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开国功臣,为何独独对萧何比较放心?
何以见得刘邦对萧何比较放心?如果要对所有的帝王,画一副像,那么“猜忌”几乎是他们共同的面孔!高高在上的刘邦也落不了俗套,猜忌之下,异姓王们人头滚滚。萧何为了避免同样的下场,不得不自污其身。即便这样,还是没逃过一场牢狱之灾。
幸运的是,汉初的矛盾焦点不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萧何也表现得足够谨小慎微,最终还是得到了善终。
刘邦的担忧皇帝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他没有朋友,没有圈子,却拥有一个人人垂涎的皇位。所以,皇帝永远是孤家寡人,永远沉浸在没完没了的担心和猜忌中。
刘邦这个草根皇帝,最能体味到人际关系的反差,给他带来的孤独感。
毫无疑问,异姓王是心头大患,即便如自己的女婿张敖也不可信。周勃灌婴这样的武将就可信吗?也未见得,雍齿不就差点让自己“夭折”吗?
有兵权的都信不得,文臣可信吗?恐怕他们的破坏力比粗鄙的武将更大,比如萧何!
自污以保身萧何被猜忌,连他自己都不自知,直到被一个叫召平的门客点破。
萧何被称为大汉第一功臣,食邑万户,兄弟子侄十多人鸡犬升天。萧何也很得意,一个大秦帝国的刀笔小吏,竟然封侯拜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能不得意洋洋吗!
就在萧何大宴宾客,夸功耀荣之际,召平一身孝服,来给萧何吊丧。他给志满意得的萧何泼了一盆冷水:皇帝这是忌讳上你了,你还在得意,看看韩信吧,小心大祸临头!
萧何吓了一身冷汗!转头按召平的指点,拿出一大半家产,捐给刘邦做军资,并坚决退掉后面的加封。
刘邦见壮大喜,他要的就是萧何表现出来的惊恐,一个喜,把刘邦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萧何派往前线,给刘邦押送军资的属下,带回来一个消息:刘邦每次总要问“相国在干什么”。属下们每次都说,相国爱民如子,勤于政事,万民拥戴。于是,刘邦拉长了个脸,默不作声。
一个没留下姓名的门客,对萧何说:你如此爱惜名声,恐怕不是好事,关中百姓都拥戴你,置皇帝于何地?只怕你祸事不远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污其身!
不久,刘邦班师回朝,还没进长安城,就被老百姓拦住告御状,告相国强行贱买别人房产,抢夺别人田地。
刘邦不但不生气,还很开心,他叫来萧何,冠冕堂皇地批评两句,并将案件交给萧何自己处理。
让当事人自己处理,显然刘邦很清楚,萧何的违法行为很蹊跷,是在跟自己演戏。目的达到了,也就可以了。
想不到,萧何精神一放松,就犯了个错,他奏请刘邦将皇家园林的地,拿出来给老百姓耕种。刘邦大怒,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
萧何糊涂,刘邦忌讳他,就是因为他的名声太好,你现在又公开替老百姓做好事,而且拿皇帝的利益讨好老百姓,说你糊涂都是轻的!
萧何光想到工作,根本没想到这一层,白白污了一回自己的名节!
危险的后门其实,萧何是刘邦功臣中,最不可能谋反的一个。一来萧何从来没带过兵,没有军人的支持。二来萧何长期握着刘邦的命门,要反等不到今天。
当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时,萧何一直承担着,替刘邦守护大本营,保障前线的粮草和兵源。这就是刘邦多次被项羽打得只剩一口气,还能起死回生的原因,也是刘邦认为萧何是第一功臣的原因。
刘邦说萧何第一功臣的理由,只说了一半,另一半他没说,我替他说。那就是,萧何有谋反的资本却没有谋反!
刘邦几次被项羽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这时候,如果萧何紧闭函谷关,把刘邦拒之门外,甚至联合项羽,来个前后夹攻,刘邦怕是连上吊的时间都没有了吧?
那时候,萧何拥有绝对的机会,他没反,现在怎么可能生出谋反之心?
幸运大结局其实,都是屁股决定脑袋,那时候,刘邦还不是皇帝,是一起打天下的哥们,无所顾忌。现在不一样了,是相互提防的君臣关系!
刘邦总的来说,还算大心脏的皇帝,承受力足够,否则萧何早就死了无数次了。
还有一个比较幸运的是,刘邦的目光,主要不在武将,更不在文臣,而是在异姓诸侯王。所以,打击面不能大,能团结,还要以团结为基调。
萧何在狱中只关了几天,刘邦在卫尉的提醒下,释放了萧何。心惊胆战的萧何,连回家换洗都不敢,蓬头垢面地赶过来给刘邦谢恩。
从此以后,萧何打起十二分的小心,直到生命终点!
