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毋恤为何能灭掉智伯?

晋国从六卿共治,到四家并雄,再到三家分晋,经历了诸多阴谋与杀戮,若非赵毋恤,恐怕最后的结局是四家归智,智氏代姬晋,提前上演田氏代姜齐的好戏。

智氏无疑是四家中实力最强的一家,可以随意逼迫三家陪着笑脸割地逢迎,智伯甚至可以狂妄地指着赵毋恤的鼻子骂:“我就想不通,赵简子怎么就把家业,传给了你这么个窝囊废!”

赵简子去世前是晋国正卿,把持朝政几十年,肯定不是老眼昏花之辈。事实上,赵毋恤只是他的一个庶子,他也立了嫡长子伯鲁为接班人。赵简子为了立赵毋恤,不顾众多的反对,愣是废了伯鲁。智伯眼中的“窝囊废”,有多大能量,当他充分发现时,自己已经做了俘虏!

那么,赵毋恤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有多大能耐,让父亲寄予厚望呢?

讲一个小故事,最能代表赵毋恤的性格特点。他年轻时,曾经跟著名的御手王良学驾车。一段时间后,赵毋恤自认为技术不比王良差了,就要跟王良比赛。结果,连比三局,马没少换,全输了!

赵毋恤很生气,就责怪王良不地道,教学故意留一手。王良哈哈大笑:我确实尽其所有,把所有的都教给你了。你输就输在太关注结果,没有把心思放在如何驾车上,结果马与车的协调出问题了!

这个故事对赵毋恤触动很大,也影响了他的一生。其实四卿角逐,何尝不是一场加长版的比赛?太注重结果的智伯,不就是年轻时候的赵毋恤?赵简子当初看中赵毋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忍耐力,做事专注。

同时,赵毋恤有非常出色的战略眼光,和伟大的抱负。

赵简子曾经告诉几个儿子,他在常山藏了一个“宝符”,谁先找到有重赏。几个儿子兜了一圈,全部空手而归,唯有赵毋恤说他找到了。

赵毋恤说:登临常山,远望是代国,拿下代国,我赵家可成大业!赵简子大喜过望,这种大志向,这种战略眼光,由他继承家业,赵家还有什可以担忧的?

另外,赵毋恤还不缺少弱肉强食时代的毒辣。为了拿下代国,他假意邀请代国国君赴宴,完全不顾代国国君是自己的姐夫,在宴席上刺杀了他!并乘机举兵,吞并了代国!

这样一个有抱负,有大格局,有忍耐力,又不缺毒辣的人,想想都会让人脑后生凉风!可惜智伯不以为然,有眼不识泰山泰山!

狂妄的智伯,恨不能一竹竿打翻三条船!

中行氏和范氏被瓜分后,最大受益人智伯膨胀的不光是地盘,还有那颗焦躁不安的心。他想早日驾着他的马车冲过终点,高高举起冠军奖杯!

天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智伯强盗似的向韩魏赵三家命令:每家割一百里地给我!

韩魏两家接到命令,立刻矬了,咬咬牙忍痛割了。赵毋恤人矬心不矬,他一扭脖:我们家的地是祖先传下来的,你要就给你?你谁呀!

算总账的时刻到了!韩魏两家跟着智伯后面拎包,三家联兵,锋指赵家。

赵毋恤避其锋芒,举族避让至大本营晋阳。三家联军兵围晋阳,连续攻打了一年多,愣是没打下来。究其根源,赵家自赵简子起,就未雨绸缪,城池修建得非常牢固,对老百姓一直宽仁为怀。所以,晋阳城被围一年后,出现人相食的惨剧,依然没人投降。

智伯为了尽快吞掉赵毋恤,想出了一个阴招,他挖开汾河,水淹晋阳。大水一泡数月,老百姓被迫“巢居”,“悬釜而炊”,城墙也在大水浸泡下,出现松动,眼见离坍塌不远了!

