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为何被贬为彭泽县令?
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为谋反罪下狱,如果不是他自己的机智,以及一个年轻人及时戳穿来俊臣,恐怕狄仁杰被稀里糊涂处死也未必。案件真相大白后,涉案的所有官员被释放出狱,全部被贬为地方官,其中狄仁杰被贬为彭泽县令。
狄仁杰是武周时期最重要的大臣,深受武则天的信任。尤其晚年,武则天称狄仁杰为国老,不让狄仁杰对她行跪拜礼,说:你一对我跪拜,我浑身骨头疼!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进谏也非常重视,同样的话,别人说了不管用,狄仁杰就行。比如,李昭德以“自古以来就没见过侄子祭奠姑母”为由,建议武则天传位李家,武则天不采纳。狄仁杰同样的话,武则天就走心了,果然召回李显立为太子。
李显秘密回到洛阳后,武则天召来狄仁杰,谈话间突然让藏于帘幕后的李显现身,并对狄仁杰说:“朕将你的皇太子还给你!”狄仁杰跪倒在李显面前,泪流满面。武则天也跟着流泪说:“你不是朕的忠臣,你是大唐的忠臣!”
说实话,看到这段描写,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这对君臣之间的心心相印,早已超脱于政治!狄仁杰去世时,武则天痛哭:“朝堂空矣,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其实,狄仁杰与武则天之间的君臣之交,也是历经风风雨雨,才一步一步走到彼此默契的地步,当年来俊臣诬告案,就是这段风雨中的插曲,只是太猛烈了点。
如意元年,刚刚做了四个月宰相的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为谋反罪下狱。落到来俊臣手里,等同于进了鬼门关,自己丧命是轻的,重的往往全家灭族。当然,“罪犯”本人尝尝来俊臣几十道刑具也是常规菜品。
狄仁杰给了来俊臣一个惊喜,他不打自招:“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一看“反是实”,当下乐晕了,看起来官越大,人越怂,也好,省心了。来俊臣匆匆忙忙,将案件审理结果呈报给女皇。
来俊臣一走,狄仁杰立刻借来笔墨,撕下一块被单,写下了申诉状,塞进锦衣夹层,让狱吏传家人取回家。狄仁杰的儿子接到父亲的申诉状,立刻向武则天告了御状。武则天召来来俊臣,询问审讯情况。来俊臣暗骂狄仁杰狡猾狡猾的,好在他没有用刑,女皇也说不出来啥。
武则天不放心,特地让人去监狱亲自查验。查验的人远远看了一眼狄仁杰,确实穿戴整齐,不像动了刑,连一句话都没跟狄仁杰说,就回去复命了。当然,还帮来俊臣捎回去一封狄仁杰的“谢死表”。
案情审到这个状态,武则天不信也得信了。自愿招供,连“谢死表”都呈上来了,还有什么可以说的!蒙在鼓里的狄仁杰只有等死的份了!
就在此时,一个少年请求面圣,声称要状告来俊臣,替狄仁杰鸣冤。少年是前宰相乐思晦的儿子,因为谋反罪被杀,案件审理人就是来俊臣,少年此时在宫中当郎官。
武则天接见了小乐。小乐说:“俊臣苛毒,愿陛下假条反状以付之,无大小皆如状矣。”来俊臣这个人恶毒得很,陛下如不信,就把以前所有罪犯的供词拿来对比一下,我敢保证,无论大小,供词内容基本雷同。
小乐一句话,点醒了武则天,她立刻下旨,召来狄仁杰,亲自审讯。武则天问狄仁杰,你既然没罪,为什么又认罪?狄仁杰说,如果不认罪,早死在刑具下了,哪还有机会见到陛下!如果说我有罪,我的罪就是大唐旧臣的身份。
武则天不由暗骂来俊臣,一点水平都没有,狄仁杰这个认罪书哪是什么认罪?如果因为是大唐旧臣就有罪,那满朝谁没有罪?包括女皇本人!
武则天又问:既然如此,你又为什么写“谢死表”?狄仁杰一头雾水:从来没写过。女皇一核实,好嘛,敢情来俊臣造假如此轻车熟路!
