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太子耶律倍为何没有当上皇帝?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耶律倍不但没能当上皇帝,反而被逼成了“吸血鬼”,最后客死他乡!
一、才华横溢吸血鬼从坟墓里爬出来吸人血的故事,在古代很流行,但那都是传说。不过,历史上却有一个真实的“吸血鬼”,他不但吸人血,还经常对身边的人施以火刑,甚至挖眼,比鬼还恐怖。
让人惊讶的事,他却是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学者,同时他还曾经是皇太子,差点做了皇帝,那么,他为何如此凶残变态?这跟他失去皇储位置有无关系呢?
这个人就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国第一任皇太子耶律倍,又名耶律突欲。
史书记载,耶律倍是耶律阿保机和述律平皇后的嫡长子,自幼饱读诗书,一生热衷于汉学研究,同时他绘画艺术造诣极高,至今还留存着他的绘画作品。
另外,他对诗词、医学都有较高的成就,曾经翻译过“黄帝阴符经”,是一个“巨擘”型的大学者,即使对一名汉人来说,能取得如此成就的也寥寥无几,何况他是一名契丹人。
耶律倍不光学识渊博,作为草原民族的子孙,他不像中原皇家子孙那样孱弱,他文武兼备,上马征战沙场,下马治国定策,无所不能。这样的年轻人放在今天,绝对是吸粉无数的超级偶像派人物。
二、母子相争或许耶律倍太完美了,上天从来不允许完美的东西存在,所以,有意给他安排了一个“克星”,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克星”,他的亲生母亲述律平。述律平不喜欢耶律倍,她最喜欢的是小儿子耶律李胡,其次是耶律德光。
母亲喜欢小儿子引发的历史惨案不少见,原因各不相同,唯独耶律倍比较倒霉,母亲不喜欢他的原因没别的,仅仅是因为偏心,都怪他生早了。
恐怕这个说法很难让人接受,史书记载,述律平的小儿子耶律李胡就是个低能的混蛋,除了胡作非为就是为非作歹,难听点说,连做人的资格都要打问号。母亲溺爱可以理解,放着这么优秀的儿子不喜欢就很让人费解了,而且耶律倍对母亲没有任何不孝的记录。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仔细分析,其实不难发现述律平不喜欢耶律倍的真实原因,就一点,述律平是一个强势的女人,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女人。
述律平的凶悍,连武则天都要对她甘拜下风,她早年多次帮助丈夫耶律阿保机度过危机,甚至耶律阿保机外出征战的时候,她能独立平定叛乱,为丈夫守住大本营,这武功哪个女人可以比?耶律阿保机的很多策略都来自与述律平的建议,所以,她绝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为皇帝管理后宫的皇后,她就是一名政治家兼半个“军事家”。
耶律阿保机、述律平、耶律倍,这一家三口个个都是神级人物,阿保机别具心裁地用“天地人”三才命名了他们这一家三人:天皇帝、地皇后、人皇王!既显示了至高无上的权势,又向天下人明确了他们的地位。
通常意义上,大家会认为,三才关系等于进一步巩固耶律倍的太子地位,但实际上有一个汉人的意识里不曾留意的事实:皇后是高于太子的帝国二把手。
这就是耶律倍悲惨命运的根源,他最终在权力分配上,不被他的母亲述律平接受,从而导致被迫“让国”的结局。
如果耶律倍是一个仁柔的太子,能力低下,听话,那么他就可以稳坐太子之位,但就是因他太有能力了,一旦他升级为帝国一把手,还能有二把手的存在吗?这是述律平不能容忍的。
述律平是谁,她凶悍起来,把自己的手剁了连眼睛都不眨,废掉儿子的皇位她可能手软吗?由此就可以理解,为啥她连耶律德光也不愿意立,就一心喜欢耶律李胡,就因为耶律德光也是位牛人。
看见了吧,权力面前人性全都扭曲,当妈的一心希望儿子弱智。
耶律阿保机 另外,耶律倍还有一个致命的伤痕——他的治国理念。耶律倍痴迷汉学,崇尚汉文化,他的治国理念说出来极简单,就一句话:全盘汉化。
大家都别做低劣的野蛮民族契丹人了,都做汉人。你可能会一拍大腿说“好”!然后恨不能拎着述律平的耳朵责问她:你儿子做得不对吗? 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实际上述律平从来没有指责过耶律倍是“辽奸”,而是合不合时宜的问题。
当时的契丹最大的“时宜”就是保证内部贵族利益,不能引起内部动乱。为什么这么说,难道皇族权力不稳?还真的很不稳。
契丹民族跟汉民族不一样,他们的继承法很“民主”,可汗三年一改选,不是终生制。耶律阿保机多次违规,多次遭到军事反抗,虽然一次次化险为夷,但威胁始终存在。当时的状况是,耶律阿保机虽然强行建立了汉族通用的终生制和世袭制,但是贵族们并不服气,如果发生大的政体变动,更大的动乱不可避免!
