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都能追尊生父为皇帝,为何开国的刘秀却没有追尊生父为皇帝?
这个问题点出了古代两大皇位继承的法律依据问题,问得太好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光解答了我国古代继承制的法理,还涉及继承法统,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变迁。
嘉靖追尊生父为皇帝,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为“大礼议事件”,整整闹了四年之久,搭上十六条生命,才如嘉靖所愿。刘秀非不孝子,他即位后也想追尊父亲,庙都立了,又被迫撤了牌位。
嘉靖的“大礼仪”付出那么大代价才如愿,刘秀最终抱憾终生,原因就是,当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古代皇位继承的法统,决定了他们皇位的合法性。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在皇位的合法性,和父亲的亲情之间,二者取其一。
这是哪门子不讲理的法律,让父子不相认呢?嘉靖皇帝“大礼仪事件”和刘秀追尊生父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蛮不讲理”的宗法制古代皇帝登基,要有一整套的法律程序,这些程序专业性太强,老百姓很难看到,但不代表不存在,相反,这些程序是基础,决定了皇帝的合法性,乃至王朝的合法性。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为无子,以内阁首付杨廷和的大臣们,按照宗法制,迎立年仅十四岁的兴王朱厚熜进京即位,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
朱厚熜即位后,准备追尊父亲为皇帝,却被杨廷和等大臣们阻止了,理由是,按宗法制,朱厚熜的身份,已经变成了孝宗朱祐樘的儿子,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变成了叔父,所以,朱厚熜从今往后,只能供奉朱祐樘,必须斩断与生父的关系。
杨廷和为何为此冷漠无情呢?其实他所依据的是,执行了几千年的《周礼》中的宗法制,是封建王朝的根本大法。宗法制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维护大宗的长期优势性,它规定了政治财产的嫡长子继承制,当没有嫡长子时,方可以庶长子“转正”嫡长子;如果无子,则要从近亲中选择宗室子弟,过继给嫡系,以嫡长子身份继统。
按照这个法律规定,朱厚熜既然从小宗(庶系)变身大宗(嫡系),就必须隔断与生父的亲情,这在法律上叫顾大义舍私情,所以杨廷和无可指责。
这种看似不讲理的法律,其实是维护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稳定的利器,是中国人的思想精髓所在。因而,无论哪一位皇帝上台,首先要从法理上验证皇位的合法性,凡是不合法理的,比如篡位夺位,就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抵制和鞭挞,甚至反抗。
比如李世民因为不是嫡长子,只能通过政变上台,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法消除的骂名。
“大礼仪之争”嘉靖为何赢得胜利面对杨廷和的反对,少年嘉靖帝表现出了强硬的政治手腕,他绝不接受这个说法,坚称,自己是来承继大统的,不是以太子身份即位,兴献王就是自己的生父。
就在嘉靖帝与大臣们僵持,嘉靖孤立无援的时候,新科进士张璁站出来,力挺嘉靖帝。他抛出了“继统不继嗣”的理论,认为“圣人缘人情以制礼”,割断父子之情,不合圣人之法。张璁的支持,给嘉靖帝打了一剂强心机,此后又有众多朝臣表达了对张璁的赞许。
于是,朝中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斗争非常惨烈。直到嘉靖三年,在一百三四十人下狱,十六人在杖击中丧命,以杨廷和为首的一大批官员被贬黜为代价,嘉靖皇帝如愿以偿。
当年七月,兴献王朱佑杬被尊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后加庙号“睿宗”,神主入太庙。恢复对孝宗皇帝朱祐樘的“皇伯考”称谓。
嘉靖帝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不光是靠他自己的皇权力量,其实站在嘉靖帝背后的是,以王阳明为首的心学势力,是新旧两派势力的斗争。在斗争中,阳明心学所主张的思想,恰好支持了张璁的“继统不继嗣”理论。所以,嘉靖帝绝不是孤军奋战。
除此而外,借由“大礼仪之争”,消除旧派势力杨廷和对朝政的掣肘,也是年轻的嘉靖皇帝,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否则他将永远生活在杨廷和的阴影中。
总的来说,“大礼仪之争”本质上是朝政之争,是内部各派势力之争。所谓继承法统的问题,其实就是两派之争的道具,无论失败一方还是胜利一方,真正关注的本质,绝不是嘉靖帝管谁叫爹,而是今后的朝政,谁能当爹!
嘉靖帝本身就是一个玩弄大臣的政治高手,再加上新势力的支持,还有霸道的皇权助威,胜利并不意外。
刘秀为何为何把亲爹丢了刘秀的情况则不一样。
东汉政权建立后,刘秀在洛阳建了一个宗庙,一个亲庙,宗庙供奉的列代先皇,亲庙供奉的是自己的四代近亲。刘秀刚做完这些,还没来得及追封父亲,大臣反对的奏章就递上来了。
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呢?你刘秀号称“中兴汉室”,可是按照宗法制,继承皇位的必须是大宗,你刘秀虽是汉景帝之后,可到你这儿已经是第七代,若干代小宗身份,到你父亲这儿就是个平民百姓了,你是哪门子大宗呢?
再者,大汉自汉平帝已经灭亡,中间隔了新朝,还有短命的玄汉政权。如果刘秀追认父亲为皇帝,请问你是从西汉政权承继的吗?显然不是,那么你这个政权的合法性何在?
