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侍卫赶紧脱了衣服下去救,为何最后却被朱元璋全部杀掉?

朱标为了救宋濂,被朱元璋逼得跳河自白。这个故事不是正史,出自明弘治年间,文学家徐祯卿的《剪胜野闻》。说的是洪武十三年,宋濂与其子宋璲,因卷入胡惟庸案,被处以死刑。太子朱标与马皇后,竭力劝阻朱元璋的事。

以下是《剪胜野闻》的原文,不见载于正史:

先是濂尝授太子及诸王经,太子于是泣且谏曰:“臣愚戆无他师,幸陛下哀矜裁其死。”帝怒曰:“俟汝为天子而宥之。”太子惶惧,不知所出,遂赴溺,左右救得免。帝且喜且骂曰:“痴儿子,我杀人,何与汝也!”因遍录救溺者。凡衣履入水,擢三级;解衣舄者,皆斩之。曰:“太子溺,俟汝解衣而救之乎!”乃赦濂死。太子朱标跳河的原因

宋濂是朱标的老师,为人仁孝,见老师要被处死,当然要挺身相救。本来胡惟庸案,就是一起被无限扩大的冤案,朱标一项就反对朱元璋的酷刑。救宋濂,其实就是父子俩执政理念冲突的表现。

朱标求情的方式还是比较技巧,有意避重就轻,不涉及政治是非,单从个人感情入手。没想到朱元璋还是发怒了:“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宽宥他吧!”

这话分量有点重,等于再说:你想当皇帝,是不是等得有点迫不及待了?

朱元璋说得轻巧,但这话放在谁头上都难以承受,何况是仁孝的朱标。朱标恐惧之下,无以辩解,急得以跳河自杀来表白心迹。

当然,有不离左右的侍卫在,朱标“自杀未遂”,被人救上来。那么朱元璋又为何把救人的侍卫们杀了呢?

朱元璋为何杀救人的侍卫

原来朱元璋发现一个现象,救人的侍卫中,有的连衣服都没脱,直接下河救人,有的人很从容,脱了衣服才下河。至于脱衣服的侍卫,下河前有没有做几个热身运动,徐祯卿没做记载。

老朱看着儿子搞得像落汤鸡,某些侍卫身上的衣服还是干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合着太子的性命还没你们身上的衣服重要!凡是爱惜衣服的都杀了,没脱衣服直接下河的,官升三级!

看起来,老朱甩给儿子的话,完全是一时在气头,随口一说,想必他也非常后悔。其实,朱标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太子,老朱对他的爱,在所有太子中无以伦比。救人的侍卫们因为下河前脱衣服,就被砍了头,足见老朱对儿子看得有多重。

可惜太子朱标不争气,没命享受老爸的爱,赶在老朱前面见祖宗去了,让老朱伤心欲绝。蹊跷的是,对朱标的死因,史书却未作交代,因而引发了后人种种猜想。

朱标跳河事件与他的死因有关联吗

其中一种说就是,朱标因为跳河,被凉水激坏了身子,落下了毛病。不知道徐祯卿是由这个故事,激发了灵感,编出了这段故事。还是后人因为他这个故事,产生了某种死因的推测。

其实这件事可靠性不大,史书光是记载了朱标和马皇后的求情,并没跳河的桥段。假如因此闹出太子跳河,这么大事,我想史书不会不记载。

即便这件事是真实的,他跟太子的死因也应该关系不大。宋濂受株连这件事发生在洪武十三年,这一年朱标二十五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不至于那么单薄。

朱标去世是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宋濂事件十二年之后。如果太子因为十二年前跳河落下毛病,说明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良,可是史书并没有这样的记载。

因而这件事看起来可信度不大。极有可能是后人看到《剪胜野闻》后,望文生义,胡乱攀扯的!

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侍卫赶紧脱了衣服下去救,为何最后却被朱元璋全部杀掉?

大明王朝洪武十三年,又一场集体人头落地,令众人诧异不已。一代猛人朱元璋下旨:凡脱衣服下水救太子朱标的侍卫,统统杀掉,一个不留!钦此!

咦?不救太子吧会被杀头,救了呢也被杀头!伴君如伴虎,这到底怎么回事?

