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冒顿单于为什么放了刘邦?

白登之围是刘邦一生,遇到的最危险境况之一,他差点没成了匈奴人的俘虏。好在他这次带了大阴谋家陈平在身边,在他的巧妙运作下,匈奴单于阏氏成了“自己人”,说服冒顿单于释放了刘邦,解了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起因

事件的起因跟韩王信有关,他在北边总受到匈奴欺负,打不过人家,一次次吃败仗,损失惨重,于是就向刘邦求救。

刘邦没碰过匈奴人,在他心目中,天下最强的项羽都不是自己对手,一个蛮族算什么!他怀疑,韩王信不是打不过匈奴,而是跟匈奴人勾结,故意玩他。

有了这个判断,他就想收拾韩王信,韩王信得知情况害怕了,干脆真的投降了匈奴。有了韩王信的帮助,匈奴人更加如鱼得水,隔三差五汉地几日游,烧杀劫掠家常便饭。

高祖七年,刘邦不顾娄敬的劝谏,率三十万大军,亲征匈奴。

事实证明,匈奴人并不是只会秀肌肉的野蛮人,他们的小计谋耍起来水平不低。匈奴人以诈败的方式,勾引刘邦入套,一举将刘邦围困在白登山。

白登山地势高,没有水源,时节进入隆冬,天气变得寒冷,士兵们很多冻掉了手指。

由于冒进,大部队跟后援失去联系,成了影子部队,孤立无援,粮草不济。

孤立无援,没吃没喝,天气寒冷,情况相当糟糕。刘邦下令突围,结果,匈奴人防守极其严密,根本突破不了防线。

这时候,陈平向刘邦献上一计:重贿单于阏氏!

阏氏的小算盘

陈平派人带了很多奇珍异宝,乘着夜色,悄悄潜入匈奴大营,见到了单于阏氏。匈奴人游牧民族,女人随军不算大事。

使者按陈平的意思向阏氏转达了几点意见:

1.请阏氏帮忙,劝说单于撤兵放人,作为酬谢,奉上这些珠宝,我们大汉有的是钱,今后这种馈赠不断;

2.我们还从汉地挑选了一批绝色美女,准备送给单于,人都在路上,但如果阏氏能帮我们解围,我们也可以不送美女了;

3.你们匈奴人不就是为了钱财吗?至于跟我们玩命吗?说到玩命,你们还真未必能赢,我们的后援队部马上就到。

总之,阏氏如果跟我们合作,你要什么就有什么,如果不跟我们合作,我们也有办法让单于跟我们合作。到时候,单于被源源不断的美女包围,阏氏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

天下的女人,很少有不关心珠宝和受宠的。陈平的话,重重地戳中了阏氏的痛处。除了合作,没有比这个更好的选择。

冒顿单于的大算盘

于是,阏氏按照陈平教她的话,跟冒顿单于鹦鹉学舌了一番:

1.我们要的是钱财,不是汉地,如此跟汉人撕破脸,没啥好处,莫不如敲一笔竹杠,当他们走;

2.汉人被围了七天七夜,依然不慌不乱,这岂不是上天在帮助,我们不能违逆天意;

3.汉军增员人马说到就到,如果在增援人马到前打不下来,不光得不到好处,就怕还被人家包饺子;

总之,乘着形势还没变化,跟他们何谈,敲一笔竹杠,当他们走,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陈平给冒顿单于的药方也相当精准,同样是左手糖右手刀,逼得他不得不按陈平的意思做选项。

其实,冒顿单于心里还有一个隐忧,别人不知道,但对他来说很重要:他跟韩王信约好夹击汉军,都过了约期,还不见韩王信的影子,鬼知道这个韩王信,是不是给我下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局面可能一下子就被逆转,冒顿单于不能冒这个险!

就这样,双方达成和解,签订盟约,汉帝国每年与匈奴和亲,向他们纳贡。从此开启了汉匈和亲之策。

白登之围的影响

白登之围对西汉的影响很大,这次战争后,刘邦意识到,以西汉的国力和军事实力,尚不足以对抗匈奴,走屈辱的和亲之路,成为权宜之计。

此后近百年,西汉在匈奴的讹诈下,不断励精图治,积蓄国力,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彻底改变对匈政策。

“白登之围”冒顿单于为什么放了刘邦?

没别的原因,就是单纯的吃不掉而已。

白登之战的前后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公元前201年,匈奴军围攻韩王信。汉廷得到消息后,派出援军。

其实这本来是件很寻常的事。

匈奴骚扰边境,汉军派出增援,匈奴军袭扰一番后退走。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但不想,由于刘邦不信任韩王信,一直想找茬把他拿下。再加上韩王信曾经多次与匈奴有内幕勾结,而这些事情被爆出来了。韩王信担心刘邦事后找自己算账。(韩王信和大将军韩信不是同一个人)

于是他索性就投降了匈奴,并引匈奴军入关,攻打汉军驻守的太原。

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史记·匈奴列传》

其后,由于汉军没料到韩王信会造反,准备不足。故而一时之间,太原沦陷。大半个山西被韩王信的叛军和匈奴军控制。

山西是关中的“东大门”,山西丢了,整个关中都别想安宁。

所以消息传到长安后,刘邦立即就亲率大军征讨韩王信。

刘邦直辖的军队,加上此前派去增援韩王信的军队(周勃、樊哙等),总计32万。

汉军反攻后,先在铜鞮(山西沁县)与韩王信的军队展开激战。大破之。

韩王信见打不过汉军,只好逃跑,找匈奴单于冒顿借兵。

冒顿听说汉军威猛,就分别派左、右贤王各带一万多骑兵与韩王信的残兵一起南下,在太原一带布防,准备挫挫汉军锐气。

不过在太原城下,韩王信又败了。他搬来的匈奴兵也死伤惨重。

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转攻韩信军铜鞮,破之。还,降太原六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後击韩信军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之后,汉军乘胜追击,先在离石(吕梁市离石区)追上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残兵,揪着一通削。接着又在太原北面的楼烦,以骑兵对战骑兵,再次击溃匈奴军。

