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宋朝胜利了,为何还要向辽国纳贡?
这个说法不成立,澶渊之盟前,宋军并没有取胜,顶多是局势上占了些上风;辽国也没有战败,只是损了一员大将,存在一些危机而已。按当时的状况,如果战争持续,很难说宋朝一定胜,甚至存在“靖康之变”提前上演的可能。向辽国纳贡,看着比较耻辱,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澶渊之盟的历史背景宋辽之间的战争,矛盾点就一个:燕云十六州。自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中原门户打开,失去了防护的屏障。北宋建立后,太祖赵匡胤面临着南北双线作战,他定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步伐。然而,在赵匡胤统一了南方后,却“半道崩殂”,将燕云十六州的事,留给了后人。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一直想超越哥哥赵匡胤,收回燕云十六周,无疑是彰显他能力的最好证据。他先后两次北伐,不想,不但没有收回失地,反而把赵匡胤积攒的家底全部丧失殆尽,从此北宋军事力量一落千丈。
景德元年,辽国以报复北宋“雍熙北伐”,收复瓦桥关为借口,由太后萧燕燕与辽圣宗母子亲征,兵入中原。一路上辽军势如破竹,连克遂州、定州和云州,直逼黄河北岸,严重威胁到都城汴梁。
宋朝一片惶恐,很多大臣建议迁都,以避辽军锋芒。寇准力排众议,几乎是连哄带骗,连拉带拽地把宋真宗弄到了澶州前线,以皇帝亲征鼓舞士气,坚决抵抗辽军。
宋真宗亲临前线,大大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军心开始趋于稳定。相反,辽军陷入了与宋军的拉锯战。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辽军大将萧达凛(就是此人当年俘虏了杨继业),过于骄纵,巡城时离潭州城太近,被宋军守城士兵,用床子弩一箭射穿头颅!床子弩是宋军的秘密武器,发射距离可达1500米,剪杆长度达两米。
萧达凛的死,让萧太后非常悲痛,她大哭一场,因而辽军士气大衰,于是就提出议和撤军。
面对辽国抛过来的橄榄枝,宋真宗不顾寇准的反对,坚决响应辽国的议和提案。他派曹利用作为使臣,与辽国人谈判,达成了《澶渊之盟》,答应每年向辽国纳贡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国以白沟为界,结为兄弟,互开榷市。由此开启了宋辽两国百年和平。
澶渊之盟前宋军胜利了吗?对澶渊之盟,后人普遍认为,北宋是在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事实是这样吗?从上文描述可以看出,在辽国人兵围澶州前,大宋是节节败退,丢城失地,如果不是寇准力主皇帝亲征,在宋真宗那会儿,北宋就变南宋了。
澶州之战实际上双方没打起来,就是拉足了架势对峙,谈不上谁胜谁负。辽军死了一员大将,史书很矫情地说,因此辽军士气受损。这话有点言不由衷,为什么不是萧达凛的死,让辽军群情激扬呢?