狄仁杰一干受冤的大臣都被无罪释放,不过来俊臣并未因此受到处罚,他的死期还没到,女皇还需要他这条恶狗咬人。大概出于政治平衡的需要,武则天虽释放了涉案官员,但还是将他们都贬到地方为官,狄仁杰去了彭泽为县令。
五年后,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洛阳,再次出任宰相!君臣无间的佳话,由此开始。
狄仁杰为何被贬为彭泽县令?
公元692年,时任武周宰相的狄仁杰,因为政治斗争,被诬告谋反,随后被武则天贬为彭泽县令,5年后才再度起用拜相。卷入政治斗争的原因与武则天用人有直接关系。
图为狄仁杰画像。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能当皇帝,必须要有铁血手腕,武则天称帝后,为了防止底下臣民叛乱,任用了一批凶神恶煞的奸逆小人,并建立告密制度,专门来清除异已,扫除隐患,保持政治上的高压态势,于是朝廷上一批酷吏产生了。
图为太原狄村,狄仁杰故里。有个酷吏叫来俊臣,本是无赖出身,因为善于告密,制造酷狱,武则天用他处理了很多反对自己的人,深得信任,来俊臣随着势力越来越大,不想在黑暗里干私活,也想在朝廷上掌权,如何能一跃而起,把目标瞄准了当朝宰相狄仁杰,把狄仁杰扳倒了就能一劳永逸了,于是来俊臣罗织罪名诬告以狄仁杰为首的6名朝中大臣谋反,并将其下大狱。
狄仁杰墓现存于洛阳白马寺门外,据考证此非狄仁杰墓,应该在孟津县北邙山,但北邙山已无任何踪迹。为方便来俊臣干私活,武则天允许他设立刑狱机构,称为推事院,此机构讯刑逼供、任意捏造罪名,杀人不眨眼,都说进去的人没有活着出来的,狄仁杰对此早有所闻,当来俊臣在推事院审理狄仁杰谋反时,狄仁杰张口就同意了自己谋反,在见家属交代后事时,把一封写好的诉状让儿子狄光远带出,交给了武则天。
来俊臣,在拉下宰相狄仁杰后气焰更嚣张,先后陷害武氏诸王、太平公主等人,还诬告李旦和李显谋反,此人像疯狗乱咬,注定不得好死,697年被朝廷众人告发,斩首示众。本来来俊臣抓了当朝宰相就闹的朝廷沸沸扬扬,来俊臣把狄仁杰招供的“罪状”呈到武则天面前时,武则天亲审狄仁杰,问其为什么谋反,狄仁杰说自己根本没有谋反,只是在那个狱中如果不承认,早就被残酷的刑具折磨死了,如果承认了才能暂时保住一条命有机会见皇上。由于武则天当时还需要高压政治维持统治,来俊臣这帮人还用得上,所以给狄仁杰来了个死罪难免活罪难逃的决定,贬为彭泽县令,公元697年来俊臣被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拿下弄死,同年狄仁杰回朝重为宰相。
狄仁杰为何被贬为彭泽县令?
狄仁杰本来是武则天的宰相。但是来俊臣污蔑他造反,把他抓了起来。狄仁杰为了能够出狱,全盘认可了自己造反的“事实”,暗中却在衣服上写信。通过儿子把写了信的衣服送出去,交给武则天。等到武则天亲自提审狄仁杰的时候,终于发现他是被冤枉的。而且来俊臣交给武则天的《谢死表》,也并不是狄仁杰写的,而是来俊臣伪造的。
这件事后,武则天把狄仁杰从监狱中提出来,发配到彭泽县,让他担任彭泽县令。
(狄仁杰剧照)那么,既然武则天已经发现狄仁杰是被冤枉的,为什么却不让他官复原职,而是还要让他到地方上去当一个小官呢?而且,来俊臣冤枉狄仁杰,伪造《谢死表》,这是犯罪行为。但是,武则天却并没有处罚来俊臣。武则天这是什么操作呢?
先说武则天为什么不处罚来俊臣。
武则天为什么要用酷吏?道理很简单,她必须要利用这些酷吏来打击她的反对者。就算没有反对者,她也要人为“塑造”反对者来打击。只有这样,她才具有强大的震慑力,才能在朝廷中立威。然后才能达到取缔李唐,自己当皇帝的目的。
而来俊臣正是那样一个可以无中生有诬告别人造反的人。可以说,来俊臣正是武则天实现目标的那根鞭子。武则自己天当然不会折断这根鞭子。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武则天不愿意折断她这根鞭子,她就应该将错就错,杀掉狄仁杰,为什么又把狄仁杰放出来呢?
