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灭掉郑国的?

郑国被灭有其地缘上的必然性,也有郑国国力衰弱的原因,以及最后关头,自己的内乱和政策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当然,这也是他逃不掉的历史宿命。

郑国是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最初受封在今天的陕西榆林地区。当时周王室迫于形势压力,向东迁徙。郑国第二任君主郑武公,为了尽到拱卫周王室的责任,决定随周王室东迁。由虢国和郐国献出十座城池,供郑国作为新的封地,这就是后来的郑国。

郑国的地缘劣势,存在灭国的必然性

郑国西邻周王室,西北是强大的晋国,南面是楚国,西有强秦,东北是齐、卫,东面是鲁、宋。从地缘上来讲,这是一个四战之地,处于战略要冲,未来无论哪个国家之间发生争端,郑国都很难逃脱被牵连。

事实上郑国的悲剧也就是源自于此,春秋晋楚争霸,郑国因为夹在两个大国之间,成了受气包。先做晋国的拥趸,被楚国死劲蹂躏,被逼无奈投降楚国,又引来晋国人的武装报复。晋楚两国都想拿郑国,当做自己对抗另一方的桥头堡。

历史上通常讥讽郑国人朝三暮四,可是谁有能体味郑国人生存的艰难。晋楚之间著名的邲之战、鄢陵之战、颍北之战都绕不开郑国。常年的战火,严重打击了郑国的发展。

从根子上来说,郑国将国家从西部东迁,就已经注定了,郑国必然经历不同寻常的遭遇。这个客观因素,不是郑国自身能够左右的。

郑国自郑庄公后日渐没落,是其灭亡的内因

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正是由他揭开了春秋的历史。作为资历最浅的诸侯国,又是周王室的近支,郑庄公为何屡屡冒犯周天子,冒天下之大不韪?

原因就在于,郑庄公看出了郑国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将来必然会造成四面受敌的局面。所以,他的策略是图强,壮大自己向东发展。这必然会引起天下共主周天子的不满,而郑庄公为了郑国的利益,也必然宁可得罪周天子,也要东扩。

郑国西面是周王室,南面楚国和西北面的晋国他都得罪不起,能图谋只有东面的许、曹、陈、宋。可惜的是,郑庄公虽然胸怀大志,无奈郑国国力有限,并未真正做到疆土扩张。

对郑国最要命的是,郑庄公一生纵横天下,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处理不好,导致两子相争,多年内残,郑国国力迅速滑坡。自郑襄公七穆执政,郑国的衰败已经无可挽回。

郑国末期的内乱和政策失误,是其灭亡的导火索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韩国与郑国接壤。郑国在外交上选择了与魏国交好,与韩国结仇。韩国在立国前,就一直致力于灭郑,郑繻公在位的二十几年,一直处于郑韩两国的战争期。

由于韩国分兵齐国,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集中精力对付郑国,导致郑韩战争进入拉锯战。郑国还曾经兵围韩国都城阳翟,从势头上来说,似乎有有复苏的迹象。

可惜不久,郑国出现内乱,带领郑国艰难复苏的郑繻公,却突然被前相国子阳的门客杀害。子阳的门客杀郑繻公,源于郑繻公杀了子阳。不过这是一笔糊涂账,说不大清楚,记载存在多种版本。有的说,郑繻公和子阳发生矛盾,也有说郑繻公迫于楚国压力,所以杀了子阳。还有资料记载,子阳是被他的舍人杀害,跟郑繻公无关。

郑繻公死后,他的侄子郑康公即位。郑康公就是郑国末代君主,他显然不具备郑繻公的能力,郑繻公从韩国夺回来的土地逐渐被蚕食。公元前375年,郑国都城新郑,被韩国攻破,郑国正式灭亡,自郑韩第一次战争整整四十八年,自韩国立国整整二十八年。

郑国灭亡,也是逃不脱的历史大趋势

自公元前504年,郑国灭许开始,包括郑国周边的许、陈、蔡、曹,这些中原腹地诸侯国,成为第一批被灭亡的国家,此后就是郑、宋、卫、鲁。这些国家被灭后,中国进入战国七雄争霸。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实力,也不敢谋图兼并天下的野心。所以春秋争霸的形式,往往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行天下公义。

随着春秋末年,各诸侯国国力分化越来越悬殊,历史逐步跨入兼并时代,一些频临大国的小国家,首先成为牺牲品,比如虢国、虞国、郐国、徐国、黄国、江国等等。

战国时代的到来,就预示着天下的主题,演变成赤裸裸的兼并潮!这就是天下大势,许国逃不掉,吞并他的郑国也逃不掉,同样吞并郑国的韩国,也逃不掉!时也命也!

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灭掉郑国的?

