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发小,他为什么要反叛?

卢绾造反实际并不坚定,有受蛊惑的成分。卢绾造反很伤刘邦的心,缓过神来的卢绾,也很后悔,他并没有立刻叛逃匈奴,而是选择滞留长城边境,想亲见兄弟刘邦,以图挽救自己。不想,等来的却是刘邦驾崩的消息,不得已,他只好率众投降了匈奴。

发小情谊

在刘邦的阵营中,卢绾最特别。他几乎没多少战功,也不见良策奉献,但却是早年追随刘邦的家乡子弟中,唯一被封王的。

这跟两人发小情谊有关。卢绾与刘邦两家是世交,他俩住一条巷子,还是同一天出生。自幼两家关系亲密,卢绾与刘邦光腚娃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造反,关系不是一般的铁。

因而刘邦对卢绾比对谁都偏爱,造反初期,卢绾是刘邦宾客,当汉王后,卢绾官封太尉,逐鹿中原后被封侯。

燕王臧荼被灭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在他眼中,也只有这个发小,才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异姓王。

史书很少有卢绾跟其他开国功臣之间的交往描写,估计无功受禄,功臣派也不大愿意跟他交往。

卢绾造反始末

事情由陈豨造反引起。陈豨造反后,卢绾奉命从燕国出兵攻打盘踞在代地的陈豨。为了迅速拿下代地,卢绾派一个叫张胜的手下出使匈奴,想联合匈奴,夹击陈豨。

问题就出在这个张胜身上。他在途中碰到一个人——臧衍,前燕王臧荼的儿子,此时他已经叛逃匈奴。

臧衍对张胜说,你和你的主子卢绾之所以得到信任,原因就是因为有陈豨在。假如陈豨被灭,卢绾还能保得住燕王吗?所以,要想长久保富贵,只有一个办法,陈豨、卢绾及匈奴,你们三方必须得演一出“三国演义”,边打边养,谁也不能灭了谁,这样刘邦就拿你们没办法了!

张胜受到蛊惑,就替卢绾做主,让匈奴帮陈豨。在张胜没回来前,卢绾并不清楚他的意图,并且怀疑张胜投降了匈奴。于是卢绾就把情况向刘邦做了汇报。等张胜回来后,把情况向卢绾说明,卢绾大脑瞬间短路,觉得张胜说得很有道理。

由此,卢绾开始跟发小玩起了心眼。不想这事被刘邦知道了,当匈奴投降的人说明真相后,刘邦伤透了心,与众人斩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王!最信任的人都能反,还能信任谁?

不可挽回

面对刘邦的大军,卢绾不是对手,燕王是当不了了,怎么办?摆在卢绾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束手就擒,低头认罪;二是跟发小彻底分道扬镳,投降匈奴。

此时,卢绾清醒过来,都怪自己受人挑拨,一时糊涂。但决不能向周勃投降,卢绾跟这些功臣派关系一直不咋地。他决定滞留边境,等刘邦亲征时,亲自向刘邦解释,燕王当不了,好歹看在以前的情份上,留个富贵也行了!

可不想,刘邦没来亲证,他出远门了——驾崩了!卢绾彻底没机会了。这倒霉的卢绾,这才发现,自己混了一辈子,除了刘邦,没第二个人可以依靠!吕雉恨不能把异姓王全部砍光,更不能信任!

于是,卢绾别无他路,只能投降匈奴,匈奴人也没亏待他,也给了他一个王爵。他死后,他儿子老婆又回到汉朝。

一对发小,终因卢绾的犹疑,导致决裂。不过说实话,以卢绾无功受禄,其实早就被架在火上了,没有陈豨的事,早晚也会扯到别的事上,不是他的,交出去是才是必然!

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发小,他为什么要反叛?

