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是得到谁的支持?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以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身份,即皇帝位,这件不合常规的事件,长期以来被议论纷纷,真假难辨。其实,大家关心的是,在这个事件中,多尔衮为什么支持福临?他与孝庄究竟有什么瓜葛?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得出了一个让大家大吃一惊的结论!多尔衮是不得不支持福临,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跟孝庄没有半毛钱关系!
皇太极驾崩,为何会出现皇位之争?皇太极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驾崩的。因为死得突然,所以他没有留下遗诏,生前也没有对继承人的问题,做过任何交代,这就是皇位之争的源头。
不过,按照古代宗法制,即便没有遗诏,也可以“按图索骥”,找到对应的继承人——嫡长子。可问题是皇太极的后宫,跟汉人不一样,他册封了五大福晋,还有一堆侧妃和庶妃,谁是嫡?五大福晋都是?还是就清宁宫的哲哲算嫡妻?
最主要的是,满清不是汉人,宗法制对他们来说是外来文化,当时还没完全接受,他们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说法。就像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一样,他们的继承制度,还保留了一定的原始“议会”模式。比如皇太极即位,就是推举的。既然推选,那就存在争议,甚至争端!
皇太极虽然已经登基称帝,但从制度层面来说很不完善,汉人的典章制度,他们尚处于消化吸收中,包括继承制。
这就是争端爆发的原因:在没有制度保障的情况下,皇帝违反纪律,不留遗言就“私自”驾崩!
多尔衮和豪格,是如何走向鹤蚌相争的?候选人通常跑不出基本范围:兄弟子侄。在皇太极的兄弟中,多尔衮众望所归;在子侄中,豪格当仁不让!
既然是商议,那就要看谁更有发言权了。发言权的内核有两个,一是拳头硬,二是帮手多。于是两派都抓紧时间活动,摸底子,猜心思,拉关系,明里客客气气,暗里剑拔弩张。
豪格势力的构成有两部分:自己手中的正蓝旗,皇太极手中的正黄和镶黄旗;多尔衮势力的构成也有两部分:自己手中的正白旗,多铎手中的襄白旗。据说两黄旗并非铁板一块,有少部分人倾向于支持多尔衮。如此一来,双方势均力敌,至少谁也吃不掉谁。
关键就要看平时不怎么起眼的正红、襄红和襄蓝三旗。正红和襄红旗在礼亲王代善手中,襄蓝旗在郑亲王济尔哈朗手中,这两人不光有投票权,在爱新觉罗家族也绝对德高望重。代善是皇太极的二哥,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堂弟,都是先皇心腹。
会还没来得及开,会场外两白旗和两黄旗就全副武装,刀剑出鞘,围住了崇德殿。《沈阳状启》记载:“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
大王就是指代善,虎口就是豪格,译音不同。代善看起来受汉学影响较大,他提出立长子豪格。豪格这个粗人,不知道吃错药了还是神经错乱,他的表现出人意料:“则虎口曰:‘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
豪格连连表示不敢当,导致现场冷场了。估计这家伙就是想假谦虚一下,然后大家坚持推选他,他再装模作样地“被迫接受”。谁料,他谦虚了,却没人坚持!
眼看事情不妙,殿外的两黄旗部众,以索尼和鳌拜为首发难了。
“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於帝、衣於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於地下而已!’”
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就玩命!多尔衮,你试试看!
面对这个局面,出现了有意思的一幕:“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於此论乎?’即起去,八王(阿济格)亦随而出,十王(多铎)默无一言。”
代善先退场了,那意思我本来就不想参与,意见已经表达了,听不听随你们,我岁数大了,不想见血,回家补觉觉去啦,你们爱咋咋地!
