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称帝,七年扫平天下,为何李渊还被后人评价为碌碌无能?

如果碌碌无能,怎么可能当得了开国皇帝?李渊之所以给后人留下平庸的形象,一方面拜嗣君李世民所赐,另一方面他的两个“缺陷”被放大。

一、李世民“塑造”了李渊的平庸形象
  • 1.在李世民的高大形象下,李渊被丢进了阴影

一般开国皇帝都是猛人,无所不能,形象高大,各种传奇。相对而言,李渊的经历不够传奇,反而李世民在文治武功方面盖过了李渊,把开国皇帝的身影逼进了他的影子里。

李渊早年曾经奉命领军镇压农民起义、打击突厥入侵,自晋阳起兵后,李渊就已经“退出”战场,只作为决策人的身份出现,开国战争中的精彩篇章,他都无缘参与。相反李世民却获得了更多的表现机会,把自己打造成了“战神皇帝”。

李唐开国之初,文臣武将是历代王朝中,最群星璀璨的一个年代,包括李世民在内。这既是李渊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幸运的是,在众星捧月之下,他依靠这些人才平定天下摧枯拉朽,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磨难,不幸的是,他个人的色彩变得星光暗淡。

  • 2.李世民篡改历史,掩没李渊的功绩

李世民靠玄门之变,杀嫡夺位上位。他很清楚,历史一定会对他的这个行为无情鞭挞,为了改变形象,李世民一直致力于篡改历史,试图将自己的形象变得更高大。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李世民将李渊的很多功绩,硬改到自己头上。比如,晋阳起兵,按史书说法,李渊胆小怕事,根本不敢造反,是李世民暗中谋划,逼得李渊不得不造反。

史学家抽丝剥茧,从史料分析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认为晋阳起兵的首谋就是李渊,李世民篡改的目的,就是要突出他个人对于大唐建立的重要性。

类似的篡改还有很多,有的已经永远无法复原,这是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给后人留下的又一大诟病!

二、李渊自身的两个缺陷
  • 1.缺少开国之君的武功

纵观中国历史,一般开国之君都是战神级的,武力争夺天下,完全靠别人帮你抢江山不现实;手上没有过得硬的武装力量,连山大王都当不了;扛把子没有活土匪的气质,镇不住骄兵悍将。

所以所有开国皇帝,留给后人的形象,多少都有点匪气,甚至流氓气息。相比而言,李渊太“文”了,虽然他也当过将军,上过战场,但显然,他的武功是开国皇帝中最欠缺的,不够耀眼。

  • 2.得天下靠父祖

李唐开国不是白手起家,而是建立在家族雄厚的实力基础上的。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昞是柱国将军、唐国公,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与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是亲姐妹。可以说,李氏家族是名门望族,与上层社会建立了深厚的利益关系。

因而李渊很受器重,自幼世袭唐国公,担任皇宫千牛备、卫尉少卿、太原留守等职务。家族留下的政治遗产,是李渊日后起兵的最重要保障,包括私人武装和政治同盟军。离开父祖的积累,李渊不可能有起兵造反的机会,更不可能成功。

正是以上客观及主观方面的原因,让李渊这个开国皇帝星光暗淡,在列位开国皇帝中,显得很“碌碌无为”,其实,客观地讲,李渊一点不平庸,只是没那么“完美”。

五个月称帝,七年扫平天下,为何李渊还被后人评价为碌碌无能?

李渊和后来上位的帝王在很多人的眼中,有一点米粒之珠,岂敢和皓月争辉的意思。

其实这所有的一切都和李世民登上帝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李渊从晋阳起兵的过程中,其实不仅仅是李世民参与了大唐王朝的创建,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两个人的功劳也并不少。

李世民在在唐王朝初期主要的功绩是平定西北、河北、中原等地,这些地方是唐王朝定鼎天下的主要战场,可是在这些主要的战场中,当时已经作为东宫太子的李建成也仍然参与到了中原、河北之地的战争。

高祖皇帝李渊在公元608年已经在长安登基称帝,作为一代帝王,此时李渊所扮演的角色也只能是坐镇大本营,而不是亲自上阵厮杀,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明朝的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有多优秀?