显然,一个萧达凛的死,不能左右辽国的军事行动。那么萧太后为什么要撤军呢?原因有三点:
一是辽军在河北的军事行动太顺利,前锋深入宋境,战线拉得有点长,补给很容易出问题。
二是在辽军的背后,河北广大土地并没有完全被征服,比如杨延昭就在辽国军队的身后跟着,随时后可能从背后袭击辽军。
三是宋军因为皇帝的亲征,士气正旺,两军陷入拉锯战,这对远征的辽国不利。
所以,辽国提出议和,并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不利因素的存在,担心情况发生变化,想敲一笔竹杠就收手。
如果没有澶渊之盟会怎样这是历史假设,各抒己见。我个人认为,假如宋辽达不成协议,双方必须兵戎相见,我觉得结果无非如下两种:
一、辽军败走澶州城下
辽军在澶州失败,宋军有没有可能一举歼灭辽军主力,甚至俘虏萧太后与辽圣宗?我觉得不可能。辽国这次征伐北宋,太后、皇帝母子齐上阵,不可能冒被俘的风险。况且辽国人已经打下了沿途多个州县,这些州县已经成了辽国人的据点,即使澶州失败,这些据点让辽军自保一点问题都没有。
单纯从军事实力上看,宋军与辽军相比,差距很大,暂时的僵持,是因为宋军得了地利和人和。士气这东西可以逞一时之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宋军想一举扭转乾坤做不到。
辽军最坏的结果是,主力部队损失严重,萧太后母子狼狈回国,占领的城池再吐出来,伤不到辽国国本。
这个结果就是,数年后辽国卷土重来,就看在此后的几年里谁能恢复的更快。这一点,说句心里话,我不看好大宋,大宋的军事孱弱是制度层面的问题,改不了,是根。辽国失利伤的是表,其政治基础可以保证他们几年内恢复元气。
二、澶州被辽军攻破
澶州能被辽军攻破吗?太有可能了!别看大宋士气旺,但朝政的复杂性,及长期以来军事指挥制度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大宋的武备。
自宋太宗起,以文抑武、监军制、战阵图制等搞笑的军事制度,让将领们吃尽了苦头,他们等于是被绑着手脚上战场,失败是必然的,胜利才是偶然的。
所以,不要太高估澶州城下,宋军一时的先机,没多大用。不信可以看看当年赵光义亲征的“雍熙北伐”,一开始势如破竹,连北京外城都打下来了,说失败立刻兵败如山倒,赵光义本人都被射伤了。
一旦澶州城被破,大宋就是惊天巨变,也不用“靖康之变”了,辽国人就提前灭了宋。正因为如此,当时很多人反对宋真宗亲征,包括后世史学家,很多人认为,寇准的计划过于冒险,实际上是拿宋真宗的命做赌注。
综上所说,澶渊之盟,向辽国人纳贡,看着非常郁闷,但在当时情况下,也不能说是失策,更不能说是窝囊,谁让大宋打不过人家呢!
澶渊之盟宋朝胜利了,为何还要向辽国纳贡?
澶渊之战中,宋、辽双方都可以说自己胜利了,如果坦诚一点,他们其实也都可以说自己失败了。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自从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北伐和雍熙北伐均遭惨败之后,两国的军事对峙逐渐升级。此时,宋军已经是“谈辽色变”了,而辽国则在处理内政的同时整装待发,终于在公元1004年发动了战争。
这一次,辽国承天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宋真宗赵恒也在寇准的软硬兼施之下御驾亲征。但是,这场灭国级大战中,双方都觉得自己要满盘皆输了,所以才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当时的形势是——宋朝始终惧怕辽国,此时的辽国已经长驱直入上千里,一路打到了黄河边,如果顺利渡河,汴京就要失守了!宋真宗装神弄鬼还行,到了真刀真枪打仗的时候内心已经恐惧到了极点,所以始终在寻求议和的机会。对于辽国来说,他们虽然有着强大的武力,但是孤军深入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宋朝北方部队的包围之中(此时北方有十余万部队作壁上观,虽然不敢出战,但是有一定的震慑力),在关键时刻,辽国诸将萧挞凛又被宋朝八牛弩射杀,辽国军心动荡,也开始寻找议和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都觉得自己这是要完败了,条约才得以签署。
对于辽国来说,他们得到了每年三十万两匹的银、绢。而北宋则得到了瀛州、鄚州,与辽国在法理上确认了以白沟河为界。
大家别以为宋朝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放弃北伐、给辽国岁币就是失败了。要知道瀛州、鄚州等地可是人家后周世宗柴荣从辽国打下来的,此前则是后晋石敬瑭献给辽国的。后晋的领土献给了辽国,后周又从辽国强占了,现在辽国又承认自己被后周强占的领土属于北宋,天下也没这个理啊!
