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清官海瑞为什么没有宋包拯的名气大?

看到这个问题,不禁感慨:历史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在民间,包拯确实名气要比海瑞大很多,但实际史书中,包拯的名气跟海瑞没法比,差得远了去了!

一、海瑞的“真”

海瑞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特立独行的官员,甚至说是最特立独行的古人!他有自己固守的道德准则,并一生追求践行之,不为外界所动,不为阻力所挠,在朝堂上,像孤傲的神一样存在!

抬棺进谏,把他的生命色彩瞬间点燃,假如嘉靖帝因此斩杀海瑞,毫无疑问,他将成为超越“比干”的中国第一“忠臣”!但聪明的嘉靖帝没敢这么做。

显然以不畏死的态度进谏,目的不是为了死。重获自由的海瑞,秉性不移,依然作为大明帝国,腐朽土壤里开出的一朵高洁的莲花,孤独而又坚强地挺立在帝国的严冬!

后世说,海瑞就是书呆子,没什么能力,所以他一直得不到重用。

也许他没有张居正、徐玠们的治国之能,但不应该抹杀,海瑞的高贵品德。他是一个最纯粹的人,以他纯粹的心,立于污浊不堪的世界,这本身就是就是一首最美的赞歌!

海瑞的种种事迹见载于史书,都是真实的,没有艺术加工。

二、包拯的“假”

不是说包拯自己作假,而是后人的添油加醋。包拯在史书上描写很简单,具体事迹也不多。那为什么他的名气那么大?

主要是后世文学作品的渲染。比如《三侠五义》,比如戏曲“闸美记”等,这些文学作品中,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不媚权贵的形象深入人心。

当然,历史上的包拯确实也配得上以上评价,但远没有文学作品中,虚构的那样丰富多彩。一个虚拟的秦香莲的眼泪,为包拯的黑脸抹上了永不褪色的光环!

三、为什么包拯比海瑞更接地气

文学作品为什么青睐包拯,却冷遇海瑞?我觉得跟两人的性格,在人们心理的投射“感官”不一样,海瑞太孤傲,像不食人间烟火的化外之人,可以被仰视,很难亲近,不接地气。

包拯也不一样,他不是神,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形象高大,活生生的人,很接地气。

这大概就是两人名气,与实际差异大的原因,请大咖们赐教!

明朝的清官海瑞为什么没有宋包拯的名气大?

历史上海瑞也是个非常有名的清官,民间素有海青天的美名,至于你问的海瑞为什么没有包拯的名气大,我想应该是包拯在影视剧中出镜率比较高,大家的认可度也就高了。其实是海瑞比包拯也不差,只是有点个性而已,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海瑞。

海瑞是明朝非常有名的一个清官,他一生清廉正直,在老百姓之中享有很好的口碑。 海瑞和大多数人一样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去仕途,可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最后也就考了个举人做了个小吏,也勉强算走进仕途之路。又由于他过于偏执的性格,让他的升迁之路显得也和他人不一样,他在哪里工作哪里官员的日子就不会好过,都想赶海瑞走,可海瑞一身正气又找不到毛病,所以就有人出主意大家都推荐他优秀,他升官了自然也就摆脱他了。就这样海瑞还真磕磕绊绊高升了,随着职务的晋升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去施展他的才能。

海瑞从政期间,对于自己审理的案件和包拯一样,从来不徇私枉法一生执法公明刚正不阿。大家都听说过一句水至清则无鱼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我也就不用解释了,海瑞就是这样一个宁折不湾的人,他的要求就是绝对的清澈,不能有一点浑浊。不但我自己清,就连我身边的人也要和我一样清,在他这样的理念下,肯定也就和同事们不会合群了,职场之中的矛盾自然也就避免不了了。往往这样性格的人容易被孤立起来,一个人没有外援的路,才是最艰难的路。

手机打字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明朝的清官海瑞为什么没有宋包拯的名气大?

一、包拯与海瑞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任枢密副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逝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包孝肃”“包青天”“包公”;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明朝名臣,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历任福建南平教渝、浙江淳安知县、江西兴国知县,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逝世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忠介”;享有“海青天”之誉;有《治安疏》传世。

二、包拯与海瑞的形象

①官方形象

中国历史上每个官员为官一生,都非常注重逝后官方对其的评价,谥号就是皇帝及其同僚对自己一生的盖棺定论,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包拯谥“孝肃”。孝,就是孝顺、孝敬,包拯至孝,考中进士后出任建昌县知县,因父母年迈,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父母相继去世后,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不忍回归仕途。肃,就是庄重、严肃,“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就是包为官刚正不阿,官宦贵戚都非常忌惮他。