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没想到韩魏两家被赵毋恤策反,三家乘智伯疏于防备,偷偷掘开口子,将滔滔洪水灌入智伯的营帐。智伯正盘算着,收拾完赵家,下一个目标该韩家还是魏家,亦或是两家一起纳入计划。稀里糊涂中,他被一场大水灌成落汤鸡,做了俘虏,并毫不意外地被杀掉!

在智伯的世界里,他从来扮演的都是进攻的角色,高高在上的角色,如童话般美丽的梦。所以他高傲,他孤芳自赏,他目空一切,他也死得其所!

曾经的盟友,韩魏俩家为何关键时候反咬一口?

智伯失败的关键点,就是韩康子和魏桓子的倒戈,打了智伯一个措手不及。这两个矬人,为何壮了胆子,竟敢拔老虎的胡须?

其实就是一本简单的政治账。韩魏赵智四家,是三小一大,大的智伯随意欺凌“三小”,当赵家被灭后,韩魏两家都清楚,智伯的利爪肯定会伸向他们,但又不敢不从,不从立马就会被咬,跟赵毋恤一个下场,听从如同服了慢性毒药,也就是多残喘几日。

但反过来,如果独大的智家被灭了的话,虽不敢说韩魏赵三家,以后好得根穿一条裤子似的,但三家实力相当,都不会受到致命伤害。也就是说,干掉智伯,就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存底线!

这么简单的账,其实不难算,也许四家都各自推演了若干遍。但弱小的韩魏赵,谁也不敢率先倡导,中行氏和范氏就是教训,谁敢保证,你捧出一颗火热的心,没有人拿它当投名状,纳给智伯?

这就是弱者的悲哀,没有话语权,更没有主导权,智伯正是吃准了他们之间的提防,放心大胆地对他们想用谁就用谁,想打谁就打谁。可是智伯又忘了一点,当一个人处于生死边缘的时候,他根本就不怕死,更不怕被出卖!

赵毋恤就是,韩魏两家即便出卖他又能怎样?所以,站在悬崖边上的赵毋恤,可以大胆地充当那个,清除他们之间合作障碍的角色。

就这样,智伯的如意算盘,瞬间粉碎!无论从生存智慧,还是局部战术运用,以及对形势的基本判断力,智伯与赵毋恤相比,都远远不在一个层次,死得一点都不冤!

赵毋恤为何能灭掉智伯?

灭掉智伯的不是赵毋恤,而是智伯自己,这还要从晋国特殊的政治结构说起。

一、晋国政治格局及智氏霸权

晋国是周成王之弟的封国,自周平王东迁后,晋国先后经历几次内乱,最终形成弱干强枝,即削弱王族权利,防止夺权,却又增加大臣公卿的权利。

王族的威胁是没有了,倒是晋国政治格局行成以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家轮流执政。

六家也不是省油的灯,都想着独霸权利,相互明争暗斗,其中的范氏、中行氏最先出局,剩下的四家中又以智氏实力最强。

当晋国又轮到由智氏做主时,智瑶(智伯)是智氏的当家人,智瑶本人英俊又兼文武双全,立志要独霸甚至取代晋国,他的主要对手是仅次于智氏的赵家。

和智氏相比,赵氏此时如坐针垫,当家人赵毋恤出身低微,只能算是矮子里面拔高个,上一任家主赵简子对几个儿子也不是很满意,但没得选择只好将家主之位传给赵无恤。

事实证明,赵无恤不仅保住赵家,而且将赵家继续发扬光大,三家分晋赵氏可是主谋。

二、智氏与其韩赵魏三家的矛盾

智瑶当家做主后,多次故意侵犯其他家族,甚至公开羞辱赵无恤,赵氏始终克己忍让。

智瑶对赵无恤的羞辱,一次是在公元前466年,智、赵两家进攻郑国,智瑶当众怒骂赵无恤:相貌丑陋,胆小怯懦,是贱婢所生,……第二次还是在两家进攻郑国时,智瑶居然将酒杯砸向赵无恤。

看到赵无恤毫无怨言,这让智瑶更加狂妄,认为自己已经天下无敌。

公元前455年,智瑶向韩魏两家索取土地,韩魏被迫屈服,又向赵家索取时,被拒绝。

智瑶就以此为借口联合韩魏共同出兵赵家根据地晋阳,约定平分赵家土地。

智瑶飞扬跋扈,智氏家臣智果非常担心,这从由智瑶当家前就开始,智瑶自然把智果忠言不当一回事。

公开羞辱赵氏,强迫韩魏献地,又逼韩魏出兵,智瑶真是太狂了,韩赵魏三家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呢?