(来俊臣剧照)可以说,武则天无论在驾驭狄仁杰,还是在驾驭来俊臣上,都像弹钢琴,都体现了她高超的驭臣技术。
武则天固然要利用来俊臣来诬告人,但是却有不能太过火。太过火,必然会适得其反。所以,她必须不断指出来俊臣的错误。她这样做,有好几层目的。一是让老百姓认为,武则天是英明的君王,只不过是被奸臣蒙蔽了而已。二是让来俊臣明白,他做什么都骗不过武则天,他必须要收敛自己的行为,不能为所欲为。三是让来俊臣感恩。都是她武则天罩着来俊臣,如果来俊臣不感恩,自己分分钟就可以把他拿下。四是让来俊臣继续按照这个方向搞下去,只要把握了一个度就可以了。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处理,却是有另外一番考虑。
既然武则天不能说来俊臣完全错了,不能把来俊臣拿下来,那么,狄仁杰就是有错的。如果让狄仁杰官复原职,那就表明狄仁杰一点儿错都没有。狄仁杰没错,来俊臣也没错,这不就显得很荒谬吗?所以,狄仁杰必须有一些错。既然有一些错,自然就要被贬官发配。也因此,狄仁杰到了彭泽县当县令。
当然了,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处理,显然并不仅仅是这种简单的加减法。她这样的方式,其实还有很深远的想法。
(武则天剧照)狄仁杰是一个直臣,同时又是一个能臣。他在为官过程中,敢于为了百姓,直接顶撞上级,甚至敢于顶撞武则天。而且狄仁杰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风调雨顺,让老百姓喜欢他,拥戴他。已经不只是一处老百姓为他刻碑,记下他的功绩了。
对于这样的大臣,不管是任何朝代的统治者,其实都是很喜欢的。因为这样的大臣对国家的帮助是很大的,是国家的宝贝。武则天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她当然知道狄仁杰的价值。
但是,就算武则天知道狄仁杰的价值,武则天也不能立刻就启用狄仁杰。因为武则天还有两件事没有完成:一是夺取李唐江山,二是巩固李唐江山。这两件事,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不对的。让狄仁杰当宰相,狄仁杰嘴上虽然不敢说,但是背地里说不定会做反对她的事。别的不说,狄仁杰至少会收拾来俊臣。
所以说,尽管狄仁杰是个宝贝,但这时候使用狄仁杰,对自己并不是一件好事。
由此,武则天自然不能让狄仁杰官复原职。
不能让他官复原职,又要保护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贬谪到地方上当县令这样的小官。
武则天把狄仁杰贬谪到地方上当县令这样的小官,等到自己已经坐稳江山以后,再把他提拔起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狄仁杰懂得感恩。让狄仁杰明白,他的所有官职,不是老百姓给他的,是自己给他的。狄仁杰在此后的仕途中,必须巴心巴肝拥戴自己。
从此后狄仁杰的为政情况可以看出,武则天是实现了这个愿望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狄仁杰为何被贬为彭泽县令?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狄仁杰一直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甚至受近年来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元芳和曾泰在旁边“大人真乃神人也”的夸奖。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位高权重的狄仁杰,也曾被贬到彭泽做一小小“彭泽县令”,成为一个异乡客。
那么位高权重的狄仁杰,又为何会被贬为一个小小的“彭泽县令”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阻碍了别人的发展与当时的环境所迫,狄仁杰被贬也实属正常,下面我来为大家剖析各种缘由。
我们先看一下狄仁杰是何时官居宰相的,狄仁杰拜相之时,也正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显赫之时。做为李唐旧臣的狄仁杰,难免不会被武承嗣认为会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重要阻碍之一。
于是长寿二年正月,武承嗣便勾结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人谋反,同时迅速将狄仁杰他们逮捕入狱。因为当时法律中有一规定:“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在来俊臣和武承嗣的逼迫之下狄仁杰不得已承认“谋反”,狄仁杰此时出于非常之举,为自己争取外界的联系,立刻就服了罪。武承嗣和来俊臣也因此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口供,便将狄仁杰他们收监,就等着行刑就可以了,也不在去搭理狄仁杰。
狄仁杰回到狱中,马上书写冤状,藏在棉衣之中,转交给家人。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在拿到狄仁杰的冤状后,马上持书上告。武则天因为召见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当面询问:“承反何也?”狄仁杰答曰:“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武则天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狄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一时间膛目结舌,令人拿出谢死表,最后弄清楚是伪造的,狄仁杰等人也并没有谋反。武则天便下令释放此案七人。
虽然此次狄仁杰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安全的躲过一劫,但在武则天的心里面,狄仁杰还是背上了“谋反”的嫌疑。特别是当时武则天称帝不久,江山也尚未做的稳固,自然是对对狄仁杰这类的李唐旧臣不怎么放心。所以综合考虑决定打压、考验狄仁杰一番,就这样狄仁杰被贬为“彭泽县令”。
狄仁杰为何被贬为彭泽县令?
