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选太子,为何选择了最平庸的李治?

选太子不是在菜市场选菜,从来没有最好的,只有在政治斗争中,找到最合适的。所谓最合适的,往往是大多数人不看好的!

李治就是这种情况,虽然李世民对他有诸多不满意,跟其他两位候选人相比,李治明显在才具上处于劣势。但考虑到众多不得已的因素,李治只能是那个最合适的人!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新太子人选主要在三个人身上:李治、李泰和李恪。那么李泰和李恪为什么最终落选呢?

急功近利,露出狐狸尾巴的李泰

李承乾被废后,按照宗法制立嫡以长的规矩,李泰就是当然不让的人选。长孙皇后生三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这三人的嫡子身份,决定了李泰继承人的优势地位。

除此而外,李泰还有一个优势——李世民超乎寻常的疼爱。

李泰非常有才华,著名的地理专著《括地志》就是李泰主持编撰的。另外他还工于书法和绘画艺术,门下文学之士云集。

因而,李治深受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在世时,对李泰也是另眼看待。李泰对父母表现得也非常乖巧伶俐,让李世民体味到了平常百姓家的父慈子孝。

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对李泰的爱,达到了纵容的地步。即便这样,李世民还是像普通的父亲,选择了对儿子的偏袒,即使由大臣不断弹劾,李世民也是多方护短。

慢慢地,这种溺爱让李泰产生幻觉,产生了夺嫡之心。李承乾的被废,很大程度上源于李泰的势力威胁到了他,让李承乾在恐惧之下做出了不理智的对抗行为。

这些本不该发生的事,很容易辨别的事,一代圣君明主的李世民,恰恰被爱障目。

李泰急于上位,竟然对李世民说,将来会杀了自己的儿子,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这种不顾人伦的表白,被蒙了心智的李世民竟然信以为真!好在被褚遂良说破后,李世民才感觉到李泰的居心叵测。

李泰的娇纵,让他得罪了权臣势力,连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都坚决反对立李泰为太子。

直到有一次,李泰威逼李治,吓得李治独自垂泪,恰好被李世民发现,细问一下才知道李泰为了获得太子之位,已经不择手段。又想起李承乾被废时,对李泰的指控,李世民这才看清了李泰的虚伪和阴险本质!

李世民最担心的就是同室操戈,他不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在下一代重演。所以,李泰不得不被淘汰出局。

出身问题,在派系斗争中被孤立的李恪

其实,综合来看,吴王李恪才是李世民最钟意的太子人选。

李恪不是嫡子,他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的身上,流着两朝帝王的血。以现代人目光来看,似乎这是李恪的优势,其实不然。后来,李世民提出废掉李治,改立李恪,就有大臣以李恪是隋炀帝的外孙为由,坚决不同意。

其实这个逻辑很混账,李世民还娶了隋炀帝女儿呢,该怎么说?李恪是隋炀帝外孙,更是李世民的儿子,难不成李恪会恢复亡隋?

李世民之所以想更换太子,实在是因为李治太过文弱,提不起来,李世民担心他根本没能力支撑朝局。事实上这个担忧并不多余,武则天改天换地,就说明了李世民的眼光有多么敏锐。

李世民认为,李恪英武果敢,性格特点跟他非常像,做接班人更让人放心。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李世民反问他:难道仅仅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你就反对他?

长孙无忌回应:太子仁柔,这种性格正好做守成之君!李世民一时无语。

其实长孙无忌这话不全对,仁柔适合做守成之君,英武果敢的人难道就一定做不了守成之君?治国守成,难道就不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

其实,李世民一眼看穿了长孙无忌的心思,他就是自私,守着软弱的外甥当皇帝,将来的朝政必将落入他的手中!

李恪的悲剧就在于他的出身,因为不是嫡出,李世民也没想过把他培养成接班人,所以李恪在朝中根本没有任何根基。李世民即使强行改立李恪,恐怕李恪也很难坐得住龙椅,弄不好还会迎来一场骨肉相残的悲剧。

无奈之下,李世民只能对长孙无忌等实权派人物低头,打消该立李恪的主意。

才具平庸,受到权臣拥护的李治

李治的平庸,恰恰是他的优势。这个不起眼的老九,从来不在政治中心,所以他没有是非纠缠。选太子就是这样,特长往往不是考虑的首要因素,不暴露弱点才更重要。

所以李治虽然平庸,但也没有明显的弱点,更没有是是非非。连过于柔弱的性格,都被长孙无忌包装成,守成之君的好材料。

其实,长孙无忌看中的就是李治的柔弱。李泰也是他的亲外甥,但李泰太强势,他当皇帝,根本没有他这个舅舅什么事。李治则不一样,他当皇帝,掌权的肯定是他长孙无忌。

所以,弱点有时候也是胜出的机会点!

