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为什么要投降刘邦,韩信又为什么要强行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

韩信不顾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王田荣的事实,乘田荣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袭击灭了齐国,导致郦食其被田荣烹杀的悲剧。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韩信的谋士蒯通,他怂恿韩信与郦食其争功,利用刘邦没有下令让他停止攻齐为由,突然袭击齐国。

不过这件事并不那么简单,韩信可能是被蒯通的建议蒙了心智,但蒯通其实有更深的谋划,他利用了韩信的小自私心理,把韩信导引到他希望的局面,进而实现他心目中的“三分天下”的布局。

灭齐战争

灭齐是刘邦既定的方针,按照他和韩信制定的战略,刘邦主力在西路荥阳与项羽僵持,韩信出兵井陉关,北向灭赵、燕,再东向灭齐,形成对项羽的三面合围。

当韩信完成了对燕赵之地的攻克后,他率兵移师齐地。与此同时,郦食其自告奋勇,出使齐国,以三寸不烂之舌,有说田荣归降。估计连刘邦都没想到,郦食其这个老儒生太厉害,竟然真的说降了田荣,而此时韩信的大军刚到齐地边境。

韩信得知齐国已经归降,就准备息兵,谋士蒯通却认为,韩信应该继续攻打齐地。他的理由是,你韩信用了几万人,打了一年,才得到五十多座城池,人家郦食其一张嘴皮,就得了七十多座城池,太丢脸,汉王也没说让你停止攻齐,为什么不抢了郦食其的功劳?

于是就发生了韩信,乘田荣毫无防备之际,一举攻占了齐国,害得郦食其,被愤怒的田荣烹杀。

奇怪的是,面对韩信明目张胆的争功,并害死郦食其的行为,刘邦对韩信没有任何处罚,反而勒令郦食其的儿子,不得因此对韩信寻仇。当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假齐王)时,刘邦干脆封他为真齐王。

刘邦如此小心翼翼,跟他的行事风格完全不符,他在担心什么呢?其实,从韩信灭齐开始,刘邦就应该闻到了一股不详的气息。

蒯通的大战略

拿下齐地后,蒯通终于向韩信摊牌,说出了他怂恿韩信攻齐的真正目的:在项羽和刘邦两极对峙不下的时候,乘机制造第三极,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

如果蒯通的计划实现了,中国提前二百年就进入“三国”时代。应该说蒯通的眼光非常毒,他看到刘项双方多年拉锯战,谁也吞并不了谁。而此时,韩信得到了战略地缘意义重大的齐地,再加上韩信本人的军事才能,他理所当然成了刘项双方,谁也不敢得罪的第三极。

事实上,韩信得到齐地后,项羽第一时间派人联络韩信,鼓动他入伙,一起攻打刘邦。刘邦之所以压着怒火,封韩信为齐王,担心的就是韩信心生叛逆。

项羽犯了个大错误,大概觉得韩信原来就是自己的小罗罗,所以他跟韩信表达的意思是:归来吧,我还可以接纳你。韩信立刻回复:我在你手下的时候,你什么时候看得起过我,汉王对我如何厚重,你一边凉快去!

假如项羽放低姿态,这么说:“以前我眼睛瞎了,没识得大才,如今我愿意弥补,跟你结为兄弟之盟,共图天下!”正好呼应蒯通的谋划,说不定韩信真的就接受了。

韩信的小心思

因为项羽的的自大,失去了拉拢韩信的机会,韩信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给刘邦当好臣子,二是接受蒯通建议,三分天下。

韩信对这两条路都有一些不太满意,背叛刘邦自立,辜负了刘邦对自己的恩遇,给刘邦当臣子,心有不甘。一条路对不起刘邦,一条路对不起自己,于是他选择了第三条路:名义上做刘邦臣子,实际上拥兵自重,做逍遥王。

所以,他毅然拒绝了蒯通的苦苦相劝,在他的第三条道路上苦苦挣扎。先明目张胆地要了一个齐王封号,接着乘垓下之围关键时候,向刘邦伸手,逼得刘邦给他划定封地,才出兵合围项羽。

这就是韩信的小心思,其实他根本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韩信的这个举动,说明了这个军事天才,在政治上是个不折不扣的侏儒!

灭齐肥了谁

一场本不该出现的灭齐战争,到底谁是真正的受益人?

