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孝平皇后的父亲和丈夫都是皇帝,一生无比显贵,为何最终她会选择自杀?
孝平皇后王氏,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平帝的皇后,其父王莽是新朝皇帝。史书上关于王氏的描写不多,不过相对于对王莽彻头彻尾的批判和鞭挞外,对王氏的评论却都是褒扬的。王氏自杀,发生在绿林军攻破长安后,面对国破家忙的局面,她慨叹:我有何面目去见汉家祖宗!言罢投火自焚。
一、入选皇后孝平皇后王氏,是王莽与嫡妻的长女,史书评价她“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是个品貌双全的女子。元始三年,安汉公王莽奏请太皇太后王政君,给12岁的汉平帝选皇后,王氏入选。
不过,王氏入选的过程费了一番周折。起初,选皇后的御令下达后,达官显贵们纷纷将自家适龄女孩,报给有关部门。王莽拿到名单一看,王氏家族的女孩占了一多半。见此情形,王莽担心女儿选不上,就想出了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他找到太皇太后王政君,提出自己的女儿退出备选。
王政君很感动,觉得王家已经足够显贵,为了公平,她下令,所有王氏家族女孩,全部退出候选名单。如此一来,全体国民都不干了,上演了令人惊讶的一幕,《汉书》记载:
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诣廷中,或伏省户下,咸言:“明诏圣德巍巍如彼,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莽遣长安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而上书者愈甚。太后不得已,听公卿采莽女。单纯看着一段,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老百姓为王莽上疏,动辄几十万乃至几百万人,在当时就是个屡见不鲜的现象。就这样,王氏在民意推荐下,成为唯一入选者。
史书以此讽刺王莽做作,虚伪。我认为班固是本着,只要王莽所做的事就必须鞭挞的态度,胡乱泼脏水。王莽哪有这么大能耐,预料到会有这么多人替他争?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王氏一族的女子都不会入选,这种以退为进的表演,也太冒险了吧?
我个人认为,王莽之所以让女儿退选,是看到本家的女孩入选太多,立刻看出这里有猫腻,一定是有关官员刻意奉承王家。这种情况下,王莽既不好批评主管官员,也不好强令本家都退出,毕竟他也是利益参与人,他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女儿退出,以尽可能保持选后的公平性。
如果王莽想让自己的女儿入选,他根本不用费那个劲,直接一个暗示,就会有人提亲,不需要劳师动众地选后。
王氏入选后的第二年,她与汉平帝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时年王氏14岁,汉平帝13岁,都还没有成年。
二、安定太后元始五年秋,王氏有了得子的祥瑞(不是怀孕,是指王氏来月经,成年了),王莽兴奋异常,他特地下令修通了从杜陵到汉中的子午道,意思是向老祖宗汉宣帝报喜。
可惜,皇宫的喜气还没散尽,这一年底,年仅14岁的汉平帝驾崩了!
大汉帝国似乎流年不利,国家刚刚看到一点复兴的希望,皇帝就驾崩了,朝政又进入新一轮的动荡。第二年,王莽等迎立年仅2岁的孺子婴为太子,奉汉平帝嗣,以王莽为摄皇帝秉政,王氏被尊为皇太后。
初元元年,王莽正式代汉,建立新朝,西汉正式宣告灭亡。孺子婴被废黜为安定公,王氏被尊为安定太后。
三、黄皇室主王氏从前朝的皇后,变成了当朝的公主,这在过去没有过,估计礼官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王氏。不知道谁想出来的主意,他们给王氏改称“黄皇室主”。
女儿年纪轻轻就守寡,王莽很心疼,就想让她改嫁。王莽相中了好友孙建的儿子,但这事王莽不好跟女儿直接提,就想试探一下女儿的态度。他让孙建的儿子孙襐扮成医生,借着给黄皇室主看病的机会,进入内室。
估计孙襐演的不像,露马脚了,被王氏看出了真相,她大怒,赶跑孙襐不算,还鞭打左右侍从,最后把自己气病了。王莽一下子明白了女儿的心思,从此再也不敢提婚嫁之事。
由于政策接连失误,加上天灾不断,新朝的统治很快走向末路。地皇四年,绿林军攻破了长安,放火烧了未央宫,王莽战死。
面对熊熊大火,随从劝王氏赶紧逃命,王氏哀叹一声:“何面目以见汉家!”便纵身火海自杀了!