宋太祖赵匡胤从开国就设置了“封桩库”准备用钱赎回燕云十六州,澶渊之盟后也算是如愿以偿了,当然,如果后世子孙能有赵匡胤一半的军事能力,这些钱也肯定不是用来交岁币,而是补充军需了。
澶渊之盟宋朝胜利了,为何还要向辽国纳贡?
可能大家都比较纳闷、疑惑,作为胜利的一方,宋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向辽纳贡?
我来为大家分一下,解除疑惑。
一、宋辽征战多年,急需和平。
五代十国时期,燕云十六州被辽国所窃取,所以在北宋时,没有地利优势作为保护屏障,便需要养许多军队来做边防,需要消耗大量军饷。
北宋初期,宋辽之间征战了数十年,互有胜负,朝廷每年支持战争,需要消耗大量钱财,赋税都加在了百姓身上,而且百姓还要被迫参军入伍,苦不堪言。
所以,朝廷和百姓都非常迫切的呼吁和平。
二、以战求和。
如果不战求和,辽国的胃口可能会很大,一点岁贡根本满足不了辽国的胃口,辽国可能会继续南下侵略。
所以,以战求和,在宋军胜利的情况下,才能签定比较合理的盟约,辽国也不会提出无理的要求,岁贡也不敢多要。至于盟约里的那点岁贡,比战争消耗可小多了,与北宋财政收入相比,那点岁贡可就更是小数目了,不值一提。
三、议和利大于弊。
据史料记载,宋辽之间一场的大型战争,需要消耗上千万两白银,而对于盟约中的三十万两白银来说,岁贡太少了。而且,《澶渊之盟》条约中规定开放榷场,即贸易通商的市场,给辽国的岁贡都能够轻易的从辽国赚回来,而且还赚的比岁贡多,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
所以,议和利大于弊,签订盟约无可厚非。
四、北宋重文轻武。
鉴于五代十国的情况,北宋为防止武将篡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军队战斗力比较低,所以此次宋军胜利,属于侥幸,不可能保证一直胜利下去,再打估计就没那么顺利了。所以才签订盟约。
澶渊之盟宋朝胜利了,为何还要向辽国纳贡?
当时两国处于胶着状态,从总体的局势上,背诵还是占优的,因为此次辽国侵宋,打得很突然,依仗自己的骑兵优势突进得很快,整体上给北宋的应战带来很大被动,但是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御驾亲征,是辽国进攻的速度降了下来,这时候战局就出现了扭转,如果辽国顺利,后方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虽然有些地方还在宋军的占领之下,但那些地方的将领惧怕辽国,是不敢轻易出动的,如果辽国的胜势衰减,遇到卡顿,甚至可能失败,那些隔岸观火的宋军必然会趁火打劫。所以辽国不用战败,只要局势上有转为劣势的一点表现,后方就危险了。
澶州城下,辽军遇阻,在想推进困难了,局势进入僵持阶段,虽然宋军还是处在辽军的包围之下。在局势上并不占优。而在这时萧挞览被宋军射死,这对辽军来说,心里打击是巨大的。萧跶览是辽国此次出征的主将,他战功卓著,再对高丽和北宋保持着不败战绩,是辽国兰陵郡王,擒获过宋将王先知,攻克遂城、祁州。是辽国军队眼里的战神级人物,他的死对辽军士气打击巨大,辽圣宗和萧太后也失去了主心骨。他们又对自己的后方非常担心,于是答应求和。
北宋一面也好不到哪里去,澶州之战,虽然阻止住了辽军进攻的脚步,射死了萧跶览,但是局势仍不乐观,辽军并没有被重伤,也未失去主动权,北宋只能算是暂时顶住了。至于辽军背后那些军队,宋真宗指望不上,除非他在澶州取得明显优势,那些人才会发挥作用,否则会一直持观望态度,等局势的发展。
最关键的是宋军在对辽作战中几乎没怎么赢过,对战争持续下去持悲观态度,即便是这次能沾到一点便宜,以后战争无休止的持续下去,军事力量薄弱的北宋吃不消,借着这次机会议和,从此双方罢战,符合北宋的利益需求。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双方捂手言和。
北宋损失并不算大,对于经济繁荣的北宋来说,那点钱算不得什么,完全可以通过议和以后开放双边贸易时的贸易逆差赚回来。但是北宋也从此失去要回燕云十六州的合法理由,等于承认燕云十六州属于辽国的土地。
澶渊之盟的效果持续了近百年,两国边界从此再无战事“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
澶渊之盟宋朝胜利了,为何还要向辽国纳贡?