首先原来的齐王田荣,他是彻头彻尾的受害人。本来他已经答应降汉,却被韩信横插一杠子,导致国灭身死。假如没有韩信灭齐,至少他这个王爷还能当一阵子。当然,他早晚也会死在,后来的消灭异姓诸侯王行动中。

其次是郦食其,他是最大的受害人。以一张嘴,说得七十余座城池,更关键的是,齐地的获得,彻底扭转了楚汉相争,刘邦被动的局面。郦食其凭此一功,足以稳坐功臣榜前列。

其三韩信也是受害人。假如不是得到齐地,肥了胆,韩信还是刘邦账下忠心耿耿的臣子,他怎么会有后来的两次要挟求封,又怎么会落得被剪除的下场?

其四总策划蒯通,也是受害人。他没有正确评估韩信的狭隘,一厢情愿导演了灭齐战争。结果自己的理想没实现,吓得装疯卖傻,以期躲过灾祸。

其五项羽也是受害人。如果没有齐地这个战略支点的变化,刘项荥阳对峙最终的结果,还真不好说。即便田荣一时投靠刘邦,有龙且的大军压迫,谁敢说田荣不会再次倒戈,叛汉降楚?韩信攻克齐地,又明确拒绝项羽的示好,让项羽彻底失去了这个战略平衡点。

这场灭齐战争,只有一个受益人——刘邦!

当以上五方都因为灭齐战争,受到无穷尽的伤害时,刘邦却坐收革命成果。田荣的死,让刘邦永远不用担心,齐地会倒向项羽(从这一点上说,或许当初没让韩信停止攻齐,就是刘邦故意为之)。给小心眼的韩信一点甜头,齐地就会成为刺向项羽的利刃。自始至终,刘邦都不需要从自家库里拿东西,就可以让齐地成为他打败项羽的主力,这笔生意刘邦赚大发了!

或许这就是天意吧,当几方为各自的小算盘,费尽心思,机关算尽的时候,到头来才发现,他们的努力都在为刘邦一个人服务!

齐国为什么要投降刘邦,韩信又为什么要强行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

谢头条!齐国投降刘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项羽分封诸侯王与田广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王,因不满齐国援救不力,导致项羽叔父项梁被秦朝大将章邯杀死,故意将齐国一分为三,项羽以齐国故地立故齐王孙子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田巿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田安本来齐国副将,后与田都一起背叛了田荣,随项羽一起入关,田安和田都同时封王,此封引来田荣强烈不满,田荣赶走田都,自立为齐王,项羽为田都出头,带兵讨伐田荣,田荣兵败被杀,项羽还坑杀了田荣许多部下,此举引起齐地军民严重不满,田荣之弟田单遂拥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从此和项羽誓不两立,项羽因而深陷齐地而不能自拔,刘邦趁机兵出陈仓,收复三秦,率五十万之众直接攻打楚国都城彭城,项羽急忙从齐国撤军急救彭城,在彭城打败了刘邦,于荥阳和汉军形成长期军事对峙。

二是韩信在齐国西北的平原对齐国构成军事威胁。韩信在北方战场一路战必胜、攻必克,用一年多时间拿下赵国五十城,并灭亡了赵国,其所向披靡,誓不可当,齐国本来受项羽连年攻打,国力受到极大削弱,军民非常疲惫,今韩信携连灭几国之威,无疑让齐国受到巨大压力,这是齐王投靠汉王刘邦的重要原因。

三是郦食其游说起到了决定作用。郦食其自告奋勇,经刘邦允许到齐国说降齐王田广,他问田广谁最终赢得天下,齐王说不知道,郦食其对齐王说,最后赢得天下的人必然是汉王刘邦,田广问为什么?郦食其便把刘邦的仁义和爱民与项羽的残暴和不义说给田广听,并告诉田广齐国的最大敌人是项羽而不是刘邦,项羽才是齐王的仇人,今齐国准备和韩信打仗,不但不能取胜,还帮了仇人项羽的大忙,无异于助肘为虐和自取灭亡,如果项羽最后胜利,楚国和齐国恩怨太深,项羽不会饶了大王,齐王的脑袋将舍不保,但如果汉王最后胜了,汉王本来和齐王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齐王兴许最后还能保住脑袋,并且荣华富贵,田广听了认为郦食其讲的很有道理,最后答应以七十城投汉王,放弃对韩信军队的防御和备战。

