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匡衡,后来官居丞相,却留下不齿的骂名,这是为什么?
匡衡出生贫寒,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但学有所成,而且在仕途上一路飙升,一直做到丞相的高官。匡衡一生两次做“贼”,第一次“偷窃”使他名声大噪,成为一位名垂千古的人生励志典范,第二次做贼让他丢了官,成为被人耻笑的对象。
匡衡自幼家境贫寒,但他本人喜好读书。家里买不起书,他就跑到一位有钱人家做雇工,他提出做雇工不要工钱,就一个条件,可以随便读主人家的书。对这样的一位青年,雇主自然无法拒绝,于是匡衡白天打工,晚上如饥似渴地读书。可家里穷啊,买不起灯油,他就当了一次“贼”,把墙打了一个洞,从邻居家“偷光”夜读。
就是凭着这股勤奋劲,匡衡的学问突飞猛进,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尤其是他对《诗经》的解读,既精深又精彩,史书说:“匡说诗,解人颐。”解颐就是开颜欢笑的样子,匡衡解说诗经,总是能让人开怀大笑,现代版的易中天教授,总能把深奥的大道理用精妙的语言说得很透彻。
后来,匡衡参加了射策甲科。射策是汉代的科举,以经术为考试内容。主考官提前将数个问题写在“策”上,字面向下覆盖于案头,由考生从中任取一题作答,称为“射”。射策分甲乙丙三科考核,也有说考试不分科,只是根据成绩好坏分成甲乙丙。甲科考生一般会被聘为郎中,未来的三公九卿储备人员;乙科考生一般会被作为太子舍人;丙科充当文学掌故,未来的前途大多只能是耍耍笔杆子了。
匡衡很不幸,射策甲科“不应令”,落榜了(有资料说,匡衡直到第九次射策,才中了丙科)。按匡衡的经术水平,他不应该如此,大概他也是个“上场昏”,不适应考试。因为“不应令”,他被任命为平原郡文学,郡里的管教育的官员。
这时发生了一件很玩味的事,很多学者都推荐匡衡应该到京师任官,在地方太埋没他了,甚至京师的学生们很多跑到平原郡拜师匡衡。这事引起了汉宣帝的重视,他特地让当朝的两个大学问家:萧望之和梁丘贺考察匡衡。回来后,萧望之如获至宝,说匡衡精通经学,“有师道”,已经自成体系了。时为太子汉元帝刘奭非常欣赏匡衡,可奇怪的是汉宣帝刘洵很冷漠,让匡衡回到平原郡继续“支教”。
不是汉宣帝认为匡衡的学问不够深,实际上就学问来说,汉宣帝给匡衡提鞋的资格都没有,而是汉宣帝一眼看穿了一个问题:匡衡只是个夸夸其谈的学者,于治国,他就是个百无一用的腐儒!皇帝选拔的不是花瓶,是帝国的栋梁,匡衡只能靠边站。
汉元帝很不赞同父亲的说法,他选拔官员的第一准则就是,一定要有足够深的经术水平,学问不够深,对不起,靠边站!