代善一退场,吓住了阿济格和多铎。有代善在,两黄旗再牛,也不敢动刀,代善一走,还真没有谁能镇住他们!看起来,代善故意装作事不关己,实际上在鼓励两黄旗,力挺豪格。阿济格和多铎都读懂了代善的意思,一个(阿济格)紧跟着拔腿跑了,另一个(多铎)吓得一句话不敢说。
本来多尔衮靠两个兄弟撑腰,现在俩人都哑火了,再僵持下去,恐怕再有人推举豪格,他连退路都没了,乘着两白旗在门外的气势还没消退,赶紧启动预案!
九王(多尔衮)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实为第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後,当为归政,誓天而罢”云。多尔衮迅速抛出了皇九子福临,这个替补方案。这个方案没人反对,于是顺治帝诞生了。
多尔衮的方案,妙就妙在既满足了两黄旗“立帝子”的要求,同时也弥补了自己得不到皇位的亏损,捞了个辅政之职。最亏的是豪格,济尔哈朗更偏向于豪格,他不能跟济尔哈朗争辅政。
获利的为什么是顺治?这里面有个大疑问,多尔衮的替补方案,为什么是福临?鹤蚌相争,得利的一定是渔翁吗?为什么不是路过的野狗?事实上,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除了三个早夭,剩下还有八个在世,包括豪格在内,福临还有五个哥哥。这个不上不下的儿子,凭什么被多尔衮推举,而且没人反对?
这个问题几乎很少人关注,甚至有人说,因为福临及其母布木布泰(孝庄),最得皇太极宠爱。这个说法完全没根据,布木布泰一点不受宠,即便受宠,现在皇太极说了也不算。
我们来看一下,除了豪格,福临的另外四位哥哥:
皇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生母庶妃颜扎氏,封辅国公。
皇五子:爱新觉罗·硕塞,生母侧妃叶赫那拉氏,封承泽裕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高塞,生母庶妃那拉氏,封镇国悫厚公。
皇七子:爱新觉罗·常舒,生母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封辅国公。
注意到没有,这四位阿哥的生母,一位侧妃,三位庶妃。侧妃叶赫那拉氏的儿子,硕塞被封亲王,其他的都是公。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几位的身份太低下,皇帝的亲儿子,连郡王,甚至贝勒都得到。唯一得到亲王的硕塞,他的母亲不久前,刚刚被皇太极赐给了大臣!
四位皇子,三位身份太低贱,稍微好一点的,母亲都被老爸送人了,可以想象,这四个孩子在宫中的地位是多么尴尬!
前面我们讲过,皇太极登基后册封了五大福晋,实际上,只有这五人和她们的子女,才有地位。本来福临的八哥地位最高,他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的儿子。海兰珠是二福晋,最受宠,地位比“老五”孝庄还要高。可惜这孩子命薄,死了。
所以,如果说在皇太极的儿子中寻找接班人,只有三个人有资格:豪格(长子优势)、福临和博果尔(十一子,三福晋所生,时年一岁)。在豪格退出的情况下,福临有年龄优势。
这就是多尔衮为什么推举的是福临,而不是别的皇子,且能被所有人接受的原因,毫无争议!
传说中的孝庄究竟做了什么?民间传说,及各种文学作品中,对福临即位问题,做了大量的演绎。其中最重要的情节,就是孝庄太后布木布泰,找到多尔衮,说动了他支持福临。甚至说,孝庄之所以能说动多尔衮,俩人早就感情不一般。
当然,几年后,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及孝庄死后不入太宗墓,都被演绎成这段故事的后续。
其实,正史上根本没有丝毫影子!
布木布泰有没有找过多尔衮不得而知,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女人干政没那么容易。多尔衮推举福临,也绝不是阴谋,而是不得已的选择,必然的选择。
结论就有了,顺治继位谁支持的?天支持的!
清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是得到谁的支持?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在皇太极的十一个儿子中排老九。生于1638年正月30日!