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宋濂之长孙宋慎,被牵扯进洪武大案“胡惟庸谋反案”中,致宋濂一家也面临灭顶之灾,朱元璋打算将宋濂、宋璲等统统杀掉!

明太祖连坐之法,令人人自危,闻之色变!

宋濂是何许人也?

宋濂,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与刘伯温并称为“一代之宗”。

图:宋濂画像

宋濂是一代学问大家,所以被朱元璋聘为太子师,即太子朱标的老师,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老朱遍请名师大儒教儿子,就是因为自己读书太少。

宋濂德高望重,用心血教授“未来之君”朱标。朱标与老爹朱元璋性格不同,朱标是个“太平仁君”的好苗子,宽厚仁慈,自信宽和,与老师宋濂师生之情匪浅。

朱标跳水:我不是运动员,我是太子!

朱元璋要杀宋濂,朱标听闻老爹又要大开杀戒了,忙替老师百般求情,结果朱元璋就是不许,烦了还颇带几分讽刺地撂下了一句:等你自己做了天子再来赦免他吧。(太祖曰:“候汝为天子而宥之”)

图:懿文太子朱标

朱元璋一句话噎死了儿子,儿子哑口无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扯么?现在老子把宋濂杀了,等儿子做了天子,还赦免个啥人命?

宅心仁厚的朱标见救老师无望,竟然一气之下投了湖,准备一死了之。这一下吓坏了朱元璋,太子乃国之储君,若真有个三长两短,可是牵动国本的大事,弄不好一票人甚至几票人要掉脑袋。

皇宫侍卫见状,纷纷跳下水抢救落水的太子朱标,朱元璋又气又心疼道:“傻儿子,我杀人,关你什么事?”(太祖曰:“痴儿子,吾杀人,何预汝耶?”)

太子朱标有惊无险,溺水后最终被抢救上岸。救太子是大功一件,这不用说,侍卫们都在等着皇上赏赐。

可是,朱元璋却把脱衣服救天子的侍卫统统斩首了。怎么回事?有功不赏也就罢了,还把人家都给杀了,难道是杀人灭口,以防皇帝父子这出家丑外扬?

答案是否定。

因为与此同时,那些没脱衣服就跳水救太子的侍卫,却被朱元璋连升三级,大加赏赐。脱衣服和没脱衣服,都救了太子,居然待遇落差这么大?为什么?

朱元璋说了一句霸气的话:等到你们脱衣服救人,太子早就淹死了。(太祖曰:“太子溺,候汝等解衣而救之乎?”)

朱元璋和马皇后吃饭,马皇后故意弄了一桌子菜全素的,朱元璋问你这是干什么?马皇后说:臣妾听说宋濂宋先生被连坐罪,特吃素祈福,减轻杀孽。(马皇后曰:“妾闻宋先生坐罪,薄为作福佑之”)

朱元璋气得摔筷子走人,你们母子胳膊往外拐,来成心气我来了。

面对儿子朱标的“死谏”和马皇后的规劝,朱元璋只好赦免了宋濂,但余怒未消。朱元璋认为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于是将宋濂流放四川茂州。

就这样,宋濂捡回了一条老命,但次子宋璲、长孙宋慎被连坐而杀。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72岁的宋濂病死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临死时,据说正坐敛手而逝,当时夔州官员都前来哭祭,蜀王朱椿十分仰慕宋濂,还为他迁地重葬。

宋濂都一把老骨头了,哪还经得起折腾,就算不杀,流放也等于判了死刑。

农民做皇帝的思考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出身悲苦,人生传奇,而农民做皇帝,有利有弊。

利的方面:朱元璋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对官员贪污嫉恶如仇,对“勤政爱民”体会更加深刻,因为他自己就曾为乞丐。据记载,朱元璋精力旺盛,每天要批阅大量奏折至深夜,他废掉宰相制,凡大事由皇帝自己抓,是个勤政之君。

弊的方面:朱元璋因出身寒微,自尊心强烈,敏感又猜忌,总害怕有人篡夺朱家江山,易暴易怒,诛杀功臣,要求臣子必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比如,明太祖创立著名的带特务性质的组织“锦衣卫”,就用来监控群臣的。

当然,这一切与培育多年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以及担心年幼文弱的皇太孙朱允炆,无法驾驭和镇住功勋元老,有莫大关系。

以上是@峰子奇观的回答,仅供参考。欢迎关注和下方留言交流,谢谢!

