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毁灭能归咎于崇祯帝吗?
如果给中国历代皇帝都打一个综合评分,我觉得崇祯皇帝至少可以拿到75分,不算优秀,但绝对不差,应该算是个合格的皇帝。虽然大明王朝在他手上亡了,但主要责任不在他,有三个他无法左右的客观因素,是导致大明灭亡的主因,他的错,就错在生不逢时!
一、崇祯皇帝的三个无能为力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大明王朝就像一个重病缠身的垂暮老人,本身体质孱弱,又染上重疾,恰恰又碰上党争的“瘟疫”流行!
- 1.国力孱弱的内忧
史学届有一个共识,大明王朝亡于万历!万历皇帝登基之初,张居正在李太后的支持下,开始了中国封建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变革——推行万历新政。在张居正的努力下,大明王朝一改颓势,重新焕发出生机,国力大增。
可笑的是,张居正推行新政的良好条件,竟然是万历年幼,无法亲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叛逆一辈子的皇帝,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张居正,废除新政!
此后,无人管束的万历,就像一匹野马,纵情玩乐,无心朝政,直接导致党争泛滥,朝政荒芜,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大明王朝不了遏制地滑向深渊。
当时的情况是,老百姓因为无法生存,到处闹民变,国库里空虚得,连官员的俸禄都无法支出,而万历的小金库却塞得满满的,还不断想方设法从民间搜刮。
为了节省开支,万历皇帝采取了一个最奇葩的办法:不补官缺!让一个官员干几份差事,干不过来就搁置!
这不是治国,简直是胡闹。频临崩溃的经济,到崇祯继位时更加严重,成了一个无底洞。官员工资欠,士兵军饷也是欠,以至于官员和将军们只能靠搜刮老百姓,或者吃空饷过日子。
就像一个体质孱弱的老人,这个时候,任何一个滋补方案都解决不了问题,相反很可能适得其反。比如,为了减员减负,裁撤了部分荒废的驿站,本来是节流的好政策,谁能想到,一个失业的驿卒,竟然成了大明的掘墓人——李自成!
这种情况下,改革就像补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除非以流血的革命重新洗牌,最大利益人崇祯做不到,谁放在那个位置都做不到!
经济崩溃,官场黑暗,民生凋敝,这就是大明王朝无法根治的内忧!
- 2.满清的崛起无法遏制
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重新崛起于白山黑水,他以武力统一了整个女真人,并且建立了足以对抗大明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到崇祯皇帝时期,女真已经建国,皇太极已经称帝,并实际控制了东北。
不光如此,满清先进的八旗制度,使这个新生政权充满生机和活力,连汉人也开始不断加入他们。军事上,满清已经形成扣关之势,一座山海关孤城,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了八旗铁骑!
外部力量的崛起,与它对抗的唯一出路就是自强,而明王朝却不断走向没落。
满清的崛起,就是崇祯皇帝无法左右的外患!
- 3.党争的瘟疫如天降之祸
就在崇祯面临内忧和外患,焦头烂额之时,党争就像从天而降的瘟疫,突然降临在一个体质孱弱、重疾缠身的老人身上!
崇祯皇帝临终前曾经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都是亡国之臣!”其实,无论多大的内忧外患,倘若君臣一心,立意革新,即便无回天之力,至少还存在希望。
但令崇祯恨得直撞墙的是,大臣们永远尿不到一块,相互勾心斗角,利益倾轧,再好的政策,有人赞同,肯定就有人反对,有人积极而为,就有人背后放枪。甚至党争的漩涡,让人明知道谁是敌人,但你就是没法知道谁开的黑枪,你更没法判别,这一枪打得是对是错!
比如,东林党人,他们是白还是黑?他们打过枪,也挨过枪,你能分辨得清,哪一枪是白的,哪一枪是黑的吗?
二、崇祯的责任关于崇祯皇帝,自古评述很多,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有人说他不识人、不信人,有人说他过于倚重东林党人,也有人说他刻薄寡恩。
但细想一下,他的这些缺点很多皇帝都有啊,甚至在那些伟大的帝王身上都有。比如崇祯刻薄寡恩还能比汉景帝吗?刚愎自用能比得过汉武帝吗?疑心病有他老祖宗朱元璋厉害吗?
