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后赵光义登基,赵匡胤的儿子为何不反对?
“烛影斧声”就是个千古谜案,一夜间,大宋天下大变,头一天坐在龙椅上的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赵光义堂而皇之地安坐于龙椅之上,接受朝臣们的三叩九拜。作为赵匡胤仅存的两个儿子,赵德昭时年25岁,赵德芳时年17岁,两人跟大臣们一样,拜伏在二叔的脚下称臣。面对父亲蹊跷的暴亡,兄弟俩之所以那么“乖顺”于赵光义,实在是无力与二叔这棵大树抗争,而且也没有拿得出手的证据鸣冤。
一、事发突然,赵家兄弟毫无准备赵光胤去世时年仅49岁,作为一个常年征战疆场的开国皇帝来说,这个年龄驾崩,年轻了一点。从史料记载看,赵匡胤驾崩毫无预兆,跟赵光义聊天聊了一晚上,突然“聊死”了,这是谁也想不到的结果。
从赵德昭和赵德芳的年龄看,一个完全成年,一个接近成年,看起来具备了对抗赵光义的能力。但这明显是一个不对等的博弈,赵光义一方是有备而来,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甚至是策划者。赵德昭兄弟完全蒙在鼓里,父亲驾崩当夜,他们都不在场,等得知消息的时候,赵光义已经坐上龙椅,一切木已成舟。
赵匡胤驾崩当夜,宋皇后本来是让王继恩去接赵德芳,不想王继恩却迎来赵光义。由此可见,王继恩早就是赵光义,埋在赵匡胤身边的一枚棋子,当晚的事件,一切都在赵光义的掌控之中,赵德昭兄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除了叩头认输,还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
二、赵光义的羽翼丰满,无人能撼后世史学家一直讨论一个问题:赵匡胤为什么一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难道他真的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
我个人认为,如果赵匡胤决定把皇位传给弟弟,应该早就宣布了,没宣布,就说明赵匡胤心目中的继承人不是赵光义。那么为什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呢?原因就是,赵匡胤发现赵光义悄悄发展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足以威胁到未来的继承人,所以,他不敢宣布太子,以防太子受到赵光义的迫害。赵匡胤一定在谋划一盘大棋——一举除掉赵光义集团!
这么说有证据吗?有,几年前,赵匡胤突然提出迁都计划,准备把都城从开封迁至洛阳。表面上看,似乎跟继承人毫无关系,但实际上这是一次对赵光义的釜底抽薪计划。
赵光义位居开封府尹多年,他的集团相当强大,开封成了他们的根。赵匡胤的迁都计划,就是想一举甩掉赵光义集团的牵制。
可惜,赵光义已经势不可挡,在他的党羽们激烈反对下,迁都计划泡汤。但这次计划,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赵匡胤在想方设法削除赵光义的党羽!至于怎么做,赵匡胤应该还没拿定主意,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发生“烛影斧声”。
试想一下,赵光义的势力,连赵匡胤都无法撼动,赵德昭兄弟哪来的实力?
三、事件隐蔽,赵家兄弟没有证据如果赵德昭兄弟,手掐赵光义谋位的确凿证据,尚可以有一搏的机会。但赵光义做得很隐蔽,没有留下任何确凿的把柄,也就是说,赵德昭兄弟没法证明赵光义登基的非法性。
赵匡胤生前为了保护两个儿子,应该从来没有让他们参与到皇储继承事件中来,所以,兄弟俩也确实不知道父亲的心思。但有一个人有可能是知情者,赵匡胤生前很可能向她透露过储君的人选,这个人就是宋皇后,人选就是赵德芳。
证据就是,赵匡胤刚一驾崩,宋皇后立刻让王继恩去请赵德芳,很显然这是在找嗣君。如果不是赵匡胤生前有交代,宋皇后不会做出这个举动。
可惜,当赵光义出现在她面前时,宋皇后立刻明白,事情已经不可为了,于是她只能近乎哀求地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指赵光义)。”
可见赵匡胤生前,对赵光义的危险性已经充分了解,并对宋皇后做了详尽的安排。包括在不可为的情况下,如何自保。
不难看出,赵光义为了上位,对整个计划安排可谓天衣无缝,不可能让赵家兄弟拿到证据,他也吃准了赵匡胤,不会让儿子参与一丁点皇储之争,唯一知道内情的宋皇后,为了保住母子三人的性命,绝对不敢向外透露真情!
综上所述,面对坐上皇位的二叔,赵德昭、赵德芳兄弟毫无胜算,既没有反对的理由,也没有反对的实力!
“烛影斧声”后赵光义登基,赵匡胤的儿子为何不反对?