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自此,汉军是四战四捷。收复了大量失地。

亲征之初,刘邦没跟匈奴人交过手,他心里没底,对匈奴人还有一丢丢敬畏。但经过四战四捷后,他感觉匈奴兵也不过尔尔,他就飘了。

旁边的人劝他不要冒进,他不听也就算了。居然还把人抓了,扬言得胜回来后再处决。

再加上冒顿又耍心机,故意示弱,将其精锐士兵和肥壮牛马隐藏起来,只显露出老弱士兵和瘦弱的牲畜,设下埋伏,故意吸引汉军来攻。

于是,刘邦错估了匈奴军队的战斗力,只带了五万人孤军北上。

而孤军北上的结果,就是被四十万匈奴军团团包围在了大同的白登山上。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史记·匈奴列传》

听说被围是刘邦本尊,冒顿很高兴。这条大鱼可不能让他跑了。于是冒顿亲自指挥,向白登山连攻了几天几夜。

可惜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虽然匈奴军兵力八倍于刘邦,但由于装备不行。始终无法突破汉军防线。

当时的匈奴人并未掌握金属铸造工艺,很多士兵的箭头还是骨制的,刺透力不强。

相比之下,汉军兵力虽然少,但刘邦带去的五万人,相当于是禁卫军,装备极好。

如果是打运动战,汉军可能还吃点亏。但要是打阵地战,汉军就不吃亏了。反倒是匈奴军的劣势很明显。

这就好比当年我军在朝鲜,打运动战,往往占优。但打攻坚战时,就因为装备问题,经常陷入被动局面。

所以白登山上的几天大战下来,冒顿并没有占到便宜。

别看他把刘邦团团围困着。可实际上,他当时还真拿刘邦没辙。

其实,相比于匈奴军。严寒天气对汉军的威胁更大。这才是刘邦最怕的。

刘邦出征时,刚好是冬天。

大同地区的冬天,零下15度很正常。零下25度都不稀奇。

这么冷的气候,汉军驻扎于山上,又缺乏防寒保暖手段。被冻死冻伤者,必然不少。

按照《史记》的说法,汉军被围期间,战士冻掉手指的人,有十分之二三。差不多就是一万多人。这比在战场上受伤的人还要多。

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史记·匈奴列传》

眼见天气还有继续降温的势头,再加上团团被围,与外界失去联系。连刘邦也不知道大部队什么时候能赶到。

于是陈平就找到刘邦,献出了贿赂计。刘邦表示可以试试。

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戏码了。陈平拿着金银财宝和一副美人画像找到匈奴阏氏。阏氏拿了好处,随即给陈平打包票,表示一定能说服冒顿。然后第二天,匈奴骑兵就解围一角,放刘邦跑路了。

关于冒顿为什么要放走刘邦,很多人往往认为是阏氏吹耳边风的缘故。

然而真正的原因,其实《史记》里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史记·匈奴列传》


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汉亦罢兵归。——《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周勃率汉军主力杀到了平成外围,有反包围匈奴军的势头。

再加上与冒顿有约定的王黄和赵利(韩王信的部将)两部没有赶来。冒顿怀疑他们是假降,暗中汉军有预谋,要坑自己。

于是冒顿也就卖了阏氏面子,解除了包围圈的一角,放刘邦走了。

冒顿是个“鸣镝弑父”。为了上位,舍得杀掉爱马、爱妻、生父的枭雄。

女人,他在乎吗?他怎么可能仅仅因为阏氏的几句话(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就放刘邦走?

说冒顿被女人影响了,导致错失好局。这就是太小看冒顿了,侮辱他智商。

所以,冒顿放走刘邦,单纯就是他吃不下刘邦而已。绝不是所谓的“明明可以杀了刘邦灭了汉朝,却因听信女人之言,错失了好局”。

白登之围解除后,战争并未结束。

因为匈奴军并未撤出中原。刘邦也只是与大部队会合了而已,并没有脱离战场。

三十万汉军仍然有被四十万匈奴军二次包围的可能性。

所以刘邦一边指挥部队向东南方向撤,一边令夏侯婴阻击匈奴军。

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这一战,夏侯婴打赢了。汉军先在是勾注山以北跟匈奴打了一仗,大胜。接着又在平城南边攻击匈奴,又多次攻破敌阵。最终完成了掩护刘邦撤退的任务。

冒顿见捞不好什么好处,也就退兵了。

这一战以平手结束。

汉军主力撤回到长安后,虽说刘邦的战略目的达到了(消灭韩王信之叛军,斩断匈奴伸向山西的爪子,收复沦陷的山西),但刘邦事后却也是心有余悸。

在白登山上,他亲眼见到了匈奴骑兵的军容之整齐。

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史记·匈奴列传》

白登山西方边的匈奴军,骑得全是白马。东边的,全是青马。北边的,全是黑马。南边的全是赤色马。

而汉廷这边,天子出行,找不出一种颜色的四匹马。很多王公大臣,坐的还是牛车。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上》

匈奴人的马,富裕到可以按颜色编组。

汉军则寒碜至极,只能靠两条腿打仗。

刘邦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歼灭匈奴,也没本钱与匈奴人死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在《史记》周勃的本传中,司马迁特意提到了一句“还攻楼烦三城”。

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勃迁为太尉。——《史记·绛候周勃世家》

这个“还”字非常有深意。

因为汉军先前已经收复楼烦了,结果周勃主力向北开拔后,楼烦守军居然又复叛了。这导致周勃不得不又返回去再攻楼烦三城。结果叛军拼死抵抗,周勃居然还攻不下来。

后来听说刘邦有完犊子的可能性,周勃放弃围攻楼烦三城,向北驰援,接应刘邦。

所以,刘邦在事后选择与匈奴和亲。我觉得有主要两个原因。

一是汉初,国家财政窘迫,刘邦确实没有与匈奴大战的本钱。

二是各地异姓王不老实,韩王信的主力都已经败了,结果小股武装居然还负隅顽抗,配合匈奴军抄汉军主力后路,着实可怕。

一个韩王信都差点间接要了刘邦的命,若是异姓王同时动起手来怎么办?