相反,有几个帝王像他那么勤政?有几个像他那么简朴爱民?即便错杀过一些大臣,我觉得在那么复杂党争环境下,有几个皇帝能做到洞察一切?
其实,崇祯皇帝最大的错就是生错年代了。他这样的皇帝,如果放在一个大治时代,哪怕是一般的时代,以他的勤奋、亲民和智慧,加以良臣辅佐,足可以成就功业。这种积重难返的国家形势,非崇祯能力所能为,恐怕朱元璋再世,也只能干瞪眼吧?
大明王朝的毁灭能归咎于崇祯帝吗?
明朝末期矛盾重重,积重难返。造成明朝的问题,既有机制的因素,也有人的因素。完全把亡国的责任推给崇祯,不公允。我认为可以分为十分责任的话,崇祯至少要负六分责任,其兄天启,其祖父万历各负二分。
崇祯接手的明朝,己呈现出亡国之象,内有农民起义烽火连天,外有后金虎视眈眈。但崇祯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仍然折腾了十七年之久,足以说明明朝仍有巨大资源和后劲。
正是崇祯志大才疏,心浮气躁,拿下魏忠贤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什么都想管,什么都管不好。他绕过了明朝的体制来管理国家,但他急于求成,不愿从基础做起,看他换了多少内阁辅臣,换了多少将,自毁长城把明朝推入灭亡的深渊。
很多人同情崇祯,是因为崇祯有振兴明朝的愿望,不象明朝很多皇帝"无赖儿郎",他勤政,没有荒淫、暴虐之失。但是,正是崇祯胡乱作为成为明朝最大的败笔。
大明王朝的毁灭能归咎于崇祯帝吗?
大明江山土崩瓦解,不能完全归罪于崇祯皇帝。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难辞其咎。
朱氏自幼贫困艰难,苦不堪言。
其登基后,为力保其子孙永远不再遭受贫穷困难。
定下中国有史以来,最厚待皇族的制度。
皇族后裔,锦衣玉食,奢侈无度。
被封王候的子孙,永保爵位、封地、厚禄。
随着皇族子孙的疯狂繁延。
皇族人数快速增长。
到了崇祯朝,皇族人数已近百万。
耗费朝庭大部份的钱粮。
有的省收入,连供养本省的皇族都不够用度。
财政吃紧,各方告急。
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
不知那个朝臣,給崇祯帝出了馊主意。
为了节约钱财,竟然将朝庭在全国的驿站裁撤掉。
十几万身强力壮的驿站从业者,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
这一批消息灵通,见识广泛的青年壮士,大部份人投入了农民军的怀抱。
李自成当初就是驿站的工作人员。
被逼无耐,随着伙伴们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起义军声势更盛。
朝庭为了加大剿灭农民军的力度,增派大军。
为此,供给军队的钱粮大增。
朝庭只得再加大对百姓横征暴敛。
民众无以为生,反过来支持农民军。
各地皇族,仗着朱元璋定下的规矩。
不顾朝庭安危,只顾自己,吃喝玩乐,压榨百姓。
民怨沸腾,百姓对皇族切齿痛恨,不以复加。
农民军所到之处,坚决将皇族斩尽杀绝。
没多久,近百万的皇族后裔,被惨死在屠刀之下。
农民军,有时为了发泄对朱家皇朝的刻骨仇恨。
甚至,将当地明的封王烹食了。
足见皇族民怨之深。
李自成率农民军直逼北京。
朝庭在各地尚有百万雄兵,若下诏勤王,不愁没有救兵。
然朝庭囊中羞涩。
一但勤王之兵蜂拥而至,朝庭却无钱粮供给,反而将官军推向农民军的阵营。
勤王之兵,转眼就成劫王之众了。
于是,朝庭眼睁睁看着农民军,攻城略地,克关占险,突入北京城。
崇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只得杀皇后、杀公主以免遭羞辱。
自己在太监王承恩的协助下,跑上煤山,在歪脖子树上,上吊自尽。
王承恩也随主人自尽。
朱元璋自认为绝顶智慧,定下了混帐规矩。
最终,朱家皇族遭受了历史上最悲惨的杀戮。
朱氏本想造福子孙后代,未料害惨子孙后代。
故,明之灭亡,非崇祯之过,乃朱元璋之遗祸也。
#凌远长著#
大明王朝的毁灭能归咎于崇祯帝吗?