四、王氏自杀的原因史书关于王氏的记载很少,寥寥数语还是勾勒出了一个忠于汉室,对“篡汉”的父亲很不满的奇女子形象。但说实话,我有点怀疑王氏最后的那句话,很可能是班固编造的,理由很简单,拿女儿的言行存托王莽的倒行逆施,如此而已。
要知道,事实上,王莽即使败亡,他在当时的声誉还是极高的。西汉灭亡,没有一位死社稷的大臣,王莽临终,数千人为他战死决不投降。王氏作为女儿,她不可能不理解父亲,她对父亲的作为应该是支持的,班固没有王氏反对父亲的证据,故意把父女俩的交往写得很冷漠,暗示王氏对父亲的不满,很高明也很阴险!
我觉得王氏确实很不幸,政治婚姻毁了她的幸福,但这肯定不是她恨父亲的理由,这是他们这样的家庭应该承受的后果。
王氏自杀,其实就是她唯一的选择。随着新朝拜亡,她的亲人们都一个个离她而去,国破家亡,面对汹汹悍兵,作为一个前朝皇帝的女儿,等待她的是什么,再清楚不过了。
如果她有哀怨,她应该是哀怨丈夫的早亡,哀怨世道不得清宁,甚至哀怨自己出生在一个注定不得安宁的家族!
西汉孝平皇后的父亲和丈夫都是皇帝,一生无比显贵,为何最终她会选择自杀?
西汉孝平皇后之死,只能说这是封建社会时期女人的悲哀,她的命运从小就不由自己做主。虽然孝平皇后的父亲和丈夫都是皇帝,可是她的父亲王莽杀了自己的丈夫,在经历了两次亡国和丧夫失父的巨大变故后,心灰意冷和绝望的王皇后毅然决定身赴火海。
说起王莽,估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西汉权臣,后又废帝而自立建立新朝,最终却被刘秀打败割头挂于宛城之上。但提及王莽的女儿未必有几人知晓,那么今天笔者就带您走进大汉朝去了解一下王莽的女儿——孝平皇后。
她年少做皇后不久便守寡,最后死在熊熊烈火中,虽是权臣之女,忠贞却令人动容。
王莽的女儿王氏出生年月不详,具体姓名不详,只知道她是王莽与正妻王静烟所生,后嫁给汉平帝刘衎。
这王氏进宫为后还有一个小故事不得不提。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驾崩,年幼的中山王刘衎继承大统,但此时的他只有九岁,于是朝廷大事全把握在太皇太后王政君手中。而王莽作为王政君的侄子,在哀帝的灵前便宣布继任大司马,也就是说,当时的大汉实际掌权人是王莽。
两年后平帝刘衎到了娶妻的年纪,王莽凑请王政君为其选妃,随即王政君便招呼所有王公大臣的适龄女儿进宫选妃,王莽的女儿王氏也在其中。王莽是一心想让女儿当皇后的,虽不是在乎国丈这个称呼,但可以此增强自己的权力。
王莽知道让女儿单打独斗不一定能被选上,于是他心生一计,促使太皇太后将王家的女儿全部淘汰掉。随后又指示王公大臣,极力向王政君推荐立王氏为后,王政君不得已又将王氏划回了选秀名单。随后王政君明白了大臣们的建议,她让宗正以及尚书令等人到王府下看察,这些人回来之后皆称赞王氏贤良淑德。王政君到此才决定选王氏为后,只等良辰吉日迎进宫门。
第二年,年仅13岁的王氏稀里糊涂的就成了汉平帝的皇后。但好景不长,两年后王莽借着敬酒一事毒杀了平帝,另立刘婴为帝,王氏就此成了年纪轻轻的寡妇。
没过多久王莽便自立为帝建立新朝,他自知女儿从小便被送进深宫大院,年纪轻轻的又成了寡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心中惭愧不已的王莽打起了让女儿改嫁的念头,还给她选了一个“黄皇室主”的称号。意思就是说,这是我王莽未出嫁的女儿。
但王氏忠贞不渝不愿改嫁,她深知丈夫的死与父亲脱不了干系,她还为父亲谋朝篡位之事感到耿耿于怀。于是她开始称病不见客,即使父亲来了也拒之门外。
新朝末年,绿林军在一片混乱中闯进汉宫。义军进汉宫时王氏居住的未央宫已经开始着火,当时火势尚小,王氏完全可以逃脱。可她想着自己虽然忠贞于汉室,但说到底也是叛贼的女儿,有点无颜见人。最后她只说了一句:“何面目以见汉家”!