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侍卫赶紧脱了衣服下去救,为何最后却被朱元璋全部杀掉?

朱标在历史上以宅心仁厚著称,和他那刚猛的父亲简直是两个极端,他是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朱元璋对他也是寄予厚望并加以信任,因此朱标在朱元璋面前也是有话语权的,他和马皇后是唯一敢劝并且能劝住朱元璋的人,所有有许多功臣在朱元璋的屠刀下被拉了回来,但是在就他的老师宋濂时,却遭到了父亲的断然拒绝,朱标一气之下,欲跳河轻生,幸好被身边的侍卫给救了回来,但这些侍卫最后却被朱元璋给杀掉了,这到底是为何呢?

宋濂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和刘伯温、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连朱元璋都盛赞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可见对他的评价是相当高的,1377年,67岁的宋濂决心辞官回归故里,对于宋濂的辞官,朱元璋是给足了面子,亲自为其饯行,宋濂也很感动,拉着朱元璋的手老泪纵横,答应每年都会上京看望朱元璋。

宋濂一生受人尊崇,可他却出了一个不孝的孙子,给他原本祥和的晚年招来了杀身之祸,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卷入胡惟庸的谋反案中,致使宋濂一家遭祸,其次子宋璲和孙子宋慎都被诛杀,按照大明的律法,宋濂他们全家是难逃一死的。

向来喜欢搞连坐的朱元璋杀气腾腾,打算把宋濂一并料理了,满朝文武人人自危,噤若寒蝉,没有人敢替他说一句话。

这时朱标冒着极大的风险向当时处于暴躁中的朱元璋求情,但朱元璋态度坚决,执意要处死宋濂。

朱标乞求说:“他是我的老师啊,您就不能法外开恩吗?”

正在气头上的朱元璋口不择言的说了一句“等你做了皇帝再去赦免他吧”。

朱元璋说的是一句气话,但朱标听了犹如五雷轰顶,让他羞愤难当,这不是说他大逆不道吗?

朱标一时也想不出什么法子救老师,情急之下就以跳河轻生来威胁朱元璋放过老师,他是玩真的,说跳就跳。

朱标身边的侍卫一看主子跳河了,都吓得不轻,赶紧脱衣下河救人,性急的人和着衣服就跳了下去,很快就将朱标救了上来。

朱标这惊天一跳把强势的朱元璋也给震住了,也着实吓住了,连忙说“你个傻儿子,老子杀人,关你屁事,至于寻死寻活的吗?”

你还别说,朱标这一跳还挺管用,朱元璋见儿子能用死来救老师,很是欣慰,于是就答应了他,放过老师一马,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将宋濂流放四川茂州。

朱元璋对于这些救太子的人是赏罚分明,脱衣服下去的人一律斩首,没有脱衣服就下去的人连升三级,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太子都跳河了,你们还有时间脱衣服,等你们脱完衣服再下去救人,还来得及吗?简直没把太子当回事,不杀你杀谁?

我们通过影视剧看到朱标是个仁慈到软弱的形象,而且经常与朱元璋的施政方针有矛盾,但其实在许多方面古被误导了,朱标从十岁起就被立为吴王(朱元璋曾当过吴王)世子,到明朝建立后成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时以三十七岁早逝,其太子之位一直坚如磐石。

而自洪武十年后,朱元璋就下令“朝政政事先启请太子处理,然后奏闻”,这在历史上绝对是少见的,帝王们都很难做到放手让太子参与政事,要知道让太子处理朝政会对皇帝的权利构成相当大的威胁,搞得不好就架空了皇帝。

这说明朱元璋对朱标有极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决定,朱标主持朝政达十五年之久,却从未见朱元璋有公开对朱标处理政务不满或更换太子的意向。