关于福临的降生,也和中国古代有些帝王的出生一样,有一个神奇的出现。据说他的母亲庄妃(后来孝庄太后)怀他的时候,红光绕身,衣袖间如有龙盘旋一般,侍女皆惊。等出生的前一天,庄妃告诉皇太极说,她梦到一位神仙抱一个孩子给她。并说是“统一天下之主”,皇太极很高兴说这孩子是子孙大庆之兆。
第二天,福临出生,头顶有一缕头发支起来,红光照耀宫里。经久不散而且香气弥漫数日!“天生福人”福临的名字是这样来的。
福临于1643年8月26日继位,当时不满六岁。按照最早的推举制度,他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在他的十四叔多尔衮与大哥豪格的紧张对峙中,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结局,在庄妃和多尔衮的推举下,福临站到了前沿。
本来福临的大哥豪格是继承皇位的热门人选,年龄和战功极其势力都使他充满信心。可是他的生母只是一个福晋,他的出身是他最大争议的地方。多数人还是同意立皇太极嫡亲儿子继承。
在庄妃与多尔衮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范文程和洪承畴等人的支持,福临的出现,也暂时使各方力量得到平衡。另外据清代官方史录《清实录》记载,福临出生时的神奇情景,“天降福人”的传说,也为福临的继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公元1644年9月18日,大清顺治元年,多尔衮派人把福临接到北京。10月1日在南郊告祭天地,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从此成为君临天下的大清帝国的皇帝——顺治皇帝!
清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是得到谁的支持?
公元1643年8月9日,清朝第一位皇帝皇太极突然猝死。因为死的过于突然,所以没来得及指定皇位继承人,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围绕皇权归属问题的明争暗斗。作为皇位的有力争夺者,皇长子豪格和皇弟多尔衮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最终的赢家却是没有任何权势,当时年仅6岁的福临。这一切究竟是谁的功劳?谁才是顺治帝福临的最有力支持者?福临的登基究竟是运气还是另有原因?想知道这一切,首先就必须先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
当时,刚刚建国的满清还没有确立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皇太极又死的过于突然,还没来得及立下遗诏就撒手人寰。因此,在没有指定继承人的前提下,只能遵循旧制,由诸王贵族共同商议推举皇位继承人。当时,皇位的争夺主要在皇长子豪格和皇弟多尔衮之间展开。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早年跟随皇太极四处征战,立有不少战功。豪格自领正蓝旗,又有皇太极手下的两黄旗作为支持,除此以外,当时很多其他的势力也大多支持豪格,如礼亲王代善统领的两红旗将士,掌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而另一位竞争者多尔衮,支持他的主要是他所统领的两白旗、他的两位兄弟、以及正红旗、正黄旗、正蓝旗里的少部分宗室。当时,双方的实力大体上势均力敌,但身为皇长子的豪格更有优势。可以设想,如果当时的豪格意志更加坚定的话,他很有可能就是清朝第二位皇帝。但拥有雄厚实力的多尔衮绝不会善罢甘休,多尔衮能征善战,开战的结果鹿死谁手仍未可知,而且赢的一方也必定伤亡惨重,清朝从此元气大伤。但历史没有如果,豪格本人为人软弱,竟说出自己“德小福薄,难以承担”的话来。他的软弱给了多尔衮机会,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但这仍不代表多尔衮可以轻易得到皇位。比如索尼,鳌拜等重臣都曾立誓“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为了能够压制豪格,也为了避免八旗内部的互相残杀,多尔衮抓住要立皇子这个重点,提出立当时年仅6岁的九皇子福临为帝。于是,其他的人再也无话可说,公元1643年,福临登基,年号顺治。
当然,除了多尔衮、豪格之争,福临本来也有他自己的优势。据《清史稿》记载,皇太极11个儿子中,3子早夭,剩下的孩子中,要么是庶出,要么比他年纪小,那么拥有嫡出身份的福临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与手握重兵、战功赫赫的豪格、多尔衮相比,福临并不占据什么优势,但是当他们争得不可开交,最后不得不相互妥协的时候,福临就成了最好的人选。可以说,福临能坐上帝位,既有当时争夺双方实力大体上势均力敌的背景,也有皇长子豪格的软弱和他自己出身的优势。表面上看是出于多尔衮的支持,但其实这对多尔衮也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虽然顺治帝通过两党相争得到帝位,但不代表他就稳坐泰山。毕竟后来多尔衮权势的日益加重,皇长子豪格的落败,都对顺治的皇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位清朝第一位,也是权势最大的一位摄政王多尔衮竟在年仅39岁时就英年早逝,以及多尔衮死后顺治对多尔衮势力的清洗,这里面,必定暗含着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角逐和阴谋诡计。当然,这就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清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是得到谁的支持?