三、水淹晋阳,韩魏倒戈,智氏覆灭

包围晋阳,苦战三年,连赵无恤都快崩溃。因为智瑶想出了以水代兵的办法,晋阳城中全靠着信念在支撑,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晋阳城破指日可待。

韩魏两家见到智瑶心狠手辣,不由得担心自己,智瑶敢水淹晋阳那么只要智瑶愿意,韩魏两家随时都会再现晋阳之围。

想反抗,连赵氏都快支撑不住了,自己势单力薄又不是对手,怎么办?赵氏家臣张孟谈是上任赵氏家主心腹,这个时候提出主动联合韩魏,秘密结盟。

三家因为互相提防,才让智氏变得狂妄自大,当三家放下戒备,联合起来,智氏毫无疑问被灭族。

智瑶到死都不会相信,一向唯唯诺诺的韩魏居然临阵倒戈,亏自己还把两家当做可靠盟友,掏心掏肺的换来血光之灾。

智瑶当然不会想到,自己对韩魏对其他家族是怎么做的,威逼利诱,也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错,智伯氏的覆灭是免不了的。

赵无恤面对智瑶多次羞辱,忍常人不能忍,也是当初能够继任家主的原因。

智瑶(智伯)的灭亡是自己骄傲自大,目中无人造成的,并非赵无恤有多大本事,韩赵魏三家单独对付不了智家,联合起来还对付不了?

智氏覆灭后不久,以赵氏为首,最终瓜分晋国。

赵毋恤为何能灭掉智伯?

赵毋恤即赵襄子,名毋恤,春秋时期赵国的创建者。

赵毋恤是晋国上卿赵鞅(即赵简子)的儿子,赵鞅是我们耳熟能详《赵氏孤儿》中孤儿赵武之孙,是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致力于国家治理,推行改革,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与儿子赵毋恤并称“简襄之烈”。

从出身来看,赵毋恤是赵鞅众多儿子中地位最低的一个,但是凭着自己出色个人的能力,使赵鞅破例让他成为接班人。

事实证明赵鞅没有看错人,赵毋恤开创的功绩超过了他的父亲,自己成为赵国的开国之君。

与此同时,智伯也接班成功,成为晋国正卿,并开始全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就成为晋国实力最雄厚的家族。

赵毋恤曾与智伯一起率军讨伐郑国,为了保存自身实力,他俩都不愿意冲锋陷阵,由于互相推诿而产生矛盾,并相互责难,最终反目成仇。

智伯为了独霸晋国,欺压敲诈赵、韩、魏三大家族,赵毋恤宁折不弯,不肯向智伯屈服,坚决与之抗争。

于是智伯逼迫韩、魏两家族,共同起兵攻打赵毋恤,赵毋恤认清形势,退守晋阳,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太原市。

智伯率三家族联军围困晋阳一年多,但始终不能破城,而城中军民在赵毋怕仁德的感召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守卫家园。

后来智伯利用山洪,水灌晋阳。使晋阳“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形势危在旦夕。

但此时赵毋恤也也清醒的认识到,韩、魏两个家族也已经军心动摇,举棋不定。于是派部下潜入韩魏两家军营,陈述唇亡齿寒的道理,并晓之大义,许诺如三家联合,共成大事之后,同享胜利果实。

最后终于说服韩、魏两家,联合打击智伯。经过准备,韩、魏两家军队,掘开堤坝另一侧,让洪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使其军队大乱,同时赵、韩、魏三家军队对智伯三面夹攻。很快,智伯全军覆没,本人也被杀死。

他的头颅被赵毋恤做成了酒具,也有的说做成了夜壶。晋阳之战后,就形成了三家分晋的态势,山西也因此被称为“三晋”。

赵毋恤为何能灭掉智伯?