随着汉元帝的继位,匡衡很快发达了,在大司马史高的推荐下,匡衡逐步迈入朝廷中枢。匡衡发挥了他学术水平高的优势,每当给皇帝提建议,都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非圣贤话不说,非圣贤事不谈,把汉元帝搞得只有瞪眼流口水的份,于是一路高升直至做了丞相。
不过,作为丞相的匡衡行政能力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正如汉宣帝预言,匡衡除了守着道德文章,跟皇帝大谈圣人之道外,实际政务能力一无是处,甚至连国家大义轻重都不分。曾经有个官员叫陈汤,他为调动国家一兵一卒,甚至没花费国家一粒粮食,仅仅调动屯田兵和西域各国武装,就奔袭几千里,斩杀了危害大汉十几年的郅支单于。只是陈汤害怕他的军事计划得不到朝廷支持,采取的办法是“矫诏”,立了大功,但是事先并未请示朝廷。对此,匡衡强烈要求严厉惩处陈汤,理由就是陈汤的行为是对朝廷法纪的严重藐视。但众多有识之士的力保下,陈汤被免于处罚,但到手的奖励也因为匡衡的一再弹劾而丢了。
陈汤矫诏行事固然有错,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重要的是,陈汤斩杀郅支单于的结果是,整个西域震动,把频临失控的西域局面不花一文钱就恢复了,如此大的功劳是有汉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当时就有人说:“对立下这种不世之功的人,不应该追究小节上的过失!”,但书呆子匡衡认准了圣人之言,不识时务,不分轻重,三番五次弹劾陈汤,害得陈汤一生凄惨。腐儒空谈误国,在匡衡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汉成帝时期,有位官员曾经上疏要求赶紧修缮黄河,以防水患。匡衡不知所以,错误地听信他人之言,拒绝修缮工作,结果导致黄河泛滥,十几个县,几十万人受灾,令国家和人民饱受伤害。
不光如此,他还投靠宦官石显,和石显沆瀣一气,残害了朝中正直大臣萧望之、周堪和张猛等,虽说匡衡投靠石显有形势所迫的成分,但匡衡缺乏正义,为私利害公义的奸佞嘴脸还是暴露无遗。当石显倒台后,匡衡为了洗刷自己的耻辱,第一时间跳出来弹劾石显,本想表达自己与石显势不两立,但他这种投机的小人行径为朝中大臣所不齿,当时就有一位叫王尊的大臣弹劾匡衡,吓得匡衡满头大汗,脱帽认罪。
幸亏汉成帝很宽容,没有追究匡衡的责任,甚至还保留了他的丞相之职。但匡衡自己很不争气,写了一辈子道德文章、说了一辈子圣人之言、评了一辈子君子之道的匡衡,再次做贼并被人抓了现行:“专地盗土”。
原来,按照汉朝惯例,匡衡升迁丞相,就会被封侯,就得有封地。匡衡当时被封“乐安侯”,封地在乐安乡。负责丈量土地的官员,工作出了差错,给匡衡的封地多出了400倾。匡衡知道后,不但不退还土地,还指使下属偷偷摸摸地把多出来的土地纳为己有。事情败露后,匡衡被弹劾下台,结束了他的丞相生涯。
西汉末年是一个比较畸形的历史时期,那个年代的社会价值观出现了严重扭曲,死读书的儒生成为国家栋梁,而这些儒生又集体掉入道德沦陷的怪圈。因此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因为学问不好得不到重用,“经术水平”成为评价人才的最重要指标。这就是匡衡这样的人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也是西汉走向灭亡的内在因素。
“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匡衡,后来官居丞相,却留下不齿的骂名,这是为什么?
高分低能,就是匡衡的写照。学霸匡衡除了他凿壁偷出的一点光彩外,为人格局狭小,政治投机钻营,许多事情都办成一锅粥。“凿壁偷光”用勤奋绑架了道德
匡衡出生在一个小农家庭,小时候晚上用不起油灯,就在邻居家的墙上挖了一个洞,说是借人家的光看书。这事还被写进教科书中,表扬他学习勤奋学习。
其实宣传这事的人太主观了,首先说,你未经邻居同意,在人家的墙壁上挖个窟窿,你是方便了,可人家墙破了个洞,这是故意毁坏他人财产啊!二是他挖穿别人家墙壁,邻居家的生活起居尽收眼底,大晚上的到底是在偷光,还是偷偷观光,真说不清楚,这是侵犯他人隐私权啊!这件事就是以勤奋学习的名义绑架道德。
