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赵武灵王,赢稷能当上秦国君主吗?

没有赵武灵王的支持,嬴稷根本就没有争夺王位的资本,坐上王位的,应该是他的同母兄弟公子芾。当然,除了赵武灵王的支持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魏冉,没有他在国内的力保,嬴稷既不可能坐上王位,坐上了也不会坐得稳。

史书对这一段历史的描写有矛盾之处,对一些逻辑关系的梳理也不够清晰,导致很多存疑的地方,我们先将这段故事,简单陈述一下。

两公子的储君之争

秦武王驾崩发生在公元前307年,因为举重失败,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杠铃压死的君王。秦武王驾崩纯属意外,所以他没有留下遗诏,因为他去世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没有子嗣。

秦武王驾崩后,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朝中形成了两派,一派是秦武王的生母惠文后,支持惠文王庶长子公子壮;一派是芈八子为首,支持她的亲儿子公子芾,并得到宗室大臣樗里疾的支持。

这段描述,公子壮的身份存在一些疑点。

有一种说法是,公子壮不是庶子,而是秦武王的同母兄弟。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大可能,既然公子壮与秦武王是亲兄弟,为什么秦武王即位的优先权,高于公子壮呢?公子壮时年二十六岁,是秦武王的哥哥。

要么是公子壮的年龄有误,他是秦武王的弟弟,要么公子壮就是秦惠文王的庶长子。我觉得他是庶长子的可能性更大,否则,有嫡子在,按宗法制,他的即位无可争辩,史书何以“僭位”(违法即位)称之?正是因为公子壮本是庶子,跟其他诸兄弟比,除了年龄,没有其他优势,才导致后来的“季君之乱”。

公子稷“插队”之谜

这场“季君之乱”从公元前307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05年,两年多的时间,双方兵戎相见。公子壮在惠文后的支持下,已经称王,但在芈八子一派的打击下,逐渐败退。就在芈八子稳操胜券,准备拥立公子芾时,赵武灵王让人传来消息:赵国支持在燕国为人质的公子稷即位,否则兵发咸阳!

此时,掌握兵权的魏冉也表态支持公子稷。公子稷是芈八子的另一个儿子,长期在燕国做人质,因为长期不在身边,母子感情并不深,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母子,芈八子当然也不反对立公子稷。于是,公子稷在芈八子一派和赵武灵王的支持下,顺利回国登基,并在登基后,平定了公子壮和惠文后一派的叛乱。

这段历史也是疑点重重:

首先,“季君之乱”的规模有多大?史书交代很含糊,有资料说基本就是宫斗戏,没打,有点说相互杀伐了两三年。

其次,公子壮到底有没有登基?在哪儿登基的?史书说“僭位”,意思就是已经继位了,既然即位了,按理应该在都城,又是怎么被打跑了?史书都没说。

其三,魏冉为什么跟姐姐芈八子的态度不一致?他是什么时候表达支持公子稷的?又是为什么?

其四,赵国的实力,真的足以威胁到秦国了吗?按理来说,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实力大增,但要跟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赵国有这个实力吗?

笔者个人分析,公子壮应该是即位了,但不久在芈八子一派的政变下,被赶跑了。魏冉最初也应该是支持公子芾的,他不会跟芈八子意见相左。不过,当赵武灵王插进一脚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并非秦国实力不如赵国,而是因为惠文后和芈八子两派势力恶斗,导致军队指挥系统失灵,两派各有支持者,内斗不暇,实力大损,根本没有精力对付赵国。

有资料说,赵武灵王将军队直接陈兵边境,做出一副武力干预的姿态。除了武力恐吓,赵武灵王还派出了一名重要人物——楼缓。楼缓先事赵武灵王,后侍奉秦昭襄王,有名的纵横家,他去秦国干什么呢?我猜他的任务是,说服魏冉接受赵国的建议,改立公子稷。