汉初异姓王,刘邦当时只解决了三个。

齐王韩信、燕王臧荼、韩王信。

还有五个没解决。

梁王彭越、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臧荼被平定后,刘邦又任命老哥们卢绾为新任燕王)

这些异姓王不解决,刘邦哪里敢与匈奴人大开特打?他当然就只能是先解决内忧,加快对异姓诸侯王的诛灭。再寻机解决外患了。

总的来说。和亲也好,认怂也好,这并不影响汉军与匈奴军第一次交手是以打平收场的结果。我们不能因为冒顿放了刘邦一马,刘邦战后选择与匈奴和亲,就说汉军此战败了,是冒顿故意放水。这是不客观的。

毕竟战线不会骗人。匈奴军被汉军主力打出长城后,就再也没有深入过中原腹地,这就是明证。如果匈奴军真的能全方位的吊打汉军。他们直接入关踏平汉朝就好了。何必要像做贼似的,每次都玩抢了就走的把戏。

“白登之围”冒顿单于为什么放了刘邦?

白登之围这事儿,其实我们都被司马迁给忽悠了。

说匈奴的冒顿可以杀刘邦灭汉朝,是指发生在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在白登山的事件。

该事件中,刘邦遭到了匈奴单于冒顿几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几乎是插翅难飞,原本已成死局的刘邦,最终靠着谋士陈平贿赂了冒顿的妻子阏氏,才得以逃出生天。

上述经过,均记载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之中,但仔细推敲的话,司马迁对此的相关记载颇有不实之处。

首先,司马迁记载了白登之围中匈奴骑兵的军容之整齐: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史记.匈奴列传》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匈奴人的骑兵分成了四个方针,西边的骑兵骑的全是白马,东边的都是青马,北边全是黑马,南边则全是赤色马。

这么看来,匈奴人不仅军容整肃,并且兵强马壮,居然富裕到连马的颜色都分得清清楚楚,足以看出匈奴人实力之强盛。

不过,这种四面包围,每一面的马一个颜色场景,分明就是戏文里的剧情,一听就不靠谱。

为什么呢?很简单,匈奴人出来是打仗的,不是出来阅兵的,把马的颜色排列得如此清清楚楚,没有任何的必要和意义。

况且,马是什么颜色对骑兵的战斗力也没有丝毫影响。

另外,匈奴人外出打仗时,都是头领带着自己部落的战士和战马出征,难不成在出征前,因为马匹的颜色不对,还得和其他人调换一下?这不耽误工夫吗?

最重要的是,匈奴人从来都没有这么阵容整齐过,他们的组织纪律以及作战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阅兵似的出现在战场上。

所以,仅通过司马迁对匈奴人军容的记载,就能看出,白登之围这事儿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完全和他描述的一致。

也正因为如此,说冒顿单于被老婆阏氏的“枕头风”一吹,就放走了刘邦,不仅高估了阏氏的作用,也低估了冒顿的智商。

那么,冒顿为何会在重重包围刘邦的局面下,又将其放走了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了解下白登之围的大概过程。

白登之围的诱因,与韩王信(非韩信)有直接关系。

起初,冒顿率10万铁骑攻打韩王信,由于匈奴来势汹汹,韩王信不敌,多次写信向冒顿求和,希望双方能停战。

与此同时,刘邦也派出了援军增援韩王信,援军抵达后,与匈奴交战一番,冒顿看占不到什么便宜,便引兵退去。

不过呢,匈奴人是走了,但刘邦心里却闹腾起来了。

他本身就对韩王信有点不信任,如今又听说他私自派出使者去找匈奴议和,因此就觉得,这韩王信莫不是准备反叛大汉?

所以,刘邦就派人去训斥了韩王信一顿。

而韩王信在听完训斥后,担心刘邦哪天会对他下手,因此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手底下的兵,投降了匈奴。

随后,韩王信和匈奴合兵挥师南下,由于他反叛的突然,汉军来不及防备,因此被其迅速占据了太原等地区。

太原一丢,整个关中危在旦夕,这下刘邦顿时急了,当即亲率大军出征。

最开始,刘邦打得顺风顺水,不仅击败了韩王信的军队,并且还将其部将王喜斩杀,迫使韩王信不得不逃奔匈奴。

随后,韩王信又组织起部分兵力,与匈奴军联合,企图扳回一局,但在晋阳又被刘邦的汉军大败,不仅如此,就连匈奴人在楼烦地区组织起来的兵力,也被汉军骑兵击败。

总之,在开局之初,刘邦所向披靡,匈奴人节节败退,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就产生了轻敌冒进的思想。

他听说匈奴主力集中在代谷一带,就派人侦查虚实,而侦查的人带回来的结果,是匈奴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残,意思就是不堪一击。

其实,这只是冒顿的示弱之计,他将强壮的士兵和牲畜全部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就这样,他成功的骗过了刘邦。

于是,不知是计的刘邦,在拒绝了谋士刘敬的不可轻敌建议后,仅率五万人便向平城出发,意图一举歼灭匈奴。

而之后发生的事情,很多人就比较熟悉了,冒顿在白登山设下埋伏,等到刘邦到来后,用数十万大军将刘邦团团围住,致使汉军陷入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窘状。

并且,在匈奴人长达七天七夜的围困下,汉军除了饥寒交迫,还因为寒冷,冻死冻残者有十之二三,总之,当时的刘邦,几乎到了必死之局。

当然,期间他也尝试过冲锋,但奈何兵力悬殊太大,冲锋无疑就是送死,因此,始终未能脱困。

而最后刘邦之所以能解困,则是因为谋士陈平派人向冒顿的宠妃阏氏送上了大量金银珠宝,这才得以让阏氏对冒顿大吹“枕边风”,促使冒顿放了刘邦。

这便是白登之围的整个过程,表面上看,刘邦能脱困,要归功于冒顿的宠妃阏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冒顿绝不是这种会轻易被枕边风所影响的人。

冒顿这个人,不仅极为勇猛,并且还充满心机,当初他父亲头曼单于,曾有意杀死冒顿改立小儿子继位,结果被冒顿来了一个反杀,不仅性命丢了,连单于的宝座也被冒顿抢了去。

之后,为了匈奴的发展,冒顿更是忍辱负重,将心爱的宠妃送给当时强大的东胡王,以此让东胡王对自己放松警惕。

最终,冒顿趁东胡王不备,举兵入侵,不仅杀了东胡王,还占据了东胡的全部土地。

从冒顿的发迹之路就能看出,此人绝对是那种心思坚韧,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之人,这样的人,怎么会听了宠妃的几句话,就放过刘邦呢?

