瑁失去了靠山,成为皇太子的希望渺茫。

唐玄宗李隆基有二十多个儿子,老大庆王李琮的母亲地位低,而且李琮因为打猎时受伤破相被排除,老二皇太子李瑛被杀。

高力士一句立储以长指的是老三李玙即后来的皇太子李亨。其实高力士原来是武三思的家奴,与武惠妃关系很好,但武惠妃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儿子李瑁立皇太子的问题上没有请高力士帮忙,结果在她死后高力士的一句话让李瑁的皇太子希望落空。

公元738年7月,唐玄宗李隆基立忠王李玙为皇太子,改名李亨。而李隆基最宠爱的第十八子李瑁受到巨大打击。

更要命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早就看上了李瑁的妻子绝代佳人杨玉环,这也是李瑁失去皇太子宝座的重要原因。

公元740年夏季,56岁的唐玄宗李隆基霸占了21岁的儿媳杨玉环。

公元741年除夕,结婚近六年的李瑁与杨玉环被李隆基活生生拆散,李瑁仍然幻想杨玉环帮助自己成为皇太子。

公元745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封杨玉环为皇贵妃,成为六宫之主,这对皇太子李亨来说不是好消息,他担心杨贵妃会帮前夫李瑁谋夺自己的皇太子宝座。

然而,形势的发展却让杨玉环明白,自己虽然做了皇贵妃,但前夫李瑁的皇太子梦想很可能落空,因为唐玄宗李隆基不可能糊涂到让心爱女人的前夫来做皇太子的,因为唐玄宗李隆基与寿王李瑁既是父子,又是情敌。

即便如此,已经做了十年宰相的李林甫却仍然企图打垮皇太子李亨,因为宰相李林甫曾经帮助武惠妃谋立她的儿子李瑁,必然与皇太子李亨成为死对头。

尽管皇太子李亨非常谨慎,还是被宰相李林甫抓到了把柄。

公元746年元宵节,皇太子李亨与太子妃的哥哥韦坚与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见面,宰相李林甫向唐玄宗报告“欲共立太子”。但唐玄宗却只处罚了韦坚与皇甫惟明,并没有追究皇太子李亨。

韦坚被贬以后,他的两个弟弟上疏鸣冤叫屈,还让皇太子李亨作证,唐玄宗非常震怒,皇太子李亨非常恐惧,为了自保,他立即与妻子韦妃离婚。

公元746年年底,皇太子李亨的次妻杜良娣的父亲也出事了。也被宰相李林甫抓住不放,牵连到皇太子李亨,李亨为了自保,只好再次离婚。

两次大案,两次离婚,李亨身心受到巨大打击,刚刚40多岁头发就全白了。

一直到公元752年李林甫去世,皇太子李亨的日子才好过一些,新宰相杨国忠对他的威胁远远不如李林甫,加上杨国忠集团与安禄山集团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让皇太子李亨坐山观虎斗,渡过了危机。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皇太子李亨也发动马嵬驿兵变,处死宰相杨国忠贵妃杨玉环兄妹。唐玄宗李隆基与皇太子李亨分道扬镳。唐玄宗逃亡成都,而皇太子李亨趁机在灵武即位,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

唐玄宗和太子李亨的关系如何?李亨继位之路为何异常艰辛?

1、唐玄宗和太子李亨“一生都在相互试探”中,两人之间不断的进行试探和妥协;李亨的继位之路主要一方面是受寿王李瑁、庆王李琮的王位竞争,另一方面是受唐玄宗不愿最终放权的影响。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删)

2、先说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关系,一生都在试探中:

一是李亨在胎儿时,李隆基做出的生死抉择。李亨出生时正值唐玄宗父亲李旦在位,那时权倾朝野的是武氏家族和太平公主,李家添丁势必引起地方注意并被对方视作挑衅。李隆基当时打算将李亨堕胎,但最终感性战胜了理性,将李亨留了下来。

二是当李亨成年时,唐玄宗打击李亨周围辅助势力。公元745年,打击对象是李亨的岳父家,罪名是密谋拥立李亨登基,最终结果李亨大舅哥韦坚被流放;公元746年,李亨侧室杜氏家人投入大狱,杜氏父亲被仗毙;公元747年,大臣王忠嗣被清算,罪名是“拥立太子”。而李亨的应对策略就是:只要是谁或谁家属出了问题,就与其断绝关系。他与韦氏和杜氏都进行了离婚处理,而对王忠嗣,他旁观。李亨在与唐玄宗的试探中表现出了充分的政治娴熟姿态。

唐肃宗李亨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删)

3、再说李亨的继位之路为何异常艰辛:

一是与寿王李瑁、庆王李琮的王位竞争。唐玄宗最早的太子是李瑛,但在公元737年被废黜,赐死。在这之后最有竞争力的当属寿王李瑁,李瑁的优势在于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李林甫也支持李瑁,正当唐玄宗犹豫不决时,武惠妃在同年(737年)病死,而且唐玄宗忌惮武氏家族再步前朝后尘;而李琮优势在于其长子身份,但劣势也十分明显——没有子息。这两种情况在李亨身上都不存在,唐玄宗也是犹豫了很久才立李亨为太子。

寿王李瑁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删)

二是唐玄宗不愿最终放权。公元756年,潼关失守后,唐玄宗赴蜀,而李亨北上并在灵武称帝,并奉玄宗为太上皇。而唐玄宗在得知消息后,用了四五天时间考虑,承认了李亨的地位。在《明皇令肃宗继位诏》中可以看出,玄宗在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保留了权利。而不愿放权最显著的体现在于唐玄宗“遣永王赴镇”,永王东巡得到了玄宗的支持。而后世所提到的永王“叛乱”是永王兵败后的说法,兵败之后,玄宗为形势所迫,称永王为叛乱,借此以得到肃宗李亨谅解,达成妥协。

4、综上,唐玄宗与太子李亨两人关系微妙,始终处于相互试探,最终达到相互妥协的状态;李亨的继位之路上除了其他皇子的竞争以外,还有他父亲唐玄宗对于权力的痴迷,迟迟不愿交出权力的原因导致异常艰辛。

参考文献:《养儿为患》 刘黎平

《唐永王璘事件考辨》 张振

《唐玄宗立李亨为太子之因试析》 赵永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