取郑是韩国的国家战略。三家分晋时,韩康子的谋士段规就已经为他制定争取成皋的灭郑计划。成皋地势险要,是洛阳的东边门户,虎牢关(也叫汜水关、成皋关)的所在地。后来韩国果然分得了成皋,并据此灭亡郑国。

当然郑国也不是谁想灭就灭的。春秋初期,郑国曾一度是中原最强大的诸侯。晋文公曾联合秦国一起侵打郑国,秦兵退去了,晋国也不得不班师。邲之战之前,郑国归附晋国,楚庄王伐郑,连续攻打三个月才拿下郑都。

战国时期,长期作为战场的郑国衰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韩国虽然是七雄之一,但是国力却最弱,更何况国际形势风云万变,这就注定灭郑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从公元前423年,韩国灭郑的计划正式实施。那年,韩武子伐郑,杀死了郑幽公。公元前408年,韩景侯伐韩,获得重镇雍丘,并迁都阳翟,兵锋直指郑国。于是郑国不得不修建长城加强防御。第二年,郑国又在负黎把韩国打败。

公元前403年,韩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但是却发生了内部冲突。于是在公元前400年,郑国就把韩国都城阳翟给包围了。

韩、郑两国前期的较量,韩国并没有捞到多少便宜,反而是郑国稍占上风。

公元前396年,郑康公即位。驷子阳党徒掌握国家政权,他杀死郑繻公,立郑幽公弟乙为君。后来郑国分为三大区域,分别为负黎、阳城和新郑地区,负黎地区不久又归降韩国。那时候,诸侯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北方的赵国正在伐卫,魏、楚之间也战争冲突不断。公元前385年,韩文侯讨伐郑国,又取得阳城地区。郑国就只剩下新郑一块土地。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就灭亡郑国。

郑国地处天下之中,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虽然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但是地缘劣势注定了它终将被灭亡。韩国灭亡郑国之后迁都新郑,也仅仅一百多年,便被秦国所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灭掉郑国的?

在战国时期,夹缝中求生存的韩国灭掉了郑国,韩国在建立之前是三晋实力中最弱小的,并且身边都是大国一般的存在,有魏国、秦国、楚国、燕国、赵国,简直是心态爆炸了,但是韩国也想对外扩张也要成为一等一的大国,所以就把目光放在了郑国的头上,根据当时的形式,由于地理位置等的原因,百分之70的兵力都集结在首都新郑,按照当时的情况只要攻下新郑就等于攻下了郑国。于是便发起了突袭,但是呢,与此同时为了麻痹郑国 让郑国没有其防备,于是大肆宴请郑国使者使臣,以此麻痹郑国国君,不要让韩国的计划泡汤。由于当时的信息传达不变,并且各关要道都被韩国军队堵截,无法向其他国家发出救援,并且韩国爆发的是闪电战,趁郑国没有任何防备,偷袭新郑。使其损失惨重,等一切尘埃落定之时,韩国已经灭亡了郑国,对于其他国家的态度也是为自己的国家考虑,赵国默许了韩国的这种行为,毕竟原来都是三晋之国,还是很有必要的维持关系 不能因为郑国损失了自己的利益,而魏国当时的领土是被韩国一分为二的,一边要提防秦国和楚国还要提防燕国,所以当时怕和韩国翻脸,自己得不偿失,于是也默许了这次行动 而其他大国怕对韩国出手的话,其他的三晋之国,赵国和魏国联合一起对抗自己。所以各国都表现的态度都是绥靖政策,使其自生自灭。韩国打了一场漂亮的闪击战,让其各国都哑口无言。

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灭掉郑国的?

三家分晋后,韩国和老牌诸侯郑国都属于中等诸侯,实力差不多。韩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灭掉郑国后,跻身战国七雄之列。韩国灭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长远谋划

赵韩魏三家联手灭掉智家后,韩相段规就对韩康子说,韩家一定要争取成皋。韩康子一脸懵逼,成皋那个鸟不生蛋的地方,产不了多少粮食,要他干嘛。段规耳语几句,韩康子诡异的一笑,原来如此。经过一番口水仗,韩国取得了成皋。

段规向韩康子说了什么?要点只有一个:成皋是攻打郑国的绝佳地方。韩国出身实在是不好,东边、北边是魏国,西边是秦国,南边是楚国,以韩国的身板,自然是不敢招惹这些诸侯的。大国惹不起,就只能去欺负欺负小国了,郑国就是最好的目标。

韩国灭郑,做对了两件事:一是目标选的好,二是很早就开始谋划了。

第二阶段:拉锯战

郑国毕竟是个中等诸侯国,和韩国的体量也相差不大,灭郑经过了漫长的拉锯战:

1、公元前423年,韩国还没立国,韩武子就干掉了刚刚继位的郑幽公,拉开了灭郑的帷幕;

2、公元前409年,韩景侯攻占雍丘,郑国修长城防御;

3、公元前407年,郑国反击,打败韩国;

4、公元前400年,郑国趁韩国国内不稳之机,包围韩国都城阳翟;

5、公元前385年,韩国攻占郑国阳城,大势几成定局。

第三阶段:障眼法

公元前375年,灭郑时机已经成熟。韩国接连用了两个障眼法:

