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大一统的王朝(新朝、武周),教科书却没有仔细讲述,有关于这两个朝代更多的资料吗?
武周记载还是比较详细的,新朝记载缺失太多,很多重要人物史书都没有传记,事件记载既不详细缺乏逻辑性,还有很多被篡改的痕迹。原因只有一个,东汉政权为了验证自己的合法性,只能把王莽建立的新朝打入非法行列,如此,包括王莽在内的新朝人物,大多被忽略,或者列入批判范畴。
一、新朝的建立汉平帝原始五年,年仅14岁的汉平帝驾崩。流行了百年的“更天命”论调,再次喧嚣尘上。所谓“更天命”,就是老天告诉天下,旧王朝已经不合天意,该灭亡了,必须改朝换代了。
但以王莽为代表的“辅汉派”力主延续大汉,于是他们将年仅2岁的刘婴(史称孺子婴),过继给汉平帝为子。但由于孺子婴年龄太小,无法临朝,太皇太后王政君太老,也无法抱着孺子婴临朝,只好将孺子婴立为太子,由王莽任“摄皇帝”,代行皇帝权力。
居摄二年,爆发了翟义叛乱,翟义拥立宗室刘信为帝,公开反对王莽。翟义叛乱被平定后,一次关于国家命运的大讨论再次爆发。这一次,王莽接受了“更天命”的理论,决定以禅让方式接受皇位,建立新朝。
初始元年十月,王莽正式建国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的封地在新都),改元“始建国”。史书上对这段描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汉书》作者是东汉班固),称王莽以阴谋篡位,其实这是完全不顾事实的说法,从头至尾,王莽都是在社会各大集团的推动下,才接受皇位的,不存在“篡”。
积极推动王莽建国登基的势力,包括刘氏宗族在内的贵族阶层、包括儒生在内的社会精英阶层、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底层人士。夸张一点说,王莽登基是众望所归,这种情况怎么能说是“篡”呢?
二、新朝的重要官员王舜:太师、左将军、安新公,四辅之一,王莽的堂兄弟;刘歆:国师、嘉新公,四辅之一,著名文化学者、天文学家、古文经学派创始人,王莽的挚友;
平晏:太傅、大司徒、就新公,四辅之一,当世名儒,其父平当在汉成帝时期也曾任丞相;
甄丰:大司空、卫将军、广新公,四将之一,甄丰与他的儿子甄寻,都是新朝的重要人物;
甄邯:太保、大司马、乘新公,三公之一,著名学者孔光的女婿,王莽的铁杆粉丝;
王邑:大司空、步兵将军、隆新公,三公之一,王莽的堂弟,王莽的铁杆粉丝;
王寻:大司徒,出身不详,战死于昆阳之战,王莽最得力的将军之一。
当然,新朝还有太多太多像王寻这样,位居高官,但身世不详的人物,史学家的偏向性,让本该鲜活的人物,埋藏于历史尘埃,实在是一大遗憾。
三、新朝大事件1.官制改革:
在新朝建立初期就开始,以《周礼》为蓝本的一次复古主义改革,所以出现了大量陌生的官名,基本出自西周及以前;
2.货币改革:
新朝的货币改革进行了三次,由于死守《周礼》,泥古不化,导致货币改革混乱不堪,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带来社会的大动荡,是一项很失败的改革;
3.土地改革:
新朝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按西周井田制模式分配耕种。这项改革有效打击了,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但由于执行不力,导致功败垂成。
4.废除奴隶:
私奴的大量涌现,跟土地兼并一样,成为当时社会的毒瘤。王莽积极推动废除奴隶制,主张人生平等。但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奴隶与主人的复杂共生关系,导致改革失败。
5.五均六筦:
这是类似一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改革,一方面强调山川大泽等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以“国家资本”为龙头,调节供需关系及价格。新朝的经济改革,很多像社会主义改革,太超脱于历史,因而王莽被称为“穿越者”。
6.战乱频发:
由于各项改革的失败,加之天灾不断,人民生活陷入绝境。自天凤四年开始,农民起义不断出现,新朝进入没落期。地皇四年,立国15年的新朝,在风雨飘摇中灭亡,王莽本人死于乱军,但令人震撼的时,几百人守在他身边,一律不降,直至全部战死!