显然不可能,也不合理。

所以,冒顿在当时之所以会放了刘邦,必定是因为有某种因素或者形势,迫使他不得不这么去做。

而结合当时的形势,并分析冒顿的性格后,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冒顿吃不下刘邦的汉军,并且如果强行吃的话,将会得不偿失。

故而,他才会权衡利弊后,放走了刘邦。

之所以这么说,我们来看当时的形势,刘邦在此次出征时,共带兵约32万,其中步兵居多,骑兵较少。

在前期的胜利之后,刘邦轻敌冒进,仅率无万余人前往平城,结果被困在白登山,而这就是说,困在白登山的只有大约五万汉军,剩余的主力大部队还未赶到。

虽说只有五万左右的人马,且天寒地冻又缺乏粮草,但刘邦也足足坚持了七天七夜,在这期间,冒顿也曾多次发动围歼,试图歼灭刘邦这股汉军。

但最终的结果,则是冒顿打了七天,都没能彻底击败刘邦。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来是汉军调度有方,虽说处境艰难,但始终拼死作战,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汉军的装备,要远远优异于匈奴。

我们都知道,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单兵作战能力确实很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游牧民族的生产水平和生产力却相当低下,各种生活物资也极其匮乏。

不然,他们也不会时不时地来中原侵扰抢掠,甚至连煮饭的铁锅都得靠这种方式得来。

同理,匈奴在武器装备方面,同样也较为落后,那些锋利的兵器和盔甲,是匈奴人根本做不出来的东西,他们士兵手中的武器,还停留在木质、骨质上。

正是因为如此,虽说冒顿用几十万兵力团团围住了刘邦,但由于装备以及武器等方面的差距,打了七天却始终拿不下。

而在这种情况下,冒顿其实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如果一直这么耗下去,那么汉军的主力部队马上就到,到那个时候,冒顿其实就成了被汉军前后夹击的“饺子”了。

倾尽全力,却连刘邦的五万人都吃不下,还谈什么抗衡几十万的汉军呢?所以,为了不被汉军包饺子,冒顿必须得撤,并且还是迅速地撤。

当然,这并不是说冒顿就怕刘邦了,只不过是他得考虑整体,因此犯不上与汉军死磕。

不过呢,别以为刘邦在白登山的包围中日子好过,前文也讲到,汉军当时缺乏粮草,并且因为天气寒冷,冻死冻残者颇多,如果他在包围圈中待的时间过久,对他也没有好处。

一来是他的有生力量在不断消耗,二来则是匈奴即便暂时打不赢,但若是来个鱼死网破,那刘邦就麻烦了。

所以,刘邦当时需要的,也是尽快离开。

一个因实力不均衡想撤,一个是迫切想离开,并且一时半会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双方才能一拍即可,达成最终的解围协议。

而冒顿的宠妃阏氏。只不过是起到了一个中间人的作用,她的提议刚好说到了冒顿的心窝里,所以冒顿就借坡下驴,同意放走刘邦。

另外还有一点,是当时的冒顿被人“摆了一道”。

韩王信在投奔冒顿后,其部下王黄和赵利,与冒顿约定了会师日期,到时候带兵共同攻打刘邦,结果到了日期之后,这二人却未曾前来。

这就让冒顿认为,说不定这是汉军来的一招反间计,甚至还有可能韩王信的投降也是如此,都是为了全歼匈奴兵而布置下的计谋。

有了这种疑神疑鬼的心理,冒顿无论如何也踏实不下来,再加上上述的几个原因,所以,撤兵放刘邦走才是上策。

就这样,冒顿下令打开包围圈的一角,让汉军撤出,而当时的刘邦为了以往万一,害怕匈奴人突然发动袭击,因此在撤退时,汉军拉满弓安上箭,缓缓走出了包围圈。

自始至终,冒顿都没有再发动进攻,所以,刘邦得以安全地逃出生天。

其实纵观整个白登之围的过程,包括冒顿的同意解围,以及他在最后没有袭击汉军,说白了就是因为汉军的实力不容他小觑,所以才会放走刘邦,并安安生生的目送刘邦离开。

如果双方的实力不在一个等级上,比如说冒顿强刘邦弱,那么,冒顿早就碾平白登山,活捉刘邦了,并且他也不会在刘邦脱围时无动于衷。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在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时,刚开始瓦剌的也先也是答应和明军议和,放明军离去,结果明军在撤退时,不仅乱作一团,毫无秩序可言,并且争先恐后互相踩踏,这就让瓦剌军看到了机会,转身就来了个反杀,直杀的明军人仰马翻,“大明战神”朱祁镇也就此被俘。

试想,如果刘邦在撤退时也是乱哄哄的一团,而不是严阵以待行动有序,那么估计冒顿也会忍不住搏一把大的。

所以归根结底,冒顿放弃杀刘邦而是选择放走他,并非是因为冒顿被枕边风一吹后作出的决定,而是他权衡局势后得出的结果,并且,汉军的整体实力也让他心有忌惮,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刘邦才会从白登山全身而退。

“白登之围”冒顿单于为什么放了刘邦?

汉七年的白登之战,冒顿并不是“妇人之仁”,放走刘邦,而是他不得不进行撤围,让刘邦突围。

冒顿作为草原最新崛起的霸主,踏着自己父亲的尸体,无数草原部落的血泪,才获得的地位,他怎么会是一个仁慈的角色呢?

