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皇族为何有杀妻的传统?
北魏皇族杀妻的传统始自于道武帝拓跋珪,自他开始,北魏开国初的皇帝,都因循杀妻传统,这个传统就是史书所说的“立子去母”或者叫“子贵母死”。所谓“立子去母”就是,当儿子被立为太子成为储君后,这个儿子的生母就必须被处死。其实这个规矩并非拓跋珪首创,他是效法汉武帝。拓跋珪曾经就这个残忍的政策,这么向他的儿子解释:
“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拓跋珪的解释是,“立子去母”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将来太后干政,为祸国家。那么汉武帝“立子去母”究竟是怎么回事?
汉武帝“立子去母”汉武帝晚年碰到一个奇女子,该女子自打出生,五指弯曲不能伸直,始终攥着拳头。汉武帝见到这个美女,替她轻轻一掰,神奇出现了,她十几年没有松开过的拳头,从此舒展自如,更神奇的是,她手心还有一块凝血,像个小勾子。因此,后人称她为“钩弋夫人”,或者“拳夫人”。
钩弋夫人被汉武帝封为婕妤,在汉武帝62岁那年,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刘弗陵,即后来的汉昭帝。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刘弗陵在妈妈的肚子里,足足呆了十四个月才出生,跟传说中的尧帝一模一样。汉武帝为此,还特地给钩弋夫人的宫门口,挂了个“尧母门”的牌匾。
三年后,巫蛊事件爆发,太子刘据死于祸乱,帝国继承人空缺了。又过了大约三年,汉武帝决定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特地给霍光画了一幅周公辅成王图,暗示霍光,做好辅佐刘弗陵的准备。
得到这个信息的钩弋夫人,还没高兴多久,突然有一天,汉武帝莫名其妙地对她大发脾气,并下令处死了她!晚年的汉武帝喜怒无常,没人知道他,为什么在决定立刘弗陵为太子后,反而处死了刘弗陵的母亲,直到有一天汉武帝心情好,亲自对身边的人做了解释:
“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汉武帝的解释是,主少母壮,将来年轻的太后很可能淫乱,到时候没人可以控制得了她,国家可能因此受祸。
这就是“立子去母”的历史源头,汉武帝为了防止钩弋夫人将来给他戴绿帽子,甚至可能引发国家内乱,所以他要替后世预先解除后患。
北魏杀妻传统拓跋珪在汉武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不但处死了刘皇后,还将“立子去母”形成祖制,让后世遵照执行。
在拓跋珪的影响下,北魏开国初,有七位可怜的母亲,因为儿子的显贵,自己丢了命!本来女人入宫,一辈子最大的希望就是生个儿子,将来即便不能继承皇位,也可以封王授爵。现在倒好,生儿子不但不能保女人后半生的富贵,连眼下的生命安全都没没了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北魏后宫出现了一股骇人的风气:堕胎!过去也没有性别检测技术,万一不小心生个儿子,岂不是随时会掉入“立子去母”的黑洞?
古代堕胎技术也不过关,经常出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顽强的小生命还是诞生了的情况。于是更残忍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幼小的生命经常夭折!在求生的本能下,上演了一出出母子相残的丑陋剧!
为了防止皇子被杀,北魏皇室后来规定,皇子出生后,一律不能留在生母跟前抚养,而是由专人负责!陌生人反而比生母更有母性,你说这是什么世道!
北魏孝明帝元诩的母亲胡充华是个例外,她很勇敢,别人不敢生,她敢,还祈求自己生个儿子。怀孕后,她不顾好姐妹们的劝说,毅然生下了元诩。
即便是这样,元诩出生后,也被抱走,胡充华想见儿子一面都不可能。都说防贼防盗,从来没见过防母亲的,可见北魏的“立子去母”,让人性扭曲到了什么程度!
这为勇敢的胡充华,最终“好人得好报”,她并没有被处死,元诩即位后,她被尊为太后。然而历史让人很无语,就是这个被“宽容”的胡充华,竟真的如汉武帝所料,利用主少母壮,自己掌权的机会,不但淫乱后宫,还把北魏推向末路穷途!