四、为什么会有新朝开篇讲述了新朝建国的经过,但很多人有一个疑问:王莽凭什么能以一介儒生,以及外戚之身,能轻而易举地登基建国,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禅让?
前文说过,“更天命”的说法起了很大作用。“更天命”就是一种谶纬学说,它兴起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秦始皇时期,实行学术禁锢,儒学受到极大伤害,到了西汉,儒学像一个长期受到压制的嫩芽,在阳光下疯长,并逐步成为西汉的唯一官方思想。
“谶纬学说”是儒家学说发展过程的一个岔道,本质上讲,它是一次儒学宗教化的过程,是一次历史大转弯。不幸的是,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跌落进这个陷阱。整个社会价值观出现极度扭曲,他们以“一群忘记了儒家思想基本要义,一心专研与天相通的腐儒”为社会精英。
所以,西汉末年,充斥朝堂的全是一帮学问高深,百无一用的“算命先生”。这样的国家走向没落一点不奇怪,“更天命”说法能堂而皇之地流传百年,并最终“说亡”了西汉,也不足为奇。
王莽就是那个特定社会的产物,他既是那个时代的受益人,也是那个社会环境的受害人。他就像历史狂飙中的一片落叶,身不由己地飘零......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大一统的王朝(新朝、武周),教科书却没有仔细讲述,有关于这两个朝代更多的资料吗?
原来有写,只是不做考点,现在改成么样了,不知。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大一统的王朝(新朝、武周),教科书却没有仔细讲述,有关于这两个朝代更多的资料吗?
王莽取汉而代所建立的新朝是被光武帝刘秀巧妙地抹去的,武周则是武则天自己怕遭后世唾骂而放弃的,不管怎么说这两个朝代是确实存在的,历史必须承认。
王莽称帝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土地属国有,实行无田者一夫百亩分配;奴婢一律改称私属,不许买卖;由国家经营盐、铁、酒、铸钱、赊贷等行业。由于这些措施极大的损害了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及用人不当,操之过急和计划不周密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民怨沸腾,刀兵四起,使根基未稳的王朝很快土崩瓦解,直到灭亡。
武则天是由于高宗身体较差而协助处理朝政,逐渐熟悉并掌握了朝政大权,高宗死后,三子李显与四子李旦先后继位,因无能均被武则天所废。因考虑到李氏子嗣均非帝王之才,才不得已而称制,管理政务。后因徐敬业、李冲李贞相继造反而激怒了武则天,所以才称帝,改国号周。
她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整饬吏治,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实行男女平等,女人也可读书做官,开创了历史先例,并极积极抵抗外国外族的侵犯。但他任用酷吏,杀戮过重,使那些贵族阶级与文人墨客对她进行极尽所能的丑化。
后来年事已高,考虑到武氏后继乏人以及自己百年之后的归宿和名誉,才不得己而将皇位传给李显,恢复了李氏媳妇的身份。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大一统的王朝(新朝、武周),教科书却没有仔细讲述,有关于这两个朝代更多的资料吗?
第一,时间太短!
第二,在它后面的朝代国号,是继承它前面朝代的国号。它夹在中间很尴尬!
(西)汉——新——(东)汉
唐——周——唐
看到这个模式了吗?是不是很尴尬!
尤其它的前后两个王朝,都是统一的,而且还是特别强大的!
像不像一只小狗站在两个大象中间?人们往往只看见大象,不见小狗!