冒顿和刘邦一样,都是布局深远,极具政治头脑的一代帝王,他更多地会考虑长远的利益,而不是一时的意气。

白登之战,是汉匈两大帝国的首次交锋,更是两个巨人第一次真正地认识对手。

如果说韩王信叛逃匈奴时,可能让冒顿有一段时间的高潮,认为入主中原,灭亡汉朝的时机到了。

但是铜辊一战,近二十万联军溃败,这让冒顿认识到,汉军的强大远超过他的预期,冷静下来后,他已经在考虑怎么在这场战争获得最大利益了。

刘邦率军北上阻击匈奴和韩王信联军,现在铜辊大破韩王信的军队,随后又在晋阳打败匈奴联军。刘邦一辈子没打过这么顺风的战,就有点浪了,轻兵追击匈奴至平城,在白登山被围困。

刘邦这一来,对冒顿来说,就是“瞌睡了,递上来了枕头”正合他意,在白登山设下埋伏,等刘邦上钩。然后俘虏刘邦,进行要挟,获得最大利益。

目标很诱人,现实挺骨感,汉军高筑壁垒,匈奴猛攻七天七夜,毫无收获。当然汉军也突围不出去,冒顿和刘邦都是一筹莫展。

这时候,陈平献策,刘邦派出使者贿赂冒顿的阏氏,冒顿立马明白了刘邦的意思,借坡下驴,打开缺口放刘邦突围。

冒顿为什么同意让刘邦突围呢?是因为一个女人的劝说吗,肯定不是,他能用自己的爱妾练兵,就不会在乎阏氏的那点枕头风。

他不想杀刘邦、灭汉朝,入主中原吗?做梦都想,但是此次与汉军交战,他已经认清现实,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与刘邦议和,获取最大利益,才是最好的选择。

“白登之围”,冒顿杀得了刘邦吗?

俗话说,要想打人,就得先挨揍!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经常被项羽痛打,但是刘邦都咬牙坚持住了,最后一战扭转乾坤!

被围白登山,对刘邦来说,不要太熟悉了,彭城之战的睢水之畔、围歼项羽的固陵之围,这些战役对刘邦来说还历历在目呀,刘邦有丰富的被围经验呀!

白登之围的凶险,比不过睢水围歼,心里打鼓程度,也比不上固陵,对刘邦来说都是小意思,因为经历得太多了,刘邦有丰富的逃生经验。

其次,就战场本身来说,汉军也并未彻底失败,刘邦被围的原因在于轻敌冒进,他率领的军队也不是汉军主力,而是想趁匈奴疲敝时,给匈奴心窝子来上一刀的轻骑部队。

汉军的主力当时刚越过句注山,也就是雁门不久,正在向白登山挺近,刘邦突围后,并没有急匆匆地逃走,而是很快与大军会合,与冒顿定下停战和约,双方才罢兵言和的。

可以说,即使冒顿不主动解围,刘邦的汉军再坚持上两三天,基本汉军二十万主力就到了,能不能击败四十万匈奴联军不好说,但是救出刘邦的铁定没问题的。

而且,匈奴联军各部之间的配合,当时也出现了问题,韩王信的部下王黄等人,并没有按约定时间,与匈奴人会合。

匈奴大军与汉军大战七天七夜,双方都是损失惨重,一来搞不好再打下去,被汉军给突围了。二来匈奴也有被汉军反包围的风险,所以冒顿不得不让汉军撤走!

即使冒顿擒杀刘邦,对汉朝的影响有多大呢?

汉五年,汉军在垓下之战中,大败楚军,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死,刘邦统一天下,在定陶汜水之阳即皇帝位,吕雉为皇后,刘盈为皇太子。

从大汉朝建立开始,刘邦就是开始为巩固刘姓江山而四处奔波,第二年就前往楚地擒拿韩信,然后是接连不断地平定韩王信、陈狶、臧荼、卢绾。

直到临终的前一年,拖着病重的身体,前去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可以说,刘邦在不长的十余年皇帝生涯中,基本没过几天安生日子,一直在外领兵作战。

但是他出去打仗了,总有人守家吧,要不就被人偷了不是。那刘邦外出征伐,负责看家处理朝政的是谁呢?

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强势的皇后吕雉,另一个是一代贤相萧何。可以说当时的汉朝是内外有主,相得益彰。

如果真的出现刘邦在外出现意外,对汉朝的影响肯定有,在内朝中储位一定,又有强力皇后和大臣辅政,在外汉军也有樊哙等名将率领,一旦意外可以据险而守,坚守平城。

所以说,即使冒顿在白登杀了刘邦,对汉朝的影响也在可控范围内,并不会出现毁灭性的打击,他想以此灭亡汉朝,肯定不可能。

汉朝和匈奴的战略态势,决定这场战争只是一场相互试探罢了

第一个方面,对匈奴来说,虽然统一了打败了东胡,统一了北方草原,但是辽阔的草原还不是匈奴的后花园,在不远的西边,匈奴还有强大的对手,比如大月氏。

而大汉朝其实跟匈奴差不多,虽然已经完成统一大业,但是强大的异姓诸侯王势力,仍旧是王朝不稳定的因素,韩王信的叛变就是一个信号。相比于匈奴的外部威胁,刘邦首先要解决的必须是内部的异姓诸侯王势力。

所以两个大帝国,都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内部问题,暂时还没有精力投入到大规模的、长期的战争中去。

第二个方面,对于由韩王信的叛变,带来的入侵汉朝的良机,冒顿单于也是抱着有便宜就占,没便宜就跑的心理,来计划这场战争的。

刘邦在应对匈奴人的入侵,也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策略来计划的,他的最终目标就是把匈奴赶出长城,保持北境的安宁。

对于两个深谙用兵谋略的两个帝王来说,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要真的跟对方发起大规模战争,最有利的出击地方是哪里。

冒顿如果真正想要和汉朝开战,想灭亡汉朝,可以从河南地直接沿蒙恬修筑的直道,抵达长安,发起斩首战略,来票大的,收获肯定是盆满钵满。

而对于刘邦,如果真想把匈奴打疼,打得哭爹喊娘,那么面对从晋阳入侵的匈奴人,可以从长安直接攻略河南地,以围魏救赵的战略,把战线拉到北地,既可以解除长安面对的威胁,又能让匈奴大出血,岂不是一石数鸟。

所以说,白登之战只是双方都没有准备好的一次试探性的战役,匈奴单于冒顿在获得想要的利益后,痛快地放刘邦离开,清醒的头脑让他知道,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一旦死咬着不放,未必杀得了刘邦,还惹得自己一身骚。就算杀了刘邦,得到的也是汉朝绵延无尽的报复,不符合匈奴的利益,所以白登之战和解了!

