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几十年,朱三太子的问题一直出现,为何没有迅速解决掉?

在大清初期,“朱三太子”其实一直就是个政治符号,远远超脱于一般意义上的某个人。这个政治符号,就代表了“反清复明”的精神领袖。清王朝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朱三太子”成了政治符号,清王朝根本抓不尽,只要有反对力量出现,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号,就是召集部众的最好手段。这也是清王朝,作为外来民族统治汉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一、真实的朱三太子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眼看国破家亡的崇祯皇帝,在自杀前,让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皇四子朱慈炤分别隐藏于朝廷贵戚家中,以图躲过杀戮。通常所说的“朱三太子”应该是指皇四子朱慈炤,也有说是指皇三子朱慈炯。这兄弟三人的结局,充满了谜团,说法不一。

  • 皇太子朱慈烺:

第一种说法:被他的亲外公周奎出卖,交给了清廷。清廷不敢公开其真实身份,以假冒朱慈烺的罪名,将真朱慈烺处死。

第二种说法: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找到了朱慈烺,李自成并没有杀掉他,而是封朱慈烺为宋王。吴三桂打败李自成后,朱慈烺落到吴三桂手里,吴三桂建议多尔衮立朱慈烺为帝,被拒绝。后来朱慈烺随吴三桂大军到了陕西,死在那里,死因不详。

第三种说法:被李自成杀害。

第四种说法:朱慈烺跑到南明,闹出一场“真假太子案”。后来,做了五天皇位的朱慈烺和朱由崧,被多尔衮活捉,一起被杀害。

四种说法,结果都一样,死了!

  • 皇三子朱慈炯:

一种说法是,北京城破后,他与太子一起被李自成杀害。另一种说法是,他逃出京城,从此下落不明。

  • 皇四子朱慈炤:

一种说法是,被李自成杀害,另一种说法是被清廷杀害,还有一种说法是下落不明。

二、“朱三太子”的传言

因为朱慈烺确认已死,所以关于他的传言不多,所有的传言都集中在朱慈炯和朱慈炤身上,两人一个是皇三子,一个是崇祯尚在世的第三个儿子(皇四子),所以这个“朱三太子”究竟是指朱慈炯还是朱慈炤,没人说得清。

但有人说,其实皇五子朱慈焕的经历,才更具宗教色彩。朱慈焕五岁时得病,临去世前说:“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把崇祯皇帝吓得不轻,封朱慈焕为“玄机慈应真君”。

所以当时又有人传言,朱三太子是指朱慈焕,康熙四十七年,还闹出过一个“真假朱慈焕”事件,其实真的朱慈焕五岁就死了。

总之,因为明朝灭亡,朱家兄弟的下落没人能说的清,连基本的个人档案也因遗失,说变模糊不清。

三、“朱三太子”起义

清朝以“朱三太子”名义发动的起义,光康熙年间就有十多起。其中,影响面最大的一起是,康熙十二年杨起隆案,他竟然与吴三桂勾结,准备来个里应外合,掀翻清廷。厉害的是,起义失败后,杨起隆竟然安然脱身了。

为什么“朱三太子”事件不断,除了“朱三太子”旗帜作用,容易被人利用外,跟清廷的政策也有很大关系。清廷不自信,在朱三太子事件中,不敢公布真相,采取浑水摸鱼的政策,导致事件越搞越复杂,流言越穿越邪乎。

比如朱慈烺,明明白抓住杀害了,甚至有人说朱慈炯和朱慈炤,也早就被清廷杀害了。但清廷不敢说出真相,太不自信,害怕汉人报复,每次都以假冒的名义杀掉。既然你都说真的“朱三太子”还在,那怎么怪得了有人假冒?

假如清廷自信一点,大度一点,能感化是最好,转变成大清臣民,监视居住,那是多好的宣传效果!如果不能感化,终生囚禁或者直接杀掉,以正视听,也不是不可以选择。

正是由于清廷处置不当,导致流言真假难辨,愣是被造出个“朱三太子”的不死神话,真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清朝前期几十年,朱三太子的问题一直出现,为何没有迅速解决掉?

朱三太子没有迅速解决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冒充朱三太子或者打着朱三太子名号反叛的太多了,朝廷只能扩大化处理。可以说,朱三太子的名号成为一种有力的号召,为许多起事者和野心家所借用。朱三太子成为清廷初年统治者的心病,可谓芒刺在背。

八旗入关之后,南明朝廷还在延续,当时以朱三太子名号的人,就特别多。后来南明朝廷失败,民间对于朱三太子的身份就已经分不清楚了。仅仅在康熙皇帝年间,历史上真实的朱三太子起义就有十几起之多,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就有比较生动的演绎。虽然:

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

但是,有人假冒就真假难分了。最著名的一次就是,杨起隆以“朱三太子”名义在京城纠众反清,并建广德年号,影响很大。后来江苏太仓一念和尚,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和朱一贵起义,也以朱三太子为苗头,发动叛乱,混淆视听。

对于散布各地的亡明势力来说,率兵扯起故国旗号,拥立亡皇后裔,起兵对抗朝廷,是不少野心家在王朝鼎革之际所常用的一种手段。根据有一些历史学专家推断,崇祯皇帝死后,有三个儿子分别有太子、定王、永王三人,故而朱三太子实际上是一种合称。也就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三人,老四化名王士元,被人利用。

因此,这是王朝更迭的正常现象。到了雍正年间,社会安定,明朝遗留势力已经很少了,朱三太子就已经销声匿迹。

清朝前期几十年,朱三太子的问题一直出现,为何没有迅速解决掉?