在公元1643年8月9日的晚上,清朝的太宗皇帝皇太极突然死在宫殿里,他白天还像正常人一样在处理政务,但是晚上的时候他就告别了这个世界。这件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导致清朝的朝廷内部一片混乱,所有人都沉浸在皇太极病猝的悲痛当中。
但是就在五天之后,宫中的悲痛氛围被一股凛冽的寒气给取代了,因为皇太极在生前并没有立储,所以在他突然死亡之后,皇位究竟归谁就成了当时的首要问题。按照清朝的制度,皇位必须由当时的几位亲王继承,皇太极手下有八大亲王,在这些亲王当中,最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皇太极的大儿子肃亲王豪格,另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曾经跟随自己的父亲征讨过朝鲜、攻打过明朝,战功赫赫,在八旗将领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多尔衮十七岁就跟随皇太极出征了了,后来他更是在和明朝的松锦大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是清朝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两个人都有战功在身,而且能力不相上下,所以只从功劳这个方面来说的话,他们两个人继承皇位的概率都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豪格因为是皇太极的长子,所以朝中支持他的大臣不在少数。八旗中有五旗是支持豪格的,这里面就包括皇太极生前亲自掌管的正黄旗和镶黄旗,豪格亲自掌管的正蓝旗,以及正红旗和镶红旗。而多尔衮这边仅仅只有三旗的拥护,而且除了多尔衮自己掌管的镶蓝旗之外,其他两旗的旗主还都是他的兄弟。所以从支持者方面来说,多尔衮是全面陷入劣势的,如果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豪格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任新皇帝。
多尔衮很聪明,他并没有盲目的和豪格硬碰硬,在清楚局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多尔衮选择了静待时机。就在8月14号的早上,皇太极的二哥,八亲王之一的代善亲自主持王臣会议,集中讨论一下新皇帝的人选。八旗中镶黄旗的将领鳌拜率先提出应该立皇长子豪格为帝。而多尔衮这边支持他的阿济格还有多铎都提出应该立多尔衮为帝,这个时候多尔衮看到两黄旗的士兵已经将宫殿围得严严实实,一股杀气在宫殿内弥漫开来,多尔衮知道这一次会议危险性极高,因此他并没有吭声。
此时的多铎似乎也会感受到了宫殿内肃杀的气氛,于是他就话锋一转,对着众人说道:“如果不立多尔衮的话,那么就让礼亲王当这个皇帝吧。”礼亲王就是这次主持会议的代善,代善此时已经六十一岁了,他在所有王爷当中是最德高望重的一个,如果他有意当这个皇帝的话,谁也没有资格反对。但是代善并没有当皇帝的意思,他摇了摇头说道:“本王年纪已经很大了,应该立豪格,毕竟他是先帝的长子。”
代善的话就代表了他的立场,多尔衮一听连代善都选择支持豪格,于是他立马就知道了,原来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是如此的不堪,于是他立刻就掐灭了自己想当皇帝的念头。按理来说,这个时候豪格当皇帝应该是已成定局了。面对唾手可得的皇位,豪格没来由的谦虚了一下,他说了一句:“我还不够资格。”然后他就自顾自的走出了宫殿,这样的举动让在场的亲王和大臣一脸懵逼,谁也没有想到豪格居然就这么走了。
虽然豪格的举止让人意外,但是鳌拜等人很快就从懵逼的状态中清醒了过来,他对着在场的人说道:“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我等宁可去死。”这个时候鳌拜的立场已经转变了,他不再明确说立豪格为帝了,而是说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皇太极那么多儿子,谁都有可能当皇帝。有了鳌拜这句话,代善等人立马就明白了,于是他们就赶紧走了。
多尔衮之所以放弃皇位,并不是因为他多怕死,打仗都没有怕过死的他,会在这个时候犯怵吗?他其实就是还怕刚刚建立起来的清朝会因为内耗而迅速灭亡。所以多尔衮为了大局考虑,他这才放弃了皇位。在众大臣都离开的时候,多尔衮看了看自己身边的堂哥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在朝廷中的威望仅仅排在代善的后面,这是一位拥有大智慧的亲王,他处事不惊、临危不乱的处事态度帮助他很好的看清了当前的形势。