韩信听说齐王在郦食其陈说下答应投降刘邦,并放弃了对汉军的备战和防御,本来也打算放弃对齐国发动进攻的准备,但受到手下谋士蒯通开导,放弃了不打算攻打齐国的想法,蒯通原名蒯彻,因避讳汉武帝名讳改成蒯彻,他告诉韩信,万万不可放弃攻打齐国的想法,郦食其用了几天时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拿下各国七十余座城池,而将军用一年多的时间才攻破赵国五十几座城池,相比之下,将军不但没有郦生功劳大,还简直就是对将军打仗莫大的讽刺!将军若要不受此辱,就应装作对什么都不知道,一不做二不休的对齐国发动进攻,用消灭齐国来与郦生争个高下,韩信认为蒯彻讲的有理,绝不能给郦食其和自己争夺功劳的机会,于是他以汉王没有通知他,他自己不知道为理由,突然对齐国发起进攻,可怜齐国军队根本就没有防御准备,被韩信军打得一败涂地,直到大军兵临城下,齐王以为上了郦食其的当,不分青红皂白便烹杀了郦食其。

韩信强攻齐国,完全是因为在和郦食其争功劳大小,所以他才不顾一切的攻打齐国,让齐王吃了哑巴亏,也把郦食其送上了西天。

齐国为什么要投降刘邦,韩信又为什么要强行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

楚汉战争中,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诸侯。

项羽正值鼎盛时,齐敢和西楚霸王硬刚。

韩信只带数万人准备攻齐时,齐却投降了。

可是,齐投降,韩信“还不要”,非要发兵攻打,一举灭之。

齐王、韩信,都不是疯子,他们之所以行为“反常”,是有着自己的算盘。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基本追求

战国末年,齐是非常“配合”的一个诸侯。

秦攻打其他诸侯时,齐不干预;秦攻齐时,“民莫敢格”,麻溜投降。

因此,齐贵族受到的打击相对较小,虽然依律要上缴兵器,剥夺封地,但他们在齐地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影响力。

在秦末的复国浪潮中,齐国是少有的,仅靠本国旧贵族领导复国的诸侯。

他们与其他反秦义军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对齐的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对田氏贵族来说,恢复齐国,就是他们的基本追求。

他们无意于去争什么天下,也不会真正地倾向于谁,只求复国,保持割据。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策略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所有作为,都是围绕着“独立”展开的。

项羽为了削弱齐,将齐一分为三。

项羽分封诸侯时,一则为削弱齐,二则为打压齐最强的实力派田荣,将齐一分为三个诸侯。

结果,田荣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平定三齐!

在刘邦动手之前,齐独自与强悍的西楚霸王单挑,死战。

当楚汉大战时,齐却愿与楚和解,不妨碍楚与汉继续相争。

可是,在齐楚和解后,齐虽然承认项羽为霸王,诸侯之长,但却从未出兵帮助过项羽。

相反,他仍然与在梁地反楚的彭越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所以,齐在楚汉战争中显得“反复无常”。不管是与楚和解,还是归降汉王,都是其保持割据的“纵横之术”。

靠不住的降汉

韩信准备攻齐时,齐国集结了20万大军,屯于历下,准备坚决抵抗。

此时,刘邦令郦食其前来劝降。

郦食其在吹嘘汉王的实力后,提出:早早降汉,“社稷可得而保也”。

“社稷可得而保”,是齐的唯一追求。

因此,齐麻溜接受了投降。

可是,这个投降,是靠不住的。

此时,齐虽降,但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自主性,他们仍然完全有能力干预楚汉战事。

当初,与楚和解后,他们仍然在支持彭越反楚。

那么,今天“降汉”后,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反复无常”呢?

不要说田氏是齐王了。

后来,韩信为齐王后,蒯通不也劝他自立吗?

这种“投降”,是韩信无法接受的。

韩信的企图

其实,韩信此前接受过类似的“请降”。

破赵后,韩信趁威降服了燕。在燕威服后,韩信也没有去惹人家。

只是,燕国可以晚点再收拾,齐国不行。

韩信“偏师”出战,不是来接受这种投降的。

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

韩信发起一连串的作战,目的是为了“绝楚之粮道”,实现对项羽的夹击。

韩信如果从赵地南下,最多只能从北面侧击楚,不可能“绝楚之粮道”,摧毁楚的战争潜力,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而且,从实力上来说:燕的实力比较弱,即使捣乱,最多也只能攻略代地等北境,而齐的实力非常强,什么时候再“反复无常”,形势将非常复杂。

所以,韩信坚持武力攻齐,绝非只是处于个人贪功。

良将“恶人”

齐投降后,放松了戒备。

韩信发兵猛攻,大破齐军。

可怜郦食其,百口莫辩,被烹杀了!