这就是“时宜”,耶律倍的全盘汉化,必然会触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巨变,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将失去以往的权势,动乱将不可避免,在国家初定的状况下,这是不合“时宜”的,所以作为政治家的述律平,她是深谋远虑的,她不可能同意耶律倍的“全盘汉化”。
三、让国太子在这两个因素下,耶律倍被迫“让国”,耶律德光继位,述律平实际掌握辽国的军政大权。
后来耶律倍因受到弟弟的猜忌,被迫逃往后唐,成了“叛国者”。
不知道后唐明宗李嗣源邀请耶律倍来投时有没有什么承诺,从结果来看,投奔到别国的耶律倍在后唐过起了行尸走肉的生活。也好理解,作为异国前太子,后唐不大可能重用他,招他前来,更多是政治宣传的需要。
耶律倍的压抑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本来是一国储君,稀里糊涂丢了宝座,又不断受到亲妈和亲弟弟的猜忌打压,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四、吸血鬼压抑久了就得出问题,耶律倍变得疯狂起来,甚至变态了!他成了“吸血鬼”,要经常性地吸人血,美少女的鲜血,仿佛只有血腥的刺激才能平息他躁动的心。
于是,他的府邸经常性地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脸部抽搐变形的男子,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睛,死死攥住一条细嫩的胳膊,胳膊上被穿了一个血窟窿,鲜血咕咕外冒,男子在美女凄厉的叫喊声中,伸出猩红的舌头,狰狞而又贪婪地吮吸着血液,嘴角鲜红淋漓......
吸够了血,他也许可以安静一会儿,但任何一个无名的原因,他可能又暴怒起来,他一暴怒,妻妾侍女们就倒霉了——用火烫她们!快赶上商纣王的炮烙之刑了。
有时候,炮烙之刑仍然不能使他解恨,他竟然使出令人发指的招数——挖眼!商纣王也无非如此吧?
想想一个府邸里,成天都是女人凄厉瘆人的喊叫,迎面走过来的不是胳膊鲜血直冒的,就是浑身皮焦肉绽的,或者满脸血洞的女人,那跟地狱有啥区别?以至于他的第三任妻子夏氏,差点没变吓死,要求出家为尼,说啥也不敢在家里呆了。
五、凄惨结局好在这样的日子并不算太长,很快,他的弟弟辽太宗耶律德光领兵打到后唐,后唐被灭了。
哥俩不得又见面了吗?没见上,城破之前,后唐末帝李从珂很有意思,你弟弟打我,我活不下去了,你得陪我死!耶律倍不干(也不知道他有啥理由活着),李从珂也没时间跟他啰嗦,派人直接杀了他,那一年耶律倍37岁。
如果不是政治争斗,耶律倍将是中国历史上又一名顶尖学者,他可能因此受后人顶礼膜拜,可惜啊,皇权把一个好端端的人,变成了令人哀叹甚至可憎的“吸血鬼”!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太子耶律倍为何没有当上皇帝?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辽太祖阿保机长子。神册元年(916)立为太子。首请建孔子庙。天显元年(926)从征渤海,破其国,改称东丹,授人皇王主治。建都天福城,建元甘露。太祖死,知太后意,让位于弟德光。太宗立,见疑,改东平为南京,徙倍于此。
后唐明宗遣使来招,至汴,赐姓李,改名赞华,镇滑州。常与故国通使问安。倍知音律,通医术,书法绘画并善,性残忍好杀。后晋天福元年,为李从珂杀害。世宗立,谥让国皇帝。重熙二十年(1051),更谥文献钦义皇帝,庙号义宗。