济尔哈朗知道如果豪格和多尔衮继续这么斗下去的话,清朝绝对会因此陷入崩裂的边缘。因此他决定放弃多尔衮,也放弃豪格。刚才鳌拜不是说了嘛,只要是立先帝的儿子为帝,那就可以了。于是几天之后,济尔哈朗亲自宣布拥立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为帝,福临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清朝世祖顺治皇帝。这实在是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豪格和多尔衮两个人斗了半天,最后谁也没有当上皇帝,反而是从来没有参与过皇储争斗的顺治当上了皇帝。要知道顺治当时可才只有六岁啊,他连当皇帝该做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居然就这么当上皇帝了,实在是太让人意外了。
综上所述,顺治当上皇帝纯属是一个意外,这个六岁的小皇帝其实就是豪格和多尔衮两个人的共同掩体,借助顺治,豪格和多尔衮两个人的敌对关系暂时被隐藏起来了,这样一来清朝的内部就暂时得到了安定。
清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是得到谁的支持?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阿文!
清朝作为东北的一个地方政权,能把明朝打败统一全中国,那是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和手下将领们两代人努力奋斗得来的大清江山。可惜皇太极命薄福浅没能坐到北京金銮殿的宝座上,而他也没有指定继承人,最后导致他的儿子和兄弟们打的头破血流,其实到最后就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实力最强)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呼声最高)之间的竞争,但是最后却便宜了只有6岁的福临(顺治帝)。福临能从多尔衮和豪格夹缝中胜出,一定有他的优势,那么阿文今天来为朋友们来聊一聊福临到底是得到了谁的支持?
首先咱们先了解下爱新觉罗.豪格,皇太极的长子。早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小有成就,犹如战斗机器一样。贝勒、和硕贝勒、和硕肃亲王,随着战绩的提升,地位也不断的提高。并且手握正蓝旗,最重要的是正黄旗、镶黄旗、镶蓝旗的各位旗主大臣是豪格的有力支持者,也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咱们再看看多尔衮他和豪格的战绩那是不分伯仲,虽然多尔衮是豪格的十四叔,但是实际年龄比豪格还小三岁,也是一个脾气火爆、有事必争的拼命三郎。从贝勒、和硕睿亲王到后来的摄政王,地位那是犹如火箭一样,飕飕往上窜,只能证明一件事,这个人有能力。而且最重要他还是正白旗的旗主,手里有军权,并且其他旗主王爷也有暗中支持。所以一时风光无限,对垂怜已久的皇位也是跃跃欲试。那么两位如此优秀的战将为何都没坐上皇位呢?反而便宜了福临
一:英年早逝也有错都怪皇太极正当年的时候散手人寰,以为自己身体棒棒的,其实自己身体弱弱的。51岁这个年龄不大,估计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最关键的时候挂掉,没有明确谁来继承皇位(和秦始皇死的时候没有明确谁继承帝位是一样一样的),更没有制定嫡长子制度,估计没想到自己的大清朝有一天能统治全中国,所以豪格即使想继承皇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顺。而多尔衮虽然战功赫赫,实力突出。但却不是皇太极的血脉,因为在那个子承父业的年代,保持先皇血脉的延续才是尤为重要的。我估计多尔衮当时想的是兄终弟及的好事,就像赵匡胤传给赵光义一样(癔想)。所以很多大臣也是非常支持实力强劲的多尔衮。咱们都知道镶黄旗、正黄旗一直由皇帝掌握,如果不是皇子继位的话,俩黄旗势必就会没落,所以又有一部分是非常支持豪格的。所以两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也都有各自的劣势,一时间僵持不下。二:夹缝中胜出
