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会倒戈刘邦,而不帮助自己的侄子?

项伯就是项羽的灾星,至少三次出手帮助刘邦,让他躲过了灭顶之灾,项伯也因此被刘邦赐姓刘,封为射阳侯。放着自家人不支持,反而吃里扒外勾结刘邦,项伯因此被后人讥笑。倘若他助侄子项羽成就帝业,封侯只是起步价,何至于得了块小封地,后来还被夺封了。

项伯至少给予刘邦三次帮助,分别是:

  • 第一次:函谷关前,给刘邦通风报信

刘邦攻入关中后,拿着楚怀王的鸡毛当令箭,立刻封锁函谷关,想关起门来称王。结果被自己的部下曹无伤,在项羽面前摆了一刀。项羽当即挥兵函谷关,所谓天险,在项羽的勇猛面前就是朽木一块,迅速被攻破。

项羽计划第二天就灭了刘邦,以项羽的战斗力,失去函谷关庇护的刘邦,在他面前就是不堪一击的豆腐渣。

就在刘邦危在旦夕的时候,项伯夜闯刘邦营地,把这条军事行动计划,透露给了好友张良。在张良的引荐下,项伯与刘邦见了面,并答应帮他说服项羽取消军事行动,并让他一早就去项羽大营,亲自做解释。

如果没有项伯的通风报信,刘邦死到临头都不知道!

  • 第二次:鸿门宴阻止范增刺杀计划

这段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细说。项伯为了帮刘邦,可以说毫无顾忌地站到了刘邦这一边,亲自拔剑上阵,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项庄。

  • 第三次:项羽分封诸侯,项伯帮刘邦讨得汉中

秦灭亡后,项羽大封诸侯。不过项羽这件事做得很不公平,导致后来天下纷争不断。其中刘邦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起先他仅仅得到了巴蜀之地,亲手打下来的三秦之地,被项羽封给了章邯等三人。

项伯在张良的收买下,亲自为刘邦当说客,说服项羽将汉中之地封给了刘邦。这样一来,刘邦实际拥有了秦岭以南大片沃土,也为将来兵出汉中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汉中地区,刘邦很可能被困死巴蜀!

项伯为什么会背叛项羽,史书没有太多明确交代,但从分析中,还是可以略知一二。

因为张良的关系,被刘邦收买

项伯第一次帮刘邦,是由于张良的关系。项伯当年杀人,被秦朝官员追拿,在张良的救护下,他才躲过了大难。项伯之所以夜闯刘邦大营,其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刘邦,而是为了救张良。

之所以转而帮助刘邦,完全是张良的原因,当然,也许跟刘邦不遗余力的贿赂,甚至跟他结成儿女亲家也有关系。

可见项伯此人有个最大的毛病,为了个人的小义,完全不顾集体的大义,甚至为了个人的私利,随时可以牺牲集体的利益。

张良这是吃准了项伯的这个软肋,轻而易举地虏获了项伯。或许此后项伯已经变成了刘邦安插在项羽阵营中的棋子。

项羽的猜忌心理,内部缺乏凝聚力

项羽阵营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缺乏凝聚力,这跟项羽耳根太软有关系。或许他个人能力太出众,骨子里不大瞧得起自己的部下,总觉得自己勇冠三军,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一切。所以项羽对部众相对来说比较吝啬,甚至苛刻,乃至于猜忌。

当初陈平一条并不高明的离间计,让项羽集团的顶梁柱范增,轻而易举地被项羽排斥,结果郁闷死在回乡的路上。

连范增都能被猜忌到这种程度,其他诸将,包括英布、季布、龙且在内,都一度不敢多说话。虽然没有证据表明项伯也受到了猜忌,但项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想独善其身恐怕难度也会比较大,至少危机感还是有的,亲情也不能代替这样危机感。

不排除项伯真心认可并支持刘邦

有没有可能,项伯真心拥护刘邦呢?也许存在,至少不能排除。

当初项伯帮助刘邦后,能与刘邦结为女儿亲家,说明项伯对刘邦有不同凡响的认同感,否则如果为了钱财,就当一次交易好了,为何无事生非,弄出那么多麻烦,就不怕将来在项羽面前东窗事发吗?

所以,很可能项伯被好友张良说服,认定刘邦才是真龙天子,至少比他那个侄子强,后来他其实就是刘邦的间谍!

