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为啥又不满意清朝了?

钱谦益是个很复杂的人,其实他就没对清朝满意过,甚至连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大明王朝,他也是不满意的!所以,本质上来说,钱谦益是个没有归属感的人,精神世界极度寂寞的人!

正因为如此,清军刚抵南京,他就率众归降,他觉得自己没有义务,为大明王朝殉葬。他对朱明的温度,比秦淮河的水还要凉。在大清,他能找到归属感吗?更不能,仅仅戴了半年的顶戴花翎,他就称病告退,情愿在自己的小书房里,红袖添香夜吟诗。

可是,钱谦益注定逃不出精神世界的煎熬,尤其当那个他鄙视的大明王朝不复存在后,他才发现,逝去的那个才是自己的根。尤其当身边还有一位充满家国情怀的红颜知己,故国往事让他生出一些追悔。于是,他又以年近七旬之身,追寻曾经逝去的梦,走向反清复明之路!

满清异族,从来不是钱谦益效忠的对象

后人说钱谦益没有节操,食大明俸禄不能尽忠君之事,尚不如一弱女子。八旗军飞抵南京,柳如是慨然而作,拉着钱谦益,决意投河自尽,为国尽忠。读了一辈子圣人之书的钱谦益,挽起裤脚,小心翼翼地趟了几步水,露出一副娇柔的姿态:“水太凉,不适合投河!”

估计柳如是气得一个字说不出来,她给钱谦益做了个示范,纵身冲向河里。这时钱谦益顾不上水凉,生生拉住柳如是,结果,气壮山河的大戏,变成了不论不论的闹剧!

事实证明,钱谦益并不是嫌秦淮河的水太凉,他是想从满清那里找温度。转头他就领着南京的臣僚们,排成长队,到城门外恭恭敬敬地跪迎八旗军入城。

多铎进入南京城,第一件事就是下达“剃发令”。好好的人不做,偏偏在脑勺后面留条尾巴,一直坚守“发肤受之父母”理念的汉人们,很难接受这个侮辱。不少人选择头可以不要,发坚决不可断!东林党魁钱谦益一挠头:“头皮痒痒得厉害!”扭身走了,再回来,脑后多了条尾巴!

水凉、跪迎、头痒,三件事把钱谦益定在了耻辱柱上!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钱谦益污秽的不光是个人,还有东林党、天下读书人,乃至所有汉民族!

难道钱谦益就是天生的汉奸,满清真的是他追求的理想国?

可以认定,上述故事“水凉”是编造的,“头痒”是添油加醋的,“跪迎”是迫不得已的,大清王朝从来不是钱谦益效忠的对象。

钱谦益降清后,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充《明史》副编修。职务虽不如他在明朝的吏部尚书,也算可以。不过修《明史》显然不是一件好差事,按照惯例,官史黑前朝几乎是常态,难听一点说,修史人要充当满清的喉舌,难免黑白颠倒。

钱谦益正月上任,六月就以生病为由,辞官返回故里常熟,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估计办公椅都没焐热。

钱谦益回乡后,清廷显然对他这个东林党魁首不放心,特地安排当地官员,对他进行监视。由此可见,钱谦益在任上,根本没有表现出效忠的姿态。

既然降清,为何又对清王朝持保留态度?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作为传统儒家仕子,他虽然迫于势力弯曲了膝盖,但内心对异族的入侵,是持憎恨态度的。二是带头降清,已经让他这个东林魁首颜面扫尽,贞操碎了一地。连他的学生都不再承认师承关系,关于讽刺他的诗歌、民谣、传闻,多如牛毛。钱谦益需要修复自己的名誉,不想再违心一路走到黑。

所以,题干说的那个“又”字,不恰当,钱谦益从来就没有对满清满意过!

从黑暗势力中偷生的钱谦益,始终如孤魂野鬼

既然不满意满清,为何不为朱明殉道呢?其实,比起满清,那时候的钱谦益,对大明更憎恨!钱谦益二十八岁中探花,在大明为官的时间,断断续续加起来,也不过十年!他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作为失意者,枯坐家中。

晚明的党争,像一锅粥,分不清是非。包括钱谦益在内,功利心趋势下,他利用自己党魁的身份,四处发动不光彩的政治斗争。当然,覆巢之下无完卵,在出手害别人的时候,他自己也被别人害惨了。罚奉、杖刑、革职、坐牢,十年间他就没正经做过事,要么整人,要么被整。

这个腐朽没落的王朝,让他恋无可恋,那个充满猜忌和冷漠的皇帝,让他心如死水。他甚至说:“人生忠佞看到头,至竟延龄在何许?”什么忠臣奸佞,都是假的。一个儒家卫道士,竟然对忠奸发出这种感叹,那么一定是内心的精神信仰垮塌了!

此时的钱谦益,根本不再怀揣忠心,他甚至不认为,自己有义务,为这个腐朽的王朝尽忠,他是朱明王朝的局外人!钱谦益的骂名,根子上就来自这里!

原本以为,以毁灭的快感,冷视大明的灭亡,他会得到重生。结果却是,他发现降了满清,背上了道德的枷锁,也让自己的灵魂无所安放,他成了孤魂野鬼!

