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明知自己不得善终,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呢?

晁错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官居御史大夫。因为力主“削藩令”,引发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被当做替罪羊,以朝服腰斩于市,成为西汉历史上的一段政治悲剧!晁错之所以“一意孤行”,原因有三个:一是性格使然,二是政治家的追求,三是对汉景帝的信任估计过高。

一、晁错极端的性格使然

晁错很有才学,就是性格太极端,做事往往不顾一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全然不顾形势。

因为他的这个性格,他得罪了朝中几乎所有大臣。晁错在朝中不但没有政治盟友,还四处树敌。这是他的“削藩令”得不到任何支持,也为他的遭遇埋下伏笔。

晁错的一意孤行,给吴楚联军找到了借口,他们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大臣们也以此为借口,提出拿晁错的头,平息诸侯王的愤怒。一场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演变成了晁错个人孤独而又悲怆的表演!

可以说,“七国之乱”是晁错极端性格的一个终结,即便没有“七国之乱”,他早晚也会因此祸及其身!

二、政治家的理想追求

关于削藩,晁错有一个论断:削藩,诸侯王会反,不削藩,诸侯王也会反,早一点削藩,祸乱小一些,晚削藩,祸反而更大!所以,他力主早削藩!

事实上,晁错也不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危险。他的父亲为了劝阻他的削藩,竟然以自杀示警。并告诫他:你削藩是安了刘家,只怕我们晁家要灭门了!

但政治家的理想告诉他,为了实现政治抱负,只能不顾一切!

王立群老师曾经把人分为几类:一类人光琢磨事不琢磨人,一类人既琢磨事又琢磨人,还有一类人既琢磨事又琢磨人还琢磨钱。

晁错就是典型的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人,谋事不谋身。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对晁错的伟大人格点赞!

三、对汉景帝的信任估计过高

晁错早年做过汉景帝的太子舍人,与汉景帝私人关系密切,而且汉景帝非常欣赏晁错的才学。

等他继位后,他大力提拔晁错,使他官居副宰相(御史大夫),朝中事,不论大小,都找晁错商议,对晁错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恩遇。

由此,晁错产生一个错觉:只要有皇帝的信任,没有办不成的事!所以,晁错越发敢做孤臣!

他怎么都料想不到,吴楚联军一个骗人的政治口号,就能买通那个,曾经对他信任得无以复加的皇帝。

估计晁错被腰斩前,一定是悲愤交加,皇帝的信任就是个屁,何况他碰到的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皇帝!

晁错在这方面,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幼稚!

不管晁错的结局如何,他的“削藩令”,成为中国历史上耀眼的一颗星星,晁错当欣欣然!

晁错明知自己不得善终,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呢?

血浓于水,疏不间亲,常情之至理。错逆理悖情而为,岂可善终?

初高祖以同宗王牧天下,择亲疏而置枢要。是时犹赐姓亲近之臣以充王室,分守四方,天下浑一于刘氏。高祖临崩,与诸臣杀白马为誓,自兹异姓不可封王,是鉴秦之乱起,二世而终之敝也!乱生于外,传檄可平;变生于内,诸侯共讨。择善而举,天不易姓。

经吕氏乱政,文帝起于代王。文帝勤勉,善抚宗氏。时有贾谊策论盖与错同,帝实赏之,然股肱之臣皆短贾生,文帝遂谪贾生于长沙,而留书生千年之叹!何耶?盖因贾生不能协洽诸臣,日昂扬辞旨,孤论滔滔。妒生于朝野,祸伏于肘腋,已成孤势。法之变,策之行,岂一君一臣而能为哉!是以文帝息集权之心,绝不测之险。黜贾生爱其材而保其命也!问天下何由再藉贾生之叹!

晁错见幸于景帝,景帝侍两朝之积,而欲集权于一身,以晁错削藩为推手,遂起七国之乱。清君侧,诸晁错,作乱者之口实,帝为稍阻乱情,错腰斩而族灭,恩何其寡也!然晁错搏死生于一线!何耶?盖因搏名之欲,犹胜富贵之心。抱负得展,死而何惜!

