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为何让徐达的儿子很尴尬?
何止尴尬,亏得徐达儿子多,否则死光光!徐达跟朱元璋一对发小,朱家天下,徐达一刀一枪帮着打下来的。就凭这种情谊,朱元璋对徐家不薄,徐达的四个儿子都由朱元璋亲自赐名。四个女儿除了一位出家,剩余三个都做了朱家媳妇!
尴尬就尴尬在朱家媳妇身上,大姐夫朱棣造反了!你让徐家兄弟怎么办?
不知道徐家兄弟,有没有召开紧急家庭磋商会,疑似仨兄弟定下了一个悲壮的决议:大哥徐辉祖做建文帝的忠臣孝子;老四徐增寿暗中帮助大姐夫朱棣;老二徐膺绪当两面派,坚决不表态。老三徐添福最潇洒,若干年前就到天上去了,此刻正冷眼看世界。
当然,史书没这么写,从结果看,不排除这个推论推论。太凶险了,决不能把徐家的鸡蛋,放到一个框里,这个方法最多损失三分之一!
老大徐辉祖折了徐辉祖做建文帝朱允炆的忠臣良将,几乎没有悬念。朱元璋驾崩前,就把徐辉祖作为护法金刚,放置在建文帝身边。建文帝一上台,就加徐辉祖太子太傅。
朱元璋高瞻远瞩,遗诏所有皇子不得入京参加葬礼。朱棣只好让三个儿子代替自己到南京。
丧礼期间,徐辉祖向朱允炆密奏:“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舅舅背后捅了二外甥一刀,从私情上看太腹黑了,但对朱允炆来说,徐辉祖尽了最大的忠诚!朱允炆摇摆之间,朱高煦闻到了不祥的气息,他从徐辉祖的马厩里偷出匹马,夺路而逃。
徐辉祖知道大事不妙,让人去追拿,可惜来不及了。就是这个勇猛的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也让朱允炆的部队吃尽了苦头。
朱允炆曾后悔不叠,当初怎么就没听徐辉祖的话呢!
这就是朱允炆的短板,不识人!甚至他对徐辉祖的忠心都看不透。李景隆节节败退的时候,徐辉祖曾亲自上阵,不但救了李景隆,还把朱棣的爱将李斌斩杀,让朱棣落在山东进退不得。
“徐辉祖之援兵适至,甲戌,与燕兵大战于齐眉山,自午至酉,南军辄胜,斩燕骁将李斌。维时王师再捷,燕人凶惧。会淮土暑湿薰蒸,北军疾疫。”再坚持坚持,说不定朱棣就撑不住了。但就在这时候,徐辉祖被莫名其妙地调回京城。《罪惟录·列传卷之八上·启运诸臣列传上》记载:“会有言辉祖以王故,战不利,亟召还,由是诸将咸战败。”
原来朱允炆的疑心病犯了:徐辉祖是朱棣的小舅子,靠不住呐!徐辉祖走后,朱允炆的部队兵败如山倒!“俄被诏还,诸将势孤,遂相次败绩。”
徐辉祖押错了宝,朱允炆败了,姐夫荣登九五。朱棣趾高气昂,以挑拨叔侄情指责徐辉祖。徐辉祖没有丝毫归附之意,他轻蔑一笑:俺有先帝免死金牌!“廷臣论劾,令自陈状。辉祖振笔直书‘中山王开国子孙免死’上之。文皇大怒,欲与齐、黄辈并诛。”
朱棣暴跳如雷,将徐辉祖投入大狱。此后,徐辉祖消失在历史中。有的说他后来被圈禁至死,也有的说,他被朱棣处死了。
徐增寿也折了徐辉祖押错宝,折了不奇怪,怎么押对宝的徐增寿也折了呢?他做什么了呢?
徐增寿投靠姐夫后,就成了朱棣在朝中的密探。朱高煦兄弟能安全返回北京,就是徐增寿的功劳。
朱允炆在徐辉祖建议扣留朱高煦后,犹豫不决,就征求徐增寿的建议。徐增寿胸脯拍得当当响:燕王与陛下同气连枝,富贵至极,怎么会造反呢!
于是包括朱高煦在内,仨兄弟陆续返回北京,为朱棣造反扫清了心里障碍!靖难之役打响后,徐增寿又不断向朱棣传递消息,被朱允炆察觉了。
朱允炆怒火冲天,召来徐增寿问责。徐增寿大概没料到自己这么快会暴露,面对建文帝的切责,连狡辩的词都没想好,他默默无语瞪俩眼!
朱允炆手提剑落,亲手劈了徐增寿!