“立子去母”制度的废止九十年后,宣武帝元恪即位。元恪是个笃信佛学的虔诚教徒,“立子去母”这种残忍的制度,当然不能被佛教徒所接受,他没有执行这项制度,并命令废止“立子去母”。
从此,这项让北魏后宫女人们,心惊肉跳了近百年的畸形制度,正式告别历史!
北魏皇族为何有杀妻的传统?
谢邀。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子渊之前专门写过一篇长文进行论述,现在就挑重点来讲。先要说明的是,这个北魏皇族传统并非源于鲜卑,而是源于汉武帝,只不过由拓跋珪形成制度而已。所谓“杀妻”,杀的乃是诞下皇太子的后妃,即所谓的“立子杀母”,皇帝在册立太子前,先将其生母赐死。这种传位方式非常残忍,一般的皇帝都不会采用,开此先河的是汉武帝刘彻。
▲北魏时期佛教造像
说起汉武帝“立子杀母”,虽然残忍,但好在西汉王朝仅出现过这一次,然而拓跋家族的“子贵母死”,却是代代延续,让人触目惊心。给大家看几句《魏书·皇后传》的记载,说是毛骨悚然也不为过。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后生明元……后以旧法薨;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献文,……依故事薨;孝文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后依旧制薨。”
因为这种原因死去的皇后有很多,子渊只随机挑选了其中三人。如果仔细看下这份死亡名单,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后面的两个皇后李氏、林氏可以称作为是“依故事”“依旧制”而死,为什么排在最前面的皇后刘氏,也被称为是“以旧法”而死?这个“旧法”到底有多“旧”?
为了解开这份挥之不去的疑惑,笔者仔细查阅了《魏书·序记》的有关记载,然而并未有任何关于这种“旧制”的明确记载。这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位皇后刘氏,便是这种残忍制度的第一个牺牲品,而制度的制定者正是开国皇帝帝拓跋珪。那么,拓跋珪又为何要制定这种残酷制度呢?
▲汉武帝刘彻剧照
知道这个制度的人们普遍认为拓跋珪不过是在学习汉武帝,倘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其实站不住脚。还是先说说大家所熟悉的汉武帝“立子杀母”的事吧,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原因是“主少母壮”和“女主颛恣乱国家”,其中前者算是基础,后者则是病症。
那个时候,汉昭帝刘弗陵只有七岁,生母钩弋夫人二十六岁,可以说是青春年少,而汉武帝呢?已经六十九岁了,可谓是老态龙钟。虽然被称作“万岁”,不过汉武帝还是知道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因此为了防止钩弋夫人成为第二个吕后,果断将其赐死。
▲拓跋珪雕像
我们再来看看北魏这边,皇后刘氏死的时候,拓跋珪不过才三十九岁,正是壮年时期,而太子拓跋嗣也已十六岁,算是血气方刚,加上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以成熟得更早,继承皇位完全没问题,要知道拓跋珪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建国创业了。另外,如果真怕皇后干政,大可在自己临死前赐死她,何必要在册立太子的时候下手?何况等拓跋珪再活个十年八年去世的时候,太子也已经完全成熟稳重,根本没有赐死刘氏的必要。所以子渊认为,北魏这一制度绝对不是对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简单模仿,子渊认为北魏这一制度的产生,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拓跋氏族在建立北魏之前非常落后,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不久,当时的女性地位还非常高,《魏书·序记》中更是把妇人比作“天女”,也有一些记载反映了当时的妇女也有着很强的权力欲。作为东胡的一支,鲜卑还有着“先母而后父”的传统,北魏要成为一个专制帝国,要真正实现“父子家天下”,就必须要对那些阻碍封建化进程的落后习俗开刀,首当其冲的是就是这个根深蒂固的“母权制”。子渊认为,拓跋珪通过赐死刘氏这一手段,可以使太子拓跋嗣彻底摆脱来自母亲的干扰,真正实现大权在握,这才是设立这一制度的根本原因。