海瑞谥“忠介”。忠,就是忠心、忠诚,海瑞在任上忠于职守,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推行国家政策方针,朝廷对其进行肯定;介,就是耿直、有骨气,海瑞敢于同权宦进行抗争,坚持正义。

从包拯、海瑞的谥号可以看出,二人都没有得到官方的一等“文”的谥号;对包拯从家国两个方面进行了肯定,在家孝顺父母,官场上公正而有威望;对海瑞仅从国家方面进行肯定,忠于职守,为官正直,敢于得罪权贵,可没有说向包拯那样权贵们比较怕他,“介”不如“肃”,可见海瑞还是比不上包拯的。

②民间形象

包拯的民间形象作品有明钱塘散人安遇时《包公案》,清嘉庆年间说书艺人石玉昆《包公全传》《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忠烈侠义传》)等。

海瑞的民间形象作品有清嘉庆年间无名氏《海公案》(《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海忠介公居官公案》)。

二人都是刚正清廉、不畏权贵、断案如神、体恤百姓的清官形象流传民间,但是包拯的民间形象自明朝时期就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且《三侠五义》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影响远远超过《海公案》此类公案小说。所以说,包拯的名气大于海瑞在正常不过了。

明朝的清官海瑞为什么没有宋包拯的名气大?

因为包拯是中国古代三大"箭垛式人物"之一,其虽然一生平平,但是由于独特的时代性质,导致人们把所有的美好想象都安插在了包拯身上,以至于其成为一个几近完美的人。

别说是海瑞了,清朝于成龙远比包拯牛逼太多,可名气依旧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包拯会成为箭垛式人物。当然了,"箭垛式人物"不是我首创,是胡适为《三侠五义》做序时说的话。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箭垛式人物,黄帝、周公和包拯。上古时期人们把不知道谁发明的东西就说黄帝发明,中古这个人物变成周公,近古就变成了包拯。基本寄托了人民百姓对清官的所有想象,所以当时的人民心里有什么不顺,就到包拯身上意淫,把故事编在包拯身上,于是包拯就成为了"青天大老爷"的代名词。

并且人民的意淫和想象都是无穷的,虽然包拯从来没有断过案,但是这并不妨碍百姓的意淫,直至把包拯神话,成为白天审阳,夜晚审阴的阎王。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还是时代特性所决定的。第一就是宋代评书的兴起,虽然《三侠五义》要到清朝才完本,但是早在南宋民间就充满了人们对包拯意淫的口头传说;第二就是宋朝社会现状决定,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有钱的富的流油,没钱的穷死,所以他们极其讨厌官府,就希望有个天晴大老爷给自己做主。

当他们把一切想象都集中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就是包拯。实际上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诸葛亮,比如狄仁杰等,都是箭垛式人物。

而相反,海瑞由于个人"耿直"和身陷党争等原因,人民在身上的意淫则少之又少了。自然无法跟包拯比吧,甚至从古至今都没几个人在这方面可以比的过包拯。

明朝的清官海瑞为什么没有宋包拯的名气大?

老实说这个问题让我有点困惑,包公论什么都比海瑞强太多,为什么还有人会有这样的质疑?

但仔细一想,近二十年中,清宫题材电视剧霸占屏幕,而之前的汉、唐、宋皆湮没不闻。给人的感觉,是中国历史上唯有一个大清国,加上一个腐败的明朝,一个女人和男人都很猛的秦国 如此而已。

所以有人会觉得包拯不如海瑞,或至少两人差不多。

但事实上,海瑞在历史上的痕迹,除了拼死一谏确实比较牛之外,几乎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而包公,他的影响力从北宋一直延伸到明清乃至民国。尤其是伴随着戏曲的发达,出现了所谓包公剧,蟒袍、玉带、纱帽、朝靴,勾画着日月阴阳脸谱的“包黑头”,简直就是独一无二的配置。某种程度上,他甚至比孙猴子还牛,因为每当老百姓含冤受屈之际,想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黑包公!而不是孙猴子、超人或者蝙蝠侠。

在权力掌握在官员之手的现实情况之下,老百姓当然会指望会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包公。包拯在世之际,开封府便已有人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而到了宋末元初之际,包公便已经出现在一篇叫做《三现身》的公案笔记上,随后更加工演变为《警世通言》里《三现身龙图断冤》。而元代无名氏创作的杂剧《陈州粜米》,则被认为是最早的标准包公戏。其中剧情,仍在京剧、豫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十余种剧种演绎。