耶律倍在其父阿保机逝世后理应登位,但是他母亲述律平皇后比较中意他的弟弟耶律德光,与他的政治观念不同,于是想让次子登位。在【辽史】中记载的是耶律倍知道母亲想让耶律德光继位,且耶律德光本掌握着军政大权,他的功劳也是有目共睹的,于是无奈主动让出帝位,让耶律德光继承,是民心所向之事。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资治通鉴】中记录的却是,这次耶律倍的让国引起了当时内部斗争,述律平为了让耶律德光继位,将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以残忍手段杀害,逼迫大臣选择耶律德光继位。耶律倍很是生气本直接率兵投奔后唐,但被述律平遣送回东丹。
得到皇位的耶律德光和述律平还不满足,害怕耶律倍有谋反之意,怕他繁荣的东丹国继续由耶律倍领导会继续壮大造成威胁,便将耶律倍迁往南京,实则暗中派人监控他,控制他的行动。而且还立他们两的弟弟为继承人,更是抹杀了最后一丝耶律倍当上帝王的机会,于是借机投奔后唐离开这是非之地。
耶律倍是个有仁心之人,性格隐忍,从他被夺去王位来看,他没有起兵攻打弟弟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不想手足厮杀和对母亲的不孝。而且在投奔后唐之后,耶律倍也常派遣使者去问候弟弟和母亲,他的的处境并没有让他忘却孝义。
耶律倍逝世时才38岁,时逢后唐政变,唐明宗逝世,后唐便开始产生争夺皇位之争。耶律倍反对李从珂谋反便向弟弟建议应该讨伐李从珂,于是耶律德光找了个傀儡皇帝石敬瑭,消灭了后唐。有记载说,李从珂在被围困之时,认为大势已去,便想要自焚,还拉上了耶律倍,但是耶律倍不愿意便让人暗杀了耶律倍。也有记载是说,儿皇帝石敬瑭知道耶律德光与耶律倍不合,便派人将耶律倍杀掉,来讨耶律德光的欢心。事实如何,我们也无从考证,但是一代英才最后惨死他乡实在令人可惜。耶律倍生性豪爽,长期受汉文化影响,性格忠厚隐忍,但是在投奔后唐后性格暴戾、手段残忍,想必和在故乡遭遇的不平有关系。
站在女性的观点追忆历史、了解历史,感受截然不同的一种历史解读情怀。每天和你分享有价值的历史观点!请你留步给予关注,点赞,点评,转发,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原始动力!爱你们……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太子耶律倍为何没有当上皇帝?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耶律倍是耶律阿保机和述律平皇后的长子,深得父亲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在耶律倍十八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太子。他自幼聪慧,内心坚韧,待人处事宽容,这本是一个绝佳的继承人选,但为何最终他没有当上皇帝,下场还很惨呢?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在回皇都的途中病逝,没有留下遗诏。照理说,耶律倍已经被立为太子了,继承皇位理所当然。但无奈,他还有个能干又极为偏心的母亲——述律平皇后。
在耶律阿保机早年的征战,述律平皇后都是跟着他的,同时为他出谋划策,她并非无知妇人,所以耶律阿保机突然病逝后,述律平述律平对外宣称主少国疑,自己则临朝称制摄政,掌理军国大事。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大权是在述律平皇后手里。要知道,这时候的耶律倍(生于公元899年)已经28岁了,怎么个主少国疑法?无疑是为自己后面要做的大事找借口罢了。
再说到述律平皇后极为偏心,耶律阿保机的前三个儿子都是述律平亲生的,可这位母亲的心算是偏到天上去了,她极为喜欢自己的幼子耶律李胡,就想着让小儿子来继承皇位。可这个耶律李胡是个不争气的,俨然一个纨绔子弟,耶律阿保机当然不同意了。眼见着耶律李胡没办法继承,所以把主意打到了次子耶律德光身上,总之就是不让长子登上皇位就行。这不耶律阿保机死了还没有留下遗诏,就给述律平一个机会来易储。在述律平一番“运筹帷幄”之下,铲除了所有会挡着她易储的人,将长子的势力削弱的大半,同时断腕给耶律阿保机陪葬,震慑了众人,最后再自导自演了一出众人拥戴耶律德光的戏码,成功地把耶律倍挤出去,让次子上位成功。