有一种友谊最牢固,那就是发小;有一种感情最珍贵,那也是发小。刘邦和卢绾就是发小,而且两家住在同一条巷子里,两家的大人是好朋友,最特别的是两人还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

刘邦小时候特别爱捣蛋,出了事就跑到外面去躲,卢绾总是陪着他。刘邦起兵后,卢绾也一直在刘邦身边,亲密程度无人能比,他可以随便出入刘邦的卧室。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谋反被平定后,刘邦就让卢绾去北边做了燕王。

汉十一年,陈稀在代地起兵反叛,刘邦亲自领兵征讨,卢绾也从北面配合进攻陈稀。但是当他的使者从匈奴回来后,卢绾就改变了策略,他决定和陈稀、匈奴结成同盟,连成三个点互相呼应,让刘邦顾此失彼。

刘邦从陈稀和匈奴的叛将那里得到消息,就断定卢绾造反了,他于是命令樊哙去攻打卢绾,卢绾带领家族一行人投奔了匈奴,一年后在匈奴去世。

那么,卢绾作为刘邦最铁的发小,为什么会造反呢?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正因为卢绾是刘邦从小玩到大的发小,所以他对刘邦的脾气和秉性很了解,没有人比他更知道刘邦气量狭小、爱猜忌和不能容人的性格。

二:韩信、英布和彭越等异姓王的悲惨下场,使卢绾兔死狐悲。因为当时的异姓王已经不多,韩信等人的结局也让他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三:当时刘邦已经年老,而且体弱多病,政令多出自于吕后之手。卢绾对吕后也很了解,知道她比刘邦更狠毒,更心狠手辣。即使刘邦会善待他,等刘邦死后吕后也绝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与其等死,不如放手一搏。

不过,事实上可能是卢绾多虑了,刘邦其实对卢绾一直都很好,也没有人天生喜欢杀人,刘邦杀人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但是刘邦的杀功臣毕竟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面,就连发小卢绾也不例外,这是卢绾的不幸,也是刘邦的悲哀。

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发小,他为什么要反叛?

卢绾造反是个意外,让刘邦伤透了心,原因是情同手足的关系也靠不住。别人造反情有可原,但是卢绾太不应该,虽然刘邦因为杀功臣搞定声名狼藉,但是没有人同情卢绾的遭遇,而且会骂他不厚道。

卢绾与刘邦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伙穿一条裤子来形容。卢绾家与刘邦家是一条街上的邻居,更有缘分的是二人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不但光屁股玩到大,还一起上学。刘邦没当泗水亭长之前,经常捅炉子,卢绾总是陪着刘邦东躲西藏。

刘邦起兵后,卢绾马上跟着一起混,别人上战场拼杀,卢绾陪刘邦唠嗑。所以卢绾是唯一个个能够自由进入刘邦内室的人,而且是推门就进,从来不用事先通报,那怕是偶尔搅了刘邦的美事儿,也不被怪罪。就连刘邦的连襟樊哙,都没享受到这样的特权。

纵观陪刘邦打天下的所有功臣,每个人都付出血汗,也因功得到了赏赐,只有卢绾像个不劳而获的人。卢绾唯一的一次亲临战场还是做为偏将,与刘贾一起战败临江王共尉,不过那还是项羽死了之后的事情了。可以说,在项羽活着的时候,卢绾从没有在战场上露过面。

刘邦称帝不久,燕王臧荼就起兵造反,刘邦虽然带上卢绾前往平叛,其实是让卢绾熟悉一下燕国的环境,为日后做燕王做铺垫。果然刘邦刚刚平叛归来,就与大臣商讨:“现在臧荼被诛,燕国无主,众位觉得那位功臣可担当大任?”

大臣们早都看出了刘邦的心意,所以也不绕弯子了,一致回答:“太尉长安侯卢绾常年追随陛下平定天下,战功卓著,理应为王”。就这样,一位与韩信功劳天壤之别的人,竟然混的比谁都好。但是刘邦做梦没想到,自己如此信任的一个人,六年之后居然也起了二心。

公元前196年,赵丞相陈豨自立为代王,举兵反汉,刘邦御驾亲征。起初卢绾在赵国东北方向主动出兵,响应刘邦平叛,并且派手下一个叫张胜的人出使匈奴,阻止匈奴人与穷途末路的陈豨联合。当张胜到达匈奴后,恰好碰到了逃到匈奴的原燕王臧荼之子臧衍。