八百年后,另外一位天才军事家,也做了和韩信一样的“缺德事”。

李靖在讨伐突厥时,劼利可汗请降。

唐太宗答应,并派唐俭前去安抚。

李靖也不管什么“领导的意思”,也不管什么唐俭的生死,依然发兵袭击劼利,一举破敌!

当然,唐俭比郦先生幸运一点,趁乱逃了出来···

或许,一切从战局出发,果断把握战机,求得胜利,不惜“作恶人”,是这些天才军事家的“通病”吧。

对此,只是揣度他们的私心,以为他们一切是为贪功,或许狭隘了一点。

齐,其追求是“复国”。无论向楚还是投汉,都是其“纵横”的一部分。

而不真正控制齐,韩信将无法实现“南绝楚之粮道”,从根本上摧毁项羽的目的。

因此,齐“麻溜”地降汉,而韩信非要武力解决!

胜利,是良将唯一的追求。

至于一些“道德争议”,留待后人品评吧。

齐国为什么要投降刘邦,韩信又为什么要强行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

刘邦平定齐国之事,必须要提一下楚汉争霸时期最出色的说客之一——郦食其(音立意基),他是一个可以超越陈平,比肩张良的人。

虽然郦食其与刘邦首次相见时的场面非常尴尬,并且刘邦一直看不起他这样的儒生,但是郦食其依然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能力取得了刘邦的重用。而他关键的一计就是在游说齐国之时。

当时是汉三年秋,刘邦多次触怒项羽,引来了项羽的全面打击,而此时,刘邦的得力干将韩信正率领精兵攻破赵国、代国等地,封刘邦的命令向东进军,出击齐国。刘邦出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在项羽的持续打击之下,他准备放弃成皋以东的地区,固守巩、洛之地以抵御楚国。

而郦食其劝说刘邦,守住成皋以东的地区是才是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此时汉军的重点就是继续向东进军而不是退守,等“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的形势形成之后,任何人都不能阻拦大汉夺取天下。

现在,燕国、赵国等地已经臣服于大汉,只剩下一个齐国了,而齐国地方千里,兵强马壮,即便是派最能打的将领率领数十万部队,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拿下齐国(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彊,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所以,还不如派我过去游说,让齐国俯首称臣,只是一句话的事。

刘邦听从了郦食其的建议继续硬着头皮向东进军,而郦食其则来了个“单刀赴会”,直接找到了齐王田广。对田广的游说,郦食其从两个方面下手:

首先就是证明项羽此人不可轻信,并且跟着他干没什么好处,比如项羽负约,把与自己关系好的人分封为诸侯王,关系不好的人就得不到封赏。比如项羽过于残忍,杀了秦王子婴、烧毁秦朝宫室、坑杀二十万降兵、追杀义帝等等。比如项羽对有功之人不能赏,对有罪之人却必罚。这就导致了项羽众叛亲离,逐渐出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其次就是证明天下迟早属于刘邦:首先刘邦的性格与项羽完全不同,他是一个喜欢双赢的人,更为关键的是,他现在已经做到了“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大局已定,明白人都知道将来天下是谁的。

齐王田广觉得郦食其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下令撤销对大汉的戒备,天天与郦食其喝酒,就等着刘邦来收编齐国了。

但是这个消息并未传达到刘邦那里,韩信倒是先听说了齐国投降的消息,便准备放弃出征齐国。而韩信的谋士蒯彻却说:“汉王只让你出征齐国,现在齐国虽然投降了,但是汉王却从来没下令让你停止进攻啊!再说了,您率兵几十万长途奔袭,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反立下的功劳反而比不上郦食其的三寸不烂之舌,这也太丢人了!”于是,韩信决定继续向东进军,没有防备的齐国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韩信的进攻,齐国最终再次落入刘邦手中。

在攻破齐国之后,韩信决定自封为齐王,而处于窘境中的刘邦不得不承认了韩信的地位,但是这个事件也让刘邦震怒不已,给日后韩信之死埋下了伏笔。

齐国为什么要投降刘邦,韩信又为什么要强行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

齐国投降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韩信灭齐有自己的打算。

齐国为什么要投降刘邦?