▲鲜卑贵族形象
此外,北魏存在的现实情形也让拓跋珪头疼。拓跋部之所以能够成功复国建立北魏,离不开母族贺兰部、妻族独孤部的鼎力支持。随着敌对政权逐渐消灭,开国皇帝拓跋珪敏锐地察觉到了外戚势力的潜在威胁。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很多时期都发生过外戚干政的事,有些还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后果。作为开国皇帝,加上饱受灭国之苦,拓跋珪为了保住这份失而复得的皇位,他必定会采取一些手段来防患于未然。
一旦太子拓跋嗣继承皇位,他那来自独孤部的生母刘氏,就可能成为该部族外戚染指北魏皇权血缘纽带,那么北魏也出现一个新的“王莽”,悲剧还会再度上演,这是拓跋宏所无法接受的。因此经过思考,拓跋珪决定赐死刘氏,这样通过震慑可以有效杜绝外戚干预朝政,防止皇权旁落,因此这是“子贵母死”制度产生的重要原因。
▲拓跋鲜卑祭祀仪式
纵观历朝历代,有着像拓跋珪这种独特视角和忧患意识的皇帝,实在是不多见。为了让这种消除妇人和外戚干政的制度顺利推行下去,拓跋珪需要一种无形而又格外高压的力量,来堵住所有反对者的嘴。于是,他向所有人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说拓跋部有着“子贵母死”的祖制,并按照这个老规矩把刘氏处死。根据《魏书·太宗纪》的记载,拓跋珪在对儿子的教诲里谈到了这个问题,说自己是学习汉武帝。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子贵母死”和“立子杀母”是不同的概念,那拓跋珪此时又为何要搬出汉武帝呢?子渊认为,当时的北魏正倾心于汉化,拓跋珪说自己“远同汉武”,就把看起来像但实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捆绑在一起,更是为“子贵母死”制度披上了一层合法合礼的外衣。
▲北魏仕女形象
那这种制度究竟效果如何呢?确实没人染指皇帝的权力了,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人都是怕死的,所以在这种“子贵母死”的阴影下,到了元恪(北魏孝文帝将“拓跋”改为“元”姓)当皇帝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他的后宫妃嫔们都焚香祷告,祈求生下王爷和公主,而不是太子。但是生下来之前怎么知道孩子会不会被立为太子呢?所以妃嫔们采取了更干脆的方式,直接自行堕胎。
此外,根据《魏书·皇后传》的记载,当时的皇后高氏非常爱吃醋,一般的妃嫔很难得到皇帝的宠幸。对一个皇帝而言,最大的政治危机不是有人造反就是没有子嗣,而元恪就面临着绝后的情形。在这危急关头,一个不怕死的宫人胡氏挺身而出,艰难地为皇帝生下了元诩这棵独苗,因为对北魏王朝延续的卓越贡献,她被册封为充华嫔。
▲胡充华剧照
经过这件事,元恪发现很容易出现没有继承人的问题,为了王朝的延续,他下令废除了这个在北魏王朝传承百年的残酷制度。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位胡充华后来果然干政,然后毒死了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儿子,而她也落得了个身死国破的下场。
北魏皇族为何有杀妻的传统?
众所周知,北魏政权为了避免外戚干政,执行残酷的生下了孩子,其母亲就必须被处以死亡的制度,就是后宫任何女人只要生王子,就不得不给予死刑,避免母亲的家族因此变得威胁皇族的情况,也叫子贵母死制度。但是这一制度并非是起源于鲜卑人的旧习俗,而是起源于汉朝的汉武帝。
北魏皇族为何有杀妻的传统?
汉代一些宗教巫师特权阶层在历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他们对政府行为能发言,部落萨满在和儒家竞争中失败就消失但是发家时影响力和部落时代差不多大,汉化了就没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