臧洐当然知道张胜此来用意,于是有意蛊惑张胜说:“燕王之所以器重你,是因为你熟悉匈奴事务。而燕之所以能够久存,是因为诸侯主动造反战火不断。现在你们想灭陈豨,陈豨灭了以后,马上就轮到燕国灭亡了,你们也即将成为阶下囚。”

张胜听了臧衍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而茅塞顿开,于是自做主张,要求匈奴攻击燕军。就这样,张胜非但没有完成卢绾交给他的任务,而且还被匈奴方面利用。卢绾起初认为张胜投降了匈奴,马上奏请刘邦将张胜灭族。但没过多久,张胜回到了燕国,将臧衍的那套理论讲给了卢绾听。卢绾听后大为赞同,认为这是至理名言,于是秘密派手下范齐去联络陈豨,暗中对抗刘邦。

结果陈豨不堪一击,没多久就兵败被杀,而纸是包不住火的,陈豨部下降将为了在刘邦面前邀功,马上就举报了卢绾。刘邦听到后,气的差点吐了血,于是马上派人召卢绾入京。卢绾知道事情败露,称病不从。后来刘邦还派了辟阳侯审食其与御史大夫赵尧前往燕国查实卢绾勾结陈豨的罪证,卢绾依然藏匿不见。

这时,卢绾手下许多人都怕受诛联,纷纷逃回长安,主动与卢绾划清界限。卢绾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手下人张胜一不做二不休,反正没了退路,干脆联合匈奴人举起了反旗,如此一来卢绾被逼上了绝路。当刘邦派樊哙大军压境的时候,卢绾带上亲信家眷撤到了长城脚下,希望刘邦病愈之后,再去当面谢罪。

但是,卢绾等了几个月,却等到了刘邦去世的消息,这样卢绾更不敢回去了,因为她知道,如果落到吕后手里,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卢绾率众逃入匈奴。匈奴人没有怠慢卢绾,封了他个东胡卢王,不过一年之后就客死他乡。

其实卢绾造反是既糊涂又无奈。无奈的是七个姓王,五个相继被铲除,只剩长沙王吴芮与自己,所以他深感恐惧,为了自保未雨绸缪。糊涂的是卢绾应该有和吴芮一样的结局,吴芮为刘邦守西南,他守东北,这是刘邦精心的安排。结果卢绾没有自信,也不相信刘邦会讲情义,所以稀里糊涂的把自己搞了个身败名裂。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发小,他为什么要反叛?

卢绾和刘邦,用我们老家的话来说,是“老庚”。什么是“老庚”?就是生在同年的人,刘邦和卢绾和刘邦,不仅是同年生人,还是同月同日生人。

这俩老庚还是同乡,双方家庭又可谓是“世交”,因此,自穿开裆裤起,这俩就在一起玩泥巴了。

长大后,刘邦当了个游侠儿,爱惹事生非,经常是东躲西藏,卢绾就跟在他后面当小弟,祸福与共,不离不弃。

等到刘邦混出了头,当了汉王,没有忘记这位老庚,让他当了将军,任侍中。侍中是个什么官儿呢。据度娘告知,西汉时侍中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也就是说,卢侍中可以出入禁中,亲近最高领导。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刘邦直到当了皇帝,都对卢绾这个发小不错,不仅封他当太尉,而且照旧可以出入皇宫,甚至可以随意出入刘邦的卧室,可谓“坐卧不避”。在灭了燕王藏荼后,刘邦还让卢绾坐了燕王位子,替他守北方。

这样集君王恩宠与亲密于一身的卢绾,为啥也要反呢?

我的推测,明面上卢绾是受了逃亡在匈奴的藏衍的洗脑,认为要挟战自重,实际是卢绾太了解这位昔日的小伙伴了,目前虽对自己不错,但谁能担保二人能长久共富贵呢?