耶律倍本来拥有最大的优势,最终却与皇位失之交臂。他推重汉文化,政治理念与自己的母亲述律平皇后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如此背道而驰的理念,很有可能影响述律平皇后以及契丹贵族的传统利益,且述律平皇后本就更喜欢自己的幼子,这样尖锐的矛盾之下,再加上最后关头,耶律倍主动退让,未能尝试一搏,终究与皇位失之交臂。
公元930年,耶律倍在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密诏下,耶律倍带着自己爱妾高美人投奔了后唐,后唐皇帝以天子仪卫迎接,并赐姓东丹,名慕华,官拜节度使。后唐皇权也经历了一番更替后,公元936年,当时的后唐皇帝李从珂无力抵挡契丹大军,决定自焚,他准备拉上耶律倍,耶律倍当然不从,但最终还是被李从珂派人暗杀了。
喜欢的给阿浅点赞转发支持下;不喜欢也留下你的宝贵意见,阿浅虚心接受哦!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太子耶律倍为何没有当上皇帝?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耶律倍失去皇位是被迫妥协的结果,同时也是体现他宅心仁厚不愿同家人撕破脸的隐忍克制,要是看同时期从阿保机时代和后面耶律阮、耶律璟不同时期宗室子弟对皇位的争斗,就更能看到当时耶律倍出于母亲和弟弟的压力而放弃皇位对契丹兴盛起到的意义。
所以弟弟德光本来也愿意尊重耶律倍,封他在渤海故地为东丹王,还有让国皇帝的美名,让重臣以辅佐为名看管他,也说明耶律倍的确有很高的威望,德光并不放心,导致原本比较过得去的兄弟关系变得很紧张微妙,最后导致耶律倍选择出走。
然而实际上史书记载淳钦太后述律平喜欢老二德光也并非当时众口一词的结果。实际上太后真正喜欢的是小儿子李胡,这比较符合所谓草原民族喜欢幼子的习俗,但是李胡因为从小受宠,为人却大大不如两个哥哥,性格暴虐,不得人心,要扶持李胡登位是不被当时众多契丹贵族认可的,淳钦太后也出于妥协才退而求其次选择推举德光,表面却让众位大臣所谓“执马辔”推选,这并非真的契丹有所谓推选继承人的传统,明明耶律倍就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但太后手握珊属军,又的确因为辅佐阿保机有很高的威望,加上草原民族太后有辅政的传统,出于妥协才以推选的名义让德光登位,这是太后与大臣之间的一次博弈,耶律倍和德光都是夹在中间的人。当然德光事后证明是完全胜任的皇帝。
之后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在跟着德光入主中原后侥幸登位,与祖母淳钦太后再次较量,耶律屋质等大臣再次与太后博弈,屋质说服太后放弃李胡,再次表明当初她坚决不支持耶律倍的真实用意。
耶律倍所谓心向中原文化而太后心向草原文化不是失去皇位的真正原因,述律平并非反对重用汉人,像韩知古、韩延徽最早的汉人大臣都受阿保机和述律平器重和信任。就是这个母亲不喜欢大儿子,喜欢小儿子,没那么复杂。但就因为这个固执,造成耶律倍为了保全家庭亲情,不得不选择离家出走,这是非常无奈和遗憾的结果。事实上耶律倍到了洛阳还是与德光保持着联系,德光也很疼爱耶律倍的子女,最后耶律阮跟着德光南下就是为了把耶律倍的遗体带回契丹,还意外使他反而获得登上皇位。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太子耶律倍为何没有当上皇帝?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辽太祖阿保机的嫡长子,在他18岁的时候就被立为了太子,但是在不久之后,阿保机突然因病去世,本来应该是太子继承帝位,但是那个时候他的嫡长子耶律倍并没有当上皇帝,而是把帝位让给了他的弟弟,皇帝之位在古代尤为重要,但是耶律倍为什么要把唾手可得的帝位让出去呢?