所以,说刘邦唯独放心萧何,不准确,萧何听到这话,估计得眼泪哗哗的!
刘邦杀开国功臣,为何独独对萧何比较放心?
谢谢邀请。
韩信、张良和萧何是汉初三杰,刘邦建立汉朝他们三人居功至伟。但是后来韩信被杀,张良也隐居了,为什么萧何却能得到善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先不谈萧何功劳如何如何大,因为刘邦要杀的就是功劳大的功臣,你功劳不大刘邦还懒得杀你。所以我认为萧何得以善终是因为以下四个原因:
一:萧何和刘邦是同乡,两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关系就很铁,刘邦在当泗水亭长时,萧何是沛县功曹,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萧何都给了刘邦很大的帮助,同乡伙伴的感情是最纯真的,何况古人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二:萧何对刘邦很忠心。从刘邦起兵开始,萧何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默默地为刘邦做事,即使刘邦的事业陷入低潮,萧何也从来没有三心二意过。萧何只比刘邦小一岁,但是萧何对刘邦却像对待自己的父兄一样尊敬。刘邦对此不但心知肚明而且十分感动。三:萧何精通律令,熟读春秋,深知历代君主担忧和猜忌之所在。因此萧何虽然全面掌握朝廷的事务,但他从来不抓军权,知道君王最忌讳的就是军权,刘邦因此对他也特别放心。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四:虽然萧何如此忠心耿耿和小心翼翼,但是刘邦对他还是有所猜忌,所以萧何最后还被迫采取了“自污”的办法,就是尽量贬低和丑化自己的名声。这招很有效,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刘邦不是因为看到萧何自污而不猜忌他,而是刘邦看到了萧何自污背后的心酸、无奈和苦心。聪明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欢迎留言评论。
刘邦杀开国功臣,为何独独对萧何比较放心?
谢谢邀请!萧何,汉初三杰之首,为刘邦的称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是刘邦多疑。萧何帮助吕后计杀韩信后,刘邦消除了心中大患,加封萧何,并排一名校尉带五百军士保护萧何。萧何很高兴,摆宴庆贺。有一个叫召平的人穿这白衣孝服而来,萧何大怒。召平说,丞相你大祸临头啊。皇帝整天在外征战风餐露宿,你在这里没有什么汗马功劳,皇帝派这么多人保护你吗?那是淮阴侯最近谋反,皇帝为了防范你,才安排这么多人来看护你的!你最好辞去加封变卖家产捐给军队用,或许皇帝能消除对你的怀疑。萧何猛然惊醒,赶紧照办,果然刘邦很高兴! 英布造反,刘邦亲征。每次送粮食的到前线,刘邦都问,萧何在做什么,送粮人回答说,萧相国爱民如子,除了筹备军粮,就是体恤百姓!刘邦不做声。送粮人回来朔给萧何听。萧何不解。后说给一门客听,门客说,你不久将被灭族!萧何忙问缘故。门客说,你从到汉中多年,一直体恤百姓,百姓爱戴,现在皇帝每次都问你在作甚么,就是怕你有所逆心啊。你最好尽快做些让老百姓骂你的事情来吧!萧何一生清廉,他何尝不懂呢?于是只好昧着良心,做了些民间田宅的事,让老百姓不满!刘邦得到消息后不已为事。回朝时又百姓告萧何,刘邦让萧何自己谢罪,内心缺很高兴。萧何总想弥补百姓,看到皇家园林大面积土地,只是放些动物,就上书说,不如放开给百姓耕种。刘邦在病中,看到后马上下令将萧何下牢。后经一卫尉历劝说,萧相国是为民请命,恪尽职守!刘邦放了萧何!刘邦说,相国为民请命,有不许,我是个无道的天子,关押你正好说明你的贤明和我的过错啊!从此萧何保持沉默寡言,最终得以善终!
刘邦杀开国功臣,为何独独对萧何比较放心?
汉朝建立时,刘邦为了巩固政权,杀害了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等有功之臣。然而刘邦对同为功臣的萧何依旧恩宠有加,这是何原因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萧何居功至伟,刘邦不忍下手。刘邦曾言:“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由此可见,萧何对于汉朝政权的顺利建立及巩固,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萧、刘二人关系密切。萧何和刘邦二人惺惺相惜,相互钦佩。萧何从始至终一心一意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可以说是一生的知己。
三、萧何知道如何与君王相处。萧何功成名就后,不居功自傲,他曾自污名节,从而避免刘邦的猜疑。
四、萧何还有利用价值,刘邦离不开萧何。萧何善于识人,刘邦想让萧何给他发掘更多的栋梁之材;许多功臣被杀后,萧何会对刘邦更加感恩戴德,从而让其更加尽忠大汉王朝;萧何在研究制定国家方针政策时的作用,无人可替代。
刘邦杀开国功臣,为何独独对萧何比较放心?