两害相形,则取其轻;两利相形,则取其重,那时候清朝刚刚入关根基不稳,南明政权蠢蠢欲动,各地政权也在频频观望。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内部不能起混乱。豪格和多尔衮两方势力久争皇位不下,国内外势力晦暗不明,所以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法,立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爱新觉罗福临为帝。这样大家都不用争了,多尔衮心里想:豪格啊豪格,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就这样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号顺治。
斗争成就顺治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天福降临,福临很幸运。
第一:他要感谢皇太极,如果皇太极早早立了太子可能就没有他福临什么事了。第二:他要感谢他的姑奶奶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还要感谢他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候)都是皇太极的皇后,势力那就不是一般的大,对他的支持也非常大。当然现在野史上讲了孝庄太后也就是大玉儿,为了福临皇位的稳固,下嫁了多尔衮。所以说孝庄太后为了福临甚至牺牲了全部。
第三:他要感谢多尔衮,为什么说要感谢多尔衮呢?因为多尔衮退而求其次,想着拥立了6岁的福临,虽然名义上他是皇上,但是实际上是多尔衮说了算,想把福临作为一个傀儡皇帝对待。把持朝政、朝中只知摄政王不知皇上,顺治母子是敢怒不敢言,但终究人有一死,最后还是被顺治贬去一切爵位,挖坟掘墓,所以爱之深切、恨之深切。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有时候命运这个事很奇怪,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是阿文,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并不是历史大咖。码字不易。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关注,一起探讨历史的奥妙!
清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是得到谁的支持?
熟知这段历史的都知道,当时有很多人都适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首先就是皇长子豪格,对于他是长子的身份,所以很多人都佣立他为新皇,但是豪格却不合适,有两点,一是他的出身太卑微,二是他和多尔衮势不两立。所以尽管他的呼声最高,最终他也没有能力可以登上皇位。
那从出身上来说,还剩下两个符合身份的阿哥,那就是福临和博果尔了。先说说这个博果儿,他的母亲是皇太极的贵妃,曾经是林丹汗的大福晋,在来的时候,也是带了所有的族人和各种的钱和嫁妆,所以博果尔在出身上,是有继位资格的,但为什么最后没有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上头,还有他的九哥福临。福临的背景就更强大了,母亲是科尔沁的个个大玉儿,而且母亲的姑姑是皇后,连同她的姨母也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清朝的后宫一共是1后、2贵妃、4妃,她们家就占了三个,所以在身世上,要比这个博果尔的母亲,曾经是林丹汗的遗孀要好的多。
当然这都不是最关键的,因为还有一个人很适合,那就是多尔衮了,他是手握兵权,而且在朝中的呼声很高,所以很多人也都支持着他,想必多尔衮也是很想做皇帝的。从他之后私自造龙袍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即使有这么大能力的多尔衮,最终自己却没有做皇帝,而且振臂一呼,最后佣立了还是幼子的福临登基,其实还是要感谢福临有个好母亲。
当然每个母亲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玉儿为自己的儿子去谋划也没有不对的地方。她很有力的抓住了多尔衮多年来对她的心思,要知道枕边风的功力,是每个男人都不能拒绝的,更何况多尔衮还喜欢了她这么多年了。所以多尔衮为了她,甘愿放弃了那唾手可得的皇位,转而佣立了福临,这足够让大玉儿感激一辈子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