李世民的痛苦选择

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政治中心,所以离不开政治势力的拥护。李世民贵为天子,他也是政治势力中的一员,逃不脱派系的牵制。

所以,李世民很无奈,他常常只能选择妥协。其实这也是李世民的伟大之处,他从来不认为皇权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逆势而行,更多的是需要顺应时势。

而在选太子这件事上,最宠爱的李泰,将来可能导致骨肉相残,让他失望至极。最像他的李恪却没有支持力量,根本坐不住江山。

最软趴趴的李治,最不中意的老九,偏偏能帮他解决那两个难题,李世民即便有一万个不愿意,又能怎么办?

综上所述,平庸的李治能当选太子,其实根本不是李世民本意,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要求下,一个不得已的妥协,一个最不差的选择!

李世民选太子,为何选择了最平庸的李治?

唐太宗选太子,之所以会看中九皇子李治,主要原因是:

1,嫡长子李承乾作为太子,其能力丶德行都有所欠缺,恐怕将来难担天子重责,所以必须废除其太子之位。

唐太宗有识人之明,这一点他是不会看错的。

2,古代权贵,大多早婚。唐太宗也不例外。太宗不到五十岁就驾崩了,他归天之时,他的儿子们大多数都成年了。

由此判断,唐太宗在废除皇嫡长子的太子之位后,谋划再立太子,应该会考虑候选人的年龄问题。

显然,立年龄偏大的“老”太子,有可能会导致太子,因为着急想继位,而谋害皇帝老爹。

但是,立年龄太小的“嫩”太子,一方面有可能导致诸位皇子谋害“嫩”太子。另一方面,万一自己不幸挂掉,“嫩”太子继位后,又会被权臣掌控,到时候江山社稷很可能会易主。

权衡利弊之后,九皇子李治的年龄是最令唐太宗满意的。不老也不嫩,刚刚好!

3,九皇子李治,也是长孙皇后所生,也是嫡出,与废太子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因此废太子一党比较能接受九皇子当太子。

4,大唐重臣长孙无忌大人,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也是九皇子的亲大舅。若九皇子当上太子,长孙大人于公于私都会倾力的辅佐九皇子。如此一来,对往后的朝政来说,也是极为有利的。

5,九皇子为人温良恭谨,性情宽和,德才兼备,适合当守成之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九皇子的确是最佳的太子人选,唐太宗的抉择是正确的!

如果后人对此有什么异议的话,那只能说明唐太宗没有“千古一帝"资质的儿子,唐太宗只能在庸材之中选良材!

李世民选太子,为何选择了最平庸的李治?

这是一个错误定位,李治既不软弱无能,在能力上也并不平庸。

从史料上看,李治和武则天确是真爱无疑,对武则天的荣宠也是冠绝后宫,加上影视剧的为满足特殊需求进行了一系列艺术加工,李治这位大唐皇帝就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跟屁虫似的花痴形象。

本来李治头上还有两位兄长,李承乾和李泰,但是他的两位兄长情商智商都不太高,加上太宗的刻意偏私,最终造成李承乾被废,而自己也曾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对李泰也不太放心,所以最终李治爬上了太子之位。

李治就那么让人放心么?当然不,皇帝对他人染指皇权的忌惮非常深,太宗同样不放心李治,但是······李治的年岁小,容易控制,短期内培养不起来庞大的势力,这是最大的优势。

很多朋友没有当过皇帝,所以对此表示非常不解,当然,我也没当过^_^,但是通过历代史料的记述和总结,这就是皇权的特性,在皇权斗争中没有任何亲情可言,舔犊之情太宗可以有,但某天李承乾和李泰宫变的话,对他这个父亲必除之而后快肯定不会留手,这是必然的,也是太宗所深深了解的,因为他本人就是这么干的,李渊能颐养天年可不是李世民顾念亲情而手软。

李治无能?那李承乾和李泰就不止愚钝了,简直就是智障。众多史家根据那段时期的史料分析,星星点点的总是能通过事件和人物的排查,联系到李治身上,只是苦于没有实证罢了,李治当然也不会傻到让史官写出来。

大家不要过分注意下文中的李承乾和李泰的举动,您仔细瞅准了李世民的举动有什么深意。

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实在太宗登基不久获得的,为了加强皇子教育,太宗安排了一批名将良臣相辅,但是,这些人中大部分同时也是朝中大臣,这是太宗有意安排,杜绝了某些贤人能士只忠于太子的隐患,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些人大部分是太宗安插的眼线。