可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后,更多的征战还是交给了手下的那些大将的肩膀上,此时的朱元璋根本就没有必要亲自上阵杀敌。

而高祖李渊之所以被淡化,其实如今影视剧的宣传有很大的关系,更多的影视剧已经将高祖李渊塑造为了一个荒淫的帝王,而并非一位控一地而制四方的帝王,可是恰恰相反的是高祖李渊在唐王朝初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在历史上的形象更加的被淡化,在唐王朝初期跃然纸上的帝王形象反而成为了太宗皇帝李世民。

这其中的原因一定是有李世民的刻意刻画,得位不正的李世民势必要对自己形象加以改造,而改造最为合适的方法便是弱化自己老爸李渊的形象,同时拔高自己作为帝王的形象。

还有李世民所缔造的贞观之治有极大的关系。

李世民所缔造的这个万国来朝的贞观之治,恰如其分的让大家沉浸在了贞观之治中。可是他们却遗忘了高祖皇帝的反隋初年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收买人心的事情。王朝建立之初,没有超强的能力和一定的治国才能,是不可能让一个刚刚兴建的王朝有定鼎天下的能力的。

其实高祖李渊在唐王朝中就像极了一棵树根,李世民像极了这棵树上茂盛的枝干,虽然更多的人只会抬头注意到树上繁茂的枝干,可是这棵树的树根确实最不能护忽视的,因为只有强有力的树根支撑,这棵树的枝干才会生长的愈发的茂盛。

五个月称帝,七年扫平天下,为何李渊还被后人评价为碌碌无能?

对李渊碌碌无为的评价,不是来自于正史,而是来自于小说的演义。比如《说唐》《隋唐演义》中,李渊可能有庸庸碌碌的表现。但如果看看正史,比如《旧唐书》《新唐书》等,就会发现和以前的印象不一样。这大概是为小说所误,

演义小说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歌颂李世民,毕竟,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而且,李世民的皇帝当的不错,为全天下的老百姓带来好处。也值得歌颂。但对李世民的缺点的掩盖,在客观上会拉低对李渊的评价。这样,李渊在人们的心目中慢慢的就变得庸碌了起来。

李渊绝对是文武全才的一代枭雄。他的祖父都是北周的名将,当时与其他七家合称“八柱国”家。李渊七岁就封为唐国公,但他并不是纨裤子弟,而是文武全才的。有个成语“雀屏中选”讲的就是他的故事,他的夫人窦皇后也是名门之后。当初选婿之时,在屏风上画了只孔雀,私下约定,有射中孔雀眼睛的,就选为女婿。李渊一箭射中,成为窦家的女婿。这个射中孔雀的故事,并非是游戏,而是真功夫。《旧唐书,高祖本纪》载,大业十一年,那时天下已经乱了。隋炀帝在汾阳宫命李渊前去讨伐反叛者,李渊兵扎龙门,叛将母端儿率数千人围于城下。李渊亲自带十几人出阵杀敌。连发七十余箭,对方都是中者立倒。可见,李渊的战斗力绝对是一流的。

隋末大乱,群雄并起。演义小说中有许多说,这个时候李渊委琐怕事,不敢起兵,是李世民刘文静等首倡起义,李渊不得己而从之。这种说法不值一驳,但却有许多人相信。历史上有过被别人逼着成就大事的吗?绝对没有。当天下大乱的时候,像窦建德,王世充都能力及人望都不及李渊都轰轰烈烈的干起来了。李渊有什么理由不起来干?历史的真实是,李世民兄弟是跟着他们的父亲李渊干起来的,而不是李渊跟着李世民干。李家父子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父子兄弟的齐心合力之下,终于建立了大唐帝国。

