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项羽坑杀战俘是对是错?
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考虑,白起和项羽坑杀战俘,没什么可以指责的,军事家的功绩衡量标准,最主要的就是摧毁敌方有生力量的多少,况且他们当时面临的环境,还存在诸多不得已的成分。
如果考虑到战争只是政治的延伸,把军事行动纳入政治范畴统一考量,这种大规模的杀降,至少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
从军事角度,白起和项羽的杀降行为没有错长平之战,“人屠”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降卒,巨鹿之战,“霸王”项羽同样坑杀秦军四十万降卒。两个天才的军事家,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相会了,他们都以彪炳史册的光辉出现在后人眼中,甚至连坑杀降卒的数量都相同。
长平之战的结果,就是使赵国彻底丧失了恢复的可能,为后来秦灭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巨鹿之战,让秦帝国最后的主力丧失殆尽,完全丧失了防御的力量,一战决定了大秦帝国的失败命运。
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跟四十万大军全部被摧毁有关。这么说有点残忍,却是事实。若非如此,战争就不可能那么快结束,鹿死谁手真不好说。
古代战争动不动说一场战争消灭几万人,十几万人,假如真是这样的话,一个国家能支撑几场战争?实际上,很多士卒是被杀散了,四下逃亡,而后再次聚集,这个比例要远远大于阵亡人数。
假如白起和项羽放走降卒,毫无疑问,不久这些降卒,会再次出现在对抗自己的战场上!
招降有没有可能?少量的可以,如此大的数量,甚至都超过了自己本部的力量,谁敢招降?一旦哗变,这种杀伤力,比战场上的都要大。
转运大后方做奴隶行不行?同样存在数量太大,操作性差的情况。长平之战和巨鹿之战,战后都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粮食不够。自己的部队供给都很费劲,留着四十万俘虏,他们的口粮哪里来?
放,放不得;养,养不起;移,移不走!庞大的数量成了巨大的负担。更要命的是,时间很急迫,容不得拖延,一旦粮食短缺,四十万人闹起来,原有的胜果分分钟丧失。这时候,杀就是一种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所以,从军事角度,白起和项羽杀降,恐怕即便不情愿,他们也没有选择余地!
从政治角度考虑,白起和项羽的杀降行为带来的恶果不过,军事从来不是孤立存在,也不能光靠军事解决所有问题,政治才是核心,军事只是政治的延伸,所以,白起和项羽的杀降行为,还要回到政治角度考量。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两人杀降带来的政治恶果。
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四十万降卒后,天下震惊!随着白起兵围邯郸,赵国似乎灭亡在即。但结果是秦国撤军了,并非秦国大发慈悲,而是白起的行径,让各诸侯国意识到,如果再不出手,赵国灭亡就在眼前,赵国灭亡后,对各国来说,就失去了一个可以从西北路牵制秦国的帮手。当自己面临秦国攻击时,自己也会失去应有的支援。
所以,为了自身利益,各诸侯国也必须出手相助赵国!
以往各国合纵攻秦,大多都是失败告终,原因就是各国心不齐,总希望在合作中赚便宜。解围的常常坐山观虎斗,希望对方两败俱伤,被围的希望战火转移给别人,常常为秦所惑。
但长平之战后,各国比哪一次都心齐,这就是白起坑杀赵国降卒的恶果。各国心齐而在,赵国人也变得同仇敌忾,哪些有亲人死于长平战场的赵人,恨不能生食白起肉。
在这种情况下,迅速拿下赵国难度很大,拖延时间,恐怕又要遭到诸国合纵攻击,于是秦国只能退兵,以消化长平之战的政治恶果。
巨鹿之战后,项羽事实上已经掌控天下。但项羽为何放着关中之地不要,急匆匆回到楚地老家呢?原因就是项羽所坑杀的降卒基本都是关中三秦子弟,项羽想在关中立足,不把那笔滔天血债还上,难!
即便项羽后来分封的章邯等三王,也因受累于项羽杀降的血债,根本坐不住江山,被出汉中的刘邦轻而易举就端掉了!
这就是项羽杀降的政治恶果,表面上得到了江山,实际上在杀降的那一刻,他就将得到的又失去了!
所以,从政治角度看,杀降又是彻头彻尾的败笔!这还没有考量人道主义的得失!