第三,与前一个朝代穿插太多
王莽建立新朝之前,历经汉哀帝、汉平帝、汉孺子刘婴等数朝。建立新朝仅15年左右就被杀了。
武曌历经李世民、李治两朝。尤其李治时期,参与国政。其后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然后登基建立周朝。之后退位于李旦。一生基本上是在唐朝度过。
第四,君主的结局
1、新朝皇帝王莽的脑袋被人当球踢了。所以,后面的那个东汉肯定是拿他当国贼看待。不会承认新朝的合法地位。
2、周朝皇帝武曌,以女子之身登基做皇帝,却面临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皇位无法传承给嫡亲。
后周郭威没有子嗣,所以传给妻侄柴荣。武曌明明有子嗣,却无法传承。如果传给自己儿子,就传回了唐朝。如果传给自己侄子,又不是自己的嫡子。总之,武曌脑袋大了。后来被逼宫传给自己的儿子李旦。
临终前取消了帝号,回归李家。故一般还是归到唐朝里。
第五,后世褒贬
1、王莽大受儒生拥护,接受“禅让”而建立新朝。王莽死,又是那帮儒生拼命把他抹黑。
2、武曌女子之身登基,在男权社会必然不会被人接受。看后世 《薛刚反唐》等书,武曌是反面人物。
基于这么多的原因,史书中笔墨不多,且多贬笔。
临时有事,仅凭印象随手写的(没有查阅),错误难免敬请指正!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大一统的王朝(新朝、武周),教科书却没有仔细讲述,有关于这两个朝代更多的资料吗?
王莽的新朝和武则天的武周王朝教科书里并非没有细细讲述,只是史学界没有将他们列入二十四史。
一、我们先来说下王莽的新朝
西汉汉元帝继位后,摒弃了他父亲汉宣帝王道霸道合用的治国理念,只重仁道,实事上汉武帝虽独尊儒术但真正儒家得到重用是在汉元帝时。因汉元帝过于重用儒生,导致国家土地兼并严重,自己的皇权被架空,不得已重用宦官,最后外戚掌握了实权。
王莽就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未篡汉前威望极高,口碑极好,如果他不篡汉他可称“周公”。可他太会隐藏,当皇帝前为显示自己执法严格公正无私杀了自己两个嫡子,篡汉后又杀了自己第三个嫡子,四个嫡子只剩下一个痴呆儿,最后只能立庶子为太子,手段不可谓不狠。当皇帝后,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他可以说是一个穿越者,他做了后世2000年后才做的事,如平均分配土地。
他的一系列改革,过于超前,因无法实施而朝令夕改,臣民无所适从以致天下大乱,农民奋而起义史称绿林军起义,其建立的新朝(公元8年到公元23年)也随之灭亡,最后史上最具有学问的皇帝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继续续写汉帝国的辉煌。
二、武则天的武周王朝
武则天起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封为皇后(第二任),唐高宗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其在位时期政治清明基本延续了太宗的治国方略,唐帝国版图达到最大。可惜早年得了风疾,40岁后常常头痛眼花无法处理国政,因为考虑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势力庞大所以不愿意将权力给他们,而武则天又极具政治天赋,不得已常常与武则天一起讨论国政,甚至代为批文,因为他想权力给老婆还是自己人,给别人就不一定了。这样久而久之,唐高宗处理国政就离不开武则天,武则天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史称天皇天后,二圣一同临朝称制,古今唯此一例。他们俩既是夫妻又是政治盟友,一同斗垮了其他政敌包括自己的太子。
高宗死后,武则天先后立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做皇帝,后李旦让位给他妈,于是武则天67岁做了皇帝,废唐而建立武周王朝(公元690年-705年),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响彻天际武曌😊🐮牛。公元705年心向李唐的张柬之等逼宫,武则天被逼让位给儿子李显,下令废除武周國号,恢复大唐國号!
其在位时期,打击异己上虽然手段毒辣残忍,但她不拘一格重人才,治国理政颇有方法,也算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政治上继承贞观遗风,为开元之治打下良好基础。只是害怕李唐复辟,军事上不敢重用心向李唐的人,都以武家挂帅,对外战争上几乎都是失败的。文化上利用佛教来大力道教让玄奘引来的佛教得以发展壮大。国土上突厥叛附无常,基本失去控制。
女皇死后给自己立了无字碑,以高宗皇后身份与其合葬,其陵墓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极具政治智慧一代女皇。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大一统的王朝(新朝、武周),教科书却没有仔细讲述,有关于这两个朝代更多的资料吗?
新朝的特点就是打着改革的旗号篡位,最后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所幸王莽享国日短,很快被赶下了历史舞台;武周则是妇人当政,对经济未造成什么影响,政体也在大唐原有的框架下运行,只是多了些宫斗和淫秽,当武则天行将就木之时又重立太子还政于李唐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