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反清重新找回自己的根

人往往就是如此,得到的不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弥足珍贵。朱明再腐朽没落,它还是钱谦益这样的士大夫们的精神家园。如果替代者是李自成,也许钱谦益还能理直气壮,偏偏是个蛮夷!

钱谦益把所有的精神寄托,施加在红颜知己柳如是身上。柳如是让钱谦益的生活色彩斑斓,可以说,如果没有柳如是,钱谦益恐怕没多少人知道。

然而,柳如是带给钱谦益的,除了香闺趣事,注定还有情怀,家国情怀,因为柳如是本就是女丈夫!面对丈夫的狼藉声名,及苍白的灵魂,柳如是有义务帮他找回心灵的家园。

钱谦益回乡的第二年,就因为老友黄毓祺抗清案,被牵连入狱。柳如是抱病进京,四处周旋活动,好容易替钱谦益洗清冤屈,得以出狱。

也许是柳如是的情怀感染,也许是狱中的感悟,反正,出狱后的钱谦益,像是经历了一次洗礼,他以六十七岁的高龄,毅然重新走向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反清复明!

自顺治六年至顺治十七年,钱谦益躲避监视,联络南明、连接党徒、策反总兵、筹备钱粮策应郑氏......十二年间,一直辛苦操持。

郑成功二次北伐失败后,七十八岁的钱谦益痛苦地写下:“忍看末运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迟!”

“贰臣”钱谦益的时代悲歌

康熙三年,八十二岁的钱谦益病逝。钱谦益降清又反清,让清王朝深恶痛绝,乾隆亲自下旨,将他列入《贰臣传》,还写了一首诗讽刺钱谦益:“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清王朝对钱谦益的全盘否定,让他成了风箱里的老鼠,汉人是他为汉奸,满人视他为贰臣,一个万人唾弃的钱谦益被钉在耻辱柱上!

不否认钱谦益在面对满清铁蹄时的软骨头,没节操。不过,钱谦益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悲歌?民族孱弱,国力凋敝,只有人人挨打的份,光靠气节是不管用的,也救不了民族存亡。

如果非要批判钱谦益,倒不如从他服务于晚明那段时间着手。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官员之一,作为东林党最高精神领袖,当他有能力做贡献的时候,他有多少心思,放在了为国为民身上?大明败亡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但钱谦益之流罪责难逃,起码,他是那个腐朽政权的制造者,而不是拯救者!

所以,与其从道德上声讨钱谦益,倒不如向前追溯,从根子上挖一挖钱谦益之流,祸国殃民、自掘坟墓的思想根源和社会积弊!那时候的钱谦益,比跪在多铎面前的钱谦益,还要可恨一千倍!

后人多欣慰于钱谦益的亡羊补牢,没错,补了总比一意孤行好,可是,假如从一开始,钱谦益就以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为精神家园,何至于要经历亡羊的痛楚呢!

钱谦益为啥又不满意清朝了?

谁又会心甘情愿做异族的奴隶,被征服的感觉难道很好吗?

钱谦益为啥又不满意清朝了?

如果钱谦益能翻案,那汪精卫就是曲线救国的名族英雄了。

钱谦益为啥又不满意清朝了?

钱谦益从来就没有满意过清朝,他仕清是无奈之举,作为一个儒家文化的饱学之士,他是被迫投降,这也反映了他性格软弱的一面,及至后来去了北京,受到一系列的打击,更加地失望,还被关进了大牢,所以,在他的内心深处就没有满意二字。

虽然他在大明之时也混得不怎么样,但他毕竟还是正统文人,他不是那种一心向上爬,想当高官而费尽心机的那种小人,更不会卖国求荣,所以,他后来的反清之举也是必然的,当然,柳如是所起的作用也是重要原因,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柳如是,他可能是不同清王朝合作,实在不得已时,敷衍度日,而在柳如是的影响下,就会有反清的行动,比如支持郑成功,为浙东反清武装筹措军资等等。

所以,这个问题的前提有误,因为,钱谦益从来就没有满意过清朝!!!!!

钱谦益为啥又不满意清朝了?

主要是因为柳如是当时出轨了!

钱谦益在清朝任职期间,留居江南的柳如是制造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和一位姓郑的年轻书生好上了!

慑于钱家在当地的势力,糊涂的官老爷不分曲直,竟然叫人将郑姓书生活活棒杀于公堂之上。可怜一介书生,竟因柳如是白白丧命,有冤无处诉!

钱谦益在清朝任职,听到这个家丑,便辞了官职,马不停蹄的跑回家!

有人大概喝多了,为柳如是辩护,说是柳如是此举是为了警示钱谦益,叫钱谦益回头,不要在清朝做官!若真想如此,柳如是大可以独自去隐居,而不是去出轨!柳如是此举既不想失去钱家的地位,又不想叫钱谦益在清朝做官,还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可谓一举三得!

钱谦益为啥又不满意清朝了?

这是一个懦弱无能又自私自利的人的典型特征,空有满腹经纶,却连最起码的廉耻心都没有。只要不能让他吃饱拿够,享受权力带来的快乐,什么朝代都是坏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