便跳进了熊熊大火中。
笔者以为,王氏虽是叛贼的女儿,但并没有与父亲同流合污,相反,她还对父亲谋朝篡位的事感到耿耿于怀,以至于多年不给父亲好脸色。最后,她也因无颜面对汉家而跳进熊熊大火,真是“生为汉家人,死亦汉家鬼”,她的这份忠贞之情至今让人动容,而这也是孝平皇后最终选择自杀的原因。
西汉孝平皇后的父亲和丈夫都是皇帝,一生无比显贵,为何最终她会选择自杀?
孝平皇后一生的悲剧,正在于她的父亲和丈夫都是皇帝。
元始三年(3)春天,王莽想参照宣帝时期霍光以女配帝的旧例,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汉平帝刘衎为皇后,籍此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政治地位。元始四年(4)二月,派大司徒、大司空等朝廷重臣奉乘舆驾,到王莽府邸迎娶王氏,他们呈上皇后印玺绶带,登车称为警跸,择吉日从上林苑延寿门,进入未央宫前殿,群臣就位行礼,大赦天下,王氏遂成为汉平帝的皇后,当是时也,王氏14岁,丈夫平帝刘衎13岁,年齿尚幼,但元始五年(5)秋季,王莽却号称因为王皇后有得子的祥瑞,修通了从杜陵到汉中的子午道,一通操作猛如虎,为的还是自己的政治野心,与女儿的幸福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元始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元6年2月4日)刘衎去世,终年14岁,不管平帝是不是被王莽毒杀,反正王氏成了寡妇。
刘婴(孺子婴)时期,王氏是皇太后,王莽篡位称帝建立新朝之后降封刘婴为定安公,皇太后王氏改称定安公太后,之后王莽想将她改嫁,又改王氏称号为黄皇室主。
王氏对父亲的改嫁安排抵死不从,王莽只得放弃。
地皇四年(23),赤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诛杀,未央宫火起,王氏叹息道:“何面目以见汉家!”自焚而死,享年33岁。
王氏是政治的牺牲品、是父亲野心的牺牲品,也是道德观念的牺牲品,但前者可怜可悲,后者虽然与现代伦理有所不同,但志节凛然,是不由得不让人钦佩的。
王氏史称孝平皇后,锁定的还是她作为汉平帝皇后的身份,虽然正如前述两人结缡之时都年齿尚幼,但对彼此而言,同辈同年龄在名分上相对亲密的只有对方了,这个称号,或许能够让这个苦命的女孩子最终有所安慰。
西汉孝平皇后的父亲和丈夫都是皇帝,一生无比显贵,为何最终她会选择自杀?
王嬿,西汉末年权臣、新朝建国皇帝王莽之女,母为王莽正妻王静烟。作为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同族,秉持朝政的重臣之女王嬿一出生,其后的命运就是注定了的与政治难舍难分。然而她与政治的联系并不是她选择的,或者说不是她能够选择,她被动与政治联系,成为政治的附庸,工具。
元寿二年九月初一辛酉日(前1年10月17日),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即皇帝位,是为汉平帝。由于在汉平帝即位前,皇太后赵飞燕已被贬为孝成皇后,汉哀帝的皇后傅氏也退居深宫,因而要辅佐幼帝,垂帘听政的大任,就落在了王政君身上。
而此举,再度巩固了外戚王氏的权势。然而王莽并未就此满足,他还需要更大的权势,大到他可以摆脱外戚的身份,摆脱太皇太后的制约,成为真正的一国之主。为此,王莽将目光放到了幼帝身上。他想起早年的权臣霍光,想起霍光通过将自己的女儿送进后宫的方式,彻底把持了内外庭朝政,便计划借鉴前人的经验。
然而就像王莽忌惮太皇太后王政君一样,王政君也对这个宗亲不够放心。因而当王莽提出将其女王嬿送入汉平帝的后宫时,王太后果断拒绝了。可王莽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搬出《五经》,以"皇帝即位三年,长秋宫未建,液廷媵未充。乃者,国家之难,本从亡嗣,配取不正。请考论《五经》,定取礼,正十二女之义,以广继嗣。"为由,建议从长安遴选合适的女子充盈后宫。