另外油灯的光亮有限,能通过小孔照到匡衡家吗?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商榷,故事是出处晋代葛洪《西京杂记》里,这本书不是正史,属于遗闻轶事,不正规啊。
像这个故事才应该从小学教材中取消。
学霸拍马讨皇帝欢心古人不懂自然科学,日食、地震等解释不了,越解释不了,越是害怕,皇帝就越想知道这些事和国家命运有没有关系。通过高考当官不久的匡衡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了一篇奏章,专门捡好的说,日食是蛮夷国家君主要遭殃,地震是老天爷处罚不尊重皇帝的贱民。皇帝非常受用,觉得他脑洞大、有学问,就让他当了太子老师。
当官时一屁股烂事由于是陪太子诗书,和皇帝走的近,后来竟然当上了丞相,可是他的办事能力确实上人着急。有一年雨季快到了,地方官员请求拨款清理黄河河道,匡衡却搞不清楚轻重缓急缓急,一拖再拖,结果黄河泛滥,冲毁了十几个县,几十万人受灾。
宦官中书令石显扰乱朝纲,匡衡身为丞相,却没胆子和石显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胡作非为,害了不少正直的大臣。汉成帝继位后,下令调查石显,匡衡看到石显没了后台,马上写奏折历数石显罪状,要请求清算石显,其实是想洗白自己。没想到大臣王尊一点也不客气,他向皇帝告了匡衡一状:“石显独断专行时,匡丞相没有制止惩罚他,却一味附和纵容,还欺瞒皇帝,犯了不守臣道的重罪。”匡衡吓坏了,想到的是逃跑,他向皇帝送上丞相大印,请求退休回家。汉成帝刚继位,很宽容,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匡衡本想当个政治投机分子,没想到差点丢了乌纱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匡衡教子无方,儿子匡昌任越骑校尉,经常喝酒闹事,结果杀了人,被抓进大牢。他的另一个儿子便唆使手的人去劫狱,这事搞大了,匡衡故伎重演,脱了帽子光着脚到皇帝那请罪。皇帝看他年纪大了,不追究他的责任。
格局小最终丢了官匡衡当丞相时,皇帝赐给他食邑,就是给他提供吃喝花销的封地。负责丈量土地的官员为了讨好他,给匡衡的封地多丈量了400倾。那么大一块地匡衡怎么能看不出来,但他格局小,贪图贿赂,假装不知道。后来有人告发了他多占封地,匡衡终于结束了他充满投机的政治生涯。
“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匡衡,后来官居丞相,却留下不齿的骂名,这是为什么?
谢谢邀请。我谈谈我的看法,欢迎讨论
我是上小学时候,在成语故事中读到这个典故。当时觉得这个孩子真的挺用功,精神值得学习。看到这个问题后,百度了一下,发现这个匡衡长大还真不得了。
从历史评价上看,匡衡总体而言还是贤臣。不是死读书的人,大概非常风趣幽默,又非常渊博,谈吐之间魅力四射。因此汉元帝还在做太子时就赏识他,登基后匡衡也就逐步做到了丞相之位。匡衡当官很有一套,政绩还不错;对政敌很有手腕,在汉元帝去世后,乘机弹劾元帝宠任宦官奸佞石显,将其罢官逐回老家。对“虽远必诛”名震天下的大将陈汤,也乘机翻翻旧账,向汉成帝上书:“陈汤以吏二千石奉使,专命蛮夷中,不正身以先下,反盗所收康居财物,戒审查查官员曰‘绝域之事,朝廷不可追究’。如此悖逆无德之人,虽先帝赦其罪,今我主决不可用之。”结果陈汤立刻被免官。因其执政声望卓著,官至安乐侯归养。至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十二月三十日,丞相匡衡偷偷将封地扩大,巧取豪夺临淮郡民田四万亩,并指使手下贪盗公家财物,被有司查处,结果也被褫夺侯爵,贬为庶民。要问为什么,我个人认为有类似现代官员“60岁退休现象”;觉得自己有功与社稷,是该好好享受一番;可能是小时候穷怕了的补偿心理在起作用吧。
最后用孔子的一句话结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3.1午,闲谈
“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匡衡,后来官居丞相,却留下不齿的骂名,这是为什么?
