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曾经是刘邦的得意谋臣,为何倒戈投靠了吕雉?

陈平绝对是“眼珠一转十个计”一类的顶尖谋士,而且他是个审时度势,善于自保的聪明人。所以,他能做到先侍奉魏王咎,后追随项羽,再投靠刘邦,多次更换门庭,却安然无恙。刘邦去世后,他清醒地意识到,大汉即将是吕氏天下,所以提前就准备好了一份见面礼,把自己防护得严严实实。吕后一死,他又立刻摇身变成灭诸吕,拥立汉文帝的第一功臣,绝对是个在腥风血雨中,岿然不动的大神级人物。

陈平的身世

陈平自幼好读书,不务农。不过他读的不是儒家书籍,他喜好黄老之学,深得老子的“以无为求有为”的精髓。《道德经》被称为中国兵家的思想基础,陈平深谙其中的法力诈术之道,陈平一生献策无算,核心思想就是一个“诡诈”,这跟他精于老学有关。

陈平家里非常穷,连一扇像样的门都没有,到了婚娶的年龄,没人愿意嫁给他。有个叫张负的老人家慧眼识珠,他仔细观察打量陈平,觉得一个气宇轩昂的人,不可能一辈子贫穷。又悄悄到陈平家里考察,见他家虽然拿块破席子当门板,但门口车辙印却不少。

于是张负不顾家里人反对,将自己嫁了五次,都守寡回家的孙女,嫁给了陈平。陈平家出不起彩礼,张负帮他凑钱,婚礼操办酒席等开销,全部由张家拿,“倒贴”把孙女送到陈家。

事实证明,张老汉的眼光真是“蝎子粑粑毒一份”!

陈平的为人

秦末大乱,陈平觉得施展才华的机会到了,他首先投靠了魏王咎。虽然跟魏咎的个人关系不错,但陈平看出魏咎不是做大事的人,找了个机会开小差,跑到项羽门下。

项羽也不是个识才的明主,陈平没有得到重用。就在他闷闷不得志的时候,鸿门宴上,他认识了刘邦,觉得刘邦是个做大事的人,心思就活动了。

后来刘邦被项羽扣留在咸阳,张良求助于陈平,陈平“吃里扒外”,给项羽献计,调离范增,并成功说服项羽,放刘邦去封地就藩。不久,他再次开小差,逃离项羽投奔了刘邦。

因为陈平的这段经历,世人很看不起他,甚至给他编造了“昧金盗嫂”的丑闻。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陈平的智慧非凡人所比,同时他没有儒生附加自己身上的道德枷锁,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极善于自保自全。

投靠吕雉

高祖十二年,燕王卢绾反叛,刘邦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征,他派樊哙为将,代他出征。樊哙走后不久,有人给刘邦打小报告,说樊哙勾结吕后,可能在您百年之后要搞小动作。刘邦大怒,立刻让陈平携带圣旨,赶往前线,阵前斩杀樊哙,以周勃代之。

一路上,陈平打起了小九九。眼看刘邦身体状况挺不了多久,刘邦一死,吕后必然专权。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到那时候,吕后以他斩杀樊哙为由,能饶过他吗?

于是,陈平耍了个小滑头,宣读完圣旨,没有处死樊哙,而是把他押入囚车,带回长安,准备交给刘邦,由他自己处理。到时候,杀不杀,全是皇帝的事,他是快刀切豆腐,两面光,刘邦吕后谁都不得罪!

没想到走到半路,传来消息,刘邦“崩”了。陈平脑子快,眼珠一转,计上心头。他让队伍缓慢行走,自己一路快马加鞭,率先入长安,哭拜于刘邦灵前。

不要以为陈平此举,是出于对刘邦的哀悼,学问全在哭词里:您让我斩杀樊哙,我觉得我哪有权力斩杀大将呐,所以,我把樊哙给您带回来了!

他这边哭,那边吕后正等他哭完,准备下手报复他呢。一竖耳朵,噢?樊哙没死啊!做得好,很识相,看起来是自己人呐!