唐朝建立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居功至伟。但太子的位子只有一个,李渊也只可能选一个人做接班人。在老大和老二都很厉害的情况下,选谁做太子呢?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摆在那儿。前代曹操已经给出了答案。如果无法比较那个更好,只有按规矩来,长子继承。于是,李建成成了理所当然的太子的。

问题出在李世民身上,他不甘心做一个普通的王爷,他要君临天下。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也有这个想法。于是,他们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建成元吉。李渊在无奈之下,只能承认现实,已经死了两个儿子,十个孙子了。只能让李世民上位。

玄武门之变就是皇家内部的权利斗争,无所谓谁对谁错。总之,胜者为王。但是,李世民杀兄屠弟的行为,是不符合儒家道德伦理的。可是,李世民上台之后,确实成了一位明君,他虚心纳谏,确实符合儒家的圣君明主的标准,这样,就体现出极大的矛盾。当然,这是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因为在儒家看来,只有做事符合君子之道,才能算是明君。玄武门的事,绝不是明君所为。于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只能替李世民做掩饰。如果李世民的行为是被迫的,那么就符合道义了。于是,演义小说(儒家思想的作家写的)中,就只能写建成元吉对李世民不断迫害。这样,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当时的皇帝是李渊,他怎么可能容忍这样不合理的事情发生呢?如果他是一个昏君,或者是一个庸碌之君,那么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唐之后的历史演义小说,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思路走的。于是,在小说的影响下,人们就很容易认为李渊是个庸主了。这个问题的大体情况,应该就是这样的。

五个月称帝,七年扫平天下,为何李渊还被后人评价为碌碌无能?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君主,号为高祖。作为开国皇帝,如果真是碌碌无能只是依靠自己儿子才成事的话,他也当不了皇帝。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李渊的雄才伟略,以及他的碌碌无能的名声怎么来的。

一、最被低估的开国君主李渊

1、李渊本身就具有远大志向,气量恢宏,并且很有谋略

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妈。所以李渊在隋朝地位还是很高的,但这不代表李渊就是一个仅能因人成事的主儿。

在抵御陈玄感的起义之时,李渊就有了长远打算,借机广交天下豪杰,培养自己的势力。在隋炀帝怀疑李渊的时候,李渊就假装贪杯好色,收受贿赂,做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麻痹了杨广。

2、李渊在隋朝时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突厥,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在公元615年,李渊遇上了母端儿的农民起义,李渊率兵打败并且收编了起义军,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第二年,在突厥入侵的时候,李渊在军事实力明显处于下风的时候,选拔精兵,仿效突厥骑射,这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都是疑兵之计,突厥没想到李渊又另选精兵埋伏下来,突袭了突厥,突厥大败。这连环计使得真是巧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

3、李渊眼光独到,见机很准,看到天下大乱有利可图,趁机起兵。

李渊起兵夺取天下,可不是在李世民的怂恿下才做的决定,李渊自己是早有谋划的。至于唐史中记载李世民和刘文静现密谋起兵,造成事实,李渊被迫同意,那是李世民在往自己脸上贴金。

4、李渊起病后不到一年就掌控了局势,当了皇帝,随后又用了不到七年的时间消灭了各路义军,统一了天下。

这里面有李世民的功劳,但不完全是。你总不能让皇帝总是御驾亲征吧,哪个皇帝手下不得有一大批能臣武将鞍前马后的呀。李世民只是其中一个罢了,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也立下不少功劳的。

天下统一,哪一个功劳不得有领导者的份呢,起码是领导者领导有方吧,还没见过取得了成绩都归手下的。

二、李世民为了消除自己杀兄灭弟,逼父退位的丑陋名声,任意修改历史。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大哥李建成是太子。按照旧时的规矩,必须是嫡长子才能当皇帝,李世民根本没有机会。