朱标主政期间,也是明朝四大案件中除朱标去世后爆发的蓝玉案以外的三大案爆发期间,可以说朱标是主持了明朝政治大案处理的,而除了为爱孙牵连进胡惟庸案的老师宋濂求情这种小事外,看不出朱标与朱元璋在大政方针上明确的对立,而朱标有时为其他藩王或功臣向朱元璋求情,与其看作是与朱元璋作对,倒不如说是朱元璋安排太子朱标向兄弟和功臣示恩更可信,,否则很难想象朱元璋真要处置的人会因求情而被放过。

所以说朱标和朱元璋是彼此配合密切的政治红白脸,朱标是朱元璋的政治缓冲器,而朱标又能借助朱元璋的威慑而使人心归附自己,但二者的立场和利益是一致的。

东宫太子是皇族里最惨的一个职位,就是整天的等待着皇帝死去,成天的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朱元璋是个火爆脾气,阎王性格,动不动就拿大棒子打屁股,搞个大动作株连上万人,朱标能从世子再到东宫太子的位子上一路坐到死,且从未动摇,不得不说朱标是绝对有过人之处的。

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侍卫赶紧脱了衣服下去救,为何最后却被朱元璋全部杀掉?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侍卫赶紧脱了衣服下去救,为何最后却被朱元璋全部杀掉?

我们来纠正一下,不是所有的卫士都杀掉了,而是把那些先脱衣服再救人的侍卫全部处死了,那些直接跳入金水河救人的侍卫被奖赏了。

历史的事就是历史的事,到底怎么样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总之都是人情世故

侍卫救太子,职责所在,就要专业些、敬业些,否则自己很危险,如今的人们看来有些残忍,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确实如此,就是现在的保镖和护卫应该也有所要求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朱元璋的严刑峻法。他的目的有几个:

一、奖罚分明,树立太子的威仪;

保全了太子,前途光明,心里没有太子,直接掉脑袋;

二、缓和与太子矛盾,维护君、父、师三道尊严;

通过一罚一赏,敲打警示所有的人,谨持君父师道;

三、父爱的体现,真情的流露;

朱元璋也是一位父亲,朱标是他辛辛苦苦培养的接班人,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反映。

四、朱元璋在时刻教育太子如何做太子或者君王,而不仅仅是儒家的仁慈,还要有严刑峻法的配合:言传身教。

朱元璋为什么不放过宋濂?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从社会最底层打拼到皇帝最高层的人,他对底层的劳苦大众非常的同情和宽和,对官吏显得过于严苛,他始终把官吏放在自己的对立面,这跟他的人生经历有莫大关系,这是他不同于其他帝王的最根本的地方。因此对官僚系统有些地方处理得过于严厉。

宋濂是元末明初大学问家、大儒家,我们很多人都学过他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他追随朱元璋,后又当太子朱标以及其他诸王的经学老师。对于他的建议朱元璋多有采纳,时间久了,宋濂就忘记了伴君如伴虎,宋濂有的地方也就跟朱元璋争论:主要是为政方针,宋濂是儒家一定讲究仁义和宽和,而朱元璋从乱世打拼,注重的一定是严刑峻法,久而久之,宋濂和朱元璋心底里就有矛盾,那矛盾是骨子里的:宋濂看不起朱元璋的粗鲁,朱元璋看不上宋濂的酸腐和敢于逆龙鳞。

好在宋濂终于告老还乡了,而且有马皇后和太子保着。可是以朱元璋的性格是一定要监视他的,毕竟宋濂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又是太子 老师,影响力很大,所以时不常的要过问一下宋濂的近况,更有时候问他的孙子和儿子,然后再派其他人来印证话的真伪。总算宋濂安心当田舍翁,两者相对相安无事。

也有传闻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颇为不舍又意味深长地给他写了两句话:“白下开樽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宋濂写了两句:“臣身愿化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回复作答。往后也确实每年赶在朱元璋生日,来南京看望朱元璋。可是有一年突然就没来了,朱元璋就问他的儿子和孙子,回答说有病不能来了,结果朱元璋派人查看宋濂根本没病,朱元璋就要派人抄家,诛杀宋濂,被太子和马皇后劝住了。我个人认为这个倒不足为信,人们附会的居多。

