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会嘲笑秦武王举鼎而亡,是史盲还是被电视剧误导?
客观地说,秦武王举鼎而亡,这种轻身忘义的做法,被嘲笑那是活该!大秦帝国的实力和野心,不需要他这种莽撞的方式彰显。即便没有举重身亡的笑柄,至少这种“少德”的做派,也会给人留下诟病。弄不好还可能促成诸侯合纵攻秦,徒惹灾祸!
那么,可不可以因此认为秦武王是一个荒唐的国君呢?甚至像某些电视剧宣传的那样,暴戾、粗鄙、低能呢?
答案是否定的。秦武王尽管在位只有三年,但在这三年里,他的功绩也是可圈可点的,甚至某些举措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至少他是一个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国君。
秦武王的主要功绩秦武王的谥号“武”,释义为:“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保大定功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拓地开封曰武。”是一个美谥,肯定了他在“武功”方面的成就。秦武王的武功,主要体现在“平定蜀乱”和“拔宜阳定三川”。
秦武王元年,蜀相陈壮谋反,秦武王派甘茂、张仪和司马错领兵入川,诛杀陈壮,平定蜀乱。蜀地对秦国战略意义重大,是秦国的“大后方”,也是未来伐楚的西出路线,蜀地乱就意味着秦国失去战略根基。平定蜀乱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对秦武王来说是小试牛刀。“拔宜阳定三川”则是一个影响秦国统一六国的重大战略胜利,昭襄王在秦武王的基础上,设立了三川郡,三川之地成了秦国插进中原诸国腹心的一把利刃,让合纵之术基本失效。
不过,一开始这个战略举措是受到质疑的。很简单,三川之地对秦国来说,就是一块“飞地”,与秦国不接壤,硬要在敌人的心脏里建立一块根据地,无论现在的攻,和将来的守,都是大问题。
右丞相樗里疾就极力反对。不过这个异想天开的疯狂念头,获得了左丞相甘茂的支持。甘茂领命首先出使魏国,说服魏国人结盟,共同伐韩。接着,秦武王又与甘茂订立“息壤之盟”,答应排除一切干扰,支持甘茂伐宜阳。
伐宜阳的战斗进行得非常艰苦,半年后甘茂损失了三万多秦师,朝中反对声一时喧嚣尘上。但秦武王不为所动,又给甘茂增兵六万,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宜阳之战后,秦武王搬出一个大箱子,里面装得满满的,都是大臣们诋毁甘茂的奏章,甚至连诬陷甘茂是魏国奸细的说辞都有。可见秦武王很英明,很有识人之明。同时能认识到三川之地的重要性,并顶住压力实施成功,他的眼光,绝对是“战略级”的!
让人鄙视的“举重运动员”大概就是被这种战略胜利冲昏了头脑,秦武王有点飘飘然了。秦武王四年,在巡视三川后,他路经雒邑周王室的地盘,得意洋洋地“拜访”了周天子。
那个让秦武王的生命画上休止符的九鼎,就陈列在周王室的王宫里,秦武王当然不能错过观摩的机会。九鼎,象征着天下,大禹纳九州之铜铸九鼎,谁拥有九鼎就等同于拥有天下,当年楚庄王仅仅问了一下九鼎的重量,就被斥为心怀叵测。那是神器,凡人不可问!
秦武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不但亲眼看到了九鼎,甚至想把它带回秦国:“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真是小人得志的模样。
周赧王也不敢得罪他,又不甘心,就说:“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秦武王不信那个邪,年轻人的血气方刚,代替了国君本该有的冷静,非得一试身手,结果失手了,当场砸断胫骨,浑身筋脉崩裂,当夜就死了。
不可盲从秦武王的死,成了“国际笑话”,让后人嘲笑了几千年,那么秦武王该不该被嘲笑呢?
首先这里面有六国幸灾乐祸的成分,甚至有情节的添加。不过话说回来,一国之君,不顾身份,忘了自己身上肩负的国家重任,竟然死于好勇斗狠,被人讥笑那是活该。
西汉时期有个叫韩安国的御史大夫,因为自己驾车摔断了腿,汉武帝气得直骂娘,斥责他不顾身份,轻贱妄为,并下令以后公卿大夫,一律不得自己驾车。为啥?因为他们都是肩负重任的人,身体是国家财富!
秦武王连这个都不懂,不该被讥笑吗?事实上,他的死导致秦国几年内乱,实力大损。
题干说,秦武王就是为了彰显神力,表明雄霸天下的野心,是一次政治宣言。这个说法有点肤浅,秦国的实力,不需要秦武王拿生命去彰显,秦国的野心需要的遮掩,还没到四处树敌宣扬的时候。他的做法,就是年轻人的冲动,眼界有点低,没必要文过饰非!