有一个明摆的事实,假如项羽取得天下,他这个叔叔至少封侯,最大可能是封王。改投刘邦,封侯基本是他的上限,这个简单的账项伯不可能不会算。他认定项羽能给的“王”就是水中花,而刘邦的“侯”却是实实在在的,非此不足以解释项伯的背叛行为。

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会倒戈刘邦,而不帮助自己的侄子?

项伯不是倒戈刘邦,也不是不帮项羽,只是他分不清敌我。我个人认为项伯是一个没有大局观念的人,是个成不了气候的小人物,他跟项燕、项梁相比,那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张良曾经救过项伯,因此他对张良有感恩之心,私交也是相当不错的。但项伯虽然年纪不小,却很天真。以至于经常忘了自己的身份,因为他是项羽的叔父,既然是自家人,项羽讨论军国大事也不会回避他,因此项伯对项羽的一举一动都非常清楚。

按说你项伯知道也没有关系,有些作为军事机密,不告诉别人就是。可项伯不是那么回事,当范增设下了鸿门宴之计,准备把刘邦除掉。如果刘邦除掉了,后来的项羽就不会四面楚歌,自刎乌江,也许历史就不是这样。

可当项伯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就急匆匆的去找张良,把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张良。于是张良为刘邦想出了应对之计,使得刘邦逃过此劫难,在以后建立了大汉王朝。

我个人认为项伯就是一个没有远大抱负,而且不知轻重的人。他为了报答个人小恩,不顾出卖大楚的政治利益。作为市井小民,他那种懂得感恩的品质,还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一个有治国理政之人,他做的事情却是让人笑话。也许张良就是看中项伯的这个弱点,因此通过他得到了很多项羽方面的机密。项羽的失败也就是自然的事,项伯可以说是个叛国者,是大楚的历史罪人。

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会倒戈刘邦,而不帮助自己的侄子?

鸿门宴是一场大戏。

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项庄、樊哙等,都在这场大戏中奉献了最精彩的演出,尤其是项伯,明明是项羽的小叔叔,却不像范增那样帮项羽谋划铲除刘邦之法,反而用自己的身躯为刘邦挡剑,致使在筵席上舞剑的项庄没法借机行刺刘邦。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项伯不帮项羽杀刘邦,反而帮着刘邦挡剑呢?

按照《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项伯之所以这么帮刘邦,起因在于张良。

早在项氏起吴之前,项梁、项伯兄弟都是大秦帝国的通缉犯,为躲避大秦帝国的追捕,两人分头行动,项梁躲在会稽,项伯躲在别处。躲在别处的项伯幸得张良的帮助,方才躲过大秦帝国的抓捕,因此可以说,张良于项伯有救命之恩。

其后,项氏起吴,刘邦起沛,张良又以韩司徒的名义成了刘邦事实上的臣子,及至鸿门宴前,项羽采纳范增的建议,意欲偷袭驻军灞上的刘邦,项伯担心张良会在这场偷袭中成了冤魂,故而深夜来到灞上,以实情相告,打算带张良逃命。

颇有知恩图报的模样。

但张良认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张良不能眼看刘邦身处大难而一走了之,所以一定要把这个消息转告给刘邦。如此,刘邦和项伯相见,刘邦当即款待了项伯,并约为儿女亲家,请项伯为他到项羽面前说好话,说他刘邦愿意臣服于项羽。

于是,酒足饭饱,项伯又回到鸿门,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向项羽报告,项羽认为,刘邦既已臣服,就不需大开杀戒了,但亚父范增却认为,刘邦若真能孤身前来鸿门,正是天赐良机,项羽可趁此机会,兵不血刃地干掉刘邦,以除后患。

是以有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戏码。

项伯已经承诺了刘邦了,要护刘邦周全,做人岂能言而无信?所以才为刘邦挡剑。

《史记》中的这种解释也说得通,也一直都为大众所接受。

但是,项伯首先是一个政治人物,其次才是一个讲信义的普通人。

作为政治人物,以什么手段消灭对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消灭对手。从这一点来讲,项伯、项羽、范增三人的诉求应当是一致的。