所以,当陈豨在代地起兵反抗时,卢绾本是听从刘邦的命令,自北夹击自豨豨的。此时他派部属张胜去匈奴,去阻止陈脪向匈奴求援。

这时,前燕王藏荼的儿子藏衍逃亡在此,他见到张胜后,说了一番话:莫要再下力气打陈脪了,你的主子卢绾之所以现在能稳坐燕王的位子,是因为各个诸侯间还在争战,所以,刘邦才会用着卢绾,一旦陈脪被打掉了,下一个刘邦就会来收拾卢绾这个燕王了。不如,暂且放过陈脪,并与匈奴联合,形成一种三家连年征战不休的局面,这样,燕在匈奴与陈脪之间,位置关键,常年有用。刘邦就暂时不会动你们。

开始卢绾还是一心为着小伙伴卖力的,看张胜滞留匈奴不归,怀疑他叛变,还要斩杀他的家人,张胜急急忙忙从匈奴赶回来陈情。

卢绾不是个傻子,回想一年前异姓王韩信、彭越都被干掉了,目下就自己与长沙王吴芮是异姓王了,虽然自己和刘邦有微时之情,但如何能保证日后不会翻脸呢?

张胜的话让他有所触动,为日后计,他打起陈脪来,就不积极了,并悄悄劝陈脪和自己就这么且打且走,造成“战而不诀”的样子。

卢绾的表现引起了刘邦的警觉,陈豨的降将以及匈奴降人也向他透露了卢绾的企图。这让刘邦很不爽,判定小伙伴卢绾背叛了自己,要造反了,于是出兵伐燕。

本来卢绾还没有彻底要反刘邦的,他只是怕被“良弓藏”,做了一些防御。当然,在刘邦那里,这就是对自己的不忠。故尔,作为君主的刘邦果断出兵了。

两方相诗中,卢绾听说刘邦病了,他亲率几千骑来到长安,打算探望这位昔日的小伙伴,并陈情谢罪的。

但此时二人已不复往日亲密,卢绾已不能随意出入皇宫了,他还没等到接见,刘邦就驾崩了,他只好携家带口逃入匈奴,在那里当了个东胡庐王,老死在他乡。

这里说一点题外话,卢绾老死匈奴后,其妻子儿女逃回了汉朝,本想见见吕后,但吕后病重不得见,卢绾的妻子儿女就住在长安的旧燕王府过日子了。

到了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卢绾的孙子卢他之以匈奴东胡王的身份降汉,被封为亚谷侯。

看来刘邦对兄弟们虽狠,让他们离心背德,让卢绾这位最亲近的小伙伴也心生防备,但其后人对卢绾的后人还是不错的,不过,这时,中央也已集权,可能不怕别人来夺权了,彼此之间无需如此防备了吧。

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发小,他为什么要反叛?

中国有句老话叫飞鸟尽、良弓藏。意思是说,弓箭的作用是为了打鸟的,鸟打完了,弓箭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只好委屈它,把它束之高阁,放起来了。

对打天下的创业君王来说,为自己南征北战打天下的大将,很像弓箭。一旦天下平定,江山到手,文臣还好说,帮忙搞搞行政管理工作,如果没有外患,将领实在就没有用了。

那接下来皇帝该怎么办?

根据人品不同,境界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

一类皇帝知恩图报,良知尚存,对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感激不尽,为了怕他们造反,就剥夺他们的兵权,给他们足够的封赏,让他们悠闲自在享乐。

一类皇帝心狠手辣,忘恩负义,诬陷大臣谋反,找个茬干掉他们。

中国历史上,第一类皇帝太少,凤毛麟角,宋太祖赵匡胤算一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确实是大格局,大胸怀,能够做到的不多。

大多数君王都是小人得志的家伙,心狠手辣出乎意料。他们没有自信,觉得镇不住那些大臣,只能从肉体上消灭。或者说这些皇帝太吝啬,舍不得把土地封赏给这些大臣,只能把他们置于死地。

但这些人渣皇帝既要做婊子,还想立牌坊,只能诬陷大臣谋反。反正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反贼"又不能开口为自己辩护。

有人可能不赞同这个观点,会说大臣们有才华,有实力,想做皇帝,不是很正常吗?怎么可以说皇上诬陷呢?