而有的剧情,确实也有真实历史作为脚注。譬如《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中依法斩杀犯有贪污罪的侄儿包勉,事实上包公确实有类似经历。当年他曾出去做庐州的地方官,庐州是他的乡里也,于是很多亲旧乘势扰官府。有一个“从舅”便因此干下犯法之事,包公毫不留情,施以鞭挞。他还自立《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即,不自奉廉洁而贪赃者,就不承认他是包家的子孙。

而且,现实越残酷,贪官污吏越多,老百姓就越渴望包公戏,满腹含冤,无法申诉,希望也只能寄托在能同贪官污吏进行斗争、为民请命的清官身上。元朝有令:“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文人便采取借古喻今的手法,利用历史题材来反映老百姓的痛苦和愿望,包公戏便应运而生,继而广泛流传。稍后,又与武侠志怪搭上关系,乃至于《三侠五义》、《七侠五义》,《警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处处有包公。

甚至,早在清代,便已经出现了包公穿越到大清国破案的剧情。

但后来,为什么包公戏没有了,清宫戏反而唱主角了呢?难道是贪官污吏全部改邪归正了吗?难道是从此无冤案,百姓乐呵呵了吗?

原因有两个:一是电视不演包公,大家只看清宫戏的卿卿我我打打闹闹,多少是个消遣。二是老百姓也确实从包公戏里看不出有啥搞头,包黑子再能,难道还真能穿越到21世纪?就算能穿越,会不会啥话也没说,就先被城管KO了?

明朝的清官海瑞为什么没有宋包拯的名气大?

海瑞和包拯确实名气上大有区别,包拯名气大得很,而海瑞如果不是现代一些历史学家的宣传,现在可能都会比较少人知道,倒是两人名气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海瑞身处在明朝,而明朝多位皇帝是不太靠谱的,有的甚至是很糟糕的,搞迷信的迷进入了,学道的炼丹去了,当皇帝不过瘾,喜欢干木匠活,无能的无能,搞阴谋的搞阴谋,找不出能称得上雄才大略的皇帝。而海瑞遇到了一位一心炼丹成仙的嘉靖皇帝,实在是不幸运。嘉靖帝心思在主要心思在炼丹上,奸臣他都顾不来了,还会有那么多心思去顾及这个忠臣吗?自然,海瑞好过得比较艰难,遇上奸臣、贪官的围攻,日子能好过吗?据说,海瑞的官运一辈子不济,不是被罢官,就是被免职,或是外放做小官。一辈子过着苦行僧式的清贫生活,传说他一辈子吃素,不吃肉。权力受到限制,虽然是静静铁骨的清官,但是还是被罢官了,处理不来特大的案,自然名气也没有那么大。

包拯的官运基本顺利,一步一个台阶平步青云,一辈子没被宋皇帝罢过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后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等,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后任枢密副使。他能比较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干出一些大事,办了不少的大案。其实,包拯遇上了宋仁宗赵祯,是不错的,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包拯在这样的皇帝下面当大臣,当然比海瑞在嘉靖手下要好得多。

第二,明朝不怎么起色,大多数皇帝都折腾得不好,海瑞是干得不错,但属于被压制住的,发挥不了,而,当时的文人们也不太敢大肆宣传海瑞。而“仁宗盛治”相对好一些,而且,宋代是文重于武,文官比较吃香,包拯挑战权贵,屡破大案要案,开封府名气很大,包拯也声名远扬,于是,文人们也积极传播他的丰功伟绩,自然,朝内朝外,名气更大了。

第三,海瑞是清官,也敢大胆直谏,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着力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的,民众称他为“海青天”。海瑞最硬的一次是买好了棺材,并且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朋友,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这当然刺痛了皇帝,被逮捕关进了诏狱。后来,嘉靖死后,曾被起用,但又受排挤,黄仁宇先生评价说:“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是忠臣,又是孝子。海瑞尊重法律,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海瑞从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当人们评论他的政治措施,却不仅会意见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在各种争执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个共通的结论,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是的,海瑞没有被官员认同,也很少人为他传播政绩。

与之相比,包拯是办大案的,名气大,而且大案案情又很有深意,容易被文人看上了写成文字传播,民间关于包拯故事的颇为丰富,在通俗文学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包拯去世后,包拯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包括《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等,戏曲方面有《陈州粜米》《合同文字》、《神奴儿》、《盆儿鬼》《蝴蝶梦》《鲁斋郎》《包待制智勘后庭花》《灰阑记》《留鞋记》《生金阁》《张千替杀妻》等。清代有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传播很广,后来还有不少写包拯题材的戏曲和小说,所以,包拯的影响自然要比海瑞大得多。文化艺术传播的影响力是非常厉害的,特别是闽南传播,流传非常广。

以上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