李承乾年纪不小,他会不会心急这个父皇还不升天呢,当时已经有了某些风言风语,至少在太宗看来,李承乾急不可待,已经弑兄“囚”父的自己难倒还要向儿子下手,天下人言可畏,还是引蛇出洞吧。

太宗借着谣言流行坊间,刻意营造出对太子的失望情绪,并且将矛盾转移到李泰身上,李泰哪点被太宗看重呢?哪点都没被看重。

但是,其他皇子被封为各州都督的时候,唯独对业已17岁的李泰网开一面,并为他设置文学馆,并授予招募文士的自主权,说白了就是你可以任何安插拉拢嫡系势力,大唐替你养着,这种设置李承乾当然也有,但是却比李泰晚了三年。

如果学馆是根系,那么特许招收学生那就是培养支脉了,明眼人都知道未来的天要变了,不但如此,太宗仿似担心别人看不出来,还让李泰迁居武德殿,同时在经济方面,太宗给李泰的待遇也远远超出了太子李承乾,只在事后才后知后觉的取消太子度用上限,但被李承乾婉拒。

李承乾深切担忧父亲针对自己的作为,反正某天李泰登基自己也是个必死的结局,索性搏一把,也学父亲搞一场弑兄囚父的戏码好了,没想到连连失败,终被罢黜。

至于李泰,是他自己作死来着,都不用太宗动手脚,李承乾在太子位初期并没有什么不轨行为,尚且受到李世民的忌惮,这个李泰可倒好,哥哥刚被废,自己就投怀送抱的扑到太宗怀里,说什么等我李泰百年之后要杀了自己的儿子,让弟弟李治当皇帝,然后却在背地里威胁李治,和论处李承乾的态势一样,太宗继续装傻感叹,多好的孩子呀。

估计褚遂良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在太宗明知故问之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总结来说就是杀子立弟那是扯淡,他说了你怎么就信了,加上李承乾招供李泰谋嫡和李治告状,太宗假装惊醒,呜呼呀,可不咋地,你敢骗我,去东莱一边玩去吧。

太宗忌惮他人觊觎皇权,李承乾没事还得整点事出来呢,李泰这副迫不及待的嘴脸更没戏了,本来也是利用的工具而已,李承乾完了,你也一边玩去吧,还是小的好控制,就李治当太子吧。

李世民戎马一生身体棒棒的,可不能找个老太子蹲宫里给自己找麻烦,只不过李世民也没想到他五年多以后就挂了。

和雍正帝一样,资料删得挺干净,但是通过当时很多时评,我们还是能了解到,李世民不好道家丹药,却积极引进古印度地区的“圣药”,不光有人进贡,他自己也努力的找方子炼洋丹,看来吃的是不少,否则以李世民的体格实在不应该死的那么早。

李治对时局看的很清楚,避免了一切可能招致怀疑的举动,但同时也造成他的势力单薄,能在短期内执掌乾坤这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能做得出来的么,要知道那朝堂上都是人老成精的家伙连带着深不可测的根系,长孙无忌只是支枪而已,真正手黑的是李治,同时李治也有能力随时随地随意地干掉长孙无忌。

如果李治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会这么杀伐果断的废掉长孙无忌逼令自尽么?自隋文帝起,隋炀帝、唐太宗总是想拼死搞定高句丽,最后还不是在李治治下完成了前辈的宏愿么,换个平庸不爱生事的主子,早把李勣养废了,哪来的绝世功劳。

政治斗争总是很复杂,但李治的事儿别想得太复杂,太宗对李承乾和李泰都不放心,借他人之手革除罢黜以后扶立看似规矩的小儿子起来方便控制不容易生事,仅此而已。

至于武则天,李治活着的时候,在政治地位方面,她啥都不是,并不是李治生病给她几天权力她就能生根了,即便李治死后,武则天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啥都不是,最后武则天掌权是因为裴炎这个没脑仁的家伙变向的主动奉上权柄,所以武则天利用裴炎的恶状搞掉了李显,把持了朝堂,这并非她个人有什么势力和能力,从朝堂到军方根本没人待见她,即便有也是她借机掌权后的事儿了。

