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钦点六元及第状元,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斩首?

三元及第是精品,六元及第是绝品!中国自隋朝科举以来,一千多年的历史,就两人获得六元及第。其中一人就是题干所说到的,被朱棣做成“草人”斩首的黄观。

三元及第大家很熟悉,就是指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第一名,乡试第一称解元,会是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同时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称号的考生,俗称“三元及第”。整个科举史上,一共出现十七位三元及第者,堪称人中精品!

在乡试前,其实还有三次考试,分别为县试、府试和院试,县试是由考生所在县,组织的预备考试,府试是由考生所在州府,组织的预备考试,通过这两次考试的考生称为“秀才”,在此之前,哪怕白胡子一大把,也只能称为“童生”。府试是由各省学政组织的科举考试,考试通过者可以获得免税,甚至官府补贴的待遇,并获得参加乡试资格。

县试、府试、院试第一名被称为“案首”,三级考试都获得“案首”者,俗称“小三元”。从“小三元”到“大三元”全部囊入怀中的,就被称为“六元及第”。历史上有两人获得此殊荣,一个是清朝的钱棨,一个是明朝的黄观。

钱棨有点“大器晚成”,虽中了六元,但多次“回炉”复读,直到32岁才获得生员资格,47岁才中解元。黄观则不同,一路高歌猛进,傲视群雄,26岁就完成了六元及第的壮举!

六元及第的超级学霸黄观,取得成就的背后,却是家门的贫寒无依。他父亲因为欠了巨额贷款,被迫倒插门,“嫁给”许家谋生。所以,黄观原名许观,直到六元及第,朱元璋恩赐,才恢复原姓。

三年后,年仅二十九岁的黄观,就被朱元璋授以礼部右侍郎之职,副部级正三品官员。因为能力出众,黄观后来成为建文帝一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

黄观跟朱棣第一次结仇,是建文元年,朱棣来朝觐见建文帝时,表现得很傲慢,竟然不行跪拜礼。大臣们畏惧朱棣,大气都不敢出,唯有黄观怒斥朱棣:“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

不过,这个故事显然是段假历史,那一年建文帝削藩,把朱棣逼得装疯卖傻,低调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哪来的胆气装牛叉?事实上,由于朱元璋的遗令,朱棣那一年根本就不在南京。

但朱棣不喜欢黄观是真的,原因就是黄观的政治主张,也是力主削藩的。所以,在朱棣的清君侧奸臣榜中,黄观名列第六位,冠军被齐泰夺了。

让朱棣很不爽的是,黄观写了一封广布天下的敕书,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燕王举兵,观草制,讽其散军归藩,敕身谢罪,辞极诋斥。”

朱棣攻下南京,急匆匆让人捉拿黄观,竟扑了个空。原来黄观奉旨外出,募兵勤王去了。而且建文帝竟然让黄观,带着皇帝玉玺随行。“既而索国宝,不知所在,或言:‘已付观出收兵矣!’”可见黄观在朱允炆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

朱棣此人对建文帝的旧臣,杀戮的手段极其残忍,没抓到黄观,他把气撒在了家属身上。黄观的家族百余人全部被斩杀,黄观的妻子和两个女儿,被赐给“象奴”。象奴即训象师,古代身份非常低下的从业者。黄观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乘象奴不备,跳河自杀!

黄观途中听闻南京失守,叹气说:“吾妻有志节,必死。”说完,在江边为妻子做了招魂仪式。接着他穿好朝服,对着南京的方向行拜礼,投江自尽!

“路边社消息”,死讯传到南京,朱棣不甘心没能亲手处置黄观,就下令给黄观用稻草扎了一个“草人”,并给“黄观”穿上朝服,押赴刑场斩首示众。

朱元璋钦点六元及第状元,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斩首?

谢谢邀请!