首先,开国功臣的智商很高,才华出众,他们应该明白,造反的最佳时机,是老板还没有平定天下的时候。那时候造反,老板实力没有得到顶峰,绝对威信没有树立起来,也没有执政合法性,他面临的敌人也最多,成功概率最高。

当天下平定,老板已经成为合法皇帝,拥有了最高权威,军事实力和手里的行政资源也到达顶峰,这时候造反就会成为过街老鼠,成功概率几乎为零。这时候就是脑子进水,纯粹是找死。但开国大臣都是人中龙凤,没有一个是弱智,不会主动造反。

所以,开国大臣造反,一个是皇帝陷害,一个是皇帝刀架在脖子上逼反。

被逼反的大臣要有个前提,那就是自己的军事才华和军事实力够强大,造反后有几分胜算。

如果自己军事实力不行,军事才能在皇帝跟前也处于明显下风,那他们有机会,宁愿逃跑也不会造反,刘邦的大臣卢绾,就是这种人。

卢绾是丰邑人,和刘邦是老乡,而且两人的老爸关系也不错。两人一起出生,一起上学,一起过江。一起PC,"狼狈为奸",形影不离。

刘邦造反,卢绾追随,楚汉争霸,卢绾脑袋别在裤腰上,玩命地干。因为卢绾除了是马仔、基友还是老乡,深得刘邦信任,享受到的优待也比萧何、韩信他们多。可以跟刘邦称兄道弟,可以自由出入他的房间。

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卢绾春风得意,还在刘邦登基后的第二年,帮助刘邦干掉了"谋反"的马仔臧荼,这个倒霉的马仔原来是项羽的部下,后来跟着刘邦打天下。刘邦登基后,开始把原来跟项羽干过的人打成反动分子,可怜臧荼在劫难逃。

有人欢喜有人哭,在臧荼倒霉的时候,卢绾却受到了刘邦的嘉奖。汉高祖五年秋天,他被封为燕王,成为少有的不姓刘而被封王的大臣,可谓是青云直上,把卢绾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做梦都要笑出声音了。

但好景不长,刘邦开杀戒以后,收不住手,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制造"反贼"。卢绾看周围的老战友一个接一个被"谋反",自己心里也开始发怵。公元前197年,高祖十年,陈豨谋反,刘邦非常惶恐,怕自己一个人对付不了,急忙命令自己的老乡卢绾兵分两路去进攻陈豨。

被逼到绝路上的陈豨,无奈向匈奴求救。

卢绾得知陈豨要勾结匈奴,也派自己部下张胜出示匈奴,劝说匈奴不要帮助陈豨。出使匈奴的张胜在匈奴遇到了一个熟人——被刘邦处死的功臣臧荼的儿子。

臧荼的儿子臧衍,对张胜说:刘邦对功臣大开杀戒,没有谁能够幸免。陈豨被刘邦干掉后,下一个恐怕就是你家老板卢绾了。

张胜一听恍然大悟:卧槽,这刘邦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咋早就没有看出了呢?于是张胜索性留在了匈奴。

可是张胜这一来,可把自己的老板卢绾给坑惨了。

因为刘邦本来就是个足智多谋,阴险狡诈,对所有的大臣都不放心,在大臣身边安插有自己的心腹,对卢绾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张胜留在匈奴,在刘邦看来就是自己的老乡生了二心,要为自己以后叛变铺路。

于是刘邦故技重施,就给卢绾下旨招他进京。告诉他说皇上想你了,让你到京城来喝两杯。

卢绾一看圣旨脊背发凉,长叹一声说终于轮到自己了。

但转念一想,自己不能去,我一个人死了无所谓,还有全家老小,不能当我的陪葬啊。于是就回复说,自己得了重感冒,并发气管炎,对京城的空气也过敏,不能前往。要是真想喝酒叙旧,皇上您就自己来吧。

卢绾虽然婉拒了刘邦,但并没有造反,而是把自己的家人都集合在一起,在公元前195年3月来到长安,期望皇上能回心转意。但一个月后,刘邦病死,卢绾希望破灭,为了保全家人,就投靠了匈奴。

公元前194年,卢绾死于匈奴,卒年六十三岁。

卢绾虽然背了一个谋反的罪名,但最终保全了家人性命,比起韩信、英布他们来,要幸运得多了。

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发小,他为什么要反叛?