苍茫大地分析如下:
首先刘邦开国后,屠杀的都是握有兵权、拥有地盘的异姓诸侯王。
如韩信、彭越、黥布等。简言之,刘邦是选择性灭绝。
其次刘邦对萧何的态度一言以蔽之: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萧何这位被誉为汉初三杰、德高望重、能力超强、功劳超大、又大权在握的丞相(相国)还是有所疑惧的。
萧何是刘邦的老乡,和刘邦关系很铁。当年任沛县功曹椽,高祖是平民时,萧何多次以吏职保护他。高祖当亭长后,萧何也常帮他,刘亭长到咸阳服差役,县吏们都资助路费三百钱,惟独萧何资助五百钱。高祖干掉县令起兵时,萧何本可做老大却推举刘邦为领头大哥,沛公打到咸阳,将领们争先恐后地奔向府库,分取金帛财宝,惟独萧何先秦宫收取丞相和御史掌管的律令图书封存起来,为沛公立了一大功。沛公封汉王,拜萧何为丞相。
汉王东进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征收赋税,安抚百姓,发布命令,有力地保障了军队粮草。汉二年,汉王率诸侯攻打楚军,萧何留汉中,侍奉太子。制定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萧何总是向汉王报告,得到汉王同意,准许他施行;如果来不及报告,总是酌情处理,等到汉王回来再报告。至于关中的日常事务:萧何按户口征收粮草、兵丁,由水路输送到前方。汉王多次损失军队逃亡,萧何常常征收关中的士卒,总是补足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的事务。
汉三年,汉王和项羽在京、索间对峙时,汉王多次派使臣慰劳丞相。一是慰问,一是有疑心,怕后院起火哪!
建国初,高祖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酂侯,食邑最多,可带剑穿鞋上殿,上朝不必按常礼小步快走,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都得到食邑封赏,当年萧何多送二百钱,刘邦多封他二千户,丞相萧何风光无限,也危机四伏,所谓高处不胜寒哪!
第三:刘邦和萧何除了君臣关系外,还是有深厚友谊的。
有文友可能要责我幼稚。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上文所讲,萧何作为老乡、作为沛县功曹椽,多次以吏职保护平民刘邦,刘邦当亭长到咸阳服差役,萧何多资助二百钱。穷得连屌子二十一个指头的刘邦能在县令家和县令好友、避祸的大富翁、吕雉之父吕公同桌,最终抱得高富美的吕雉归,并不只是因为刘邦的大忽悠本事,幕后英雄定是萧何。刘邦私放郦山徒隶,避祸芒山、砀山一带的山泽岩石间,能不被官府抓捕,靠的是萧何、曹参等公务员哥们的保护伞!后来陈胜造反,沛县县令想自保起义,又是萧何、曹参捣鼓着去请山大王刘邦,最终干掉了县令,刘邦被遵为沛公,这后面也有萧何等哥们的友情、功劳!所以《史记》上说御史检查工作,萧何办事得力,提升为泗水郡卒史,政绩考核名列榜首。苍茫大地全信,萧何见识、能力超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司马迁从未说他屁股上多少干净!
萧何和刘邦的私交也极为有用,他们一有交情,二知根知底,关键时刻能保住脑袋。
朱元璋这么喜欢杀人,但他不也和儿时玩伴、大功臣汤和相处甚欢吗?当然,汤和尾巴夹得紧得不要不要的!