在古代,科举考试分成六个等级,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如果在这六次考试中,全部取得第一名,就被称为六元及第。

科举制度从隋朝建立到清光绪年间废除,一千三百余年,能够达到六元及第的,只有明朝黄观和清朝钱棨两个人。但钱棨是复读生,多次考试后才达到六元及第。

而黄观是连中六元, 只参加过六次考试,全部获得第一。因此被赞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事实也确是如此,从古至今,连中六元的,只有黄观一人。

黄观从小聪明好学,对读书非常认真,态度严谨。在洪武二十四年,黄观在殿试中凭一篇《御戎策》,受到朱元璋大力赞赏,并钦点为状元,成为千古一人。

朱元璋十分看重黄观,并悉心培养,不断的对他委以重任。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黄观已进入到了中央决策层,帮助朱允炆处理国家事务。期间,燕王朱棣在一次朝见朱允炆时,仗着自己皇叔的身份,没有对朱允炆行君臣大礼,被黄观痛斥了一顿,这让朱棣怀恨在心。

后来朱棣起兵造反,黄观代表朝廷起草诏书,严厉砰击朱棣的不义之举,措辞激烈,朱棣看到后怒火中烧,将黄观放入大奸臣之列,发誓抓住他后,一定要严加惩治。

战争的局面最终倒向了朱棣一方,黄观受命外出,四处招揽援军,以支持朝廷,在回来的船上,突然接到朱棣己攻下京城,朱允炆下落不明的消息。

黄观知道大势已去,终于心灰意冷,决然要以死尽忠。就在船上穿戴好官服,向着京城的方向行叩拜之礼,毅然投江自尽。终年三十八岁。

黄观死后,心胸狭隘的朱棣并未善罢甘休,除黄观的弟弟带着黄观的小儿子逃逸外,其余的亲属全部被朱棣杀害,并把黄观的名字从状元录上删除,不让后人知道黄观的事迹。

但历史是不可能抹杀的,黄观六元及第、忠烈殉国的传说,并未因此消失。到了二百年后的万历年间,黄观名誉终于得以昭雪。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家乡修建了状元坊。

朱元璋钦点六元及第状元,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斩首?

自从产生了科举考试制度后,无数学子为了功名踏上这一条路,里面不乏有考试奇才。能中六元者少之又少,中国历史上考试中六元最后成为状元的也就只有两个人,明朝和清朝各一人,明朝是黄观,清朝是钱棨(江苏苏州人,他的六元是分两次中的,乾隆44年)。古代科举考试一般情况下乡试、会试、殿试这三场考试都是第一名被称作三元及第状元,六元及第则是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六场考试都是第一,被称作六元及第状元。县试、府试、院试是生员考试,被称作小三元,乡试、会试、殿试三场考试被称作大三元。(三元及第牌坊)

朱元璋钦点的六元及第状元到底是谁?

朱元璋钦点的六元状元是黄观,他于1390年8月参加南京的乡试,获得第一名解元,1391年3月参加会试夺得第一名会元,4月,朱元璋亲自殿试,他的策论朱元璋非常欣赏,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状元。黄观是名副其实的明朝第一学霸,考中状元时只有27岁。(朱棣剧照)

黄观是安徽池州贵池县人,他的父亲因为家贫入赘许家为上门女婿,黄观也因此跟随了母亲的姓氏,叫许观。1396年,官职做到三品礼部右侍郎的黄观才奏请朱元璋改回父亲的姓氏,正式改名为黄观。

黄观得到朱元璋的重点照顾,仕途踏上了直通车,32岁时已经升任三品大员,担任礼部右侍郎,他是朱元璋为建文帝遴选的主要辅佐人员之一。建文帝上台后重用文人,比较出名的文人大臣有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太长卿黄字澄、翰林侍讲方孝孺、礼部右侍郎黄观。(黄观剧照)

明成祖朱棣为何将黄观做成“草人”斩首?

建文帝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名义上是讨伐齐泰、黄字澄等文人,而黄观被朱棣名列文官奸臣榜的第六位,可见朱棣有多么恨黄观。

1402年,黄观在靖难之役后期主要在长江的上游负责筹集粮草和人马,援助南京的建文帝。朱棣攻占南京后,因黄观手中有兵驰援南京,命人抓捕黄观的妻子翁氏和两个女儿,将她们赏给象奴(驯象人),黄观的妻子和女儿将首饰都给了象奴饮酒,自己带领两个女儿和奴仆跳江而亡。

黄观援助的兵马到达安庆时,得知消息,建文帝已经死了,朱棣已经登基。他对自己的妻子非常了解,必定殉节,安排自己的幼子和怀孕的妾室躲藏起来。做完这些后,黄观拜别建文帝,在安庆投江而死,尸体不知所终。

朱棣对黄观余怒未消,诛杀了黄观的九族,亲朋好友也受到株连,被禁锢或者被贬谪,不过黄观的幼子和遗腹子早就躲藏起来没有找到。这让朱棣非常懊恼,黄观的妻子女儿自杀投江不见踪影,黄观自杀不见痕迹,活着的儿子都藏匿了,朱棣于是就用草人做了黄观的形象,斩首示众。黄观自杀后,又被杀了一次。(明史中朱棣修改删减了不少内容!)