晁错明知自己不得善终,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呢?

晁错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善终,但是一意孤行倒是有的。我们知道晁错的死,和吴,楚七国之乱有关,而七国之乱和晁错《削藩策》有关,这不代表晁错就能预见自己的下场呀。而预见晁错不得善终,是另有其人。晁错本传记载了他父亲从老家跑来找晁错说:“皇帝才登位,你就削诸侯之地,离间人家骨肉,这样好吗”?晁错答到:“不这样,天子不尊呀。”其父知道祸将加身,饮药而死。



所以,预见不能善终的下场是晁错父亲,晁错恰恰是不觉得会如此,才会一意孤行。其实,晁错说得没错,不削藩,诸侯国坐大骄横,严重威胁皇权。当年,刘邦为了缓和天下文化冲突矛盾,让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清除异姓王和白马盟誓后,诸侯王都是宗室了。一旦天下承平日久,分封制的弊端就开始尖锐起来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削藩其实是势在必行,顺应形势的。所以,不但是晁错要削藩,早在汉文帝时期,晁错的死对头袁盎,就因为淮南王刘长杀辟阳侯一事,劝过皇帝:“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但是,文帝不用《史记.袁盎列传》。

不过,削藩毕竟涉及皇帝家事,又疏不间亲,所以,晁错其父才能预见下场。但是,晁错不但一意孤行,而且迫不及待,时机尚未成熟下就施行削藩,于是才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晁错为何如此着急削藩呢?第一,晁错法家出身,先学的是商鞅,申不害有关刑名的那一套,后来才学《尚书》。第二,晁错当过太子家令,深受刘启的任重,还被称为“智囊”。因此,汉景帝继位,晁错也是急于维护皇权,顺便立下万世之功(邓公语)。第三,晁错个性严酷刻薄,这样的大臣做事雷厉风行,不怕得罪人。

所以,晁错的死,并非只是因七国之乱,杀了晁错,不一样还得和叛军交战?晁错死后,去吴国谈判的袁盎,都差点被杀死,幸亏被老部下所救。因此晁错的死,是多方面造成的。第一,汉景帝面对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顿时慌了,态度反复。第二,晁错处理不当,居然提出让汉景帝亲征,他自己留守后方的计划。第三,袁盎,窦婴等政敌趁汉景帝六神无主,劝他杀了晁错,以退叛军。《后汉书》记载,晁错被杀前,汉景帝和丞相等群臣合计,由中尉陈嘉拿诏书骗晁错上朝,而晁错毫无防备,还穿着朝服,被直接斩于东市。

综上所述,汉景帝十分信赖晁错,作为晁错也是对皇帝兢兢业业,怎么会想到形势急转直下,如其父所言,落了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晁错明知自己不得善终,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呢?

谢谢邀请,个人觉得性格使然,也与封建思想观念有关,晁天王的死是注定的。只是时间问题,死在谁手里的问题。死在史文恭手里,英雄流血却不流泪。死在兄弟手里,英雄泣血,看官含泪。晃天王的成功吴用功不可没。他们一行七人被逼上梁上后,林冲火拼了王伦,晁天王却坐了首位,这功在吴用身上。吴用本想借天王成就一番功名,却发现天王虽生性耿直英雄盖世,却胸无大志。宋江上山后,吴用主动结交投诚,完全倒向宋江。再加之随后上山的英雄出身旧官僚的越来越多,宋江集团势力也越来越大。此时的梁山虽姓晁,但执行的却是宋江路线。新旧两派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一条路线之争不可避免。挡在路上的人只有死路一条。天王难逃一死,因此他的命运是注怎的。

晁错明知自己不得善终,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呢?

真正的读书人,君君臣臣的观念是植入心底的。拯救苍生也是他们追求仕途的一个目标。

晁错明知自己不得善终,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呢?

人生路起起又落落,浪里浪外都是(爱)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