1380年朱标的师傅大学士宋濂,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被株连,虽然彼时他已经告老还乡,但是按照大明律法,谋逆大罪不容宽恕,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宋濂。因为在这个期间,宋濂一直与太子书信往来,这是朱元璋不喜欢的,老朱喜欢的是宋濂既然离开了政治核心圈就安心在他的静轩颐养天年或者参禅悟道,这样纠缠不清,老朱不放心。宋濂的儿子和孙子也在朝廷任大官,他的理念朱元璋并不完全认同,如果太子朱标完全照搬或者依从宋濂们的说教,也是朱元璋不希望看到的:自古帝王是寡人。

最后朱元璋故意卖人情给太子和马皇后,这样既保全了法律严明,又成全了妻儿,同时警示了其他官吏,最后在太子朱标和马皇后的保护下,宋濂只是被流放外地,免得横死,但是他的二儿子宋燧和孙子宋慎都被处死了。淡泊名利、善始善终是好官。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请点击关注我,谢谢。

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侍卫赶紧脱了衣服下去救,为何最后却被朱元璋全部杀掉?

朱标是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朱元璋一称帝,便毫不犹豫地将他立为皇太子,钦定他为明朝将来的掌舵人。

不过,朱标的性格却和朱元璋很不相同,他深受宋濂影响,性格颇为仁厚,也不似朱元璋一般生性猜疑,更不似朱元璋一般喜好杀戮。

朱元璋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朱标的这一点,怕他将来压不住满朝文武功臣,这才在晚年之时下定决心为他扫除一些可能存在的障碍,如废除丞相制度,如命令禁止后宫、宦官干政,再如以胡惟庸案、蓝玉案为由杀了不少人。

朱元璋这么做既是想巩固朱家的江山,也是想为朱标铺好路。

只可惜,朱标虽然有当皇帝的命,却没有当皇帝的寿命,1392年年仅37岁的朱标便因病去世了。

对于在朱标5岁之时便开始担任他的老师的宋濂,朱元璋为何想要杀了宋濂呢?

实际上,宋濂这个人很聪明,他早在洪武十年,也就是1377年的时候便已经向朱元璋请辞了:皇帝呀,我老了,想辞职回家养老了。

朱元璋同意了吗?当然同意了,还送了自己的一本文集和一些布帛给宋濂,然后问宋濂:这个宋爱卿呀,你今年多少岁了?

宋濂恭恭敬敬地说:68岁了。

朱元璋听了又说:挺好挺好,这布你带回去好好收着,等再过32年你100岁了,再拿出来做成衣服穿。

赏完了东西,说完了话,朱元璋这才让宋濂的孙子宋慎一路护送宋濂回了老家,宋家将来之所以遭难就离不开这个宋慎。

宋濂虽然已经致仕,可朱元璋并不放心,所以特意找来宋慎打着关心关心宋濂退休生活的旗号问宋慎,你爷爷回去后干了什么,见了什么样人呀?

宋慎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爷爷呀,自从回家后也就见见亲朋好友而已,别的人一概不见,闲下来的时候教育一下儿孙,管一管家中的财产田产之类的,也没什么别的事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正是为了打消朱元璋对宋濂的猜忌。

朱元璋一听宋慎的话,宋濂似乎也没干什么正经事,也就没再说什么。

那么,宋慎后来为什么让宋家遭难呢?因为宋慎卷入了胡惟庸谋反一案。

朱元璋对此可是零容忍的,所以想借着宋慎卷入胡惟庸案将宋家给一网打尽,这当中自然也包括了宋濂。

宋慎和他的叔叔宋璲很快被朱元璋给杀了,并将他们的家人发配到了茂州,可怜宋濂白发人宋黑发人。

事实上,从朱元璋问宋濂情况,宋慎对答的时候来看,宋慎并不是一个无知之人,相反,他不仅聪明机敏,也应当是一个行事谨慎之人,为何会卷入胡惟庸案呢?此事不仅宋濂觉得冤,方孝孺在给宋慎写墓志铭的时候也举得宋慎很冤。

更冤的是宋濂,自己明明已经致仕了,只是每年入京朝见一次朱元璋,怎么宋慎犯了事,朱元璋还能迁怒于一个已经退休三年的老头?