而这样的泛选,也给了其他王氏之女机会。为了保证皇后之位将来是自己女儿的,王莽又想出了逼退所有王氏之女的一招。他假意谦卑,说自己的女儿无才无德,不配进入后宫,又向太后施压,要其遣退所有王氏之女。无奈之下,王太后颁布了"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的诏书。
然而当其他女子都离开后,群臣又在王莽的指示下,开始频繁上书,称赞王莽之女王氏德才兼备,应当进入后宫,甚至可直接入主中宫。在"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诣廷中,或伏省户下,咸言:"明诏圣德巍巍如彼,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的境况之下,王太后不得不满足王莽的要求,放纵王嬿迅速封后。而王莽也再度获得大量赏赐。
元始四年(4),王嬿辞别父母,正式进入后宫,这时她不过十三岁。两年后,年幼的汉平帝辞世,并未留下子嗣。故而王莽立刘氏宗亲刘婴为太子,而王嬿则成为太后,依旧留守深宫。
居摄三年(8)年末,王莽终于丢下面具,自立为帝,刘婴被贬为定安公,而王嬿降为定安公太后。
当时王嬿度过破瓜年华不久,尚在妙龄,因而王莽还想利用这个女儿来笼络立国将军、成新公孙建。可是在皇宫长大的王嬿却并不想依照父命,背叛刘氏。如果她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政治工具,那作为中国历史上无数个"工具"之一,我们可能并不会在意她的一生是否凄惨。可是她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并不想继续做父亲的政治工具。
王嬿在降为定安公太后之后,经常称病拒绝参加朝会。在她看来,父亲即便已贵为九五之尊,可依旧是采取了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将自己视作刘家人,不愿再为王家创造政治价值。
在王莽将王嬿更号为黄皇室主,想要将她嫁给孙建之子孙襐时,王嬿为此大怒,不仅严厉拒绝,还处罚了帮助父亲的奴仆。且她气急攻心,因此患病。王莽心疼这个女儿,便自此打消了再强迫她的想法,任她凭自己心意留在刘家。
地皇四年(23),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宫室被放火,王嬿所在的未央宫也未能幸免。在留下"何面目以见汉家!"的遗言以后,这位因政治而被送进刘家的弱女子,选择了投身火海,以死来表达对刘家的歉意。
王嬿有此视死如归的气节,着实令人敬佩。其实对她而言,自戕反而是种解脱。
她早早地被父亲因为政治利益送入后宫,成为刘家媳妇,在刘家成长。
对她而言,父母有生育之恩,而刘家对她有养育之恩。为了父亲已经搭上了未来,她不想再背叛另一群亲人,便规避,便诀别。
西汉孝平皇后的父亲和丈夫都是皇帝,一生无比显贵,为何最终她会选择自杀?
孝平皇后王嬿是新朝皇帝王莽长女,又是汉平帝刘衎的皇后,可谓显贵之极,但她却最终投火自焚,这是怎么回事呢?
(孝平皇后剧照)
公元前1年,汉哀帝因病去世,由于他没有子嗣,便在去世前把玉玺大印和兵权,交给了他最宠爱的男宠董贤。
董贤因宠被封为大司马。但他在朝堂上既无势力,又在政治上毫无经验,很快,就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逼迫下,交出兵权和玉玺。
董贤被迫自杀后,王政君复用侄儿王莽为大司马。
在王莽的建议下,王政君扶立了不到9岁的中山王刘衎登基称帝,是为汉平帝。
由于刘衎尚不能处理国事,所以由王政君垂帘听政。
当时王莽贤名在外,又在朝中为官多年,一直勤勉谨慎。再加上他对王政君百般讨好,不光王政君的姐妹在他不断地提醒下封爵赏邑,就连王政君身边侍女的儿子生病,他也殷勤探病并亲自照料。因此王政君身边的人,没有不称赞他的。
于是,王政君对王莽非常信任,朝堂事务都让他代为处理。由于他的政策符合民意,当时得到了朝野拥戴。
尝到大权在握的甜头后,王莽想到,汉平帝若是成年,便得还政,心里百般不愿意。于是在朝堂上打压异己,又利用王太后强化自己的在朝堂上的权威,很快就在重要的岗位上都安插了他的党羽。从此他想要什么,只需暗示一下,自会有人替他上疏。他却百般推辞,甚至哭泣不止。如此一来,王政君愈发认为他是挽救汉室的不二人选。
(汉平帝剧照)
有一次,有人献了一对罕见的黑白锦鸡给汉平帝。