为求活命的自保!留得青山在,日后再掌门下入庙堂!
他日游览白马寺,不知狄公有碑在;
若是有朝赴洛阳,定为拜会怀英来。
七年县令,亦为民请命;
神探美名,更流传古今。
狄仁杰为何被贬为彭泽县令?
想要分析狄仁杰被贬的原因,就要先了解他之前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一、何许人也
狄仁杰,字怀英,公元630年出生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年轻的时候参加科举,顺利通过考试,被任命为汴州判佐,从此踏入仕途。
由于被一个小吏诬告,他意外得到了时任河南道黜陟使的“丹青宰相”阎立本的器重。阎立本对他大加赞赏,称他为“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成语“沧海遗珠”正是由此而来。
狄仁杰由此升任滨州都督府法曹。
其后,他先后被任命为大理寺寺丞,度支郎中,宁州刺史,豫州刺史等职务,最终在天授二年九月,即公元691年成为宰相。
在他担任大理寺寺丞期间,他曾一年内判决大量挤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这是他后来被人们传颂为“神探”的根由,后世的许多电影作品也正是取材于这段经历。
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为此得罪了很多权倾一时的人物,如酷吏来俊臣与男宠张宗昌,但他从不退缩,敢于和宠臣针锋相对。
他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富国安邦。
他是沧海遗珠,斗南一人,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武皇临朝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神都”洛阳,建立武周。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在争夺权位的过程中杀人无数。为了巩固帝位,她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严刑峻法,做了许多残忍无道的事。
与此同时,她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
可对于被告者来说,一旦被投入狱中,就会遭受酷吏们的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狄仁杰升任宰相。
也就是此时,一心想被立为皇嗣的武承嗣将狄仁杰视为了眼中钉。
于是,一场由武承嗣和来俊臣主导的谋反大戏上演了。
三、被贬彭泽
长寿元年正月,即公元692年,狄仁杰等一众大臣被酷吏来俊臣诬告谋反,被逮捕下狱。
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
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本以为他会抵死不招,没想到狄仁杰立马就认了罪,说自己确实是谋反了。
来俊臣得到了让自己和武承嗣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等待合适的日子行刑,戒备也就放松了一些。同时,他还伪造了一份谢死表呈给武则天。
监狱这边,狄仁杰拆了被子上的一块帛书写了冤情,偷偷放到棉衣里面,请狱吏转告家人将里面的棉去掉。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到他的冤状,持书上告。
于是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当面询问:“(既然是被冤枉的)那为什么还要承认谋反?”
狄仁杰从容不迫地回答:“当时我要是不承认谋反,现在恐怕已经死在监狱刑罚之下了。”
武则天又令人拿出谢死表,狄仁杰说他从来没有见过,武则天这才弄清楚这表是伪造的,狄仁杰等人确实是被诬告。
于是,本来必死无疑的七个人才终于被释放,并都被贬为了地方官。其中,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今。
如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
这一年,他六十三岁。
此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
公元697,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揭发来俊臣罪行,来俊臣被处以极刑。
同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成为一代名相。
而武承嗣,想要继承大统而终不可得,于公元698年忧愤而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