齐国投降是大势所趋,韩信灭赵之后,只剩下燕国和齐国,但是怎么个打法一时还心存忧虑,于是问计老前辈李左车。

李左车很谦虚地给韩信指点迷津说,燕国可以智取,不宜强攻。因为当时面临两个难题:一、刚刚攻下赵国士兵疲惫厌战,急需要休整。二、粮食供应不足,时间一久会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陷入被动。

所以,李左车认为韩信不应该拿自己的短处去和以逸待劳的燕国去拼,而是先安抚赵国百姓,经养精蓄锐之后,只需把军队摆在燕国的家门口,到时候找说客带着一封书信就可以把燕国劝降,同样只剩下一个高处不胜寒的齐国也会不战而降。

这就是李左车一套避实就的策略。 事实上,李左车分析的很正确,后来齐国的投降只不过是形势所迫,并不是郦食其的三寸不烂之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即便是郦食其不去说服齐国,韩信也会派人去,结果没什么差别。

而刘邦之所以派郦食其前往,有两个原因:一、可以复制韩信胁迫燕国的成功模式,不费一兵一卒占领齐国。二,防止韩信势力过大而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如没有之前燕国的不战而降,如果没有韩信又将大炮架到齐国的家门口,那么齐国会投降吗?显然不可能。所以真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是韩信,而不是巧舌如簧的郦食其。

最终,齐国不想再做无谓的抗争而选择投降,这样一来符合双方利益,齐国可以避免因战争导致的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刘邦不费一兵一卒得到齐国。

因此既然双方心照不宣,不论谁去给齐国送梯子,齐国都会顺着台阶往下滑。

韩信为什么要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

韩信灭齐是争取利益。刘邦用韩信,也防着韩信,所以三番五次将韩信弄成光杆司令,然后再让其空手套白狼。

韩信灭赵胁燕之后驻军修武县,刘邦在荥阳和成皋被项羽打的只剩下一个车夫夏侯婴。刘邦没办法,只好带着夏侯婴逃到韩信的驻军地,然后先在旅馆乔装打扮成汉王的使者,趁着天还没亮就摸进了韩信的大帐,直接将帅印和兵符揣怀里。

当韩信还在睡梦中,刘邦就把他的所有军队带走,然后给了韩信一个赵相国的虚衔儿,让他组织兵马攻打齐国。

而当韩信辛辛苦苦召集了数万人马兵临齐国的时候,刘邦却派出了郦食其去劝降齐国。

表面上刘邦是做了两手准备,其制衡韩信的目的也不言而喻。

如果韩信不攻打齐国,非但寸功未立,连块安身立命之地都没有,所以韩信必须占领齐国,为自己赢得政治筹码。

事实上,韩信占领齐国之后,才算第一次真正掌握了命运的主动权。所以项羽才会派人来和韩信坐下来聊人生、谈理想及分析天下大势。只不过韩信没有成大事的魄力,仅有的一次机会都没有抓住,所以至始至终没逃出一枚棋子的命运。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齐国为什么要投降刘邦,韩信又为什么要强行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

秦末汉初那段时间的众多诸侯国里,除了楚汉,最特别的恐怕就是齐国了,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了楚汉战争的胜负手了。

齐国先是凭一己之力拖了项羽一年多,回过头刘邦那边派个郦食其过来就投降了。紧接着就更有意思了,韩信觉得齐国这个投降不算数,又把齐国揍了一顿,然后齐国又跑去找项羽求援,项羽派龙且带了二十万大军过来又被韩信打没了,结果直接导致项羽跟刘邦对线的时候从优势转向了劣势,最终导致了惨败。

可为啥齐国要硬扛项羽,却那么轻易向刘邦投降呢?这还要从齐国田氏兄弟(田儋、田荣、田横)与项梁、项羽两叔侄的渊源聊起。

一、田氏兄弟与项氏叔侄的渊源

田氏兄弟和项氏叔侄,这都算是昔日六国贵族后裔了。齐国在战国时期就是姓田的,项梁的老爸项燕更是抗秦英雄。秦末大起义的时候,项梁从会稽起兵,一路北上,逐渐壮大,成为当时楚国最强大的一支反秦力量,而田氏兄弟当时也趁机在齐国的狄县扯起大旗,利用他们在齐国的号召力,以及众多田氏叔伯兄弟的帮忙,迅速占领了原来齐国的地盘。

不过,很快,秦国的反击就来了,秦将章邯带着他的部队杀过来了。最先挨打的不是齐、楚,而是魏。这时候反秦还是主旋律,所以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态度,齐、楚都派去了援军,齐国更是由齐王田儋亲自出马,楚国代表则是项氏族人项他。结果,章邯实在是太能打了,不但破了魏国,连齐王田儋都战死了,楚军也被打得惨败。随后,章邯又乘胜追击,把田荣围在了东阿城。项梁闻讯连忙过来帮忙,才打跑了章邯。这也是章邯出兵以来头一次打败仗。