王莽的党羽见了,连称是上天认为“周公再世”,特意显现的祥瑞。于是,在他们的请求下,汉平帝把王莽封为“安汉公”。
在汉平帝12岁的时候,王莽为了巩固权势,决定把8岁的长女王嬿嫁给汉平帝为皇后。不过,他又说,他只是请求汉平帝充实后宫。为了避嫌,王嬿不参与择选皇后一事。
当然,王莽此举,遭到朝野反对。他们认为,王莽是极为贤德的人,这样人家的女儿才配得上母仪天下。所以每天都有不少人上疏,请求汉平帝把王嬿做为皇后之选。
如此一来,王政君和汉平帝自然不能违背民意,于是择吉日让汉平帝与王嬿成婚,并把王嬿立为皇后。
自此后,权倾朝野的王莽,愈发肆无忌惮,完全把汉平帝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饶是如此,王莽还是觉得唯有自己做皇帝,才是最有意思的事。
公元6年,汉平帝病重。
王莽向上天祈祷,希望自己能替代汉平帝病死。
祈祷后,他向汉平帝敬献了一瓶椒酒。结果,汉平帝在饮下椒酒后不久,便病逝了。
汉平帝去世后,王嬿悲痛不已,从此在深宫中拒不见人。
王莽没有功夫考虑女儿的事,他又迎立广戚侯刘显2岁的儿子刘婴为皇太子,而王嬿则被尊为皇太后。
众臣纷纷上疏,希望能让王莽摄政。
王政君年事已高,再加上对王莽的信任,于是听从众人的建议,让他代天子执政。
(王莽剧照)
王莽做了两年摄政王后,朝中异己已被清除干净,宗室子弟也惨遭屠戮。待一切障碍消除后,王莽幽禁了刘婴,逼迫王政君交出了传国玉玺,建立新朝,登基称帝。
一切理顺后,王莽想到还在深宫久居不出的王嬿,年纪轻轻,应该重新择选良人,有个幸福人生。
所以他把尊为太后的王嬿,改封为皇黄室主,并四处为她张罗亲事。
然而王嬿却是个非常坚贞的女子。她对父亲王莽的所作所为,颇为不齿。所以,王莽屡次让她参加宴会,都被她以“有病”为由,拒绝了。
王莽无奈,便把他挑中的未来驸马爷,打扮成御医的样子,让他混进宫去,给王嬿“看病”。
王嬿知道后,大发雷霆,不光用鞭子抽打身边的侍从,还真的把自己给气病了。
王莽见王嬿如此坚决,也只得作罢。
好景不长,王莽在位第3年时,由于他大力改革、增加徭役和赋税,再加上天灾不断,一时饥病劳累而死的百姓,数以万计,导致愤怒的百姓纷纷起义。
公元23年,绿林军攻破都城,在混战中,王莽被杀。
随后绿林军火烧未央宫。
慌乱之中,王嬿的侍女拉着她,想要带她逃走。王嬿想到死去的汉平帝,再想到父亲王莽篡汉的事情,心里万分悲痛,长叹一声:“何面目以见汉家!”
说完,便纵身火海,自焚而死。
(参考史料:《汉书》)
西汉孝平皇后的父亲和丈夫都是皇帝,一生无比显贵,为何最终她会选择自杀?
选择自杀,是她给自己的一个交代。
就算尊荣已极,就算无比显贵,但是活着窝囊,整日里面对的是自己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痛,她——王嬿,能幸福吗?
那一年,她八岁,天真烂漫,正是“绕床弄青梅”的时候,却被父亲硬生生推入火坑,嫁给平帝,成为父亲王莽政治上的砝码。
那一年,她十岁,夫唱妇随,岁月静好,正是两个人“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的时候,父亲却将丈夫毒杀在她怀中。
自此,十岁的王嬿瞬间完成了童年到成年的转变,再也没有了笑颜。
不久,王莽立汉宣帝的玄孙刘婴为太子,号为孺子,王莽代摄帝位,尊她为皇太后。
又过了不久,王莽篡位称帝,建立新朝,降封刘婴为定安公,她改称定安公太后。
那一年,她十八岁。
从八岁到十八岁,从皇后到皇太后再到安定公太后,荣华富贵就像烟云,随处飘散,对她来说,富贵没有什么改变。可是,她的心却是九曲回肠,这十年恍若经历了一个世纪。
她还活着,可是,活得并不开心。
自从平帝被废之后,她经常称病不参加朝会,王莽深知对不起女儿,于是偷偷派号称当朝第一美男子的孙豫假扮太医去勾引她,不想却被她一眼识破,大骂侍女:“竟敢擅自放外人进入内宫!”
更始元年,众叛亲离的王莽新王朝覆灭。10月,起义军攻入长安城,砍死了王莽,又在未央宫放起大火。宫娥侍从想拉她逃出宫去,她却抬头凄凉一声长叹:“我哪里还有脸面再去见汉家的人啊!”
她挣脱了宫女的手,跳进了熊熊燃烧的火海之中。
决绝,是她唯一的解脱方式。
熊熊烈火,是她对这一生尊严的洗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