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有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崇祯帝虽然很勤政,但无耐能力不够,无力回天。说到底就是大明朝气数已尽。
大明王朝的毁灭能归咎于崇祯帝吗?
这个问题个人觉得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看,广义宏观的来说,自然不算朱由检的责任,但凡解释不了的事情发生,原因都是多方面的。例如万历的战事消耗国力很大,后期辽东危机已经爆发,内部民众文人士大夫思想倾向于空虚,对国事的积极性没过去那么高,崇尚讲学,吃喝玩乐等等风气大不如前,说好听是归于人的欲望本身了。但不好听是南方普遍民众没有北方有的危机感,这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而天启年间是魏忠贤当道,就开始刺激了内部危机的出现,至于到底有无东林党人问题,历史上争议很大,但魏忠贤对杨莲、左光斗等人迫害则是事实,一部分人倾向于争斗,一部分人倾向于撒手不管,那么,辽东和内地的危机都进一步扩大了,落到朱由检肩上是他一个十六七岁少年根本应付不来的局面。
从狭义的方面看朱由检的确是造成明朝垮掉的责任人,他推卸不了这个包袱。年纪轻轻除掉魏忠贤危机以后空前增加了他的自信,加上对袁崇焕的信任,全力支持他平辽,那么袁崇焕没有换来对皇帝承诺,杀了他,朱由检根本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反而认为袁崇焕言过其实。这时候,陕西的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声势浩大,局面变坏,对辅佐他的大臣一个个撤换,功利心很重,对边将任用也是,朱由检想要收拾残局,但根本他力所不逮,超出他的能力范围。那么到最后的阶段,其实早有大臣建议朱由检先去南京,重新打算,收聚兵力徐图北伐,试图在做朱元璋当年的伟业。尽管有一些吹捧嫌疑,但未尝不是一个退路,至少南明不会遇到一个更糟糕的弘光帝朱由菘。朱由检至少威望更高,号召力更强,激起南方士大夫的报国热忱,江南的局面会好很多,这都是可以想见的事实,但是朱由检面上挂不住,偏偏再次选择上吊,也不过四十来岁,并不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不怪他又能够怪谁呢
大明王朝的毁灭能归咎于崇祯帝吗?
谢邀,我来回答。
大家知道,明朝是由汉人所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从(1368年一一1644年),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初期由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盛世后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渐振。到了明朝晚期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是导致国力哀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白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后人纵说纷云。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崇祯帝太无能,才导至明朝灭亡。我认为,大明王朝的灭亡,不能完全归罪于崇祯帝,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①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 权贵阶层仗着自己的权势,从农民手中强占土地。然后通过各种特权,免于向国家缴税。朝廷为了弥补财政的漏洞,只能通过强硬手段向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滩派,使农民不堪重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演变成为农民起义。② 由于明朝后期,战争不断。 从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到萨尔浒之战,再后来对满清的抵抗战争及全国各地的农民战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没有比战争更烧钱的项目了。往往一场战争就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倒退几十年。 打仗要花钱,而这些钱要靠税收来完成。而税赋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久而久之,农民无法承受,为了生存,广大农民兄弟只能揭杆而起。朝廷只能花更多的钱进行镇压,至使国力空虚。
③ 崇祯年间,各种天灾,疾病齐发。北方等地年年大早,百姓流离失所。大早之后又遇蝗灾,灾情严重。而后华北地区又发生了疫情,江南发生水灾。至史天下大乱,民变不断爆发。④ 由于东林党与其他党派之间的斗争,加重了朝政的紊乱,破坏了正常的统治秩序。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对明朝的灭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其实明朝的灭亡与明朝建立之初,政治体制的封闭僵化有必然的联系。皇权与阁权的内部斗争,加快了朝廷政治的腐朽,也为明朝最终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回答完毕,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