赵氏,伯益之后,伯益九世孙造父为周穆王车驾,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以邑为氏,即赵姓由来。造父七世孙叔带,离周仕晋,六世孙赵衰为晋文公重臣,世代为晋国上卿。赵无恤(又称作“毋恤)即赵襄子,赵氏之裔,赵简子(赵鞅)庶子,翟女所生,不被赵简子重视。

但赵无恤聪明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弟一样骄横纨绔。幼时在赵鞅对于诸子的考核中,屡屡获得佳评,成人后更是以良好的素质及深远的大局观被赵鞅器重,最后改立赵无恤为赵氏继承人,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赵简子去世,赵无恤继承赵氏家主之位,并承袭晋国卿位,后世赵氏子孙上谥号“襄”,称赵襄子。

智瑶,晋国上卿荀氏后裔。晋献公托孤重臣荀息幼孙荀首,也是晋国中军将荀林父的幼弟。晋成公时,荀首受封于智邑(山西省永济市西北一带),为智氏开端。其后智武子荀罃在晋悼公复霸期间出力甚多,为晋国复兴之大功臣,晋君极为器重,位列晋卿。智氏历智庄子-智武子-智恒子-智悼子-智文子-智宣子六代,逐渐成为晋国势力最为强大的卿族,到第七代智瑶(智襄子)时,智氏已经成为晋国尚存四卿中最强大者。

之前在周敬万二十三年(前497年),因内部矛盾不可调和,晋国原六卿之二:范氏、中行氏(与智氏同宗)联合赵氏别支邯郸氏,发兵攻打赵氏,背后支持他们的是晋君定公。而其余三卿魏氏、韩氏、智氏则联合赵氏,反攻范、中行二家。历八年内战,在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范、中行二家被彻底打垮,晋国进入了四卿专权时期。

 四卿在打败竞争对手,专权晋国后,一方面继续联手削弱晋室,一方面继续展开明争暗斗,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晋国执政(上军将)赵鞅去世,智瑶接替其成为新一代晋国执政,而赵无恤只能按资排辈,位于智瑶之下。

智瑶执政后,展现出强大的治国能力,先后击败齐国,郑国,灭夙繇,南征北战,晋国声望极大提高。但智瑶为人虽足智多谋,志向远大,但平时骄纵狂妄,不能尊重他人,持强欺凌其余三卿甚之,导致其余三卿日渐不满。

为实现自己的雄心,同时也是为了独揽晋国大权,削弱其他三卿,周贞定王十一年(前458年),四卿私分原划归晋公室的范氏、中行氏领地后,智瑶又提出“四卿每家各贡献一百里地、一万户人口”给予国君(其实就是给智氏)。韩氏、魏氏为了息事宁人,相继献出土地人口,而赵氏这边,家主赵襄子坚决不从,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

智瑶见韩魏已献土纳民,而赵氏不从,勃然大怒,立即起兵,并胁迫韩魏二家,于周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不敌,退保晋阳拒守,三家联军围攻晋阳一年多,未能攻克。

智瑶见迟迟不能克晋阳,于是便引汾水淹晋阳。大水汹涌而来,晋阳城中水深距城头只三尺,灶中生出青蛙,粮草断绝,民众有易子而食者,局势万分危急。智瑶与魏氏家主魏驹,韩氏家主韩虎登高观看水势,见晋阳一片狼藉,顿时喜不自禁,得意洋洋之下说出一句大蠢话“我今日才知道原来用水可以灭掉一个国家!”。旁边魏驹、韩虎听见,突然胆寒--魏氏都城安邑,韩氏都城平阳,可不就是在汾水和绛水旁!

