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进入洛阳后,本可逐鹿中原,为何却连出三昏招致使兵败身死?
董卓本质上就是一个军阀,不具备政治家的才能。抛开《三国演义》的描述,个人认为,董卓之所以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好形势下,落得身死人亡,关键在于,他亲手砍到了作为政治家生存的三根支柱:士族阶层、地方军阀和民生。
失去士族阶层的支持董卓控制朝政之初,已经意识到,凭他一个“外来户”,想完全控制朝政,难度太大。朝廷士族阶层关系错综复杂,面对军阀的刀枪,他们表面上看处于弱势地位,但实际上,相对于庞大的东汉官僚系统,董卓的靠野蛮的武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董卓的策略是两手抓:一手以白色恐怖,清除异己分子,一手大力提拔被禁锢打压的失势势力。
这个策略看起来很美妙,至少他可以获得一半士族阶层的支持支持。可实际情况是,被打压的一派已然成了他的死对头,被提拔的一类也不鸟董卓!
其实就是董卓没掰过来筋,士族阶层那帮书呆子,岂是你一个粗野的军阀就能拉拢的?士族阶层本就是一个利益集体,董卓就是个靠“黑社会”起家的土匪,永远不可能融到士族群体。董卓太一厢情愿了。
比如大才子蔡邕,流亡了十几年,面对董卓的示好,人家说不想出仕,哪是不想,是不愿意跟董卓为伍!董卓很伤自尊心,说了句狠话:你要是不给面,杀你全族!
蔡邕狠不过刀片,委曲求全来洛阳上班,但那颗心,从来不属于董卓。
所以,董卓拉拢士族的策略就有问题,最后被士族阶层的王允等人干掉,也不意外。
得罪地方军阀势力这几乎不可避免,他本人就是军阀,军阀的特点就是谁也不服谁,仗着自己的私人部曲到处秀肌肉。
董卓要想收拢地方军阀,首先得去掉自己的军阀身份。这等于割他的肉,行不通。
因而,董卓在朝内耀武扬威,就差让汉献帝替他擦鞋,宫墙之外却是喊杀声阵阵,完全是冰火两重天。
剿灭董卓的成功,是士族阶层的功劳,点燃反董第一把火的却是地方军阀势力。自打董卓踏进洛阳城开始,各地反董势力就没消停过。
董卓几乎没有对地方军阀势力,做出过任何有意义的分化拉拢政策,大概他对自己的战斗力太过自信了!
失去民众基础封建社会底层老百姓最弱,统治者很少有真正关注他们的。军阀出身的董卓更是如此,他对老百姓的虐杀和盘剥,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山贼。
史书记载,董卓经常纵兵抢劫百姓,随意欺男霸女,弄得老百姓转眼间大片空室。他就不明白一件事,没有老百姓,粮食、衣物、军饷都从哪儿来?
他的倒行逆施,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对他的义军永远也清剿不了!
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果失去了以上任何一方的支持,统治就不会稳定。像董卓这样,同时失去生存的三根支柱,别说逐鹿中原,想找块葬身之地都难!
董卓进入洛阳后,本可逐鹿中原,为何却连出三昏招致使兵败身死?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董卓进洛阳时期,整个东汉王朝的统治结构并没有崩坏,依旧是以世家门阀为统治阶层的情况,因此出身低微的董卓是无法的到他们的支持,进而取代汉室的。
董卓进入洛阳后,本可逐鹿中原,为何却连出三昏招致使兵败身死?
不知道题目中的三个昏招指的是什么。我猜测是换皇帝,迁都和中了美人计。其中,我认为换皇帝是是最昏的那一招。
为什么这么说呢。迁都其实情有可原,毕竟强敌都打来了,打不过就只能逃了不是。第三个中了美人计这事,本就是三国演义杜撰的,其实董卓只是中了司徒王允的离间计。这种计谋,他不上当,吕布上当就ok了。也谈不上是他的一个昏招。但废帝自立这事,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昏招了。为什么呢,当时董卓其实只掌握了京城附近的兵权。出了京城,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听他的。原本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慢慢将地方变成自己的人,可是来了个换天子,这就让天下都知道了,他想篡位,就连他安排出去做官的人,也有很多起兵反他。
那为何董卓要费了刘弘,改立刘协呢?
董卓进京之时遇到出逃的刘弘和刘协,当时刘弘虽贵为皇帝,却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回答的支支吾吾,但旁边的刘协虽然年龄小,但是却对答如流,这就给董卓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董卓专政前期,其实也极力讨好名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起码董卓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这给他造成了一种他的积累已经足够的错觉,以为大多数人都会支持他。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迎立皇帝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功劳,董卓觉得自己立下这个大工,汉献帝会对他感激不尽。
董卓进入洛阳后,本可逐鹿中原,为何却连出三昏招致使兵败身死?
失败的原因用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第一政治斗争觉悟不够 第二个人的修养 知识水平跟他当前所处位置的水平不匹配 第三 挑战几百年汉室正统的思想 失去了天下人的人心(汉朝那么多诸侯有谁敢像董卓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