“朱三太子案”曲折离奇,可比电视剧里精彩多了。

(影视剧里的崇祯)

据说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崇祯帝吊死自己之前,亲自动手杀了后宫嫔妃和公主。但是,在这之前,他把三个皇子叫到跟前,让他们穿上老百姓的衣服,悄悄出宫躲藏起来。

从此之后,朱三太子就开始不停的出现。

1645年3月,南明朝廷遇到了一个太子。这个人来到南京,自称是太子,目的当然是权力。当时的南明刑部及锦衣卫联合调查审问,最终证明这个18岁的男子名叫王之明(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是个冒牌货。

因为王之明长得有点像明太子,所以就被南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下人所发现,经过一番训练,出来招摇撞骗。虽然案情公布出来很简单,但是南明朝廷立足未稳,各地军政大员都觉得其中一定有阴谋,所以都蠢蠢欲动。

后来史可法出面,力证这个太子是假的,才稍微稳定了一下局面。

当然,这件事确实疑点重重……

与此同时,北京也出现了一个自称明太子的人。他更牛,直接来到了前明国丈周奎的家里……本来已经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的周奎,看到一个前明太子来找自己,毫不犹豫的报告给了清廷。

清廷迅速找来前明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辨认,大家都说非常像,是真太子。于是,朝廷和民间都议论纷纷,多尔衮怒了,直接把这个太子咔嚓了。

本以为这事儿也就告一段落了,没想到,这只是开始。

顺治八年,有人告发,说一个茶叶贩子是朱三太子;

顺治十二年,漕运总督蔡世英上奏,说江西南昌人朱周稘自称三太子,预谋叛乱;

顺治十三年,直隶出现一个朱三太子,预谋叛乱……

当然,这一堆朱三太子,经查都是假的。

轰动一时的康熙“朱三太子案”。

最有名的朱三太子案,应该是康熙十二年时候的事儿。

(影视剧里的“朱三太子”)

这一年正好是吴三桂起兵反清,一片大乱的时候。十二月二十一日夜,一个名叫杨起隆的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在北京聚集约有千人的队伍,密谋造反。可就在这一夜,事情泄露,第二天清廷就派兵征剿。

造反者准备充分,刀兵盔甲一应俱全,虽然最后被镇压,但是首犯杨起隆还是逃走了。这事儿给康熙造成了极大的震惊,天子脚下,竟然能聚集约千人的全副武装的队伍,太可怕了。

此后,康熙开始全力追捕杨起隆。

不过,杨起隆一直没抓住,各地的朱三太子却不停的冒出来。三藩之乱的时候,海盗、山大王、小混混都自称是朱三太子……抓都抓不完。

一直到康熙四十六年,又冒出一个朱三太子。

这是在山东汶上县的一个75岁的老人,他交代说自己名叫朱慈焕,改换姓名一直在躲避战乱。

康熙此时已经彻底烦了,找来前明的老太监,也说不出个真假来。于是,直接判定为假冒者,凌迟处死……

所以,康熙也明白了,朱三太子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当时只要是造反的,都想拿朱三太子这个旗号,聚拢人气。

抓住了之后,也不必分辨真伪,直接杀就行……

清朝前期几十年,朱三太子的问题一直出现,为何没有迅速解决掉?

出现了不是朱三太子,是数千万汉族人民,不甘心被异族统治的反抗之心。知道满清政府,开始接受汉族文化,笼络汉族的地主阶级,汉族人民失去了造反用的粮食和武器后,马清政府的统治才得以稳固。

清朝前期几十年,朱三太子的问题一直出现,为何没有迅速解决掉?

清朝前期根本顾不上解决朱三太子的事 几个藩王要稳住 大多汉人的心根本不是十几年能转换到清朝的 清朝前期葛尔丹部落一直骚扰不断 直到乾隆朝才真正解决了葛尔丹 中国版图才达到鼎盛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清朝前期皇位也不稳定 多尔衮 顺治 包括康熙刚继位的时候 好多内部问题要解决

清朝前期几十年,朱三太子的问题一直出现,为何没有迅速解决掉?

朱三太子,可能前期确实是个人,但到了后期就是一种精神了,是反清复明的精神,是个旗帜,朱三太子不会死,有反清复明信念的人也不会让他死,让他倒下,就像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毕竟满人当家,渴望推翻满人统治的人需要一个大义,一杆大旗,朱三太子就是最好的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