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死后,旗下5位猛将4位惨死,为何季布能成五朝元老?
项羽帐下五将的说法,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这种说法来自清末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他把英布、龙且、季布、钟离眜、虞子期五人,列为项羽的四大猛将。而《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是小说体,不是历史,虞子期就是虚构的人物。
剩下的四位大将,英布投降刘邦,因起兵造反失败被杀;龙且战死于潍水之战;钟离眜被韩信杀害以取媚刘邦。只有季布历经磨难,被刘邦赦免,还在汉朝做了官。季布不但活下来,在史册上,他活得还很“光辉”。
英布、龙且、钟离眜之死英布是项羽阵营中功勋最大的一位,项羽对他的信任度也是最高,出风头的大事靠英布,连说不出口的阴谋诡计,也要靠英布实施,可见英布在项羽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英布也相当给力,巨鹿之战光芒几乎盖过项羽。渡黄河打败秦军,掩护项羽渡河,打败章邯,并奉命坑杀章邯二十万降卒,西进击败刘邦守关的军队,奉命暗杀义帝,脏活累活都替项羽干了。
所以,英布成了项羽帐下唯一被封王的将军。可就是因为被封王,反而害了他。地位的变化,让英布的想法变了,变得本位主义起来,项羽两次征招他,他都敷衍了事。
其实不难理解,英布最早追随项梁起兵,论战功不比项羽少,封九江王在英布心目中理所当然,无需感恩。既然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也得为自己的小利益着想,我凭什么受你调遣,为你卖命?
英布的这个变化触怒了项羽,加之刘邦的游说,英布转投了刘邦阵营。刘邦称帝后,英布的好日子到头了,在彭越被杀后,英布自知屠刀早晚要砍到自己脖子上,于是造反了。被刘邦亲征打败后,英布被自己的小舅子杀害,作为大礼包送给了刘邦。
龙且的事迹,史书记载不多。主要有两件事,一件事是英布背叛项羽后,龙且奉命讨伐英布,英布被打败后,逃到了刘邦身边。另一件事就是潍水之战,他碰上了兵仙韩信。韩信设计佯败,引得龙且渡水追击,结果被韩信决堤放水,全军溃败,龙且死于战场。
钟离眜的事件更简单,都搞不清楚他为何能被誉为“五将”。只知道他因为陈平的离间计,被项羽怀疑,在垓下决战前,他逃到了韩信帐下避难。
韩信害怕刘邦对他下手,就想以钟离眜的人头邀功。钟离眜大骂韩信鼠目寸光背信弃义,自杀身亡。
季布为什么能活下来英布背叛项羽,死了,龙且对项羽忠心耿耿,也死了,钟离眜受离间逃跑,还是逃不过一死。看起来只要跟项羽沾边,就没好下场。偏偏季布打破了这个魔咒。
按理来说,季布更难逃一死。在楚汉战争中,季布几次追击刘邦,刘邦差点没急得咬人。所以,刘邦耿耿于怀,项羽一死,立刻下旨搜捕季布,严令谁敢窝藏就灭族。
季布隐藏在一个周姓人家,周家人一看事情紧急,就把季布装扮成奴隶,卖到一个叫朱家的游侠家里。
朱家明知奴隶是季布,也不点破,留下季布后,他只身来见夏侯婴,向夏侯婴表达了三点意见:
一、季布作为项羽部下,追击刘邦,那是尽本分,季布没错;
二、因为个人恩怨杀了季布,刘邦必定会给天下人,留下气量狭小的诟病;
三、季布是人才,逼急了他投降匈奴或南越,等于资敌,或许重演伍子胥的悲剧。
夏侯婴深以为然,凭借他与刘邦的亲密关系,他很快说服了刘邦,赦免了季布。
“五朝”元老季布季布被赦免后不久,刘邦诏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即位后,季布被提升为中郎将,汉文帝时期,季布做了河东太守。
因为季布生卒时间不详,但汉景帝时期没有他的记录,更不大可能活到汉武帝时期。所以题干所说的“五朝元老”,应该将前后少帝也算进来了。
季布在西汉为官期间的主要事件,一件是阻止樊哙出兵匈奴。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樊哙义愤填膺,要求领十万兵马,攻打匈奴。季布呵斥樊哙该杀,指出当年高祖四十万兵马,尚且被围困白登山,军事上对抗匈奴不可行;况且天下需要“疗伤”,不能大动刀兵。他指出,樊哙此举是阿谀迎奉!
第二件事在汉文帝时期。汉文帝听到季布的大名,想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副丞相),接到诏书的季布抵达京城后,汉文帝又听人说季布“使酒难近”(意思是好耍酒疯)。汉文帝犹豫了,竟让季布在宾馆里住了一个月。
最后汉文帝决定见一面,就打发季布回河东,继续做太守。季布说:我在河东没有什么突出政绩,您召见我,一定是有人推荐了我;到了京城什么也没做,您又让我回河东,这一定又有人诋毁了。陛下您“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意思是你这皇帝当得也太没城府了,耳根那么软?汉文帝被季布臊得满脸通红,只好推说:河东郡太重要了,如同我的股肱,所以才召见你,不是因为有人说什么了。
两件事足可以看出季布忠直的秉性,典型的有一说一的大炮筒子,丝毫不掺杂念。也是季布命好,遇上了西汉开国几位明君(包括吕雉),否则就他这种谋事不谋身的为人,早晚会大祸临头。
司马迁眼中的季布其实,季布在中国历史上并非举足轻重的人物,也不见他有实打实的贡献,之所以被列传,还把他的故事挖掘得那么细,真难为司马迁了。司马迁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他从季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个影子就是——忍辱负重!