“白登之围”冒顿单于为什么放了刘邦?

“放弃白登、放过刘邦”,表面上看,冒顿单于是听了老婆的话,实际上,冒顿就是顺坡下驴,见好就收。

你千万不要低估了冒顿单于,这人是匈奴历史上,最为出众的人物,分寸拿捏,让人叹为观止!

1、冒顿单于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先看一下冒顿(mò dú)单于(chán yú) 的档案。

出生年月:不详!

死去时间:公元前174年

职位:单于

父亲:头曼单于

上位:杀父上位

残忍的历史:杀马、杀部下、杀妻、杀父、杀后妈、杀弟弟。

梦想:让南边的华夏成为匈奴的牧场

我们从开头讲起。

未当单于前,冒顿是个悲催的人。

在他成年后,本来可以成为单于的接班人,结果,老爷子头曼单于因为小老婆的建议,立了冒顿的弟弟当接班人。

本来唾手可得的王位,一夜间成了弟弟的。如果是你,会怎么样?一定是愤怒。

冒顿保持了冷静,准备认命。但是,后妈和自己家老汉一商量,让冒顿去到月氏国当人质。

这下,冒顿失望极了。

无奈,自己势单力孤,先去了月氏国再说吧!

但是,冒顿没有想到的是,他刚被送过去当人质,父亲就开始进攻月氏国了,这是什么意思?不管儿子的死活了。

从那时候起,冒顿的血变冷了,心变狠了。他在月氏国杀他之前,逃了出来,并回到了草原,回到了父亲身边。

头曼单于看见了这个儿子的机敏,看不见的是儿子的心已经变得残忍。

为了安置儿子,头曼单于给了冒顿一万人马,让他在军中效力。

没想到,冒顿把这一万人当成了最重要的政治资本,他想把这些人训练成对自己忠心无二的私人军队。

一天,冒顿对那一群骨干说:我射哪里,你们射哪里!记住了!

第一次,冒顿射了天上的飞鸟,动作慢的,没有跟随的,脑袋掉了。

第二次,冒顿射了自己的爱马。有人没有射,脑袋又掉了。

没过几天,第三次考验来了。

第三次,冒顿射了自己心爱的妻子,有些人没敢射,又上西天了。

又过几天,冒顿在狩猎期间,考验了大家第四次。

第四次,冒顿射了自己父亲的战马,大家都跟着射了。

到这时,冒顿明白,这支队伍执行自己的命令,非常坚决。

于是,在那么一天,冒顿把弓箭射向了父亲头曼单于,下面的人纷纷动手,毫不手软。

于是,英雄一世的头曼单于就此到阎王爷那里报到了,他死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那么残忍。

头曼单于死了,冒顿把后妈和弟弟、不服从的大臣,全部杀了。

那一刻,冒顿化身“血手人屠”,大家不敢直视冒顿冷峻的目光......

从此后,冒顿指到哪,下面人就打到哪,没出多长时间,莫顿成为了匈奴历史最牛的单于,疆域无比广阔。

就这么一个人,围困刘邦七天七夜,最后因为爱妻被行贿,说出“刘邦有神灵护佑” 的话,就退兵了,显然不符合冒顿单于的风格。

也就是说,冒顿从来就不是心慈手软的主,会听一个女人的?

不会,如果冒顿真会被女人影响,早期就不会杀妻杀父了,那样岂不是惹了神灵,会遭到天谴?

2、莫顿打刘邦其实很费劲

(1)刘邦讨伐匈奴

刘邦打仗真不行,和韩信简直就不是一个等级。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刘邦带兵,十万够了,不能再多。

平定项羽,统一全国,刘邦雄姿勃发,牛气哄哄。但是,刘邦有自己的担心,因为封了不少异姓王,担心下面造反。

韩王信,就是比较早出现问题的“王”。

韩王信,封地在北边,因为和匈奴离得近,成为了抵御匈奴的一道重要防线。有一天,韩王信上书说:离边境太远,希望往北迁到马邑(今朔州)。

刘邦一看,乐了,这是好事啊!赶快准奏了。

但是,刘邦后来发现,这事有个极大弊端,容易脱离大汉控制。

韩王信往北迁了后,和匈奴常常打仗,也经常被胖揍。

有一天,冒顿派了10万铁骑,前来攻打韩王信。这一下子形成了合围之势。

韩王信慌了,打是打不过,因此一边防守,一边频频派人和匈奴和谈。

这一来二去的,刘邦不愿意了,毕竟,朔州离西安不远,快马最多三四天就能到。

刘邦怀疑韩王信有“异心”,写信一顿批评。

一个前线的大将,在和敌人对垒时最怕什么?怕大后方不支持。

看到刘邦的批评,韩王信投降匈奴了,怕被杀啊!接着,韩王信和匈奴一起南下,并攻占了太原。

汉高祖刘邦火了,大英雄项羽都能被揍翻,韩王信算什么?土鸡瓦狗罢了。

公元前200年,刘邦起兵30万,杀向北方,一是收拾韩王信,二是准备教育匈奴如何做人。

(2)刘邦一路凯歌

看看具体阵容,你就明白了,这30万绝对很强大。

文臣带的是陈平、娄敬(也叫刘敬)等,武将有樊哙、周勃、夏侯婴等,这是把半个打天下的班底带出去了。

可见,刘邦非常重视这次出兵。

老刘出马,一个顶俩,一顿操作猛如虎,揍得韩王信快吃土!

特别是,铜鞮(今山西省沁县一带)一战,韩王信大败,伤亡惨重。这时的韩王信,一定明白了一个道理:但凡取得大成功的人,绝非偶然。

韩王信跑了,找他主子冒顿单于去了。韩王信的几个下属,收拾另一些残兵败将,准备着再一次卷土重来。

冒顿果然是人杰,先用韩王信消耗刘邦,再自己出手。这操作多像两千多年后的美国啊,对于俄罗斯,自己不出手,让乌克兰去消耗俄罗斯。

刘邦大手一挥,继续冲啊!