正当朱元璋想对宋濂下手的时候,马皇后和朱标跳了出来,阻止朱元璋杀宋濂。

马皇后是和朱元璋好好地讲道理,毕竟两人是患难夫妻,朱元璋曾经差点饿死的时候是马皇后冒着被烫伤的危险给他送炊饼,她在他的创业路上也没少给他帮助,所以感情颇深,他也能听得进马皇后的话。

朱标为了阻止朱元璋杀自己的老师宋濂,讲完了道理,又怕朱元璋听不进去,干脆来了一招更狠的——死谏。

朱标选择死谏,并不是说他真的要用死来阻止朱元璋杀宋濂,说白了他只是想吓一吓朱元璋,让朱元璋放弃杀宋濂的想法。

所以,朱标“扑通”一声跳到了河里。

朱标这边一跳河,他的侍卫们顿时愣住了,太子爷呀,你这是闹哪样呢?有反应迅速的也“扑通”一声跟着跳了下去,去救朱标了,有反应迟钝的还呆呆地看着,有爱惜自己衣物的却在一件件地脱下了自己的衣物之后才跳下去救朱标。

但是,朱标总算是被救上来了,毕竟南人会游泳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朱标恐怕也是因为这样才敢这么突然地跳河。

这事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他心里顿时一个咯噔,怎么样,太子没事吧?

没事。

朱元璋不知道朱标为什么跳河,只能匆匆地赶去看朱标,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自己要杀宋濂的事引起的!

看到自己的儿子竟用这样的办法阻止自己杀宋濂,生怕儿子再做出什么傻事,朱元璋只好答应放过宋濂一马。

可是,朱元璋放过了宋濂,却对将朱标从河里救上来的侍卫们下了死手,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

咱的儿子都跳河了,你们不用最快的速度下去救他,竟然还在慢悠悠地脱衣服?是你们的衣服贵,是你们的命贵,还是咱的儿子命贵?耽误了救人怎么办?

侍卫们没有将救朱标放在第一位,将朱标置于危险之境,是朱元璋对这些侍卫下死手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说白了就是为了泄愤,因为他想杀宋濂,但是没杀成,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朱标为了阻止他杀宋濂,竟然选择了这么极端的方法,所以他心中也憋了一肚子的怨愤之气,这股气不撒出来他心里难受。

侍卫这时候的做法正好撞到了枪口上,给了朱元璋一个合乎情理的理由。

朱标也不会想到,救了一个宋濂,却害了一帮侍卫。

宋濂没有被杀,也被发配去了茂州,只是因为年迈经不起折腾,最后死在了去茂州的路上。

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侍卫赶紧脱了衣服下去救,为何最后却被朱元璋全部杀掉?

朱元璋在晚年变得非常残忍、嗜杀,先后杀害了不少有功之臣。他心爱的儿子朱标对父亲的行为很看不惯,屡屡劝谏,但朱元璋却不以为然。

在电视剧《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朱元璋把一条荆棘折下来,让朱标伸手去抓。朱标看到荆棘上全是利刺,犹豫着不敢动手。朱元璋就自己用手把荆棘上的刺全部撸掉了,而他的手也被刺伤了,鲜血淋漓。

之后,朱元璋把光秃秃的荆棘交给朱标,对他说:“趁着朕还在,朕帮你将利刺撸掉,你拿着就顺手了。”

朱元璋这是在用荆棘比喻王权,他亲自诛杀那些可能对朱标继承大统产生威胁的人,把罪名全部自己扛,这样儿子就能安安生生地做一个为臣子和百姓所称道的人君。

从这一点看,朱元璋也算是爱子情深了。但朱标为人谦和仁厚,实在是不能接受父亲的做法。

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朱标还是会去求情。有一次甚至为了解救宋濂,不惜跳河明志。那么,宋濂是谁?他有何德何能让太子为他做出这样的牺牲呢?