于是,吕后很受感动,好言安慰陈平,并给了他一个新官职——郎中令,辅佐新皇。

看看陈平这一路,一计接一计,滴水不漏。先是做好两面不得罪的计划;到了军中,为了防止意外,骗得樊哙毫无防备被逮捕;路上听到刘邦驾崩,违抗让他滞留荥阳的命令,强行入长安;到了高祖灵前,立刻巧妙地向吕后献上表忠的大礼包。

这种左右逢源的谋身本领,历史上无出其右,连张良都得以修道避世躲祸,人家陈平就有本事,始终让自己在漩涡中屹立不倒!

功过是非

陈平为啥投靠吕后?其实,吕后专权的迹象早就显现无疑,否则刘邦也不会对樊哙下黑手。其实吕后专权是刘邦生前布下的局,目的就是为了让吕后制衡功臣派。

刘邦深知刘盈过于仁柔,根本镇不住骄兵悍将,尽管异姓王被他基本砍光了,但朝中的功臣派都是土匪出身,刘盈镇住他们难度太大。在换太子不成后,他只能扶植吕后,期望通过吕后辅政,来制衡功臣派。

不想,吕后比功臣派更凶悍,让刘邦不由产生新的担忧。除掉樊哙,等于拔了吕雉这只母老虎的牙,让她攻击人力不足,防守绰绰有余。

陈平是何等聪明,他早就看穿刘邦的这步棋,而且他还前瞻性地意识到,没了牙的吕雉,照样可以吃人!

善于自保的陈平,他此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靠吕雉,而不是做刘邦希望的,天平的另一端。陈平不但没有做制衡吕后的砝码,相反,他积极投靠吕后,帮助吕后实现大封诸吕的愿望,因而深得吕后信任,这恐怕是刘邦生前没想到的事。

陈平是不是韬光养晦,为将来荡平诸吕做准备呢?虽然后来的情况确实如此,但我个人认为,在陈平决定投靠吕后的时候,他应该没有这个计划,估计他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活过吕后。他的行为,无非为了自保而已。

陈平曾经是刘邦的得意谋臣,为何倒戈投靠了吕雉?

也谈不上倒戈,陈平有人称他为“戏子”,是说他很会见机行事。

陈平为刘邦几次用计脱险,刘邦很看中他。后来刘邦受伤,有人在他面前说:樊哙要在你死后,与吕后一起报复戚夫人。刘邦大怒,派陈平周勃去杀了樊哙提头来见。樊哙正在燕国带重兵。陈平就和周勃商量,樊哙有战功,如果杀了,皇帝后悔了怎么办?再说了,樊哙可是吕后的妹夫。于是,两人不敢造次,将樊哙放进囚车,押回长安。果然,不久刘邦就去世了。樊哙被吕后给放了。

吕后专权,陈平周勃没有遭到迫害,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才得以善终的!

陈平曾经是刘邦的得意谋臣,为何倒戈投靠了吕雉?

吕太后想封自己娘家的哥哥兄弟们为王,征求右丞相王陵的意见,希望能得到他的拥护。

没想到王陵却不识相,说,这怎么可以呢?当年高祖可是对全国军民发过誓的,不是姓刘的不能封王。

闹得吕太后面红耳赤,回过头来又问陈平,左丞相,你怎么看?

陈平说,我完全拥护太后的意见。

吕太后笑道,好,还是陈丞相讲政治。当然,王丞相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吕太后提议,封王陵为太傅,辅佐皇帝左右,不再担任右丞相。

这实际上是一个明升暗降的伎俩。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得出。

王陵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一气之下不去就任太傅之职,请了个长期病假,杜门不出,连班儿也不上了。七年后,竟郁郁而终。

王陵被罢了官,吕太后亲自提议封陈平为右丞相,以自己最宠幸的佞臣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

审食其是吕太后的相好,虽然官居左丞相,但并不参与政事,而是留在吕太后身边工作,主要任务是陪着太后玩儿,让太后高兴。

审食其这个人也是沛县人。当年汉王兵败彭城西,刘邦的爸爸刘大爷和妻子吕雉都被项羽俘虏了被扣作人质,审食其不顾生命危险始终不离吕后身边。后来又经过长期的斗争考验,审食其始终忠心耿耿地跟随吕后左右,赢得了吕后的高度肯定和信任。