朱棣对建文帝的忠臣赶尽杀绝,黄观连中六元名声非常大,朱棣就命人将明朝政府档案内许观(黄观)考中的记录全部删除,在史书中也“毁尸灭迹”,一解心头之恨。

1596年,万历皇帝给黄观平了反,谥号“文贞”,在黄观的老家贵池县和南京修建“黄公祠”,恢复黄观“状元及第”的牌坊。

黄观在贵池有后代留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朱元璋钦点六元及第状元,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斩首?

个人在历史的长河面前就如蚂蚁般弱小,说不定今天你平步青云,但是谁有会知道明天死神会不会降临到你头上呢?其实这种事情放到我们谁的身上都不会相信,当我们即将走向人生道路的终点的时候,结果走到终点被天上掉下来的一块砖头给砸死了。这就是发生在陈安仲身上的真实故事,这个历史上最倒霉的状元!

陈安仲是福建长乐人,在明朝洪武三十年的殿试中被朱元璋钦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在现在相当于直接进了中央党校或者入选了中科院,前途一片光明。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得到了回报,陈安仲喜不自胜,而朝中大小官员也纷纷前来祝贺,提前打好关系。但是冥冥之中,陈安仲的命运却在发生大逆转,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向他袭来。

明初的会试不分南北,全国学子放在一起选拔,简而言之就是全国统考。洪武三十年的这届会试,共录取了包括陈安仲在内的考生52人。

但有好事者发现这届录取的全部为南方人,而更蹊跷的是三位主考官也为南方人。其实造成这种情况实属巧合,因为明初南方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北方,并没有半点徇私舞弊的行为。

但是落第的北方人不干了,他们就抓住这个巧合大做文章、添油加醋,联名上书控告考官阅卷不公,明显偏护南方人。对污吏嫉恶如仇的朱元璋大怒,立刻下命重新复阅试卷。于是主考官们重新选拔了一些北方学子的试卷给朱元璋批阅,但是朱元璋批阅后发现这些试卷普遍文采不佳、内容空洞,且屡有犯上之辞。

朱元璋正疑惑之时,又有奸吝小人上告,说主考官是故意挑选了北方考生比较差的试卷上呈。这次朱元璋彻底震怒了,后果很严重。主考官被发配边疆,而包括陈安仲在内的相关人士被五马分尸。后来,朱元璋又亲自挑选了数十名北方人,此事才得以平息。毫无罪责的陈安仲最终成为牺牲品,寒窗苦读数十年,好不容易高中状元,才华还没来得及施展,却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丢了卿卿性命。“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当你怨恨命运不公的时候,当你自感怀才不遇的时候,想想陈安仲,你的命运相比他又如何呢?

朱元璋钦点六元及第状元,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斩首?

自宋代开始,科举考试被正式定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如果在这三级考试全部考了第一,即解元、会元、状元全中者,被称为“三元及第”。历史上能三元及第者非常少见。中国1300年科举史上,共出现数百万举人,近11万名进士,而中状元者有名有姓的仅600人左右,而连中三元者更是凤毛麟角。据专家考证,自唐至清,三元及第者共17名,其中唐朝2名,宋朝6名,金朝1名,元朝1名,明朝3名,清朝4名。

而六元及第者,一千多年来,仅有两名,明清两朝各一名。那么问题是,既然科举制只有三级,何来的六元及第?六元包括大三元和小三元,大三元指乡试、会试、殿试。而小三元是指县考、府考、院考,都是考取秀才的考试,这三场考试的第一名为案首,如果在这三场考试均获第一名,则是连中三元,但只是小三元。考取秀才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过关后称举人,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然后再参加会试,会试过关后称贡生,第一名叫会元;最后是殿试,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过关后称进士,进士第一才叫状元。

这个过程跟如今的小升初、初升高、高中考大学,进而学士、硕士、博士一样的复杂。总之你小三元和大三元全部获得第一名者才称六元及第。所以这个难度极大,在一千多年科举史上仅两人而已。一个是咱们今天的主人公,明朝初年的黄观,一个是清朝的钱啓。这两人当是历史上最霸气的状元。但钱啓是在48岁才中状元的,而黄观在27岁便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说他才是霸中之霸,没有异议吧。