李世民的步步紧逼,让李建成有了危机感。李建成也想除掉后患,可他有些心慈手软,才让李世民占了先机,率先发动政变。在玄武门,早就策划好的李世民杀掉了哥哥和弟弟,又逼迫李渊立他为太子,两个月后,又把皇位让给他。

李渊在屈辱和类同软禁的生活中活了将近十年。

如果让史官据实写的话,李世民就遗臭万年了。所以在李世民的手里,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他的授意下,史官肆意修改历史,贬低李渊,抬高李世民,把起义和统一天下的功劳都按到自己头上,李渊简直成了傀儡和木偶。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李渊不仅不庸碌平常,反而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君主,只是在心狠手辣这一点上他比不过李世民。

朋友们,你怎么看李渊和李世民的历史低位,欢迎留言讨论。

五个月称帝,七年扫平天下,为何李渊还被后人评价为碌碌无能?

这主要是因为《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对李渊的记载将他刻画成一个懦弱犹豫,在儿子李世民将起事的各项准备都完成的情况下才非常被动地参加进来的角色,因此造成了后世很多人感觉他碌碌无为的刻板印象。

在这样一个叙述体系中,软弱而没有主见的李渊即使在万事皆备的情况下得知儿子(李世民)和下属(刘文静)的计划仍然非常的震惊并有所顾忌,但是因为箭在弦上,已经没有动摇观望的余地了,只好勉强听从了李世民的安排,走上了起兵反隋的道路。

幸而这不是史籍的全貌,关于晋阳起兵有一部信史,那就是温大雅撰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大雅在太原起兵后就被李渊厚礼聘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门典掌机要,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大唐创业起居注》也是关于李渊父子肇建唐王朝的最早的历史记录。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李渊亲自安排刘文静伪造隋炀帝敕书,以抵御突厥为名招兵买马,又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既避免遭遇腹背受敌的困境,也借用了部分突厥精锐骑兵。

事实上,李渊正是整个事件的决策者,在做好周密万全的谋划之后他毅然起兵,才取得了问题所说的相对快速平定天下的功业。李世民、李建成等在这一事件中是重要的协助者,但毕竟只是配角,当之无愧的主角是且只是李渊本人。

综上,李渊有碌碌无为的评价,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后来主导的对历史记载的篡改,并非历史的真相。

五个月称帝,七年扫平天下,为何李渊还被后人评价为碌碌无能?

李渊唐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祖父是李虎北周八大柱国,七岁袭封唐国公。因隋文帝独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爱。

李渊是隋朝的重要朝臣。隋炀帝征高句丽,李渊督运粮草于辽东。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于龙门。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御突厥,总是打胜仗。

隋朝末年,各地的反隋势力纷纷揭竿而起,李渊预见到了隋朝的最终结局,一方面展现了沉迷于酒色,贿赂监视他的隋炀帝派来的监军,一方面开始招兵买马积蓄力量,为自己的举势做准备。

李渊反隋后,深知隋朝灭亡的原因,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更加关注民生。最终在众多的政权中胜出建立了大唐帝国。

李渊绝对是被人们低估的皇帝。

李渊称帝后,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的战争注意加强政权建设,改善民生。在李渊的努力下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基本上初具规模。

李渊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并做了改进。唐朝中央建立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掌管全国政令,是命令的执行机关。下属共有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选用、考核与奖惩;户部掌户籍和赋税;吏部掌礼仪和科举;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刑狱;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来作为办事机关。这种制度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封建王朝。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将练兵权和领兵权分离,以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对抗中央。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时在家生产,战时出征。这样就减轻了军队的开支,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李渊还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父亲,他的孩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包括他的女儿平阳公主都为大唐的建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李渊的光芒却被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跟遮住了。李世民的皇位虽然得来的并不光彩,他一生的政绩和他以民为本的从政方针对后世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而李世民一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君臣和谐的时代。再加上各个朝代文人治世的描摹,让李世民的形象更加的高大,以至于李渊就成了“李世民的爹”。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