高祖驾崩后,审食其与吕太后的关系更亲密了。

审食其任左丞相后,连自己的府第也不回了,就长年住在宫中,朝廷中高官的任命以及一些军国大事,审食其都说一不二。

高祖临终时怀疑连襟樊哙谋反,陈平给他出主意派周勃去夺樊哙兵权,并将樊哙押解回京。

樊哙的妻子吕媭是吕后的妹妹,对陈平一直怀恨在心。一有机会就在姐姐耳朵边说陈平的坏话,说陈平任右丞相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不是喝酒就是调戏妇女,政治作风和生活作风都极不严肃,影响很坏,干部群众意见很大。

这些消息传到陈平耳朵里,陈丞相不但不收敛,反倒更加变本加厉,肆无忌惮。

吕太后听说了,不怒反喜,因为她觉得陈平这个人没有政治野心,是一个不用防备的政治混子。

有一天,吕太后就把妹妹吕媭叫来,当面对陈平说,老百姓有句俗话说,“儿妇人口不可用”,就是说,小孩子和女人的话都不可信。我与你是患难之交,你办事我放心,对别人的谗言你不要介意,我保你。

后来吕太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双手举得最高,口号喊得最响,表现得比任何人都无限忠于吕太后。

吕太后感到非常欣慰。她觉得有陈平这样足智多谋的老臣辅佐自己的哥哥兄弟,这天下就会永远是老吕家的了。

但是,吕太后病死后不久,陈平就与太尉周勃合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诸吕一网打尽,拥立代王刘恒为帝,使汉室江山重新光复。

陈平曾经是刘邦的得意谋臣,为何倒戈投靠了吕雉?

陈平曾经是刘邦的得意谋臣,为何倒戈投靠吕雉,其实也不完全投靠吕雉,主要也是为了生存保命,再一个是为了以后辅佐小皇帝。

陈平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

在刘邦称帝之后,杀了很多有功的大臣,可是,陈平没有遭到杀害。陈平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谋士,尤其,在刘邦死后,吕雉没有人约束,就开始大肆的胡作非为,陈平为了保命,也变的识时务者为俊杰,有时,什么都要顺着吕后,为人也比较低调。

就拿韩信来说吧,平时狂妄,处处和吕后作对,最后还是被吕后所害,虽说韩信的死和萧何有关系,萧何也是在吕后的威逼之下,出了计策将韩信杀害。

这两个人都是 一个很好的比对,所以说陈平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不得不听从吕后。由此看来,陈平是一个及其精明的人,在情非得已之下,就变成了一个随风两头倒的人。

陈平也是为了以后辅佐小皇帝

陈平投靠吕后是有目的的,有什么目的。陈平受到刘邦的赏识,陈平记在心里。陈平看出吕后的野心,也知道吕后的权利,和吕后作对只有死路一条,所以陈平只能投靠吕后,保住自己的性命,以后好辅佐小皇帝,不让吕后的野心得逞。

陈平也不想让刘邦的江山,不费吹灰之力就改了姓,这样看来陈平不是一般的谋士,能看出吕后想夺取刘邦的江山,只有保住性命才能挽救刘氏江山。

吕雉死后,陈平和周勃策划了一个计谋,将吕氏人员全部杀死。这也是为了让小皇帝坐的皇位坐的更稳一些,这也是陈平的用心,陈平也是忍辱负重,成就了一个大的计划。

陈平这样做也算是报答了刘邦的重用之恩。

综上所述:陈平在情非得已之下,投靠了吕雉,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为以后帮刘氏江山的翻身做准备,也算是陈平用心良苦。

文:长城

图:网络

以上为鄙人观点,原创不易,请不要搬运,欢迎关注,多多评论交流。

陈平曾经是刘邦的得意谋臣,为何倒戈投靠了吕雉?