魏驹立马用胳膊碰了碰韩虎,韩虎也用脚踩了踩魏驹,心照不宣。当夜,韩魏两家立即派人悄悄潜入晋阳,联络赵氏。赵无恤没想到死里逃生,见两家使者前来,大喜过望,派家臣张孟谈出城,暗中拜见魏驹韩虎。一番唇亡齿寒的道理之下,韩魏两家明白赵氏灭亡之日,就是韩魏大难临头之时!于是决定:赵魏韩联兵,灭智氏,共分晋国,以求安定。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三月,三家约定日期,韩魏两家突然发难,消灭围城守堤的智氏兵马,决堤放水直冲智瑶主营。赵氏也从城中杀出,与韩魏三面夹击,智瑶猝不及防,士卒纷纷溃逃,本人被擒获,赵无恤深恨智瑶,将其斩首,以其颅骨为酒器。并出兵攻陷智氏都邑,杀智氏宗族二百余人,智氏灭亡。

智瑶原本聪明强悍,有大志向,已恢复霸业为一生理想(当然,是谁家的霸业就不好说了),本人也极有能力,治国能力也不差。但就是平日狂妄自大,不懂得尊重他人,导致在胜利即将到手之际,功亏一篑,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连自己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晋国四卿变为三卿,鼎足之势已成。赵氏则力挽狂澜,死里逃生,日后在赵襄子的领导下壮大了自家的势力,终于在五十年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由赵无恤、魏驹、韩虎的后人实现了三家分晋,瓜分了晋国,成为一代诸侯。

 

赵毋恤为何能灭掉智伯?

三家灭了智,赵家是其中之一。晋国的六卿制慢慢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国家的权力被六卿所瓜分。后来,六卿演化为四卿,分别为韩、赵、魏、智四家。

到了智襄子时代,智襄子智瑶姿态不凡,箭术高超,技艺出众,巧文善辩,坚毅果决。但是此人残酷不仁。在他的领导下,智国国力大增,凌驾于其他三家之上。

智襄子依仗这自己的势力,肆意欺凌他家,做出了多次侮辱他家君臣的事情。最后,他公开向三家索要土地,赵子不给,他就和其他两家去攻打赵氏。他围起堤坝,水淹晋阳。并言语威胁韩魏君主,说水可灭国。暗示也可水淹他们。两家国君感到灭亡就要到来,便和赵氏合谋,挖开堤坝,水淹智氏军队,灭了智伯,分了他的国土。在以后三家又分了晋国,成了独立的国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作孽不可活的道理。

赵毋恤为何能灭掉智伯?

晋文公称霸时,有很多异姓诸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晋文公建立了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任命那些立下了赫赫功劳的世族的宗主参与执政。三军中的座次席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文公流亡19年始返国)

晋国的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六卿出将入相,连续10代人在晋国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晋文公时,这些世家彼此熟识,休戚与共,大家遇事有商有量,团结一致对外。可是时间久了,当第二代宗主成长后,事情就渐渐朝着争权夺利的方向发展了。赵氏代出将官,因此长时间把持朝政,赵氏的势力发展的最快,逐渐引起了国君的猜忌。晋国公族势力弱小,晋景公为了增强公族的势力,要在卿士中重新分配权势。于是,赵氏孤儿惨案发生,赵氏差点别灭门,大宗只有一个赵武在韩厥的力保下幸免于难。

赵武当时只有十岁,虽然继承了家主之位,但是赵氏的领地已经被其他家族瓜分了,连卿士的地位都保不住。赵武行冠礼时,当年参与灭赵氏满门惨案的其他家族对赵武都不待见,赵武只能在韩献子的支持下做了大夫,在晋国众多势力中艰难地存活了下来。

(晋文公称霸)

后来,晋悼公即位,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验后,晋悼公超拔赵武成为卿士,算是进入了内阁。晋悼公是晋国最后一位能够控制异姓诸侯的主君,本来他希望能够与赵武等新一代领军人物再次发扬光大晋国的霸权,却英年早逝,只活了30岁。不过赵武却在晋悼公时,成为了上军将,成为晋国执政序列第二。跟当时的正卿,已经50多岁了。所以,很快,仅仅8年后,原来的正卿郤氏去世,赵武顺利补位,成为正卿。

虽然赵武带兵能力好像不太行,但是文治成就斐然,赵氏重又崛起成为六卿之一。他的儿子赵景子做宗主时,成就不大,到了他的孙子赵鞅做宗主时,赵国终于迎来了势力的快速恢复发展期。

