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何介入继位之争又能置身事外?
张良介入继位之争的事,是指他为吕后出主意,请商山四皓作为太子“护法”,让刘邦感觉到,刘盈的太子之位已不可动摇,从而彻底打消了易储的决心。之所以介入此事尚能自保,原因就在于张良一直跟刘邦保持着恰当的距离,让刘邦有一种安全感。
一、易储事件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有意以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代替刘盈为太子。面对危急形势,吕雉求助于张良问计。
此时的张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化外之人,他远离尘世,一心修仙,很少参与朝政。按张良的本意,他是不会参与储位之争的。但他认为,易储可能会给国家带来不可预料的变故,所以,还是决定帮刘盈巩固地位。
于是他就给吕后献计,让她请商山四皓出山,做太子的老师。一旦刘邦看到商山四皓站在刘盈一边,他就会被迫打消易储的决定。
事实正如张良所料,刘邦得知商山四皓成了刘盈的“护法金刚”后,感慨地说: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了,我已经没有办法易储了!
其实这话我觉得有点夸张。商山四皓固然代表了一种舆情,但舆情能不能左右易储这么大的事,是个大大的问号。实际上,刘邦是通过商山四皓的出山,看穿了一个本质:朝野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持太子刘盈,刘盈的这个优势,刘如意不具备,失去了自己庇护的刘如意,必然不是那股力量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易储,等于把刘如意架到火上烤!
二、张良在这件事中的作用在张良之前,很多大臣已经不断表达了反对易储的立场,刘邦再强悍,也必然心有顾忌,我觉得刘邦的决心,此时已经像强弩之末了,已经很心虚了。
张良计策,等于用实例验证了一下大臣们的观点:皇上你看,你还活着就有人公开站出来护佑太子,你知道还有多少隐藏着的人吗?
其实刘邦未必不知道这个主意是张良出的,如果是别人出这个主意,刘邦肯定认为他们背后有利益关联,如果是张良的主意,刘邦必须慎重考虑。在刘邦的眼里,张良完全是局外人,他的立场更值得信赖!
张良跟刘邦不需要语言上的交流,一个小小的举措,相互间就可以达成心灵上的沟通。所以,张良在这件事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张良为何能置身事外首先在这件事上,张良就是以置身事外的方法间接劝告刘邦,他不会因此卷入进来。其实朝中可以做刘盈护法金刚的人太多了,张良偏偏建议用商山四皓。这就是一个技巧,不是因为这四个老头威力大,恰恰相反,用的就是他们的威力小。
这话怎么理解呢,易储本来就是充满杀机的事,如果再弄出个大威力的人选,无疑火上浇油,四位老人家正合适,在“技术层面”更温和,不激化矛盾,同时又把想表达的意思,含蓄地表达清楚了。这四人本就是局外人,更强化张良置之身外的态度,这就是技巧。
其次,张良跟随刘邦的一生,始终跟刘邦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近不远,不依附不奢求,让刘邦有安全感。
张良始终在强化一件事:我这一生只有一个目的,除掉暴秦,为我的母国韩国复仇。似乎张良从来没有更高的志向,更高的追求。所以,当刘邦登基后,他不求高官厚禄,自愿躲入深山修炼。
张良的这个态度,让刘邦留下一个印象:此人所求在世外,安全!所以,即便他得知商山四皓是张良的建议,刘邦也不会起疑心。
张良的生存哲学很高明,我们无法得知,他的置身事外有多少心甘情愿,但他的智慧确实令人叹服!
张良为何介入继位之争又能置身事外?
是道家
因为张良根本无意于功名,他有更高的追求。
我依稀记得这位少年在曾几何时暗杀秦始皇,后来又辅佐刘邦开创大汉基业。但是功成不居。当吕后为了巩固太子刘盈的地位而不被戚夫人夺走时,他去请求张良。张良说他可以去请商山四皓,这样刘邦就会传位。事实如此,张良保护了自己。
其实真正保护张良的是他的道家思想,儒家说忠义,但是如果没有了生命如何尽忠。道家告诉张良不但要保护他人还要保护自己。这可能就是张良的锦囊妙计吧!
张良为何介入继位之争又能置身事外?
张良这个人不贪恋权位,知进退,明白自己的目标。至于介入立储,那只是顺应礼法传统而已,当时,刘邦手下都反对,而且是正确的事,刘邦当然不会为这事杀张良,吕后执政后更不会杀他了。刘邦成功后,张良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从此山中悟道去了!
张良为何介入继位之争又能置身事外?
介入,是迫不得已。置身事外,是避免惹祸上身。
张良为何介入继位之争又能置身事外?
在封建社会立长立谪是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一个制度,在民间也是这样,所谓有父从父无父从兄也是这个意思,刘邦爱戚夫人及儿子如意,所以逐渐要废太子立如意,使吕后感到了压力和威胁,须知这是命运攸关的大事。吕后派建成侯吕泽去找张良出主意,觉得张良在刘邦跟前能说上话,汉书中张良说:始上数在急困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人何益!张良这几句话有二层意思,废立太子是皇帝的家事,明摆着是把这个事推了出去,我过去在刘邦前出谋划策那是在危困时期,现在说不一定管用,实际上暗示吕后不要抱太大希望给自己留了退路,然后在吕泽的強烈要求下,曰:此难以口舌之争也。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娒士,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毋爱金玉壁皍,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这样请来了商山四皓侍太子读书。张良这个主意既不得罪刘邦又给吕后想了办法,所以进退自如,成那是办法好,不成也置身事外。所以后来刘邦做寿商山四皓陪太子上寿,巩固了太子的地位,张良没有趾高气扬没有表功,当然和张良不贪恋权位及他的素质是有关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