之所以项伯为刘邦挡剑,一定是因为,在项伯的思维里,刘邦不是对手,而是盟友。有这种看法很正常。

鸿门宴前,刘邦和项羽同为怀王之臣,同奉怀王命攻秦。更早之前,项梁还活着的时候,刘邦是和项羽并肩作战的将军,二人是真真正正的战友,并曾约为兄弟。

刘邦之外的其他诸侯,章邯是杀害项梁的凶手,魏望豹、赵王歇、韩王成、燕王韩广、司马卬、臧荼等人要么跟项羽没什么交情,要么就是跟项羽接触时间短,还没培养出足够的战友情。

因此,在项伯或项羽的眼里,刘邦是比其他诸侯更可靠的一个存在。

这里比较让人奇怪的是,为什么范增要除刘邦?果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刘邦是能跟项羽争天下的人,所以要先下手为强?还是范增心中另有打算呢?会不会范增想挑刘项二人争斗,好让远在彭城的怀王坐收渔翁之利呢?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会倒戈刘邦,而不帮助自己的侄子?

霸上孤军势莫支,鸿门一剑事尤危。射阳不与留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

项伯:霸王项羽的叔叔,项氏集团的重要人物。一个自诩为“义”士的政治糊涂虫,最终以一个“义”字,间接的葬送了西楚政权的统治地位,同样的成就了刘邦建立大汉王朝。

义字当先,第一次“救驾”。

在“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怀王之约下,刘邦首先占领了秦都咸阳,并且封锁关口阻止项羽进入。项羽大怒,听取了亚父范增的建议,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以项羽的军事实力要打败刘邦很容易,更何况“巨鹿之战”一战成名令诸侯“膝行而拜”,楚军正是士气高涨的时刻。项伯义字为重,夜见张良。因为早前张良对他有“义”,所以项伯无论如何都要救张良一命。张良听说此事后,马上就要告诉刘邦。张良给项伯解释说:你因为我们之间曾经有“义”而救我,现在刘邦对我很“义”。如果我今天自己逃了而没有告诉刘邦,我就会成为天下最无“义”之人。你有“义”而陷我于不“义”,我不干。

刘邦在危机时刻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让项伯决定做一个政治投机者。

刘邦见项伯之前问张良:你和项伯谁年龄大?得到肯定回答后,刘邦决定“以兄事之”。不难想象刘邦满脸堆笑地捧起酒杯对“伯哥”一番溜须拍马,并当场许为“儿女亲家”。项伯被这个“亲情氛围”突然打蒙,这是在侄子项羽那里永远得不到的家庭温暖。项伯热泪盈眶的想到:就是没有侄子项羽这棵大树,最起码还有刘邦可以依靠……

一场危机轻松化解。

危机时刻,第二次救驾

项伯连夜回到楚军大营把情况跟项羽一说,项羽同意刘邦前来“述职”并摆下鸿门宴。

项羽消除了对刘邦的威胁,但是鸿门宴还有一个重要的人严重威胁着刘邦--范增。范增见项羽做不了杀刘邦的决定,立即召集项庄上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最危急的时刻项伯挺身而出,要求与项庄对舞,化解了刘邦第二次危机。

正是有了两次“救驾”之功,所以在刘邦称帝后,项伯不但没有获罪,反被赐姓刘,封射阳侯。但是,相比之前的“活跃”,项伯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还有当初刘邦许下的“儿女亲家”,估计项伯“不敢说,更不敢问”。射阳侯爵位也只传了他一个,他的儿子有罪,侯国被夺。另一个儿子以谋反罪被灭三族。至此,整个项伯家族消失。如果再给项伯一次选择的机会,他还会选择帮助刘邦吗?

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会倒戈刘邦,而不帮助自己的侄子?

项伯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普遍意义。

在彼时彼地彼种环境下,谁分得清楚汉的最后归宿?

后人一提项伯就是个"骂"字当头。抨击他坏了侄儿的大事。

而项羽好牌打得稀烂,由强盛到衰败,并不是叔叔项伯造成的。

项伯只不过有点蠢,其心地也坏不到哪里去,更遑论背叛项羽了。

事情还得从张良谈起。

项伯常杀人,臣活之

就这句话,说出了项伯与张良有生死之交。项羽一家是楚国的铁杆死忠,自项燕为王翦所杀。这口气就窝在项氏家族心中。所以在秦始皇统治之下,项梁在会稽"阴部勒徒众",早就要反秦了。