直到此时,田氏与项氏关系还都是非常良好的,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一切都改变了。

打了胜仗的项梁、田荣一路追着章邯打过去。可是,这时候,齐国国内出事了,齐人听说齐王田儋死了以后,又立了个齐王叫田假。虽然说都是姓田的,也有亲戚关系,但田荣还是浑身的不舒服,于是也顾不上陪项梁,就杀回了齐国,把田假势力的人赶跑,重新立了田儋的儿子田巿[fú] 为齐王。

可这时候,章邯那边不但重新站稳了脚跟,还在定陶城外大破项梁军,报了一箭之仇的同时,还把项梁打死了。这下项羽不干了,在他心里,不但章邯是敌人,田荣也一样该死。

尤其是后来,项羽失势,楚王让宋义领导他的时候,齐国的人还和宋义勾搭在了一起,更是让项羽气愤。所以,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齐国分成三块,封了三个王,都没有田荣的份。不过,田荣自己争气,把三个王都干掉了,自立为了齐王。

项羽自然不想让田荣好过,于是,当了西楚霸王回师彭城后不久,就跑去齐国揍田荣了,一直逮着田荣打。田荣死了以后,项羽还在齐国火烧城池、毁坏房屋,并且杀降,抢掠妇女,这些都源于他对田氏兄弟的恨。但是,项羽这番暴行却刺激到了齐国的百姓,他们很快便团结在了田荣的弟弟田横的身边,共同抵抗项羽。这一拖就是一年左右的时间,直到刘邦那边占了项羽的老家彭城才算完。

二、齐国为什么会投降刘邦?

齐国投降刘邦,是不是就因为对项羽的恨呢?很显然并不是。齐国人虽然打仗没那么厉害,但绝对不怂。

项羽撤军以后,田横立了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然后迅速收回了被项羽占去的那些齐国城池,开始进入了独立发展阶段。

这边楚汉也开始进入了对峙阶段,与此同时,受刘邦之命,韩信开始在北方“表演”,先后拿下了魏、代、赵、燕等地,直指齐国。这时候,刘邦手下的谋士郦食其站了出来,跟刘邦说,“要不咱们把齐国劝降了吧,我觉得我能行”。刘邦也没多想,郦食其就去见了田横和田广。

这个选择题其实很好做,一边是韩信的大军,一边是齐国人民最恨的项羽,齐国不降基本上就跟魏、赵等国一样,再挨一顿揍,齐国老百姓已经够苦的了。于是,很容易郦食其就劝降了齐国。

三、为什么韩信又会跑去打齐国?

前面说了,韩信已经大兵压境了,郦食其能劝降齐国也是因为韩信的威慑力,但问题就在于郦食其太不把韩信放在眼里了。韩信身为统帅,都没接到郦食其的一片竹简说要去劝降齐国了,劝降完了也没说去感谢一下韩信,反而在齐国国内跟田横、田广等人开怀畅饮、大吹特吹。

因此,韩信才有理由装作不知道齐国投降了,继续按照原计划攻打齐国。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时候的韩信虽然打下了不少地盘,但还没有一块是属于他自己的,西魏国变成了汉郡、赵、代归了赵王张耳,燕国是直接劝降了,所以还是燕王臧荼的,眼前的也就剩下齐国这块肥猪肉了,韩信再不拿可就没机会了。

此时,齐国国内因为已经降了,所以把原计划抵抗韩信的军队给撤了。韩信一路畅通无阻,杀到了齐国都城。齐王田广一怒之下活活煮了郦食其,然后跟叔叔田横一起向东逃跑了。

后来,齐王派人向项羽求援,项羽也自知形势危急,韩信占了齐国将和刘邦对自己形成半包围之势,于是急忙派大将龙且率二十万大军北击韩信。双方在潍水展开大战,龙且惨败,当场被斩首,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齐王田广在逃难途中被杀,田横则率五百勇士逃往海外孤岛,后被刘邦招降时,在洛阳城外三十里处自杀,岛上五百勇士闻听田横已死,也都全部自杀了。

水言水语

齐国田氏三兄弟应该都是非常有骨气的人,尤其是田横,为义而死,而五百勇士愿追随他而去,也足见他平时待人如何之好,昔日孟尝君也不过如此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