一、朱元璋钦点的六首状元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今安徽省池州市)人。他的父亲名黄古,也是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家道中落,入赘贵池上清溪的许家,做了上门女婿。所以黄观自幼从母姓,叫许观。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黄观请奏于朝廷,经皇帝恩准才恢复黄姓。

黄观天赋异禀,自幼勤奋好学,他的老师是元末学者翰林待制黄冔。元末明初,天下大乱,黄冔辞职到贵池,开馆讲学,黄观便从其读书。当时的黄观之才就很受黄冔的赏识。黄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霸,自小不论参加什么考试,基本都是第一名。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黄观考中第一名解元;次年三月应会试,又中会元;同年四月,黄观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的殿试,朱元璋出的考题是一道策论,主题是关于边疆的防御问题。黄观在策论中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国中无扰,边境无虞”,此文深得朱元璋的嘉许,于是他被皇帝钦点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时他才27岁。

黄观创了一个奇迹,他从秀才到状元,在县、府、院三级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和唯一连中六元的状元。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黄观可谓霸气到了极点。

二、黄观成为朝廷股肱之臣。

学业有成的黄观,在仕途、事业上也不遑多让。风华正茂的他,官运一路畅通。他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1396年,黄观被朱元璋授予礼部右侍郎(属正三品,相当于副部级),成为朝廷股肱之臣。

朱元璋去世后,由其孙朱允炆继位,即明惠帝,因其年号为建文,所以史称建文帝。建文帝这人性情宽厚,不喜武力,他欲仿效汉文帝,搞仁政,于是就重用文人,他当时重用的文人最著名的有四位,即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翰林侍讲方孝孺,还有就是右侍中郎黄观。这四人都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

然而建文帝的以文治国的纲领很快就泡汤了,因为他的叔父朱棣早就对之继位不满,有篡逆之心了。朱棣是朱元璋四子,此人胸怀大志,文武全才,朱元璋生前,他被封为燕王,坐镇北方,经常参加战事,曾为边境的安全立下赫赫战功的。但朱元璋在其长子即太子朱标死后,并没有立朱棣为太子,而是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这样朱棣心中不服。于是在建文帝继位刚四年,1403年,他就起兵造反,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叔侄争夺皇位之战,即“靖难之役”。当然,最后手段强硬的朱棣战胜了文弱的朱允炆,篡位成功,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史称永乐大帝。

朱元璋钦点六元及第状元 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斩首

不过朱棣起兵也是有借口的,也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清谁呢?当然是清建文帝周围的文人,以齐泰、黄子澄为主,朱棣列了一个50人的“文职奸臣”名单,其中黄观名列第六。因为朱棣对黄观也是恨之入骨的。

早在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改革旧制时,黄观任右侍中,经常参与重要国事谋划。当时,身为燕王的朱棣便自恃皇叔,并且居功自傲,态度蛮横,入朝竟不拜皇帝。群臣畏其权势,都闭口不敢言,唯独性格耿直的黄观敢当面顶撞朱棣,他曾公开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就是让朱棣必须在公开场合对皇帝行君臣之礼,致使朱棣对之怀恨在心。

当然,做为皇帝的重臣,黄观跟方孝孺等人确实曾跟建文帝提过削藩的建议,建文帝也确实进行了一些削藩的行动,触动了朱棣等人的利益。黄观还曾劝建文帝扣留朱棣,但皇帝心软,没有听取其建议。这些都成为后来朱棣报复黄观的原因。

三、黄观遭灭门,自杀一次,被“斩”一次。

朱棣的军队跟建文帝交战之时,皇帝处于下风,于是黄观自请到长江上游招募军队,以解国家危难。但他带领一队人马还没有到京城,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消息传来,朱棣已经攻陷京城,说是建文帝已死,朱棣登基称帝。黄观顿时痛哭失声,自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于是投江自杀,大义殉国。

建文帝重用的一干文臣,包括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他被灭的最惨)等都惨遭杀害,有的被剥皮,有的被下油锅;朱棣还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所有男丁全部被屠戮,等于是被灭门了。黄观的妻子不堪受辱,带着两个女儿投河自杀了。