宋濂是谁

宋濂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但他不因自己的天分而骄傲,仍是刻苦学习,终于有所成就。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元顺帝听说后,想让他入朝为官,但他以侍奉父母为借口拒不应召。因为不想为元朝卖命,也不想再受到朝廷的纠缠,他干脆到仙华山当了个道士,表面修道,实际上还是在著书立说。

朱元璋听说了宋濂的事迹后,对他十分敬仰,特地聘请他做朱标的老师,自己也常常向宋濂请教,可以说朱元璋父子得到了宋濂很多的指导和帮助。

尤其是朱标,他本来就谦逊有礼,对自己的老师更是十分尊敬。宋濂对这个学生也很喜爱,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因为年事已高(67岁),自请告老还乡。此时朱元璋还舍不得他离去,但宋濂去意已决。朱元璋也只好恩准了他的请求,还亲自为他饯行。

宋濂也很感激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当场承诺只要自己还活着,以后每年都要回京觐见朱元璋。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宋濂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和宋濂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那么朱元璋为什么突然翻脸不认人,执意要杀宋濂呢?

这件事其实是非常的冤枉,主要是因为宋濂的孙子牵扯进了胡惟庸案,导致宋濂也遭了池鱼之殃。

洪武十年(1380年)正月,丞相胡惟庸说自己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带着薄酒味道的泉水),认为这是祥瑞之兆,邀请朱元璋前来观看。

不料朱元璋走到西华门时,有个叫云奇的太监突然死死拉住缰绳,还用手指着胡宅的方向,看上去十分着急、激动,嘴里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朱元璋本就十分多疑,看到云奇的表现后,就觉得胡惟庸恐怕是想谋害自己。

于是他当即返回并登上城楼,向胡宅的方向远眺。他看见那里上空尘土飞扬,怀疑藏有重兵,不禁勃然大怒,当天就把胡惟庸赐死了。

之后朱元璋也没有放过与胡惟庸交好的人,因此事被牵连致死者超过3万人,史称“胡惟庸案”。

宋濂的孙子宋慎不幸牵连于此案,宋慎与宋濂的次子宋璲都被处死了,宋濂一把年纪,朱元璋也不打算放过他。

可悲的是,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太监拉缰绳”这样的事情。

胡维庸案在历史上也有颇多争议,有学者认为这只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一个借口。这样他就可以进一步巩固王权。

而宋濂一家不过是些倒霉的牺牲品,在朱元璋看来,他们可能连荆棘上的一条刺都不如。

朱标为救宋濂跳河明志

在老师宋濂一家遭到迫害的时候,以仁爱著称的朱标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立即求见朱元璋为宋濂求情,但遭到了朱元璋的无情拒绝。

朱标十分绝望,负气跳进了金水河,以死明志。朱元璋大惊,忙令宫中的侍卫太监将朱标救起。

朱标被救上来后,朱元璋看着那些侍卫和太监,发现他们有的穿着衣服,衣服全湿透了;有的却脱掉了衣服和鞋袜。于是朱元璋把那些脱了衣服和鞋袜的人全部杀掉了。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朱元璋认为儿子已经跳进河里,命悬一线,左右从人却不急着相救,还忙着脱衣服、鞋袜,生怕会弄湿弄脏。

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衣衫比太子的命还要重要,这种人留在太子身边也没有用处。所以朱元璋就把他们全部除掉了。

而那些没有脱衣服鞋袜的人,朱元璋却把他们连升三级,以表彰他们对太子的忠心。

结局

其实当时不光有朱标为宋濂求情,朱标的母亲马皇后也采用了间接的方式向朱元璋进言。

当时马皇后开始在正餐中只吃素食,在朱元璋问起时,马皇后就说:“宋大人即将被处斩,我特意茹素来纪念他。”

马皇后一边说一边伤心垂泪,饶是朱元璋心硬如铁,也不得不被这母子俩打动了。

他打消了处死宋濂的念头,改判流放,将宋濂流放到了四川茂州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汶川一带。

虽然免去了一死,但宋濂毕竟年逾古稀,哪里受得了长途跋涉的折磨,最终在流放途中,这位惊才绝艳的大文豪还是与世长辞了,享年72岁。

得知他的死讯后,朱标母子免不了又是一阵伤怀,但谁也不敢再多说什么。

值得安慰的是,1496年经四川巡抚马俊上奏申诉,朝廷决定为宋濂平反,并恢复了他的官职,以后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他的墓地举行祭祀,这也算是对英灵的一种迟到的告慰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