冒顿出手了:左贤王、右贤王听令,你两各带一万精兵,和韩王信属下王黄汇合,阻挡汉军北上。

左右贤王:接令!

接下来,刘邦带着30万大军掩杀过来,和韩王信、匈奴联军干上了,又是大胜!继续追,继续胜。

这一刻,刘邦极其膨胀:匈奴不过如此!

(3)冒顿包围了刘邦,打了七天七夜,没有结果

刘邦的大军节节胜利,开始麻痹大意。

而冒顿开始安排“坑人计划”了。

冒顿故意展示弱旅,隐藏精锐,让刘邦感觉匈奴很弱。派出去谈判回来的娄敬说:陛下,有诈啊!精锐可能被隐藏了。

刘邦毫不在意:“你这个孬种,怎么说这不吉利的话?拉下去,关起来。”

就这样,可怜的娄敬被关押了。

刘邦想乘胜追击,然后痛打落水狗。事实说明,刘邦真的错了,韩信当年说的话太有道理:大王只能带10万兵!

刘邦不断追击,草原上最出色的单于冒顿,组织了40万人,形成了一个大口袋,等着刘邦带人钻进来。

终于,刘邦带着前锋部队钻进了冒顿单于的口袋。就此,40万人包围了“白登山”。刘邦很郁闷,冒顿很神奇,他要创造奇迹。

但是,在多次冲击之下,刘邦的人马始终能坚守住,这让冒顿着急上火。汉军这么厉害吗?

围困七天七夜,冒顿未能突破刘邦的防御,他有些怕了。而刘邦也在努力想办法。

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明白了,短时间内,冒顿吃不下刘邦。

此时,冒顿处于进退两难了。

或许,胜利与否交给时间了,看能不能困死刘邦。

3、冒顿撤军,至少有三个理由

不久后,刘邦采取了陈平的建议,用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行贿冒顿的爱妻阏氏。

这个女人还是很厉害,他对冒顿建议道:不行,我们撤了吧!汉军大部队陆续赶来了!

冒顿故意问道:“有这事?”这应该是明知故问,他怎能不知情?

阏氏继续说道:“包围七天,刘邦皮毛未损,有神灵保佑吧!”

这是个多么完美的借口啊!

冒顿点了点头,然后开始安排人后退了。为何会如此,实际上,有三个理由。

一是,冒顿想快速吃掉刘邦,但非常不容易,啃不动,咯牙!

二是,冒顿知道,汉军后续的大军确实来了。

三是,冒顿发现了异常,韩王信的部下王黄和赵利没有按时间过来汇合。冒顿担心这一部分人反水了。

如果,汉朝后续的大军赶到,白登山的刘邦精锐部队里应外合,韩王信手下的两支队伍反水攻击匈奴薄弱点,匈奴可能吃败仗。

于是,冒顿单于放开了一个角,让刘邦等人撤了出来。

经此一役,刘邦知道了:匈奴也没那么简单,自己差点饿死!

此后,在刘敬建议下,刘邦采取了和亲送礼物的政策,尽量不动刀兵,直到汉武大帝时......

总之一句话,在“白登之围”中,冒顿一时半会吃不掉刘邦,而汉军大部队也渐渐赶来,加上韩王信的残部可能有异常,如此情况下,冒顿才做出了“放开刘邦、放弃白登”的理性选择。

很多历史文章中,夸大了冒顿爱妻的作用,实际上,冒顿早就判断出了形势,自己方有三重风险,如果不解决好,才是匈奴悲痛的开始。

不要小看匈奴历史上最为出类拔萃的统帅!

“白登之围”冒顿单于为什么放了刘邦?

冒顿之所以放过刘邦,只不过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和刘邦演了一出戏罢了。

如果他真敢一直围困刘邦,最后后悔的肯定是匈奴。

白登之围,刘邦称帝后最大的危机

刘邦出生于草莽,却能推翻秦朝击败项羽,最后建立了汉朝,说明他不是一般人。

当他登基称帝后,便开始着手消除异姓诸侯王。这时候,匈奴看到汉朝政局不稳,于是频繁骚扰汉朝的边境,韩王信被匈奴击败,改投匈奴。

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出击,企图一次性将边患问题解决了。

起初确实进展顺利,在汉军的攻势下,匈奴联军一败再败,溃不成军。

这时候,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知道正面与汉军硬刚不是个事,便采取诱敌深入之计,企图吃下汉朝的先头部队。

凑巧的是,先头部队是刘邦亲自指挥的。

自从当上皇帝后,刘邦有些膨胀了,忘了当年是怎么被项羽追着到处跑的,他觉得匈奴不是自己的对手,于是不顾劝阻,率领先头部队就和匈奴开战。

结果,刘邦被40万匈奴大军围困在了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

刘邦被困了七天七夜,由于当时天气寒冷,加上缺乏补给,只得采取陈平的计策,派人重金买通冒顿单于的阏氏(可以理解为皇后或者皇妃),在她的劝说下,冒顿才放了刘邦一条生路。

冒顿有太多理由不能杀刘邦

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冒顿因为阏氏的一席话就放过了汉朝皇帝?

当然不是,冒顿的行动是充分考虑过利害得失的,只要理解了其中的逻辑,你就会发现,冒顿放过刘邦是必然的结果。

冒顿不会因为区区一个阏氏就放过刘邦。

冒顿以往的行径已经表明,他并不怎么看重自己的阏氏。

此前他就为了权势,牺牲了2个阏氏。

先说说冒顿的第一个阏氏,准确说应该是妻子,因为那时候冒顿还只是王子,他的父亲才是匈奴的单于。

冒顿为了训练一支对自己忠心不二的军队,制定了一套苛刻的训练方式。

他会射出一支响箭,响箭射到哪里,部下就要射哪里,不射箭的人都要处死。

他先射鸟兽、接着射自己的爱马,后来又射自己的妻子,最终训练出一支绝对忠心的军队。

凭着这支军队,他才能夺取单于之位。

后来冒顿当上单于了,另一个强大的草原势力东胡,向他要宝马、要阏氏,他都给了。

当然,最后东胡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被匈奴所灭。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冒顿并不在乎自己的阏氏,所以阏氏的一席话,并不是他放过刘邦的原因。

那么,冒顿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对于冒顿来说,称霸草原才是匈奴人该做的,至于汉朝,能延缓其恢复实力就行了。

匈奴是个游牧民族,种族的存续全仰仗水草丰富的牧场,这使得他们的野心也限制在草原上,至于中原地区,他们要了能干嘛?难道要匈奴人改种地?