卢绾,刘邦的发小,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哥们。在刘邦带兵起义后,卢绾一直跟随在刘邦左右。

所谓水涨船高,随着刘邦的崛起,卢绾也有了光明的前途,最后高居“燕王”。但,非常遗憾的是,卢绾在后期,竟然“造了刘邦的反”,这到底是为什么?

刘邦先后收拾了众异姓王,导致卢绾兔死狐悲

刘邦当了皇帝后,封了不少异姓王爷,比如彭越,比如英布,比如韩信等。卢绾在后面也被封了“燕王之职”。

但王爷们的命运大多不好,彭越、英布等人,先后被送去了阎王殿。

正所谓兔死狐悲,卢绾的头皮也越来越凉,感觉自己的王爷之位随时都可能被取消。

于是,卢绾有了二心。但卢绾的造反实在不简单,他没有主观意义上的造反之意,不过他有纵容属下联合匈奴的行为。

所以,卢绾的造反,是因为大多异姓王死去,给其心理上造成了危机感。

卢绾的“造反”是因为受到了属下的蛊惑

在代王陈豨造反后,先是韩信受到牵连被吕后斩了脑袋。

而卢绾也被陈豨事件牵连了进去。这到底怎么回事呢?是因为一个人,一个名字叫做张胜的人。

当刘邦和卢绾配合攻打造反的陈豨时,卢绾做了一件事,安排属下张胜去匈奴所在地,劝说匈奴不要支持陈豨。但张胜去了匈奴地盘之后,碰到了一个人,导致所有情况都发生了变化。

张胜碰到的人就是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小臧问了几个问题,张胜傻眼了。第一个问题是,异性诸侯王都被收拾的差不多了,为什么留着燕王?因为燕王留下来可以平叛;如何能让刘邦不杀燕王呢?战事一直在,这样燕王的作用就一直在。小臧的建议是,卢绾和张胜不要攻击陈豨。

张胜感觉小臧说得太有道理了,于是,张胜开始和匈奴紧密联系,并偷偷支持陈豨。

卢绾知道张胜所为后,请求皇帝对张胜一家进行满门抄斩。刘邦的命令还没到来,张胜来了,一顿探讨,卢绾觉得张胜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卢绾找了些替死鬼,把张胜的家属解脱了出来。从此后,张胜就成为了在匈奴的间谍。

除此之外,卢绾又暗中派遣范齐到陈豨的处所,鼓动陈豨长期叛逃在外,这样战争就连年不断了。

于是,燕王卢绾的军队和匈奴、陈豨的部队一起演着大戏。不过,终究被发现了。原因是因为陈豨兵败了。在陈烯处,刘邦的军队得到了卢绾和陈豨信件来往的资料。

这可气坏了老刘,攻击燕国。

命令一下,大军在樊哙带领下,开始攻打燕国了。燕王卢绾把自己所有的宫人家属以及几千名骑兵安顿在长城下,希望刘邦病好一些后,进京谢罪。

但是,卢绾没有等到那一天,因为刘邦提前挂了。

得知刘邦死的消息后,卢绾非常清楚自己的命运了。赶快跑,否则,在吕后手下性命不保。

卢绾等人跑得够快,逃到了匈奴,卢绾做了东胡卢王。过了一年多,卢绾在匈奴逝世。

卢绾造反,和刘邦对待异姓王的事情有关,另外,卢绾纵容了张胜,让张胜联络匈奴、陈豨,这导致被刘邦记恨。

卢绾没有直接造反,只是支持了汉朝的敌人们,这和造反有区别,但性质依然很恶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