朱棣攻入南京后,对徐增寿抚尸痛哭。“即位,追封武阳侯,谥忠愍。寻进封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
徐增寿虽然押对了宝,但忘了自己“地下党”的身份,结果在革命胜利前夕“牺牲”了,帝王的阳光,只能照在他冰冷的尸体上!
啥也不做的老二功德圆满押对宝的,和押错宝的,都OVER了,算好的50%概率,变成了零,老朱家真坑人!啥也不做的“两面派”徐膺绪能逃过一劫吗?
很幸运,徐膺绪圆满了,弄得地下的徐达长松了一口气,差点没找朱元璋打架。史书上关于徐膺绪的记载简单到令人发指,这家伙“清白”得,用放大镜也找不到做了什么,弄得朱家叔侄想找毛病都没地方下手。不过,既然没做什么,就得不到大封赏,徐膺绪不光没有那哥俩的“公爵”,连侯爵都没捞到。凭借皇后的弟弟身份,混了个世袭指挥使。
一场突如其来的“靖难之役”,打破了徐家人的安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皇家的富贵沾得,皇家的罪你也得受得!
朱棣靖难,为何让徐达的儿子很尴尬?
明成祖朱棣靖难,让他老丈人徐达的儿子非常尴尬,立时间分成了三派!嫡长子徐辉祖旗帜鲜明地站到了明惠帝朱允炆一边,嫡幼子徐增寿表面上维系着与明惠帝的君臣关系,暗地里却与姐夫明成祖达成了默契,甚至将明惠帝的军事机密、内部虚实一五一十地透露给了姐夫明成祖。而徐达庶出的儿子徐膺绪因为庶出的身份以及和明成祖仁孝徐皇后并不是一母同胞,选择了置身事外、保持中立。
徐辉祖作为徐达的嫡长子,在徐达去世之后承袭了魏国公爵位,是徐达活着的三个儿子中继承父亲衣钵的那一个!而他也继承了父亲对明王朝的“忠心耿耿”。靖难期间,徐辉祖不仅旗帜鲜明地站到了明惠帝一边,而且还曾经亲自披挂上阵,迎战姐夫明成祖。明成祖对此非常恼火,攻入南京城之后,曾经想将这位小舅子一刀咔嚓了。可徐辉祖毕竟是明王朝开国元勋徐达的继承人、而且还是自己的小舅子!不仅政治象征作用显著,明成祖也不得不顾及发妻徐皇后的感受。最终,明成祖只得将这个小舅子革爵、幽禁在家了事。永乐五年,徐辉祖在幽禁中离世。可徐辉祖毕竟是明成祖的小舅子、而且明成祖与发妻徐皇后的夫妻感情也是相当不错的。在徐辉祖去世一个月之后,明成祖便以“不忍中山王(徐达死后被追赠中山王)绝嗣”为由,命徐辉祖的儿子徐钦承袭了魏国公爵位。实际上,明成祖给出的这个理由相当牵强,且不说徐达的嫡幼子徐增寿于永乐二年被追封为了定国公,且由其子徐景昌承袭了定国公爵位,足以续徐达之嗣。而且,徐达的庶出之子徐膺绪还活着,“中山王绝嗣”之说根本站不住脚,无非就是明成祖找出的一个理由罢了。
再说徐增寿。在明成祖的这位小舅子因为没有能够承袭魏国公爵位,与明惠帝表面上虽然维系着君臣关系,但是私底下他是希望能够借助姐夫造反获取现实利益“翻身”的。因此,私下里和姐夫明成祖打得火热,不仅帮助明成祖把在南京为质的外甥救出了“苦海”,而且还把明惠帝的军事部署、内部虚实都透给了姐夫明成祖。结果,东窗事发,好处没捞着,还让明惠帝给咔嚓了!永乐二年,明成祖为了表彰这位小舅子的功劳,追封其为定国公,并命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承袭了定国公爵位,算是对这位为自己丢了性命的小舅子作出补偿。
至于徐膺绪。因为是庶出,魏国公爵位与他绝缘,自幼徐膺绪就心知肚明,于是选择了吃喝玩乐,根本不掺和自己一兄一弟搞出的那些事!靖难之前,徐膺绪是开国元勋中山王之后,虽然没有承袭爵位,却依然享受着功臣之后的优待。靖难之后,徐膺绪是皇帝的小舅子、皇后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地位更加崇高。徐膺绪继续秉承一向“不问世事”的作风,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永乐十四年,徐膺绪去世,后代承袭了“指挥使”世职,虽然不及魏国公、定国公显赫,也是衣食无忧、富贵万代了。
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把为自己丢了性命的定国公一支带入了北京,而魏国公一支则留在了南京继续繁衍生息,徐膺绪一支因为是庶出,最终也留在了南京。自此,徐氏一门两公爵,一直延续到明亡,也使得徐达成为了明朝开国公爵中唯一与明王朝共存亡的一位!换言之,靖难不仅没有让徐氏家族遭受实质性损害,反而还多捞了一顶公爵的帽子,徐氏家族是靖难中仅次于明成祖一支的最大赢家!