一是,韩国拉拢赵国、魏国,准备搞个聚会,顺便也邀请了郑国君主。郑国君主一看,觉得自己挺有面子,就带了2万军队出发了,新郑空虚;

二是,韩国事先派了大量间谍进入新郑,趁着郑国君主不在,大军入境,内外夹攻,郑国都城沦陷,郑国灭亡。

新郑沦陷后,韩哀侯把郑国君主扣押,之后不了了之,估计是趁月黑风高之夜,咔嚓了。

魏国当时已经是中原霸主了,为什么不干涉?首先,当时三晋关系还算不错;其次,韩国灭郑已成既定事实;最后,魏国得到了韩国的土地补偿。

韩国灭了郑国后,将都城迁到新郑,厚待贵族,几年过去,就没人反抗了。

总结:韩国对郑国图谋已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后连用花招,终于取得了郑国,可见灭国并不是件容易事。韩国灭郑国,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欲想成事,目光要长远;

2、成功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持久努力的准备;

3、做大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灭掉郑国的?

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由盛及衰,再由弱到强的一个过程,一个国家的兴亡自然也不例外。郑国被灭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生存空间有限。在春秋时期,郑国挤在晋楚周宋等等之间,特别是春秋的晋楚争霸,与两个强邻为敌,只能一点点被餐食。加上内部茅盾,灭亡是必然。

二、自身衰弱。在经历过春秋时期的鼎盛之后,郑国内部的茅盾掣肘了自身的发展。郑国内部为了争夺皇权以及各种统治权,争的死去活来,政权更迭过于频繁。试问一个公司里面,派系林立,斗争激烈,公司如何能发展的起来。

三、韩兵渐进。春秋末期,已经形成了七雄的基本格局。韩国在七雄中虽然是最弱的一个,但是毕竟比郑国强上不少。韩国为了吞并郑国,同时为了减少魏国对都城的威胁,将都城迁到阳翟(今河南禹州),这下大大拉近了与郑国的距离,一日一夜便至,便于快速偷袭。

四、实力悬殊。韩国在经过韩景侯的治理后,国力也是大涨。国内粮食战马充足,商贸业也是空前繁荣,兵器在当时更是天下闻名,因为韩国盛产青铜器。

从来利欲熏心,为了争权夺位,不惜骨肉相残,你说兄弟阋于墙也就罢了,偏偏世人皆知,不来打你打谁。一个自作孽不可活,一个奋发图强。本来是势均力敌的两个对手,郑国终于被自己给活活整死。

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灭掉郑国的?

郑国是春秋初年小霸的那个郑国,韩国是三家分晋的这个韩国(不是今天的韩国),在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兼并郑国的呢?

图-三家分晋的形势

三家分晋后,赵国都城在晋阳,魏国都城在安邑,韩国的都城在平阳。

韩国都城平阳在韩国边远地区,四周全是魏国的领土,而魏国在战国初年大杀四方,令韩国兄弟坐立不安。

公元前416年,韩武子迁都宜阳。这次迁都既要躲避魏国的锋芒,也想将战略中心转移到洛阳盆地来。

韩国领土除了被魏赵包裹,南部还与楚国接壤,但韩国单独去挑战楚国是不可能的。韩国东侧是郑国,这才是韩国最主要的目标。

郑国在春秋初年非常强大,繻葛之战郑国大胜东周王师,郑军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差点生擒周天子。

郑庄公去世后,诸公子争位几十年,郑国内部大乱。郑国与晋、楚、宋、卫开战,胜少负多。郑国全盛时期的领土,有八成被楚晋两国瓜分,到战国时期郑国已经是个小国。

韩景侯为了兼并郑国,将都城由宜阳迁往韩郑边境的阳翟,以便进行闪电战,速战速决。

图-三晋的迁都过程

不只是韩国迁都,赵国也将都城从晋阳迁到中牟,后来又迁到邯郸。魏国也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三晋都迁到东部来,逐鹿中原。

公元前376年,十五万装备精良的韩国强弩材士,突入郑国境内,直扑都城新郑。

韩国盛产青铜,兵器冶炼技术非常先进,韩国出口强弓劲弩到其他诸侯,苏秦曾经说过:“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装备这些精良兵器的韩国军队,称为强弩材士,韩国的强弩材士经常联合魏赵一起出兵,作战经验丰富。

韩郑边境距离新郑不远,韩人一个日夜便抵达新郑,郑国斥候只比韩军早到达新郑一个时辰而已。

经过一番浴血奋战,韩军打开新郑南门,十几万韩军蜂拥而入,新郑城破。

这一年,韩国将都城迁到新郑,自此韩郑一家,韩国实力大涨。纵横春秋和战国初年几百年的小霸郑国,就这样逐渐融入韩国。

图-韩国灭郑国后三晋的疆域

韩国成了战国七雄,而宋国、越国、中山国等国没有,真要感谢这些韩人先辈打下的殷实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