白起和项羽身份的差异,导致两人在杀降问题上责任的差别不过,白起和项羽的身份不同,人们对他俩同样的杀降行为,评判还是存在差异的。
白起就是个单纯的军事家,也就是说,他是政治家昭襄王手上的刀,他不需要考量政治后果。正因为如此,没人说白起的作为是愚蠢的,他做了军事家该做的一切,政治得失是昭襄王该承担的。
项羽也不同,他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甚至政治家的身份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军事家。所以坑杀降卒的政治恶果,该由他自己来承担!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项羽杀降是愚蠢透顶的行为!
综上所说,白起和项羽杀降行为,从军事角度看,没什么过多可指责的。从政治角度来看,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尤其作为政治家的项羽,其杀降行为,等于绝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白起和项羽坑杀战俘是对是错?
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自古杀降不祥。白起和项羽坑杀战俘,即使放在那个历史时期,也是残忍的,受到一般人谴责的行为。项羽坑杀了20万秦兵,白起坑杀了40万的赵卒,都是属于大规模的屠杀行为。如果在现代,那就是严重的战争罪行。与此类似,清末李鸿章在苏州屠杀数万名太平天国的降卒。一时国内外舆论大哗。英国人戈登提枪冲进李鸿章的大营指责他背信弃义。
白起坑杀俘虏,自己获得了人屠的称号。项羽坑杀秦兵,失去的是人心。白起、项羽这种做法,固然有他当时一定的理由,比如这么多俘虏吃饭吃是个问题,放他们回去又怕他们将来再次参军成为自己的敌人,不如把他们全杀掉。尤其是项羽坑秦兵,当时也获得了部分人的支持,似乎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同时项羽,由此其威望也达到了巅峰。巨鹿之战后,诸侯参见项羽,都是跪着进入辕门,不敢抬头正眼看项羽。
但是我们知道,当时天下苦秦久矣。老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需要一个仁慈宽厚的君主。项羽的做法和刘邦入关后的约法三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至此,其实已经注定了今后项羽失去民心,注定要失败。这个也体现了项羽政治上的不成熟。
优待俘虏,表面上看是人道主义,从另一方面讲,其实这种做法对壮大自己,瓦解敌人,具有强大的政治威力。人民军队建军以来,历来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特别在解放战争中,出现了大批的国民党军队的俘虏。被俘虏的,只要愿意加入解放军,留下参军。不愿意留下的,发放路费,自己回家。
这种做法有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在将来与敌人作战时,可以政策攻心。由于优待俘虏的政策,处于弱势的敌人一般不会殊死抵抗,而会选择投降。如果知道,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那么肯定就会抵抗到底。这就增大了战争胜利的成本。
优待俘虏,还是扩大己方兵员的一个好办法。解放战争中我军的兵力越打越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兵源就是来自于国民党战场起义或者被俘虏的士兵,称之为“解放战士”。
在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的优待俘虏政策都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很多日本俘虏经过教育,加入了反战同盟,甚至加入八路军,在我军对日作战时,这些人能够在战场上用日语对日军进行喊话,起到了巨大的瓦解对方军心的作用。抗美援朝时,我军俘虏到联合国军的士兵后,能够保证他们的吃、住生活水平。并且还故意分批次的把他们放回去,这些人回到部队后,就会宣扬中国军队的优待俘虏政策。因此,由于联合国军知道缴械投降能够保住性命。往往在志愿军冲锋到自己面前时,就主动放下武器投降。从而使我方能够俘虏到更多的敌人。
白起和项羽坑杀战俘是对是错?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斩首赵军二十五万,坑杀赵军俘虏二十万,共计四十五万。白起的这一做法,深受后世诟病,并被冠以“人屠”的称号。 经此一战,白起毁誉参半,大加赞扬者不少,对其批评谩骂的人也有不少。乃至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认为白起不配列入“五庙十哲”之列。由此可见,白起的确是饱受后人议论。 然而,在白起之后的中国另一位战神,也同样制造了坑杀秦军二十万的惨剧。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不过,项羽是幸运的,他的这一坑杀行为并没有受到后人过多的批评指责。
白起和项羽坑杀战俘是对是错?