这就是魏冉为什么莫名其妙,突然同意立公子稷的缘由,一定是被楼缓说服了。

如此,对秦国来说,一场内外交困的政治危机,因为魏冉和赵武灵王达成了一致,而轻松化解。有赵国做后盾的芈八子一派,集中力量对付惠文后一派变得轻而易举。在公子稷即位后不久,公子壮兵败被杀,秦国内乱宣告结束。

打破平衡的关键力量

从事件的经过,及疑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秦武王驾崩后,王位的继承人之争,是公子芾与公子壮,与公子稷毫无关系,他是局外人;

2.“季君之乱”导致秦国军力大损,给赵武灵王可乘之机,他乘人之危,提出公子稷这个人选;

3.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公子稷获得魏冉的支持,进而也被芈八子接受;

4.赵武灵王的介入,使芈八子和惠文后两派势力失衡,“季君之乱”迅速平定。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的介入,是公子稷登上王位的最重要因素,魏冉与赵武灵王达成一致,将不利因素变成自身有利条件,是公子稷能顺利登基的政治保障。因而,没有赵武灵王的支持,嬴稷不可能坐上王位,秦国的历史恐怕要被改写。

没有赵武灵王,赢稷能当上秦国君主吗?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秦昭襄王继位是内外势力角力的结果

较之其祖父孝公、其老爸惠文王、老哥武王,秦昭王不是正常继位,其王位继承是内外势力角力平衡的结果。

《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死后,“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燕人送归,得立”。年轻的武王死了,无子,谁来继承王位?有可能的是——嫡二子、庶长子、其他兄弟、世族子侄等等。谁能主持?惠文后、武王妃、秦世族掌管庶长、惠文王兄弟公子疾、朝中权臣、外来势力等等。看来不是太史公一个简单的“立”啊,其后定有隐情。

鸡蛋剥皮,从与之有关的外部国家看看,先说送公子稷回国继任的两个国家,燕国,本与秦国有姻亲关系,秦惠文王女(公子稷的异母姐姐)嫁燕昭王祖父易王,但历经内乱几尽灭国的燕国在燕昭王继位后发奋图强,一时崛起、国力昌盛,此时正在对仇家齐国用兵,对于远隔魏韩赵的秦国采取连横之策,在燕国的想象之中,秦国不是最重要的敌人,起码现在不是,这样一来最好是拥立一个亲燕的君主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因而在公子稷返秦的道路上是尽心而为的。至于赵国。此时与燕国类似,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发展势头正猛,正在全力灭中山国,对于秦亦采取和解外交,拥立一个新君为已所用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不知却选择了一个掘墓人啊)。于是赵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至于魏国正在被姻亲维系不了的秦国打得首尾难顾,楚国也是在秦齐之间摇摆不定,对于新君的拥立,魏国想立魏女之后、楚国想立楚女之后是在情理之中,但不象文学作品说的那样有力。

再看三个女人,惠文后此时应该是有话语权的,但丧子之痛或许冲击着这个老女人的心,也或许优柔寡断的女人性情使得其瞻前顾后,总而言之其应该是有行动的,但没有成功,要不然不会有“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至于武王妃,恐怕尚未成年,对于王位继承事宜恐难以插手,落了个“悼武王后出归魏”。最后说后来被称为宣太后的强势女人芈月,“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燕人送归,得立”。这个楚国女人,其实是惠文王的较低等级的妃子,武王死时其在秦国、还是在燕国,太史公语焉不详,不过从一般的皇宫常识分析,芈月不可能象小说和影视作品描述的那样随赢稷去燕国做人质的。然而,此时在皇宫中的芈月肯定是不消停的,与其两个兄弟勾结活动中是没有停止的。

三看世族当中,最有权的是公子疾,此人是王室又有战功,是武王任命的左丞相,掌控军政大权,与右丞相甘茂形成内外权臣的制衡,但其对于立君之事态度不明,不知何因?但从昭襄王继位后对其仍委以重任来看,其是不反对赢稷继位的。而甘茂此人是外臣,从秦昭襄王上位后“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甘茂出之魏”的情况看,其有可能参与立君活动。那么积极参与王位争夺的当然只剩下芈月的异父弟弟魏冉、同胞弟弟芈戎了,尤其是魏冉,此时掌控着部分军队,且有一定的个人威望,“而魏厓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史记-穰侯列传》)为赢稷力争,成功上位。