赵鞅以军队主将主政晋国,挟强大武装,合诸侯之兵,平定周室叛乱,又戌周十载,铸“刑鼎”,颁布晋之法典。孔子是倡导“刑不上大夫”的德治精神的,所以,孔子在听说赵鞅铁腕治国时,认为这样会“贵贱无序”,破坏等级制度,不由得发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叹。

(赵氏开始筑城晋阳)

不过赵鞅的“铸刑鼎”却与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立下法典有异曲同工,成为后来的魏国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武灵王变法的蓝本,开了变法之先河。有如此雄才大略的赵鞅,自然也忧虑起赵国的未来。

当初赵氏封地被夺,虽然后来恢复,但是只有少数的几个城池,多数还是被其他贵族给抢走了。国君虽然有心补偿,但是晋国公室只有曲沃等几个城池,国君的土地也不够啊!赵氏即便拥有军权,执政晋国,如果没有自己的根据地,那么一旦人物出现断层,那么在越来越激烈的氏族争斗中,极有可能再出现一次“赵氏孤儿”惨案。

为求自保,赵鞅也为了赵氏在晋国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开始了北进的行动,即在其新的采邑地(今太原古城营一带)营建了一个军事城堡,并以此为中心,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是居于晋水之北的晋阳。这个地方远离中原,又是新开辟的土地,其他氏族对此也保持了沉默,赵氏筑城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这次筑城,赵鞅是为子孙计,集中了整个宗族的力量。据《战国策,赵策一》载:“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庸之,其高至丈余……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晋阳城初具规模。

(晋阳城旧址)

有了城,没有人还不行,于是赵鞅又四处攻占,打赢了卫国,逼迫卫国贡献500户人家,又计划从邯郸迁500户宗族。结果引发了延续一年的“邯郸午事件”,赵氏内讧,中行氏、范式联合齐国一起发动了对赵鞅的袭击。这是公元前497年的事。赵鞅双拳难敌四手,遂退保晋阳,藉此坚城渡过难关。

董安于之后,尹铎再治晋阳,既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又减少税收,富民强兵,晋阳成为一座军政合一、易守难攻的坚固城市。

后来智跞联合魏襄子、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此后,智跞坐朝,赵鞅出征,随即清剿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智跞原本想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都被赵鞅拒绝。

公元前493年,赵鞅领兵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大败范氏及中行氏。不久荀跞去世,赵鞅正式执政,任晋国正卿。之后三年内,赵鞅攻朝歌,战潞城,击百泉,又转战邯郸,再攻柏人(今河北省隆尧县西南),伐卫国,围中牟。最后,赵鞅征伐鲜虞,消灭了范、中行二卿。从此,赵氏的领地从晋阳扩大到邯郸、柏人等地,范、中行二氏的釆邑全部被知、赵、魏、韩四家所吞并。此时,赵氏权势颇大,取得晋国执政卿的地位,故司马迁言“赵(简之)为晋卿,实专晋权”。赵鞅借助正卿之机,趁此事件,把晋国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

(二军四卿时的晋国形势)

这样,晋国六卿只剩下了赵、韩、魏、知四卿,开始了四卿霸权的时代。晋阳一直是赵卿氏族与晋国诸卿角逐、与列国诸侯争雄的根据地。公元前453年因晋阳之战,赵、韩、"魏三家分晋,揭开了战国的序幕。

专擅晋国大权的赵鞅,在后庭也没闲着,有很多妻妾,也因此有了很多庶子。赵毋恤就是赵鞅与其侍妾所生的庶子,在诸公子中出身微贱,且其貌不扬,但却最受赵鞅钟爱。

一次,赵鞅把几个儿子叫过来,告诉他们说:“我把宝符藏在常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赵襄子说已经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可以看到代国,如果吞并代国,这就是宝”。赵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赵毋恤为太子。