回答这个问题要看从哪个角度考虑。如果从人道主义原则和人的情感来看,白起和项羽是屠夫、战犯,他们要上军事法庭,要受到历史的惩罚。如果从当时的实际效果来看,他们杀降行为又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击败赵军,俘虏赵军40万(一说20万),并把40万赵军全部坑杀(仅放回240个娃娃兵)。从当时的现实情况看,白起有坑杀赵军的理由。
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战役,秦国投入兵力达到60万,赵国投入兵力达到45万。长平之战前后持续时间长达3年之久。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用兵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见到。这场大战对于秦国和赵国乃至整个中国都非常重要。秦赵两国倾尽国内所有,支持这场战争。
最后秦国获得了胜利,但也是一场惨胜。秦昭襄王征发国内16岁以上的男丁支援前线,这场大战中秦国也损失了20多万大军。打败赵国之后秦国国内也基本上处于崩溃的边缘,这也是秦国不一口气拿下赵国的原因。在当时那种生产力水平下,供应60万大军,需要上百万人参与后勤。秦赵大战后,秦军加上赵军达到80多万,秦国根本供应不起这样的开支,解决赵军就被提上了日程。
其次秦昭襄王掌权以后,逐渐改变了秦国以往攻城为主杀人为辅的方针,改成即攻城又屠杀士兵。这项措施大量杀伤了山东六国的有生力量,削弱了六国的实力。白起更是这项政策坚决贯彻执行者,白起在战国期间屠杀六国军队达到了100多万,人送外号“人屠”。
长平之战以及坑杀40万赵军后,秦国在战国后期最强大的敌人轰然倒塌,秦国统一天下大势已定,山东六国彻底沦为秦国宰割的鱼肉。从这个角度看,白起屠杀赵军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推动了战国的进程。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消灭秦军20万,俘虏秦军20万。后来在新安一夜之间坑杀20万被俘秦军。项羽坑杀秦军也有他的理由。
当时项羽的粮草供应也已经出现了问题,难以供养秦军20万张要吃饭的嘴。当时秦军俘虏中出现了不满的情绪,他们对楚军充满怨言,不满的情绪蔓延在军营中。在项羽看来这已经成为不稳定的因素,极有可能会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加上当时刘邦已经进入关中,项羽急需快速行军争夺天下。于是出现了新安杀降行为。
项羽的杀降行为就实际效果看也达到了他的政治目的,他轻装上阵后迅速占领关中,成为天下的主宰。
从人道主义和人心向背来看,白起和项羽都是历史的罪人。白起屠杀赵军之后,他的军事生涯基本上告一段落,最后他也被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的名声臭遍六国,白起也成为恶魔的代名词。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白起的报应。项羽因为坑杀秦军彻底背上了残暴的恶名,彻底失去了关中民心。项羽虽然取得了一时的胜利,却最终输掉了楚汉之争,自己死后也被五位士兵分尸。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项羽的报应。
战争也许不可避免,战争带来的伤亡也许不可避免。但是战争绝不是屠戮无辜,放下兵器的士兵就应当被保证生命安全。我们应该对生命心怀敬畏之心,应该心怀仁善之心。无论是赵兵还是秦兵都是我中华好男儿,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相敬相爱,我们不希望再出现这样的屠杀。
白起和项羽坑杀战俘是对是错?
谢谢悟空邀请。个人觉得没什么对错。当然,从人道主义角度讲,坑杀士卒肯定是错的了,不光错了,还违背了国际公约。但就事论事,也许在当时,从二人的角度讲,可能坑杀士卒是最好的选择。白起可杀士卒的原因估计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当时的秦兵战斗力讲,白起可能觉得用不着争取降兵为我所用,扩大队伍。
第二,四十万的赵兵,人心未服,可能不方便管理,班师回去,安全性没有保证。
第三,军粮供应问题,四十万人,每天的饮食就是一笔巨大开销,可能白起觉得养不起这么多人。
第四,杀掉赵国士兵,可能也为了威慑其他五国,同时,也使赵国再无可用之兵。
再说说项羽坑杀秦兵二十万人。巨鹿之战后,秦将章邯大败而归,之后又与项羽交战几次,全都打了败仗,由于看到朝政被赵高把持,有加害自己之心,故而投降了项羽。从前项羽的部下有很多人都受到过秦兵的虐待,如今看见秦朝的降兵,不由得起了报复之心,把秦兵当做奴隶对待,引起秦兵不满,暗地商议想起兵,项羽闻知后,召集人商议,认为秦兵很多,入关中后如果不听令,会引起非常大的祸患。于是,项羽将秦降卒二十余万全部坑杀。在项羽看来,与其留一只不稳定的队伍在身边,不如坑杀省却许多麻烦。
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后果可能是项羽没有想到的,那就是项羽从此背上了好杀之名,很多人不愿追随项羽,民心背离,终致灭亡。
白起和项羽坑杀战俘是对是错?
一切皆因利益,事事无对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