李世民选太子,为何选择了最平庸的李治?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子,贞观17年4月初7李治被正式立为太子,贞观23年6月初1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众所周知:李世民的太子人选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生育的三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这三人为嫡子;另有李世民与杨妃生的儿子吴王李恪,尽管非嫡出,但有帝王气质;那为什么最终选择李治作为接班人呢?1.李世民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坚定维护者,自然而然的大儿子李承乾是太子首选,但李承乾不思进取,贪恋女色,还有断袖之癖,为稳固自己的地位,曾谋害过自己的亲兄弟;事情败露后,李世民心灰意冷,快刀斩乱麻,将他贬为庶人。

2.这样,按照宗法制“立嫡以长”的规矩,李泰就成了太子首选:李泰才华横溢,曾主编过地理专著《括地志》,对书法和绘画艺术也有一定造诣,门下有一批年轻学者;长孙皇后生前极喜欢李泰,李世民对他偏爱有加;但李承乾的被废后,李泰为了上位竟对李世民说:“我当皇帝后,要杀了自己的儿子,将皇位传给九弟李治”;好险!李世民突然感到李泰的居心不良;另:李承乾曾有被李泰排挤、打击自己的供述,足以表明为了太子位,李泰已经丧心病狂,不择手段了,李世民很伤心地又淘汰了他。

3.吴王李恪是李世民与杨妃(隋炀帝的女儿)的儿子,他长相英俊,果敢坚决,身上流淌着两朝帝王的血,处世为人接近太宗,做接班人令太宗放心!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李世民甚至为李恪发脾气:“难道因为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吗?”,老谋深算的长孙无忌思维敏捷:“李治作为太子仁柔,是守成之君!”, 李世民懂得长孙的自私、狭隘,立李恪为太子,会遭到实权派的打击与孤立;万般无奈,只得妥协,改立李治!

4.李治与前三位相比有点平庸,但他大舅正希望这样的接班人,李治柔弱,恰好长孙无忌能大权独揽,李治才能有限,长孙能为其包装,作为权臣,长孙无忌的存在注定了李治才是恰当太子人选!李治平庸还因为作为帝王夹在另外两位强势帝王李世民与武则天中间,显得政绩黯然,但他上位后,完成了唐初以来的各种法律的修订,并加强了科举选材,也算是他在历史上的两大功绩吧!可惜,在他手中李唐江山落入武则天之手,这是他个人作为李唐政治人物的一大败笔。

李世民选太子,为何选择了最平庸的李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治并不无能,相反他非常有作为。

在国内政治上,李治颇有作为。

唐太宗时期,传承南北朝时代的恶习,朝廷有一些残酷的政策,非常害民。

李治上台以后,就大量废除民众的苦役和劳役,也将国家强行征用的土地还给农民。

此举,稳定了国家的局势。

在李治生前,大唐经济有着很快的发展。

很多人认为李治被武则天操纵,其实李治仅仅是在病情严重,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才完全交给武则天掌握朝政。

但病情好转以后,李治就可以掌握大部分权力。

在位最后一年仍亲自任免宰相、更压制武后的势力如贬抑她的亲信李义府、许敬宗。

但是,李治因病情严重,儿子李显又懦弱不堪,也是死前主动将权力交给武则天而已。

李治的军事能力更是很强,首先彻底消灭了高句丽。

在这之前,中国和高句丽血战几十年之久,隋朝隋炀帝、唐朝唐太宗都付出绝大代价,没有彻底打垮高句丽。

李治时代,利用高句丽内讧,彻底将他消灭。

同时,他还消灭百济,打垮西突厥。在李治统治时期,唐朝疆域非常大。

李治还非常会用人,他提拔了很多著名大臣,比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

可以说,李治为武则天甚至李隆基,打下了一个很好地基础。

作为承上启下的皇帝,李治做的很好。

李世民选太子,为何选择了最平庸的李治?

回答问题前,先表明不同的观点:唐高宗李治并非软弱无能,也不是能力平庸。恰恰相反的是,他雄才大略,西征突厥,东平百济和高句丽,他统治下的大唐,疆土达到了有唐290余年的顶峰,他延续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国策,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史称“永徽之治”。之所以留给历史软弱无能的形象,完全是因为女皇武则天的强势反衬出来的。

李治能够在李世民众多儿中胜出,成功继承皇位,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然。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的储位之争,主要在李世民的三个嫡子之间展开,李治作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由于大哥太子李承乾的密谋造反,二哥魏王李泰的凶狠阴险,都先后被李世民排除在储位之外,而且在同一天被废黜流放,太子之位自然而然地落到李治头上,这是偶然因素。

李治温和柔弱、宽厚孝顺,对太子之位本无争夺之心,又恰恰符合了皇帝李世民与朝廷重臣长孙无忌等人对未来皇帝的所有期望,这是必然,是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李治为什么不愿意主动争夺太子之位呢?