第四:萧何怎样巧妙解开刘邦对他的疑虑的。
A、留守汉中时,让萧氏子孙兄弟送往前线,明曰杀敌立功,实为变相人质。
汉三年,刘邦和项羽在京、索间对峙,刘邦竟忙里偷闲派使臣慰劳留守关中的萧何。萧何异常警觉,鲍生对他说:汉王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臣慰劳你,这是对你有疑心。为你着想,不如派遣你的子孙兄弟能打仗的全部到前线效力,这样汉王必定更加信任你。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接收了萧氏家族几十个高级人质,大为高兴。
B、陈豨反叛时,萧何自污人品,向吕后献计诱捕韩信。
玩政治的,关键是站队,跟对人相当要紧。萧何知道韩信委屈,但他深知不灭韩信,刘邦、吕氏寝食难安。于是萧何设计以陈豨已被高祖杀死,骗韩信进宫朝贺,结果在长乐宫钟室诱捕并杀死韩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俗语。
C、汉十一年,高祖平定陈豨叛乱刚抵邯郸时,听说韩信被杀,加封萧何五千户,并派一都尉率五百卒做相国卫队时,萧何头脑清醒,采纳召平建议,辞封勿受,捐全部家产做军费,化解刘邦的怀疑。
萧何始终是一只敏感的老孤狸,韩信既诛,皇上给他加封加警卫时,他并没有得意忘形,头脑极为清醒,听从召平的建议,深知伴君如伴虎,坚决辞封捐全部家产,刘邦大为欢喜,警报得以解除。
D、黥布反叛,皇上亲征,多次询问留守的萧相国,萧何听从门客劝告,多买田地、低价赊借、自污名声,又一次解除了刘邦的怀疑。
汉十二年秋天,黥布反叛,刘邦御驾亲征,多次派人问相国在干啥。萧何又像平定陈豨叛乱时一样,安抚百姓,捐出全部军费。一门客劝道:您位居相国,功劳第一,还能再提高地位和功劳吗?你刚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余年了,百姓亲附,你还在孜孜不倦地干事,博得百姓更大的爱戴。皇上遣使问询,是怕你震撼关中。你应该多买田地,用低价赊借败坏自己名声,这样让皇上安心。萧何曰:诺。依计而行,皇上大悦。
皇上班师回朝,百姓拦路上书,奏相国强买民众的田地、房宅价值达几千万。
E、王卫尉的仗义执言,刘邦对萧何的了解,使他转危为安。
刘邦把百姓的上书甩给相国,叫相国向百娃谢罪。萧何趁机为民众请示:长安土地狭窄,上林苑有许多空地,废弃荒芜,希望让百姓进入耕种收粮,留下禾杆供禽兽食用。皇上大怒:相国受商人重贿,为他们索我上林苑。派廷尉拘押萧何,过几天,姓王的卫尉侍奉高帝,问: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用刑具伺侯?皇上说:秦相李斯有成绩归主上,有差错独自承担。如今相国受贿,为民众索我苑林,讨好百姓。王卫尉道:职责在身如有利于百姓则为他们请求,这是宰相之责,陛下怎么就怀疑相国受贿呢?陛下与楚对抗多年,陈豨、黥布反叛时,陛下亲征。当时相国守关中,他一有动作函谷关以西不归陛下所有,相国不在那时谋利,今天才贪财?秦皇听不到自己过错而亡国,李斯分担过错,又有什么值得效法?高祖当天释放相国。
高祖并不太怀疑老朋友萧何,只是想借机敲打敲打老朋友而已,不然你萧何尽管贵为相国,但高祖捏死你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般轻而易举!动动一个小指头,就能放倒萧大相国!
太史公把萧何看作和闳夭、散宜生同一档次的人才,所言不虚啊!
总之,萧何以“食君俸禄、忠君之事"的态度,以刘邦意志为意志,努力做好忠臣。萧何能力超群,居功自伟,但站在高处不晕头,始终遵循“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原则处理君臣关系,加之刘邦和萧何除了君臣关系,还有朋友之谊,加之正直大臣的劝谏,萧何藉此摆脱刘邦的怀疑,得以善终。
刘邦杀开国功臣,为何独独对萧何比较放心?
在头条看到过很多次这样的问题,仿佛刘邦刻薄寡恩,一心一意把功臣斩尽杀绝,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东汉开国的功臣主要有八大异姓王和元功十八侯,此外还有留侯张良和曲逆侯陈平两大谋士。
先看八大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这八人,张耳是刘邦的儿女亲家,得善终,长沙王吴芮恭顺守法,亦得善终,其余六人,韩信、英布、臧荼谋反被诛,彭越抗旨欺君被诛,卢绾、韩王信谋反失败,叛逃匈奴。刘邦对六人的处置,除了韩信、彭越略有争议,其他都十分恰当,并非枉杀。况且异姓王割据一方,实际上是独立王国,不予以铲除,等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功白费,实是不得不为。
再看元功十八侯,分别是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 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浦侯柴武、清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虫达。这十八功侯和留侯张良和曲逆侯陈平,没有一人被杀,很多人的封国一直到西汉灭亡还存在着。萧何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没有被杀有什么奇怪?
事实上,刘邦对同在丰沛起兵的故旧是极有香火之情的,刘邦不是冷血寡恩之人,除了反叛者和异姓王,刘邦并不苛刻。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取代大汉江山的曹操就是平阳侯曹参和汝阴后夏侯婴之后(从夏侯氏过继到曹氏),可见刘邦杀尽功臣一说本就是子虚乌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