谋臣渊深

陈平初侍魏王咎,后归项羽,汉军还定三秦时再投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全程参与了楚汉战争、剿灭异性诸侯王战争以及汉匈平城之战。

他向刘邦提出重金离间项羽群臣的建议,并亲自操作实施,成功离间了项羽和亚父的关系,使亚父忧愤而死。

公元前201年,陈平建议刘邦伪游云梦,在韩信只身面圣时,逮捕韩信,褫夺韩信的楚王之位。

公元前200年,汉匈首战,刘邦所部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陈平以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使得单于大军让出一条小路,刘邦众人得以脱逃。

明哲保身

刘邦死后,陈平因樊哙一事而得吕后重用,被拜为郎中令。

惠帝六年时,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右丞相王陵治事。

王陵免相后,与吕后宠臣审食其并为左右丞相,左丞相审食其常侍吕后、不治事,陈平治丞相事。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所以实际掌权者为吕产、吕禄等人。

匡扶刘氏

吕后死后,陈平联合太尉周勃诛杀诸吕,拥立文帝,故有匡扶汉室之功,因此与周勃并为左右丞相。周勃治事,陈平辅之。

周勃因不习文学,难堪丞相之事,后陈平专任丞相事。

总结陈平

陈平有盗嫂收金之蜚语,无论真假,陈平并未直接辩驳此事。可见陈平处事的灵活性要胜于道德感。这是其能够在吕后朝免于屠戮排挤且荣身三公的重要原因。

陈平谋深非常,无论是战场诡计还是为人处世,甚至权力争斗,他既有保全自己的能力,又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腕。这是陈平与一众沛丰集团所不同的地方。

最为狡诈的人才能活到最后。而朝堂如战场,生存下来的人呢才能有所作为。王陵确实耿直无二,但生存不下来,就不能有所作为,也就不能匡扶汉室。所以,这种耿直值得歌颂但未必堪以大用。

但正是因为太过灵活而无耿介,所以刘邦评价陈平是“智有余,然难独任”,而匡扶汉室的还是周勃之属。所以,有陆贾的当机立断,有周勃的敢于任事,陈平的谋深似海才能由为己而为公,最终建立功勋。

至于为何投靠吕雉,不好说,陈平这种人不是投靠不投靠的问题,而是看能不能获得利益的问题。在吕雉处能获得利益,则陈平不顾驻守荥阳的诏令,非要跑到长安哭拜刘邦而表功吕后:自己没杀吕雉的妹夫樊哙。因为长安有机会而荥阳无利益。

是否伪事吕氏,也不好说,因为陈平到死都不能打进吕氏家族的核心圈。他这个丞相也仅是多干活而不掌权。

至于匡扶刘氏,也只能说陈平还是有忠心的,但这忠心有几分,肯定不如王陵、周勃等一众沛丰集团。但是,刘邦的重用,吕氏的排挤,以及吕后死后吕氏家族的势弱与无能,孰轻孰重,曲逆侯陈平的智慧足以让他相时而动。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陈平或许就是如此的“君子达人”吧。

陈平曾经是刘邦的得意谋臣,为何倒戈投靠了吕雉?

在历史上,男权社会上,吕雉武则天,绝对是超一流的政治家,她们深明平衡和妥协的政治手段,在用人治国问题上,看得很远很透!

陈平是个什么人,刘邦看得明白,也知道这小子操守问题很大,所以临终一条妙计,让他去杀那杀猪的,意在坚陈平之利场!陈平也非常人,知刘亭长命不久矣,拖而不办,算是留一条人生小路,因此在与吕雉处事中,便走一步看三步,始终在吕刘老臣三大集团中摇摆,说到底,谁为最后胜者,他必然会倾向于谁。以陈小子的人品,这就是他立世的立场和作派,他要永久地处于胜者的位置上,这一点他真作到了!

虽然在吕氏集团盛时,陈平看似投靠过去,其实陈与吕心中都明白,当时吕雉需要大臣中有这么个人支持她,这也仅是表面功夫,两人心中都有数,吕后在一天,这种关糸能平衡下去,吕后不在了,如果吕氏子孙有雄才大略,能掌控朝廷,这陈平的聪明劲,也不会如何;但反之,吕氏不争气,陈平肯定会振臂一呼,断掉吕氏的!

陈平从没有真心投过吕氏集团,这表面的一切作派,是他的一种自保而已!他是一个十足的政治投机客,操守比厚重少文的周勃差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