史籍记载匡衡因凿壁偷光苦读成名。本人曾在拙著”汉域无疆”中对这一事件有所描述。他与陈汤属于同时代的人。不过,凿邻居家墙壁,还能偷到微弱的烛光,细思极不合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无论穷富,都是非常讲究住宅的独立性的。没有谁家愿意与邻居共用一堵墙。(除非是亲兄弟,父辈早有安排).深更半夜,有人还能从墙壁上的小洞里窥探家中隐私,尤其是女眷们的活动。这在儒学盛行的汉代,几乎就是作死。至于凿壁偷光的励志故事,十有八九是后人编造,犹如现代的心灵鸡汤大师们所做的事情一样。汉元帝好诗经。恰好匡衡专攻诗经。匡衡被汉元帝不断拔擢,最终官至宰相。当时宦官石显深得汉元帝宠幸,把持朝纲。他拉拢匡衡。后来,汉成帝即位,石显失势,匡衡及时弹劾石显,为扳倒石显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他因功封侯之后,贪得无厌,贪占土地,被人弹劾,贬为庶民。很快病死于家乡。他被人诟病,应该是其贪婪所致吧!
“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匡衡,后来官居丞相,却留下不齿的骂名,这是为什么?
TM,象这种为官不仁的败类,就应该被拉下神坛,承受万世唾骂。我也想踩上一脚!
从小就听到妈妈及街道上的伯父伯母、叔叔阿姨们经常喜欢念叨:“匡衡穷,人穷志不穷。夜里读书无灯火,请在隔壁凿个洞……到底读成万事通”。他们这些人生在旧社会,无钱读书。年幼时就帮父母下地干活,途经一学堂,听到了一些,跟着能背诵一些,但对这篇文章最为深刻。现在春节回家,还能听到年老孤独的他们,闲静时背诵这篇文章解闷。
可见这篇文章流传之传,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之深。这说的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西汉时期人。籍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峄盐区王庄乡匡谈村)。
匡家世代务农。匡衡看到富裕人家的孩子能读书,非常羡慕。但苦于无条件上学。便想到了自学。但那时书是很贵重的。不象现在,地摊上的书论“斤”卖。花少许钱便可在阅览室、读书馆“泡”上一整天。
他便靠替人帮工,不要工钱,换取借书。同时,那时的书,不象现在,是纸张,那时是竹简的,很重,年幼的他要背着回家。
由于家境贫寒,无钱购买油灯。正巧与隔壁的墙壁有一处缝隙,他就对着墙缝透出的微弱灯光读书。后央求邻居将缝稍加大些。邻居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他将“缝”凿成“孔洞”。匡衡就对着隔壁家从孔洞照射过来的光线经年累月地读书。
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注:这里要纠正很多人错误的理解。此“偷”非为“偷”,应理解为“借”。不可能在墙壁凿一口孔洞,而邻居长年累月会不察觉)
匡衡十分好学,非常刻苦用功,尤其钟爱《诗经》。还曾拜当的儒学博士学习《诗经》。所以,他对《诗经》的理解十分独到透彻。
当时儒学之人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说法。(注:古时人们既有“名”,又有“字”。匡衡少时字“鼎”,长大后改字为“稚圭”。)可见他当时熟读《诗经》的名气。
由于汉朝已推翻秦朝时的“抑儒扬法”的治国理念,而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儒家思想备受推崇,尤其是孔子的书籍,被世人视为“宝典”。匡衡可谓“恰逢其时”。
但匡衡的仕途并不太顺利,他参加了当时的“射策”(类似于后来隋炀帝开创的“科举”)。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只要掌握“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的一经,就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可补文字掌故(汉朝时郡国文学官之一,平时从事文字工作。但郡国有官位空缺时,可以补缺)”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匡衡熟读诗书,但临场发挥就是不行。考了九次,才中了个“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吏。
但匡衡熟读《诗经》却声名远播,这在当时可是个“香饽饽”。声名传到京城,汉宣帝恐埋没了人才,即派大学问家萧望之和梁丘贺前去考察。二位回来对他备加夸奖:“精通经学,已自成一体”。但汉宣帝见后,认为其夸夸其谈,字字句句皆“引经据典”。于是仍不被重用。但太子(后来的元帝)却对他深有好感。
等到汉元帝即位时,没有忘记那个“博学”的匡衡。立即招来京师重用:直接任其为“郎中”(郎中为“射策”考试中甲科所对应的官职,匡仅中丙科,一下升了两级),后又迁为博士,再次迁为“给事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