看看历史就会发现,冒顿做上单于后,其主要用武的方向其实是在草原上。

当时,草原上最大的势力有三股,除了匈奴外,还有东胡和月氏。

冒顿上任后的头等大事,就是消灭了东胡,击败了月氏。

接着,他吞并了楼烦和白羊河南王的土地。后来又征服了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地,成为了名至实归的草原霸主。

可以说,当时的匈奴一直在忙着征战草原,并没有多少精力搭理汉朝。

那么匈奴又为什么要不断派兵骚扰汉朝呢?

真实原因说出来吓你一跳,是出于对中原国家的恐惧,匈奴害怕中原再次强盛起来。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有三个和匈奴是邻居,匈奴一直讨不到多少好处。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就更了不得了,派大将蒙恬率10万大军,直接将匈奴赶到了黄河对面,收复了大量土地。

直到秦朝灭亡,中原大乱,匈奴人才在冒顿的率领下卷土重来。

匈奴可是见识过秦朝的强势,他明白汉朝现在是在休养生息,一旦其恢复过来,会怎么对待匈奴,冒顿心里都没底。

所以,他要花最小的代价,延缓汉朝的恢复速度。至于攻打汉朝,除非他脑子进水了才会这么做。

如果他真的杀了刘邦,那么相当于和汉朝全面开战了,这不符合匈奴的利益,所以他是不会杀刘邦的。

为了匈奴的政局稳定,冒顿也不能杀刘邦。

但凡对游牧民族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游牧民族里,贵族的权利大小和其手中的兵力有直接关系。

冒顿虽然是匈奴的单于,其实也只是最大的贵族罢了,很多时候他要考虑其他贵族的想法。

前面说了,如果杀了刘邦,那就意味着和汉朝全面开战。

那些大贵族肯定不会支持的,一方面意味着他们会损失大量兵力,另一方面,这种战争根本无利可图。

按照匈奴的规矩,士兵抢夺的战利品可以归自己所有。士兵捞不到好处,会对自己的贵族不满,然后这些贵族必然会对冒顿不满。

到时候,这些贵族必然会推倒冒顿,换个人当单于,然后和汉朝和解。

这就意味着,对于冒顿来说,杀刘邦等于自杀。

冒顿又不是傻子,当然不会这么做。不过也不会白白放人的,刘邦的使者肯定有许诺什么好处。

冒顿干脆放人的真正原因

能让冒顿如此干脆的放人,给冒顿阏氏的那点好处肯定不够,他如果抓了刘邦,可以从汉朝换取大量财物。

刘邦许诺的好处史书上没有明文记载,然而从历史来看,只有一件事值得冒顿这么做,那就是和亲。

就在冒顿放走刘邦不久,双方就缔结了和亲的盟约。虽然叫和亲,但是不是送个公主过去结婚那么简单,汉朝每年还要送给匈奴一些物资,包括棉、酒水、米和其他食物。

这些东西都是草原上没有的,属于硬通货。有了这些东西,冒顿便可以安抚手下的贵族,他的统治可以更稳固。

因为冒顿压根就没想过和汉朝开战,只是想做他的草原王罢了,所以和亲的效果意外的好。

后来,在汉文帝时期,匈奴的右贤王侵扰汉朝边境,被汉文帝派人赶跑了。

为此,冒顿还特意写信和此事撇清关系,称这是右贤王的个人行为,与匈奴无关,

是不是真的和他无关,谁也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愿意破坏和亲,说明和亲的效果确实不错。

花了一点东西,就换来了汉朝几十年的太平,这买卖太划算了。

在这几十年里,汉朝修生养息,发展经济,增加人口,囤积粮草。这才有了后来的汉武帝驱逐匈奴。

如果冒顿一直围困刘邦,会怎么样呢?

如果冒顿既不进攻,也不放人,那匈奴至少要被打残,冒顿的单于之位也不保。

当时是大雪天,天寒地冻,刘邦这边缺物资,冒顿那边也好不了多少。

他兵力比刘邦多好几倍,消耗也就大了好几倍,但是匈奴是游牧民族,可没多少粮草供他在大雪天挥霍。

而且大雪天出战,很伤战马的,马可是游牧民族的命根子,所以匈奴这边根本耗不起。

而且刘邦后面可是有大部队增援的,汉朝这边当时可是出动了32万大军,虽然匈奴出动了40万大军,但是那可是匈奴的全部身家了。

匈奴的控弦之士只有三十多万,40万估计是把所有能骑马拉弓的人都算上了。

而反观汉朝这边,当年项羽和刘邦达到最后,手里还剩20万大军,这还不算龙且报销掉的10万大军,可见中原人口众多。

所以,汉朝出动32万大军,根本没用全力,如果刘邦动真格想要灭匈奴,动员个百万大军是没问题的。

如果冒顿一直围困刘邦,等到汉朝援军到达,刘邦必定和匈奴决战。

那时候的骑兵,面对步兵的优势可不像宋朝那么大。打到最后肯定是匈奴这边扛不住,冒顿八成会被那些贵族们抓了送到刘邦面前,请求和解。

总结

虽然史书上对于白登之围轻描淡写,好像刘邦用计轻轻松松就逃走了。其实这里面却有很复杂的利害考量。

白登之围最大的成果,大概就是汉匈和亲结盟了,虽然这个盟约也不算很牢靠,但是也保证了汉朝几十年的太平。

毕竟汉朝还保留着春秋战国以来流传下来的血性,和亲永远都只是缓兵之计,边患迟早要想办法解决的。

如果宋朝君臣能够好好学学这段历史,在签订澶渊之盟后励精图治,那么收回燕云十六州,甚至击败辽国、金国,都不是什么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