宋朝是我国古代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时期,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与汉朝有个共同点,就是都被分成了两端,汉朝分东西汉,宋朝也分南北宋。而且南北宋还有一个很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都有九位皇帝,且北宋除了太祖赵匡胤外,其余八位皇帝都是太宗赵广义一脉,南宋除了高宗赵构是太宗一脉以外,其余八位皇帝又都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驾崩的太离奇,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得来得很蹊跷。
宋开宝九年,这是赵匡胤在位的第十六年了,十月十九日的夜里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这就是著名的“斧声烛影”事件,次日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皇后得知赶紧派人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因为太祖生前没有立太子,现在离奇暴毙,谁能掌握先机谁就有可能成为皇帝。皇后派人传赵德芳入宫明显是想把皇位传给给赵德芳,可谁知道负责传召的太监是赵光义的人,他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去找了赵光义。皇后在宫中最终等来的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弟弟,此时已失去先机,只能让赵光义继位了。
赵光义继位一直是个谜,直到继位四年后赵普才拿出“金匮之盟”来证实赵光义皇位的合法性。这是太祖和太宗的生母杜太后在病重时传赵普入宫记下的遗言,交代了皇位继承问题,主要是让赵匡胤百年之后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然后“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这样皇位经过赵匡胤、赵光义和赵廷美三代传承后最终传给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这也就能解释的通为什么赵光义继位后太祖的儿子不反对了。
宋太祖赵匡胤总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和四子赵德芳,其中长子和三子在赵匡胤还在世的时候就死了,所以赵匡胤驾崩后能与赵光义抢皇位的只有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芳、赵德昭和太祖的四弟赵廷美(太祖三弟赵光赞早亡)。但是按照“金匮之盟”,有机会在赵光义之后当皇帝的是赵廷美和赵德昭。所以赵廷美肯定是支持赵光义的,因为赵光义百年之后就会轮到他做皇帝,倘若他支持太祖的儿子当皇帝,那这皇位可跟他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接着就是赵德昭也有机会当皇帝,虽然机会很渺茫,但是赵光义对他的好让他误以为“金匮之盟”真的会被遵守。赵光义继位后就开始拉拢赵德昭,并把他与赵廷美摆到了同等的高位,仿佛这二人就是未来帝国的掌权人,所以赵德昭也不反对赵光义当皇帝。最后就只剩赵德芳了,恰巧当初皇后传召的也是赵德芳,唯一一个不在“金匮之盟”上的人却是皇后心中的皇位继承人,自然会受到赵光义、赵廷美和赵德昭的敌对,所以赵德芳一个人势单力薄的反对也没用,加上赵光义已经登基了,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肯定会惹来杀身之祸,不如息事宁人。
所以虽然赵光义继位疑点重重,但他依旧能把皇位坐稳。
“烛影斧声”后赵光义登基,赵匡胤的儿子为何不反对?
赵匡胤能当皇帝,身为亲弟弟的赵光义出了不少力,平定统一南方十国,赵光义也是有战功的。也就是说,赵光义和唐太宗李世民类似,也都是王朝的建立者之一。我的分析,赵匡胤是有意传位给赵光义的,要不然也不会那么重用栽培他。斧声烛影,赵匡胤跟赵光义说了什么?"好做好做"很有可能是对赵光义有所重托的。可惜赵老二当了皇帝,马上就害死了赵老大的两个儿子。这事做得太不仁义。
“烛影斧声”后赵光义登基,赵匡胤的儿子为何不反对?
在北宋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的一个晚上。北宋的创始人赵匡胤突然去世,在历史上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
当时在场的只有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场。对于此事,历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成了历史上的未解之谜。其中就有一种说:赵光义为了篡权夺位,而蓄意谋害赵匡胤。不管怎么说此事之后,赵光义成了北宋的第二位皇帝。
赵匡胤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都健在,而且都已经成年。那为何当时他们不站出来反对赵光义,反对这位夺走他们皇位继承权的叔叔呢?
归根到底是他们没有的势力和赵光义抗衡,如果去反对赵光义,那无异于以卵击石。
赵光义还没做皇帝之前,他是晋王+开封府尹的双重身份。赵光义在京师开封经营多年,这里都是他培养的势力,当时京师的禁军里面也有很多是他的亲信,可以说在开封他是一呼百应了。
还有一方面就是赵光义很会制造舆论。赵光义知道他这个皇位来路不名,会遭人议论,弄不好会激起群愤。
这个时候赵光义就搬出他已经去世的母亲杜太后和他的哥哥赵匡胤,然后和当时的宰相赵普一起弄了个金匮之盟。说是杜太后在临终前劝说赵匡胤死后把皇位传给赵光义,当时赵普负责记录,这份遗书后来藏在金匮之中,因此得名金匮之盟。
我们暂且不论这个的真假性,但是赵光义有了这个,就确定了他皇位继承的合法性。如此一来,就算是有大臣和将军支持赵匡胤的儿子,他们联合起来反赵光义,名不正言不顺的,反而他们是反叛者了。
事已至此,木已成舟,既然没有对抗赵光义的本事,他们只能接受现实,这样还能多活几年。
“烛影斧声”后赵光义登基,赵匡胤的儿子为何不反对?
赵德昭和赵德芳没有能力去反对皇叔,因为宋太宗赵光义一直深受皇兄宋太祖赵匡胤宠爱,宋太宗赵光义之前是晋王,还是开封府尹。手中握有京城开封禁军兵权。让他有了凯旋皇位的野心,宋太祖赵匡胤本人也在传子和传弟中反复犹豫,没有明确立太子,最后就连自己都死得不明不白,留下斧声烛影千古迷案,如果赵德昭和赵德芳反对皇叔赵光义,没有军权。只会死得更惨,可能连香火都不会给他们留下,宋太宗赵光义是个无情的人
“烛影斧声”后赵光义登基,赵匡胤的儿子为何不反对?
烛影斧声前还有一个金匮之盟的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