其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疏,引用《诗经》,劝文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在百姓中推行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元帝大加赞赏,又升为光禄大夫,不久再升为太子少傅。从此匡衡平步青云,仕途亨通。
由于元帝也十分喜欢儒术文辞,尤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晰《诗经》,对其赞不绝口。匡衡可谓“恰逢其时,又恰遇其人”。
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代为丞相,封“安乐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至此,匡衡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因“明晰《诗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庭政策的看法和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都是按照经典予以解答,言合法义。他的主张也基本上都能得到元帝和后来的成帝的支持。
后世评价匡衡:勤劳无比,通今博古,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汉书》将其列为“一代名相”。
现在我们回到题目标题,大家来讨论匡衡以下的四件事:
①弹劾陈汤
元帝时,匈奴郅支单于表面臣服汉朝,其实阳奉阴违。西域副校尉陈汤假托帝诏,召集沿途各城镇士兵及屯兵,甚至不顾其上级——西域都护甘延寿的阻拦,胁迫甘延寿出兵。远赴西域,斩杀单于。
此事惊动西域,汉宫众官员也拍手称快。但遭到匡衡以及宦官石显的弹劾。称单于虽阳奉阴违,但当时汉匈关系并非完全破裂。此举破坏汉匈民族感情。且调动军队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擅自调用军队是死罪。
但元帝念陈汤远赵万里,足见忠心,免其罪。但匡衡一再弹劾,称:①陈汤此次侥幸成功,万一不成功呢?岂不毁了随行的军队?②此次若宽恕陈汤,恐日后有人会以其为表率,欲“邀功”亦假借帝诏,随意调动军队,则会给国家带来危险。于是陈汤入狱。后元帝念及功高,免其罪。但取其官爵,降为普通士兵。
②修缮黄河
成帝时,黄河泛滥。但两批去黄河的考察官的奏折有很大出入。一批奏折认为黄河灾情危急,另一方认为对方言过其实,危言䇯听。匡衡认为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精准投放”。现在情况不明,于是拒绝了修缮的行动。结果造成黄河沿岸十几个县受灾,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以上的两件事,人们对他的是非、正确与否,评价不一。不知大家对这两件事的看法如何?
下面再讲他遗臭万年的两件事:
③对石显先怂后弹:
元帝后期,宦官石显为中书令,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并怂恿元帝加重赋税,剥削百姓。但石显很得元帝宠幸,匡衡迫于其势力,三缄其口,从未采取任何措施阻止。
后成帝即位,匡衡立即参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其党羽。铲除了宦官石显。
④专地盗土:
匡衡被元帝封为“乐安侯”,封地在乐安乡,有地31万多亩。但由于“丈吏”所用“郡图之误”,围桩外扩,造成多出4万多亩,“丈吏”要求“让出”。但匡衡依仗自己位高权重,执意将错就错,纳为己有,拒绝让击。
此事震惊朝野。众臣俱弹劾匡衡以权谋私,圈占土地,食肉百姓。此时,众同僚已与匡衡有隙,一并将他对石显的前后处理态度弹劾匡衡,称他没有尽到一个丞相应尽的责任,先是“曲意逢迎”,“明哲保身”,后又“落井下石”。
对匡衡的弹劾之声不绝入耳。成帝终将匡衡尽削其官职、爵位,贬为庶民,返回故里。
回乡后,过得很凄惨。不几年,匡衡病死于家乡。
这就是匡衡,少时“偷光”成名,晚年“盗土”毁誉。匡衡从一个家境贫寒的庶民,依仗自己的才气和皇帝的器重,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位极人臣后,却不洁身自好,又跌入了谷底。他尝到了人生的大喜大悲,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今天我们论匡衡,其刻苦学习的精神,仍是大中华的莘莘学子们的顶礼膜拜,将成为典范,在历史上永垂不朽。
但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幼时根正苗红,日后不一定会成为参天大树。成长过程中的涵养,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养成,也很重要。否则也不得善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