首先,要从他们这个民族的根本上的特性所说起。当时的辽国创始人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据历史所说,契丹祖是马背上的民族。由此可知,马背上的民族当然崇尚武学。况且当时的阿保机对汉族的儒家之道并不感冒,所以他更喜欢武功略为高强的他的二儿子耶律德。耶律德勇猛善战,更像阿保机他自己。从这个事情上就为后来他的二儿子当皇帝埋下了伏笔。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当时的耶律德掌握着当时的兵权,是当时辽国的兵马大元帅。虽然耶律倍成为人皇。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权利,但是耶律倍凭借着东丹各个国家的兵力是根本不足够的,况且那个时候耶律德常年跟随阿保机四处征战,跟所有的文臣武将关系也极好,所以在那个时候辽太祖突然逝世,当时所有的大臣其实都是很服从耶律德的。所以就算当时耶律倍不让出皇帝之位,耶律德也足以通过武力去夺取皇位。
不过这一切也没有阻止耶律倍身死的结局。十分不幸地成为了当时政治的牺牲品。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太子耶律倍为何没有当上皇帝?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主要原因在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背后的女人淳钦皇后述律平。
辽朝的政治结构可不是中原王朝,辽太祖阿保机与淳钦皇后述律平是政治联姻,背后靠的就部落实力,耶律和述律是通婚的两个部落,彼此都在对方部落寻找配偶。阿保机称帝时,述律平被尊为“地皇后”。
淳钦皇后有这些称号,主要是本身实力问题,她本人足智多谋,且坚忍过人,他还有属于自己的2万军队,阿保机出外作战时,他就负责维护后方秩序。阿保机死亡时,按照契丹的习俗,她也会被陪葬,可她宣布儿子们太小,没人治理,但作为代替,她砍下自己的右手放入阿倍机的棺中(是个狠人)。
而这次淳钦皇后更国中意次子耶律德光(辽太宗),对于长子耶律倍并不看好。
淳钦皇后不喜欢长子耶律倍主要是因为耶律倍“汉化”太过,而且统兵能力没弟弟德光好,这个主要是阿保机的锅。
耶律倍(899年—937年),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他的作品被后面的宋徽宗收藏,且他精通契丹语与汉语,造诣相当高,他还收藏很多书,多是中原地区的,还会音乐,医术占卜等等,活妥妥一个辽代宋徽宗。
这也难怪,辽太祖在926年灭了渤海国,将之改为东丹国,让耶律倍做的东丹国国王,算是一个独立于契丹内部的政权。但是渤海国施行的是汉制,算是由汉文化建立起来的政权,耶律倍就在如此文化下,不难出现如此变化。
反观弟弟耶律德光(902年―947年),契丹天赞元年(922年),拜天下兵马大元帅,引兵攻略蓟北,基本就是领兵统率在外。
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病死于途中。淳钦皇后本人就不同意选择长子耶律倍,而是选弟弟耶律德光,为此不惜大开杀戒。
到了927年淳钦皇后被迫使长子耶律倍放弃继位的权利,让弟弟德光继位。
耶律倍就算是放弃皇位,但他仍然是东丹国的国王,也是拥有属于自己的政治实力的。
929年,辽太宗下令让将东丹的都城与人口全迁移至辽阳,那里被指定为辽国的南京。虽然东丹国没被废除,但耶律倍已脱离东丹国国土,处于被监视地位。
而没有杀耶律倍,恐怕还中述律平没有同意,毕竟都是她的儿子。
930年,耶律倍渡海逃往中原,在洛阳受到后唐唐明宗的欢迎。
937年,石敬瑭在契丹辽太宗的支持下建立了后晋,然后石敬瑭主杀了耶律倍,为讨好辽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