这个问题就大了,不光是刘秀个人皇位的合法性存在问题,连他建立的政权,存在的法理都没了!
其实,这是个无解的问题,除非刘秀另起炉灶,抛弃所谓汉室中兴之主的说法,以改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身份出现。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完全不用顾忌西汉的历史承继问题,可以正大光明地追封自己的父亲。
问题是,这样一来就必须证明自己的政权,改朝换代是否合法。这个问题已经跳出了宗法制的范畴,要想论证这个问题,更难。当初,西汉政权从立国之初就开始论证,一直到汉宣帝时期还在论证,没完没了。
古人对礼法的追求就是这么天真,就是那么较真,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合天理,就不会得到神的护佑,政权就很难长久。
所以,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不承认自己是改朝换代,以“汉室中兴之主”的身份,拿过来直接用,无需论证。
如此一来,就要验证个人皇位的合法性。儒生们给刘秀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两步走,第一步不承认新朝政权,宣布刘秀的政权就是大汉的延续;第二步追认汉元帝刘奭为父,将自己的身份,强行“夹塞”进大宗行列。
刘秀接受了这个方案,既解决了个人皇位的合法性,又解决了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唯一遗憾的是,亲爹丢了!
所以,刘秀的问题跟朱厚熜的问题不是一回事,朱厚熜是个人皇位合法性问题;刘秀不光涉及个人皇位合法性,还有政权合法性问题,要解决这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只能将自己的身份变大宗,只能换爹!
旧船票与新航船朱厚熜和刘秀“找爹”的事,在古代屡见不鲜,所谓“嗣子不认生父”,大白话就是,过继子必须跟生父一刀两断。
这个不仁道的做法,其实都是封建社会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子女众多,政治遗产的继承必须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否则将导致诸子纷争,削弱家族势力,甚至导致兄弟阋墙。
这个伟大的发明,源于大思想家周公。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和人文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新儒家学派对“人情”的关注,宗法制某些僵硬的条款,就像一张过期的旧船票,不等登上新时代的航船。
这就是“大礼仪之争”频繁出现的原因,几乎每个朝代都出现过。
不过,中国人有伟大的智慧,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法制的冰冷条款,逐步得到了灵活的补充,越来越接近人性化,比如清王朝,干脆多个太后并列,死后被追尊皇帝也不再那么苛刻。
当然,最彻底的还是现代社会,一夫一妻,那些个麻烦全没了。
嘉靖都能追尊生父为皇帝,为何开国的刘秀却没有追尊生父为皇帝?
一般来说,根据历史上很多事实可以找到一些规律,就是开国的皇帝会追封自己的先祖为先帝,通常情况下是追尊三代!比如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就把祖上四代贫民追尊为皇帝了!
但是说到汉光武帝刘秀却没有这样做,并没有追尊自己的生父为先帝,而是改认了西汉元帝为自己的父亲,也就是说刘秀当上了皇帝之后,就把自己的生父不挡爸爸了,而是换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身份的人当爸爸,而当时刘秀找的这个爸爸就是西汉元帝刘奭!
虽然刘秀也是西汉的宗师之后,但是确实旁支的旁支,也就是说身上存在的皇室的血液已经很少了,在血脉上已经和西汉的正室差的很多了,在宗法上来讲,血缘关系隔了五代,也就是说出了五服了,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但是刘秀打着中兴汉室的旗帜来建国立邦,这样的情况是非常的尴尬的了!这种情况下,大臣们只能想办法找个理由来让刘秀的想法在宗法上能够说得过去!
那个时候,刘秀身边的大臣张纯和朱浮就表示,陛下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这点是无话可厚非的,但是名义上却是打着继承中兴的名义。陛下之前已经为自己的祖上四代立了宗庙,但是现在又需要继承汉室的皇位,又有点不合礼仪!最后通过讨论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刘秀把汉武帝到汉平帝这四代中的五位皇帝,当成是自己宗法上的亲人,也就是说当做汉元帝为自己的父亲,由刘秀自己来进行祭祀。但是汉成帝、汉哀帝和汉平帝因为是刘秀的平辈和晚辈,就由相关人员去祭祀,之余刘秀的生父和亲人,就只能另立宗庙,由大臣们去祭祀!
这样的做法说起来非常的可笑,但是这也是古时候宗法继承的一个非常有必要的礼法。当时的刘秀也没有想出来更好的办法,只能接受了这个办法,选择了改认汉元帝为自己的父亲,继承了汉室的皇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接受这个办法的,明朝的时候,嘉靖帝就因为宗法的问题和内臣们产生了很激烈的政治,嘉靖当时以藩王承继大统,需要尊明孝宗为父亲,但是那时候嘉靖就非常的不理解,说自己需要认自己的伯父为父亲,却认自己的父亲为叔父,这样的伦理嘉靖表示无法接受!但是刘秀的脾气还是不错的,并不讲究这些,这也是刘秀家族繁盛的重要的原因吧!
谢谢大家的阅读,如有新的见解,还请留言与评论,若有喜欢的,请转发关注一下,在此谢谢各位了!!
嘉靖都能追尊生父为皇帝,为何开国的刘秀却没有追尊生父为皇帝?
强不强烈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