贞观十年,李治九岁,这一年长孙皇后去世。一个九岁的孩子,永远没有了母亲,没有了母爱,失去了庇护,在无情最是帝皇家的皇家,父亲是所有人的父亲,只有母亲才是自己的母亲,李治心中充满了无助和悲凉。长孙皇后的去世,在幼小的李治心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痛,这也是他长大成人后,胆小懦弱、缺乏自信的主要原因。也有史书认为,他后来长期的“风疾”之病,也正是幼年时长期痛哭流泪留下的后遗症。

李治比李承乾小十岁,比李泰小八岁,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储位争夺战的时候,李承乾和李泰都已成年,而李治才十五岁,还是个孩子,再加上性格上的缺陷,他选择退出,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李治虽然性格软弱,而且年纪尚小,但却非常聪慧。他非常清楚自己没有任何实力和资本去争夺储位,与其去争那本就不现实的太子之位,成为哥哥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最终落得父辈们“玄武门之变”时身首异处的下场,还不如安安稳稳地做个太平王爷。于是,李治选择超然储位争夺战之外,不依附太子,也不结交魏王,将自己完全置身事外。

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本无意储位的李治呢?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军事政变,杀死自己的亲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提前退位,才夺取的皇位。虽然是这场政变的最终受益者,但是到了晚年,对于曾经的那场杀戮,李世民心中已经没有了成功的喜悦,相反有了后悔和自责!特别在贞观朝后期,自己的两个儿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为了东宫之位,争的你死我活的时候,李世民更能体会父亲当年的心境和悲凉,更能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十多年前的那场宫廷喋血,他甚至有了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对父亲是如此,对两个兄弟更是如此!

所以,李世民登上皇位后,下诏追封大哥李建成为息王,追封弟弟李元吉为海陵王,以诸侯王的仪式,重新安葬,并亲自前往送行!贞观十六年六月初六,李世民再次下诏,恢复李建成太子的身份,追封李元吉为巢王。

与此同时,李世民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阻止当年“玄武门之变”流血事件的重演。他果断地废黜了悖逆谋反的太子李承乾,紧接着又干净利落地将阴险狠毒的魏王李泰幽禁流放,改立年仅十五岁的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并宣告天下。将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统统扼杀在摇篮之中。

虽然李世民对晋王李治性格的软弱曾有过担忧,中途还曾计划选择吴王李恪代替李治。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完全满意的李治,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只有选择了宽厚仁孝的李治,所有的儿子才能保全,兄弟相残的流血事件才能真正避免!当然,吴王李恪在李治登基后,还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冤杀,但那并非李治的意愿,是权臣长孙无忌的阴谋和权术。

长孙无忌等朝中重臣为什么要支持李治呢?

李治本人对太子之位不感兴趣,是基于对自身实力的准确评估和判断。自己不争,却偏偏有人主动为他争,而且还是绝对重磅人物,这个人就是朝中第一号权臣,也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贞观朝最有实力的大臣,出身关陇大族,是大唐的开国功勋,更是李世民夺取皇位最核心、最关键的人物,位居凌烟阁24功臣之首。李世民曾在临终前交待:他能有天下,都是长孙无忌的功劳,足见长孙无忌的实力,也足见他是皇子储位之争的关键人物。

作为当年“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亲身经历者,他对当前的朝廷局势洞若观火,对李世民的心思和想法了如指掌。当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长孙无忌明白,属于他的机会来了。

长孙无忌选择支持李治成为皇太子,正是因为李治柔弱的性格和不争的心态。性格柔弱的李治成为皇太子,将来做了皇帝,作为权臣的长孙无忌,便于掌控和实现专权,如果是强势的李承乾或者狠毒的李泰将来做了皇帝,长孙无忌如果想专权,是难有机会的。同时不争的李治,也长正好让孙无忌展现自己在储位争夺中的作用最大化,将来李治坐上皇位,完完整整是长孙无忌的功劳,足以成为将来谋取新王朝专权的资本。

长孙无忌对李治支持,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带动了几乎整个宰相班子和绝大多数的朝中重臣,包括诸遂良等大佬对李治的坚定支持。这股力量,是皇帝李世民无法忽视的,新的王朝要实现平稳过渡,国家要实现平稳发展,离不开新帝与宰相们的和谐与齐心。正是由于一班重臣的支持和运作,才使得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立李治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软弱不争的李治,最终成为最后的赢家。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李世民正式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这一年李治十五岁。6年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于翠微宫,同年六月,21岁的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正所谓“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