朱棣靖难,为何让徐达的儿子很尴尬?
徐达这个人,是跟随着皇帝,一起打天下的大臣,他对明朝的创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等到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就把他封为了右宰相,并且还是魏国公,可以说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徐达去世之后,还被朱元璋给封为了中山王,他的后事,也是办的非常隆重。由此可见,徐达这个人在朝廷中,非常的受人尊重,既然他非常受人尊重,那么他的子孙后代们,应该也都挺让人尊重的。但是让人们最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徐增寿,到了后来却被皇帝一剑给砍死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徐增寿这个人是徐达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允炆当上建文帝之以后,朱棣派他的三个儿子去京城见皇上,这个时候徐辉祖,已经察觉到他的姐夫有谋反之心,于是告诉皇帝,建议他把朱高熙,也就是朱棣的次子给扣押,并且当时说朱棣以后肯定成会成为明朝的大患,但是朱允炆这个人比较的优柔寡断,还是把他放走了。再后来,建文帝就被自己当时的行为深深的懊悔,但也没有什么用了。
徐祖辉一心想举报朱棣有造反之心,但是徐增寿却非常的维护他一家人,多次向建文帝给朱棣辩护,有一次说朱棣和朱标是亲兄弟,现在的待遇也非常好,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啊,建文帝听到了这些话以后,就感觉他说的非常对,于是就不再去怀疑朱棣,但令建文帝想不到的事情是,过了没多久,朱棣就以清君侧的名义,开始造反,朱允炆就后悔当时放走朱棣儿子的决定,也怀疑徐增寿有谋反之心,但是现在他没有抓到徐增寿的把柄,就暂时的没有对他下杀手。
再到了后来,建文帝得知朱棣和徐增寿勾结的证据,而且在朱棣快攻上京城的时候,徐增寿还偷偷的和他联系,准备接应他们。不巧的就是这些消息被人泄露出去。所以徐增寿就被人围了起来,建文帝就一剑把他砍死了。
朱棣靖难,为何让徐达的儿子很尴尬?
徐达的长女嫁给了朱棣,朱棣发起靖难战争时,徐达早已死去多年,一边是皇上,一边是姐夫,徐达的儿子分成了两派,老大徐辉祖坚决拥护建文帝,而老四徐增寿则是姐夫朱棣的铁杆。
徐辉祖对建文帝忠心耿耿,连自己的亲外甥也不放过。建文元年四月,朱元璋忌日前夕,燕王朱棣派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祭拜。徐辉祖趁机劝建文帝把自己的三个外甥扣留下来,作为人质,并说高煦勇猛剽悍,他日一定会成为大患。
然而,建文帝却优柔寡断,又问徐增寿,徐增寿却向着朱棣,说朱元璋尸骨未寒,不能做有伤骨肉之情的事,于是建文帝就没有听听徐辉祖的话,将他们三人遣返归国,朱棣的三个儿子逃过一劫,这也使朱棣起兵时毫无顾忌。
徐辉祖还亲自上战场,与燕军交战。建文三年四月,徐辉祖奉命参加白沟河之战,率军成功掩护李景隆撤退;建文四年四月,徐辉祖与燕军在齐眉山大战,大败燕军,并亲自斩杀燕将李斌;后来又被召回京师驻防,燕兵打到南京时,徐辉祖还在带兵顽抗 。
朱棣入京后,徐辉祖留在父亲的祠堂,不肯迎接朱棣,拒绝拥戴朱棣。朱棣大怒,想要诛杀他,却又因徐皇后的原因而不便杀他,不久,革去其俸禄和爵位 ,将其禁锢在家中,永乐五年,徐辉祖去世。
徐增寿虽然在南京为官,却暗中支持远在北平的朱棣,与燕王朱棣暗通款曲,给其通风报信,密告京中部署,并因此而被建文帝诛杀。
建文帝曾怀疑燕王朱棣谋反,徐增寿却为其打辩护说:“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还会造反呢?”燕军渡过长江后,建文帝当面质问他,并将其诛杀。朱棣即位后,追封其为武阳侯,谥忠愍,后进封定国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