项伯杀了许多秦吏,这是要足够胆气和执着的,而被追捕。碰上大名鼎鼎的博浪沙主谋张良。他们一块儿反秦。不用说,项伯杀了了许多人,张良救过他几回。

后来"鸿门宴"头晚,项伯去救张良,算是不忘朋友。只是,被刘邦利用了。项伯答应帮忙。

也难怪,两大反秦势力,刚过了翻秦始皇的牌,又想翻对方的牌。项伯作为二巨头之外的特别人物,他觉得有点地位化干戈为玉帛,他责无旁贷。毕竟这会儿秦帝国还存在着宗室王公群臣。还在咸阳宫里活着。

刘邦和项羽,一个十万人马,一个四十万人马。这在史书上是铁板钉钉的事。也许历史上的兵力对比,就这一次没争议。

其他都是海绵汲水,象曹操十几万马吹成八十三万,号称百万,要与孙权"会猎于吴"。前秦荷坚百万人马被东晋八万人马完败,前秦倒底来了多少人马?没人知道。水份如发水牛肉,淌出的水滴也是兵!

刘邦劣势,项羽强势。项伯觉得有宽大为怀的气度,帮弱者一把,他认为没错。所以他在救朋友的同时,又捎带把朋友的朋友给救了。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好心帮了倒忙,由此害了楚国上下。

鸿门宴上,这回是项伯成了正宗的"搅屎棍",是历史上最完整版的自作聪明。但决定权并不在他手中!项羽如果要解决自己认为的患害,纵有十个群魔乱舞,也挡不住刘邦一行的悲催命运。

退一万步讲,范增对项羽除了"恨铁不成钢″外,他又能如何?一样气得吐血。由此可见,船上人不努力,只怕你坎上人挣断腰。

项羽分刘邦于巴蜀。

秦之迁人,常居蜀

若一丈长的栈道一抽却,巴蜀即成"天牢"。刘邦给张良无尽财宝,张良用财宝给朋友项伯,项伯说动项羽把汉中给刘邦。刘邦有了汉中,天牢就变成天府。事情于此就大有可观了。这一次,还是项伯成全刘邦,完全是项羽刚愎自用,盲目相信三秦王的屏蔽作用而造成的。

荥阳对峙,项羽要把太公做汤锅涮羊肉。项伯又出面了,这回项伯糊涂之极,简直就是高楼建瓯了。没法说他是不是他患了美尔尼综合症,反证这次是出了名的老年痴呆,呆得非常厉害:

天下事未可知,杀之无用,徒增祸耳

这次不仅让君王形象一落千丈,先使君王计策彻底失败,次使刘邦,太公,吕后逃过一劫。

项伯如此糊涂,反证出项羽识人不明。项羽识人不明,方才一步一步走向颓败。

上述几例,说明:

项羽无智,项伯少识,刘邦无义,张良不仁。项羽识人不明,少有智谋,终至于自刎而死;项伯少识,因小失大,客观上帮了君王倒忙;刘邦无情,后来对待项伯真是冷血,恩情淡如水;张良利用项伯的心无成府,成全了自己的"智谋之士",算是不仁不义。

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会倒戈刘邦,而不帮助自己的侄子?

项伯这个人是很讲义气的,但可惜是只讲小义,不论大义。

项伯出身在没落的贵族之家,早年曾行侠仗义,犯法逃跑,得到同样是贵族出身的张良的大力帮助,得以逃避了秦朝法律的惩罚,从此对张良是感恩戴德。誓要报答张良。

鸿门宴之前,项羽要攻打刘邦,是项伯偷偷把消息告诉张良,恳求张良随自己逃跑,被张良引荐给刘邦后,刘邦可是情商满满,又是倒酒,又是送礼,还和项伯约定儿女婚姻,一顿猛于虎的操作,把项伯的心完全拉倒自己身边。

回到项羽身边,项伯马上替刘邦卖力的宣传,直到把项羽的心也说软了,倒觉得对不住刘邦一样。

在鸿门宴上,又是项伯处处以身体保护刘邦,免受舞剑的项庄的刺伤,可见,对刘邦来说,项伯是千古功臣,而对项羽来说,可就是吃里扒外,千古罪人了。

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重重围困,半夜,四面楚歌,项伯看到情势不妙,项羽要完蛋,再次逃跑,到刘邦的队伍中寻求庇护去了。

战后,刘邦胜利,顺利登上皇位,为感谢项伯对自己的恩义,刘邦赐项伯刘姓,并封为射阳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