对大明朝来说,黄观绝对是个大忠臣。事实上,很早的时候,他的老师黄冔已经给他做出表率了。当时朱元璋攻陷元朝都城,元朝灭亡时,忠臣黄冔就仰天长叹:“我以儒致身,累蒙国恩,为胄子师,代言禁林。今纵无我戮,何面目见天下士乎?”于是跳井自杀殉国。这时黄观也随其老师为国尽忠了,只是他们尽忠的对象不同而已。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把黄氏灭门九族,亲朋受监禁连累者达百余人。就这,朱棣还不解恨,还让人做了个草人,带上黄观的帽子,将其再度斩首示众。所以说,黄观可谓是自杀一次,又被“斩”一次。还没完,朱棣还令人修改登科录,把黄观从当年的进士名额中一键删除,抹掉了黄观的状元身份!你说这朱棣有多狠,对黄观是如何的恨之入骨?不过事实就是事实,历史岂容篡改?到近200年之后,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终于被朝廷平反昭雪,补谥“文贞”,历史还给了他一个公正。

​人生如梦。黄观一生可谓坎坷,不管过程之辉煌还是结局之悲惨,他都无愧于一个状元的头衔!

朱元璋钦点六元及第状元,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斩首?

何为六元及第?

科举制度中,县试、府试、院试第一名为案首,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六元”;如果接连在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中全部考中第一名,则称“六元及第”,这个难度极大,在一千多年科举史上仅有两人做到。按现今标准,“六元及第”,就是学霸中的学霸。

“草人”斩首,即某人死后,生前所佩戴的帽子被戴在草人上,再被斩首示众。这种刑罚更多时候只是一种泄恨,一种情绪的宣泄。

前身被朱元璋钦点为六元及第状元、荣耀加身,后身却被朱棣“草人”斩首泄恨,待遇的反差如此之大的人便是黄观,朱元璋钦点的大明朝唯一的六元及第状元。

在科举史上,只有明朝初年黄观和清朝钱棨两人六元及第,但钱棨中状元时已经48岁,而黄观27岁时便做到,且为连中六元。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池州府贵池县(今安徽池州市)人。黄观自幼从母姓(其父黄古,家道中落,入赘许家),名许观;黄观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奏请朝廷,经皇帝恩准,恢复黄姓。黄观读书时师从元末学者翰林待制黄冔,参加科考后,在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获得第一名,获赞“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一: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明洪武二十三年,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南京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次年,参加朱元璋主持的殿试,考题是一道关于边疆防御问题的策论,黄观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国中无忧,边境无虞”,朱元璋对黄观之策论大为嘉许,于是钦点黄观为状元!授翰林修撰。

二:被朱棣“草人”斩首

建文帝朱允炆的继位,让朱棣甚是不服、甚至不满。于是,1403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叔侄皇位争夺之战就此拉开,史称“靖难之役”。

“清君侧”,清谁?建文帝身边之重臣、文人。朱棣为此列出一份“文职奸臣”名单,黄观不仅在列,并且位列第六,可见朱棣对黄观之恨有多深。

一个文臣,一个藩王,对于黄观,朱棣为何恨之入骨?

第一:言行得罪朱棣

黄观,性格耿直,曾为君臣礼节而顶撞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时期,朱棣,身为燕王,入朝而不拜皇帝。群臣虽然知道于礼节不合,但由于畏惧朱棣权势,大都闭口不言,但黄观却公开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意思就是,在公开场合,朱棣必须对皇帝行君臣之礼。

这本来就属于正常的君臣礼节,但是,沉默的大多数,映照冒头、点破的黄观,直接让朱棣于心记恨黄观。

第二:触动朱棣核心利益

建文帝朱允炆采取黄观等人的削蕃建议,且将削蕃建议落实于实际行动。

削蕃,这个建议,在作为藩王的朱棣看来,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它直接触动了朱棣的核心利益;黄观给建文帝朱允炆提过扣留朱棣的建议,这些都让朱棣埋下愤恨的种子、报复的种子。

第三:刚烈

黄观得知朱棣攻陷南京且听说建文帝已死时痛哭流涕,最终投江殉国,宁死不降。

黄观追随主义子而殉国的刚烈,体现了文人的傲骨志气。但对于这种行为,朱棣不仅不怜悯,反而是怒火中烧,彻底被激怒。也因此,对于其他宁死不降的前帝重臣之本人,以及他们的家眷,朱棣一并进行大清算。

而对于黄观,即便已死,朱棣还是愤恨未消,直接灭黄氏九族。

即便如此,即便已经进行大清算、灭其九族,朱棣还是没有彻底泄恨,直接对黄观来个“草人”斩首:让人做个草人,戴上黄观帽子,斩首示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