不过,我也极不赞成电视剧将秦武王贬损得一无是处,甚至把他说成粗鄙缺德的荒唐国君。其实,秦武王除了上面所说的武功,在文治方面还有很大功绩。
比如设立左右丞相制。当时六国都普遍采用相国制,相权与君权的矛盾相生相随,秦武王的左右丞相制,实际上是一次削弱相权,加强君主独裁的政治改革。
不要一看到独裁,就联想到坏处,其实,秦国的强盛,君主专制是一个重要保障,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摆脱贵族阶层的掣肘,实现君主专制独裁。秦武王的左右丞相制,其实就是商鞅变法的延伸,你能说秦武王是粗鄙浅陋的人吗?
再比如,昭襄王时期的范睢,曾经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路,其实秦武王已经开始这么做。他在攻伐宜阳前,就派人与齐、楚、魏订立联盟,让韩国孤立挨打,甚至为了制衡楚国,还特地与越国订立联盟,一旦楚国想有所行动,越国就来牵制。
由此可见,秦武王虽然不喜欢张仪,但是对张仪的连横之策,玩得轻车熟路,可以废张仪其人,不废张仪其道。这一点跟,跟他爹惠文王杀商鞅,不废商鞅之法如出一辙。
这样的国君,怎么可能是粗鄙无能之人?而这一切,他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完成!
所以,我认为,秦武王的死,该受到批评,甚至被嘲讽也是自作自受。但一分为二,他又是一个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国君,就像一个流星,虽然短暂,但足够耀眼!
为什么有些人会嘲笑秦武王举鼎而亡,是史盲还是被电视剧误导?
嘲笑秦武王举鼎而亡,一部分是根本不了解秦武王,另一部分则是被人云亦云的误导。
古云:“尧舜禹汤,文武成康”。历史上,能够谥“武”的,每一个都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像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刘裕,周武帝宇文邕等等。那么秦武王嬴荡,谥号“武”,自然不是等闲之辈。
秦武王名“嬴荡”,一出生就被其父惠文王赋予了“荡平天下”的含义。在嬴荡成长过程中,就是为“荡平天下”而不断磨练自己惊人的体格和意志,并且他重武好战,有着“荡平天下”的壮志雄心。自嬴荡继秦王位后,仅用三年时间,就攻克了秦国多年以来一直想攻克但始终未攻克的军事要点——韩国宜阳,为秦国打通了东出要道。
九鼎是大禹铸造,象征着天下九州,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举鼎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举一个相同重量的其他物品那样。秦武王的宏大志向,便是统一天下九州;因此其举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问鼎”。“拔宜阳,通三川,窥周室”,这样的豪情壮志有谁会有?
秦武王攻打宜阳和举鼎一脉相承,都存在试探的意图,但同时都是其壮志的体现,而且秦武王很明白“举鼎”可能会为自己带来灾难,但并未退缩。秦武王的功绩加速了东方六国的灭亡,在整个秦统一天下的历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什么有些人会嘲笑秦武王举鼎而亡,是史盲还是被电视剧误导?
不管在怎么拔高秦武王的功绩,吹捧秦武王举鼎的举动,这都无法掩盖他搞笑的死法。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他拿上生命冒险本就是不成熟的表现。
还有他在位的时候有功绩不假,可是他的莽撞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他的功绩,要不是他举鼎死了,秦国说不定就亡在他手上了。
提问的人,居然吹捧秦武王,自己就是个史盲还有脸笑话其他人不懂历史。真的是五十步笑百步。
秦武王积极开拓的负面影响秦武王即位之初就赶走了张仪,对张仪连横的策略弃之不用。毁掉了秦国辛苦建立的秦韩魏制齐楚的连横策略,先与韩开战,再与魏开战。
秦国虽强,此时也没有实力不断战争。就因为秦武王的开拓战略,到秦昭襄王时,齐韩魏一度打破函关,秦国左支右绌勉力维持。
得亏后来甘茂还武遂给韩国,与韩修好!樗里疾放弃皮氏,与魏修好!宣太后及魏冉巴结楚国与楚修好!这才给了秦国喘息的机会。
秦武王不重视外交政策外交在战国时期非常重要,只有重视外交才能取得胜利。秦国的连横,远交近攻,离间六国是后来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即便强如楚,外交没做好,便被秦齐一起坑得降级为二流国家。强如齐国,连败楚秦,灭燕灭宋天下无敌,后来怎样,秦燕赵韩魏五国联军直接打得齐亡国了!这些策略之所以能实施,全是因为重视外交,占据大义、师出有名的缘故。
秦吞并巴蜀之地,虽得地千里,列国并不生气。赵国扮猪吃老虎吞了中山这个外族政权,列国只怨恨没挣到一口肉,却找不到伐赵的理由。这都是因为重视外交,闷声发大财得来的好吃。
像秦武王这般积极开拓而又拒绝外交。要是不死,必然得罪死山东六国,逼迫六国合力攻秦,以当时秦的国力,哪怕三晋合力,秦也未必敌手。何况秦武王必然会招惹所有六国,那时秦国覆灭旦夕之间。
为什么有些人会嘲笑秦武王举鼎而亡,是史盲还是被电视剧误导?