那么,在王位争夺中都有哪些公子参加了呢?“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看来,庶长壮是首当其冲的,这个庶长壮是惠文王的庶长子?是公族世家?太史公没有交待,但从季君之乱这个定性而言,其是惠文王的庶长子或次子的说法亦有可能。另外的大臣、诸侯、公子应当是一些赢氏宗亲、庶子或是嫡幼子吧,当然只是猜测。

残酷的王位争夺以魏冉等人的强权胜出,宣太后、秦昭襄王、魏冉等领衔主演起秦国大剧,幸运的是一路凯歌啊。

没有赵武灵王,赢稷能当上秦国君主吗?

首先任何一个偶然的因素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尤其是拥有强大能力的历史人物,可是历史没有重来的可能性,我们也只能凭我们的想象假如一下。

其实嬴稷最终当上秦王,确有些阴差阳错,其年纪轻轻的哥哥秦武王突然因举鼎失手身亡,又未有子嗣。这此事件是秦国政坛始料未及的,突变引起了各方势力的角逐,主要是以宣太后与其弟魏冉为首的一派和以惠文后魏夫人及其儿媳武后为首的一派进行的王位之争。宣太后一度想立次子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夺秦王之位,争斗迅速白热化,正在这时赵武灵王又来添乱,其原本是想火上浇油,干预秦国内政的。在赵国强势宣称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并火速派兵将其从燕国迎回秦国。现在思考起来赵武灵王的想法过于简单了,他只不过是想再给秦王之争这件事上增加不确定因素,想以此加大秦国的内耗,拖垮秦国。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赵武灵王迅速将嬴稷从燕国送回秦国的这段时间,秦国的实力派魏冉不但顺水推舟的利用了赵国在外为嬴稷壮威的声势,并说服其姐姐宣太后改为支持自己的长子嬴稷,同时迅速从惠文后一派争取到了甘茂等人的支持,此时宣太后一方完胜,嬴稷顺理成章继承秦王之位。

以上是我分析的之所以嬴稷能当上秦王的原因,那么下面该假如了。假如赵武灵王作为一个英明神武的的王,错过了秦国王位之争(其实这是赵武灵王这生犯的最大的两个错误之一,另一个是其选自己接班人的问题)。当然秦国两派必然会争斗下去,宣太后就是我们所说的芈八子,她是特别中意在她身边的次子公子芾和幼子公子悝的,用现在的眼光也不难理解,那时的她已经算是“中年妇女”了吧,两个儿子一直在其身边,也最为溺爱,到后来从二子因其母的关系与其两个舅舅并称“四贵”可以看出,我想宣太后在秦王之争时是想不起早早离家远在天边的长子嬴稷的,还有就是宣太后是个对权势特别渴望的人,从秦昭襄王初期,宣太后和魏冉把持朝政即可看出,所以说儿子越小跟她越近越能把控,从这一点上她也会优先考虑次子和幼子,所以一开始她就和弟弟谋立公子芾。魏冉最初也是没想到他这个大外甥,因为权力斗争的事是大事,虽然魏冉强势干练,处事果断,但正处于权力斗争中心的他最初肯定是与姐姐拧成一股绳的,全力支持宣太后所支持的候选人,应该无暇顾及远在燕国的嬴稷。而另一方的惠文后其实力还是略逊一筹,其子秦武王在位时间短并没给她和她的妻子太多筹码,仅仅是因为在古代礼法上占据优势。其支持者虽多但都无权,只是在道义上支持罢了,相对比较有分量的甘茂在最后还是被宣太后和魏冉策反了。如果最后没有特别的变故的话,其实到最后胜出的一方大概率还是宣太后一方,其次子公子芾到时顺理成章就会成为秦王。哈哈,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