檀渊之盟,宋军获胜,本可以乘胜反攻,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是宋真宗和多数官员畏惧辽国,在辽国有意求和之时,就顺水推舟与辽国议和。宋真宗交代议和的官员,只要不割地,能讲和,辽国要钱可以给他们。就这样,宋辽两国达成协议,以白河为界,宋每年向辽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结束了长达40多年的战争,两国之间此后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澶渊之盟宋朝胜利了,为何还要向辽国纳贡?
弄清一个事实,“澶渊之盟”签订之前北宋并未胜利,辽军也没有失败,双方只是拉开了战势,小规模打了几场热身仗,北宋军王先和、王继忠等将被俘虏,辽主将萧挞凛战死,双方势均力敌,此段在《宋史》记载稍有些夸大嫌疑,总的来说北宋军打得不错,占了上风,辽军由于主将未捷先死很被动,遂提出停战议和,此举正中宋真宗下怀,拍手叫好,于是就有了“澶渊之盟”宋辽百年和平。
图为宋真宗赵恒,澶渊之盟的主角。
在历史上交战一方无底气参战、或实力不足不敢战的,以一场小范围的胜利获取谈判资本,获取最大话与权后与敌方停战议和的,还议成了不平等和约的,有几次案例,比如1140年南宋取得几场大捷,赵构在宋军可战而不战的情况下与金人议和,称臣赔款、岳飞成了刀下鬼,这就是《绍兴和议》;1885年中法战争,清军在陆路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统帅被重伤情况下,李鸿章自认为获得最大限度砝码后与法国人议和,法国当时政权更替无暇顾及情况下,还是签订了《中法新约》,丢了越南、丧失了一些主权。
宋辽澶渊之盟形势图。
1104年的宋辽一战也是上述情况,辽国在萧太后治理下有了再次发动侵略战争的本钱,于是萧太后和辽圣宗亲征、由萧挞凛任主将,率20万一路势如破竹,打到澶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距离北宋的都城汴京仅一河之隔,只用时2个月,北宋情况十分危机,宋真宗准备南逃,让大臣求和,宰相寇准抱着皇帝的腿,哀求宋真宗也亲征,咱堵一把,如果赢了就一雪前耻,输了再逃也行,于是宋真宗亲赴战场,由于宋军畏缩在城内不出战,辽军天天在城外喊话宋军也不出来,一天辽将萧挞凛去澶州城下遛弯,准备亲自喊话,谁知被埋伏在附近的宋军弩兵发现,找了个机会给射死了,这下辽军大惊,宋军大振。
图为寇准,时任宰相,澶渊之盟后宋真宗认为是城下之盟的耻辱,将寇准一贬再贬。
本来宋辽军开战时,私下双方使者整天黏在一起,宋使求和辽使一直没答应,谁知主将出去一趟有去无回,战还没开打主将死了,这时的辽军也因战线太长隐患很大,军中开始蠢蠢欲动,省时度势的萧太后答应了求和,而宋军这边由于宋真宗亲临,勤王兵马已集结了几十万,这时完全可以趁势出击辽军,但骨子里就有怯意的宋真宗巴不得议和,于是本有机会掌握主动权的北宋丧失了机去,谈判桌上主要问题就是辽军退兵问题,退兵就要有条件,于是宋真宗是哥,辽圣宗是弟,哥哥每年给弟弟30万,平时两家还要互相走动,这就是“澶渊之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