世人只看到了秦武王举鼎而死,却不知他的雄心壮志,渴望统一全国
秦惠文王是历史上非常厉害的君王之一,特别是在春秋时期,破了六国合纵的现状,但是后人对他的儿子秦武王,似乎都是贬义更多一些,首先就是秦武王的名字,一直被嘲笑了好多年,嬴荡,不得不佩服秦惠文王这名字起得霸气,可能很多不熟悉历史的人,对秦武王这个名字就更陌生了,不过虽然秦武王在位时间不长,但还是留下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生平。
还是太子时期的嬴荡,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而过上骄奢淫逸的时候,反而一直保持谦虚和谨慎,年轻的时候就被秦惠文王送到军中历练,而且嬴荡也一直是以“普通的士兵”看待自己,不仅如此,嬴荡在军中的表现非常好,一度成为秦军中的领军人物,这段年轻时候的从军经历也让嬴荡在执政后,具有更大的优势,毕竟秦国一直是以军事闻名。
不过嬴荡的问题恰好也就出在军事太强上,中国有句老话“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点用在嬴荡身上非常适合,秦惠文王去世后,留给嬴荡的已经是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两代明君共同建造好的强大王国,虽然当时还没有吞并其他六国、统一天下的能力,但是无论是秦孝公还是秦惠文王都知道,自己不可能一撮而就统一全国,所以就踏踏实实为这项大业打下坚定的基础,这时候摆在嬴荡面前的道路也很简单,就是继续为统一大业铺路。
但前边也说到,从小从军的嬴荡,似乎在战略上没有太长远的目光,更让人费解的是,他在上台之后,竟然赶走了当初破解六国合纵的功臣张仪,觉得自己可以用武力解决一切,并且急需靠军功证明自己是对的,于是派大军去军功韩国的宜阳,知道秦武王嬴荡最后死因的人,肯定就会说“坏就坏在去军功宜阳了”,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们下边继续来看就知道了。
在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下宜阳后,嬴荡意气风发的带着手下的士兵和大臣们来到洛阳,准备去周室面前耀武扬威一番,不过周室对于秦国还是相对更亲近一些,所以也款待了嬴荡一行人,酒足饭饱后的嬴荡就开始作幺蛾子了,嬴荡这个人因为自己力气大,所以非常喜好和人比试举重,还在太子的时候就举办过举重比赛,名次优异的大力士都得到了嬴荡的重用。
不过这次嬴荡的目标不是别人,反而是象征着国家政权的九鼎,这是在大禹时期,为了划分出九州,让每个州都贡献青铜,共同打造出个九鼎,上边雕刻着各种名山大川和奇异之物,九个鼎就象征着九个州,所以它就代表着国家和王权,嬴荡之所以向九鼎发起挑战,其实也能看出嬴荡的野心勃勃,如果嬴荡能举起九鼎,带回秦国的话,那对当时其他诸侯国就是一次严重的心理打击了,为何这要说“如果”呢?就是因为嬴荡最终并没有举起。
不过至于九鼎到底有多重,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所以当时嬴荡也没搞清楚九鼎有多重,曾有人做过考证,认为九鼎中每个鼎应该有1500公斤差不多,而目前男子105公斤以上级别的举重世界纪录才260多公斤,可想而知这九鼎的难度有多大了,但这时候已经和上头的嬴荡顾不了这么多了,而且旁边的大臣们也知道,这是秦武王的兴趣爱好,没人敢多言语,于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举重世界纪录”挑战就开始了。
我们在现代很多举重运动会上都能看见,有的运动员在举重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发力过猛导致身体受伤,但当时嬴荡的情况更糟糕,一开始拼着自己双眼都留血才举起了大鼎,不过这时候的嬴荡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已经没有能力再讲大鼎安然放下,最后被大鼎重重的砸下,双腿当场砸断,内脏受伤严重,到了晚上年仅23岁的秦武王嬴荡就这样去世了。
但不管怎么样,秦武王嬴荡因为自己举动受伤致死,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昏君,更不应该嘲笑嬴荡举鼎的行为,这件事已经可以说明,嬴荡是有雄心壮志的,只不过在酒精的刺激下,冲动用事才出了意外,不过在重伤后的嬴荡,还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将王位让给自己弟弟嬴稷,就是秦昭襄王,我们回过头来看就知道,这次让位的关键性了,秦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也为最后嬴政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所以总的来说,秦武王虽算不上一代明君,但也绝不是我们可以嘲笑的昏君。
纯手码原创,更多历史文章,欢迎关注“孟烦了的历史”,专注历史解析,领略古人智慧
为什么有些人会嘲笑秦武王举鼎而亡,是史盲还是被电视剧误导?
史书记载: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古籍已记录了时间地点不大会错,主要重量未知。
至于武王为何举鼎而亡,历史上有不同看法,小编还是倾向于武王是死于政治斗争!
不过虽然关于武王的死没有定论,但是这倒是便宜了他的异母弟弟嬴稷,这个本来在燕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因为秦武王的突然去世而当上了秦国的王,他的母亲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芈八子,第一个太后。
当时嬴稷心里美滋滋:
哎呀,妈呀,大哥,你真是我好大哥,这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昨天我还是孙子,今天就变大爷了,走走走,赶紧给我妈汇报去,结果这一汇报政权被他老妈宣太后夺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