司马迁能留下煌煌巨著《史记》,就是在遭受宫刑,身心受到巨大摧残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将自己的满腔情怀,融化进了他的笔端。这就是《史记》如此光辉灿烂的根源,它是司马迁用血泪铸成的!
季布不也是这样吗?他这样一位极其看重声名的将军,死,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为了有展现自己的价值和才华的机会,能够忍辱偷生,才是真丈夫。所以,他宁可冒充奴隶,忍受侮辱,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司马迁从季布的身上,感受了共鸣。
如果说周家、朱家和夏侯婴,活了季布的生命,司马迁则用他的笔,活了季布的灵魂!
项羽死后,旗下5位猛将4位惨死,为何季布能成五朝元老?
季布为项羽手下将,在秦时为豪强"黑恶势力"的代表人物。
秦末纷乱,在项羽手下效力亡秦。项羽败后,逃往朱家避祸。朱家乃江湖领袖,倾力到上层找贵人为之活动。活动之后,得到免罪,从此"金盆洗手",紧跟大汉朝廷步伐,历仕汉高帝,惠帝,吕太后,文帝四朝。以天年得终。
项羽五将: 英布,龙且,季布,钟离昧,丁公。
英布,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犯秦律被黥(脸上刺后涂墨),又称黥布。初属项梁,后为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是项王分封十八路中,自己手下大将中唯一的封王,封为九江王。后受随河诓误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异姓诸侯王。前196年起兵反汉,以谋反罪被杀,夷三族。
龙且,是项羽手下第二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丁公,虞子期为楚军中有名大将。曾被封为司马。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随项羽叔父项梁起义,后与田荣合军救东阿,大破秦军於东阿。英布背楚之时,项羽使龙且点兵十万前往挽留。随何诓骗英布,龙且与英布大战,英布不胜逃离九江,逃亡归汉。韩信破败齐王之后,项羽恐惧,让武涉去劝韩信中立,韩信不听,而且欲与刘邦,彭越合兵想要围击楚国,项羽从仅存的四十余万军队中,分给龙且二十万众前往阻击韩信。韩信与龙且大战,诈骗龙且半渡,中流水放水破败楚兵,龙且被汉骑将灌婴斩杀,楚军溃败。韩信随后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战死,内心恐慌,遂与汉约,刘邦背信弃义,追击项羽,于是就有"垓下之围"了。
钟离昧是楚汉相争时,项羽麾下一员武艺超群的大将,多次在与刘邦正面对峙,给刘邦以沉重打击,刘邦很窝火他。汉朝建立后,被朋友韩信所杀,以其人头向刘邦邀功。但依旧不能让刘邦释怀。
季布,初为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多次围困刘邦,让汉兵恨得牙齿疼。项羽败后,逃亡民间,后经一系列江湖朋友援救,被刘邦拜为郎中,历仕四朝、文帝时拜河东郡守。季布是西汉初豪强势力的代表,典型江湖侠客。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则是从他这个侠客身上得来的。 季布最后死在官任上,善终。
丁公,季布的舅舅。项羽手下猛将之一。差点活捉刘邦。只因刘邦一句"两贤岂相厄"而一念之差。断送了主子的大好灭汉机会。
史料有言: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也就是,自以为有功有恩于刘邦,跑去要官要封。不料,被刘邦借了他的人头,并说丁公为人臣不忠,致使项王失了天下,斩了他。丁公到死也没弄明白人家打下江山后要臣民讲"忠孝"了。
另有虞子期为项羽手下猛将一说,与季布、钟离昧、英布、龙且为楚军五大将。其与虞姬兄妹关系。项羽兵败垓下后,一直追随战死最后。虞子期的姓名均不见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而丁公则有名有实。所以,丁公与前四将为项羽手下五大将,应该与历史记载相符合。而虞子期则是传说附会于虞姬而来。
由此可以看出,再猛的将军,在社会上没点人脉,没点做人智慧,到头来也不过是悲剧而己,似季布,他与刘邦有着共同的基础,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混得开,吃得透,结果几次死里逃生,游刃有余。人生虽困厄,却也善终。
项羽死后,旗下5位猛将4位惨死,为何季布能成五朝元老?
季布的五朝元老说,不知道你是如何算的。实际上,季布做为三朝元老(历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还是比较靠谱的。
季布之所以能封凶化吉,得以善终。我想也许和以下原因有关吧!
一,贵人相助。在项羽死后,做为给刘邦带来过很多伤害的项羽手下大将,季布也曾被刘邦全国通缉!后来,因缘巧合下,他结识了一位生命中的贵人——刘邦的亲信,夏侯婴。在夏侯婴的劝说下,刘邦最后赦免了季布。
二,侠名满天下。季布还曾经是一位全国有名的大侠,在民众中口碑不错。成语“一诺千金”据说就和季布有关。做为一个刚夺取天下的人,刘邦总得顾及一下广大民众的感受吧!
三,恪尽职守。刘邦死后,季布又经历了吕后时代和惠帝、文帝两朝。期间他都是低调行事,不参与党争,工作中尽职尽责,竭尽所能地做好自己的事。其他人,也没啥把柄可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