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大事件,因为虽然有其他大家族也曾经废长立幼,但基本上还是在嫡子之列。赵毋恤以一个庶子的身份继承大宗宗主,堪为破天荒之举。当时就有人对此举不满,对赵鞅颇有非议。赵鞅坚持认为,毋恤能够忍辱负重,适宜担当大任,所以尽管有人反对,还是坚持让赵毋恤继承他的事业,并在临终时告诉赵毋恤,如果遇到紧急事态,可以到晋阳坚守待变,因为晋阳城不仅城高池深,而且还存了三年的粮食。

赵鞅去世后,智瑤接替赵鞅,成为晋国正卿,赵毋恤作为智瑤的副手辅佐他,两人经常一起出征。智瑤凭借自己家族势力强大,非常看不起相貌丑陋,还是庶生的赵毋恤,经常出言讥讽。

(赵毋恤也是一个狠角)

公元前466年,智瑤与赵毋恤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邑,智瑤让赵毋恤率先领军攻城,赵毋恤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瑤先出兵。能言善辩的智瑤愤而骂曰:“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

赵毋恤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罢!”

几年之后,智瑤与赵毋恤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瑤带着几分醉意向他灌酒,遭到拒绝,智瑤竟将酒杯扔到赵毋恤脸上。赵氏官兵都要求杀掉智瑤以洗刷耻辱。赵毋恤回答说:“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储君,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

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瑤独吞晋国之心。在公元前455年,智瑤假借晋侯之命,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索取领地一百里,一万户人家。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

地位仅次于智瑤的赵毋恤,平时对智瑤言听计从的赵毋恤估摸着形势,此时却再不肯屈从,再不愿俯首任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伯使者:“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

(根正苗红的智瑤)

智伯见韩、魏两卿拱手献地,而赵毋恤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旧恨的催化,于是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赵毋恤只有拼力抗击别无他途。但是,赵毋恤也知道,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于是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战争的过程非常惨烈和漫长,智瑤大军在外,强攻晋阳一年有余,国内未生变故,辎重粮草供应如常,可见智瑤本人也非酒囊饭袋的官二代。赵毋恤遵从其父赵鞅的安排,把晋阳城里的宫殿楼台廊柱都给拆了做成了箭杆箭头,加之赵国经历过一次灭门惨祸,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因此晋阳城众志成城,双方对峙不下。

又过了一年,到了夏天,智瑤苦无破城之策,苦闷无法排解,因此就来到山上纳凉避暑,看着壮丽山河,排遣愁绪。当他看到汾水浩浩汤汤,绕晋阳城而过,不禁计从中来。

智瑤派遣军士在山洪来临时,掘开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城的建造果然不计成本,是木板做成了模板,里面实以夯土。因此,虽然水淹晋阳,但是晋阳坚城依然屹立不倒。不过,随着水势逐渐增加,晋阳城的倒塌只是时间问题了。

(智瑤水淹晋阳)

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在这危急时刻,赵毋恤认为韩、魏两家未必真心实意跟从智瑤。因为赵氏的灭亡虽在睫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赵毋恤命家臣张孟谈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张孟谈说的很简单,只一句话“赵氏亡了与韩、魏无益,唯君自处。”

智瑤对自己的水攻之计志得意满,对韩、魏两家夸耀说:“打了那么久的仗,今天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么柔弱的水也能覆亡一个国家。”智瑤说者无心,可是韩、魏两国却心里发怵,因为韩氏都城阳翟和魏氏都城安邑都在汾水边上。这智瑤灭赵后,势力再次增强,那么韩、魏将无宁日了。于是,两家约好倒戈。

(智瑤本想逃走,被追上杀死)

最后,智伯功亏一篑,在赵毋恤的精心策划下,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智氏家族被灭门,智瑤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则在赵毋恤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氏。战后分地,赵国获得了智氏最多的土地,赵毋恤也被晋出公任命为正卿。

(赵氏灭智得到利益最多)

赵毋恤去世前,以自己是庶生为念,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宗主,而是立了赵鞅的嫡长子伯鲁的孙子即自己的侄孙为赵氏宗主。这可能是赵毋恤为了团结族人做出的姿态,但是赵毋恤的这个做法,却为赵国以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赵国后来的传位制度混乱,经常发生内斗,严重削弱了赵国国力,影响了赵国争霸战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